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死了安娜
——重读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他道了声歉,往车厢里走,但又觉得想再看她一眼。倒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身姿优美素雅,而是因为她从身旁走过时,脸上有一种特别温柔亲切的表情。他回眼望她时,恰好她也转过头来……在她脸上,在那闪亮的眼睛和微带笑意的红唇之间,有一股压抑着的活泼生气……她有意掩饰自己眼中的光彩,然而它禁不住在隐隐的笑意中闪现。”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驶近前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轮子。正好在前后轮的中间对准她的那一瞬间,她扔掉了红色的手提袋,缩起脖子,两手撑地卧倒在车厢底下……于是她一直点着用来读那本充满焦虑、欺骗、痛苦和邪恶的书的蜡烛,闪现出以前从未有过的耀眼光辉,给她把原先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照亮,紧接着蜡烛发出哔哔啵啵的响声,黯淡下去,永远熄灭了。”
这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出场和终结的两段描写。我在书的这两个部分之间辗转了多次,去辨认字字句句中隐藏的玄机,也猜想托翁当时是怀着何等心情,眼睁睁看安娜钻进自己为她精心设计的命运之车轮下。
“悲剧,就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实在是无法安慰我,无法拂去我心头对托翁的怨恨——我看明明是您打定主意要毁灭她,却给她安排了一个自毁的结局,这是多么高明的“借刀杀人”啊!
(一)第一把刀:托翁的女性价值观与女性道德观
1868年,即托翁写《安娜》这部小说的5年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论婚姻和妇女的天职》,其中说道:“男人的天职是做人类社会蜂房的工蜂,那是无限多样化的;而母亲的天职呢,没有她们就不可能繁衍后代,这是唯一确定无疑的……虽然如此,妇女还是常常看不到这一使命,而选择虚假的其他的使命……这一使命的重要性和无限性,以及它只能在一夫一妻的形式下才能实现……因而一个妇女为了献身于母亲的天职而抛弃个人的追求越多,她就越完美。”
这段话已经充分表达了托翁的女性价值观与女性道德观,简言之就是紧紧依附于家庭,任劳任怨生儿育女,牺牲一切个人追求,而且牺牲越多就越伟大越完美。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托翁当然早就洞悉了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在他看来,婚姻代表的是伦理道德价值,是社会性的,是伟大的付出,是神圣的。而爱情代表的是个人私欲,只有当爱情与婚姻同体共生的时候,爱情才借婚姻而获得了神圣光环。也就是说,在托翁的思想里,爱情不具备独立尊严与价值。因此,面对婚姻与爱情的矛盾的时候,托翁坚定地站在婚姻的一边——爱情只要停留于不撼动婚姻的偷情状态,就是可以模糊处理的。而爱情一旦要威胁婚姻,爱情就变成了罪恶。
按照这一标准来看,显然,安娜是应该遭天谴的女人。所以,安娜必须不得好死,这是托翁的强烈意志。
当然,伟大的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他要在作品中强加他的意志,也依旧会在写作过程中,不囿于这种意志的冷酷,而展示出他对人之生命力的敬畏与悲悯,使人物鲜活生动,充满自我行动力。
对于安娜的美好,托翁不遗余力地展现。对于安娜婚姻的不幸、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冷漠,托翁给予无情地揭露。
安娜甫一出场,托翁即借沃伦斯基的眼睛展现了她的美丽、优雅、纯真与活力。接着,又借沃伦斯基母亲之口,展示了安娜是多么讨人喜欢。安娜的出场,本是去为因婚外情暴露而陷入家庭纠纷的哥哥救场的,所以,再接下来,托翁直接描写了安娜与嫂子的谈心、与孩子们的嬉戏。
第一次出场,安娜就没法不赢得所有读者的喜爱。
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女性,却身处一桩没有爱的不幸婚姻之中。即便这婚姻给了她丰富的物质和高贵的社会地位,读者依旧没法不为安娜深深惋惜——这么美好的女性,如果不能拥有爱情,是多么残酷的暴殄天物!
所以,当看到沃伦斯基陷入对安娜的强烈爱情中时,简直令我欣喜若狂,虽然早就知道最后的最后结果是何等凄惨,但我依旧乐见安娜飞蛾扑火。只是,当最后的凄惨被托翁直接呈现我眼前之时,我心里难免升起一股怨恨的怒火。
虽然托翁也为安娜的不幸而深感痛苦,但是他最终依旧用安娜的死,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一个女性如果竟敢不牺牲个人追求而为婚姻家庭奉献自己,那么即使美丽如安娜,也绝对没有好下场!
托翁所秉持的,不过是当时当地的主流正统价值观而已。这种主流正统价值观对于女性个体价值的漠视,让人不寒而栗。
同样是因追求爱情而死的女主角,但福楼拜对于爱玛,与托翁对于安娜——何况安娜远远比爱玛更可爱——给我的感受有很大不同:福楼拜在进行精神探索,一个女性为什么会因追求爱情而走向绝路,对其不乏自私、盲目的追求有批判也有悲悯,惟其如此,他并不将爱玛塑造为一个多么美好的女性,但他对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持肯定态度的;而托翁是在进行道德审判,他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要展示的就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性如何自取灭亡,惟其如此,他竭力将安娜在“私德”之外塑造得无比完美。
也许正因为如此,爱玛的死,让我觉得非常自然;而安娜的死,却让我心有不甘。
在此,我当然认为,福楼拜比托翁更见伟大。
(二)第二把刀:安娜的自我审判
最初发现沃伦斯基爱上了她,变成了她的“影子”的时候,安娜是又喜又怕的。等她无法欺骗自己,她已经被点燃之后,安娜对自己的道德审判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托翁非常“老谋深算、深谋远虑”地将自己对安娜的道德审判,转换为安娜的自我审判。当然,在当时当地,在那样的主流正统价值观的统治之下,一个背叛婚姻、背叛丈夫、贪婪啜饮婚外之情的女人,难免不受到严厉的道德自我审查。当偷情败露、有了身孕而又不得不在自己丈夫的家中生下这个偷情之果的时候,安娜已经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从安娜一出场,就隐约生起的死亡意识,这时候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虽然安娜最后还是奇迹般地熬过了产褥热,但自此后,以死解脱的念头,便像一条毒蛇纠缠着安娜脆弱的神经。
安娜与沃伦斯基私奔到国外,过了一段看起来非常完美的日子。他们有爱情,而又不缺钱,而且他们在世俗层面上都很聪明、善解人意,看起来,幸福的日子没有理由不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但是,安娜一方面贪婪地享受着这得之不易的幸福,另一方面又难以停止对自己的道德审判,毕竟她还没有离婚(卡列宁为了惩罚她而不离婚,并且将他们的儿子当做要挟的砝码),她与沃伦斯基也无法结婚,他们的关系得不到世俗认同,他们需要回避各种眼光、舆论的伤害,即使是那些表现出对此种关系很理解的人,也不过是用以掩盖他们自己的尴尬,显示他们自己的包容力。况且,安娜与卡列宁的儿子,还在卡列宁的控制之下,不准母子相见。
此外,只要安娜从法律上还是卡列宁的妻子,那么安娜与沃伦斯基所生的孩子,也都必须跟卡列宁姓,从法律上是属于卡列宁的(安娜卧轨死后,她与沃伦斯基的女儿被卡列宁带走了),而不享有沃伦斯基的继承权。这无疑是沃伦斯基和安娜的重大心病。
“我是个罪孽深重的女人”,“也许只有死才能解脱这一切”,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幸福,建立在这样的道德审判和情感折磨之上,也就难免充满隐忧。这需要极为强大的心去承担,也需要极为坚韧的智慧去应对、解决。
然而,安娜是脆弱的。她因追求爱情而惹下这么大的祸患,本应有足够的强大去抵挡它们对爱情的伤害,但是正好相反,除了一味地、任性地消费爱情而不是保护和建设爱情,安娜就是顺应着自我道德审判绳索的拖曳而奔向死亡——以死去解脱。
(三)第三把刀:安娜的爱情洁癖
我第一次看《安娜》,是在紧张得变态的高三,心急火燎、走马观花的阅读方式,很不适合读名著,所以基本上没看出什么味道儿。后来,零零散散看过不少对安娜之悲剧的介绍和解读,几乎异口同声:安娜最终是出于对爱情的绝望,而走向了决绝的自我毁灭,而安娜对爱情的绝望,又是沃伦斯基这个轻浮的花花公子的始乱终弃导致的。
重读《安娜》,我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眼光,得到的印象和结论,却全非如此。照我看来,沃伦斯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而直接毁掉安娜的,是她病态的爱情洁癖。
说到爱情洁癖,这大概是古今中外女性的通病,尤其是那些自恃拥有高贵出身和迷人美貌、自尊度极高的女性,此病尤为严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激情当做爱情,要求爱情始终处于激情的高音区,要求男人对自己始终战战兢兢而又热烈奔放,要求两个人的心灵始终百分百重合。一旦不能如此,她们则怀疑、嫉妒、使性子、耍手腕。当然,她们的结局大多相似,就是亲手将爱情绞死在性别道德制高点的十字架上,却将自己命名为牺牲者、受害者。
当时当地,安娜作为贵族妇女,其人生必然要依附于某一个男人。在婚姻中,她依附于卡列宁,虽然这婚姻没有爱情,但是安娜自有婚姻这一主流形式的伦理纲常之掩护,即使没有爱情,日子照样虚伪着平稳地过。况且她还可以寄情于儿子,用慈母的形象掩饰爱情缺失的空洞。换句话说,在婚姻中,安娜是游刃有余的,是安全的。
但是,当安娜爱上了沃伦斯基,要用婚姻这一主流形式的毁灭换得爱情之拥有的时候,安娜则立刻命悬爱情这一根线,而这根线掌握在沃伦斯基的手里。相对于那个无爱情的婚姻来说,此时的安娜,人生安全感大大降低。处于恐惧之中的安娜,对爱情的依赖、多疑、嫉妒、任性、洁癖愈演愈烈,而她的个人魅力也因此不断降低。当她越害怕失去的时候,她的魅力越是打折扣,她就越容易失去。对此,安娜并非没有意识到,但是她似乎已无法控制自己走向毁灭的冲动。当她想到自己只要一死,就可以让沃伦斯基因悔恨自责而重新爱她、永远爱她的时候,她感到了心满意足。
看来,这桥段,古今中外的女子都擅长。
貌似她们是一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眼里揉不得砂子的贞洁刚烈人儿,但换个角度看,她们是懦夫而不是强者更不是智者——她们将自己的人生全然系于爱情,本就超出了爱情的本分所限,却浑然不觉理直气壮地向爱情索取;她们都是爱情的奢侈消费者,而不是爱情的建设和维护者。
在我看来,沃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情虽有虚荣成分,但不能说不够诚意。为了安娜,沃伦斯基牺牲了本来雄心勃勃的军队的事业,社会声誉也受到了影响,并且还要对抗着来自母亲的压力,即便如此,他依旧对安娜没有怨言,为安娜和孩子的生活做着周到细致的安排。
爱情从激情的高音区缓缓下落,可以说是自然规律。真懂爱的人,有勇气面对这样的变化,有智慧在这样的变化中培育更深沉、更稳固的内容。
安娜不懂得这个道理,也没有这个勇气和智慧。
沃伦斯基当然也不懂,但是他凭着一个男人对人生的理性(虽然这理性不乏世俗、世故),明白在爱情之外人生还需要更多的内容,爱情也需要有更多的支撑。更重要的是,他对爱情由激情的高音区滑落并不那么恐惧。是的,除了爱情,他毕竟还有别的。他要建医院,他要参与贵族大选,他要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活动,而安娜没有沃伦斯基在身边就开始惶惶不安,并忍不住耍各种连自己都觉得丢自尊的小手腕儿。
不得不承认,从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中,已经可以窥见千百年来男男女女的世俗爱情的各个侧面,光明的、阴暗的,宏大的、渺小的,优美的、鄙俗的。但也不得不说,这一爱情范本,向我们展示的,不过是世俗爱情之局限的大揭露,它没能向我们提供一个超越性的、建设性的、引领性的心灵世界,甚至连这样的反思意识也没有。
在爱情主题上,我想再一次强调,托翁与福楼拜相比,不够伟大。
当然,在一个女性没有独立和自由,而必须依附于某一个男人才能生存的时代,我们无法对安娜求全责备,安娜的脆弱与无明情有可原。
那么现在呢,在女性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不同的今天,对于爱情,我们是否已经拥有了一颗平常心而不是命悬此线孤注一掷的恐惧?我们是否已经拥有了建设的智慧而不是消费的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