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七十年代 重生七十年代后生活





正如一首歌,我们无奈,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存在实在是无奈,我们生于70年代。70年代是一个淳朴的年代,而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更是由一个淳朴的年代进入一个信息时代。而这一代人有人平步青云,有人怀才不遇。有人欢笑,也有人哭泣。他们在生活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感受着不同的遭遇。其实和其他年代出生的人也没什么不同,只是生活对他们来说,有太大的变化...

我生于七十年代初期。

小时候跟着父母参加过生产队劳动,知道什么是工分。偷过生产队的“黄瓜”、“西红柿”、和“西瓜”,吃过生玉米、生茄子。挖过毛毛根、吃过猪尾巴菜和地瓜叶。

对大人把黑玉米馍馍用菜篮高高挂在房梁上印象很深。七十年代初生人都有几次掂着凳子偷馍馍的经历。

羡慕过红小兵、吆喝着打倒“四人帮”、打倒“江青”。参加过毛主席的追悼会,经历过唐山大地震。对墙上标语印象最深的是“阶级斗争是纲”、“抓纲治国、以粮为纲”。常说“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家里厅堂中央挂的是毛主席和华主席。两边墙上张贴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知道苏联是老大哥,美国是纸老虎。

吃过两分钱的冰棍;拉过蛔虫,吃过“宝塔糖”(七十年代末的人也许没有经历过),上过育红班(现在这个名字很少听了)。

七十年代初的人一般都兄弟姐们好几个,经常在家打的一塌糊涂,各不相让。大人能点吃的,别说是孔融让梨了,都是争先恐后,吃了自己的还要抢别人的。

因打邻家小朋友被父母满街追着打的经历。打过邻居家的枣,偷过隔壁家锅灶上的火柴。爬过树,在上面捉过谜藏,不止三次从树上摔下过。

小时候的娱乐活动就是玩琉璃蛋、摔洋牌、砸杏核、敲两头忙(用木棍削的两头尖尖)、推铁圈,用纸做风圈用棍顶着风跑。不止一次用弹弓打碎别人家玻璃。

捡过破烂,卖过牙膏皮,腰里别过木头枪,大一点玩过火药枪。

小时候的顺口溜:“太阳当头照,花儿都死了,小鸟说,呸呸呸,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线我就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老一开飞机,老二撂炸弹,炸死老三王八蛋,老四老五都来看”,“半夜三更,想起雷锋,来到厕所,打扫卫生,节约用电,没有开灯,一不小心,掉进茅坑,与粪搏斗,壮烈牺牲,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说他傻卜楞登”等等,

走在路上赶不上前面的小朋友,就在后面喊:“前面走是条狗,后面跟是红军”,前面的小朋友就开始大叫:“前面抗红旗,后面跟着刘少奇”(当时刘少奇还没有平反)

小学时候和女孩一起玩过沙包、石子、踢过毽子、跳过大绳。和女生划过三八线。通常用粉笔在墙上或者黑板上写过“某某是个大坏蛋”,再大点就写“某男和某女好”,常因这个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

和小朋友玩过打土坷拉游戏。记得上小学一年级时和小朋友玩摔交,把别人的腿给摔断,花去家里医疗费十元,结果被父母关家一个星期,最后老师说情才得以继续上学。

每天傍晚守在收音机旁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听过大灰狼小红帽、听过半夜鸡叫和现在都忘记的许多童话故事。

看过露天电影,搬着小凳子划过圈圈占位置。

整天盼着过年,一年只穿一次新衣服。

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男女同学就开始不说话,位置也开始被调开。在课桌上刻过“早”字。五年级开始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但是没有勇气和她说半句话,曾想着给她写纸条,但最终没有勇气而作罢。当时不谙世事的我们现在孩子都好几了。

在夏天的时候带席乘凉睡过大路边。拣大人的烟头抽,听大人讲七仙女和织女牛郎的故事,在故事中昏昏睡去,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同睡的小伙伴和大人都走的一个不剩。

看过社戏,晚上偷过人家的毛豆、花生和红薯,几个小朋友在野地里面烤着吃,结果满嘴都是黑碳。

晚上一个人在野地里看过庄稼,深夜一个人走过乱坟岗。

放学大人不是让做作业而是去给家里的牛羊打草。早上打草的时候曾在野地里睡过,捉过豆虫,逮过知了,挖过老鼠洞。

学过雷峰和全国十佳少年---赖宁。作文中最多出现的人物是张海迪姐姐。

看过《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作战》、《平原枪声》。童话剧有《九色鹿》、《哪吒闹海》、《猪八戒吃西瓜》等等影片,知道杨子荣、李向阳,没头脑和不高兴。

看过的电影最有印象的是《少林寺》,还看过《少林小子》、《木棉袈裟》、《武当》,〈自古英雄出少年〉,电视剧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侠女十三妹》。

最有印象的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射雕英雄传》更具有影响力了。黄日华就是郭靖,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在班上和同学练过一阳指,学着和同学摆天罡北斗阵,用九阴白骨爪恐吓过同学,整天拿着木棍说是打狗棒,有的同学还拿着纸扇整天在女生面前扇来扇去,上面还写着自以为潇洒的书法。

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当时对黄蓉简直是迷恋到痴狂的地步,日记本里全是她和郭靖的帖图。当时还看过一部《血疑》,山口百惠和大岛茂,黄日华和翁美玲,上学时还专门找人画了他们四个人的画像。翁美玲自杀,使我伤心了好一阵子,当时还怪黄日华没有照顾好蓉儿。

看过《霍元甲》就开始唱“春水(沉睡)百年。。。。”;看过《陈真》的歌我们喜欢唱成“怀机,窝黑雷爸爸!”;看了《再向佛山行》“老包喂老包(留步喂留步)” 然后就虎着声音说到:“男沧海,北铁山,一岳青天绝世间!”四个人就是容沧海,姜铁山,苗一月,李青天;看过动画片《好猫咪咪》就开始唱:“老鼠怕猫,本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它推翻……”;看过《警犬卡尔》,就经常说:“卡尔,上!!”;看过《恐龙特级克塞号了》就开始“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发射”;看过“圣斗士星失”那时最流行的话是“去死吧,星失”,这是后来。

看过《霍元甲》就开始绑沙袋打,整天打的满手是血;看过《射雕英雄传》就开始练降龙十八掌;看过《陈真》就开始练飞腿,脚上帮沙袋开始练轻功;看过《鹰爪铁布衫》开始练鹰爪功;看过《济公》就开始整天摇个破扇子,嘴里阵阵有词“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看过《聪明的一休》就整天双手合十,眯着眼“咯吉,咯吉。。。。”看过《加里森敢死队》就整天练“飞刀”,教室的门上到处是窟窿。

听过最多的广告词是:“威力,威力 够威够力”还有“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等等。

看过恐怖电影:《一双绣花鞋》、《画皮》,听说当时看《画皮》还在电影院吓死一老太婆。当时我是在手指缝里看完《画皮》的。

那时还有国外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西洋底来的人》、《血疑》、《阿信》等都很有印象。

那时特喜欢听评书,《杨家将》、《瓦冈寨》、《穆桂英挂帅》、《隋唐演义》、《薛刚反唐》、《岳飞传》、《杨家将》等最早是刘兰芳的,还后就迷恋单田芳的声音。

不知不觉到了初中。

开始穿喇叭裤、高跟鞋、蓄长发。记得在初二理了一个前后长,中间短的头发。一到学校就被老师逼着到理发店剪了个光头。

开始学着电视里,找几个要好的朋友拜把子。初中我的拜把子兄弟几十个,现在大多不联系了。

七十年代的人至少打过三次群架,和老师打过架,最自豪的是和社会青年对着干。

七十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武器。我玩过三节鞭、两节棍、带铁刺的手套,走到哪都随身带一把藏刀。

初中学会了喝酒、抽烟,逃过课,留过级。

七十年代的人大多在初中谈过恋爱。男女之间送过手织的围巾和编的手链,送过手帕、笔记本和钢笔。七十年代初的男孩交过有四环素牙的女朋友,我是在初二开始谈恋爱。当时偷偷摸摸,不敢公开,晚自习出去也相隔一、两米之远。

七十年代的人大都给异性传过纸条。

围过长长的围巾,戴过黑黑的墨镜。

初中上晚自习和早自习,没老师管。不学地理和历史(当时升高中不考试)

整天喊郎平扣球,乒乓球案子旁永远是人山人海,案子是水泥砌的,网是几块砖头,拍子是用三合板做的(不带皮的)。

抢过同学的馒头吃。若有咸菜吃,必须躲到厕所。为了逃避其他学生抢自己的馒头,向馒头上吐过吐沫。偷过学校的菜票、饭票。五元钱就是一个星期的花销(当时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曾有过两天没有吃过一点东西的记录。

用过粮票,粮票分好几种,其中全国粮票最为值钱。

一张床上挤过四个人睡觉,醒来时到处找袜子和裤衩。

在宿舍门前撒尿被老师当场抓过。

在89年六四风波的时候激动过(当时还是依旧上学),听说高年级的同学出去过。

出远门挤过火车,每次都从窗户爬进去,火车里面的人像罐头里的沙丁鱼,厕所也挤的到处是人。

中专的时候,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流行穿肥裤子,脚脖子的地方细细的,穿高靴子的军用皮鞋,后面留长长的头发。

开始夜不归宿,到处打游击。

中专正式谈恋爱,而且可以肆无忌惮的在校园里并肩走在一起。被老师当着学生的面批评过、教育过,但就是不改。

九十年代的电影看的最多是港台片,喜欢看刘德华、成龙、周润发、李连杰等人的动作片,喜欢看周星池、郑则士、释小龙等人的喜剧片。

喜欢听潭咏林、张学友、王杰、齐秦、童安格、郑智化等人的歌。

毕业后,在最艰苦的岗位干过,一个月的工资不够下几次饭馆。

现在三十的人了,反而瞻前顾后了,见了打架的都躲的远远的。牵连自己的事情都唯唯诺诺,也开始厚着脸皮去求人了。三十的人了还为能让老婆孩子过上点好日子整天奔波,不敢懈怠。

 



【1970年生】

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参加过"红小兵";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的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上中学时赶上建国35周年阅兵和女排"六连冠";看过《少林寺》后曾蠢蠢欲动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喜欢巩俐而去看《红高粱》;如大学毕业。不少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在考研,个别有成就者被列入"跨世纪人才";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子的"黄金年龄",但总有那么一批人在充当"爱情守望者"的角色。

【1971年生】

大致情况跟197O年出生的差不多。小学时肯定唱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首歌;女的挺喜欢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假如中学不留级,肯定是上大学第一批要交费的在北京上大学的话。最激动的是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有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工作跳槽3至5次。

【1972年生】

一上小学就享受了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写作文的内容包括"××成了万元户"和"张海迪事迹"等;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在老师的指点下,给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写过慰问信上大学时已经有一批经商高手在他们中间产生,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艺儿;今年28岁,不过如今这年龄算不上"大龄青年",谈恋爱绰绰有余。

【1973年生】

他们只能从图书馆里知道"文革"和"四五"运动了。1983年"严打"时。他们尚不谙世事;是最狂热的中学生"追星族"的一批。不过他们追的星差不多现在都已退隐江湖;1988年左右。他们迷恋上,"霹雳舞";其中有人获奥林匹克什么奖,然后保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

【1974年生】

上小学的教材跟哥哥姐姐们又不一样,"红小兵"改叫"少先队员",上小学戴红领巾的那会儿是最快乐的回忆;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但大部分人开始深深体会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要是热爱文艺。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

后70年代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学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课本;80年代中国发生很大事情。尚不能对他们构成影响,只关心考试时的"时事政治题";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在越来越多的国产歌星面前,开始接触"崔健";流行的"青春美文"纷纷倾倒他们面前的同时,喜欢"俏黄蓉"多于"傻郭靖",许多女孩子的学业被耽误了;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1976年生】

跟前面的人相比,他们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的年轻也够让人羡慕的;他们是与唐山大地震共同出现的;他们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所以今天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才那么火爆;他们其实是90年代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若从思想角度看,也可以算准下一代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那些蹩脚的诗就这样留在了他们的毕业纪念册上了。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没什么特别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他们的口号,不过。连环画是越来越少,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孩子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娟之类的书。这也累坏了家长,觉得现今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今年也该大学毕业了,但"留京指标"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直到1992年,作为北京的孩子才第一次吃上"麦当劳";在大城市的迪厅或酒吧,总有那么几个爱做作的女孩叼着香烟玩深沉,不知道自己该呆在学校里好好念书才对,上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买世界名著或参考书,而是买一本《中国可以说不》。

【1979年生】

又一批幸福的"独生子"出生,喝"可口可乐"是7O年代出生的人当中最多的;读中学的女生已经被告知。"遇到不法侵犯时,请拨11O!"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担心满大街都是坏人。孩子们会被欺侮。"扮酷"的时代与他们的青春时代巧合在一起,所以,最酷的也就是他们了!

 



70年代娱乐关键词:电视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对电视的感情是刻骨铭心的: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常常被爸妈打。一部《排球女将》不仅让我们拍红了巴掌,把“晴空霹雳”和“流星火球”变成了口头禅,而且女主角小鹿纯子那种头顶分线梳出两条马尾的发型,也成了中国女孩们偷师学艺的对象。《血疑》则是我们看的第一部悲情片,对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人而言,第一次在荧屏上经历如此的生离死别,其“催泪弹”的效果绝对不亚于后来的琼瑶片。

那时好像一共才三个台:中央一台、中央二台和省台。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少年时代最有名的电视剧有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上海滩》播映时,一时间每个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巾,黑色风衣也随处可见。从《射雕英雄传》开始认识男生女生,原来世界上除了林妹妹和宝哥哥,还有可爱的蓉儿和憨厚的靖哥哥。那时学生一下课,操场就成了擂台,一百多个“靖哥哥”在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

70年代生人看过的经典电视剧

《排球女将》:这部描写女排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争的电视剧在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排球这项体育运动风行一时。

《血疑》:因为这部电视剧而对自己身上的每一块印记疑神疑鬼,80%的人都知道什么是RHAB型。

《神探亨特》:在没有好莱坞大片的那个年代,这个玩世不恭的侦探真是叫人大开眼界!最让人着迷的是亨特在办公室和恋人“打啵儿”的嗜好以及亨特风度翩翩的夹克衫和墨镜———上衣从来不扣,而墨镜原来也并非盲人专用。

《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此剧每天一播放,大街上的人就见少。当时有一首儿歌是这样的:“1984年,我学会迷踪拳,打死了龙海生,抢走了赵倩男。”

《几度夕阳红》: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连续剧创下收视高峰,让当时在香港发展平平的刘雪华以及帅哥秦汉成为当红“炸子鸡”。

70年代娱乐关键词:小人书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的童年有着和其他年代的人相似的娱乐方式: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五分钱一场的电影,用泥巴做成炮楼,然后像小兵张嘎那样点燃……除此之外,“文化消费”在70年代生人的童年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小人书在70年代生人这里发展到极致,替代了所有的国内外名著,看小人书成为70年代出生的小孩的一大乐趣。他们喜欢把这种叫做“连环画”的读物叫成“小人书”,这样可能更亲切些,还有点神秘感。即使被父母打骂,他们也要省下钱去买小人书,或者坐在街边的小摊上如痴如醉地看,平均每个人的“藏书”达10册以上。

70年代娱乐关键词:偶像

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这里,偶像还是真正的偶像,没有演变成后来“呕吐的对象”。我们的目光已经从雷锋、董存瑞身上转移,投向了电视和收录机。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相对精美的笔记本,用来张贴明星贴纸。

最初的偶像是高仓健,这名字听起来像是仰望一座大山。他确实让无数中国人感到颜面扫地,同时很多相貌不错的美男子大概对他也记忆犹新,因为高仓健让他们的脸蛋变得“奶油”了,高仓健的伟岸一度成为70年代人“寻找男子汉”的坐标。

发哥在《上海滩》里那个甩动白围巾的潇洒动作,让许文强成了一个经典。也许是发哥留下的印记过于深刻,使得我们今天看到所谓的帅哥、酷哥,不免感到深深的失落。成龙还刚从警察学校毕业,总闯些莫名其妙的祸,还拿些毛巾,衣服,凳子之类的日常用品教育坏人。刘德华则老是一身干净的白西服,拎着把大刀冲在砍人的第一线。李连杰一出现就面对着几十甚至数百个笨蛋等着他一一摆平,最后抱着女主角从容离开。张国荣唱着《夜半歌声》还客串着小警察的角色,磁带的封面上总是温暖地笑着。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来都不让我们失望。在9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大话西游》流行得让人难以置信,对《大话西游》的认可程度可以成为划分60年代出生的人同70年代出生的人的分水岭。

生于七十年代 重生七十年代后生活
70年代娱乐关键词:流行歌曲

以学外语的名义,买下价值不菲的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收录机,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就这样接触到了流行歌曲。“原来还可以这样唱歌。”邓丽君熏陶了70年代生人对于流行歌曲的饥渴之心。当时对于“不良少年”的定位是:喇叭裤、蛤蟆镜、爆炸头、拎着录音机满大街遛,录音机里放着靡靡之音。这可能要算是最温情的“不良少年”了。

邓丽君教会了我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唱歌。随后,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做样的天真,张行和他那把吉他,陪伴我们度过最初的时光。但幸运的是,我们听到了一些即使是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此后有了校园歌曲,才有了罗大佑、李宗盛、齐秦、苏芮……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常常不知所云相比,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都非常精美,非常打动人。当时的年轻人会把歌词抄录下来,当做一种对诗歌的精神寄托。哼着“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不经过我的窗前”,在老师尴尬而且愤怒的目光当中,我们接近了潮流。

夜深人静时,童安格老是在收音机里,唱着《午夜的收音机》,《情义无价》总是在大街小巷的歌厅里回响。赵传老觉得自己长得比较丑,一天到晚老想飞,雨生也栩栩如生地在窗前天天想你。潘美辰在四处找家,齐豫却已经找到了,而且还背到了背上。罗大佑很有先见之明的《恋曲1990》终于在1990年又一次响彻了大街小巷,李宗盛还在积极地跟阿莲培养着感情,所以一天到晚地不着家。70年代末期出生的人则抓到了小虎队的尾巴,那时他们还没散伙,在《青苹果乐园》里泡着年轻漂亮的少女队。



阿童木:

“十万马力,七大神力,无私无畏的阿童木”。过去快20年了,至今还能哼唱出电视《阿童木》主题歌中一段,可见电视卡通对孩子的毒害是多么的严重。这种毒副作用在大脑皮层的残留看来很难清除,不知道在成为白发老人的时候还能否作为上世纪的传说讲给儿孙辈听。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家里的12英寸黑白电视对我们进行了最初的卡通教育。在据说已经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有了阿童木,可以让我们和任何一个耳带WALKMAN、手捧漫画书的新新人类交谈时,也不至于一脸菜相、辞穷言乏。从这一点来说,阿童木是永远的。

有关机器人的科幻是与八十年代初“迎来科学的春天”以及对一切关于2000年的憧憬联在一起。那时候中国小人书里的机器人都是些方手方脚方脑袋、头上长两根天线的呆傻形象,阿童木那个成天光着膀子的小孩子肯定招人喜欢的多。只是至今没搞清楚阿童木头上那个两个尖尖的角是帽子还是头发。

与那时候国产动画中温良恭让的好孩子和顶多打烂一块玻璃的坏孩子相比,阿童木显然要“暴力”许多,也正是吸引我们的地方。阿童木的故事经常是与比自己大几倍的丑陋的大机器怪物作战,武器是两只手臂里发射的机关枪。而结尾往往是原本是阿童木敌人的机器人最终善良的人性复苏。

小时候似乎不太明白坏(机器)人如何最后又能变成好(机器)人,国产电影中脸谱式的坏人和红与黑的简单二分法显然没有教给我们这些。

而且现在仔细回忆起来,手冢的阿童木似乎也不仅仅是写给孩子看的,里面的一些故事背景诸如对日本60、70年代工业经济腾飞时劳资纠纷剧增、贫富悬殊拉大、罢工现象等的反映,还有智能机器人开始争取和人一样的权利等等,蕴涵着哲学的深度,潜藏着对社会的批判。再有就是阿童木身上饱含的人情味,与“爸爸”茶水博士的亲情、与患难朋友的友情、对低层弱者的同情等等,我们接受起来也似乎困难了点。

其实日本卡通基本上还是东方式的,包括当时的《森林大帝》,后来的《圣斗士》、《灌篮高手》、《樱桃小丸子》,都是走的以亲情、友情、爱情为主题的路子。这种浓郁的人情味是与以《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为代表美式的卡通相区别的最大不同之处。

丁丁:

丁丁的头上长着一撮上翘的头发,有着一对眯眯眼、裤子总比腿短一截,有一只叫“白雪”的小狗,关于他的印象是与小人书摊的记忆相联系的。

街边的小人书摊子,现在是再也没有了,不知道算不算某一时代的特殊产物,其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可以说和现在大街小巷里小投资的VCD出租店相同。对于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来说,小人书摊子象一个温馨的旧梦,在那样一个娱乐匮乏的时代给象我一般大的孩子提供着精神食粮。

半人高的大纸板在街边圈起来围一小地,纸板上贴满从小人书上撕下的花花绿绿的封面、下面用毛笔编上号作为选择的依据。蹲在小板凳上,两分钱一本租来看,看完还回去。兜里皱皱巴巴的一角钱可以厮混一个晴朗的下午,节省“银子”的诀窍是躲开老板的监视,与同去的小伙伴偷偷私下调换。

丁丁和他的方脑袋小狗“白雪”,满脸胡子的鲁道夫船长,还有可笑的双胞胎兄弟杜邦和杜绑,常常是我和同学课余的话题。拥有超过5套的《丁丁历险记》足以成为夸耀的资本。

那时侯好象并没怎么注意到丁丁的记者身份,只是羡慕他满世界乱飞的自由。《丁丁在刚果》、《714班机》(在太平洋小岛)、《蓝莲花》(在四十年代的中国)、在埃及、《黑岛》(在英格兰),甚至在月球、在深海、在雪山、在沙漠、、、、值得一提的是《蓝莲花》中正面人物之一的中国小孩张,作为丁丁的朋友张帮助丁丁粉碎了日本鬼子的阴谋,这可能是外国卡通中有中国人且为正面人物不多的几部。就冲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对充满国际主义友情的比利时漫画家热米埃尔(好象是这个名字,望有人指正)致以深深谢意。

与日式卡通和美式卡通不同的是《丁丁历险记》中贯穿着一种真正的幽默精神。不是形体层面夸张的滑稽,而是思维层面不露声色的幽默。这是两个层次的东东,滑稽是浅层次的声色犬马,幽默是高层次的智力活动。欧洲的文化底蕴的确是比老美厚实许多,代表老美的多是超人、蝙蝠侠一类的地球拯救者形象,或是阿森一族等的时尚闹剧人物。在丁丁、船长、教授身上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的绅士风度,哪怕是疯疯颠颠的杜邦和杜绑兄弟。

上个星期去有关丁丁的网站看了看,那么多FANS的留言,让我感动不已。王顾左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伥然而涕下。

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是商业时代来临的代表,早于肯德鸡、麦当劳,那个时代美国人已经成功地上演了一次全球的全方位的营销活动。记得那时候常听到大人对于一百多块钱买一个变形金刚的批评,好象报纸上也有批评的声音,因此玩变形金刚基本上是一些五年级以下的低龄儿童。

冗长的《变形金刚》中几乎就没有什么连续性的故事情节做支撑,也没有什么人物个性的塑造,只是每集变换着地方打斗,然后就是念口诀“变、、、形。系列式的剧情也许暗合美国人快餐式的需求,不求经典耐嚼只求短暂精彩,美国电影长于眩人耳目的技术而忽视打动人心的情感,在动画片里也如出一辙。至于美国卡通中超人、蝙蝠侠一类的地球拯救者,更是仰仗着强大的技术或超能力到处管人闲事,那种救人水火、舍我其谁的自信,很象美国人总是以人类精英自居的写照。

《变形金刚》中黑白两道的金刚总是各自拉帮结派,互相攻击,谁也没能把谁彻底打垮,总是彼此各占一会上风,落败后又适时卷土而来。

现在来看简直就是美国政治中驴象两党之争的缩影,一场闹剧而已。

孙悟空:

《大闹天宫》的美工绝对是一流的,“俺老孙”的形象是如此地深入人心,以至于以后见到日本人画的几个拙劣的孙悟空简直想呕吐。日本人的文化侵略是从孩子开始的,偷换概念模糊认识糟蹋国粹,象后来的日本动画片《三国演义》都属于这类,刘备、张飞、关羽居然被画的象是街头的不良少年。

当初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可以说不比现在任何一部美国的动画大片逊色。去年也曾去看国产的《宝莲灯》,走进电影院时满心希望,出来时变成了九斤老太的叹息。又是流行歌曲,又是名人配音,学〈狮子王〉、学〈花木兰〉,只学到别人的皮,忘了最基本的东西要有站的住脚的人物。先不说画如何,故事上已是半鳞半爪,充斥着大量与故事本身游离的枝节,整个儿象一截截接上去的“软皮虾”。

可悲也!

搬着指头数国自己的卡通,三毛基本是旧社会的,新社会的除了多少有点小家子气的三个和尚、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外,真正能称的上大手笔的也就是孙悟空和《哪吒闹海》中的哪吒了,遗憾的是它们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连配乐、人物道白都是京剧的锣鼓和浓郁的京腔京韵。

可叹!

米老鼠和唐老鸭:

米老鼠的故事总是以成功结尾,唐老鸭的故事总是以失败结尾,其实他们俩都很聪明。米老鼠的聪明最后总能让他成功,抱走可爱的红嘴唇的女米老鼠。唐老鸭投机取巧的聪明总是让他得不偿失,开始雄心万丈,最后狼狈不堪。

唐老鸭恶作剧的心理、神经质的情绪变化,象每一个都市人心灵角落中的摩菲斯特。而米老鼠的淳朴、执著和好脾气更象西部乡村来的阿甘。再有就是是象普路托和果菲那种很笨的家伙,成天大大咧咧一副傻乐像,有点象我们四川话叫的“莽娃”。

其实老美卡通中的最精彩之处通常是关于形体的想象力:眼珠可以眼眶里做圆周运动;一只大象可以藏进花瓶里;闭着眼睛就可以走到一万米高空;身体的外壳可以根据需要脱出来;象后来的《兔八哥》、《猫和老鼠》,美式卡通多少都有点一脉相承:夸张滑稽的形体,匪夷所思的想象,紧凑的喜剧包袱。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但全世界的观众接受起来都没有什么问题。就象肯德鸡、麦当劳、德客士等里都有的小零嘴薯条,吃起来开胃爽口,好消化,不累。

机器猫:

机器猫是每一个人生失败者、懒人和白日梦痴的幻想,它胸前的小兜里总能掏出让你立马跳起三尺高的小玩意。

仅管成天睡觉不用学习,有了“睡眠学习机”就可以了;吃了可以复印课本的“记忆面包”,第二天考试绝对没问题;有了“隐身机”可以修理欺负自己的“大熊”和“小强”,可以去超市搬东西、在女生浴室门前做“生存还是毁灭”的灵魂拷问;要让自己喜欢又追不到手的的女孩子死心塌地喜欢自己,拿“丘比特之箭”射一箭就行;要想知道自己过去祖上为什么没给自己留下百万家产,那就坐“时空机器”吧、、、、

机器猫的诱惑谁又能拒绝呢,谁叫人有这么多的美梦、甜梦、发财梦、成功梦、富翁梦呢。谁又能彻底免俗,在心底深处没有一点鬼心眼、懒主意什么的呢。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康夫养的宠物是机器猫而不是机器狗或机器鼠?民间传说里诱人想入非非、不思功名的为什么都是些猫妖呢?是不是因为猫更善解人意,总能洞察到那些秘不示人的小心眼,挠到主人的痒处呢?

不过不能因为猫妖的封建迷信破坏了机器猫的形象,机器猫是可爱的,而且是有理有节的,美梦通常只能做半集动画片的时光,而且最后总是以穿帮收场。

不过能够美梦成真,哪怕在短暂的一集动画片里面也好啊!我想成为畅通无阻的大虾,把网上所有的大熊和小强的IP给封了,赢得所有温柔小静的崇拜;我想兜里有充足的银子,换掉MMX200的鸟枪,跟上P4的步伐;我想成为著名的网络写手,连痞子蔡也追着我签名、捧我的臭脚;我想、、、我还在这儿一字一句地敲键盘写什么卡通人物,太烦了,要是有可以把脑子里的东西自己写出来的东东就好了。

给我一只机器猫吧,求你了!!

圣斗士星矢:

《圣斗士》是伴随着高三紧张的课前、课间和课中时分在课桌下传看的,班上一位同学买了全套的漫画书,在高考前的毕业留言本他给我的寄语就是那句“燃烧吧!小宇宙!”。结果那位本来成绩不错的同学被那年的高考击败了。

还好,补习了一年,他的小宇宙燃烧术发挥了作用,烧掉些脑细胞和脂肪,考的不错,学校毕业了,他自己也成了大学讲师。不知道他的漫画书还在不在,有机会问问他。

《圣斗士》基本代表着90年代初期日式漫画基本定形的一派画风,一水的酷哥、靓妹,背景渲染细腻,讲求人物动感和画面的气势。新时期国内漫画也从模仿《圣斗士》开始,现在该画风基本上已经滥市。

其实《圣斗士》的画风尚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故事本身太烂,前面部分几个圣斗士各自练功、行侠仗义的经历还有些看头,后面“招安”后紧密团结在雅典娜周围,就越来越没劲,黄道十二宫、海界、冥界、天界各地四处奉命征讨,打来打去,简直如出一折,就象《水浒》的后几十回。战斗模式也没有新意,先是常规打法的招式特写,“天、、马、、流、、星、、拳”、“庐、、山、、升、、龙、、霸”,“#、、%、、*、、& 、、%”,接着是被强大的敌人打到,奄奄一息,开始出现幻觉,妈妈、恋人或是女神什么的在耳边嘀咕一阵,然后是“燃烧吧!小宇宙”,好了,威力提升了,敌人被干掉,又开始下一轮的战斗了。

为了女人或是某某组织的名誉不停的战斗、战斗,加油、加油,过去这种人是武士或忍者,现在则是在公司和家庭间疲于奔命的日本工作狂好象“男人注定做牛马,只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卡通变形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6207.html

更多阅读

转 好歌100首——生于七O年代的人(70年代最喜欢的歌曲) 70年代

好歌100首——生于七O年代的人(70年代最喜欢的歌曲)一直想在网上查些好歌,可是对很多推荐都是失望,回头来看是因为自己攒的好歌已经不少了,决定花点时间写个“七O年代人歌榜”吧。1.《天长地久》周启生,我的最爱,男孩女孩们就不必听了,也

《重生之我成了东皇太一》 纣王驾到之叱咤封神

作者:无相天劫序第一章 重生第二章 我成了东皇太一第三章 大哥帝俊第四章 入主天庭第五章 猖狂的三足金乌第六章 魔鬼训练第七章 三足金乌养成计划第八章 首开杀戒第九章 初见女娲第十章 渡心劫,准提现第十一章 回宗炼器

声明:《生于七十年代 重生七十年代后生活》为网友不敢以心换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