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家谱世系概说 孔子家谱世系表

(2013-12-24 14:04:09)

分类: 百家姓族志

我的家谱(上)

自从十多年前,媒体得知我是孔子“直系传人”后,我就隔三差五要回应方方面面的采访请教、咨询质疑,以及赞美和批判。正如钱理群老师所预料的:“你这回可麻烦了,比你研究金庸还麻烦,你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这个麻烦。”好在我这个人有比较厌世的一面,人怎么活着都是死,把死看透了,就变成怎么活着都是乐。麻烦不也是一乐吗?谁来麻烦我,态度好的我便救济救济他,态度不善的,我正好缺个欠骂的。这世上,有骂不尽的贪官污吏、草包学者、无耻精英、卑鄙小人,他们都是人生的宝贵资源,不好好利用,岂不枉活一世?

但对那些态度比较友善的朋友,我觉得还是需要普及普及常识。关于孔子的生平历史祖孙源流,已经有很多学者考证梳理,需要的话,自去查找即可。我这里要普及的,是我这个“孔子直系”是怎么来的。顺便也说说我对这个直系的态度。我不觉得我是孔子的后人,有什么了不起的,当然也没什么可自卑的。孔子伟大或者渺小,是他个人的事儿。老百姓、学者和官府都要利用孔子,包括批判也是一种利用,这说明孔子有力量。我不反对利用伟人,哪个伟人都免不了被利用。我孔庆东离伟人还八十丈远哪,已经被利用了四十多年,这没什么。但是我们要把被利用的伟人,跟伟人自身,尽量分开。至少要把伟人被利用的不同层面,尽量分开。我愿意帮助劳动人民来利用一切伟人,当然也不一棍子把学者和官府都打死,当学者和官府也为人民谋福利时,我就赞成和拥护,喜孜孜地帮他们忙活。当黑云压城城欲摧时,我就像祖宗说的,乘桴浮于海,在自留地里喝点酒、下下棋,肯定也是合乎天道的。好,闲言碎语说到此,下面开始上课。

话说我们孔家,千古一系,拥有世界上最悠久、最完备、最浩繁、最科学的家谱。无论尊孔、反孔还是研究孔,都对这套家谱“不应有恨”。这家谱从明朝开始30年左右一小修,60年左右一大修,是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重要典籍,而且还在绵绵延续。自孔子之后,凡可考者,大都在谱。本人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现在孔姓之人遍布全球数十国,估计有三四百万,这次21世纪重修家谱,因为联合国和各地政府的支持力度都不够,完全依靠孔家自身,可能漏掉比较多。学界媒界有很多对孔氏族谱的介绍,但往往讲得主次失衡,枝蔓芜杂,令人读了一头雾水。庆东本人,是孔子后裔60支中最核心的“大宗户”传人,也是这次修谱临沂地区的副主编,经常接到媒体的“突击审讯”,因此为正确对待麻烦,谨将庆东本人所了解的“来龙去脉”,做一压缩简介。全文分四节,越看越和谐也。

一、 孔子之前。

孔氏家族,源远流长,仿照俗例,可以看做一条“历史长河”。我们在这条长河上选取几座里程碑,以便分段考察。

孔子的父亲、祖父并不姓孔。那时候还不是人人有今天意义上的“姓”。关于姓、氏、名、字的基础知识,中学就应该解决,长大了还不明白的,找本书一查,十分钟就懂了。

孔姓家族,源出轩辕黄帝。黄帝姓姬,所以庆东见到姬姓之人,总是很尊敬。最早的姓,都是带女字的,例如姬啊、姜啊、嬴啊、姚啊,都跟母系社会有关系。连“姓”这个字,都是“女生”的意思,不尊重妇女,行吗?

反正首先记住,孔氏长河的第一座里程碑,是中华文明始祖黄帝。这也没什么可骄傲的,当今中国的很多姓氏,追根寻源,都可追到三皇五帝那里。一些学者认为,黄帝是后世虚构的,所以非说孔子源出黄帝,未免固执可笑。其实这是另一种固执,即使黄帝并非某个具体的人,而只是一个文化符号,那么说某姓起源于某个文化符号,也没有什么错误,反而更加“科学”也。

黄帝的正妃,乃西陵氏之女,名叫螺祖,是成都平原那一带的美

女,也就是发明养蚕纺织的那位老奶奶。他们二人在青衣江畔生下大儿子叫玄嚣,即少昊氏,在雅砻江畔生下二儿子叫昌意。少昊氏死后,就葬在曲阜的云阳山。当然,要是由疑古学派一考证,麻烦甚多,比如螺祖的“螺”,是不是就是女娲的“娲”呀?(另外还有黄帝是少昊的儿子等说法,)那路工作自有其价值,但是无碍于孔氏渊源,咱们删繁就简,主要沿着大路走,小路上的劫匪,简单处理即可。

少昊氏的儿子是蟜极,孙子是帝喾,即高辛氏。

高辛氏娶了简狄,简狄吞了一枚玄鸟卵,怀孕十一个月,生了个儿子,名叫契,就是商朝的祖先。这个传说,诗经、史记里写得言之凿凿,但今人听上去很玄。其实三国时就有谯周等人怀疑其真实性,用现在的人类学理论衡量,就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的象征。这个契在尧舜时掌管教化工作,帮助大禹治水,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被封国于商地,赐姓子。中国有五六十个姓都源于子姓,庆东若见到子姓之人,当然也是非常尊重的,不过迄今还没有见到,大概都分流出去了。记住,孔氏长河的第二座里程碑,是契。所以孔丘自称曰:“丘,殷人”。

契的八世孙叫微,字上甲,因为他是甲日出生的。商朝的人用生日作为自己的字,就是从微开始的。所以微的后代的名字,都是甲乙丙丁之类,庆东当年学历史的时候,怎么也记不住,只好请求祖宗原谅了。

微的八世孙叫天乙,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革命第一人——商汤。他率众伐夏,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商朝文明。这段历史不用庆东讲,随便找本教科书,都写得清清楚楚。记住,孔氏长河的第三座里程碑,是汤。

商汤传了十几代,到盘庚,迁都于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8次迁都,几兴几衰,绵延600载,共17世31王,但终于也有腐败的一天。

又传了七八代(商朝可以传弟传子),就到了纣王。纣王的个人才华,文韬武略,天下第一,但是不知怎么回事,被历代史官和小说家描写成世间最坏之人,咱们也只好承认,至少他不是个好君王吧。

商纣王被周武王革了命,但商文化并未就此灭绝。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镇压后,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和微仲衍,先后作为殷商的后人,被封于宋。宋国的地位很高,国君称为“公”。微子当年规劝纣王无效,于是就离开商,后来归顺了周,由于仁义贤能,很受民众爱戴。孔子说“殷有三仁”,指的就是反对纣王的微子和箕子、比干。但孔子也说过,纣王的罪恶没那么厉害,都是媒体和文人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罢了。好比毛泽东打败了蒋介石,一时间媒体就把老蒋埋汰得十恶不赦也。
孔氏家谱世系概说 孔子家谱世系表

微子死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衍的五世长孙叫何,字弗父,他本来应该继位,但史载他的叔父炀公熙,非要“篡党夺权”。弗父的弟弟鲋祀,看着很生气,就杀了炀公熙,请哥哥继位。弗父是个讲究传统道德的人,不肯接受如此乱七八糟得来的君位,于是鲋祀就继了位,是为宋厉公。弗父便做了宋国的卿,相当于政治局常委吧(也有人怀疑弗父是庶子,鲋祀是嫡子)。记住,孔氏长河的第四座里程碑,是弗父何。孔子祖先的官位,从“公”降到了“卿”。

弗父的五代孙叫嘉,字孔父(学术界对其名与字,有不同的解释)。按照商周古礼,传了五代,就算远亲了,应当另立公族。所以孔氏家族的这个“孔”字,是从孔父嘉这里开始的。今人姓、氏不分,而先秦时代的“氏”,相当于今天的姓,那是地位的象征,不是人人都有的。孔父嘉的后人,才可以说是“子姓里的孔氏子孙”。《左传》里直书“宋督攻孔氏”,可能是从后世的角度来追认,这说明《左传》的作者与孔门关系密切也。孔父嘉是孔氏长河的第五座里程碑,以后就比较好记了。

孔父嘉是宋穆公的大司马,保了穆公九年。宋穆公很无私,临终嘱托他保兄长的儿子殇公。保了十年,太宰华督作乱,首先杀害了孔父嘉,后又杀了殇公,迎立了庄公。一个八卦的说法是,孔父嘉的妻子美艳绝伦,被华督看中了。其实政治斗争哪有这般儿戏?是华督不满殇公,一心要拥立庄公而已。

孔父嘉的儿子木,逃到鲁国,被封为大夫。这就是我们孔家在鲁国创业的开始,所以清世宗雍正追封木爷爷为“肇圣王”。

木的儿子是睪,孙子是防叔。防叔的儿子是伯夏,孙子是纥,字叔梁。接下来孔子就要出场了。雍正追封睪为裕圣王,防叔为贻圣王,伯夏为昌圣王,叔梁纥为启圣王,都是表彰他们为孔圣人的诞生做了薪火相传的准备工作也。还有一个说法,孔家是从防叔开始才到鲁国的。这对孔子来说都没什么要紧,要紧的是,孔家到鲁国后,地位下降到了“大夫”。所以批林批孔的时候,说孔子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后代”,这话其实挺客观的。很多伟人都有“家道中落”的背景,鲁迅不也如此吗?那些不许人家嘲讽孔子一个字儿的人,其实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不懂什么叫伟人也。

孔家历代都是文武双全的贵族精英,叔梁纥也不例外。他在鲁国担任鄹邑大夫,“以勇力闻名于诸侯”。公元前563年的一次战役中,部队冲进城去,敌军突然放下城门,企图分割围歼。叔梁纥奋勇上前,死死托住正在下落的城门,掩护大部队安全撤出,留下了一曲千古绝唱。《隋唐》里描写天下第四好汉雄阔海,力托千斤闸,那不过是小说虚构,原型就来自叔梁纥。鲁迅先生自称肩住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们到光明的世界去,那不过是个象征,真正这样做过的英雄,历史上只有我们孔家这一位啊。

叔梁纥作战勇猛,但在传宗接代方面,颇为坎坷。他娶了一位施小姐,一连生了9个女儿,就是没有儿子。仿佛打麻将,光点炮,不和牌。叔梁大力士很郁闷,又娶了个妾,终于生了个儿子,名叫孟皮(一说叫伯尼),可是腿脚不大利落,可能有点残疾,不能主持祭祀祖宗这样的隆重礼仪。叔梁纥终于明白,生儿子这种事,好比种地,光靠力气大、种子好不行,必须讲究优生优育,特别要注重土壤和墒情也。

叔梁纥经过仔细考证,将目标锁定于颜氏三姐妹。于是隆重向颜家求婚。颜先生是具有民主作风的,集合三位女儿,把信息完全公开:这位叔梁大夫,乃圣王之后裔,父祖为公卿,他本人身高九尺(合今天大约1米9),武力绝伦,自然条件绝对优秀。缺点有两条,一个是年纪大,60多了,不过比杨振宁年轻20岁;再一个是性情比较严肃,不够幽默,也不会唱“我和你缠缠绵绵一起飞”啥的。你们谁乐意嫁给他呀?

正像很多民间故事里的老俗套,大女儿二女儿都默默不语,三女儿名叫徵在,挺身而出道,这还有啥考虑的,我要他了!于是叔梁纥就娶了徵在。说是“娶”,但家里已经有妻有妾了,而且年过花甲的叔梁纥大概也没好意思举行比较正式的婚礼。这位颜徵在女同学,就未免有点“小三”的意味。对于这种正常编制之外的男女结合,古人有个暧昧的说法,叫做“野合”。野者,不经正常仪式也。有些学者望文生义,看见史书上写着“野合而生孔子”,就以为是在荒郊野外一夜情生下的孔子,不论是褒是贬,叔梁纥大夫其实远没有那么时髦也。还有一种更雷人的说法,“这位少女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孔子。”(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这话未免说得太“阶级斗争”了,缺乏史料依据,很多尊孔者奋起抗辩。在庆东看来,不必计较。就算孔子真的是“私生子”,又怎么样?孔子是好是坏,是圣贤是愚昧,是伟大是渺小,难道我们活在今天的人,还要受血统论的束缚,把这跟他的出身捆绑在一起吗?

我们还是沿着传统史料的记载往下说。这位颜徵在同学,大约知道自己肩负着为中华民族生育圣人的历史重任吧,她见叔梁纥身体虽然赛过老黄忠(假设她看过《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但毕竟胡子都花白了,不禁颇为担心。于是就到尼丘祷告,这一祷告,激发了叔梁纥大夫的转基因,于是一生,就生下了那个把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字眼都加给他、还觉得赞美不够的孔圣人。因为是祷告于尼丘所得之子,故取名为丘,字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所以后世调侃讽刺孔子时,叫他“孔老二”,其实也算不得是什么侮辱。斤斤计较和格外维护孔子虚名的朋友,倒是显得自家的心胸过分狭窄了。

孔子3岁,叔梁纥去世,葬于曲阜防山,颜徵在母子迁居到鲁国都城阙里。孔子17岁,颜徵在去世。宋真宗追封孔子父母为“齐国公”和“齐国公太夫人”;元文宗加封为“启圣王”和“启圣王夫人”。荣耀也好,讽刺也好,与他们二位何干?我们只需要知道,当这对夫妇抱着年幼的小孔丘,开心而笑的时候,他们心中的幸福,与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精英父母或者草根父母,是一样一样的。

二、 从孔子到衍圣公

根据上文,可知若从黄帝算起,孔子是黄帝的第49代孙,契的

第45代孙。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契以前的历史是不大可靠的,我们姑且先这样说着。比较可靠的是微子启、微仲衍兄弟以后的历史,即宋国以后的历史。那么孔子是微仲衍的第15代后人,孔父嘉的七世孙。关于孔子的先人,我们记住7位,就可以了。黄帝、契、汤、微仲衍、弗父何、孔父嘉、叔梁纥。

孔子自己的生平,我们就不讲了,这里只说谱系。

孔子既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后裔”,家里的香火自然也不大兴旺。从孔子始,一连八代单传,孔子简直就是个“一灯大师”啊。这在历史上也算是个奇闻了。

孔子19岁娶了宋女亓官氏,20岁生了一个儿子。出生时,鲁昭公送来一条大鲤鱼,孔子就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孔子也真够随便的,倘若国君送来一个美女,大概就给儿子取名叫孔女,字美眉了。不过孔子成了圣人后,这事儿就不随便了。读者朋友您如果到老孔家做客,记着鲤鱼不能叫鲤鱼,要叫“红鱼”,祭祖也不用鲤鱼,一般改用鲫鱼等。孔子还有个女儿,嫁给了孔子的爱徒公冶长。但古人重男轻女,对此女无甚记载,我们也就只能说说孔鲤了。

这孔鲤凡事有老爹罩着,进取心不强,身体也不硬朗,50岁就先孔子而死了。老年丧子,肯定使孔子格外悲伤,不然孔子活个百岁也是有可能的。《论语》里有两段孔子教育孔鲤的内容,其中一段是在庭院里,后来就成了一个典故,提到小时候受过老爹的栽培时,就说“幼承庭训”,显得格外唬人也。其实孔子并未给儿子吃什么小灶,庭训所说的也不是“武功秘笈”。孔子有教无类,能不能成才就看你自己了。

孔鲤虽然辞世有点早(其实古人活50岁也不算夭,正常),但他生了个很有出息的儿子,也算对得起老爹了。孔子的孙子叫孔伋,一名孔瘿,字子思,从小就聪明有志气,活了62岁,在当时算长寿(一说活了七十岁以上)。四书里的《中庸》,就是子思作的。宋徽宗封他为“沂水侯”,宋理宗把他列为“十哲”,宋庆宗又加封他为“沂恩公”,升列“四配”,元宁宗加赠他为“述圣”。在儒家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孟颜曾四大圣人了。子思也周游各国,影响很大。孟子的学问,就是子思的门徒传授的,他们这一支,后世称为“思孟学派”。而《中庸》的思想,直接开启了宋明理学。庆东认为其认识论方面的意义,对鲁迅和毛泽东都有深刻的影响也。此话另当别论。

子思之后的几代,学问和寿命都不及子思,但也均非等闲之辈。

子思的儿子孔白,字子上,活了47岁。史载他“通习群书,又善兵法”,齐威王两次召他为相,皆不受。看来也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学者。

孔白的儿子孔求,字子家,活了45岁。史载他“通习儒道,有遁世之志”,楚王召之,不受。看来也属于当时的一流精英。

孔求的儿子孔箕,字子京,一说子真,活了46岁。史载做过魏相,这也还是上等精英圈里的。

孔箕的儿子孔穿,字子高,一说子顺。活了51岁。史载“笃志博学,沉静清虚,有王佐之才”。楚、赵、魏三国交聘之,皆不就。在赵国,曾与公孙龙等辩论过“白马非马”等哲学问题。在齐国,曾规劝齐王废除车裂之刑。据说曾著书十二篇,但庆东未曾见过也。

孔穿的儿子孔谦,一名斌,字子顺,一说子慎。活了57岁。曾为魏相,劝魏王“修仁尚义,崇德敦礼”,还是孔子的那一套。还曾劝说赵王与魏、韩结盟以抗秦。后因遭诽谤而辞官。看来孔子之后的七八代,学问的确扎实了,但做官却都没有大成就也。

从孔子开始,单传八代,如果要记的话,是丘鲤伋白,求箕穿谦。三百年间,春秋战国,杀得天昏地暗,孔家就这么一脉香火,也真够玄的。不像今天孔门已经数百万人,任他地沟油转基因原子弹,皆可高枕无忧矣。

孔谦对孔家最大的贡献是生了3个儿子:孔鲋、孔腾、孔树。

孔鲋(前265~前208年),又名孔甲,字子鱼。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学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鲁国文通君召他回鲁,拜为太傅。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鲋当然誓死反对,他和弟弟孔腾把《论语》、《尚书》、《孝经》等经典,“藏之祖庙旧壁中”,率宗族子弟隐居于嵩山。等到陈胜起义,孔鲋就投奔了起义军,给陈胜做了博士。不过人家起义军的当务之急是轰轰烈烈干革命,孔鲋博士老给人家讲仁义道德,讲得不是时候。陈胜越来越听不进去,孔鲋就告辞做学问去了,做了一本《孔丛子》。当年评法批儒时,庆东身为小学生,还被学校委派,讲过一段“陈胜怒斥孔甲”的故事,跟“柳下跖怒斥孔老二”一样,都把礼贤下士的起义军领袖,讲得过于义愤填膺、大义凛然了。

孔鲋生儿子孔随,传了八代到宋公、何公、齐公、安公,就失传了。

孔树,字子文。他的儿子孔聚,即孔彦,在韩信部下当将军。参加过垓下之战。后封为蓼夷侯。他的儿子孔臧,汉武帝时为太常。《汉书·艺文志》有《太常蓼侯孔臧》十篇,《太常蓼侯孔臧赋》二十篇。孔臧生儿子孔琳。孔琳生儿子孔黄和孔茂。孔茂无子。孔黄生儿子孔宣。孔宣无子。所以孔树这一支,只传了六代。

后来的孔门,是孔腾这一支传下来的。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子第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册封圣人的后代为体制内的直接继承者。孔腾祭祀时拄着的楷木拐杖,现在被认为是孔府楷雕的起源。东汉前期,定居在曲阜的孔家约有20余户。

孔腾生子孔忠。孔忠,字子贞,汉文帝时为博士,封褒成侯。

孔忠的后代有孔武、孔安国、孔延年等。其中孔安国是历史上一流的大学者,汉武帝的博士,古文《尚书》学派的掌门人。但他这一支只传了十代。

孔武的儿子孔延年也是汉武帝的博士,官做得很大。他的儿子  孔霸更厉害。孔霸字次儒,看家本领是《尚书》,宣帝时为太中大夫,被选为皇太子师。皇太子即位,即汉元帝,封孔霸为“关内侯”,号“褒成君”。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诏令以其所食邑祀孔子,并徙其子回曲阜主祀。从此以后,孔子后裔就开始世袭这个奉祀爵位了。所以孔子第13代后裔孔霸的名字是要记住的。

孔霸官位虽高,但并不贪权。汉元帝数次请他为相,他却辞谢说:“爵位太过,何德以堪之!”孔霸去世,汉元帝两次吊唁,以列侯之礼治丧,谥号“烈君”。孔霸生了四个儿子:孔福、孔捷、孔喜、孔光。这是第14代。

孔喜无子,孔捷传了六世。孔光是孔子后人中官位最高者,历经元、成、哀、平四朝,作御史大夫、丞相各两次,大司徒、太傅、太师各一次,丧礼之隆重,超过王侯。但他只传了两代,我们还得看长子孔福。

关内侯孔福有两个儿子。当然是长子袭爵,但他次子这一支也非常厉害,后人里出了孔融这样的流芳千古的名士,孔昱这样的贤俊,孔颖达这样的名标凌烟阁的超一流学者,还有孔如圭、孔巢父等一时名流。从孔霸到孔昱,孔门虽然人口有限,但却出了57位公卿,基本上没有白丁。

孔福的长子孔房,生了儿子孔均。孔均生了儿子孔志。

孔志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封褒成侯。卒谥“元成”。他生了3个儿子,孔损、孔澍、孔恢。老二、老三都只传了三代,老大孔损袭爵,生子孔曜、孔旭。

孔旭传了三代。孔曜袭爵,生子孔完、孔瓒。孔完袭爵,但早卒无子,到三国魏时,由孔瓒的儿子孔羡袭爵。

孔羡是孔子21代后人,他这一支,七代单传,到28代孔灵珍,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被改封为崇圣侯,继续传承。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孔氏族谱单看没问题,但若参看各家史书,则稍显混乱,人物与事迹有些对不上。不过代际传承还是清晰的,从孔子到42代孔光嗣,孔家入谱男丁共279人。但就在此时,孔门陡生变故。

唐朝非常尊孔,唐太宗立孔庙、考五经,唐玄宗诏谥孔子为“文宣王”,孔门五代袭封。但到了唐末,兵荒马乱,孔子后人失了爵位,孔光嗣只是一个泗水主簿的小官。这时发生了一件重大变故。原来南朝宋的时候,朝廷命曲阜的孔景等五户为林庙“洒扫户”,子孙世袭。孔景等本姓刘,随主人改姓孔,这是古时的惯例。到了孔光嗣时,孔景的后代孔末,见孔家有衰落之象,子孙多流寓他处,定居曲阜的已不到10户,便于后梁乾化三年(913年),率领乱民,设计杀害了孔光嗣,并将曲阜孔家“翦灭殆尽”。然后孔末冒充孔子后裔袭封爵位,并兼任曲阜县令。这就是我们孔家历史上著名的“孔末之乱”。

然而天不绝孔。孔光嗣有个儿子孔仁玉,刚刚九个月,被母亲抱着回娘家了,就在孔林西北的张羊村。孔末要斩草除根,率众包围了张家。张家为保全孔仁玉,忍痛交出了自己的儿子。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出悲壮的《赵氏孤儿》也。

此后,孔仁玉改名换姓,由张家养大。史载他九岁时就能“通《春秋》,姿貌雄伟”。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孔末冒充圣裔之事被揭发,经朝廷核实,诛孔末,恢复孔仁玉名分,袭封文宣公。后又任五品曲阜县令,死后追赠兵部尚书。孔门经此大难,重又复兴,我孔门称孔仁玉为“中兴祖”也。

其实孔门在唐朝时,迁徙到外地的子孙已经发展得势头很旺,根据《登科记考》统计(北大的孟二冬教授对此书进行了重大补充),整个唐代,孔门出了27位进士。但曲阜毕竟是孔门的“大本营”,这里的动静对孔门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43代孔仁玉之后,孔门人丁兴旺。其实整个中华民族,也人口越来越多了。宋朝皇帝,特别尊孔。到孔门第46代,宋仁宗改封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从此代代世袭,荣耀胜过皇家。皇家还有改朝换代,而衍圣公千古不变也。

46代衍圣公为孔圣佑。47代后人为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但到48代,孔门又生风波。

此时正是北宋灭亡,高宗南渡。48代衍圣公孔端友随驾南下,曲阜已被金兵占领,高宗便命在衢州建立孔庙,仍由孔端友主持。而金太宗却在曲阜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为衍圣公,这样,孔门宗室就分为了南北两宗。

南宋朝廷共封了五位衍圣公,包括孔端操的儿子孔玠。到了元朝统一中国后,不能再有南北宗的分庭抗礼,南宗最后一位衍圣公即53代孔洙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让爵于北宗。南宗失去爵位,便走向衰落,二百余年间平凡度日。此后所说的南宗衍圣公,都是指南宗衍圣公的传人,而不具有正式名位。直到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于衢州知府沈杰的奏请,南宗复爵。明正德元年(1506年),明武宗封南宗孔彦绳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但其爵位低于衍圣公,相当于衍圣公次子。这时,北宗的衍圣公已经传到第59代。自此,南宗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直至1936年,共430年。

由于曲阜多次处在宋、金、元战争的争夺范围内,各方统治者都要利用孔门的意识形态号召力,北宗的衍圣公也发生了混乱,产生了很大的内部矛盾。直到元仁宗确认孔子嫡裔孔思晦为54代衍圣公,矛盾才最终解决。

人生代代无穷已,祭肉年年只相似。衍圣公传到77代,是孔德成先生,1920年由中华民国政府册封。1935年取消“衍圣公”名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49年春,孔德成被国民党政府跟故宫国宝一起,迁往台湾。孔德成2008年10月28日逝世,享年89岁。他有两个儿子孔维益、孔维宁。2009年9月25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发布聘书,聘孔德成的孙子孔垂长为第79代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目前孔子辈分最小的后人,是孔垂长的儿子孔佑仁。庆东幼时跟小朋友对骂,常说:“你是我八十代重孙子!”孔圣人的孙子,至今便是八十代矣。(待续)

本期博客思考题:

1.衍圣公是圣人吗?

2.“子”的本意是什么?

3.家谱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我的家谱(下)

一、 四支五位与二十派六十户

从中兴祖43代孔仁玉之后,孔门繁衍速度加快。

孔仁玉有四个儿子:孔宜、孔宪、孔冕、孔勖,后人称为“四支”,

仿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四大野战军也。

这四支传到46代,变成八支。传到53代,减少到五支。孔府把

这五支,称为“五位”。依照族长官职,分别是袭封位、中散位、侍郎位、中舍位、博士位。

这五家定居曲阜者,共有兄弟61人,其中20个是传人,于是,就以这20人,分出了二十派。袭封位的6派,都是长支孔宜的后代;其余4位的14派,都是第4支孔勖的后代。孔宪、孔冕,都只传到了第3代。二十派中的第一派,当然就是“衍圣公派”,或者叫“圣人派”。

二十派传到第56代,已经是明朝。朱元璋以及此后的皇帝,对孔门越来越重视,优待规格已经高到了令孔氏后人不好意思的地步。简单地说,就是孔子嫡传后人,什么也不用干,只要一心读圣贤之书,就高官厚禄,应有尽有。孔门毫无生活之忧,自然人口增长迅速。二十派已经不好管理,于是合族公议,在二十派的基础上,又划分出六十户。其中有八派只有一户,五派有两户,一派三户,三派四户,第十派有七户,而第一派和第十七派,都有十户。

这里只说衍圣公的第一派,包括大宗户、临沂户、孟村户、道沟户、滕阳户、旧县户、终吉户、蔡庄户、戴庄户、栗园户。庆东便属于第一派的第一户——“大宗户”,即中兴祖孔仁玉后代四支的“长支”中的“袭封位”的圣人派最最核心的一脉。我们大宗户的长辈平时就简单自称为:圣人户。这在传统社会里是非常荣耀的,而在现代社会里,就看自己如何正确对待了。我的祖父说到此事,是比较自豪的。我的父亲说到此事,也有点自豪,但那自豪并非由于他本人是圣人后裔,而是他比别人多拥有一份知识,可以给人上课所带来的。我本人则不但没有自豪,反觉多了一份负担。我就喜欢我祖辈是有点文化的农民、父母是比较有文化的工人、而且父亲还当过兵,这样的出身是最最理想的,此外的一切“祖荫”,我都觉得不过是宗庙里的冷猪肉也。

孔氏族谱,并非从孔子便有,而是后世逐渐积累完善起来的。宋代以前比较随便,到了北宋,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创修正式族谱,刊装分藏。到第51代衍圣公孔元措,有感于孔门族谱不够完整,遂主持修纂《孔氏祖庭广记》。在前代家谱的基础上,广搜古籍,详考细订,凡孔氏“祖庭事迹、林庙族世、古今名号、典礼沿革之始末,并列于篇,粲然完备”,成为一部人类文化史上的无价之宝。单从印刷科技的角度看,也是一部极其完美的元刻本,举世罕见。而确定了六十户之后,孔氏家谱进入了科学管理时期,从第56代到第77代,辈分、姓名、人数、是否移居外地,都记载得非常详细。清朝乾隆年间,孔家入谱的在世者为2万多人,其中大宗户1600余人。到咸丰年间,60户已经“丁满四万”。此后的百年间,中华民族灾祸连绵,孔氏人口一直徘徊在5万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托毛主席共产党的福,虽然道路也有曲折,但人民生活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好,孔氏人口不断翻番,现在仅曲阜一地,孔氏人口就10余万。本次修谱,在大量漏报的情况下,人数已近300万。

孔氏族人从45代起,开始订立行辈,即每一代人的名字中,统一使用一个相同的字或者偏旁部首,作为辈分的标识。这个行辈,开始不太严格,跟其他姓氏的家族差不多。以后越来越严。到了新中国,又开始宽缓,因为无论马列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把行辈看做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也。现在到处鼓吹国学热,于是一些没有按照行辈取名字的,又恢复了行辈。庆东看待此事,主张一视同仁,各随其便也。现在人取名,过分求雅,反而显得俗。回想当初圣人,随便取个鲤鱼螃蟹啥的,不禁令人神往。

最早严格实行的孔氏行辈,是明太祖朱元璋颁赐的,共十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到了清朝,为了避讳雍正的名字胤禛,把“胤”改成了“衍”,为了避讳乾隆的名字弘历,把“弘”改成了“宏”。这十个字从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开始使用,接下去是孔讷、孔公鉴、孔彦缙、孔承庆……到了明崇祯二年(1629年),衍圣公已经用完了这十个字,正好明朝也从第一个皇帝到了最后一个皇帝。65代衍圣公孔胤植上奏朝廷,又颁布了十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我孔庆东的这个“庆”,就是崇祯那时候定下的,并非是我父母巴结共产党和新中国故意取的,请无事生非的大小汉奸们再次注意也。

可是衍圣公用完了这十个字,清朝还没结束。因为衍圣公他们家总是长子长孙地传代,辈分传得快,同时辈分也越来越小。这个道理很多人弄不懂,我再解释一下。比如一家有4个儿子,当老四出生时,老大可能也生了个儿子。两个年纪差不多的孩子,辈分却差了一辈。辈分小的那个继续做衍圣公,这个衍圣公的大儿子,可能要比老四的四儿子,大20岁。至此,就已经出现了年纪与辈分颠倒的问题。那么一个世纪下来,就可能差出两三辈。行辈的规定,本来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范围扩大到上百万人时,就会在现实生活里发生很多尴尬。比如庆东回山东老家时,遇到白发苍苍的同姓老者,彼此先叙辈分,一般都是庆东辈大,结果就是老者恭恭敬敬给我鞠躬,并口称“爷爷”、“老爷爷”。这让受现代教育长大、执教于现代高等学府的庆东很不好意思。我觉得还是老祖宗规定得好,五代之外就不再论亲,既讲了伦理,又尊重了现实,合乎中庸之道也。

接着说衍圣公他们家用完了第二批行辈,到了清同治二年(1863年),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因为一个世纪顶多有四五辈人,所以这十个字,到现在才用了一半。如果不是孔家的人,不用全记,只需要记住中间的10个字:“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就可以了,因为现今存世者,95%超不出这十辈。比“昭”字辈还大的“广”字辈甚至“继”字辈,很少遇到,姓孟的和姓曾的人中稍多些,例如孟广禄、孟广美、曾继泽等,因为“孔孟颜曾”四姓,后来一起排这个行辈也。

还有一种简便的名人记忆法,就是先记住“孔庆东”,是孔子的73代后人。74代是模范干部孔繁森,75代是一代财阀孔祥熙,76代是世界冠军孔令辉,77代是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庆繁祥令德,这五辈肯定占了21世纪所能遇到的孔姓之人中的绝大部分。

其实孔氏行辈还有20个字,是1919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向中华民国内务部核准,备案续立的: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20个字至少要到22世纪才能起用,不知道孔令贻为什么这般着急,早早定下了400年的行辈。从非常吉祥的字面中,可以看出某种传承的担忧。一个体制一旦过分形式化,其实就意味着生命力的衰退也。正像马克思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样,孔子会赞同这种种体制化的孔氏法规吗?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明朝清朝这四百多年间,孔门人口激增,但涌现的人才数量却似乎不及前代也。好在质量还算上佳,最著名者有二。一个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是孔子64代孙。一个是朴学大师孔广森,孔子70代孙,按辈分是我的曾祖。这两人的辉煌成就,放在中华5千年的历史中,也是一流的。

遗憾的是,在孔子受到最隆重的礼遇,举国上下顶礼膜拜的明清时期,孔家内部却发生了很多争权夺利的事情,甚至衍圣公骄横跋扈,闹得民怨激愤,太不像话,乾隆皇帝不得不痛下决心、予以惩罚。孔府依仗权势,在朝廷赐予的特权之外滥施刑罚,欺压平民百姓甚至打死人不偿命的事情,多次发生。正因为脱离了人民群众,所以批林批孔那样的运动虽然在学术界搞不下去,但却得到了不少底层民众的支持。老百姓或者红卫兵砸烂“仁义道德”的牌匾,并非是他们反对“仁义道德”,而是反对高举着“仁义道德”的吃人权贵。维护真实存在的人权而不是维护空虚的概念和法统,这才是真正继承了孔夫子的精神。在一片喧嚣闹嚷嚷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这是非常值得记取的。孔子的伟大,是他个人的修养和毕生奋斗的结果。后人无尺寸之功,倘若再不修德,利用民众和政府对祖先的崇敬之情,谋取个人私利,那就既对不起祖先,也毁了自己。所以每逢祭孔之类场合,庆东皆警惕自省。吾祖奔波讲学一世,本为救民于水火,非为吃那几口冷猪肉也。借孔学为虎皮者,非真心尊孔爱孔也。为圣人讳、为孔门粉饰、或者独尊儒术、或者把孔子的话讲成“一句顶一万句”,都是害孔毁孔、杀孔灭孔也。百年以来孔子的真正知音,只有鲁迅毛泽东两位,其他学者英豪,顶多不过是盲人摸象,得其一鼻一尾,便可设坛士林。至于宵小之辈,无知狂吠,又何足与之论哉!

二、 从衍圣公到我

前边眼花缭乱清理了一个大概,最后说说我作为一个生命个体,

在孔氏长河中的位置吧。

孔门六十户的第一户,也就是天下第一户,叫大宗户。大宗户的

第一代1人,是56代衍圣公孔希学。明太祖朱元璋给予他相当于宰相的待遇。朱元璋对他说:“尔其领袖世儒,益展圣道之用于当世,以副朕之至望。”可以说孔府向朝廷要什么,朱元璋就给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孔府,就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大学”加上“中共中央党校”也。

孔希学有一个儿子孔讷,字言伯,是57代衍圣公。朱元璋亲自主持了孔讷的授爵仪式。为了让衍圣公集中精力于祭祀圣人、研究学问,朱元璋不再让衍圣公兼任曲阜县令。改命族人孔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孔讷每年进京朝见,皇帝都高规格接待。废除丞相之后,令衍圣公班列文臣之首,品秩为正一品。史载孔讷身材魁梧,为人厚重,乐善好施,博学多才。但朱元璋笼络孔希学、孔讷父子两代衍圣公,目的不是用他们来治国,而只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号召也。

孔讷有三个儿子:孔公鉴、孔公铎,孔公镗。都住在曲阜。其中长子孔公鉴是58代衍圣公,我则是孔公鉴的三弟孔公镗这一支的后代。所以我说自己是孔子“直系传人”,而不是“嫡系传人”,以免外界误会。因为最嫡系的,是衍圣公孔德成他们家。也就是说,从我的58代祖开始,我这一支虽然是大宗户,但不是衍圣公了。

我的58代祖孔公镗不是衍圣公,他做过曲阜县令。因为58代衍圣公孔公鉴23岁就去世了,59代衍圣公孔彦缙袭爵时,年纪比较小,在宗族管理和宗庙祭祀等方面没有经验,就向孔公镗请教。

孔公镗有3个儿子,彦绍、彦纬、彦綋。孔彦绍是我的59代祖。往下五六代,说起来就有点繁琐了,请读者朋友稍微耐心一下下。

孔彦绍有5个儿子,承贤、承德、承敏、承睿、承习。孔承敏是我的60代祖。

60代的孔承贤有3个儿子,宏郁、宏器、宏载。孔承敏有4个儿子,宏上、宏得、宏泗、宏政。孔宏上是我的61代祖。

孔宏上有3个儿子,闻宝、闻实、闻字。孔闻字是我的62代祖。

孔闻字有5个儿子:贞仁、贞义、贞礼、贞智、贞全。孔贞智是我的63代祖。

孔贞智有1个儿子叫孔尚举,跟孔尚任同辈,是我的64代祖。

孔尚举有3个儿子,衍位、衍良、衍立。孔衍良是我的65代祖。我的祖先至此都住在曲阜。也就是说,二百多年以前,我的祖先在曲阜。

孔衍良有1个儿子孔兴来,是我的66代祖。现在杭州萧山有个“孔兴来水果店”,那跟我的祖先没关系,是自己取的名。

孔兴来有4个儿子,毓玺、毓铨、毓德、毓祥。他们一家住到了费县薛庄的盘石村。费县就是我的祖籍县,也是孔子及其门徒当年活动的主要区域。孔毓祥是我的67代祖。

大宗户到了67代,人口开始显著增加。孔毓祥有两个儿子,孔传文和孔传武,都住到了费县张庄的店子村,这就是我小时候回去住过的我祖父和我父亲的家。我们家定居到店子,大约一百五十年了。孔传文是我的68代祖,即五世祖。

孔传文有二子,继良和继成。孔继成是我的69代祖,即高祖父。说到这里,有件事需要辨别一下。

1974年批林批孔时,曲阜鲁源村有一位老贫农孔昭坤控诉说,他的祖父孔继成,1894年的一天,在离尼山半里多远的自家地里挖出一块石头,孔府便以破坏“圣门风水”的罪名,将他关押毒打一个多月。家里卖了仅有的五亩地,才把人赎出来,但已经皮包骨头,不久就死了。奶奶又气又恨,得了重病不久也死了。爹爹只好给地主去扛大活,吃不饱穿不暖,活活累死了。“我娘只好领着我们出外逃荒,要了整整十二年饭,大姐十岁就给人当了童养媳,二姐七岁也卖给人家,至今也不知道下落。”这位孔昭坤爷爷所说的孔继成,不是我的高祖父,应该是另一位重名者。庆东在大宗户的“昭”字辈里,没有查到“孔昭坤”的名字,而我的高祖父孔继成的3支后人里,也没有“孔昭坤”。所以,那位冤死的孔继成祖爷爷,应该是其他支系的,或者是赐姓的。不论孔昭坤的控诉是否包含夸张的成分,同名的孔继成而拥有不同的命运,这确实印证了那句老话:“亲不亲,阶级分”。

高祖父孔继成有3个儿子,广田、广增、广聚。长子孔广田,就是我的曾祖父。名叫孔广田的人不少,有些还是名人,看来这个名字比较吉利也。

到了70代孔广田这一辈,临沂地区的大宗户已经有81位传人。孔广田有4个儿子,昭礼、昭海、昭清、昭修,这是71代。其中长子孔昭礼,就是我的祖父,谱中写着他住在南张庄乡店子村。我小时候回老家店子,见过四爷爷孔昭修。二爷爷和三爷爷,就没见过了。孔氏族谱从70代以后,载入了女儿,由此可见社会的进步。名叫孔昭礼的也有一些名人,小时候祖父住在我家,我管他叫“孔笊篱”,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特别好,因为笊篱,就是捞饺子吃的。

在大宗户的165位71代传人里,还有一位跟我祖父重名的孔昭礼爷爷,是67代孔毓玺的后人,谱里注明迁往外地了。可见孔门取名之法是存在缺陷的,不到200人里,重名的达数起,其中叫“孔昭明”者竟然多达十人。不要以为大宗户就一定文化水平很高啊。

我祖父孔昭礼有一子一女,分别叫孔宪知、孔宪秀。

72代有397位传人,其中我父亲孔宪知的名下,写着他妻子和一子一女的名字。我姑姑孔宪秀的名下,写着我姑父的名字李恩普。本次修谱时,我郑重提出建议,女儿的孩子可以不入谱,但女儿的丈夫,还是写上为好。我的那些堂叔、堂姑的名字,也在我父亲的旁边。宪银、宪梓、宪兰、宪海等,看着都很亲切。但有些我不敢认,因为怕重名。有位姑姑叫宪侠,好名字也。我的父亲孔宪知,后来改名宪之,他的事迹,可以参见我的《想念父亲》、《跟父亲蹲牛棚》、《父亲的胸怀》、《这样咕嘟多少年》等文章。

73代就是我这一代了,有607个传人。其中叫庆东的除我之外,还有一男一女。全国范围名叫孔庆东的,光是“名人”就不止5个,看来这是个好名字也。有趣的是,叫孔庆侠的有4人,而且全是女的。我们大宗户的孔门女子,竟然这般喜欢“侠”字,看来我讲的“儒侠精神”,不但有学术上的根据,而且早已深深扎根于民众了。

74代就是我儿子的这一代“繁”字辈,传人达到了1228人。75代祥字辈,1507人。76代令字辈,开始下降,991人,这说明令字辈,是目前孔氏生育的主力。到77代德字辈,突然降到292人,这说明德字辈大多数还是小孩。78代维字辈,有106人。79代垂字辈,有31人,其中3人住黑龙江,2人住吉林,2人住甘肃。

从56代衍圣公孔希学,到79代垂字辈,临沂地区大宗户的传人共5000余人,加上配偶是一万多。这肯定不是全部,因为临沂地区是孔子后人最集中的地区。庆东根据续谱工作的进程和实际了解到的情况综合估计,至少有10%的遗漏。由于现在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板块破碎,许多身居各地的孔姓之人都跟家族失去了联系,甚至根本不知道续谱这件事。有些人知道了,但是不了解续谱的意义,对此不感兴趣,不愿入谱,工作人员也无可奈何。其实倘若由政府来主持这项工作,设计一个高效率的程序,根据民政部公安部电脑里的户口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自动生成一份基本族谱,应该是非常简单的。希望有一天,能够把那些遗漏补全吧。

现在把庆东一百多代祖先的脉络,按照远疏近详的原则,选40人,画一个简单的世系图。

黄帝(始祖)——契(商祖)——汤(建商)——微仲衍(宋公)——弗父何(宋卿)——孔父嘉(孔氏祖)——叔梁纥(孔子父亲)——孔子(圣祖)——孔鲤(庭训)——孔伋(述圣)——孔谦(魏相)——孔腾(奉祀君)——孔霸(关内侯)——孔羡(宗圣侯)——孔灵珍(崇圣侯)——孔光嗣(失爵)——孔仁玉(中兴祖)——孔宜(长支)——孔圣佑(衍圣公)——孔端操(北宗)——孔元措(《祖庭广记》)——孔思晦(圣裔)——孔希学(大宗户)——孔讷(文臣之首)——孔公镗(曲阜令)——孔彦绍——孔承敏——孔宏上——孔闻字——孔贞智——孔尚举——孔衍良(住曲阜)——孔兴来(到费县)——孔毓祥(住薛庄)——孔传文(五世祖到店子)——孔继成(高祖)——孔广田(曾祖)——孔昭礼(祖父)——孔宪知(父亲)——孔庆东(本人)

天下孔姓是一家,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说,我很赞同。但要叙辈分,讲尊卑的话,我有一个改良主义的建议,就是“五服”之外,可以不论。以庆东为例,凡是我的五世祖孔传文的孔姓后人,我们彼此可以严格论亲。出此之外,就不必那么严格,由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况自己决定。例如孔传武或者孔贞仁的某位后人,现在90多岁,比我小两辈,要是喊我爷爷,实在不大合适。孔门最最嫡系的是衍圣公一家,而他们家辈分最小,现任奉祀官孔垂长是79代,比我小6辈,彼此还是以先生、老师、教授之类称呼比较得体。至于更远的孔姓之人,做到彼此不通婚就行了。倘若说是黄帝的后代或者商汤的后代,便都认起亲来,那大半个中国就乱套了。家谱毕竟不是国谱,家谱科学完备,礼法宽严有度,则家族的荣耀与国族的利益,就能够结合得更紧密了。(完)

本期博客思考题:

1. 衍圣公制度还需要延续下去吗?

2. 族谱有没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价值?

3. 人类为什么要“慎终追远”?

孔庆东

(发表于《人民文学》2010年第9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7512.html

更多阅读

孟氏起源及家谱相关内容 孟氏家谱辈份查询

孟氏起源及家谱相关内容(上)一、孟姓起源二、孟姓郡望堂號三、孟姓遷徙四、孟子嫡系優遇五、孟姓家譜詳敘六、修譜綜述七、家族管理八、家譜內容九、家譜內容、體例與特徵十、譜牒一、孟姓起源孟(Mèng)姓源有三:一、出自

汪氏修谱简史 安徽汪氏家谱字辈

汪氏修谱简史(一)桐城 汪兴吾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后,逐步形成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最近的血缘关系为父子、母子,最远的血缘关系为民族,不同的血缘关系形成规模不同的血亲集团,逐渐形成为宗族,谱牒自此诞生。自商代到民国,上至帝王,下至庶民,从城市

王氏家谱 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

王姓王氏和王姓是同义词,已合并。王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世界三大姓氏之一。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进行统计分析,资料显示:王姓超过李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有大约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

马氏家谱第一卷开卷篇序言 资本论第一卷序言分析

《马氏家谱》 第一卷 治家全书 《马氏家谱》序编 委 介 绍顾 问:惠子简介—惠子,上海人,著名经济师,世界文化名人,当代著名诗人,著名社会活动家,韩国留学问题专家,韩国留学初审面试官,文化局局长,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泰州理事),江

声明:《孔氏家谱世系概说 孔子家谱世系表》为网友不靠譜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