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一 孝道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独撑一片天

——记思礼镇史寨村吴海玲敬老爱亲先进事迹 红润的脸庞,爽朗的笑声,饱满的精神……这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就是独自筹建经营养猪场,照顾瘫痪丈夫六年、照顾有神经病大哥十年、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历尽了人世沧桑的吴海玲。

时光荏苒,不经意间,丈夫瘫痪在床已经有六个年头了。二千多个日日夜夜,多少辛酸苦辣、风风雨雨。苦过累过,困难时的无助、成功时的喜悦……当让吴海玲回忆时,一时间她竟沉默了,只觉恍如隔世。在我们看来,她身上所背负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而从她眼里,我读到的是不断向命运挑战的坚韧与毅力。

2004年夏天,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丈夫郝天新,左半边身体突然无法动弹,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而郝天新的二哥患有精神病,孩子一岁时兄嫂离婚,前几年二哥家的儿子在工地上不慎摔断双腿,生活无法自理。在地处豫西北西部的山区,男人无疑是一个农村家庭的顶梁柱。如今,一个精神病患者和两个残疾人需要照顾,还有三个正在求学的孩子,这对于本就不宽裕的吴海玲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前所未有的重担,顷刻间压在了吴海玲这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肩上。

屋漏偏逢连阴雨,几天后,大女儿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着几千元的学费,本该欢喜庆祝的事情却让吴海玲一筹莫展。然而,吴海玲明白,现实无法逃避,哭泣解决不了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捕捉光明。学,女儿一定要上。病,丈夫一定要看!海玲振奋精神、理清思路,首先解决眼前的困难。她东拼西凑,欠下了几万元的外债,在亲朋邻里的帮助下,把女儿送进了大学校园,丈夫也住进了医院。

在经历过阵阵剧痛与变迁之后,吴海玲明白,仅靠大伙的帮助是无法走出困境的,必须自己想办法再创业,提高收入,撑起一片天。经过四处打听和悉心研究,她决定在村里办一个养猪场。当海玲把这个想法告诉村党委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后,立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村委会决定在村养殖区给海玲1亩多地建养猪场,让她无偿使用;同时发动群众出钱出力,帮助海玲建养猪场。猪场建好后,没钱买猪仔,村委主任就从自家猪圈里给海玲挑了10只猪仔。就这样,吴海玲走上了养猪谋生之路。

万事开头难,当小猪长到60多斤时,却遭遇口蹄疫,10头小猪一下死了8头。这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吴海玲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心里难过焦急,却不敢在丈夫面前表露丝毫不安。晚上照顾完丈夫入睡后,她就一个人来到村桥头,望着满天的繁星和皎洁的月光,情不自禁的唱起歌来,重重困难横坦面前,内心的苦闷她不知道该如何发泄,她唯一能想

到的和做到的就是一个人唱歌。每次唱完歌回家睡一觉,第二天她就又重新振作精神,为新的一天的生活努力打拼。10头小猪死了8头,没有任何养殖经验的海玲四处向人请教,这时村委主任来安慰她说,没事!万事开头难,你不用怕,有大家支持,多学多钻研,你一定会成功的!并又给海玲提供6只小猪,鼓励海玲继续干下去。村委把海玲的情况反映到上面,市畜牧局有关负责人得知海玲一家的情况后,冒着鹅毛大雪,带着防疫人员前来指导。过年时,畜牧局还给海玲提供了500元现金,以帮助海玲度过难关。

吴海玲靠着自己的刻苦钻研,不怕脏、不怕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仅仅一年时间就掌握了基本的养猪技术,2007年就赢利5000余元。从此,海玲养猪脱贫的信心更坚定了,干劲儿也更足了。第二年,吴海玲就决定扩建猪舍,增建产育房和其他配套设施。吴海玲还购置了机动车,掌握了猪人工受精技术。2009年生猪出栏近百头,获利近2万元。这下,丈夫看病和女儿们上学的钱,总算有着落了。金秋,养猪形势看好,要不了多久,她家的外债就能全部还完,吴海玲觉得是社会和群众给她伸出了一张巨大的、无比温暖的援助之手,未来一片光明。

多年的辛苦操劳,让吴海玲的生活背离了正常的规律,她的身体大不如从前,有人说她付出太多了,可她却不这样想,她感觉做人要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良心。为人妻,

照顾丈夫义不容辞;为人母,供养孩子上学责无旁贷。作为女人,她有过泪、也有过委屈,但她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吴海玲是个爱好文艺活动的人,闲暇之余,她还组织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唱歌、扭秧歌、跳集体舞……她所带领的舞蹈队在全市都小有名气,还获得了不少嘉奖。说到这些,吴海玲的脸上抑制不住的骄傲。吴海玲的日子是苦的,但她硬是活出了一丝甜味儿。

吴海玲说,“其实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只不过,我这人有点倔,不服输、不愿低头而已”!

多么质朴的话语啊!这饱含着苦中作乐、勤劳质朴、豁达乐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刚刚听完了她的讲述时,我的脑海里只想到一句话:在困难中站起,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定襄县河边二村卫生所主治医师曲瑞廷的事迹

曲瑞庭,男,现年58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定襄支部党员,定襄县政协常委;定襄县河边二村卫生所所长,主治医师。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位为村民百姓兢兢业业服务三十余年的老乡村医生,一位虽然身有残疾却精研医术,倍受爱戴的乡村名医。

承得祖上老中医 苦研深究医药理

曲瑞庭从小聪慧,毅力惊人,学习成绩优秀,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他读到中学时便不得不停止学业,加之九岁时一场大病让他再也无法长高,身体方面有了重大的残疾,加之家中排行第三,于是村民戏称他为小山。年龄渐大后,由于身体原因无法下田劳作只好在生产队放羊、喂马。不幸的时代让他饱尝生活的艰辛和人情之冷暖。

曲瑞庭祖上是中医世家,清末至今百余年来,历经五代,代代行医。自从有记忆起,每天看着父亲背着药箱进进出出,年龄稍大,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目睹村里巫医盛行,百姓缺衣少药、疾病缠身的现象,于是产生了随父学医,济世救民的理想和报复。此后,他熟读了《伤寒论》、《黄帝内经》等古典医书,对几百副经典药方了如指掌,汤头歌也是熟背如流,不到二十岁就能给病人把脉、诊病、开方,由于他熟读医书,加之悟性很高,记忆力极强,很快就在医术上表现出了他的独到之处。28岁那年,小山主持了村保健站的工作,并用2300元改制了全部资产,以合作医疗的方式成立了河二卫生所,(人们又称“小山诊所”),开始了其艰难创业之路。

为了更加了解中草药的各种习性,曲瑞庭只身去全国著名的中药集散地——河北安国考察学习。他虚心向全国各地的药材商学习,大大加深了有关药材的分类、产地、真假,级别及加工制作等等方面的了解。上千个中草药品种他都能一一辨认,并熟悉它们的药性,精通它们的配伍。短短几年内所获取的知识为他以后攻克疑难杂症,研制独特的药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实践中,曲瑞庭深知作为一个现代化医生仅掌握中医知识是不够的,必须走中西结合的道路。于是他买了大量书籍,订阅了各类杂志,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去大医院进修的计划没能实现,但他并不灰心,他在忻州地区医院对面租了间房子,办起了诊所,请地区医院离退休大夫抽空座诊,他对病人的就诊情况都认真记录,仔细研究。由于四

弟曲瑞恒曾任地区医院传染科主治医师、ICU主任。小山更是如鱼得水,兄弟两中西结合,相互切磋,彼此都受益非浅,在几十年实践中,小山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一些治疗疾病的药方也基本定型和规范,如在治疗乙肝、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痢疾、骨质增生,糖尿病等疾病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在肝硬化的治疗上,他采用中西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治疗体系,治愈病人4000多例,至今尚未发现有人复发。

邻村陈家营农民吴计科,1995年患病,住进忻州地区医院,经确诊为晚期肝硬化,经一个月的治疗不见好转,医生非常惋惜的对他的孩子们说:“把父亲带回去吧,回家后想吃点什么就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这话无异于是给病人判了死刑。回家后,吴计科在绝望的情况下,怀着试试的心态,来到小山诊所,小山用自己的药方,中西医结合对其进行治疗。3个月后,奇迹出现了,病人症状消失,腹水全部吸收,出院后,病情再无复发,至今还能下地干活。

本村农民宋大柱患肝硬化并发糖尿病,经几家大医院治疗,均告无效,后回到小山诊所,小山用他自制的药方,对病人精心治疗,半年后,病人便恢复了健康,并且,至今仍无复发。

在治疗肾病综合症方面,他也研制出自己独特的药方。李家庄农民李建槐,患肾病综合症多年,最后发展成尿毒症,曾去一家大型企业医院治疗,被误诊为肠梗阻,继而开刀,缝合,几经折腾,病情进一步恶化,后经省市几家医院治疗,均告无效,病人甚至做好棺材,在家等死。绝望中,经人介绍,来到曲瑞庭的小山诊所,小山同样用自制中药加西医治疗的方法对其诊治,不到半年时间,病人病情好转,浮肿消失,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小山诊疗肾病的绝招一经传出,百里以外的病人纷纷前来就诊,其中大多数是大医院认为无法再治或无法治愈者。百里之外的阳曲县经他救治成功的就有数十人。

痢疾在农村属多发病症,特别是夏季,高峰期仅一个村发病人数就达500人之多,且发病突然,症状严重。这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十分危险,但去大医院治疗,上千元的费用农民难以承受,而在这里只需花几十元,病情一般都会在24小时内得到控制。

在治疗骨质增生方面,小山用针灸与祖传秘方综合治疗,形成了独特治疗方案。宏道镇的季大爷常年患骨质增生,行走不便,经数月针灸与中药治疗,半月后再来医院已扔掉拐杖。他拉着小山的手说:“你才是真正的神医啊”。 医术精湛医德高、致富不忘惠乡里

1993年,小山个人筹资80余万元,建起一座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的综合门诊部,设有门诊、化验、B超、放射、药房,住院观察等科室,共设

第2/3页

床位10支,现有职工12人,其中有职称的10人,初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人,现有医疗检测设备:B型超声诊断仪2台,10mA X光诊断仪,心电图仪,半自动声化分析仪,三维腰颈椎牵引床,超声雾化吸入器等一般常用医疗器械,年门诊量约3万人次。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群众,2010年经过曲瑞庭和上级领导的协商、考察,定襄县河二卫生所被定为“医保定点单位”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

虽然随着现代医疗设备的引进,随着医保单位的落户,小山的医术更高名了,医疗范围更广了然而他的医德同样高尚。满诊所悬挂的那30余面锦旗和牌匾佐证着这一切。

多年来,改制后的卫生所对患病者就诊仍实行挂号免费,出诊免费,针灸免费,防疫免费(履行村卫生所的四免费职能)的公共服务项目。儿童免疫接种、降消项目实施、传染病流行监测、农村预防保健、计生服务项目、农民健康教育等这些公共服务项目,诊所都义务承担。多年来为贫困户,五保户减免和济困医药费共计四万余元,为各类公益事业捐资两万余元,特别是2003年“非典”时候,曲瑞庭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投身抗击非典第一线,义无返顾。他组织医护人员宣传防治常识,协助卫生部门积极开展防控工作,积极向社会各界捐助进两万元的消毒剂,药品,资金等,有效的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曲瑞廷连续多年被定襄卫生局评为“优秀乡村医生”,河边镇政府也授予他“优秀赤脚医生”、“优秀人大代表”、“扶贫济困先进个人”等称号。2003年当选为定襄民革支部委员,同年任定襄县第9界政协委员,连续3年被评为民革忻州市委先进党员称号。2005年被定襄县政协评为参政议政先进委员。2006年8月30日,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山西省副省长胡书萍以及忻州市市委书记张建新等一行50余人视察了河二卫生所的工作,并对他们的出色工作加以了肯定。2007年曲瑞庭当选为定襄县政协常委,2011年连任常委。

他常说:“医者父母心啊,既然是‘父母’那对‘孩子’能不尽心尽力吗?只要我还能干得动一天,就得为病人们尽心一天。”这就是一位干了三十多年普通乡村医生的心声。

退休司机的感人故事

阅读提示:一个老党员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不断学习知识,义务照顾病患,组织各种活动,带头捐献善款,他的一举一动,都让身边的人感动,都让身边的人为他骄傲,为他自豪。

他叫陈阿坤,今年76岁,已经退休20年,退休前是十五冶一个公司的司机,退休后他是社区支部委员。有人说他退而不休是因为一时闲不下来,可这20年来,他却一如既往的忙碌着;有人说他辛勤耕耘,是为晚霞生辉,可他心里只有个最朴实的想法:“退休后为身边的人做点事,为老干部做点事,为周围的群众做点事。”

活到老学到老,永葆思想常新

陈阿坤常说:“人退休了,但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坚持理想,思想不能‘生锈’了。”为使自己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他坚持学习,天天念书看报,学习各种新的知识,上至中央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下至社区的新规定、新政策、新做法,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在读书过程中,老陈还认真地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他身体不好,患糖尿病多年,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他坚持学习的热情。他还积极参加社区办的各类学习班、情势报告会和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活动,细心研读各种文件汇编和学习资料,深刻领会精神本质。在此基础上,他精心组织离休支部每月一次的政治学习,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支部的全体党员一起讨论,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社区党支部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工作中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支委班子,大家失职尽责,奉献为先,联合广大退休党员,成为退休职工中的一面旌旗。为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他与支部一班人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多年来,社区党支部始终坚持党日活动制度、党员大会制度、支委会制度、党小组会制度、党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老干部活动制度等等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党支部的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积极发挥作用,热心服务群众

1992年,陈阿坤退休后,他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义务为群众服务之中。“是共产党员就要时刻想着人民群众”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社区六栋有位老人叫高玉江,是十五冶四公司退休的职工,曾是江西省劳动模范,他因患矽肺病,长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长年吸氧,他的老伴刘生英因长期照料他积劳成疾,不幸撒手而去。老人家共有五个儿女,但大部份子女都在外省工作,无法回来照料,而在身边的两个儿女,都各有自己的小家,工作又忙,不可能天天来家照顾老人。在那几年,陈阿坤和老伴担起了老人的义务护理员,在他病重期间,口味不好想吃酸大蒜炒酸咸菜,他就买回炒好给老人送去;老人心情不好时,他们就陪着他聊天,给了他亲人般的关爱;老人因长年躺在床上,经常大便不畅,他毫不犹豫地用手去掏;有时口中有浓痰吐不出来,他就用手去扣出来,以减轻老人的痛苦。高玉江每次都感动的直流眼泪说:“自己的亲生儿女都做不到这些,这辈子都没办法报答他了。”

1998年,冶建社区13栋搬来了一位双目失明,因高血压中风而从未结过婚的老人王金鹏,老人退休的单位为他请了一位老婆婆护理他。但在护理过程中,婆婆对男性的护理总是有许多不便之处。知道这个情况后,陈阿坤主动请缨,担起了护理这位老人的义务。平日扶他去医院看病、

理发,冬天扶他出来晒晒太阳,夏天扶他出来乘凉,一天不去他家里,陈阿坤的心就放不下来。在2005年至2006年,老人先后两次胃大出血,又吐又拉,全身上下都是血、尿和吐出来的杂物又臭又脏,陈阿坤二话不说,主动帮老人擦洗,送他去医院住院治疗。由于陈阿坤照顾得好,老人现在身体相比以前大有好转。

为了使生活区环境更加优美,陈阿坤经常组织老干部们在社区义务清理小广告,洗刷墙面,护理草坪,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周围群众,共建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他的行动让他身边所有的人都为他骄傲和感动,2004年陈阿坤被评为黄石市精神文明优秀市民,他的行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一) 孝道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真情回报社会,关爱送向灾区

陈阿坤常说:“人老了,力气活干不了,但是我们的心不能服老,老干部的形象不能丢失。”为此,他和支部一班人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了“三德、四比、五自”活动(即:讲个人品德,讲家庭美德,讲社会公德;与自己入党时比,与党员标准比,与离休前比,与革命先烈比;自重,自省,自爱,自警,自强)。他经常对大家讲:“看看我们,比比先烈和在边远地区生活的战友,想想自己对党和国家的崇敬,看看党和国家对我们的照顾。”在他的影响下,心里有疙瘩的心气顺了,肚里有牢骚的气消了,思想上有问题的化解了;在他的影响下,跟他一起的老干部们更加注重党性的锻炼,大家在为社会付出的同时,也博得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

在近年来我国受到的大灾面前,陈阿坤始终想着灾区的亲人。“5·12”汶川大地震后,在他的带动下,社区党支部全体党员共向灾区捐款2万余元,缴纳特殊党费1万余元。玉树发生特大地震后,陈阿坤一遍遍的看着电视,老人的心被电视画面上的残砖破瓦一次次的触动着,他坐不住了,四处打听捐款途径,第一时间向灾区捐款。

陈阿坤虽已年逾古稀,但他依然满面东风,精神矍铄的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他说:“这些都是小事,对照《党章》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

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永定庄煤业公司员工家属欧学联,45年来,为了地层深处的挖煤矿工,为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了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为了我们国家的富强昌盛,甘受苦累,无私奉献;她没有丰功伟业,没有豪言壮语,有的仅是一串串朴实的足迹和一个个感人泪下的动人故事。欧学联是一个平凡的人,更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矿山女人,她的伟大在于平凡,崇高在于本色,可贵在于一辈子做好事。

欧学联出生于江苏省宿迁县一个极度穷苦的农民家庭。正当他们饥寒交迫的时候,共产党拯救了穷苦人民,解放了全中国。从此,对共产党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深深地在她的心灵扎下根来,随之产生用毕生的精力报效党和国家的念头,一直伴随她到现在。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使她的心忽然亮堂起来。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她坚信:只要肯干,也能在平凡中为人民服务,报效国家。

——她怀着真诚的心,义务为农业社拾粪。60年代初期,欧学联自觉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支援农业生产。她想,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有了肥料,就能打粮食。于是,决定拾粪支援农业生产。因此,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雨交加,每天清晨起来,担着一对粪筐在矿区的大街小巷进行拾粪,把拾得的粪一担一担倒在农业社粪堆上。不久,她的行动被人们发现后,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和议论。但是,她自己鼓励自己,学雷锋就不能怕别人议论,只要做好事,人们终究会理解的。慢慢的,风言风语的人越来越少了,鼓励和崇敬的人多了起来。当年,欧学联共拾粪250多担。她的行动激发了农业社的积肥高潮,使粮食总产量创出了最好水平。这就是欧学联做的第一件好事。

——她怀着赤诚的心,为抢救大桥奋力灭火。1964年4月的一天中午,永定庄矿与口泉镇之间河上的木质大桥发生了火灾。这时,欧学联从窗口看见远处升腾的火焰和滚动的黑烟,不由得喊道:“不好,失火了!”顺手操起一个洗脸盆,毫不犹豫地冲出去。她一口气跑到失火现场,挤入人群,跳到五米多深的桥下边,加入灭火队伍的行列。顺河床的狂风使大火愈烧愈烈,眼看着大桥将毁于一旦。它连接着桥南的农民和桥北的矿工,连接着一座为上万人服务的大医院,给河两岸人们的生活和交通带来诸多方便。永定庄矿、街道和岩岭村的干部群众奋力扑救,矿务局消防队也及时投入灭火战斗。然而由于风大火猛,灭火人员难以接近火源,灭火工作十分困难。她看到消防车的水管从没有完全融化的冰河里吸不上水,就用手抠,用脸盆挖,破冰掘坑蓄水。手指抠破了,头发燎着了,她全然不顾。3个小时后,大火终于被扑灭,消防队员们才发现灭火队伍里多了一个女同志。只见她的一身绒衣被汗水湿透,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有人问她道:你是哪个单位的,怎么参与进来的?欧学联用袖子抹了一把汗说:“哪个单位也不是,是矿工家属。他们拦我没拦住,一下子就跳下来了。火这么大,谁见了都着急,为了挽回国家损失,人人有责啊。”第二天,欧学联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她站在团旗下面宣誓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她怀着亲人的心,主动照顾矿工家庭。永定庄矿掘井区退役工人张清安,1964年春夏之际,他的妻子从河南老家来矿生孩子,临时居住在欧学联家旁边的小房里。张清安的家境非常贫困,可以说是“家徒四壁”。欧学联就从锅碗瓢盆到婴儿的被褥尿布等用品,给他们一一准备就绪。临产时,身边没有人伺候,急得张清安团团转。欧学联安慰说:你就安心上班吧,家里的事情有我呢。张清安媳妇分娩后,因缺乏营养,没有奶水,婴儿饿得整天哭闹,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欧学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得已将自己8个月儿子的奶水停下,决

然哺乳张清安的婴儿。一天夜里,欧学联的儿子饿醒后,一阵哭声撕人心肺,两只小手在妈妈胸前乱抓,小嘴在怀里拱着,站在一旁的丈夫抹了一把泪,哽咽着劝她说:你就喂孩子一口奶吧,别把孩子哭坏了。就在这时,张清安的孩子也哭闹起来。欧学联咬咬牙,将儿子送到丈夫怀里说:“咱孩子大了,就是喂饭也能喂活。张清安的孩子刚刚出生,没有奶水是绝对不行的。能救活孩子,咱们的儿子吃点苦,受点委屈,值得。”说完,欧学联摸黑向张家走去。张清安媳妇正暗暗垂泪时,欧学联推门进来了,边说边解怀,不料张清安媳妇紧紧抱着孩子,怎么也不让她喂奶。谁知欧学联孩子的哭声,被张清安媳妇听见了。欧学联含泪夺过孩子,给孩子喂奶,就这样,欧学联从自己儿子口中截下奶水,哺乳了一个无亲无故的婴儿。

——她怀着真挚的心,为矿工缝补拆洗。欧学联居住在永定庄矿单身宿舍附近。她发现矿工大多数是单身汉,身边没有女人给他们洗洗涮涮,缝缝补补,被褥、衣服脏乱不堪,欧学联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矿工兄弟们每天在井下挖煤,太辛苦了,我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从此,便主动和一些家属为矿工拆洗被褥、缝补衣服。那时,没有洗衣机全靠手洗,经常洗到深夜,甚至凌晨。一天下来,往往是胳膊困得抬不起来,手指僵得拿不住筷子,双手被碱水、肥皂水腐蚀得起水泡,火辣辣地疼。当时用水条件极不方便,对于欧学联用水量大,更是难上加难。后来,她发现矿工会办公楼的大门晚上不上锁,自来水源源不断。为了不影响办公,欧学联就在夜里到工会大楼去洗衣物。有一次,一连三天拆洗被褥和工作服160多件;最多一天清洗23张被子、9张床单、11张被套和2块毯子。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矿单身宿舍实行了旅馆化管理后,她才停止拆洗。20多年来,欧学联为矿工缝补拆洗不停手。经她拆洗、缝补被褥5800多张,工作服、枕巾、床单5900多件。购买肥皂、洗衣粉、针、线、纽扣、布匹都是自费,仅纽扣就买了一万多枚,全部用完。她把一件件洗干净、缝补好、叠整齐的衣物送给矿工弟兄,他们动情地说:“如果不多出几锹煤,对不起欧学联啊。”

——她怀着无私的心,救助遇难群众。1966年6月10日中午,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震耳欲聋的霹雳声一个接着一个当空作响。刹那间,倾盆大雨瓢泼而下,山洪像匹脱缰的野马一样,扑向地势低凹的黄崖底家属区。正在家里养病的欧学联,听到险情,躺不住了,掀起盖在身上的衣服,冲出门去。丈夫在一旁给她熬药,拉了她一把没拉住,急得跺着脚直喊:“你给我回来!这么大的雨到哪儿去,你是病人。”丈夫的话音未落,欧学联已经冲入雨中。当她快步跑到沟边时,滔滔洪水挡住了去路。这条沟有十几米宽,水流湍急,浊浪翻滚,过了沟就是被洪水威胁的黄崖底家属区。这时,岸上已聚集了许多人,大家都不敢贸然过去。欧学联挽起裤脚就要下水,人们见状放开喉咙大喊:“学联危险不能过,山洪就要下来了!”她想:时间就是生命,救人要紧。当她和几个大胆的男同志冲到对岸时,迅猛的山洪卷着原木、柴草呼啸而下,她掉在岸边的一只鞋子霎时不见了踪影。此时,山洪已经蔓延到整个家属区,滔滔洪水一浪推着一浪,房屋一间间倾斜、倒塌,箱子、柜子、锅碗瓢盆等物品漂来漂去,翻转几下卷入洪水。小孩哭,大人叫,老人在水中团团转。欧学联和几位男同志率先进入家中救人、捞家具,一次次往返于洪水激流之中。她听到有人喊:“欧学联,电线杆下房子里的李大爷,说啥也不肯出来,你快去看看吧!”欧学联调头朝李大爷住处淌去,洪水眼看着蔓上炕沿,欧学联一步跳到炕上,背起李大爷就走。就在她背着李大爷迈出房门几秒钟后,老人的住房轰隆一声,倒塌在洪水中。刚才还在欧学联背上挣扎着不愿离开的李大爷惊呆了,他回头看看已淹没在洪水中的房子,竟孩子般地哭起来:“学联呀,是你救了我这条命哇。”6个多小时后,欧学联看着黄崖底家属区的老弱病残和大部分生活必需品转移到安全地带,一下子浑身像散了架一样,瘫坐在泥水里。大家搀扶着把她送回家之后,又住进了医院。从此,欧学联落下了妇科病的根儿,并折磨了她大半辈子。当想起那些得救的矿工

亲属,她觉得很欣慰。

——她怀着善良的心,温暖着井下矿工。欧学联经常会看到矿工从井下出来的情景,他们一个个穿着窑衣、满脸乌黑、口干舌燥、疲惫不堪的样子,使欧学联产生了怜悯之心。她想:矿工们出井后,能喝上一碗茶水,既解渴、又提神,那该多好啊。她把自己的想法与丈夫商量后,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于是,欧学联买了茶叶,熬上水,每天在矿工交接班时往井口送一壶热茶,端到他们面前。到了盛夏,天气燥热,茶叶用量大增,仅用欧学联微薄的家庭收入购买茶叶,已远远达不到矿工兄弟的需求量,夫妻二人正在为茶叶的事发愁时,有位老矿工告诉她,煤矿周围的大山里,有一种叫黄芩的植物,制成山茶,清凉下火,可口宜人。从1967年起,欧学联带着全家人,进山里采摘黄岑,制作山茶。黄岑多生长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以及悬崖峭壁之上,且大山深处多有野狼出没。她了解到,野狼多数在夜半黎明时分出来活动的情况后,心理踏实了些。采来黄芩洗干净,剪成半寸长短,上笼七蒸七晒,最后再掺上玫瑰、茉莉、陈皮、果干等熏蒸,经过九道工序,清爽、解渴的山茶才能制成。开始是由丈夫和她一起上山采茶,回头一想丈夫每天在井下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儿已经很累了,她有些于心不忍。后来,就带着孩子们上山采茶。有一年盛夏7月,欧学联带着三个儿子登上矿区著名的七峰山采茶时,天空中突然雷鸣闪电,一场大雨顷刻间下了起来,她们急忙往山下跑,不料欧学联一脚踩空,顺着山坡滚到沟底,处于昏迷状态。醒来时,看到孩子们团团围着她,一个个哭得泣不成声,才想起所发生的一切。30多年里,欧学联克服了重重困难,带着一家人共采制山茶800多斤。

据统计,她为了采茶走过的山路,累计达3万多华里。矿工们感激地给山茶取名叫“学联茶”。从此,“学联茶”的美誉传遍了百里煤海、部队军营。欧学联一家五口人,全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家里并不富裕。每逢过年过节,她总是做些元宵、粽子、月饼、麻花、油果、蛋糕等食品,去井口慰问矿工们,去单身楼、医院病房慰问工伤病号。

——她怀着火热的心,为煤炭企业出力。1968年,毛主席发出 “抓革命、促生产” 的号召后,欧学联主动要求下井,和矿工们一道投入到井下“夺高产大会战”中去。特别是采掘一线,女人和男人一样打眼放炮,一样挥锹装煤,一样流汗甚至流血,有时一天三个班连轴转。正在矿上生产任务紧张之时,她两岁的宝贝女儿三毛,突然患了疾病,欧学联出了早班,买药给女儿喝上,退烧后把女儿托付给邻居看管,又去上了二班。不料孩子的病情愈来愈重,送往矿务局医院救治时,医生说:“这孩子回不去了。”就这样,她唯一的、聪明可爱的女儿便离开了人世。欧学联万分悲痛,病倒在床。渐渐好转起来后,又投入到井下一线参加高产大会战。那年,她共下井装煤178天。

——她怀着敬仰的心,服侍革命老前辈。葛有禄是一位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在战场上留下伤疤十几处,被国家定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复役后来到大同煤矿,在井下又工作了十几年。之后,因患二期矽肺,退养在家。老人无儿无女,由于伤痛和职业病的折磨,生活十分艰辛。欧学联了解到葛有禄的情况后,主动挑起照顾葛有禄的担子,精心服侍老人20多年。一次,葛有禄老人得了重病,高烧不退,卧床不起,欧学联和大儿子一起把老人扶起来,准备给他换衣服送往医院治疗。葛有禄老人把贴身穿着的棉背心脱下来,交给欧学联说:“闺女,大爷这次恐怕是不行了,我这辈子没儿没女,要不是你们一家人照顾,我早就离开人世了。我没什么积蓄,这棉背心里缝着几百元钱,就留给你贴补家用,两间房子留给大毛娶媳妇吧。”欧学联流着眼泪对老人说:“大爷,您为革命搭了半条性命,我们照顾您对您好是应该的。至于以后的事您放心吧,一定不让您受委屈。房子是公家的,就退还公家;钱我一分不要,我可以替您交上最后一次党费。”欧学联把居委会的姐妹们找来,当着她们

的面收好老人的钱,又急忙把老人送进医院。住院期间,欧学联一家人不分昼夜轮流守候在病床前,喂水喂饭,端屎倒尿。经过一个多月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老人康复出院了。葛有禄先后住院8次,在欧学联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一次次康复出院,享年78岁。老人临终前流着眼泪说:“遇上了学联这么个好闺女,我扛枪杆子打仗值得。”像葛有禄这样的孤寡老人,先后有7位得到过欧学联的悉心照顾。

——她怀着同情的心,把方便让给别人。欧学联一家住着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子,因为人口多,住房困难,1979年矿上给她分配了一套福利楼房,全家人万分激动,期盼的事情终于实现了。欧学联心里却七上八下地很为难:有的人家住房比自己还困难,三代人挤在一间房屋里。可是,自己家的人口也很多,实在不够住。再三考虑后,她还是做通丈夫和孩子们的工作,把楼房让给了别人。后来,矿上又两次给她分的福利楼房,欧学联同样让给了别人。到目前,欧学联和丈夫依旧住在不足15平米的破旧房子里。

——她怀着高尚的心,为他人着想。多年来,由于欧学联乐于助人的事迹传遍了百里煤海,传遍了四面八方,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矿工们的一致赞誉。矿区有关部门三次决定,特别分配给她全民工指标,被她一一谢绝后,毅然提出把指标让给那些待业青年和更需要的人。1981年,欧学联的大儿子夏明海高中毕业,在家待业。看着一家五口人全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夏明海整天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第二年,有关部门在矿区招工,领导考虑到欧学联的特殊情况,决定给夏明海一个长期工指标。全家人笑逐颜开,夏明海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事业。就在这时,一名叫李全柱的青年听说,欧学联帮助许多青年找到了工作,报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找到了欧学联。当她得知李全柱的父亲早逝,母亲长期卧病在床,哥哥又是残疾人,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禁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大儿子猜到母亲的心事,便对她说:“当初你自己的指标让给别人,我没权干涉,这个指标是给我的,我不让!”欧学联苦口婆心做儿子的工作,最终说服了儿子,让出指标。近年来,矿工子弟待业在家的越来越多,成天无事生非,有的甚至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危害。欧学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方联系,四处找人,先后联系安排矿工子弟182人参加工作。据测算,她帮助职工子弟联系工作跑的路,足有5万多华里,乘车全部自费,没有收过他们一分钱,吃过一顿饭。 ——她怀着母爱的心,呵护着孤儿战士。1989年夏天,欧学联应邀到驻同51364部队,为全体官兵作报告。她将几十年里帮助矿工及他人、为驻军官兵和军烈属排忧解难的事儿讲给大家听。坐在前面的战士王斌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之后,欧学联得知王斌是孤儿,父母早年先后去世的消息后,找到王斌抚摸着他的头说:从今往后,我就是你的妈妈,你就是我的儿子,有啥心里话,你就对妈妈说吧!”小王泪流满面,握着欧学联的手,喊出了“妈妈”这个伟大的词语。这件事情深深地触动着欧学联的心,她想,大同部队这么多官兵,肯定还有像王斌一样的孤儿战士。我为人之母应该给孩子们些安慰和关心,让他们在远离故乡能够得到母亲般的呵护和温暖,才是做母亲的责任。就这样,欧学联在驻同的陆海空和武警部队中,认领了9个孤儿战士。从此,她经常去部队看望“兵儿子”们,给他们送上一些生活用品,问寒问暖。同时,教育孩子们一定要好好服役,为部队争光,为国家出力,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好战士。山东籍孤儿战士朱凤国动情地说:“我母亲刚去世,我的心像被割掉了一半。欧妈妈认我做了儿子后,我觉得失去的又找回来了。”四川籍的孤儿战士朱国宝每到星期天就回到欧妈妈家里,进门就喊:“妈”,欧学联给他做他爱吃的辣面,听他讲在连队里的事情。朱国宝脾气倔强,有时和战友们闹矛盾。欧学联得知后,以母亲的身份,经常耐心细致地开导他,教育他,使他改掉了自身缺点,和战友们和睦相处。一名叫陈细江的兵儿子打算考军校,欧学联非常高兴,她托当中学教师的二儿媳找来复习资料,带上营养品看望陈细江,并给予了极大地鼓励。小陈通过努力,终于考上了军校。临走时,欧学联亲自把他送上火车,

又把准备好的两百元钱塞给他,小陈永远也忘不了离别时的那一幕。他经常给欧妈妈来信,其中一封信写到:“我作为您的儿子,深深地理解妈妈的心。您好像大同一块煤,无私地把光和热洒向社会、洒向军营。您期望国家安定强盛的良苦用心,我哪能不理解的呢?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对部队建设有所贡献的军人,报答妈妈的深情厚意。”每逢传统节日,欧学联总要把兵儿子们一个个请回家,准备好饭菜、烟酒,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节日。欧学联为兵儿子操心,儿子们也为她争气。在欧学联无微不至的关怀教育下,孤儿战士们全部受过佳奖。她认兵儿子的事迹在社会上传开后,山西、内蒙、甘肃等地驻军的孤儿战士纷纷来信,要认她为兵妈妈。现在,年过花甲的欧学联已有53个兵儿子。

——她怀着怜悯的心,为他人排忧解难。年近七旬的杨秀珍大妈,她的孙女周乐文患先天性心脏病,一直没钱治疗。眼看到了上学年龄,别的孩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到学校上学,小乐文却被病魔缠身,生命攸关。杨大妈抱着试一试的念头来找欧学联帮忙。当欧学联得知,孩子爹妈都没工作、靠打零工和低保维持生活没钱看病时,欧学联二话没说,领着小乐文到大同市医院做检查,凭借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联系到一家西安的医院。院领导了解情况后,被欧学联的义举所感动,决定减免一部分医药费,为周乐文做手术。欧学联还主动带头进行了捐款。做手术的日子来临时,欧学联正在生病,她不顾自己,连夜买上车票,亲自陪同小乐文去往西安接受手术治疗。现在,小乐文的身体渐渐好转起来,能够和同学们一起背着书包走进学堂。2005年,为周乐文治病的医院院长追踪病人来到大同,当看到欧学联家满墙的奖状、满地的鞋垫以及破烂的家具和低矮的房屋时,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当即表示,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疗成本,尽量多为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多年来,欧学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过很多像周乐文一样家境贫寒的重、特大病患者。如退休工人党成喜、教师杨培国、现役军人王俊的妹妹、农民于家园父子等弱势人群,使他们度过难关。

据初步统计,45年来,欧学联挑灯熬夜、一针一线为子弟兵缝制的鞋垫,能装备几个集团军的官兵;逢年过节为部队送去自己烤制的月饼、包的粽子、磨的豆腐、生的豆芽等食品,可供一个连队的指战员吃一个月;她走访军营哨所数百座,慰问官兵640多次,行程6万多华里;为矿山和部队做好事、为社会捐款多达9万多元。仅医药费的支出就占去家庭收入的一大半。仅2008年上半年,她共组织姐妹们包粽子用去江米1600斤;绣制鞋垫4400双。

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后,第二天一大早,“欧妈妈”便坐车来到大同市红十字会,把100元钱交到了工作人员手中。在永定庄街道捐款时,她又将家中所有的零钱200元捐给了灾区,并缴纳特殊党费100元。她还组织街道的老姐妹们连夜赶包粽子、绣鞋垫,买水果送到井口,送到区队换班室,慰问井下一线工人。“希望你们注意安全,多出煤,出好煤,为灾区建设多做贡献”。

欧学联已年过花甲,且疾病缠身,子宫、胆囊全部被切除,肺结核、胰腺炎、肝硬化、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时时折磨着她,但她无视病魔,毫不畏惧,仍然以雷锋同志为榜样,默默无闻、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奉献自己。45年来,她没有得到金钱、地位,只拥有人们对她的信任和钦佩,多次得到了党和国家给一个普通矿山女人的高度评价和珍贵荣誉。今年欧学联被光荣地选为奥运火炬手。多年来先后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双拥模范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煤炭战线劳动模范、全国煤矿群众安全生产先进家属、感动中国的矿工、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第二届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

道德小模范事迹材料

-----明水中学八年二班 韩静怡

明水中学八年二班的韩静怡同学,今年十五岁,在学校她是一个品学兼优好学生,在社会她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公民。

韩静怡同学孜孜不倦的努力,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韩静怡同学 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 使得许多有困难的人得到过她的帮助;韩静怡同学有明确而高尚的人生观, 铺就了她 灿烂的人生道路 。用她自己的话讲那就是:我学习,我进步;我助人,我快乐;我奉献 ,我幸福;我成长,我成功。

一、高尚的品德再现雷锋的风采

对于当今的九零后,大多数孩子不知雷锋是什么,他们的性格更多的是任性、娇蛮、自我,可韩静怡同学从小就特别懂事,她特别爱听雷锋的故事,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上小学时,经常帮助小同学背书包、背小同学过河,有的同学忘记带午饭,她总是分一半自己的午饭给人家。帮助值日生值日那时经常的事。尤其是她能帮助同学学习,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同学们送她外号“活雷锋”。到了中学,她仍然保持这种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更懂得了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她家邻居张奶奶是个五保户,七十多岁了,又有脑血栓病,她经常帮助张奶奶洗衣服,打扫卫生。张奶奶逢人便夸她。 她做的像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她家里条件一般,她从来不与同学比吃穿。她很朴素,不乱花钱,把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总是毫无保留地捐给那些受灾的人。懂事的韩静怡,在父母和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早早而深刻地读懂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意义。有的同学经济上有困难,她就慷慨解囊,每次学校组织的扶贫帮困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尤其2009年5月2日汶川地震灾情播报后,韩静怡同学将平时积攒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全部捐出;为敬老院捐物她也是捐的最多。在家里,他孝敬父母,总是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父母下地回来经常能吃到她做的热乎乎的饭菜,一提这事她的父母总以此为骄傲。她那金子般美好的心灵,真正再现了雷锋的风采。

二、孜孜以求尽显少年才华

韩静怡同学是个爱动脑子的孩子,学习上刻苦钻研,勤学好问,勇于创新,她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具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品格,她的座右

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那股子特有的“钻”劲,常常使师生赞不绝口。有一次,他被老师出的一道数学题目难住了,放学已有半小时他还一丝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同学几次催他赶快回家,反正这道题是老师让有能力的同学完成,而她的回答只有一个:“你先走,我把这道题做完再回家”。等她做出满意的答案后,天已经快黑了。她的爸爸已在学校门口等候多时。在她的学习生活中,有过这样多少次类似的情景,连她自己也不清楚。她深知,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只有付出艰辛劳动的人,才会有所收获,才能取得成功。在数学、英语奥赛中多次获奖。在学校,她经常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每天利用课余时间,韩静怡就给他们补课,经过她的努力,很多同学成绩由不及格上升到及格分。得到过她帮助的学生们也因此和她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她的身体条件不是很好,但学校开展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不会她就刻苦练习,联欢会上她载歌载舞,演讲比赛中她声情并茂;校园广播上她的播音清脆悦耳;她已经能独立完成校园广播活动了,校园广播站站长她当之无愧。

三、奉献扬美名,勤奋结硕果,

从下到大,父母和老师一直教导她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教育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她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她谨记教导,一直以来,以助人为乐为荣。以崇尚科学为荣。多年来,她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校道德标兵,演讲比赛多次获得第一名;体育场上当仁不让战绩辉煌,为学校和班级争得了不少的荣誉;数学、英语奥赛多次获奖,成绩优异。深受社会和学校的赞誉。

韩静怡同学面对赞誉从不骄傲,她说,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学更多的本领,将来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帮助更多的人。她真正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好少年,她是我校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巾帼撑起一片天

——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女,***二中一名普通教师,在教育一线艰苦奋战15年,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爱生如子,真正履行着教书育人的准则,在教学成绩始终名列全县前茅的同时,也为家庭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受到了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师德标兵、三八红旗手,她的家庭也因和睦美满多次被评为和谐家庭。

***在学校是学生的主心骨,在家中也撑起了半边天,工作和生活的重担都压在她的肩上。在家里,她有长年患病的公公、婆婆,坚持照顾突发脑血栓的公公十年,照顾做过脑瘤手术的婆婆三年,年复一年,毫无怨言,用她纤瘦的肩膀支撑着这个负重的家庭;在学校,她担负毕业班几百名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十五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在三尺讲台上谱写了喜人的成就。在我们看来,她身上所背负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而从她眼里,我们读到的是不断向命运挑战的坚韧与毅力。

一、爱岗敬业,扎实做教育

十五年教育生涯,十五年艰苦探索,***没有一天停止过对英语教学的探索。她一直扎根在英语基础教育的最前

沿,身体力行,始终不渝,时刻以正确的观点教育人,以实干的精神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崇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

通过十五年不懈努力,***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起兴趣、引发思考、主动参与、听说并重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师生互动,增加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量、活动量和练习量,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课堂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她所带的班级的英语成绩也屡创佳绩。从教以来,多次讲授公开课、优质课,凡是观摩过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英语教学所吸引、所折服。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发表几十篇优秀教案及论文,对活跃英语教学,切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孝敬父母,家和万事兴

结婚十几年来,***和丈夫相敬如宾,孝敬老人,关心子女,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平凡的事、点滴的情诠释了家庭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婚后第八天,在别的新婚夫妇还细度蜜月的时候,***已经与丈夫一起踏上了开往济南的列车,几经周折给公公求得治疗腿疼的良药,使得公公得以下地行走。每次提起这件事,公公都会激动的说:“要是没有

第2/5页

儿子和媳妇从山东买回来的药,我这辈子都别想下地走路了。”听到公公这样说,她的脸上也会露出美丽的笑容。

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中秋之夜,***的公公突发脑血栓,当时丈夫在良马下乡,情况危急,***一边叫医生来家里给公公诊治,一边安慰婆婆,担心婆婆的心脏病犯了。婆婆急着要给儿子打电话,***说:“妈,先别给他打电话了,我爸的病情已经控制了,他这次下乡任务重,人手少,把他叫回来肯定会影响工作,就让他安心工作,家里有我,您就放心吧。”就这样,她每天四五点就起床,两脚一沾地就没有一会儿闲工夫,给二老做好早饭,午饭天天换样,让老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公公由于脑血栓导致偏瘫,她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公公的身体,给老人买了按摩器,每天定时搀扶老人出去走走,每当邻居们遇见他们是,都会翘起大拇指,对她公公说:“你命真好,找了个好儿媳妇,你可要好好锻炼啊,要不可真对不住她对你的照料。”

屋漏偏逢连阴雨,2009年夏天,婆婆检查身体时发现有脑瘤,需要马上手术,这对家境不好的他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是***和丈夫下定决心,不管付出多大代价一定要把婆婆的病治好,两人东凑西借,四处筹钱,凑齐了给婆婆手术的钱,使得病情没有延误,得到有效治疗。

***用一个女儿的孝心照料着两位老人,没有把二老的病情当做和丈夫爱情天平上的砝码,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

第3/5页

担,在工作之余悉心料理家务,与丈夫在生活上相互体贴,在工作中相互鼓励,家庭的负担并没有成为她和丈夫工作的绊脚石,反而激励她在工作中更加兢兢业业,满腔热血都洒在了教育事业上,她的丈夫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三、悉心教子,树立新典范

一个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前提。孩子的认知是感性的,还处于一个极力模仿的阶段。父母恩爱家庭和谐,孝敬老人,关心邻里,都会给孩子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所以,***为了让她的学生和女儿健康成长,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一方面率先垂范为他们做出表率。重视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做人、做事,使他们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母贤则子孝,在她的辛勤付出下,女儿在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上尊敬师长,关心邻里,小小年纪就开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高兴的说:“我的女儿就是我的贴心小棉袄。”在***的心里,她的学生都是她的孩子,无论是在孩子们的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们也纷纷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们心里最美丽的老师。

***说:“其实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只不过,我这人有点倔,不服输、不愿低头而已”!多么质朴的话语

第4/5页

啊!饱含着苦中作乐、勤劳质朴、豁达乐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守自己责任和义务,坚定对家庭的信念,面对重重困难和打击,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师的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和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亮这样一个运命多舛的家庭!她的事迹告诉我们,在困难中站起,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

爱心盈盈 亲情融融

——孝老爱亲模范朱天瑜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大力提倡树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朱天瑜同志以孝道为荣,以奉献为荣,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年近90岁高龄的父亲身上。他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朱天瑜同志,男,现年48岁,大专文化,是甘州区新乐小学的校长。在工作中,他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多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儿、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一、常怀一颗孝顺之心

朱校长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是在他的心里:父母亲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孝敬老人,赡养父母一个人做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良知不仅仅要埋在心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特别是自从朱校长的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年龄越来越高,多种老年病等导致身体十分虚弱,需要人照顾,而其他儿女又不在身边,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老人,他就把父亲接到了城里自己的家中。平时在家里,如果老人有不舒服,或有个头疼脑热时,他就及时请医生、买药、煎药等忙个不亦乐乎。为了排遣父亲的孤独感,一有时间,他就坐在父亲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精心关照父亲的饮食起居。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在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朱校长硬是无怨无悔地实践着他的贤孝美德,成为一方楷模。

2007年春天,正是风寒料峭的时候。一天下午,他发现老人的状态不正常,就赶紧联系车辆,把老人及时送到了医院。经过三天的抢救,才恢复了清醒的状态,又经过十多天的治疗,才出院回家休养。在父亲住院期间,他与家人,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老人的床边,打针换药,擦洗身体,搀扶大小便,从没有嫌弃老人,从没有一句怨言,相反还经常安慰老人。多年来,老人多次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每次他都这样守护在老人的身边。

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

个时候,他就对妻子、孩子说,不要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们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某些误会。下班后的他,回到家就帮老人收拾房间,休息日陪着老人聊聊天,散散步。他对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他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爱使得近90高龄的父亲舒心愉快地生活,以自己崇高的道德素养演绎着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二、常怀一颗体贴之心

在忙于工作的同时,朱校长也不忘对家庭的照顾,利用休息时间陪伴妻子及家人出去逛街、买菜等,经常与家人沟通,让家人理解支持自己的工作。尊重、信任家人,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力求做到办每件事双方都心情舒畅、满意。

朱校长的妻子是某印刷厂的一名临时工,工资比较低,只有几百元,一套旧楼房一住就是十几年。他的妻子身体一直不是太好,经常性打针吃药。特别是在2008年秋天,他的爱人病重住院期间,他一方面要照顾生病住院的妻子,另一方面还尽量不耽误学校的工作。医院里大家看到他在为做手术签字时那颤抖的手,都知道他承受的压力很大。朱校长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学校来看一看,或者打电话询问学校工作情况。朱校长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品质让他在学校领导班子及教职员工中间产生了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由于经常性生病,妻子自己都烦了,经常流露出不快的情绪,但他总是安慰妻子,开导妻子,一点都不埋怨妻子。为了让妻子手术后高兴.心情舒畅,早日恢复健康,他每天给妻子端水送饭,为妻子梳头洗脚,多少个日日夜夜,怎一个累字了得!朱校长的爱妻事迹曾被学校的老师们传为佳话,说他是真正的模范丈夫。

三、常怀一颗慈爱之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即使工作再忙,负担再重,他也从不放松对儿子的教育。他时常教育孩子学习要刻苦、生活要简朴、对人要和善、对长辈要尊敬、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诚信,并在很多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教,在他的

影响下,儿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小小年纪就充满了孝心、爱心、上进心。有好吃好喝的他总是先拿给长辈吃,坐公交车小小年纪遇到老人总是让出自己的座位,在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2004年,儿子由于高考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情绪十分低落。朱校长就耐心地开导他、鼓励他,他对儿子说: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只要你用心去追求,不断地学习、分析,不断地总结,就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彼岸。他的一席话,使儿子从低落的谷底走了出来,并积极地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学习当中,2005年顺利考入了中国矿业大学,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有教养、有礼貌、讲文明、素质高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得到广大邻里的一致好评。

朱校长他们兄弟三个,虽然现在都已成家,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他们始终坚持分家不分心,每当谁家有事或有困难的时候,总是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不论谁家遇到了困难,朱校长都积极主动的帮助解决。特别是在朱校长的大哥重病住院期间,朱校长多方联系医院检查、做手术,还垫付了部分医疗费用,给予了大哥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常怀一颗关爱之心

朱天瑜同志一直把陶行知先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自己教育生涯的航标。工作中,他恪守师德,为人师表,认真备课授课,用真诚和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他把每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每年朱校长都要带领全体师生为贫困失学儿童捐款捐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更是关心备至,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到身体。哪个学生成绩下降了,哪个学生思想有波动了,他就立刻找来做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2008年,我校一年级的张亚婷同学在家中被大火烧伤后,需尽快进行二次手术,否则将危及生命。张亚婷同学的家长为筹集手术费用,掏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但仍无法凑齐高昂的医疗费用。正当家长为巨额手术费发愁时,朱校长带领全校师生为张亚婷同学捐款7000多元送到了学生家长的手中,缓解了家长的燃眉之急。

朱校长心怀每一位老师,对教职员工的思想、工作、家庭问题,朱校长一一记挂在心,经常与教师交流沟通,或是茶余饭后不经意的一两句问候,或是特约教师谈心,领导与教师心相通,无隔陔。朱校

长以他个人的人格的魅力和管理艺术,赢得了教师的尊重。老师们工作毫无怨言,感到心情舒畅,辛苦也值得。朱校长身为一校之长,不但不摆架子,待人处事公正民主,宽厚仁和,而且关心教师,乐意为教师排忧解难。情系师生,乐于助人,是对朱校长的真实写照。对教师的困难疾苦,更是热情帮助,关怀备至。有一次,一位教师身患重病住院,朱校长不顾工作劳累亲自前往医院探望,问寒问暖,并多次安排学校行政人员、教师探望生病的老师,令生病的老师及其家人深受感动。不仅是本校教师病了,就是教师家属生病住院,朱校长也会安排学校行政人员去探望慰问。

朱校长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德,力行孝老之举,以责任去体现孝道,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传统美德,为老人送温暖,为家庭谋和谐。在朱校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积极乐观、勇担责任。他用自己的爱心、孝心、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5829.html

更多阅读

一钵大师 :做人处事不可违背天地良心道德!

作者:一钵法师做事不能违背天意。我们世间人的一切举止行为,上天都时刻在关注人类,都在看着我们。只因最近天气近期干旱,这些天求雨没有一下子求下来,我突然悟出一些道理,做人应该顺应天时,广修德孝,真诚谦逊,多做少说;自己做好了,人做圆满了,

全国道德模范之孝老爱亲模范事迹介绍 道德模范事迹

单位:学生事务部--加入时间:2007-10-12 17:36:00----阅读次数:[1636]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曹于亚曹于亚,又名曹瑜,女,20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中学2007届毕业生。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小时候,父母南下福

声明:《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一 孝道道德模范事迹材料》为网友没发型的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