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中学课堂教学艺术

蒋念祖

“教学艺术”,是诸多教育家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下了不少定义,比较典型的如: 戚建庄等认为,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唐文中等认为,教学艺术是指师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一切条件,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特征。 张武升认为,教学艺术是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特殊的认识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关于教学艺木的定义,还可列举出若干种。总之,它应具有下列本质待征:(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遵循教学本身的规律和知识内在的规律,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互沟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2)创造性。创造是教学艺术的基本与骨架,是教学艺木的突出特点。只有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强烈地感染和吸引学生。(3)审美性。教学中所运用的各种技艺,如语言艺术、演示艺术、板书艺术、组织艺术、氛围创设艺术等都具有审美性。只有当美发挥更大教学效益时,才称得上真正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表现在教学的全过程,如对教材的艺木处理、教案的巧妙设计、教学中的即时调节、作业布置的恰到好处、课外活动的精心组织等等,都离不开技巧和艺术。只有讲究艺木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则是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一般称为课堂教学艺术,它主要包括教学语言艺术、组织管理艺术、板书设计艺术等等。下面着重谈谈 教学组织结构艺术。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切实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同时,课堂教学的组织还要形成一定的合理结构,使课堂教学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形成最佳组合并实施优化运行,使课堂教学过程审美化,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课堂教学组织艺术包括导课艺术、高潮艺术和结课艺术。

一、 导课艺术。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导课艺术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导课,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也就顺了。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具体说来如下:(一)导课要有针对性,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导课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课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二)导课要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三)导课要有新颖性,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一般说来,导课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新颖性导课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应切忌单为新颖猎奇而走向荒涎不经的极端。(四)导课要有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满情趣的导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五)导课要有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课堂教学的导课要精心设计,力争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闻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导课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导课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灵活运用、精心设计。可见艺术家们为精彩的开头所下的苦心营造功夫。导课的基本形式与方法举例说明如下:

(一)温故导课。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所以“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常用的导课方式。有位教师在上《茶花赋》时这样说:“同学们,现当代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见一次面。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的香山红叶;第二册 他请我们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不?”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老师接着说:“《香山红叶》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老秋越红得很可爱,《荔枝蜜》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茶花’又是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巳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个个跃跃欲试。温故导课中的“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导课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温故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

(二)释题导课 。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如果教师从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迸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如有位教师在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即以巧妙的释题导课,达到开“窗”窥“室”的效果。老师只用几句简短的课前谈话,就十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紧接着这样提问:《将相和》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将”和“相”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设计运用释题导课时,应该对课题进行具体地分析,只有那些能通过释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和发人深思的,才可采用释题的方法导课。而那些课题与内容关系显明,无需解释学生即可理解的,那就不必画蛇添足了。

(三)激情导课 。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它的折射才能 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材中包含着真挚 情感,教师即宜于导课时“披文入情”,以情真词切的语言多方激 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教学《雨中登泰山》,于漪老师的开讲语是这样的:“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杜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绝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游览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这则导语可说是字字情,声声意,学生的心随着这生动形象和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仿佛早已飞到那“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极顶。.教师富有感 情的语言,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

(四) 设置悬念。即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投入新的教学之中。比如教学《孔乙己》时这样开讲:“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根据鲁迅先生的学生孙伏园回忆,鲁迅在自己写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运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我们仔细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就可以得到回答。”接着提出第二个悬念;“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人们看了悲剧往往流出了同情的泪水或感到很悲伤,而读了《孔乙己》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什么悲剧呢?”于漪老师一开始接连构设两个悬念,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学生求知的自我需求,促进教与学的心理同步。

(五)故事导课。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导课,教师的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如钱梦龙老师在讲知识短文《词义》时,为了使抽象的“词义”知识能迅速地为学生所接受,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了一个阿凡提理发的小故事;阿凡提为了整治一个只理发不付钱的阿訇,先是给他剃了个光头,然后在刮脸的时候,阿凡提问他:“眉毛要不要?”阿訇说:“当然要!”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下来给了他,那人虽气,但又不好怪阿凡提,因为他确实说过“要眉毛”的。阿凡提接着又问:“您的胡子要不要?”那人忙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又哗哗两刀把他的那漂亮的大胡子给剃掉了,结果阿訇的头像个剥光的鸡蛋似的。听了这个故事,同学f门都大笑起来,钱老师马上因势利导地问学生:“阿凡提究竟玩了什么花样,让那个人上当的?”学生立即领悟到阿凡提是运用这个词的多义性来捉弄阿訇的。于是,课堂教学自然引到对于词义的理解上了。故事导课宜短忌长,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还需引导分析,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六)引用材料导课。有位教师教《崇高的理想》时,这样开讲:“同学们,青春、理想、事业是最迷人的字眼,也是我们青年人最感兴趣的话题。关于理想,诗人流沙河曾在一首题为《理想》的诗中这样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同学们,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理想的呢?是否树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人都是向“钱”看,何必谈那渺茫的共产主义理想?如果是这样,我说‘你错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能帮你确立人生路标的文章--《崇高的理想》。”这里借用现成诗句,说明远大理想对人生的意义,它契合文章内容,激起学生浓厚的欣赏兴趣。 有时可以用名言来导入新课。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于漪老师就运用这种方法开讲。她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十分深刻地指出:‘资产阶级撒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就没有别的联系了。’革命导师的剖析入木三分,尖锐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至上的罪恶。《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它逼真地描绘了社会细胞--一个家庭发生的悲剧性事情,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本性”开讲引用名言,直接揭示课文主题,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便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集中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起到点睛显旨的作用。

(7)入境表演法。就是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课文的典型动作、神情、语言等,“身入课文”,把它演示出来,巧妙地引入课文。如一位教师讲授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也是这样。教师走进教室,确定好方位。一边踱来踱去,一边说:“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这个,我熟悉。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是的,这一切,我很熟悉。”这一口头和身态的形象化语言,既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又入乎教材的情理之中,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牢牢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很自然地把这一形象深深地印入脑海之中,久久不忘。运用这种方法能使课上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但一定要注意演示内容的典型性及与课文主旨的密切程度,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八)联系实际法。许多优秀教师,他们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还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所以,他们也常常联系学生的思想和听说读写实际来导入课文。教《拿来主义》时于漪老师这样开讲:“我们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半个学期以来,我初步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看的杂志种类,多达六七十种,科技作品不说,就是中外文学作品,也有270多本,也就是说,这个学期平均每个同学已看了课外书籍五本左右。有一个同学看得非常多,连杂志带书籍共四十几本。书的种类也很多,------总而言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对这一些文学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看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教者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谈起,如话家常,亲切自然。她让学生带着问题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和学习,然后再回转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样开讲针对性强,使学生感到实际、有用。

(九)即兴开讲法。就是抓住生活中出现的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境,即兴应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一位教师讲授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恰值雪后天晴,他走上讲台即兴开讲说:“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止了。今天,阳光灿烂,天气暖和,在我们看来是很美的。但是,1000多年以前有一个穿得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他总是希望大雪纷飞,朔风凛冽。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板书课题),卖炭老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常心理呢?”教者抓住有利情景,开讲新颖自然。运用此法,要求教师要机动灵活,做有心人。 以上,我们归纳了艺术性开讲的几种主要方法。当然,开讲方法多种多样,远不止这些。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的性质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选择和创新。

(十)幽默导课。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有时可以使用幽默手段导入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位语文教 在讲授《项链》一课时,便设计了这样的导课;平时大家常常听 一些歇后语,如“癞和尚戴花一疯美”,“厕所里开电扇一 臭风头”等。我今天说几条“歇后语”大家听听:“路瓦栽夫人借 链一穷出风头”;“路瓦栽夫人丢项链一乐极生悲”;“路瓦 栽夫人赔项链一自讨苦吃”;当然这三句不能算歇后语,因为 歇后语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对莫 泊桑笔下的路瓦栽夫人有什么看法呢?现在我出个上联:“一夜 风头项链即锁琏”,请大家现在再仔细地阅读一遍课文,然后根据个人感受,对出一个下联,把自己的看法表示出来,对仗要基本工整。这样的导课,可使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 学习之中。

二、.艺术高潮

课堂教学的高潮,是指教师的教学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感情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在成功地导课后总是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失时机地精心制造教学小高潮,并全力推向大高潮,以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积极状态。一般说来,处于课堂教学高潮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是敏感而强烈的:或是因急于想知道结果而凝神思虑;或是因解决了某一重点难题而释然愉悦;或是为有了新发现而惊奇、欣喜,或是为领悟到知识内蕴的情理而激动自豪......此时学生的整个意识处于异常“觉醒”和高度兴奋状态,富于创造激情和成功的体验,于是艺术便进入到审美的境界。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设计、制造课堂教学艺术高潮呢?以下几种 体办法常能奏效,可供参考。

(一)“逼人期待”的悬念。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 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逼人期待”的教学魅力。如《坐并观天》这篇寓言故事,运用拟人手法,在描述了飞翔的小鸟和井底之蛙关于天的大小争论之后,末尾写到小鸟劝执拗的青蛙跳出 井口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时,有的教师 便有意识地设立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来看天呢?”问题一提出,便激起学生心中好奇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这就形成了一个气氛热烈、各抒己见的教学潮。

(二)“情动心弦”的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法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验。尽管使学生入情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因内容的不同而午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情。教师的强烈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上海特级教师于漪教《周总理,您在哪里》这首诗,到高潮处,课堂上响起了悲痛的哭泣声。于老师说,她在备这一课时,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她患得很多,想到了周总理的伟大人格,非凡的才能,想到了几十年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想到了总理卯晦终嘱咐......真是悲痛欲绝。这样真挚的感情带到课堂上,学生怎能不受感动呢?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虽怒者虽严不威。”所以,优秀教师们总是在教学的关键处,凝理注情,动人心弦,奏出教学的最强音。

(三)“循循善诱”的启导。教学高潮的“胜〃境,往往是由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引人”而“入”的。善于点拔、启导有的教师总是能“循循然善诱人”的。在一堂以说促写的作文课上,教师在黑板上写下《0的断想》后,问学生:“○像什么?”学生个个面露惊讶之色,回答不上来。思考几分钟后,仍没有人发言,但有人小声议论。教师便叫了一位平时胆大的学生,他说:“0像圆圈,表示没有;0像句号,表示停止。” 教师充分肯定了他敢于发表意见,并说如果说得有文采、有诗意,就该这祥说:“0是一片空白,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0是 块空地,需要我们去开垦、耕种。0是句号,在前进的道路上千万不能画上句号。”随后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话说下去:“○是一 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已。”科代表发言了:“○是一口陷阱,盲目者 以此为栖息之所。”“○是太阳,浑身散发着光和热......”五六个 同学发言之后,教师大大地夸奖了他们一番,并要求一次能说三 句以上。经过片刻的思考后,一个学生说:“0是一只救生圈,让弱者随波逐流。○是一面敲响的战鼓,催强者奋进。○是浩瀚的 海洋,让勇者劈波斩浪。”话音刚完,就赢得了一片掌声。坚冰已打破,航向已开通。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下去,整整用了45分 钟,有34人次发了言。应该说,这次教学高潮的制造,得力于 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导功夫。

( 四) “别出心裁”的练习。王松泉老师 执教《变色龙》,其中一个教学高潮就是让学生做一个新颖别 致的练习。具体情形如下:师:今天我们学了《变色龙》这篇小说,看同学们能不能进一步认识环境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积极 作用。我拿一个老农形象的剪影,请大家说说这位老农的性格。(出示剪下的老农形象图片)生;(纷纷地)和蔼可亲,慈祥,亲切,朴素......师;对,慈爱,和蔼,朴素。那么我在他身后配上一个打谷场呢?(拿出一张打谷场的图片,衬在老农剪影的背后)生;(致勃勃地)他很乐观,喜悦......生,勤劳勇敢。师;勇敢?(学笑)当然是勇敢的,但这里似乎看不出来。可以说勤劳、乐观、喜悦。给这幅画出个题目,可以是-- 生;(纷纷地)劳动的愉快,丰收的快乐......师:好,可以用“丰收的喜悦”一如果背景换上这幅呢?(把背景换成热闹的棉布商场)生;农民上城看到农产品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消费品/艮高兴,他们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感很自豪。生,欢乐,骄傲......师,不错,欢乐,骄傲。给它出个题目吧。生;农民的贡献。生:老农的自豪。师;可以,起个“农民的骄傲”吧。看来同学们对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关系已经有初步认识了。很明显,在这里王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形式新颖而别致,对形成教学高潮起了很大作用。

(五)“疑义相析”的商讨。 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有位教师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大家听全文录音,还没听完一段,学生就发觉课文巳被“篡改”好几处,顿时引起了“警惕”。于是教师叫他们合上课本,从头听起,凭语感说出一共“篡改”了多少处,并举出确凿的例子,说明改动似后的语句为什么不及原文准确严密。录音一听完,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此时仍不许翻书),互相核对“篡改”的情况。教师改动的地方一共有55处,有个学生居然能凭印象指出20处。这时,教师让大家翻开课本,举出实例,对照分析。同学们非常起劲,分析了10多句,精彩的发言层出不穷。可见“疑义相析”的商讨,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满足了他 们探索的需要,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六)“紧张活跃”的竟赛。 特级教师魏书生认为:大脑处于竟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 竟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热望竟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 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他在教学中就常用适当竞 赛的手段制造高潮。如他在教《爱莲说》一课时,了解到只有一名同学做了预习,他就说,“《爱莲说》不长,咱们用一分钟听、读一 遍。看谁记住的多。开始!”教室里唯有老师铿锵的朗读 声。同学们全神贯注,唯恐漏掉一字一句。一分钟后,他让大家 把记得住的意思写下来。学生们从刚才留下的视觉、听觉、动作 记忆中仔细搜索。被叫到黑板前的两名学生,一名写出了几句, 另一名只记三四句,站在那儿直敲脑袋,可把学生憋坏了。这憋,正是魏书生老师所需要的效果,正是为了下面教学所做的铺垫。 这样一憋,憋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当他们急于打开课本,使 想不起来的东西变得清晰准确时,魏老师让他们精读课文,参看注解准备翻译。这一下,学生们恨不得把每个字都吞进肚子里。魏老师的竟赛观及竟赛实践都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有助于形成“紧张而活跃”的高潮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课艺术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入深思的结尾,形象地称作“豹尾”。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做到善始善终,而不要“其兴也勃,其收也赢”,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结尾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恰到好处的结课,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等等,显示出精湛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课堂学结课的基本原则:(一)画龙点睛、突破时空。 一条龙画完了,最后是“点睛之笔”最后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活灵活现。课堂教学的结尾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是很重要的。正像演戏很讲究演透而不演绝,只有“演透”思想内容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人物的性格、情感才能刻画得尽其精妙,但若一演绝,就断送了艺术。因为有余味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课堂教学艺术也是一样,不能讲绝,讲绝就失去了“启发”想象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想象。特级教师于漪的经验是:“用点睛之笔,把文章的精髓鲜明地突现在学生眼前。”唯其如此,教学才能收到画龙点睛、突破时空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呼应、相对完整 。 课的结束应当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遥相呼应,而不要游离主题太远。特别是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如果导课精心设疑布阵,讲课和结课中却无下文,或结果又是悬念丛生、另搞一套,则易使学生思路紊乱,无从获益。同时,教师的结课还应注意结在横断面上,即讲授内容告一段落,或讲完了一个问题时,以使教学内容显得系统连贯、相对完整。而不要结束在一个问题还没讲完的“半坡”上,否则,势必会使教学显得支离破碎,影响效果。 (三)干净利索、适可而止。 所谓“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要在内容上画蛇添足,在时间上“拖堂”,打“疲劳战”。教师要养成准时上课和准时下课的习惯,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堂,否则将会降低教学效果。

教学结课艺术的形式与方法 教学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情况灵活选用、机变创新。而不可拘于成式,死板单调。

(一)自然式。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教师所讲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的最后一句话落地,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这便是自然式结课。这种结课方式要求教师精于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结果。这种结课方式看上去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好像不讲究任何技巧就可使用这种方式,其实却往往是只有那些教学艺术技巧纯熟的教师,才能高水平地驾驭这种结课方式,并使之达到艺术的境界。

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中学课堂教学艺术
(二)总结式。结讲阶段,教师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纲挚领地归纳和总结,以使学生明白知识线索,巩固知识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并上升到新的认识。如教学《荷花淀》一文,教师这样结尾:“这篇课文是一曲爱国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歌,读来倍感亲切自然,感人肺腑,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完全诗化了。白洋淀地区的农村妇女是那样的聪明、智慧、勇敢和多情,她们热爱生活,热爱亲人,更热爱祖国,在她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劳动妇女积极向上的情怀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这种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情的体现,正是作者抓住了人物简洁传神的对话和富有诗意的细节描写,含蓄蕴藉,把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微妙的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妇女们的形象具体生动,跃然纸上,而且反映了她们天真、活泼和惹人喜爱的性格,融进了作者对这群妇女由衷的赞美之情。”这种结讲法,钩玄提要,概括性强,有利于学生抓住内容的要害和问题的精髓,起到强化和深化作用。

(三)串联法。指在将要结束课时,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按一定顺序衔接起来,或把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起来,给学生以整体印象。比如,教学《荔枝蜜》时,就可用此法结讲:“同学们开始阅读曾经感到内容有些杂,有些乱。经过分析,我们认识到,这篇文章不仅不杂乱,而且思路十分清楚。文章先写儿时被蜜蜂哲过,对蜜蜂总不大喜欢。接着写在广东从化见到了茂蜜的荔枝林,尝到了香甜的荔枝蜜。进而写了来到养蜂场参观,看到了蜜蜂辛勤酿蜜的情景,了解了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这种极好的东西这种崇高品质。于是对蜜蜂发生了由衷的赞叹。此后,又写到看见农民正在水田里插秧,并说他们正在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紧接着又写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表达了对蜜蜂的敬爱。由此可见,这篇课文是以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展开描述的,借赞美蜜蜂的高尚品质,赞颂劳动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它按先后顺序,具有连贯性地把课文要点串在一起,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运用串联法结讲,一定要讲清内容的来龙去脉,注意提炼要点,分清主次详略。既不打破或损害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不遗漏内容要点,又不可繁琐拖拉,变成对所讲内容的大意复述。

(四) 延伸法。指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讲课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与第二课堂联结的纽带。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在使学生理解了景物描写对组织情节、表现主题的作用后,最后又进行延伸:“这篇课文选自老舍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小说的主人公祥子,他走的是一条自我奋斗的道路,但最终失败了。作者围绕买车,写了祥子的三起三落。祥子是怎样‘三起’又‘三落’的?为什么在‘祥子’前面要加上‘骆驼’?祥子遭受了烈日的炙烤和暴雨的袭击后,有没有病倒呢?后来又怎么样了?请同学课后阅读小说《骆驼祥子》,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这本文学名著的。”这种结讲方法,可使教学的主题、内容得到进一步扩展,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探寻未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能力。

(五) 对比法。指在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从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表达、形象塑造等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地把课文与以前学过的一篇或几篇课文进行对照比较,从而使学生把握特点、总结规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范进中举》时,教师根据其思想内容与《孔乙己》相近,而范进与孔乙己两人命运有所不同的情况,进行对比作结:“《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描述了范进中举以后的种种丑态,以及人们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我们学过《孔乙己》这篇小说,孔乙己和范进一样,热衷功名,热心科举,但他没有考中,而又好喝懒做,迂腐可笑,以至穷困不堪,被人们当做笑料,最扣因偷窃遭毒打,默默地死去,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而范进和孔乙己不同,他虽然也历经坎坷,但最后终于中了举人,并且一举改变了窘迫的处境。那么,孔乙己始终没有考中最后死去了,这是科举制度的罪恶,而范进最终考中了,就要做官了,这是不是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好处呢?显然不是这样。科举制给范进带来的是什么呢?为了功名,他曾参加20多次考试,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为了中举,他是在没有盘费,家里已经挨饿两三天的情况下,靠别人帮助,偷偷去参加考试的,范进竟然惊喜而疯,作出了一系列丑恶的表演,闹出了种种笑话。可见,科举制度已经使得他官迷心窃,颠狂至极,把一个好端端的人变成了疯子。这不是非常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毒害吗?因此,《范进中举》这篇小说和《孔乙己》一样,也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的罪恶和它对知识分子的腐蚀、毒害。”这样一比,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可见,恰当地运用对比作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既要注意课文的可比性,不能生拉硬扯,又要从课文特点出发,选择某个方面来对比,注意对比的灵活性、多样性。

(六) 练习法。即上完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让学生做,以检查他们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知识。这要求教师要抓住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完成练习中消化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的结尾阶段,钱梦龙老师就用小黑板出示下面一段文字,让学生加标点并解释文中画线的词句。“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患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基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这样结尾,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辩认学过的词句,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运用练习法结讲,一方面要抓住重点和关键问题精心设计练习,一方面也要注意恰到好处地给于启迪和引导。

(七)激励式结课。 教师的结课充满激情,且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往往很能打动学生的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优秀教师陈仲梁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就采用了这种结课方式。他满怀激情地说;“物候学是多么有趣的一门科学啊!大自然以它生动优美的语言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向人们倾吐内心深处的秘密。这些秘密带来了农业的大丰收。大自然倾吐的秘密,好像斯芬克斯的谜,只有辛勤的人才能找到谜底。你看,为了能解开这个谜,科学工作者研究了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以高度的热情,严谨的态度,为洞悉大自然的奥秘,付出毕生的精力。我国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84岁临终的前一天,还坚持用颤动的手写下当天的天气情况,并注上'局报'两个字。多么可贵的科学热情,多么可贵的严谨作风。物候学与我们同学一样,正处在年青时期,风华正茂。有志于此者,真是大有作为啊!”这样的结课,能不让学生热血沸腾,为之动容吗?

(八)震颤式结课 。 教师在结课时以机言警语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其情思之弦震颤不已。心潮之澜难以干静,收到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如在《孔乙已》的总结课上,教师问学生:“孔乙己有脚吗?”学生回答:“有啊!”教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是用脚走开的吗?”学生肃然回答:“用手。”教师就势总结道:“课讲完了,孔乙己也离我们而去了,他走了。是用脚走开的吗?不!是用手。孔乙己这个备受凌辱、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读书人,这个善良忠厚、迂腐困窘的读书人,由于被打致残,频遭冷遇,只好用一双手走了,悲凄地、艰难地走了,走出了读者的视线,也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这样的结课么震颤人心,又是多么令人警省股潜入人心的苦涩情味,是对人物的同情?还是对社会的指诉?让人久久难以排解。孔乙己的形象也便走进了学生的心坎,成为学生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这样的结课是画着惊叹号的,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教师运用时要体现出足够的力度才行。

(九)悬念法。指在下课前结合下一节要讲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收中寓展,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下节课的开讲创造条件。比如《蜘蛛》一文,第一课时重点分析课文前半部分,蜘蛛捉“飞将”的各种高超技术;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后半部分,蜘蛛身体结构的巧妙。第一课时结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蜘蛛捉“飞将”的本领这样高?它的体内有些什么奥秘?蜘蛛的丝除了织网捕虫,在科学上有些什么用途?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也正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前一节课结尾时提出这些问题,不但预示了下节课的教学重点,诱发学生预习的欲望,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运用悬念法结讲,常能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想期待,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十)探索式结课。 结课有法,然无定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艺术实践中,探索各种有效形式。就像诗歌创作,虽然《白石诗说》有云:“一篇全在尾句。”但实践起来,却有“篇终语清省”(白居易语)和“篇终接混茫”(杜甫语)的不同。教学结课也允许不断探索新的形式与方法,直至借鉴其它艺术形式的结尾方法。如有些电影艺术的结尾,有)选择式结尾、填空式结 尾(也称零结尾),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让他们以自已的心得来填空,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四、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美、和谐美

从总体上看,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具有节奏美、和谐美。听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次美的享受。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布局上,有疏有密,有聚有散;在教学秩序组织上,有动有静,有板有眼;在教学气氛上,有张有弛,有快有慢。整个课堂有着诗一般整齐而和谐的韵律,有着音乐一般强烈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教学节奏把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统摄起来形成和谐共振,可以达到最佳组合,取得最好的效果。 教学艺术节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慢得宜。 这里所谓“快”和“慢”,是就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有重点与非重点,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时间的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则反覆地讲;焦点要分散,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则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学生难懂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怎样才算教学艺术节奏快慢得宜呢?(1)使用快节奏时,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2)使用慢节奏时,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3)课堂教学一央、慢节奏交替出现,“柔性”转换,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

(二)动静相生。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老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迸行。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教师 来一个总结,写板书,学生做笔记,课堂气氛就曲阉转为静,这样 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把讨论问题条理化,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此外,在小学低年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上课时可以加些课中操、课中唱等活动,来调节学生大脑、减少疲劳,使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氟中,学得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三)疏密相间。“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是清代书法家兼篆刻家邓石如的立论,原指金石里的笔画排列,美术家也常用于画面的处理。所以中国画是很讲究疏与密的节奏变化的。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四)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入入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宜叙,那就乏味了。前苏联的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一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学生处于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之前的7一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 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在教学的黄金时问 里出现高潮,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上海特级教 师钱梦龙执教《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 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 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 大风、挛腕、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 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五)抑扬顿挫 。 这里所谓“抑”和“扬”,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以及句子 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可明显增强 表达力和感染力,还可引起学生心理的“内摹仿”。当我们听到有节奏的声音运动时,不仅注意力集中于它,而且肢体的肌肉,以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都会随之引起运动上的变化。人体运动机制的改变,又会引起精神上、情绪上的变化。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着载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的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学生也会随着教师语速语调的变化,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不致过强过弱、过频过缓。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宛如“嗜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地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则是打破这种单调的催眠刺激、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五、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过程是多个教学“单位”的连续运动状态,读、讲、练的“单位”的先后安排。语文教学方法是指读、讲、练这些教学单位具体如何进行,即如何读、如何讲、如何练。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审美化还表现在语文教学各个教学“单位”之间的协调安排、“单位”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与“方法”的和谐配合等方面。如果把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单位”、“方法”看成一个“音符”,那么,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美就具有音乐美的性质,具有节奏美,具有和谐美。

和谐是指在一个过程中,每个“单位”组织的协调。这种协调又要与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相对应。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和谐就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构以及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可见,和谐美就是系统的结构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在语文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对立因素,不协调的因素,如教与学、讲与练、谈与写、听与说、动手与动口、动手与动脑、知识与能力、语言与思维、课内与课外等;教师的讲述法又有展与收、断与续、纵与横、理与情、序与美、详与略等。要把这些不协调的对立因素纳入一定的结构中,使每一因素在结构中处于合理的地位,才能形成和谐美。语文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宏观和谐美、单课和谐美、教法和谐美。

1、 教法的和谐美。 教法的和谐美主要指讲、读、练、问、说、写的具体方法的协调美。教学方法要有变化、有配合。“变化”不是搞花架子,不是表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像魔术师那样搞得人昏头转向,眼花缭乱,而是变得恰到好处。如果说“变化”是指’活”,那么内容就要“实”。“实”而不“活”,教学呆板;“活”而不“实”,教学浮华;既“实”又“活”,教学最佳。

2、单课和谐美。 一篇课文的教学包括许多步骤,体现一定的程序。如果把每个教学步骤作为一个教学“单位”,那么,“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连接、配合,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就会体现和谐美。语文教学的“单位”,一般是由讲、读、练、说、写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单位”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基本的模式,一般应以一个“单位”为主,配合其它“单位”,形成一支有主旋律的“乐曲”。

3、宏观和谐美。 语文教材一般是以一篇篇课文组成的。如果把单篇课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基本的系统,单篇课文与一册课文、与全部教材的关系就是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宏观和谐美主要表现为单篇课文与整个语文教学之间的协调。第一,单课的教学要求应与语文教学大纲的阶段要求相适应。单篇课文具有综合性。在立意、选材结构、构思、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比较好,但根据年级的要求,又不能面面俱到地讲,要有所侧重。语文教师必须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各年级、各册课本、各单元的要求,要通读初、高中语文教材,这样才能从全局出发,确定每篇课文的具体要求,达到协调、和谐美。如果每篇课文的教学,简单重复,就会单调、平板,催人欲睡,只有从全局出发,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才能使语文课变成曲调富于变化的“交响乐”。 第二,语文教学的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也是一种宏观协调。要以课内为主,以课外为辅,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果把语文教学限制在课内,教学就缺乏立体感。清唱和独奏虽然也是美的,但如果有伴奏、有和声,岂不更动听吗? 第三,单篇课文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原有水平、接受能力的协调,这也是一种宏观协调。学生都各有自身的特点,如果教师不研究这个特点,必然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孤立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教学方法的美在于和谐地配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我们不能说提问法是好的,讲述法是不好的。一种教学方法的好与不好取决于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系统中的地位是否恰当。学生的原有水平与接受能力是具体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如果运用某种教学方法超出了学生接受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就没有和谐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4294.html

更多阅读

浅谈数学教学案例的特点与其研究作用 浅谈广告语言的特点

浅谈数学教学案例的特点与其研究作用数学教学案例是对数学教学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数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们所研究的数学案例应同时具备以下几大特点,才具有研究价值。 第一、真实性。案例是我们教学实践的真实记录。案例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中学课堂教学艺术

摘要: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可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科学性并不等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疏导、诱导、辅导的作用。要发挥好学生

七步成诗 倚马可待——浅谈公文的快速写作之道 浅谈公文写作

《秘书之友》 2012012期 作者/孙卓名《世说新语·文等》中记载:“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意思是说,东晋司马桓温领兵北征,命令袁虎速拟公文,袁虎靠着战马,运笔如风,一气写下七张纸

蒙眼——浅谈所谓的封美剧令 浅谈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先从一个故事开始吧,这个故事是我儿时母亲在哄我睡觉的时候听到的。张三的朋友, 来看张三。见张三把驴的眼睛蒙上,不解地问他:“你把它的眼睛蒙上干什么?”“我要它推磨。”张三回答。”“推磨为什么要蒙眼睛呢?”听朋

声明:《课堂教学过程的审美化--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中学课堂教学艺术》为网友态度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