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俊秀--书法欣赏5 卫俊秀书法

卫俊秀--书法欣赏5% W, x" Z卫俊秀--书法欣赏5' X& B& h5 S5 I



  7 E3 i# j6 `/ M

  & [8 A# l# g( u' v- j

  ) ?8 S^) F+ f% m



  + p2 T8 U5 m+ ~{; A



   卫俊秀先生书风源流说: U" l5 B! A( X( _, A

姚国瑾: i" ~- [9 I- W+ M/ k; Y" t6 l

探求一艺术之源流,一要探求其艺术形式之发韧,二是要探求其艺术精神之源由。艺术形式是艺术风格的基础,离开艺术形式本身而高谈阔论,正所谓“缘木求鱼”,不着边际。但艺术形式只是艺术家赖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如果没有艺术精神支撑其中,形式便成为一种空囊的皮壳。( V4 y, b8 n' x, R8 E' P$ _E

所谓艺术精神,对艺术家来说,就是学术精神,或者说是人格精神。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墓志铭》中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谓是学术精神之宏旨。艺术家以所读之书,所研究之问题,潜积胸中,日日熏染,久而久之,酿成自己人文之品格,这就是学术思想的人格化。转化到艺术创造,就成为一种可感知的艺术精神。

风格就是精神和形式不可分割的产物。尽管理论家们对风格作了这样或那样的阐释,抽象的、具象的、再现的,但都离不开艺术品本身和艺术品所产生的那个时代、那个地域,艺术家本身的人文精神,以及艺术家精神的源泉。

论及卫俊秀先生的书法风格,当然也离不开形式和精神这两个内容。这里所谈的形式就是卫先生所临习的、以及后来被接受并融会贯通的古代法帖。' k5 M- v3 `& O+ u. J2 B: v

关于卫先生所习之法帖,柴建国先生在《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代后记》中云:“书法则师事时山西名家、山西大学教授常赞春、田润霖先生。由于心仪傅山的人品与学问,于傅山书法浸淫最久,又博临了二王父子、怀素、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黄庭坚、王铎、康有为等名家书迹。……1939年后,先生执教于西安,又遍临了《石门颂》、《张迁碑》、《华山碑》及《郑文公》、《张猛龙》、《龙门二十品》、《云峰山刻石》、《瘗鹤铭》等汉隶、北朝名碑,更加深了书法雄伟、壮阔、深沉的气格。”孙新权先生也在《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一文中对卫先生书艺源流进行了考证。他除列举了何绍基《锦江书院碑》、《临麓山寺碑》,《集王圣教序》、《兰亭序》、《云峰山刻石》、《霍杨碑》、《张猛龙》、《卫武将军墓志》、《石门铭》、《瘗鹤铭》外,还重点介绍了陆机,张旭、怀素、黄庭坚、傅山、王铎、康有为、于右任对卫先生书风形成所起的作用,同时还提及杜预、卫瓘、张华、杨凝式、米芾、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诸家对卫先生书法的影响。6 M0 z1 t+ H1 N+ Q

柴、孙二氏为卫先生不同时期的两位得意门生,交往良多。故所列举卫先生所习之帖,应无所误,现将二人所列举综合如次。. ~0 w' t- {8 a- P& [

汉:《石门颂》、,《张迁碑》、《华山碑》、《西狭颂》2 }& L. U( J; m: `& y+ N

西晋:陆机、杜预、卫瓘、张华

东晋:《爨宝子》、《爨龙颜》,王羲之、王献之$ M! p1 s1 W+ Q# q2 f% B2 p1 ^

北魏:《石门铭》、《霍扬碑》、《云峰山刻石》、《龙门二十品》、《张猛龙》、《张黑女墓志.》、《卫武将军墓志》

南梁:《瘗鹤铭》7 o! D+ w0 u) J0 o% L5 x

唐:颜真卿、李北海、张旭、怀素、柳公权& * ^1 ^% Y( m# Z# ~& O+ m( S

五代:杨凝式3 b; w( g; i2 N& y! Z" d2 Q7 R

宋:黄庭坚、米芾

清:王铎、傅山、郑板桥、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吴昌硕

民国:于右任、常赞春、田润霖9 {+ J6 p; I; R

其中杜预、卫瓘、张华三人之帖见于《淳化阁帖》,皆为草书,各一篇。陆机仅《平复帖》且影印时间较后,只能为卫先生晚年所见。$ G% pJ' D+ _( `4 C

又据卫先生1976年6月26日日记所载:“书法普通应酬:(1)田师体(龙颜、猛龙)(按田师即田润霖,字羽翔);(2)王体(王铎);(3)山体(傅山);(4)康体(康有为);(5)石门体;(6)隶体;(7)金刻篆;(8)瘗鹤体;(9)章体:(10)黄体(黄庭坚);(11)于体(于右任);(12)赵体(赵铁山);(13)吴体(吴昌硕)。

从以上柴、孙所举及卫先生日记中可以看出来,卫先生不仅临习过多种法帖,而且还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以应酬乞字人,可见于法帖精熟之至。

起始时博览杂识,成熟时由博返约。博是约的积累,约是博的凝结。故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关键的问题是损什么、约什么?而所得的“道”是什么?由此看来,书法风格的确立,实际上就是艺术家书道的确立,它不是建立在广泛的基础之上,而是最终被悟化的那三、五种法帖。在卫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时地感觉到这一点。& z6 4 C8 Y6 `! q

《瘗鹤铭》,在卫先生所有的记述中着墨并不多,但在他的风格中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相对于北朝的书法来说,它并不失雄浑伟岸之气象,但在细微处却比魏碑更为宽博,更显示出一种士人悠闲自得、超凡脱俗的风度,这种脱俗即是比魏碑更为精致,而又不匠气十足。为先生正是利用这种历史的眼光去审视《瘗鹤铭》,去接受,《瘗鹤名》,故卫先生书法所具北魏的气象而又不失淳雅,其根源即是由此而来。

李北海,依孙新权说,卫先生是受何绍基《临李北海麓山寺碑》之影响。其实何绍基诸帖全出之已意,且笔抖鼠尾,实为一大瑕疵,已无李北海淳雅之气象。此非何绍基之过,而是清人之通病。卫先生所取法李北海者,线条淳雅凝结,结体欹侧有势,已越清人之樊篱。有与《瘗鹤铭》异曲同工之处。- l8 |/ _]( H+ [) o$ B

黄庭坚,对此卫先生多有所论。“山谷字无奇姿,不如傅山者盖此。然亦雄伟非常,如广宇大厦,飞檐宫廷,派势逼人,正大昂扬,放笔直伸,规矩而不流于野,有足称者。”(卫俊秀1976年1月6日日记)。“山谷《幽兰赋》不过六七寸大小,而气势磅礴,有顶天立地之概。要在结构紧密大方,笔画间空隙小也。”(卫俊秀1977年9月16日日记)黄庭坚行书,长枪大戟,放笔直伸,是其力量所在,从而铸成风格。这也正是卫先生对山谷之称道处。卫先生从用笔、结体、气势都对黄庭坚作了概括。“放笔直伸”,“要在结构紧密大方”、“派势逼人,威风凛然”。这种概括,正是卫先生之取法处,此在卫先生作品中可见其端倪。

傅山是卫先生研究最多,也最为崇敬的一位书法家。早在上大学期间,他就倾心于傅山。1947年,卫先生出版《傅山论书法》一书,对傅山的书论就做过详细的说解和阐释。傅山书法龙蛇飞动,团圞不断,真可谓豪迈不羁,气象万千,属明季连绵大草中最后一位书家。傅山尝云:“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能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这里的天,归之于笔,就是“断续团圞构,牙杈艾納松。三杯忙上顿,一觉未疗邛。回顾奔驰兽,旋骇草木龙”。卫先生亦云:“一字有一字之天,一行有一行之天。天是什么?自然的风味、姿致、别致、极如一个人的风度也,风采也。有的人让人感到雍容儒雅,有的人让人感到英雄气概,皆是。自然气质,不可勉强。”(卫俊秀1978年1月8日日记)“傅山走笔运转铦利非常,又如行云流水,自然极矣。至其字之姿致,犹如其人之脾性,与其说不逊,不如说贬俗,以天下为混浊,不足与庄语也。我行我素,有甚顾虑之心。拗笔、狂笔,奇中有正,正中有奇,恣肆古朴。高漫愤俗,绝世独立,横空出世,气势磅礴,不可一世。笔墨沉重,支离杈牙,如粗枝大叶左支右撑,横压邪绞,倒折在一堆中,时有藤络缠绕,高挂其间,一片神态,难见其端倪,书中之画也,。气力足断王柱,汪洋辟合,仪态万千,如长川绕梁,瀑布飞洌。”(卫俊秀1975年1月5日日记)卫先生所言傅山者,就其书法形式而言,“藤络缠绕”、“行云流水”,且为运动之态。“横空出世”、“足断王柱”,且为豪迈气概。运动气概和豪迈之气,是傅山对卫先生书法的最大影响。故而卫先生又云:“吾笔力所至,足使千人军沮丧破胆。往古书家所梦不到的铁笔也。如此乃称得书中真雄。吾书法中之天地,凡宇宙所有之奇观,均收纳无疑,观之不厌,味之不尽。”(卫俊秀1976年3月21日日记)“吾之狂草一似千军万马奔赴紧急要塞,分秒必争,不许喘息者,酣淋痛快之极,直给观者以力量,虽懦夫亦知振作也。”(卫俊秀1978年11月7日日记)此中所言,不正是对傅山书法的一种再现吗?但不同的是傅山的是从帖学而来,那个时代的文人底蕴,那个时代对书法的整体包容都与现在不同,故而卫先生的书法更多了包容性,更为宽泛。当然这一点应归功于乾嘉学派之后北碑昌盛的功劳。1 {' s7 t/ i! L# Y* ]2 Y: s

卫先生的书风实际上就是从《瘗鹤铭》、李北海、黄庭坚、傅山脱骨而来,当然,不排除其他法帖对卫先生书法的作用,但不是构成书风的主要因素。恰恰是《瘗鹤铭》的宽博淳雅,李北海的欹侧之势,黄庭坚的放笔直伸以及傅山的团圞不断,构成了卫先生书法的整体风貌。" P/ q: j; Q# l% V5 q

书法风格的被认可,是一个即可感知又可理喻的问题,它所建构的形式,不是由于多种材料的缘故,而是含有哲学气味的设计意图,这就是最终要保留什么,扬弃什么,在艺术创作上,这种保留与扬弃即称作为悟化。





悟化本身包含着一种精神现象,精神往往是一种可感知而难以理喻的东西,故而哲学观点和宗教情结构成了许多民间文化的差异。艺术精神便是这种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

卫先生在历史人物中特别喜欢那些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名贤,正是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情结。《卫俊秀数历代名贤诗文选》自序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秀自中学时代,每闻先生讲述如岳飞、文天祥诸先烈事迹,感慨万端,思接千载,梦中相寻不能自已。这里所说的宋至清六位高贤诗文一字一滴血、一滴泪,使人深感于诸公的廓然大公,不知有己。或以身殉国,或以身许国,坚贞豪迈。求仁得仁,把爱国主义精神、人生价值达至极致。”卫先生这里所说的岳飞、文天祥、傅山,是中华民族的殉道者,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化身。: J4 V5 w# }* z& `

傅山,这位堪称为艺术家又堪以称为思想家的明末清初的山野之士,他的民族精神足以让后人感涕不已。以他的著述和思想无法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相提并论,即时与孙夏峰、李二曲也无法抗衡。就书画而言,王铎、黄道周、八大山人足可当仁不让。但傅山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被人们所敬仰,不能说不与他的民族气节有很大关系。' P8 n# F! d$ T+ D: j

傅山是一位学人,所以他很理智。当明末奸臣当道,他的恩师袁继咸被诬陷时,傅山奋不顾身,串联学生,奔走京师,散发揭帖,使袁氏之冤得以昭雪。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山西时,他筹划抵抗,予以抗争。但当甲申之变,清兵入关后,民族矛盾代替了其他矛盾,反清成为傅山的主要问题。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傅山也不愿薙发,而出家当了道士。对同学薛宗周、王如金的抗清斗争,他予以讴歌,写下了著名的《汾二子传》以表心迹。所以,甲午“朱衣道人案”是很难免的。尽管到了康熙朝,采取怀柔的政策,诏举博学宏词科,授予傅山中山舍人,但傅山还是扑倒在地,坚持不拜,并言“若以刘因辈贤我,则死不瞑目也”。正是这种气节与大义,对卫先生产生激烈的影响。卫先生青年时代,也正是中华民族同心协力的抗战时期,亲眼目睹到日寇的烧杀抢掠,不能不说是与傅山处在同样的民族危亡时期,有多少人苟安偷生,有多少人成为汉奸卖国贼,故知倡导大义气节之必然了。但仅一次还不能说傅山就可以成为卫先生终生崇敬的人物。傅山重李白,故言:“李白对皇帝只如对常人,作官只如作秀才,才成得狂者。”这就不仅仅是气节问题,而是人性与奴性的问题。卫先生有一小诗:“庄生旷达士,李白诚吾师。天游一化人,世人哪得知,屈子怀贞节,偏受诡人欺。汲黯社稷臣,人主亦厌弃。手镯莫扬已,远辱一布衣。”(卫俊秀1974年11月9日日记)“李白诚吾师,”傅山只是赞扬李白,卫先生则不止是赞赏,而是一次为师了,多么相同的个性!

如果说卫先生对傅山气节传承还只是一种精神私淑的话,而对于鲁迅的崇拜则属于学术研究而人格归化。鲁迅在二十年代就以独特的思想而被青年人推崇,尽管他说话尖酸刻薄,少点费厄泼赖的风度,但以他的身世,以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就可以理解他当时的那种情绪。《狂人日记》、《阿Q正传》无不是对封建残余的一种鞭挞。而其散文《野草》则又无不是唤起民众的号角。“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唱歌。”《野草》成为卫先生接近鲁迅最深层的内在心灵最近的窗口,从1943年卫先生研究鲁迅《野草》始,到1954年泥土出版社出版《鲁迅野草探索》止,卫先生浸淫于此达十年之久,他旁征博引,详析疏解,甚至运用包括罗曼罗兰、别林斯基、果戈里、日丹诺夫、高尔基在内的作家与思想家的一些深刻见解和作品,来解释和印证《野草》中的一些思想。卫先生这种深入的学术研究,其目的是“发扬鲁迅精神。并将其渗透到每个青年意识中去,继续鲁迅先生反帝反封建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渗透的首先是作者自己,当1954年,卫先生因此书而屡遭厄运是,这种精神变成了他生活的支柱,卫先生1974年12月1日日记写道:“严事鲁迅,不改分寸。光芒万丈,寒冬有春。”1975年8月12日又写道:“既是学鲁迅,就得有几分鲁迅气,严肃、不随便,低头不必。”1976年6月25日还写道:“鲁迅先生是怎样个人,就做怎样个人,不能含忽。”1976年8月27日:“几天没动笔,心里便荒芜起来。忘却了鲁迅。庸俗,庸俗多了,赶快自斟自拔。”卫先生正是从鲁迅精神中找到了生存的勇气,奋斗的力量。学术精神成为一种人格精神,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起着潜在的作用。

卫先生还有一部书叫作《庄子与鲁迅》,因为原稿未刊而失,转自与鲁迅有何种联系便不得而知。鲁连不帝秦,庄周不仕楚,以此看来庄周果个孤傲清高的人物,或谓之狷者,决不是道家一词所能涵盖的。据《卫先生自订年谱》,二十一岁时即读《庄子》,于《齐物论》、《天下篇》获益尤多。《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篇,在庄子看来,一切对立,一切争论,最终一切都归于一,这就是道,就是“真宰”。而《天下》一片则是对各家学术的总结。实际上就是治国平天下的策论对比。据史家所言,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颜回、原宪一脉派生庄子。因此可以说庄子的思想还留有儒家的某种成分,这就是人格的烙印。《庄子》一书所列举旷达之士多为楚人。楚人迷信鬼神、巫术,从而海阔天空,或许是旷达之原因。但三闾大夫屈原却似乎包含有古儒之成分。故而卫先生咏之“屈子怀贞节,偏受诡人欺。”屈原没有象庄子那样僻世脱俗,但他的《天问》不仅提出了许多问题,而且还表露了他崇尚自然、留连人生的多种情节,从这一点上,屈原与庄子有着同样的品格和精神。《庄子》三十三篇谈了“逍遥”、“养生”许多人生处世的问题,但真正的落脚点,仍在于“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不然庄子就不会着重一个小小的漆园吏了。

说卫先生的学术精神,确切地说是卫先生的人格精神来源于傅山、鲁迅、庄子,乃至屈原的话,恰恰这种人格精神正是这群不同时代人物的共同取向。0 Q% R% ]2 R8 _3 `# S

社会延续和文化得以流传并深入人心者便是这种文化的差异。人格精神流传至今即得力于此。人格精神物化到艺术的层次便成为艺术精神,这也是高尚的艺术品得以世代相传的根本原因。

@G

四1 ~2 a& ~2 u! R& Z2 c

卫先生在书法的构建中,很理智地把握住了这种艺术形式的这种艺术精神,并且得以完美的融合和渗透,故而他的作品淳雅而雄强,精致而豪迈,充满着生命的力量和魅力。当然,作为艺术品本身的人格精神不是一朝一夕而铸成的,而是经过多种痛苦、磨难最后形成的。当然有些人可以“放下屠刀,立即成佛,”但总不如那种“渐修顿悟”给信众以威德力量,卫先生书风源流似乎给予人们这样一个深刻的启示。

注:《卫俊秀书法艺术研讨会论文选集》1997年秋·西安



卫俊秀先生仙逝百日书七绝句以奠

李廷华# ?' f- F8 R, Jg" ZG

! ^0 l2 ?% ~" Q7 N/ l

卫俊秀先生仙逝百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有纪念之会。

9 @( m2 sI5 E" a7 y

謦咳初聆兴善园,后生不忍闻劫年。

青衫短袖风飘袂,真赏作字如作拳。: y% M7 M* B4 p' ?* C! YK

斜日小窗意趣多,缥缃满眼布阳和。

可怜人在书丛里,叠架连床步难挪。# j/ Q5 T- y6 Y2 y

* L' e; q+ s3 e" i1 j6 u8 t8 n0 N6 z

从来君子不多言,触动心扉也放谈。! x& L2 f8 [: I: v: w
卫俊秀--书法欣赏5 卫俊秀书法

秋肃吐云气化铁,春闻沐手软如绵。

笔刀斫阵意难平,青主觉斯泾渭明。2 b1 h1 b3 ?% P1 V

晚岁墨痕多妍妙,也饶吴兴风流人。" H0 u& e- ]" G) ]$ X( n% Q+ ?

% n& E: S" c# H) k8 W

伏案经年写圪孜,谁道先生不解诗。9 `9 b. _& k8 E* P% z" w

嚅泪泣血渲野草,舒怀放眼唱繁枝。

手扶遗简意萧疏,领会幽心道未孤。0 I1 F8 B3 z" x) C

已尽千秋一掬泪,先生远去我不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5684.html

更多阅读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 钢笔书法大全

如何欣赏中国书法一、书 法 欣 赏我们常说:“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艺术形式,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艺术家都可以参与它的创作;也不管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民群众都可以参与

林岫书法作品欣赏 款字草书写法

今年膏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林岫书法作品欣赏林岫,女,汉族,国画大师范曾先生的第一任妻子。著作有《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文学概论与艺术概说》(合作)、《古文写作》、《诗文散论》、《林岫汉俳诗选》等。主编过《中外文化辞典

一代晋儒祁寯藻书法作品欣赏 天道酬勤书法作品欣赏

  如何标记批注?爱雅阁书馆欢迎您一代晋儒祁寯藻书法作品欣赏祁寯藻祁寯【jùn】藻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是清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的老师,还是当时诗坛领袖和书法大家;祁寯藻的父亲祁韵士,是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学家、文

声明:《卫俊秀--书法欣赏5 卫俊秀书法》为网友此生有伱足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