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调皮的大孩子
——吴勇习作指导课“调皮的故事”赏析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何捷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教了一辈子书,要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我认识的特级教师吴勇,就是一个调皮的大孩子。前前后后听了吴勇老师不少课,牙齿的故事,书包里的故事,生气的故事,偷懒的故事……浙江天台,新作文研究联盟成立会上,吴勇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调皮的故事》。我这才发现,他正做着一件让人惊叹的事:构建儿童本位的习作教学体系。这一组习作教学设计正演绎着他童化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支架——故事写作体系。
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是吴勇老师教学构思的连续性。每一节课单独看,很精彩,连起来看,更精彩,形成一种连贯的脉络,组构成一条明晰的训练线索——故事力的训练,故事作文的创编。听他的课仿佛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单看每一个字,很美,连起来看,有气势。我幻想着一个孩子受教于吴勇老师,一个学期下来,他不仅练习了数篇有意思的习作,体验写作的快感,重要的是创作能力也在练习中得到切实提升,于是,儿童和教师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也许,这正是吴勇越教越像个孩子的缘故吧。
来看课!
一上课,话题就这样让人耳目一新,教师和儿童聊“调皮”,课堂就在这样闲散的谈话中开始了。话题的确立看似漫不经心,实为精要关键。面对这样的话题,谁不争先恐后地说呢?平时遮遮掩掩,未曾想课堂上老师能鼓励儿童堂而皇之地说,每个儿童的调皮天性就这样轻易被吴勇激活了,他们为同伴,向教师交出了“家底”,一个个鲜活可爱的调皮鬼就立在了课堂上。吴勇呢?更是调皮的大孩子,和每个孩子分享属于自己的调皮故事。一下子,师生都沉浸在童年的情调之中,其乐融融。想想看: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上儿童不想说,不敢说?话题与童年色彩的契合是至关重要的。吴勇和儿童之间的心灵落差很小,话题切中儿童最容易也是最喜欢表达的焦点,这是与儿童“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表现。我和吴勇在课见交谈方知,他是个爱孩子的老师,长期坚持在第一线执教,这使得他极为“接地气”,能做到“想儿童所想”。所以,他的课,儿童喜欢。
可是,吴勇不满足于这样的闲谈,他开始实施“记忆唤醒”,他要儿童在一般性回忆的基础上让每个儿童引燃自我,发掘出记忆中与众不同的精彩。从习作素材的遴选上,这是做到“人物我有,人有我特殊”的关键所在,也是写成的习作区别与他人的决定因素。用什么唤醒呢?吴勇选择了绘本。这又是他亲近儿童的表现。“绘本”,是0-99岁都适合的“万众迷”,更是开启儿童心灵世界的钥匙。吴勇老师选择的绘本是《大卫,不可以!》,他并非全盘拿来,而是为课择优,选取了“大卫在做什么?”“大卫在在客厅的调皮事”“在餐桌上的调皮事”“在浴室里的调皮事”“在卧室里的调皮事”五张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页面。果然,伴随着一张张夺人眼球,惹人发笑的绘本页面的出现,儿童的记忆被再次激活了,言说的激情被点燃了,他们很自然地跟随绘本中描绘的页面场景,选取了客厅,餐桌,浴室,卧室这些生活中必经的场景中发生的调皮事,大胆,愉悦地与同伴分享,课堂成了一个“快乐记忆交易所”。不能看热闹,需要再思考:儿童为什么会说,乐说,说得好?原来,是绘本作为“教学素材”在此起作用。但绘本人人都能得到,都能用在教学中,为什么吴勇老师用得好?原来,要想发挥其教学素材的辅助作用,关键在选择。吴勇的选择的关键词是“儿童的”,“生活的”,“普式的”,“关联的”,“趣味的”,“刺激的”,儿童特有的感受与经验在这样的牵引自然流出,转化成言而不尽的话语流。课堂就成了一个个鲜活的调皮大王的言语竞技场。
不能只看热闹,还要看门道。吴勇老师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快乐,他的这部分设计对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学素材”的选择,带来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具体说有三点:其一,教师使用什么材料作为教学的媒介或辅助,要从儿童角度出发,选择儿童喜欢的,能接受,有益于打开思路,激活思维的。“儿童本位”是选择的原则;其二,媒介毕竟是辅助手段,并非越多越好,“画地为牢”地圈禁儿童与课堂内,不提供素材不可取,“画蛇添足”地填鸭素材与课堂内,让课堂变得凌乱庞杂同样不可取。素材要经过处理,加工,选择后方能为课堂教学助力。“为教而择”是选择的参据;其三,教学素材的使用不能过度,不要抛弃教师的“教”而去依赖素材。素材只是“药引子”,引出的是儿童言说的话题,兴趣,激情,引出的是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辅助,是为师生之间搭建的交流平台与沟通途径。习作课的目的不是让儿童“看路”,而是引领儿童行走在路上看风景,风景就是儿童言语表达的独特魅力,是言说时激情四射的生命光彩。“简约适度”就是选择的艺术。
不少教师会顺势让儿童开始写,固然好,但是吴勇老师选择了继续“教”。基于四年级的表达水平,他认为此时还未到写的时候,他还要加把“火”,他要让画面“复活”。画面带给儿童的冲击是有局限的,局限就在于一个“死”字,动画之所以大受欢迎,也就在一个“活”字。吴勇老师用他的设计让画面复活,这是本案中最值得欣赏的一环节。精彩的“复活四部曲”分别是:“还原动作”,“捕获表情”,“倾听言语”,“体悟内心”。很明显,遵循着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动作,表情转向言语本位,最后转入内心,形成新体验。这是课堂教学的逻辑思维轨迹,是儿童语言品质提升的路径,是儿童在课堂中明晰的人格发展线索。
什么叫“不教而教”,我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有所感悟。新课改以来,作文的技法教学一向是被专家学者广泛批判的。但是血淋淋,活生生的事实是:儿童缺乏必须的技法,确实对顺利成文造成困难。技法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怎么“教”。吴勇老师采用的是“谈话法”+“画面还原法”。这两种方法是新与旧的有趣的组合。师生针对如何写“活”展开谈话,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让静止的画面在儿童内心中逐渐跃动起来,最后转化为一种可用的写作理念,方法,存在心中。不过,此时的“存”依然是一种“缓存”,是暂时的,模糊的,甚至是左右摇摆的。如果你期待儿童此时就能知道该如何将“调皮”写精彩,怎样将画面写活,那你就把作文看得太简单了。孙绍振先生说:写作,归根到底是件难事!能快乐写,要用智慧,靠科学的引导。
吴勇老师是个作文教学的专家,他深谙此道。于是,为四年级儿童量身订制的习作指导中不可或缺的“范文引路”环节,拉开了帷幕。这一幕,不早不晚,在儿童自由表达的前夕拉开,是否是吴勇老师匠心独运的体现呢?
的确,这篇范文可谓“及时雨”。儿童心里有了模糊的表达方法,有了画面转化的动感体验,但这仅仅是知道该怎么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你来看”此时提供一篇范文以解燃眉,好像雪中送炭,把切实可感的文字送到儿童心里去了。范文应证了方法,具体展示了方法运用得当带来的优质表达效果,给儿童带来表达的信心。我很欣赏此范文本身,它具备了为儿童而准备的范文所应具备的优点:源自儿童,范文是吴老师班级中学生作品改编,带有“亲民性”;语言品质朴实,生动,适合儿童模仿,带有“平民色彩”避免了曲高和寡的尴尬;使用适度,仅为“哪些话最有意思,让你特别喜欢?”这样的欣赏而示范,没有要求生硬而简单的模仿。果不其然,儿童在这样的精妙设计下,达到作前愤悱状态,想一吐为快。吴勇老师顺水推舟,满足儿童“我要写”的需求,让他们放胆作文。
中国哲学对成功的阶段定义为三步走:先“布局”,再“造势”,自然“水到渠成”。纵观吴勇老师的课就是如此,之前的教学铺垫就是“布局”,是留有“活眼”的好局:谈话是快活的;绘本是鲜活的,技法传授是灵活的,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儿童在课堂上活灵活现,活色生香。而吴勇老师不断推进和营造的学习之“势”也早为我们所感受:师生互动,显和谐之势;教学环节设计,显循序渐进之势;儿童言说情态,显活跃亢奋之势,儿童表达水平,显提升之势。因此,成功是可以预约的。在场受教的儿童无一例外地现场成文,这就是本案成功的最佳例证。吴勇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他的细腻和责任心在临了再次体现:自评互改的评价标设计,简约凝练的技法歌分享,故事完整性的重构思考,这些都为中年级儿童完整感受习作创生的全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这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课结束了,不妨来看吴勇。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吴勇是个大孩子。有孩童般的烂漫童心,留孩童般天真的微笑,存孩童般梦幻的童趣,与儿童无缝交往,快乐共享。原来,他就是派往儿童世界的使者,引导儿童用笔去定格童年,留下最为宝贵的童真记忆。吴勇,也在这样的陪伴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回归,返老返童,返璞归真,上出儿童喜爱的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