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举隅(上) 联系上下文 思维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举隅 (上)

高启山

关于阅读教学中的句子教学,课程标准,是将其与词语联系在一起提出要求的:

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联系起来看,我们会发现,行为动词要求,是 “从了解到理解,再到推想”,目标是从“理解意思,到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再到辨别感情色彩(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这是三个年段句子理解与赏析训练的梯度要求。

关于方法,三个年段都提出了“结合上下文”这样一个要求。前面,我们谈过词语教学的要求,谈到了“语境”的问题,是词语运用的环境,包括词语所在的句子,也包括其他句子或者段落。句子的意思及其作用“了解、理解、体会”,也要求“联系上下文”,这里的上下文,更多的是指相邻的句子,文中相关联段落(可能是相邻,还可能是跳跃的)。单个句子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是,文章,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作者就是靠这样一个又一个句子,联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事物的特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文章的句子之间,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的。因此,读文章,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得联系上下文;读懂文章,得读懂句子之间的联系。

一、联系语境来读懂单句的意思。

1、含有难懂词语、重要词语的句子意思的体会

结合生活实际、查字典,了解重点词语(不理解或者有独特含义、特殊用法)意思,把词语的意思放到句子当中,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独特的意思,来体会句子所强调的事物特征、思想感情。

案例:

“山那边风景很美。”—— 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

“风景”、“美”都是生字,需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这个句子,就需要结合生活和图画来读懂“风景美”,再联系上下文体会,小鹰是在山这边,要飞到山的那边才行。这就是结合上下文来读懂词句。

低年级,字词教学是重点,强调随文识字,其实,也是要锻炼学生在课文中读懂字词,同时读懂句子意思的能力。多数情况下,采用读懂重点词语以后,再串联起来体会句子意思的方式,来读懂句子所表达的“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谁在做什么,谁在怎样做什么”等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子的意思,而且低年级多数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读懂句子的意思。

中年级,要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体会这个句子所写出来的事物的外在的独特特征和情感态度。

案例: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

卧:躺下。躺: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被放倒了,躺在水面上,实际上联系上下文,是因为这株树“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这样就能想象大榕树的样子,可见独木成林的茂盛。这个“卧”字,用得极其精妙——为什么用“卧”?不能用“长”、“立”、“站”?树太大了,你根本看不出主干在哪里的,而且,作者说是从远处看,因为榕树茂盛,枝叶繁茂,连许许多多的枝干上也都是枝叶,将“腿”给藏起来了,只能看到身子和头,看不到腿,形态可不就是“卧”吗?从这个“卧”字上就足以感到榕树之大。

理解这个“卧”,先是查字典,体会这个字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个字写出了大榕树怎样的姿态特点;再进行“近义词”比较,体会用法的的“唯一性”。

文中还写道: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这得多少叶子在一起才能“堆”啊?“堆”的意思是堆积,成堆地聚集,“簇”的意思是用于聚集成团或成堆的东西。一个“堆”写出了树叶之多,令你很难想象出到底是多少枝叶,因此你很难看到枝干了,因此,远看好像“卧”了(这是联系上文,体会“卧”与“堆”的联系;再体会“簇”与“堆”的运用,想象成堆的树叶堆在一起,是不是多的数不清啊(这是用想象的方法来体会词语写出的事物的形象特征)。枝干多,叶密,既像许多株树聚在一起,又像一个大树冠,所以前文才会有朋友“到底是几株树”的争论,“茂盛”的特点,就这样写出来了。

高年级,侧重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来体会句子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态度。

案例: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教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在这里,作者赞叹景色用了“奇丽”这个词。奇丽,奇特、奇异、美丽意思。在这里,写成“多么奇特(或者美丽、奇异)的景色!”行不?不行。奇丽:奇特而美丽。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奇异:①奇特。所以奇丽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不能用其中之一替换。在查字典的基础上,分别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语言环境之中去比较,用奇特、奇异、美丽,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意思,用“奇丽”表达的是怎样的意思?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所写的内容,具体的指的是什么?美丽景色的成因是奇特的,“奇特、奇异、美丽”都不能很好的表达这个意思。(这里,仍然是查字典理解关键字词,比较关键字词意义的细微不同,再结合课文,去体会词语表达内容的不同,从而读懂句子的意思)

案例:“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为什么是“志”?这里用了“志”,按照一般的理解,这里完全可以解释为“想到”。但是,如果就这样一般性的解释为“想到”,那就没有味道了。《辞海》里这样解释“志”:志向、意志。举例《诗大序》“在心为志”。又例:“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现代汉语词典》,“志”有“志向、志愿”的解释。

那么,想到高山,想到流水,为什么用“志”而不用“念”?下文写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念,《辞海》中解释为“念头、想法”,这很通俗,为什么前面要用“志”?

这需要结合下文来考虑。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想到“巍峨,泰山”,为啥钟子期想到的是泰山而不是黄山、秦岭、武夷山?难道是钟子期没看过其他的山吗?这样是解释不通的。在中国文化中,很多事有象征意义的。我们先来看看“泰”的解释:(1)骄恣——为威严、傲慢;(2)古代六十四卦之一——阴阳调和,社会和谐;(3)通,否极泰来;(4)平安——国泰民安。仅说“泰山”的泰字,就有这么多“好”的解释。再看“泰山”:本来就是一座山,却为“五岳之首”,因为这是神话传说盘古开山后盘古的头颅形成的;古代帝王常在泰山行大礼,封禅,后来人们干脆将比作有名望的人——泰山北斗等等。既然是泰山有这么多令人敬仰的东西,这里用“志”而不用“念”,就能解释的很清楚了——志向也行,志愿也行,总之,是伯牙内心向往“泰山”,或许要表达成为如泰山北斗这样的名人之志,这样的志向不是谁都能有的,也不是谁都能理解的。而伯牙有,钟子期能从琴声中听得出来。

有了上文,那么“志在流水”,就好解释了,绝不是“寻常人家小河流水”,一定是汹涌磅礴的大江大河了,于是,“洋洋兮若江河”就很自然了。

在中高年级,我们抓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意思,不单纯是要理解词语表面的意思(一个字词有几个意思的,需要联系语境进行比较),还需要对用词的特殊性进行品评体会(前面已经讲过很多例子,主要是用增删掉改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准确的理解句子的意思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2、结构和内容比较复杂的句子意思的体会。

结构和内容比较复杂的句子有如下特征:主语为两个或者多个主体、连续动作、限制条件比较多、补充内容比较多等。认真读句子,体会句子表达了几部分内容(体会每一部分内容,仍然需要先解决重点词语的意思),再把几部分内容内容进行比较,通过串联、综合、取舍等方法体会清楚句子主要表达的意思。

案例: “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二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

这是典型的重复使用谓语、多“宾语”句子,这样的句子,因为他们是并列关系,就得进行综合,从而体会到:这所学校的小学生民族成分很多。

案例: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三年级上册《放风筝》)

这段话讲到是小朋友把风筝放飞到天空的经过。从这段文字来看,放风筝需要经历“一个人托着、牵线人把线牵到远远的地方,托风筝的小朋友放开风筝,牵线的人飞快地跑”这样的步骤。这样的文字,就需要去抓住连续变化着的动作,来建立对这个过程的整体印象。怎么读懂?去寻找一系列的重点词语,用重点词语进行串联表达,从而体会事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

读懂结构比较复杂句子的意思,从中年级开始重点训练,到了高年级,学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

二、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运用综合或者取舍的方法,来读懂复句的意思。

复句的学习体会,不是为了学习复句的知识,记忆复句的相关知识概念,而是为了读懂关系,读懂作者要表达的内容,通过读懂语气,来读懂作者所表达的态度,在反复阅读中感受、潜移默化的积累。

复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偏正的(条件、因果、假设、转折)关系;一类是联合(并列、顺承、递进)关系。偏正关系的复句,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取舍法”,来读懂强调的意思。一般偏正关系的复句强调的是后面的意思。联合关系的复句,一般需要进行综合。

但是,小学阶段学习体会复句的意思,不单纯是要求能够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读懂,而是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体会,体会这个复句写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怎样的感情。

案例: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人教三年级《赵州桥》)

“不但……而且……”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就需要用“综合法”来体会这个句子写出了事物的两种特点。那么为什么不用“既……又……”?

我们反复读几遍,读后你会发现:第三自然段,作者主要介绍的是赵州桥“美观”的特点,如果用上“又……又……”,那么,我们就会产生疑问:你说“又坚固又美观”,,但是这段话怎么只是介绍美观,没介绍坚固啊?你也可能会说,不是前面已经介绍了吗?这里的说它坚固,是对上一段的总结啊。

是的,如果又要总结,又要对下面的内容的特点进行总的介绍,我们就不能用“又…又…”,如果这样写,读起来就会让读者产生我们前面的疑问。如果想用“又坚固又美观”,就应该把这句话放在第二自然段的前面。如果用在介绍两方面特点的两个自然段当中,其实是起到一个连接作用,就必须用“能够既对上文进行总结,又对下文进行介绍”的句式。

“不但……而且……”,这里的“不但”是在总结上文,而用了“而且”,则强调了“美观”,下面这段话重点要介绍“美观”,这样,读起来也就顺畅了。

这就是结合上下文来,通过比较体会复句的作用。

案例: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三年级《翠鸟》)

按照一般规律,这句话的理解应该取后舍前,意思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但是,为什么这里用转折,为什么前面要写“翠鸟机灵”,这里面本身就是要通过对比,衬托“翠鸟眼睛锐利”,这就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读懂作者表达的意思和态度。取后舍前,不是简单取舍,而是要读懂作者这样写所强调的意思,作者的态度。

案例:

“不,妈妈。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明天见到她时,可以道歉;可是我并没有忘记,我不能失信啊!”(三年级课文《我不能失信》)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重点是后面的转折,前面的假设是退一步,是承接上文——“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那……回来你去小珍家解释一下,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学花篮,好吗?”妈妈在一旁说。这里的转折,在强调宋庆龄的坚持——这是跟“不行、抽出手”相联系的。

复句教学在中年级,侧重体会意思和态度。到了高年级,则侧重体会复句……所表达出来的思想,体会作者思想表达的逻辑过程。

案例:

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五年级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这个句子,有三个分句。几个分句通过“凡是……统统……任意”,这些非常平凡的关联字眼,表达着深刻的思想含义。“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掠走。”凡是,意思是只要是,在一个范围内的一切。哪个范围:能“拿走”的范围,于是我们就可以想象:可以放在衣兜里的,可以放在背包里的,可以挂在脖子上的,可以提在手里的,可以挎在肩上的,可以背在背上的,只要是“能拿”这个范围的,全都拿。课文前面介绍了,圆明园内有上自先秦,下到清朝,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字画、珍玩、青铜礼器,有多少是可以“拿”的啊?“所有”这些,“统统”被拿走了,一件都不剩。这是怎样的贪婪?“凡是……统统……”这平凡的字眼,写出了这样的意思。除此之外,“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你想象吧,我们这座艺术宝库重点文物还能剩下多少?这是一个“……就……”的句式表达出来的意思。“实在拿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这里,“任意”这个重点词语,强调了“破坏、毁掉”行为的放肆程度。

读了这三句话,读懂了这三个分句,在此基础上,进行“串联”,通过“串”来把这个内容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意思穿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提炼:这句话,逐层深入地写出了侵略者贪婪、残暴的嘴脸,表达出了对侵略者罪恶表现的切齿痛恨。

案例:“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六年级《为人民服务》)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在这里,“因”是前提,“如果”是假设条件,“就”是结果。这段话讲的是“我们不怕别人批评指出”。通过因果和假设来把思想观点表达得非常严密。

怎么体会?可以再用删掉其中一部分、一些关联词语的方式,来引导体会他们之间的区别。比如,删掉“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只写“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观点表达起来,就没有理由;如果删掉关联词语,改成“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读起来,就显得很突兀,原来的因果关系不明显了,语气上就不如加了关联词语让人更明白,而且,我们有缺点,这就成了肯定的事实,如果是事实,那是过去有缺点,未来呢?这里不用“如果…就”,就不能表达出以后也可能会有缺点的意思,这里不用“如果…就”,就不能表达出以后也可能会有缺点的意思,而我们的队伍未来还要为人民服务,还要兴旺发达啊。修改之后,“过去可能有缺点,现在可能有缺点,将来也可能有缺点”的意思就没有了。

这是用调改的方式来体会复句。当然,掉改,也不是孤立的比较,比较,体会句子的意思,需要结合上下文来进行。

三、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作品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有言外之意的句子;第二类是揭示一般事理、一般性看法、规律的句子;第三类是表达作者对事物独特思考和态度的句子。我们常说“深刻理解”,怎么深刻理解?就是理解出了字面没写出来的言外之意、字里行间揭示出来的道理、规律、一般性看法或者作者独特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1、如何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所写内容、时代背景等,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是某一语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作者临时赋予的意思,这种意思虽没有直接说出来,却是发话人向听话人传达的主要信息。根据语句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以下的方法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

1)识别语句与语境的不谐调,领悟言外之意

当某一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语境(交际中的话题、目的、双方的关系、场合等)“看似不谐调”时,往往它就有了言外之意。

案例: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作者本来在写与叶圣陶老先生会面、交谈,但是,这里却写进了“爬山虎”,而且几次写到。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写它?是作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了吗?作为作家,决不会写成流水账,必定有它的深刻用意。怎么思考这深刻用意?就需要把看似“不协调”的内容,与作者要写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看似不协调”内容的特点,与文章要写内容的特点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态度。

作者要写的是叶圣陶老先生,叶圣陶先生值得肖复兴永生记忆的,文章在这里用爬山虎作为第二部分的线索,其实是有很深刻含义的。作者的原文有这样一段话: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在编者删掉的这部分文字中,提到爬山虎,目的是什么呢?很显然,当时叶圣陶先生的这篇爬山虎是给了当时中小学生很大影响的。

爬山虎有什么特点?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的脚”确有“扎扎实实迈好每一步”、“认真、质朴”的感觉,从读过《叶圣陶教育文集》中的一些文字来看,叶圣陶确有“爬山虎”的风格。所以,这里再写爬山虎,借物写人的味道。从全文的字里行间,爬山虎能够让肖复兴想到叶圣陶。这里,“总是那么绿着”,却能让人体会到:这里,他是说叶圣陶在影响着他的一生,总是在影响着他,这就是教师,应该说是好教师的作用。

这是结合上下文内容、时代背景来体会作者在句子中表达的言外之意。

2)依据不同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新的对象,结合上下文和写作背景,通过联想解释言外之意。

指导学生依据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方法,联系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语境,通过相似、相关、相反的联想来解释言外之意。

案例: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五年级下册《白杨》)

作者用象征手法,来写白杨树成长。怎么推导出言外之意?得联系上文“父亲的内心”、父亲对白杨的态度。父亲的内心,需要结合上文: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结合时代背景、父亲的经历来体会。这样,象征意义,才能很好的体会出来。

我们从父亲对白杨的赞美,隐约感觉到了,父亲的内心世界中,自己就是一个大白杨,在边疆扎根、长成“卫士”。

为啥又写小白杨?我们看父亲的神态变化:“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为啥笑啊?“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从父亲把自己看做一个老白杨,我们可以推想了:作者用这样的方法,含蓄的表达出父亲的另一层心思:小白杨成长起来,就是孩子们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而读者读到这里,心中也豁然开朗了。从全片来看,作者开头是远景推向近景,推向画面主体——白杨,而结尾处,又将画面推向远景。而这远景,不再是混黄,而是清秀的、让人感觉到希望和信心的清秀挺拔的大白杨和小白杨!

案例:“四周围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里,鲁迅先生说话的时候用的是暗喻,你得去联想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暗喻中喻体的特征”与背景中的什么内容有相似特点,从而推想出鲁迅先生这句话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嘲讽,对自己境遇的自嘲。

3)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句省略的前提或结论,推断言外之意。

说话人为了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表述得很委婉,常常把推论过程中最主的的内容省略不说,而只说推论中的前提或结论。所以理解这类语言现象造成的言外之意,可以通过分析出推论的过程,说出前提或结论,来推断出言外之意。

案例: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再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要读懂这句话,得到上下文中去寻找:作者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什么?李大钊不在家的时候去干什么了。本文写的主要是他对待敌人的情形,没有具体介绍他在干什么。这只能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课文内容去推想。推想出来有什么用途?就能明白李大钊为什么会被敌人逮捕杀害,就能更好的体会李大钊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4)结合语境,从相反的角度体会“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所谓正话反说)”的句子。

这类句子,首先要认识到作者在这样的语境中表达的感情色彩与语境的不协调,然后,再体会让我们感觉到不协调的原因是一些词语感情色彩的问题,然后,尝试从反面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案例:

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它尤其爱跟山路哥哥闹着玩:一会儿手牵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六年级《索溪谷的野》)

这里,作者说水是“野”的,“赌气”的,一般来讲,这是贬义的。这“贬义”就与语境不够协调,全篇都存在这样的感情色彩的不协调,而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描写,把它改成“褒义”来体会:活泼的、欢快的、无拘无束的。这样,言外之意就读懂了,作者的态度也读懂了。

2、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阐述道理、表明观点”的句子

这类句子,一般是针对文中所陈述的现象、事实、事件等具体内容而做出的归纳、总结、抽象。如何理解这类句子?首先,要读懂课文所写内容的主要特征,通过理解重点句子(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所写内容的特征和作者的态度。然后,将说明道理、观点的句子与文章所写内容进行联系,找出句子中关键词语与所写事物特征的对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归纳出同类事物的特点,体会句子写出了“类比出来”的哪些情况,从而体会一般规律。

在中年级,写出了“道理和观点”句子是前面或者后面所叙述内容的概括,实际的现象、事物特征、事件、情形跟一般性事理(观点)有什么关系,理解这类句子,只需结合上下文,就能从具体的事实、解释中找到原因。因此,中年级的训练更多的是认识联系,用上下文的相关联系来解释简单的抽象、概括的句子,培养学生读书能够联系上下文、认识上下文的联系,用上下文来解释的习惯。

案例: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太阳》)

这里,就是用相邻的句子来解释、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这一观点,读懂这个道理的方法,就是用下文来解释上文。

案例:

八月,天气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到小山上去了。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到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磨好的长钩刀、篮子。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们又将投入到火热的劳动中……(《槐乡的孩子》)

“火热的劳动中”,是对劳动具体情形的概括,火热是什么样的?需要结合上文具体劳动的场景来读懂。【再展开解释明白】

到了高年级,有些具有概括力的句子,含义会非常深刻。这个时候,就需要先找到相关内容,把抽象程度比较高的词语在句子中具体化,然后,再进行类比联想、最后进行归纳。

案例: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举隅(上) 联系上下文 思维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

这句话,怎么理解?这得先引导学生结合上文的故事,体会“遵守没到开放时间钓的鱼不能拿走”这一规则就是道德,这个规定就是简单的是与非;理解“遵守这个规则”,就是道德,理解“到底是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是把鱼拿走还是放掉”,这本身就是道德实践;在此基础上,联想生活中的其他与钓鱼类似的事情,从而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一般意义和作者的态度。这里,理解的方法,就是用文中的例子,来具体解释抽象的概念,再进行类比联想,从而能够读懂句子的深刻含义了。

案例: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样的道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得把“问号”、“真理”变成上文中的具体做法、具体现象的结论,用文中一个又一个科学家的具体案例,所介绍的具体发明的现象和结论,来解释;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类比联想。

用上下文来理解具体的含义,除了能够帮助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印象——围绕一个意思写,从不同角度将一个句子的意思写具体、写明白、写清楚、写出条理,从而帮助学习写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6920.html

更多阅读

对地板进行抛光打蜡的方法 广州地板打蜡抛光

对地板进行抛光打蜡的方法——简介地板上蜡的原因:保护石材及地板;增加美观;防滑;清洁方便。地面分析:硬质地面花岗岩、大石、水磨石(底蜡和面蜡各两遍效果更佳)镜面砖、瓷面砖、釉面砖(打蜡效果不好,容易脱落);软质地面橡胶地板系列、PVC

在家赚钱的方法 农村干什么赚钱

在家赚钱的方法——简介大多数人都难以在家挣钱,那些拥有某些技术或特长,或是拥有某些资源的人,则比较容易在家赚钱,只是,挣多挣少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在家赚钱的方法——工具/原料电脑网络在家赚钱的方法——方法/步骤在家赚钱的方法 1、

小学生缩写句子的方法与技巧 小学生管理方法与技巧

缩写句子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去掉其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保留主要成分,但不改变句子的主要意思,是小学高年级考试的常见题型。缩写句子的训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主要意思,现将缩

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 课文的中心思想怎么找

2012-02-12 22:42:15|分类: 教学资料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学习目标掌握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理解重要句子主要体现在几类句子中(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

声明:《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举隅(上) 联系上下文 思维》为网友花独蝶双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