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镜头盖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里,李庄物资缺乏,经费不足,点着煤油灯却照亮了N多民国大拿: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建筑大师梁思成,田野考古奠基人梁思永,甲骨学家董作宾,历史学家罗尔纲,生物学家童第周和妻子叶毓芬博士在李庄只能借助二手显微镜观察几条金鱼,依然成就斐然,包括后来声名鹊起的吴孟超先生,当年仅是在李庄求学的莘莘学子之一,罗哲文当年不过是梁思成学生而已,这些人都成了改朝换代之后的国之栋梁。向来以充满奇迹著称的天朝,为何1949年之后不出人才?
佛晓时分,居住的旅店旁边有人出殡,轰天震地的鞭炮礼花吵得俺随意全无。熬到天亮后,匆匆用完早餐就往月亮田进发。
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全称“中国营造学社”,当年租用距离李庄两三里地的月亮田张家大院西院,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子。从1940年--1946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此地生活工作超过6年,1949年后朝廷出于某些目的,刻意淡化李庄及其一些机构的宣传,营造学社旧址已经残破不堪,很多房子甚至被夷为菜地,现如今看到的都是清华大学几年前大力修缮过的,虽然有些许遗憾,但是修缮时期请来罗哲文先生和梁从诫先生回现场指点,大体上靠谱,算是不幸中之万幸!在俺码字的时候,梁从诫先生也已经作古,想来令人唏嘘。
虽然没有下雨,但是前往月亮田的机耕道依然泥泞不堪,不一会儿脚底的运动鞋如同松糕鞋般增高迅速,走起路来爽滑无常,不禁感慨,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生活之艰辛。行至三岔路口,茫然四望并无明显标记,一老奶奶(70岁左右)站立屋檐,老婆大人前往探询,老奶奶一张口:“梁舅舅啊,你们朝前面竹林一直走,有个四合院便是!”一口亲切的梁舅舅。拉进了她和梁思成家的关系,作为当年的近邻,她肯定是见过梁思成一家的,说不定还常去梁思成家玩也说不准。
沿着泥泞小道直行,穿过楠竹掩映的路口,一抬眼“中国营造学社”招牌赫然在目。这是一座典型的川南风格四合院,平房,穿斗串架结构,青瓦白墙花格窗,坐北朝南,里面都是小隔间,密密麻麻分布着工作室,起居室,如今市面上30多平米的小户型大抵就是这般模样。
营造学社有朱启钤先生于1929年创办的民间学术机构,及至抗战的时候经费愈发显得捉襟见肘,在跟随史语所从昆明辗转至李庄之后,傅斯年先生特地把营造学社的一些人归拢至史语所名下,多少能从重庆受拨若干款项,使营造学社得以继续开展工作。当然在最为困难的时候,梁思成多次乘船前往宜宾,典当部分物品,用以度日:比如最为珍贵的派克金笔和手表。
林徽因得了肺病,缺少药品,在李庄的6年,大多时候是躺在床上度日。美国驻华官员费正清来李庄看望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提出邀请林徽因去美国治疗和工作,梁思成回应道:“我的祖国正在遭受灾难,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他;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和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梁家三代拳拳爱国之心让俺等自叹弗如,可叹的是,这个国家又给了他们神马?童鞋们可以自己摆渡或者股沟一哈,俺继续纠结......
就在这样的景况下,梁思成领导的营造学社依然奉献出《中国建筑史》,英文版《中国建筑史图录》,《中国营造学社会刊》,躺在病床上的林徽因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下承当了《中国建筑史》的校阅和补充工作,并且提笔撰写了五代,辽,宋,金部分内容。当地没有出版社,没有印刷厂,缺乏纸张,他们自己动手:绘图,编版,印刷,装订,纸是土纸,画在药纸上,然后去石印,所有工作自己完成,连林徽因母亲都披挂上阵,堪称感人之至!
当俺等穿行于狭小局促的房间,走廊之中,看着他们清贫简陋的工作环境,不由肃然起敬,请记住“中国营造学社”这块金字招牌,请记住这些闪亮的名字: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刘致平,陈明达,莫宗江等等,还有唯一健在的罗哲文,个个堪称大师!
难道当年孤僻狭小,贫穷饥饿的李庄更能给思想者火花,治学者智慧?反观当下,思想禁锢,等级森严,看上去歌舞升平,盛世繁荣,大师反倒难觅了!
离开月亮田,俺依然无法蛋定!
前往月亮田的机耕道
前几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修葺过
缅怀一番
当年营造学社画图的地方
小门里是梁思成办公室
林徽因母亲房间
梁从诫先生也做古了!
林徽因有肺病,常年躺在床上。
暮然回首
楠竹掩映
当下的路不正如此?
李庄晴了
生活的步伐
向梁思成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