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龙 A16 vs B005? b005 a16
腾龙出了两只17-50 f2.8, 分别是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A16)和 SP AF 17-50mm F2.8 XR Di II VC (B005) 。后出的VC版本即增加了防抖功能,但只有佳能口和尼康口。 由于焦段涵盖常用区段,非常适合做挂机头,加上价格和光学性能取得了比较好的平衡,在同类镜头中性价比突出,得到普通用户(非器材高烧派)的高度关注。
不过究竟买哪只,还有些争论。争论焦点在于光学性能、防抖、价格。
有一个评测报告可做参考:http://qicai.fengniao.com/151/1517509.html
锐"如既往 腾龙SP17-50mmF2.8VC头独家评测
http://www.fengniao.com CBSi中国·蜂鸟网 【原创】 作者:windy 2009年10月20日 05:30 发表评论
数码单反进入APS-C时代后,由于市场需求,各厂商纷纷对APS-C型机身对应的专用镜头投入开发,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这支镜头就是在2006年发布的一支广受赞誉的APS-C画幅的标准变焦镜头。这支镜头在APS-C机身上有着等效于35mm规格的26mm-78mm焦距范围,正是在胶片时代倍受好评的腾龙28-75mm镜头的“小像场”版本。
SP AF17-50mm F2.8 XR Di-Ⅱ 这支镜头推出后,由于成像素质高,个头又十分轻巧,因此受到了用户的好评。不过几年后的今天,随着腾龙VC技术的开创,作为SP级别的镜头,为了提高拍摄成功率,让镜头更加实用,因此,升级到VC版本已变得十分必要。
于是近期,腾龙推出了SP AF17-50mm F2.8 XR Di-Ⅱ VC这支新版本镜头,在新镜头内部植入了VC防抖组件。今天就一起来看看这支时隔3年后再次推出的数码标变镜头表现如何吧。本次进行评测的镜头是尼康卡口,我们使用尼康D300s与之搭配。
新版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镜头在外观风格上依然继承了腾龙镜头的一贯风格。不过如果和老版本的SP AF17-50mm F2.8 XR DiⅡ镜头相比,新版VC镜头在外观细节上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新镜头的外观采用磨砂外观,和尼康机身的外观工艺相近,手感虽然不高档,但是也还朴实。
左: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 右: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
新老版本的镜头中部都有一条金色装饰环,换上标注着镜头的名称。其中“SP”代表着这支镜头有着极高的分辨率和素质, 而“DI Ⅱ”则表明这是一款专为APS-C画幅单反打造的镜头。
外观细节上,VC版的新17-50镜头的变焦环上的齿纹比原来细小并密集了一些,相反的是,新VC版本的腾龙17-50的对焦环齿纹变得宽大,没有原来那么密集。但是变焦环的直径和对焦环的直径相当,而不是像老版本的镜头那样在对焦环处变细了一些。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镜头的卡口和电子触点
此外,我们从上面的两张图片上还很容易看到新老两支镜头卡口处电子触点的不同。老版本的电子触点只有5个,而增加了VC组件后,新版17-50的电子触点多达8个。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镜头的功能键
由于增加了防抖组件,我们看到新本版腾龙17-50VC镜头的镜身上多了一个防抖开关,AF/MF切换键和防抖开关并列,变焦锁定键也被保留下来。这几个键的操作手感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在放置到机身上后,AF/MF切换键的位置略微偏偏高了一点。此外,新版本的VC防抖镜头采用了72mm的大口径,卡口依然是金属卡口。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镜头前部和尾部设计
从前组镜片和后组镜片上,我们很难看到如其他镜头一般反射出来的漂亮色彩。事实上,新版腾龙17-50镜头还是采用了先进的BBAR(Broad-Band Anti-Reflection)宽频镀膜技术,能提高短波及长波光的通过性。而在两个镜片贴合的部位也用了内表面镀膜技术,以求提高色彩还原性能,获得最佳的色彩平衡。事实如何,我们后面将用样张说话。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镜头的遮光罩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镜头和D300s搭配
此外,腾龙还为这支镜头配备了一枚花瓣型遮光罩。这支镜头和尼康D300s搭配看上去也足够大,由于重心靠前,因此整体会往前倾。
变焦设计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的变焦环十分宽大,密集的齿纹能很好的防滑。该环的变焦行程接近90度。变焦环的阻尼均匀,正向和逆向的阻尼感一致,操作手感还不错。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变焦前后对比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的变焦锁定键
从广角端变焦到长焦端后,内镜筒会伸出大约相当于镜身1/2的长度。作为一款只有17-50变焦范围的变焦镜头,腾龙这支镜头不至于出现内镜筒自由滑落的情况,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厂家还是在镜身上保留了变焦锁定键的设计,这让用户不管用多久都能放心携带。
对焦设计
新版腾龙17-50VC镜头的对焦环位于镜头前端,宽度只相当于变焦环的1/3,防滑齿纹较变焦环要宽而疏。由于不是全时手动对焦,这支镜头的对焦切换要通过镜身上的对焦切换键。但是作为腾龙SP级别的镜头,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采用了内对焦设计,从最近端到最远端,内镜筒都不会转动,因此使用滤镜和遮光罩都更为方便。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的对焦切换键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的对焦环行程大约是45度,对焦阻尼比变焦阻尼轻,但是全程手感均匀。由于腾龙镜头一直使用内置传统的对焦马达,并没有超声波马达,因此在对焦速度上算不上快,跟使用超声波马达的镜头相比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暗光环境下这种差距将更加明显一点。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这支腾龙镜头的对焦还算差强人意。
至于对焦的准确性,我们在使用尼康D300s时,使用中央对焦点对50mm端的最大光圈进行了测试,没有发现跑焦问题。但是在实际拍摄中焦点的精确度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像D300s这类机型里都配备了对焦微调功能,因此,使用这类机身的用户也根本不用担心镜头是否跑焦。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尼康D300s以50mm最近对焦距离拍摄
值得一提的是,腾龙17-50VC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较之老版本的17-50稍长了一些,从27cm延长到了29cm,放大倍率也从1:4.5缩小到1:4.8,因此,在近摄能力上,新版本的腾龙17-50VC有所减弱。
镜组结构
由于要加入防抖镜组,因此在镜头结构设计上,新版本的腾龙17-50VC镜头也作了较大的调整。新版本的腾龙17-50VC镜头采用了19枚14组镜片结构设计,和老版本的相比,多了3片镜片(老版本的镜头为16枚13组),主要变化是中后部。
新老版本的腾龙17-50镜头镜组结构对比
在这19枚镜片中,有2片XR高折射率镜片,3片复合非球面镜片和2片LD低色散镜片。和老版本的镜头相比,少了一片XR镜片,多了1片LD镜片。由此可以想象,新镜头在色散控制上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
参数对比
从参数表上可以看到,在增加了一个防抖组件后,新版本的腾龙17-50重量增加了130g,因此整只镜头拿在手里还是相当有分量的。不过,尽管如此,新增的防抖组件却并没有带来镜身体积的太大增加。新镜头的长度只增加了1cm多,直径更是只增加了大约6mm。
名称
SP 17-50mm F/2.8 Di II VC(Model B005)
SP AF17-50mm f/2.8 XR Di-II LD Aspherical [IF] (Model A16)
镜组结构
19枚14组
16枚13组
特殊镜片
2枚XR高折射率镜片、2枚复合非球面镜片、2 枚LD低色散镜片
3枚XR高折射率镜片、2枚复合非球面镜片、1 枚LD低色散镜片
光圈叶片
7片
7片
最小光圈
F32
F32
视角
78°45-31°11′
78°45-31°11′
最近对焦
距离
29cm
27cm
放大倍率
1:4.8
1:4.5
滤镜口径
72mm
67mm
直径×长度
94.5×79.6mm
83.2×73.8mm
重量
570g
440g
事实上,为了既增加防抖组件,又继续保持大光圈和小体积镜身,腾龙的设计师下了很大的功夫。因此,最终我们很高兴看到这支新镜头还能像以前那么小巧便携。
锐度测试
我们用这支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 VC在和尼康D300s搭配下,拍摄了ISO 12233分辨率标版。拍摄使用相机的默认设置,自动对焦,自动白平衡、关闭所有降噪、D-lighting和防抖。图片经过软件处理,得到了这支镜头在MTF50下各个焦段的锐度值。
17mm端MTF50锐度值
50mm端MTF50锐度值
测试结果表明,这支镜头的锐度非常高,而且各级光圈下的表现非常稳定,其中,F5.6为最高值。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镜头的边缘锐度和中心十分接近,并没有大的起伏。由此看来,这支镜头的成像非常值得期待。
VC防抖能力测试
VC防抖功能是腾龙独创的防抖技术,它采用3组驱动线圈,通过3个钢珠以电磁驱动方式控制补偿镜片(VC镜片),实现了极小摩擦的平滑运动。这种设计机械构造简洁,大大减小了镜头体积。不仅如此,腾龙号称该VC防抖技术是三维的,不仅可以补偿横向抖动,镜头纵向的倾斜抖动也能补偿。
那么这支镜头的防抖能力到底如何呢?尤其是搭载在这个焦距不算长的镜头上,防抖效力有多大?我们将这支镜头与尼康D300s搭配,使用50mm焦距,等效焦距为75mm。根据安全快门为等效35mm规格焦距的倒数来看,此时的安全快门应该为1/80s左右。
我们分别使用低于安全快门4挡的1/5s、低3挡的1/10s和低2挡的1/20s来拍摄同一目标,每组各拍10张,站立手持拍摄,屏住呼吸,尽最大可能稳定相机。最后,我们进行了100%截图。
我们在算清晰的张数的时候,将没有明显重影的都算为清晰。
低于安全快门2挡时:1/20s
1/20s
清晰的张数大约为7张左右,因此,可以说拍摄成功率大约为70%。
低于安全快门3挡时:1/10s
1/10s
清晰的张数大约为5张,拍摄成功率大约为50%。
低于安全快门4挡时:1/5s
1/5s
清晰的张数只有2张,拍摄成功率仅为20%左右。
当然,防抖效果因人而异,防抖级数也会因为镜头不同而不同,这支腾龙17-50VC镜头在开启防抖功能后,在低于安全快门3挡时,还能提供50%左右的拍摄成功率。
我们使用尼康D300s与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镜头搭配,拍摄了17mm和50mm端各级光圈的样张,并对中心和边缘部分进行100%截图。拍摄时使用默认的ISO 200,自动白平衡、最大JPEG、标准色彩风格。
截图示意
17mm端各级光圈中心和边缘截图
17mm端的各级光圈截图中可以看出,在最大光圈下,这支镜头也有着非常不错的分辨率。值得称赞的是边缘成像和中心部分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小。各级光圈成像中,F4和F5.6的锐度最高,F8以后则逐级下降。
以下50mm端的样张截图,设置和前面一样。
截图示意
50mm端各级光圈中心和边缘截图
50mm端的锐度变化依然表明,F4、F5.6是这支镜头的最佳光圈,而此时,F2.8时的锐度和收小一档后的F4有明显区别,边缘和中心部分的锐度差距较大。但是收小光圈后,中心和边缘的差距又变小。F22之后的边缘成像开始急剧下降。
因此,建议用户们在使用这支镜头时,如果要想获得最好的画质,尽量使用F4和F5.6的光圈。当然F2.8的成像也不赖,F8-F16的画质也可圈可点。中心和边缘画质的微小差别非常可喜,腾龙头的锐利得到了彻底表现。
暗角
四角失光几乎是所有带广角的镜头都有的现象,而为了控制这种四角失光现象,腾龙这支镜头也采用了3片复合非球面镜也使得周边的入射光能获得和重心部分相近的角度,从而减弱四角失光现象。
17mm端暗角:
左:F2.8;右:F4
左:F5.6;右:F8
50mm端暗角:
左:F2.8;右:F4
左:F5.6;右:F8
通过测试我们发现,新版腾龙17-50VC镜头的暗角控制得非常好,就算是在17mm端的最大光圈下,也只有十分轻微的暗角。当收小一挡光圈后暗角已经很难察觉。反而是在50mm端,F2.8时的暗角稍微明显一些,但是收小一挡光圈后,暗角也基本消失,到F5.6时基本没有暗角。看了,3片非球面镜的使用确实非常有效。
畸变
我们在距离一面砖墙1米左右的距离上分别拍摄了这支腾龙17-50VC镜头在17mm端和50mm端的测试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支镜头对畸变的控制情况。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在17mm端的畸变
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VC在50mm端的畸变
从样张可以看到,在17mm端确实能看到桶形畸变,但是畸变程度并不严重。而在50mm端的枕形畸变则十分轻微,几乎无法察觉。畸变的良好控制事实上得益于XR高折射率镜片的运用,这种镜片能够矫正像差。
逆光测试
虽然腾龙镜头采用了先进的BBAR(Broad-Band Anti-Reflection)宽频镀膜技术,能提高短波及长波光的通过性,有效降低反射带来的危害。但是在面对严酷的逆光环境时,这支镜头还能否如厂家所说般优秀?
我们在各种逆光环境下拍摄了17mm和50mm各级光圈的样张。
17mm端
左:F2.8;右:F4
左:F5.6;右:F8
左:F11;右:F16
F22
这是一个侧逆光的环境,太阳正好处于画面右上角,光线斜射入镜头,这种情况最容易产生眩光和鬼影。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支镜头还是出现了明显的鬼影和眩光。尤其是收小光圈后,鬼影更加严重但是,除了鬼影,我们看到,逆光画面的主体对比度和色彩还原还是很不错。
50mm端
左:F2.8;右:F4
左:F5.6;右:F8
左:F11;右:F16
F22
在这个几乎是正逆光的场景里,这一焦距下的逆光表现和广角端非常相似。不过在F2.8和F4时,鬼影还不是很明显,从F5.6开始才看到明显的鬼影。随着光圈的收小,鬼影愈加明显。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测试是在不使用遮光罩的情况下测试的。如果使用遮光罩,这种现象应该会有所减少。
我们对腾龙SP AF17-50mm F2.8 XR DiⅡ VC镜头的成像感到非常满意,只要是在F4-F8的各级光圈下都有着非常高的锐度和解像力。这支头的色彩饱和浓郁,看上去非常养眼。不仅如此,大光圈下对背景的虚化能力也非常强,圆形光圈所带来的圆形光斑让焦外非常漂亮。由于最近对焦距离还算近,因此拍摄一些特写镜头也不觉得吃力。总之,这支镜头从人像、人文到风景都能应付自如,且成像非常优秀,不愧是腾龙SP镜头。
总结
看到这支镜头的成像时,我们感到很欣慰,这又是一支高素质成像的镜头。从样张中,我们可以充分体验到这支镜头在色彩、焦外虚化、重点锐度和解像力上的实力,那种锐利是腾龙镜头一贯的特点。尤其值得高兴的是F2.8的大光圈也非常锐利,而且中心和边缘成像十分接近,这对于风景摄影爱好者来说是个好消息。
如果要说不足,就是这支镜头在逆光时候容易出现鬼影,但是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除此外,这支镜头在暗角、畸变上都控制得很好。如果注意观察一些高光部位,这支镜头对边缘色散也控制得相当好,我们很少在画面的高光部位看到扎眼的紫边。可以这么说,这支腾龙镜头的成像并不逊色于尼康原厂的同类型镜头。
而在成像之外,这支腾龙镜头的做工虽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这也是腾龙头之所以便宜的原因,但是朴实的形象给人感觉还是比较耐用。对焦马达算不上快,但是也不会给拍摄造成太大障碍。
当然,这支镜头最值得说的就是它的VC防抖功能。这一防抖功能的有效性,再配合这支镜头的F2.8恒定大光圈,让它在夜晚和室内一些暗光环境下也能够让用户有更大的拍摄自由度。
其实,腾龙镜头一直都是以这种形象示人,做工和对焦平平,但是也不会太糙,但是在成像上绝不打折扣。再加上合理的价格,让腾龙镜头成为非常具有性价比、勤勤恳恳踏实务实的镜头品牌。目前,这支镜头的媒体报价为3600元左右,只比老版本的腾龙17-50上市的价格贵了一点,相信真正上市的价格会更便宜,如果这支防抖头的价格能和老版本上市时的价格持平,它的性价比还是相当高的。
-------------------------------------------------------
Tamron AF 17-50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VC (Canon) - Review / Test Report
http://www.photozone.de/canon-eos/482-tamron_1750_28vc_canon
Distortions
The AF 17-50mm f/2.8 SP XR VC produces a fairly strong degree of barrel distortion at 17mm (3.3%) - in fact this is a bit worse than the non-VC variant of the lens. At 24mm the problem is already very much reduced and no longer annoying. There are no relevant signs of distortion anymore at 35mm and 50mm.
Move the mouse cursor over the focal length text marks below to observe the respective distortions
17mm 24mm 35mm 50mm
The chart above has a real-world size of about 120x80cm.
Vignetting
The AF 17-50mm f/2.8 SP XR VC is a dedicated APS-C format lens and these lenses tend to produce comparatively high vignetting figures. The Tamron lens is no exception with an edge darkening of more than one EV (f-stop) at f/2.8 at 17mm, 35mm and 50mm. Stopping down to f/4 resolves most of the problem although you may still spot a hint of vignetting at 17mm here.
MTF (resolution)
(revised) The lens showed a bit of a mixed resolut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MTF lab. At 17mm the center performance is great straight from f/2.8 and the borders are also very good. However, the extreme corners are rather unimpressive at f/2.8 but improve significantly at f/4 and beyond. There's a bit of a field curvature problem at this setting. If you require sharp borders/corners you should also avoid f/2.8 at longer focal lengths. However, the center quality remains on a very high level and stopping down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at f/4 but it's advisable to go for f/5.6 at 50mm (unless you just need a sharp center of course).
Below is a simplified summary of the formal findings. The chart shows in line widths per picture height (LW/PH) which can be taken as a measure for sharpness.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it you may check out the corresponding Imatest Explanations.
Chromatic Aberrations (CAs)
Lateral Chromatic aberrations (color shadows at harsh contrast transitions) are very well controlled for such a lens. The "worst" figures were measured at 17mm (unsurprisingly) with a width of ~1.3px at the image borders at f/2.8 - this is already very acceptable and it's even less at smaller aperture settings here. The problem isn't overly field-relevant at longer focal lengths.
Bokeh
We had a brief look at the quality of the bokeh (out-of-focus blur) at 50mm. The blur is generally very smooth both in the fore- and background. Bright out-of-focus highlights can produce an outlining effect at f/2.8 although the effect improves at f/4.
Verdict
The Tamron AF 17-50mm f/2.8 SP XR Di II LD Aspherical [IF] VC is a very promising lens based on its specifications. However, it falls somewhat short of the high expectations especially when considering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its non-VC variant. The biggest weakness of the lens is the rather soft corner/border performance at large aperture settings. The quality increases when stopping down and it's certainly possible to achieve very high quality results. The level of distortions and vignetting is about average for a lens in this class. The good news is the unusually low degree of lateral CAs which increases the subjective quality perception at the image borders quite a bit. The quality of the bokeh is generally decent for a lens in this class.
The build quality of the lens is good although not professional grade (as can be expected in this price range). The AF is very fast whereas the short focus path isn't exactly suitable for precise manual focusing. The primary new feature - the VC (vibration compensation) - works very well and its effectiveness is easily comparable to Canon's native solution (IS). However, when considering all aspects here the Canon EF-S 17-55mm f/2.8 USM IS remains the lens to beat in this lens class.
Optical Quality:
Mechanical Quality:
Price/Performance:
购买注意事项:
1、腾龙镜头有的在中国广东组装,从心理方面来说,还是希望尽量购买日本原装的产品。
2、有个体差异,一定要用自己的机身试试是否跑焦,同时测试分辨率。
3、虽然有人反映A16有点发黄,多数人还是倾向买A16,理由是B005光学性能有下降,镜头防抖部分容易出问题,不是长焦防抖也不是十分必要。其实还有图丽16-50 F2.8 也可以考虑。
更多阅读
从构图到用光 腾龙新90微人像拍摄攻略 人像摄影构图
一提起90微镜头,可谓是腾龙一个响当当的产品,从1979开始至今,已经更新了多代,如今这支全新的90微全名为SP 90mm F/2.8 Di MACRO 1:1 VC USD,型号为F004。作为一支微距镜头,可能更多的朋友是用来拍摄静物、花卉等小品题材,用来拍摄人像的情
腾龙17-50VCB005测试 腾龙17 50 b005
APS在5K内选挂机是个头疼的事情斟酌了下应用,搞了个B005玩玩这应该是腾龙最后一个老式马达的镜头之后可能全部转向PZD过年的时候试用18-270 PZD的时候对腾龙新镜头印象深刻http://bbs.evolife.cn/thread-4382-1-1.htmlB005属于SP系列
腾飞 腾龙!腾龙SP Di70-300VC USD评测-器材频道-蜂鸟网 蜂鸟网二手器材
腾飞 腾龙!腾龙SP Di70-300VC USD评测前言说到摄影,说到器材,说到镜头,对于腾龙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感。不为什么,就因为从大学时代刚开始接触摄影开始,第一支拥有的长焦镜头便是腾龙的70-210,那时候还是推拉式变焦呢。事实上,相信不仅是我,很多
腾龙SP10-24F3.5-4.5超广角镜头全国独家评测-蜂鸟网 腾龙广角定焦镜头
腾龙SP10-24F3.5-4.5超广角镜头全国独家评测http://www.fengniao.com CNET中国·蜂鸟网 【原创】 作者:毛毛虫 2008年12月03日 10:00今年,尼康D700、索尼α900和佳能5D MarkⅡ等准专业全画幅单反的发布确实在摄影爱好者中间投下了几颗
腾龙18-200镜头拆装维修指南 雅迪极光2.0拆装指南
玩单反也有些日子了,镜头从最初的一支套机镜头慢慢更新到五六只镜头,什么超广角头啊、定焦头、恒光圈头,渐渐成为我的最爱,套机头也就闲置不用了。前些日子翻箱倒柜无意间翻出N久没用的套机头TAMRON/腾龙AF18-200mm F/3.5-6.3(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