简述 真实秦始皇之功过是非,与秦王朝覆灭之谜! 三体第二舰队覆灭记

导读:

一、序言

二、秦始皇的日常作为

三、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

四、秦始皇对后世的伟大贡献

五、秦王朝灭亡之谜(外因)

六、秦王朝灭亡之谜(内因)

七、后记

一、序言:

《史记》想必真正读书的朋友都清楚它的成书年间与它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且后世史书也多以史记为依据。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对某些事件“以讹传讹”,甚至是添油加醋。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谎话在没有人识破的时候,连续被不同的人说上3遍就可以成为真话’,对于独尊儒术的大环境来说,任何事情都成为了一家之言,对于‘被告’的审判都是只有检控方,而没有辩护方!这必然导致后世越来越误解。虽然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多少人又是智者呢?’在愚民时代,智者是极小数,甚至忽略不计,那么谣言就越传越‘惊愕’。

当然《史记》成书发行到市面,是不是司马迁所写的原样都很难得知。难免被汉朝光腚菊修改河蟹后发布。

本文的论证资料,部分考证来源于程步先生的求真系列丛书《真秦始皇》《真商鞅》《真李斯》《真项羽》《真韩信》。程步先生通过多年的,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和分析对比《史记》记载相矛盾处来推演《史记》中有意被掩盖的东西。程步先生甚至为了证明自己的构想,也踏遍实地考察,以求获得更有力的证据。

我在这里只取部分案例作为一个引子,就足可以颠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后世史书,民间里给秦始皇的‘误解’。

当然任何人也不是完美的,特别是那些伟人们,有功必有过,功劳越是大,他犯下的过错越是毁灭性的。要想‘不犯错,就不要做,做了就一定会有后遗症’。

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

其一:无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既然谋求自己的利益,就有可能会伤害到部分人的利益,那么作为失去利益者,必定要‘报复’要‘诋毁’。

其二:相信围棋高手一定有深刻体会,‘己落一子,敌增一兵’,也就是说在棋盘上,自己的棋子,在特定的时机,甚至也会转化成为帮助敌人的士兵。福祸所依!(其实道家的哲学思想无处不在体现)秦始皇也如此,当他不知不觉在运用自己的优点时,弊病也在不断暴露。就好比一根橡皮筋,柔劲很好,于是就越拉越大,突破极限,再突破,最后皮筋断了……,再也无作用。这就是道家所言“物极必反”。在秦王朝的灭亡之谜(内因)中就会提到。

----------------------------------------------------------------------------------------------

好,现在进入正题。先引用程步先生《真秦始皇》开篇的内容:

程步:秦始皇是暴君吗?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不下20个人,回答无一例外而且毫不犹豫:秦始皇是暴君。

在我询问的这些人中,没有读过历史书的人态度最坚决。而读过一些历史书的人,会有少数人在肯定了暴君之后,加上一个“不过”: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等,还是有贡献的。

这里就透露出一个信息,越是民愚,越是封闭,没有接受到相关资料注入的人,越是不假思索的去肯定答案。而民智开启的表现就是多接触不同的言论,与不同的信息来源,懂得去怀疑。

说到民智又得不能不提一个小插曲,当我在某国学院与一些‘文化人’交流时,我曾经说中国人需要开启民智。那些‘文化人’反而不屑一顾的问:如今的中国人上不起学,读不起书吗?你看我们国家的大学生,还有我们的政府,都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当时我那个⊙﹏⊙b汗啊~~~,原来这些‘文化人’就简单的把“开启民智=多读书”了。何谓真正的民智?其实就是懂得与善于去质疑、怀疑任何一件事情,不能人云亦云,得有自己的脑子,任何事情在自己脑门里过一下!今天的教育是何等悲哀,还是在愚民教育,永远的标准答案,学生是不能去质疑的。(当然在课堂上可以质疑,不过考卷上还是得写当朝的答案,否则就别想拿到学历。这就是今天的开启民智,科教兴国吗?这不就是在无形中扼杀人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么?既然都有一个固定答案了,我质疑了有什么用?为了生活,不得不屈服。)

出于我向来比较直言的性格,加上此话也不会被跨省,自然就与这几个‘文化人’唠嗑上了。当我回复了不是多读书就代表民智的时候。他们又说道:“中国今天的老百姓也不笨啊,你看那么多山寨技术,各种道德滑坡引起的坑蒙拐骗,无耻摊贩,无耻商家等等,都在体现中国人不笨嘛!”我真是再次有一种无力感,当今的这些个‘文化人’难道都滑落到这‘水平’了。跟古人有多大差别?(这也难怪只有敢于说真话的一些学者,受民间青睐。)

我当然也必须耐心解答道:‘诚然,随便在路上拉一个路人,你要是问他聪不聪明?只要心智健全的人,不管他的答案是什么,至少他会在心里认为自己不是个笨蛋,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认为自己很蠢!相反!恰恰很多人反而认为自己‘很聪明’,常常讥笑别人做了蠢事。‘

但这就是民智吗?显然不是!就拿最近发生的‘抢盐’事件,就把中国人‘愚’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听风就是雨,甚至还煽风点火的大有人在。抢盐者,个个都‘自以为是’是聪明人,心里暗喜‘没吃亏’。还有更盛者,抢先买下上万元的盐,准备发‘国难财’!这种人在抢盐时,心里还暗自得意呢,他们心里想的是,‘蠢人真多,看不见商机’,岂不知他自己才是最愚蠢的!

这些生活事件都表明了“封闭的社会环境,出愚民;开放的社会环境,启民智”

标准答案的教育,没有类比,没有任何‘参照物’,一家之言。这哪里谈得上教育?这分明就是驯化!

而敢于百家之言,独立思维精神,才是开启民智的象征。

这些‘彪悍’的话,听得那几个‘文化人’,不自觉的与我保持距离。我知道,与我不划清界限,对他们来说是要‘倒霉’的。

但是他们不能这样就认输啊!总得堵住我嘴。说道:勿谈国事,空谈误国!

这两句话其实我听得多了,‘勿谈国事’,其实就是叫我闭嘴,统治者也最喜欢这句,直接就是抹杀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当然现实如此,谁谈谁被跨省。)

‘空谈误国’意思是,你那么‘愤’,你自己去做啊。跑这里来叫唤有什么用,别连累他们。他们“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个心态我完全能理解,趋利避害之心是万物本性,在没有能力反抗的情况下,不如‘享受’!

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也很‘自觉’的点到为止。

但话又说话来,其实中国人还是具备‘独立思维’能力的,这其实是人的天性。其实这个天性的潜在表现就是人的“自信”一面。越是有点能力的人,越是对自己所比较擅长的领域更是有种潜在的‘自傲’心理。

远的诸子百家争鸣不说,就拿周围的生活案例举例。只要你不是个名人,然后你又说出了他所熟知领域的一些话,那么他必然有反对意见。无论是多么有共同语言的朋友也好,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意见相左处。朋友之间还好说,相互了解。而2个陌生人,往往就会争得你死我活,谁也不服谁,为了彰显自己的‘有才’,就算玩文字游戏,也得让对方服输!这是人具备的动物争斗本性。

孔子在几千年前早就看穿了人性,所以他说“名正而言顺”,其意义就是,你要想发表一个观点,你要掌握声音的主动权,要想压倒其他反对者,就得自己先‘成名’。没有‘名气’,就没有人信服你!我真的很佩服孔子,要发扬自己的东西,就得先把自己整成个名人,人一旦有名了,就会培养‘信徒’。有的人是真‘信’,有点人则是别有所图。不过这对于孔子来说不重要,只有捧我即可,双方互惠互利!

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如此,要是这个人即使很有才,但是没有‘名’,那么也一样会遭到人的反驳!甚至还会很多。但是如果这个人是个‘名人’,那么这个名人放个‘屁’,都有人争先恐后的去‘闻’。

所以如今很多人在一些场合说话,都要先给自己冠‘名’,自己是XXX什么专家,XXX什么主席之类的。先让听众信服,其言论根本就不在于内容的本质让人信服,很多人盲从的从名人效应上,就‘认输’了。

而真正的民智是什么?我管你是什么‘名人’!我管外界对你有什么高度评价,我全部抛开,我就看你说的内容到底‘有没有含量’,我能不能受益即可。

去年有朋友邀我去给某企业做演讲,主要是管理方面。当时与老总一见面,我朋友就准备为我说一堆‘名号’。我抢先打断,就向这个老总介绍了自己的姓名,然后会意的对那老总说,我朋友想亮一些‘名号’,让你信服。我认为没必要,那些套话相信你也听得多了,我来演讲就得听具体的内容对你企业有没有实质性帮助。我不希望你受到一些‘外加’因素的干扰。就如当时孔子求教于牧童一样!你做孔子,我来做牧童,有你所需,自然是最好!当下老总就露出不再是应酬的神态。

其实这道理也很简单,道家所言:大美不美(最纯真,最自然的美,是不要需要去借助‘外力’去美化的。)往往是有瑕疵,才会想方设法的去掩盖!往往越是没‘货’的人,越是想把自己包装成有货。

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把自己放置在一个草根的位置,没什么不得了的,就是个草根,言论也是一家之言,所有人都可以来质疑,探讨。如今很多人都先把自己搞成个‘专家’,然后用‘气势’压人。

-----------------------------------------------------------------------------------------------

讲秦始皇,却说了一堆与秦始皇不搭边的话。但我认为这些话不得不说,没有清醒的摆清楚自己的位置,就无法公正的去看待秦始皇。其实为什么要分析秦始皇,要说是为了秦始皇而翻案吗?没必要!千多年了,翻案了又咋样?重要的意义就是借由秦始皇,来提醒,当今的中国人必须从愚民时代清醒过来。(其实这也是无法阻挡的,由于现今网络的普及,当朝的控制力远远减弱,已经挡不住人民寻求民智的途径,只是中国人要真正从愚民时代走出来,这个过程很艰辛,不是一蹴而就,甚至需要几代人不断的自我纠正。我们给下一代灌输何种教育方式,是继续的愚民教育?还是让下一代能‘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这才是关键。一个有尊严的人,都应该为了自己,都应该为自己所在的民族与国家去献上一份力量。因为民族、国家受辱,其实等同于自己也受辱。)

--------------------------------------------------------------------------------------------------

二、秦始皇的日常作为:

纵观史书记载,秦始皇是历史上最敬业的一位皇帝,他年轻时,几乎只睡3、4个小时,天天忙于政事,即使是《史记》也从未提过秦始皇贪图于享乐淫欲。每天的工作就是批示公文,与构思如何统一,统一之后,如何建设国家。这也是秦始皇50岁还不到就死去的原因,一生都忙于公务,精力透支过度。

这样一个放在历朝历代都被歌颂为勤政皇帝的作风,后世文人一样有办法抹黑,说秦始皇贪图权利。

这种说法,明显就叫做故意栽赃!秦始皇本身就是权利的象征,他有什么好贪图的,他不勤政,难道就没权利了吗?为了贪图权利,而去勤政的皇帝,可真是好笑啊!

秦始皇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视同仁,没有什么嫡庶有别,有能力者才有资格当皇帝,所有皇子,无论自己母亲的地位都有资格竞争下一任皇帝,这就是秦始皇的心境。尽管那是几千年前的时代,就已经有了“人格平等”的意识雏形(当然硬是要把现代文明的高度做对比,那肯定没得比,我们只能说当时有了这个意识的萌芽),出生时的家庭背景可以不平等,但是在用人上,一律平等,这是多么可贵的思想进步。再回望独尊儒术以后的时代,儒家的尊卑有序,嫡长有别,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祸害了中国思想上千年,直到今日,中国人的思维里面还存有父母长辈拥有对子女的绝对操控权,子女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过活。在家庭中有了等级,在社会中一样会得到蔓延,所谓的“父母官”,实际上就是“父母之命不可谓”。在商鞅的眼里,无论是官员、工商业者、农民、军人及其他行业者、甚至是君王,都是国家机器的零件组成部分。工人的本分是做好自己的工务,农民的本分是种好地,官员的本分就是切实执行好国家颁布的法律,为老百姓分忧解难,稳固了基层,才能更好的求发展。

有人会反对说,现代社会并不是父母所有的话,子女都要听从吧,你看有那么多‘不孝子’。

这就错了,儒家等级尊卑制是刻入骨髓的,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在奉行以长为尊,不敢与长辈争论(这里不是指的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那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不同时代的人,生活习惯必然导致观点不一致。我指的是,经过了青春逆反期过后的成年男女们,他们对父母往往是采取‘妥协’的态度,这就是潜意识已经被驯化。)。

这在我写的“道家篇庄子‘人权’‘自由’部分有阐述,这里就不再累述” http://tieba.baidu.com/f?kz=1063597252

儒家的等级尊卑制度,就是特权的体现。而道家讲求的‘人权’就是相互尊重,万物平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父母的意志,子女有权可以不接受。

而当下社会,人人顶着“百事孝为先”的压力过活,只要一不顺长辈的意愿,‘不孝’的道德帽子就扣下来了。(关于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去体现‘家庭和睦与孝’另开篇讨论。)

论秦始皇却又绕到其他话题,但我认为这是必须的,就是要借古人的话题,来说当代的现状,我们又该持什么态度就应对。

三、秦始皇是暴君吗?:

1、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没有杀过任何一个自己的功臣,甚至是反对自己意见的大臣。善待功臣,善始善终!

王琯,是秦始皇时期的丞相,从吕不韦后开始继任,一直到秦始皇统一才退位,担任丞相20年。“焚书坑儒”的导火索是儒家学官淳于越再次提出分封制而反对郡县制。而这个观点尽然被当朝丞相最初提出,且力挺!王琯是支持分封制的领头人。要知道,分封制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周王朝的覆灭就是分封诸侯,导致诸侯割据,战乱连绵。汉代刘邦无奈封王的后果是“七王之乱”。秦一天下的目的,就是根绝分封带来的弊病。而作为一国丞相,尽然带头支持分封,实在是对秦始皇的一大打击。(就好比一起创业开公司的伙伴,在公司壮大后,来个突然袭击,曾今的战友,尽然成为针锋相对的敌人。)

如果秦始皇真的是暴君,那王琯敢于直言吗?做了近20年丞相,是不可能不了解秦始皇性格的,说明秦始皇是一个很容得下多方建议的人。王琯如此‘大胆’的顶撞秦始皇,非但没有被儒家形容的酷刑处死,反而是安享晚年。当王琯提出分封制后,秦始皇不是立即否决,而是全体商议,共同讨论,先让所有人发表意见,最后再做决策。

这是一个暴君所为吗?再来对比汉武帝时期,丞相窦婴因一言不合,就被满门操斩;主父偃是汉武帝的得力臣子,可是汉武帝基于自己的目的,也把主父偃灭族。曹操的谋士荀彧因反对曹操称王,而被曹操逼死。如此一对比,立马就能看出秦始皇作为领导人的伟大胸襟,敢于接受反对意见,和宽容的去理解对方。

王翦,秦始皇最依赖的大将之一,灭国大战几乎由王翦父子包办。《史记》出于它的政治目的,汉王朝要摸黑秦王朝,所以大部分内容是诋毁秦始皇与法家的。但是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仍然可以从《史记》的‘口供’里,获得一些线索。

《史记》里描述秦始皇灭楚大战前,秦始皇不听王翦意见而大败,于是卑躬屈膝求王翦出山,王翦却提出了很多要求,且大有讥讽,悔不听我言,才有今日之败的意思。王翦索要几乎是全国的兵力(蒙恬边军为抵御匈奴,趁火打劫一直未动),这对于君王来说,是多么大的压力?王翦要是领兵夺位怎么办?越是功高的将才,越是君王堤防的对象。(韩信打下个赵国、齐国就开始坐地要王。试问,在企业里,你如果是老板,愿意有这样的员工和事件发生吗?敢不敢二话不说的去支持这个员工的‘投资’方案?即使是迫于形势,也一定会有所防范。)

王翦打楚国,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那里叫士兵养精蓄锐,该怎么休息怎么休息,这样过去几个月都没有一点动静,秦始皇尽然能坐得住?他完全没有干涉过王翦。从《史记》的描述里,一样映射出了秦始皇的胸襟!这是脾气暴虐之人所能做到的?

王翦大胜而归,秦国一统,秦始皇大加重赏,仍然重用王翦父子。我们来看看刘邦是怎么做的?一得江山,立马翻旧账,能顺利活在刘邦称帝以后的功臣并不多。只要以前得罪过刘邦之处,纷纷被刘邦翻旧账。春秋的越王勾践,一旦得势,立马杀掉自己的患难重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就出于此。历朝历代的“有为”君主都是如此在做,其原因就是害怕功高震主。对比秦始皇的作为,秦始皇是暴君吗?这比那些“有为”“仁义”君主岂不是好千百倍?

李信,秦始皇极其看好的一位年轻将军,李信扬言攻楚一战20万秦军足可拿下,王翦说要60万,秦始皇还笑说王翦老矣,结果被楚国打得大败,使秦始皇脸面扫地,还得卑躬屈膝去给王翦道歉。按暴君论,按常理说,任何君王都要把怒气宣泄在李信头上,李信必然是替死鬼。但难以想象的是,秦始皇首先承担所有责任,第二次攻楚,仍然用李信为副将。这是一种何等的气魄?暴君能做到如此地步吗?

回望今天的大部分企业老板们,由于他们当初不听下面人的意见,而在实践中遭到重大打击的时候,他们往往是找个替死鬼,死活他们是没有错的(认错就等于服软,以后就在那些‘功臣’面前抬不起头,‘功臣’以后也会以此炫耀,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板无法容忍,找替死鬼是上佳选择)。那时候这些老板会骂下面人全是无能之辈!人人都说秦始皇是最残暴的暴君?我还真想知道秦始皇这种心境,残暴在哪里?

郑国(人名),韩国用‘疲秦计’的人选,派郑国去秦国大搞水利工程,耗费秦国巨资,使秦国无力攻伐韩国。《史记》里对于“逐客令”的说法,就是由于郑国间谍事件被揭发,其实不然,郑国做间谍一事,早在秦始皇父亲时期,就已经知晓,秦国高层是默认了的。逐客令的真相是对准“嫪毐事件”,秦始皇趁机要把吕不韦赶下台。回归郑国事件,秦始皇继位后非但没有惩罚郑国,而是无条件的支持郑国去完成这些工程,因为这郑国渠虽然工程浩大,耗费巨资,但其用途更是无可限量的。

想想,一个暴君是如此作为吗?早就急不可耐的,斩首示众天下了。而秦始皇还要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而去担保间谍在身边的这个风险(修建郑国渠可不是小事,关乎国家的决策,就好比修建三峡大坝,是对是错,在当时很难预料,试想想秦始皇要顶住多大的压力),去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心胸是多么宽广。郑国本人作为间谍也被秦始皇的人格魅力所感动,而忠心事秦。郑国渠建好以后,秦始皇仍然对郑国敬爱有加,委以国家建设的重任,而不是说用完,找个理由就杀掉。秦始皇这暴君当得也太不称职了。

乱世最缺的是什么?人才!(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每当军阀、诸侯混战之时,各方都在积极争夺人才,春秋战国时期,这些人才更是“高傲无比”。比如《史记》里提到顿弱这个人,他就提出条件,‘我不拜你嬴政’。可想而知,如果秦始皇是一位残暴无比的人,这些人才愿意甘心效力吗?这些人才难道都是傻子吗?明知道秦始皇是暴君,还去投靠?人才们如此聪明会看不明白自己的前途在何方?

贾谊的《过秦论》,更是加油添醋的胡说八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怀贪鄙之心’?难道说六国的君王都是慈眉善目?

‘不信功臣’?去秦国的人才都是些傻子,是吧?没得重用吗?相比六国的那些臣子呢?

‘不亲士民’?秦始皇出巡多次,《史记》里也说项羽见秦始皇后,说要取代之。试问,这是不亲士民的举动吗?(当然史记里项羽那段话的真实性是值得考证的,不过秦始皇出巡路过民间是确有其事。)

整篇《过秦论》都无形的把六国渲染成和蔼可亲的小绵羊!典型的单方面下结论。不过作为汉王朝的报告文学,是必须的。司马迁也必然受到了《过秦论》的影响。

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说秦始皇是暴君,那就是六国君王比秦始皇更残暴,否则实在没别的理由。可是历代‘史书’都把秦国形容得残暴,潜移默化的塑造六国的小绵羊角色。(就好比今天的CCAV,总是在告诉所有人,西方国家很危险,世界人民很困苦,天朝人民最幸福。没有与外界做对比和信息鉴别能力的天朝人民来说,自然会‘信以为真’。这也是天朝建立了最大局域网的原因。越是信息不畅通,不发达的地区,越是得不到真实的信息。)

2、秦始皇一统六国,从来没有过大屠杀!

以上如果说秦始皇只是对自己人“仁”,那么我们来看看他与历代君王做对比,对他的‘敌人’是仁还是暴?

秦始皇的灭国大战,死伤是春秋战国以来,最小的。因为他不是个屠夫,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华大地,而不是屠杀与掠夺。所以秦国的灭国大战,不仅是尽量不波及到平民,连士兵的伤害也尽量控制在最低。

荆轲刺秦,秦始皇打下燕国,没有拿燕国人民开罪。想想啊,在当时的年代,在秦始皇的地位,如果他是暴君,受这等奇耻大辱,早就下令屠城了。而秦始皇只是冤有头债有主的惩罚了要杀他的人,没有迁怒于燕国百姓。

项羽仅仅是因为艰难的攻破了几个城池,就怒火一把屠城,烧杀咸阳宫,大火三月不曾熄灭!(中华文明的大部分文献,有人提到的墨家科技文献,其实就是毁于此火。)后世却称之为西楚霸王,还有那么多电视剧对他进行粉饰。为什么儒家对这种残暴行径视而不见呢?因为六国及儒家都痛恨秦始皇,所以看在项羽为他们发泄的份上,他们也对这些暴行不加以斥责,反而用项羽的暴行去告诉天下,是因为秦朝的残暴才有此下场。儒家不是最讲究“以德服人”吗?这时候儒家的仁德体现在何处呢?

这里要说一个题外话,就是《史记》里有个奇怪现象,对开国皇帝刘邦的评价,是不怎么好的,反而把项羽塑造成英雄!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有3个可能

第1:刘邦非常讨厌儒生,相对应的,掌握了笔杆子,话语权的儒生,等刘邦死了以后,自然会明里暗里,说刘邦这个人“道德”有问题!又是拿道德问题来毁掉一个人。

任何一个成大事者,只要在别有用心的‘文人’笔杆子下,都是可以被写成没道德是的。

举个例子:一位革命烈士,她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如果她不能在指定时间送达情报,整个革命甚至会失败,所有的革命者都会死。但是后有敌人的追兵,这时她还带有老母亲和自己5、6岁的孩子,如果她顾及亲人性命,那么她的任务注定失败,她就必须“残忍”的丢下母亲与孩子。而这时敌人会怎么向媒体宣布呢?这个女人是个没道德的人,连自己的母亲,孩子都不顾,投身恐怖组织,扰乱社会治安。

看看,这样一解读,不知情的大众百姓反而对这位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视而不见,反而是听信“道德”言论。

儒家就是这样在做,不管你刘邦做再多‘好事’,只要我给你加几条“道德”不好的毛病,你整个人的英雄事迹全部抹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2个原因,刘邦无名无份,项羽是贵族。儒家是非常讲尊卑贵贱的。

儒家士人集团为了顾及汉王朝的面子,不能大肆诋毁它,但是可以旁敲侧击的贬低,或侮辱它!于是一位贫苦出生的孩子,被始终刻画为“道德低贱,流氓气息”。而贵族豪门出生的公子哥,被始终刻画为“英雄末路,时不利己”。

实际上就是儒家人的心理,贫民你永远就是个贫民,你当了皇帝,我儒家不服,而贵族当皇帝,即使一万个不好,我也甘愿做奴!

第3个原因,司马迁暗讽汉武帝

都知道司马迁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却无端遭受汉武帝宫刑而下狱,对于司马迁来说,心里肯定是憎恨汉家刘姓的。贬低刘邦,抬高项羽,就有种看不起你刘家的意思。你刘家就是一群‘流氓’。

说了段题外话,回归正题!

秦始皇从来过没有大屠杀!

唐代黄巢起义,血洗长安!(唐朝啊,传说中我中华的“文明鼎盛”时期,而那时候人的作为也不见得有多文明啊!)

成吉思汗灭绝西夏,对宋进行屠城,把人分成四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六国人是一视同仁。可从来没把秦国人设置为高等人,特权人。法律对所有人都是平等。刘邦被后世写成一个混混,无奈之徒,而这样一个人尽能在秦国为官?说明了什么?秦国用人是看具体的办事能力,而不是儒家那套道德。

------------------------------------------------------------------------------------------

题外话:前年重庆政府有一件荒唐的事,大渝网新闻‘不孝不能当公务员’,被我在评论里肃斥后改成了‘人品不好不能当公务员’。

这叫什么事?‘人品’?怎么界定?具体考核标准是什么?

比如一个人很敬业,所以难免对自己的亲人与家庭照顾少,如果他的家人给人抱怨说他不顾家,只说一些负面的亲情伦理等,是不是这个人的人品就有问题了?

再来看怎么做才能‘人品’好?你当官了,要是不把裙带亲戚养肥了,拉大家一起发财,那么这些亲戚必然说这人‘人品’不好。不帮助家人,忘恩负义,等等各色帽子扣下去。试问,作为一个有‘权利’的官员,何苦跟‘人品’过不去?能帮则帮一把。

中国人的意识里,从来就没分清楚过‘公权’与‘私权’。绝大多数人得到权力后,都会仗着自己的权利做一点自己顺手的事。完全就没想过,‘公权’是什么?压根就没意识到,“权利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反而是沾沾自喜,甚至有的人还耀武扬威。三亲六戚也总是爱炫耀,自己某个亲人是当官的,以抬高自己的地位。

中国当今还在这种‘儒家思维’治国的意识里,怎么可能做到公平的‘法治’社会?人人都想依靠权利给自己谋利,自己没得到时,骂不公平。而自己得到的时候呢?所以无论怎么改朝换代都没用。就好比只是驱赶了恶魔的肉体,而恶魔的灵魂继续寻找到了新肉体。所以每个中国人,特别是‘致力于改革的精英们’如果自身没有分清楚‘公权’与‘私权’。那无论怎么改朝都无意义。

从中我们看出儒家用人就是看片面性,看道德,单方面看问题。而法家从不用道德去考核人,而是用实际业绩,你做官,做好了自己的本质工作,就是对百姓的最好交代。那些道德作秀有什么用?

萧何是楚国人,因办事得利,秦国上级官员推荐去中央做官,而萧何不想离开刘邦,而谢绝了,秦国官员也没有去为难萧何,而是尊重他的决定。这一切都说明了,秦国人对六国人是没有歧义的。

再回到秦始皇灭六国话题

清军入关,一路烧杀,务必剿灭前朝皇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没有杀死过六国的任何一位国君,只是把这些国君与贵族迁移到咸阳,软禁起来,让他们衣食无忧。历朝历代谁有如此气魄?敢于把这么多后患存留下来,还保留他们的财产。要知道,反抗者的动力来自于以恢复宗庙社稷为口号。所以历代只要把前朝的王族诛杀殆尽,反抗势力就会逐渐退却。比如说天地会,红花会,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是连皇帝都没有了,复什么?复了后,谁做皇帝?由此可见秦始皇对六国已经是很仁慈了。(但秦始皇的仁慈,却害了自己,六国余孽的报复一点也不手软。)

儒家说秦始皇杀六国人而大做文章的有两件事:

1是秦始皇饿死齐王建(程步先生的《真李斯》一书,详细分析,拿出各种证据证明了这纯属杜撰,由于篇幅过长,就不在这里累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程步先生的博客,网上可以查阅到)我这里只提一个引子,秦始皇要是真的想杀齐王建,干嘛还要让人知道?难道齐王建身边有媒体全天24小时报道??要不露声色的杀掉一个人,多种多样!秦始皇在明知道‘违约’的情况下,还被人抓住‘把柄’?

2、秦始皇打下赵国,第一件事是报仇,屠杀“赵国人”!这个帽子扣得可真大啊!秦始皇仅仅是杀了以前小时候,他们母子在赵国,欺凌过他的那些个别人,就成了屠杀“赵国人”了?难道不该有仇必报吗?这时候的儒家又摆出一副“君子之态”,强调宽容!对已经败了的敌人,要用“仁德”去感化,而不是“杀戮”!那儒家对项羽的作为充耳不闻又算什么呢?

很多影视剧,也一再渲染,很想报仇的人,突然‘善念’一生,放过仇敌。表面上感觉,( ⊙o⊙)哇,多有道德啊。

实际上呢?就是在‘鼓励’罪犯,你别怕,你尽管犯罪,我等仁慈之辈是要宽恕你的。(如今的富二代,官二代如此猖獗也是如此道理。药家鑫事件,就有什么‘同学’之类的窜出来说,给药家鑫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就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药家鑫要是杀的他的亲人,他作何感想?当朝法律,同罪不同法,要是此案是一个P民所谓,根本就无需一审二审。典型的刑不上大夫!)

作为个人,受这种儒家理学‘仁义’熏陶。作为国家也是如此被‘侵染’。

“天朝”每次被欺负的时候,都是高举道德大旗,抗议,声明!这是多么的“仁义和高伟”啊!实际上是再一次扼杀了我民族的抗争血性,在外国人眼里,根本就不会认为这是什么高尚情操,而是傻X,跟宋襄公没有任何区别。儒家思维的人始终扮演的都是装13形象,总在成天YY着一种圣人境界,以德服人。但现实是残酷的,现实是只有强力才能换得敬畏,这是普世观。儒家就喜欢把每个人想象成“圣人”一样的自觉。如果每个人都有“圣人”一样的自觉,还要法律干什么?“法律”就是一种震慑,让人害怕,因为人害怕,才不敢逾越法律!而儒家的种种作为,使人不害怕,反而是胆子更大!

汉武帝借由秦汉初期留下来的基业打败于匈奴多次,每次胜利都缴获了战利品,可惜这儒家啊,就开始了装13,跳出来说什么“天朝威仪”,对外邦要“以德服人”,要求把战利品还给匈奴,以表现我中华文明的“大度与大气”!结果是什么呢?匈奴养精蓄锐,又来打,汉朝军队又胜利,又归还战利品,如此反复。汉朝的财力,人力都逐渐衰退。这时候汉武帝才发现没钱了,儒生们又出馊主意,叫天下的所有商人缴纳重税,从商人那里盘剥,这样一来造成很多商人的倒闭,没有人敢经商。要知道商业也是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流,很多都依赖于商,商业的竞争会促使生产力的提高。这倒好,没人敢做商人了,自此,中华民族进入了昏暗的自耕自种的完全农业时期,基本上来说都是各郡县的一种自给自足,有的郡县地理位置好,就富裕;而有的则贫困。国家的一切经济来源都依靠农业。缺乏广泛的对外交流,仅仅只有一条“丝绸之路”,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唯一通道,中国的文化,也开始了自以为是中心的自居锁国。中国对外邦的了解都是被动式的,有的是外族的入侵,有的则是外族对中华文明的向往,而前来学习。连唐朝的西天取经,也是因为佛教逐步流入中原,统治者才留意倒佛教也是个很好的愚民工具。(宗教都具备愚民性质,仔细理解这句话,我不反对个人对于任何一种宗教的信仰权利,但纠其宗教本身,极其传播方式,都是锁民套路。)才想到拿来改造一下?中国还有一次对外探险就是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这是非常伟大的一步,可惜的是,郑和去海洋探险的目的是为皇帝捞钱,而不是百官。所以百官没得到利益,他们肯定就要跳出来反对,说是劳民伤财等等理由,因朱棣的强硬,他在世时,没人敢指责。而是等朱棣死后,大骂朱棣弑君篡位,编造各种道德伦理的理由加以痛斥朱棣。这就是儒家,可怕的“文化人”,谁要是让他们不爽,他们的笔杆子可以让人遗臭万年!

秦始皇焚书坑儒?毁灭文明?到底是谁在愚民?

儒家这个帽子扣得可真大啊!烧了些儒家的书籍,被后世渲染成毁灭文明了。我们慢慢来分析:

起因是六国刚刚覆灭,复辟势力涌动,六国旧贵族仇恨秦始皇,所以暗地里联络一些儒家人,背地搞思想分裂,鼓吹秦国的恶处。出于当时的环境,六国刚灭,六国人肯定不会适应的。就好比今天大家都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优越于中国的,但要是美国灭了中国,那我想很多人打心里是很不是滋味的。

当时也是这样,六国人民肯定内心有着抵触心理,这是出于自身的民族自尊感。这时候儒家又到处鼓吹复辟,作为秦始皇的立场来看,肯定是危害国家利益的,这种人放在历朝历代都要被杀。

再加上,当时又是再一次全国议论行郡县制还是行分封制的时期,这些儒生的反动言论,必然影响民心动荡。儒家是最倡导复古礼的,所以肯定大肆宣扬分封制。朝廷中也有很多儒家学官支持分封制。(很可笑吧?秦始皇尽然用儒家的人?这恰恰证明了秦始皇心胸之宽广,虽然他极其反对儒家那一套治国思想,但是他很公正,他也看得到儒家的优点在于教育及文字语言工作的研究,儒家并不是一无是处,所以他大胆任用儒家人做学官,主要负责一些文字教育方面的工作。这是一个独裁专横的暴君所有的胸襟吗?)

再来就是方术士横行,(类似于今天的地摊算命者,有个甚至请媒体给自己炒作,成为了“大师”)很多方术士到处招摇撞骗,以牟取钱财。秦始皇才有了坑杀这些参与了与六国残余贵族勾结的儒生和招摇撞骗的方术士。

秦始皇寻长生药?那些腐儒真的以为是秦始皇怕死?其实那不过是秦始皇的一个幌子,他派徐福出海有两个目的。秦始皇是非常具有远虑的君主,他的志向不仅仅是要一统中华,还要逐步向未知领域开发,所以他的目的是叫徐福出海,去探索未知地域;

第二个目的是,当时六国逃亡的抵抗贵族无处容身,只有逃亡于于齐国沿海的一些小岛上,所以徐福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探明岛上动静。秦始皇要是真那么天真的相信不死药,为什么他要设定自己的后代是二世、三世,千秋万世?如果他都认为自己不会死,还要制定那些干嘛?

请站在公正的立场想想:一群想造反的人,加上一群骗了皇帝钱财的人,放在历朝历代是不是都该被处决的?而儒家帽子扣得大,自诩为文化人,杀了他们成了看不起文化人了。诸子百家的道家、墨家、法家、纵横等等诸子,为什么没被秦始皇杀?诸子不是文化人?就儒家才是?

而这个“文化人”的帽子实在是太大了,激起了所有读书人的同情,因为他们都已经不自觉的把自己归为了儒家编造的“文化人”当中,(其实就是‘被代表’了)所以后来的文人也是主观意识的就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毁灭文明!

真的毁灭文明了吗?又是一个大帽子,杀几个儒生被说成了杀文化人,导致秦始皇与整个文人阶层为敌。烧几本儒家的书,也被说成毁灭文明了。秦始皇焚烧的都是儒家的《诗》《书》和一些其他方术士之类的迷信书籍,《书》大部分是记载的周朝的行政公文流程和行政典范,《诗》有部分周朝的官方诗歌,与民间诗歌,当然主要以官方居多。孔子经过自己的意志而烧毁了以前的《诗》《书》,保留了他单方面认为可以流传的《诗》《书》。(如果说秦始皇烧书,那么孔子又凭什么就敢于私自毁灭前人的著作?不也一个道理吗?孔子一样的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对于不符合他观点的,一样的是烧掉。那儒家岂不是首开毁灭文明先河?)而秦始皇时期,这些所谓的儒家经典,其实对社会是毫无用处的,《书》中都是些陈旧了上千年的行政方法,怎么还能沿用,而儒家还在极力鼓吹。《诗》也是周朝人时期的生活方式,与当时也已经大大不相融合。这些东西却被儒家拿来极力传播,在秦始皇看来就是一种引导人倒退的垃圾书,是必须要焚毁的(就好比放在今天,明明各国都在实行人民民主制,却有人还在宣扬皇帝制,这种言论该不该批判呢?)。如果秦始皇真的是毁灭文明,那么为什么要名令保留,医、工、农等诸多实用学派呢?说明秦国当时是非常注重实际的,寻求的就是科学的发展态度。

而相反,儒家才是真正的毁灭了文明,儒家向来鄙视农耕,认为那是下贱人做的事,所以称墨学为奇淫巧技,墨家可是一个相当重视实践的科学门派啊,而墨家的这些科技发明被儒家所不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更是强化“士农工商”的等级,把“文化人”提高到了高位,而鄙视实际的劳动生产者,这种病态思想遗留上千年,甚至我们今天,还把读研,读博士学位,去换取高官厚禄。

当今中国的官员可真是高素质啊,走到那里都能揪出一大片的高学历。而人家美国呢?真正高学历的人都是在从事高科技研发,和专业的经济管理。而不是执政!这一点再次看出了只有务实的民族,才可能真正强大。中国四大发明算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但是何其可悲的是,有3大发明是秦始皇时期及以前的发明。(指南针就是以前的司南,火药最早是由方术士炼丹发现,造纸在秦汉之间被发现,只是当时的客观条件无法深入研究,所以一直推迟到西汉稳固以后,逐步完善。而印刷术也是在东汉年间就有了。)也就是说在儒家统治的上千年里,尽然拿不出对整个世界有着巨大贡献的发明?

这到底是谁在毁灭我中华文明?中华文明难道就是儒家那些四书五经吗?后朝怎么才能当官?会背书就能当官,而那些书全是大道理,没有一个是关于实际生产需要的。跟今天的教育文化很像吧?因为我们只是穿了现代人衣服的古代人而已,我们的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主义,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不是取决于他的创造力,而是他的答卷能力!

对比一下,到底是谁在愚民呢?

四、秦始皇对后世的伟大贡献

著名的万里长城,这个世界奇迹,不仅是体现了我中华文明的智慧,更实际的是,它一次又一次的帮助我们抵御外族的侵略。可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历史工程,被后世儒家痛批为劳民伤财?(孟姜女哭长城是后世的以讹传讹,《真秦始皇》一书用史料证明了此点,我这里就不展开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阅)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即使是刑徒劳作,也是有一定工钱的,也就是说,所有参加国家建设的百姓及犯人,都有不同等级的薪资发放制度。所以当时的修建长城等工作,并不是电视里演的那样,所有人都被抽打。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工人。没有军队监督,军队只负责保护。而囚徒一方劳作,为了防止暴乱,才用军队控制。

后世儒家可真的算是伪君子,秦王朝灭亡,汉朝百废待兴,匈奴趁火打劫,要不是有长城做防御,也许早就没了这群儒生。而他们不知感恩秦始皇为后世的贡献,反而大谈仁义。就好比一位英雄救了儒生,杀了坏人,而儒生尽然痛骂英雄所为是残忍,尽然杀人?儒生们的做法就是一面躲在高墙后,防止凶狼入侵,还一面骂着修高墙的人。这算什么人?这就是真正的忘恩负义,受着别人的恩惠,还在唧唧歪歪的无耻之徒。

后世儒家的眼光根本就不可能看透秦始皇的雄才伟略,因为儒家是躲在城墙后的,所以他们当然认为修长城是防御外敌了。这恰恰就错了,秦始皇的目的是建立远征根据地,以长城为中转站,着手对外的扩张。儒家人始终是趋于自保的,他们根本想不到尽然是为了扩张而修了这个伟大工程。为什么要把长城连起来?难道是害怕匈奴从没有连接起来的地方渗透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知道当时赵、燕的长城就已经是修筑在了重要军事防御地点,而其他地方是匈奴骑兵无法进攻的,根本就不需要修长城连接起来。目的显而易见,便于自己军队和物质的超快速运输。有了万里长城,就是说把整个攻击点变活了,能灵活,随时随地的选择出击方向。物资调配的运输在古代是很费成本的。10万大军作战,至少有10万平民作为运输队。而长城的修建,使这样的成本降到了最低。儒家思维的人缺乏“大目标眼光”“全局观意识”,鼠目寸光是儒家思维的特点,永远都在计较那些肤浅的利益得失。

除了长城、还有郑国渠、都江堰等大量的地质水利工程,他们的地质测量技术与施工之精巧,无不使现代科学也称奇,这一系列的工程都是为了保护当地免受灾害,而且又能为人民的耕种,国家财力的增加带来巨大的实际效益。

灵渠与驰道,灵渠(它的复杂程度,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阅一些资料,这里就不再累述)是为了开发,南蛮一带而修建的又一复杂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开发南蛮的伟大功绩,在下面秦朝灭亡篇会详细提及。驰道是我国最早的国家高速公路,他的用途是方便皇帝迅速到达各个地方审查。

很多人都知道“书同文”“车同轨”这一说法代表的是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书同文指的是统一文字。

而这“车同轨”呢?其实指的就是驰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铁路原型。

秦始皇的“轨(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

考古者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现在凡是在铁路的枕木上走过的人都明白:两根枕木距离和人们的步子很不合适。一次跨一根显得步子太小,跨两根又太大,在枕木上走路既慢又很不习惯。

但是经过测量却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轨路”,枕木之间的距离竟然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

那么最后又是怎么停下来的呢?有这方面的研究者们的意见是:一定还有专门的车站,在车站枕木之间有木材填充平整。马在这儿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到了下一车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

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效率极高的方法。公认的速度至少应该一天一夜六百公里,有的人认为七百公里。这是比八百里加急还高一倍多的速度。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并且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这一系列的伟大举措,重大的科技创造,岂是儒家所能做出的?我先秦中华之真正文明算是被儒家抹杀殆尽,留下的,仅仅是四书五经。。。。。而实际性的科技创造根本没有。儒家对新奇事物都是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的,只有当这些事物带来实际利益的时候,他才会去用,但是嘴巴上仍然在唧唧歪歪。

五、秦王朝灭亡之谜(外因)

刚才说了那么多来证明秦始皇不是暴君,那么秦朝二世而亡,可是事实啊!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先说外因,也就是不是出于秦始皇的一些因素。

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中原刚刚统一,内忧外患;(外因)

2、韩非子理论迎合秦始皇势制思想(内因)

3、秦二世的坏法,自取灭亡!(内因)

1、中原刚刚统一,内忧外患:

六国残余势力——

秦始皇虽然消灭六国,但并不是就风平浪静,任何一个朝代的覆灭,前朝都要疯狂复辟,(奇怪的是秦王朝灭亡没有为秦复辟者,接下来会谈到)所以反秦的主要势力就是以前的六国老贵族,因为他们的利益没有了,他们以前世袭做官,是大贵族,而投降了秦国,就要遵从秦国法律,没有功劳者不得世袭,所以他们要拼死抵抗。

六国覆灭,秦国就需要安排秦国官员上任,但毕竟人数太少,而且对六国的内政毕竟不入本地官员清楚,所以必须不得不招降愿意归顺的六国官员。六国的法治一时也很难立即改变,所以六国老百姓、官员本身的亡国之痛,加上对新法的不理解与抵触情绪,也对统一后的中国起着很大阻碍力。需要时间的累积,才能消化怨气。

所以在六国贵族的暗中唆使下,六国的治理相当困难。

就好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战败的老蒋一方,仍然不服气的制造各种麻烦,派入间谍,联合当地土匪等等。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明里干不过你,但背地里骚扰,但是很容易做到的。试想想站在秦始皇的立场,要稳定当时的局势是多么困难。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后来的秦二世灭亡就证明了这一切。没有一个安抚民心的处理方式,暴动是必然的。强力并不能解决一切,而是靠的如何给予对方利益,稳住情绪。

抵御外族与开发荒蛮,耗尽中原防务——

再来是外族侵扰,秦始皇灭了六国,也就是说就多了保护六国的责任,以前有燕国赵国抵御匈奴,现在就必须由他秦国独自来抵御。所以秦国百万大军,蒙恬30万边军从未参与灭国大战,而是一心抵御匈奴。

对楚国南蛮一带的开发(今天即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

秦国灭楚后,引领50万秦人与军队开发南蛮一带。那一带虽然名为楚国,其实都还是自制,有很多部落甚至还是原始社会,科技与民智非常的低下,为了对南蛮的开疆扩土,秦始皇修建了灵渠,作为交通运输轨道,在王翦去世后,命赵佗为主帅,继续开发南蛮,把中华文明带过去。由于秦始皇坚持不懈的努力,今天的中华版图才有了两广等地区。也正是因为这一南一北,就拉去秦军70%的军力,而余下的中原大地,秦始皇还得安排军力驻守,也就是说,真正留在秦国的军队仅仅只有10万不到,而且为了使六国国民与秦国融合,大部分秦国的百姓都分散到了各地,这样一来秦国本土的百姓被分散了,当秦国遭受六国复辟时,老秦人无法立即组织起来。

对中原的大力整改——

动用全国之力,大修长城,驰道。对战后的六国进行农田的恢复工作,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对六国派出秦国官员,也任命部分愿意降秦的官员。儒家说,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是为了防止叛乱,这其实只是其中一个目的,这也完全可以理解,任何一个政权都不会允许,不隶属于自己的其他武装势力武装起来!

把自己放在秦始皇的立场看问题,就很清楚了。不仅是国家,其实每个人心底都不会希望,有威胁到自己的武力存在。

但收缴兵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秦国一统天下,实行统一货币,最缺的是货币,货币都是用金属制成,所以需要大量的货币流通。这才是收缴兵器的真正用意,铸钱!要知道,经济也是国家的命脉,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国家会引发出一连串的危机。

这样一罗列出来,会发现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面临着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六国的社会矛盾,全部转压在秦国身上来了。

秦王朝灭亡原因之一,吞六国太急,来不及消化,却被反噬!

2、韩非子理论迎合秦始皇势制思想

韩非子被后世学者称为集法家之大成者,我们要来分析他所在的立场,他是韩国王族,所以他的出发点,肯定是站在君王的利益角度想问题,他的一切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强大,君主地位的绝对不动摇。

所以他构想了以商鞅的法治为治国手段,以申不害的术治来监督和管理臣子。以势治来稳固王权的方法,实现法术势并用来确保帝国的长治久安。

韩非子与商鞅有很大的区别,韩非子只是个理论家,就好比一些很有见地的学者,他们对事物可以分析得头头是到,但是不表明他们就拥有实践的操作能力。

要知道从理论联系到实际,往往理论上的东西会打很多折扣,为了实现理论,实际的操作步骤,阶段性时间都要进行精确的规划制定,和临时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韩非子不具备,而商鞅具备。韩非子没有历练的机会,而商鞅从小就做魏国丞相公叔痤的家臣,实干了10几年,才总结了很多实战经验。

这就是学者与政治家之间的区别。

韩非子自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抑郁的,认为自己的报复与才华得不到重用,他心里跟孔子一样,都是有牢骚的。其实很多‘伟大’的文人都是如此,有心为天下做些什么,但是力所不能及,只能把自己的怨念通过“文章”写出来,才得以发泄。也算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文章找到自己的‘伯乐’。这也算是一种途径,至少是积极有为的做着自己能够做到的事,即使自己不能亲自去实践,也可以为他人提供一个方向。孔子、孟子等诸多诸子都是如此。

但理论终归是理论,而这个读起来‘头头是道’的理论,居然真的被人接受了,而认同这一理论的就是秦始皇。

所以我们这里必须总结秦始皇的‘缺点’!而且这个缺点是致命的,是导致中华民族倒退的起点!

所谓功劳越大,承担的风险就越大,一旦失败将是毁灭性的!秦始皇就是如此,本来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优点,但是过头了,就成为了缺点!

秦始皇是非常勤政刻苦的,即使是《史记》也没有提及过秦始皇纵于享乐,反而提到秦始皇是起早摸黑,比臣子还辛苦的处理政务!这里在第一章就说明,这里不再累诉!本来这是一个好品格啊!可这也是祸端的起因!

任何事情都是有得必有失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说起,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之间的历代国君,都奉行的“无为而治”,在秦史的记载里,秦始皇以前的那些国君,很少有自己主动出主意,下决断的时候。而当时活跃在一线的人物,全是秦国的丞相,将军等人。君王的作用只是选拨优秀的人才即可,放手让人才去做!而到了秦始皇时期,由于秦始皇自身的性格属于急切派,所以每件事都想事必躬亲的去看一眼。

举个通俗的例子,相信大家就能有深刻体会!比如企业老板,有的老板只需要把人员分配妥当,就自己打高尔夫去了。而有的老板,则比较不放心,希望随时掌握着自己的人才们的工作进度。以免立即做调整部署,对自己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而秦始皇就属于后面这种类型的老板!越是自身能力强的人,越是潜意识里就不信任别人比自己强!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能力强的君主遇到能力强的人才的时候,谁更容易妥协?毋庸置疑的,员工必须向老板妥协,员工的方案必须迎合老板的思路!这一点在孙皓辉先生的《大秦帝国》小说里就充分有体现,孙先生描写的李斯,他出的主意,无不是想去迎合秦始皇的意思。这里并不是去指责李斯‘奸猾’,而是不得不如此。再加上长期这种潜移默化的运作方式,员工们就在思维上,潜意识的去迎合老板的想法,制定老板思路一致的企业规划方向。

这种结构体系有错吗?其实也并没有错!无论是企业在艰难的创业之初,或是开疆扩土的市场竞争,都需要这种强力的老板!有时候,很多重大的决策,就是需要‘力排众议’的魄力与领导力,去说服员工,让他们相信并认可自己。

我很赞同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话,‘真理’有时候是在大多数人手里,有时候也在少数人手里。

这个世界很奇妙,少数的精英能够带来大多数人看不见的东西(比如各项创新与科学发明),引领人类世界的发展!而大多数平庸的人,却又主导着这个社会的发展,而并不以少数人的意志做转移,社会的文明尺度,也必须适应大多数人的接受力!

所以秦始皇时期的政坛方向与前几任是有很大区别的,要想做宏大的,惊天劈地的事情,必须要有很强的魄力、智慧、勇气。秦始皇具备这些条件,所以他就要去做!而他的员工们就不能在这种企业大方向上有分歧,而必须去辅助秦始皇完成这一目标!

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的蜕变,在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就可以干预军事作战,明明是上将军策划的事情,秦始皇要自己来策划,安排李信攻楚。这种做法就是降低了大臣们的能动性,而逐渐的倾向于‘独裁’统治。在秦始皇的潜意识里,他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优秀的,由于自己的能力出众,就有点‘忘乎所以’了。不经意的,就忽略了大臣们的作用,而丞相、将军等等人都成了他的‘秘书’。只是帮他打点好一切辅助工作。

这就好比在企业里,所有的重大决策的制定与走向都变成老板一个人在策划!而他的策划团队却变成了执行者而已。久而久之,这个公司的氛围就会逐步蜕变。

从秦始皇执政开始,秦国法家思想逐渐的从法家的法治派往法家势制派偏斜。最终秦始皇确立了皇权独大,皇权高于一切,皇权压过了法律!

秦始皇自己是个明君,但他却把后世子孙也想成了跟他一样的‘清明’就是个最大错误!而可惜韩非子的理论又恰恰给秦始皇增添了底气。2人同属王族子弟,又都有一些命运坎坷,所以很容易就惺惺相惜的认同对方的观点。所以秦始皇必然心底里完全认可了韩非子的理论。而背弃了商鞅力求不能动摇的“法”大于“王权”的思想!

有人曾说,要是他早点确立扶苏为太子,就没有这种悲剧!不过我认为,在秦始皇不到死的那一刻,他就绝不会立太子!

将心比心的说,当自身能力很强的时候,就不会信任他人能把事情办好。就好比我们作为父母,总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还不够‘成熟’,还需要‘磨练’,总是放不下心,这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对自己都严格要求的秦始皇来说,他对子女的要求会更加严格,他甚至潜意识里容不得扶苏犯任何一个‘错误’,包括跟自己意志相左的想法。父母都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遗志’或‘理想’,都难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秦始皇的内心其实也是如此,所以他迟迟不立扶苏,并不是扶苏做得‘不好’,而是秦始皇内心就还不认可扶苏,总是幻想着扶苏能100%的与他达成共识!

秦始皇一生伟业的败笔,也就在于他太‘完美主义’,太不放心任何人做不好!所以他一直在等待和观望,看有没有更合适的继承者出现!

其实秦始皇的这个心态,是所有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比如历代君王在非客观影响的因素下都是直到自己死的一刻,才传位,绝不会早早的放权,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舍不得,而是不‘放心’,总是怕子女做不好!就跟每个普通老百姓留‘遗产’一个道理!就算是早早写好了遗嘱,也不会在他未死之前,就让子女去使用,总是在担心子女‘挥霍’,只有自己死了,想管也管不了!

所以秦朝灭亡的主因,还是由于秦始皇无意识的压制了法治派的‘先法后王’,而抬高了势制派的‘先王后法’。但作为当时时代性来说,要要求古人,特别是一个有很强能力的古人,超越时代性的去坚持“法治”为先,是很困难的。当时虽然有了人格平等的萌芽意识,但是人们的潜意识里是对‘尊卑’极其认同的。主观思维上,就认为服从尊卑是很合理的。这也是儒家尊卑理论,长久不衰的原因,虽然墨、道、法极力倡导人权,但是它们也仍然认为有序的尊卑是合理的存在。诸子的共同认知是,社会的治理需要‘人权平等’,但社会的伦理及有序,还得尊卑来区分!而后世是把尊卑关系,直接替代了人权!尊者权利大,卑者无权利。

3、秦二世的坏法,自取灭亡!

前面说了,因为秦始皇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法律没有了约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裁”!秦二世本来就是赵高立的一个傀儡,自然对赵高是言听计从。这里有个问题,秦始皇怎么那么傻?为什么尽然没看出赵高是一个奸险之辈?赵高从小就跟随秦始皇,一路经历了很多磨难,在秦始皇在世时,兢兢业业,而且办事效率极高,可谓是秦始皇的得利助手,而且品行也没有不轨之处。

按史书的说法,说秦始皇把遗嘱留于赵高,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也证明了,秦始皇不是个猜忌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臣子都是放心使用,绝没有去假设过,臣子的不谋之举。而正因为秦始皇如此正直的品德,却得到了被唾弃千秋万世的骂名,实在是可悲!(程步先生在《真李斯》里提到,现在的史料还无法断言秦始皇是否留有遗嘱。程步先生认为秦始皇是猝死,来不及写遗嘱。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阅。)

但赵高为什么会前后判若两人?其他的心理因素我不想去猜测,但有一个客观因素是值得注意的。扶苏皇子被外界传颂是秦始皇最看好的下一任皇帝,可为什么后来出现了隔阂呢?因为扶苏比起秦始皇来说,他其实更善于守住天下,为什么有此结论?秦始皇是个急切的行动派,从他的每天工作的时间,就知道他心里希望快速的完成他所有的目标,他有太多太多的构想没有来得及实践,他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急不可待。所以在秦灭六国后,休养生息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而是战后,继续大搞建设,这也使得民心有所动摇,所有人都希望短暂的休养生息,而秦始皇太急了,希望快速完成目标。

就好比在企业里,有的老板就是个激进派,希望企业不断的,快速的做强,再做强。这跟每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而如果不是性格相似的人,是很吃不消的。人都有激进型与惰性伴随,因人而异!有的人在成功后,会给自己很长一段的修正时期,而有的人非常迫不及待的去追寻下一个目标。而秦始皇就属于后者,但是大多数人属于前者。这就形成了朝廷内部的冲突。

这在朝廷中也渐渐的形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扶苏和蒙恬为代表的柔和派,希望在一些措施上缓一缓,而另一派则是以李斯与秦始皇为代表的战时法治派,他们希望进一步构建好天下,以免半途而废。秦始皇晚年也逐渐意识到自己行动过快,整个帝国已经超负荷了,他后期也渐渐的与李斯在决策上有了隔阂,所以他尽量回避李斯,最后一次巡游,想借机去边关看看扶苏历练得如何?可惜天意让他死在了半路上。而这两派又恰巧牵连到了赵高,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是秦始皇的得力大臣,但是他很不喜欢赵高,所以赵高意识到,一旦扶苏做皇子,那么他的日子不好过,所以他借机拉拢李斯,而李斯是忠实的战时法家,不希望有什么柔和的吕不韦似的杂家派思想扰乱进来。因为他认为吕不韦当时就是没有忠实执行法家的思想,而有了很多官员依附于权贵的现象出现。所以从他内心,他不愿意看到蒙恬的柔和派主政。而赵高就利用了这两派的争斗,先是借李斯之手,害死扶苏与蒙氏兄弟,等蒙氏兄弟一除,立马除掉李斯。

这样一来,帝国的功臣主心骨没了,其他的大臣也一个一个被杀掉。赵高又告诉秦二世的帝位是窃取来的,要想保住帝位,就要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杀光,于是秦二世血洗自己的同族。秦二世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更改法律,强行征召百姓修建他的宫殿。

为什么这一切作为都没人能阻止?就是因为确立了皇权大于法律。在赵高与秦二世的乱政下,官员早已对秦国失去信心,百姓也痛苦不已,将士也心寒意冷。

所以任何一个导火索都会激起所有人的怒火!陈胜吴广起义,打的口号起初并不是反秦,而是为皇子扶苏报仇,这恰恰证明了,他们对秦国以前的政治是不反感的,他们是痛恨秦二世的暴政。

章函是秦国一位职位不高的将军,却能用10万囚徒军大败起义者与项羽。为什么百姓都造反了,而囚徒不造反?要知道殷商时期也是用奴隶与囚徒抵抗周人,却被临阵倒戈。而秦国的囚徒尽然还为朝廷效命?这说明他们的环境是封闭的,他们不知道变天了,以为秦朝还是以前那样的法治清明,公正的王朝。

但为什么章函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天下人的心已经不向秦了。比如抵御匈奴的正规军王离,王离是王翦的孙子,爷孙三代都是智勇双全的名将,王离却投降了赵军。王离的内心早已心寒无比,秦二世诛杀功臣异己,他深深的知道,帮助秦二世,不仅自己有可能被害死,而且战乱会再多增百姓的痛苦,所以横竖都是死,不如不帮助秦二世。这是将士一边的心思,还有赢氏幸免遇难的族人,都畏惧秦二世而逃离秦国,赢氏带剩余的族人往西部逃走,没人帮助秦二世。

再来看另一部南方军,赵佗当时拥有40万大军,却一直没有出动。为什么?因为赵佗也明白我帮你秦二世是自取灭亡,我手握重兵,继承先皇遗志,开发南越岂不更好?如果我搞得好,说不定还能逐鹿中原!何必为你秦二世效力?

这里我们又能发现一个问题,在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及现在的影视里,都能发现文臣武将,视死愚忠的影子。而在秦二世时期,尽然有很多将军主动投降?

说明了什么?先秦文化与独尊儒术文化的巨大差异!

儒家文化讲究什么?“忠”!在内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强调愚忠愚孝!即使这个朝廷再坏,再无能,再腐败,也不能反他,作为臣子的只能拼命劝谏!如果君王不听呢?继续劝,或者是以死相逼,总之你不能造反!(《三国演义》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但其传递的核心本质,就是个“愚忠愚孝”,统治者大加渲染维护老旧统治复辟的‘刘汉’,把他塑造成正义,而拥有雄才伟略的‘曹魏’则变成了反派。混淆与愚弄民众的判断力,并且一代一代的故意‘歪曲’着渲染‘忠与孝’。)

而秦王朝覆灭的时候,将军主动倒戈,说明了一个人的“思想解放”程度,他们不是愚忠你君王,你君王对他们不好,他们就可以把你推翻!(孟子也曾明确反对‘愚忠愚孝’,孟子就当着全天下说过,君王对子民不仁义,子民就可以反了他!这种意识,在几千年就迸发出来是何其伟大?而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儒家孔孟对统治者不利的部分,也被抹杀。只留下了儒家对统治者有利的部分言论。)

对比西方神权统治时期的平民起义,他们推翻领主,然后又去找一位领主的遗孤或者是有血脉者来管理他们。他们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把自己当做主人的意识。他们始终极力认可,只有他们主人血统的人,才能统治他们。

而在先秦时期,陈胜吴广就敢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可以当王,为什么我就不行?我也要当王!这表现了什么?人格平等意识的萌芽!

这种意识如何滋生出来的?时代必然性!特别是以治世为己任的儒、墨、道、法四家里都纷纷在体现“人格平等”意识!

儒家孟子开始,就已经在强调,人在社会关系中,可以有尊卑的地位关系;但人格是平等的,有诉求自己利益的权利!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无视他人的权利!

墨家更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其实墨子与孟子的性情是相当一致的,只是2人所处的阶层不一,所以为了抬高自己,就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

道家最是倡导‘自由’,人与生俱来就是无差别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侵害他人。

【简述】真实秦始皇之功过是非,与秦王朝覆灭之谜! 三体第二舰队覆灭记

法家则是从行动上,去实践了墨家‘人格平等’与道家‘人权自由’的结合。通过确立法治来保护每个人正当的‘权益’。(当然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文明程度与法治去对比当时的法治。只能说当时的法治已经是最大化的提高了‘人权’意识。就好比今天,欧美法治无疑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是全世界努力的一个目标,但问题是,放在千年后去看,那么也仍然会遭受诸多质疑。所以我们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不能脱离于时代性去对比。)

诸子百家时期,就好比是各个民主政党,各有各的执政观点,大家激烈争论,阐述自己的思想,所以当时的人民智力程度,敢于思考,敢于批判的意识大为提高。这必然造就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语出惊人的话语。

而到了独尊儒术以后,就是一家之言,其他言论都是‘妖言惑众’,其他言论必须符合我‘儒家’的调调,你顺应我儒家,就让你存活。

七、后记

开篇已经说过,写秦始皇,其目的就是‘以史为鉴’‘以史说事’。

由于独尊儒术后的一家之言,鼎盛!造成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大倒退!政治结构是引领文明发展的工具。

中国的政治配合着文化愚民不断的灌输着一家之言的意识,无论是在国家,或是企业,或者是团队,话语权永远都属于“有权者”。

要想改变未来的中国,就必须每个人从内心里,彻底的去反省独尊儒术后的儒家思维。

这张图我认为非常好的反应出了,我们中国人今天被愚民化的思维方式,我们分不清‘公权’与‘私权’。一旦自己对社会有了什么贡献,也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而相对应的,无权利者,则潜意识的表现得卑微!

上图就体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意识心态:

欧美人怎么看待‘官员’?你们官员就是给我老百姓服务的,办不好事,我就要骂你,甚至叫你滚蛋。你官员就是我的服务生!这种意识不仅是老百姓有,每个从政的官员自身就有这个意识!他们本能的就不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我做官,我有‘权利’,但这些都是我‘老板’赋予我的,我做不好,老板炒我鱿鱼!我自己没脸见人。这才真正的叫做‘人民的公仆’,‘公务员’!

中国人呢?对“官”字先天的向往与害怕!‘官’成了每个人,甚至自己的家族荣华富贵,平步青云的象征。普通的百姓,见了自己当官的亲戚,首先感觉就是低人一等。‘自我下贱’了一把!遥相辉映的当然也是当了‘官’的一方!先天的认为自己很‘优秀’,认为自己很‘精贵’,但叫他们做起本职工作来,又是两码事,工作做不好,也不是他们的错,一句话‘国情使然’‘明哲保身’‘不求无功只求无过’!这种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意识滥用就是一个最大的错误!

‘中庸之道’本身就是个方法论,是教导如何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流失!而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就必然会影响他人的利益。而这种‘中庸之道’意识,大行于‘官场’之时,几乎所有的官员都看重的是自己的‘权位’,而忘记了这个‘官位’,到底是谁给予的?误把人民赋予的“公权”当成了“私权”!

中国人一天不能自省自己如何看待“权利”,就永远逃不出‘魔咒’。旧的权力者被推翻,新的权力者继续上去滥用。周而复始,王朝更替。在西方的黑暗时期,中华文明的这种延续方式还能得到残喘!但是!如今欧美已经完全的蜕变,中国也没有机会再来几次王朝更替,新政权如果还没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中华文明的精髓将成为世界文明里的一个“古文明”。而会被今天的西方文明完全取代!

一个国家的尊严,来自于每一个人为之付出的尊严。为什么我们今天遭受国外欺负时,会非常愤怒,如果落到实处,国家受辱,与我当前的利益是无关痛痒的,问题是国家尊严代表着个人的尊严,国家的国际地位低下,作为国民走到哪里都感觉抬不起头。而国家的尊严,怎么才得以提升?国民都必须具有“大国、强国意识”,看问题要有大目标,大方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4078.html

更多阅读

★★秦始皇死前发生的三件怪事 新疆库尔勒市发生怪事

秦始皇在39岁完成统一大业,待一切尘埃落定后,年近半百的秦始皇打算尽享万世之尊,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和奇方怪法。然而,秦始皇却在49岁进行第五次大巡游时,暴毙身亡,蹊跷地死在了巡游途中。秦始皇身亡时前,发生过三大怪事……通过焚烧

吕不韦(秦始皇之父 吕不韦和秦始皇的关系

吕不韦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吕不韦像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声明:《简述 真实秦始皇之功过是非,与秦王朝覆灭之谜! 三体第二舰队覆灭记》为网友霸气总攻黄子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