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
北大哲学系 余敦康教授
2011年3月25日上午
余敦康:玄学专家,主张全面地看问题。“都对都不对”“都有都没有”。用智慧的思维看世界。
一、关于中国文化的核心
第一阶段:春秋~魏晋时期,儒道互补,一雌一雄,一刚一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儒道互补的典范。儒家讲究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道家讲究包容、宽厚,博大,讲究和谐。
第二阶段:从唐朝开始,佛教开始引入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
第三阶段:清朝开始,门户大开,洋教进入国门,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一部分崇尚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信仰,如胡适为代表的西方倡导派,另一部分是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崇俄派,中国文化就是一个东西兼容,兼容并蓄的文化。
中国的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要放眼看世界,而不是想西方宗教那样排异性。如基督教的新教、旧教之分,伊斯兰教的虚拟派和实业派之分等。)
在朝信儒,下野信道。案例:苏东坡的经历体现了道家的乐观精神。
二、关于儒道互补
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矛盾观”,主张以其矛攻其盾,两强相争强者胜。强调强权治国,中央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道家:老子主张以柔克刚,太极四两拨千斤,避实就虚,但一般小国寡民。
儒家:孔子主张中庸
小结
以上三家各有智慧,中国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谐。儒家就是白马王子,到家就是梦中情人,儒道互补,集成中国智慧。自古以来,统治阶级大多数“外儒内法”,从不主张单纯的法家。秦始皇统一大业大仅仅只有15年,就是以为内用法家治国,过于强权,物极必反。
儒道互补:一阳一阴,一雄一雌,一刚一柔,一现一隐,一正一反。老子是智慧大师,明自然,孔子是道德大师,孔子贵名教。仁者乐水,智者乐水。儒道互补,山水相宜。
老子明自然,孔子贵名教。其旨同异?
答曰:“将无同”(即:莫不是相同的?典故:三语掾。等于没有回答的废话,避实就虚,因此升官。)二者不可偏废,二者即可互补,又有不互补的地方,说不清楚。“君子和而不同”。
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不争论(现代版的三语掾)
余教授戏称:老子专业是自然学科,孔子专业是社会学科。二者可以互补。科学固然好,但是造就了原子弹发动战争就是不好,基因学好,但是克隆人就是违背人伦。科学没有道德标准,不讲价值理性的。猫吃老鼠,猎豹捕获羚羊,没有道德标准,只有自然法则。而儒家讲究价值理性,讲求以人为本。只有二者结合才是对人类有价值的科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万物都应该自生自灭,自成规律。
中国重视自然科学,而不重视社会科学。西方的领导人大多为社会科学的,如律师等。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应该按照价值理性办事,还是科学理性办事?
改革开放前,按照价值理性办事,但是违背科学规律,于是造成经济倒退。改革以后,按照科学理性办事,但唯GDP论又让人与自然失调。
老子道家的三个纲要:一、主阴贵柔(贵柔守雌)的生命哲;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方略;三、反者道之动的逆向思维模式
关于“无为而治”的举例:
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原富》,提出了供求关系,价廉物美,是致富之源。这是市场规律,价值规律是一双看不见的手,让自然的规律来调节。过于计划的经济便没有活力。用老子的话说就是“无为”。一直到凯恩斯提出了宏观调控的观点。既有计划又有调控。
中国改革之前只讲“有为”,不讲“无为’,经济不活,不行。2008年美国只讲无”为,”不讲有为也不行,引发次贷危机。所以既要“有为”,又要“无为”。
关于“反者道之动的逆向思维模式”: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学会逆向思维。凡事不要绝对,物极必反。
总结:作为儒家精神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提得起。舍生取义,成就英雄人格,值得赞颂。
作为道家“不敢为天下先”,“知其不可而不为”。放下。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顺势而为。讲究韬光养晦,不当头,枪打出头鸟,低调行事。不追求徒有的虚名。
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既能提得起,又能放得下,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审时度势。
一个人最放不下的是三个字:贪(名利欲望)、嗔(妒忌攀比)、痴(执迷不悟)
佛教称其为“三毒”,另有“二执”——我执、法执
道家是生命哲学,最高境界是“真人”如同赤子一般,回归本源,该哭则哭,该笑则笑。
2011年3月25日星期五王瑾秀
于北大治贝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