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出典] 王维 《鸟鸣涧》
注:
1、《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2、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偶尔。不时地啼叫。
3、译文1: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译文2:
人闲冷清清桂花飘落, 春夜静悄悄深山空空。
明月蓦然出惊动了山鸟, 时时鸣叫在寂寂春涧中。
4、王维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在玄宗开元年间進士及第,时年才二十一岁,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王维信佛,少年得志,仕途顺利。但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平乱后受到处罚。从此郁悒不得志,晚年隐居在陜西的辋川别墅。 王维是唐代五言诗的代表,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并精通书画和音乐,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的美誉。从他的名字中,也可看出他的心志。他名维,字摩诘,连续读起来就是“维摩诘”。而维摩诘是得到释迦牟尼佛称许的一位大居士,佛教中有一部《维摩诘经》,就是他对弟子们讲学的书。会给自己取了这样的名字,可见他对维摩诘的敬佩了。而王维在历史上又以“诗佛”著称,这也跟他在佛教中的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维自三十岁左右丧妻以后,从此终生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后来,他更是舍住宅作为寺院,而且每日退朝之后,就独坐诵经,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由于对佛法的浸淫日深,他的田园山水诗中,自然就带着高度的清幽、静穆的境界,给人留下了许多回味的空间。
5、《鸟鸣涧》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诗人以娴熟精炼的笔法,重点描绘了皇甫岳别墅中的景色,展现了一幅幽静恬人的春山月夜的图画。
这首诗极其善于运用动与静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巧妙地赋静态的场景以动态,以动显静,使诗的艺术画面达到“意境两浑”的极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表现的是别墅的环境寂无人声,桂花的开放与凋谢也无声无息。四周的“人闲”、“夜静”,造成了“山空”的错觉,为了取得静中有动、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诗人还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用以反衬春山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山之幽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化静为动,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皎洁的月光洒进山间,使已疲劳入梦的山鸟陡然惊醒,在惺忪朦胧中误以为天色将晓,于是便疑惑地不时向友邻发出阵阵问讯的鸣叫。这里,诗人抓住春山“月出”和空谷“鸟鸣”两个富有特征的动态进行描写,寓动于静,寓声于静,以动态、音响显静,在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中,让读者从空谷鸟鸣中聆听到了静的“声音”, 从疏淡的笔墨中体味出“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从而将有些抑郁的寂寥感转化为一种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感。
王维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彪炳千古,除其具有“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之外,还在于他所精心创造的“诗中画”独具鲜明强烈的动态性和悦耳爽心的音乐美,且能把音响与形象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达到“诗中画”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6、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我们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余恕诚)
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的《唐诗选》是这样注释的:“‘桂花’亦称木犀,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当是春日发花的一种。一说是冬天开花的桂,春深花落。”这是一种说法。
新说法:原诗首句有些版本作“人闲桂花落”当有误,本应当作“人间桂花落”。因古代“閑”字又写作“閒”,“閒”与“間”二字形近易误,且古时“閒”与“間”二字也多通假互用,不足为奇。中华书局校刊本《王右丞集笺注》首句即作“人間桂花落”。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中也作“人間桂花落”,其注释道:“人間句:‘桂花落人間’的倒文,意为月光照亮了大地。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桂花,即月华。花、华同。”
如此,则这首诗首句写的是明月之光,与后面“月出”句相互照应:一写月华普照大地的总景,一写月出之后的影响情形,二者并无矛盾,亦无意思的重复,而是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的。与前几种说法相比,这种说法中缺少了带有欣赏者主观感情的“人闲”的描写,也缺少了桂花芳香的味觉之美及那种桂花飘落时的那种清幽感,但却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联想手法,由地下联想到天上,由山野联想到仙境,由人间联想到月宫,意境开阔,想象奇丽,景致幽雅,全诗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妙境界。诗首句写明月之光,遍洒人间,一泻千里;次句写月夜春山,一片幽静,空旷宜人;三四两句写了月下山鸟,惊起忽飞,时时鸣叫;也写了月下春涧,涧月相映,水声潺潺。全诗短短二十字,诗中却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有物的和谐,也有人的怡悦,有自然风物之美,也有作者主观感受之美。它既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山水画。诗中春月、春山、春涧等景物相互交织在一起,明灭隐约,很自然地构成一幅“春山月涧图”;其中又织以清脆悦耳的春鸟之鸣,衬以涧中潺潺流水之声,娓娓婉婉,动人心扉,于是又仿佛和谐地奏出了一支优美的夜曲。诗中以动衬静,以音乐之美配画意之美,读后使人更觉春月的皎洁,春山的空旷,春夜的静谧,春涧的幽雅,春鸟的动听,一切景物都那么和谐得体,优美宜人。诗题作“鸟鸣涧”,大概就是本于这种意境的罢。
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擅长音乐,又信奉禅理,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他善用精炼而自然、准确而又富于特征性的语言来写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形象鲜明,构成悠远而优美的意境。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雨图》)这首诗就是把绘画艺术之美和音乐艺术之美融为一炉,把浪漫的艺术想象和清静的禅理之宗汇成一体,创造出优美意境的一个典范。
这是对此诗的新理解,也许只有这种理解才较合于王维这首诗的原貌罢。江西省泰和县沿溪中学:张清嵩
8、“人闲桂花落”看似信手拈来,读时极易被人忽略。而此句描绘出的春山之静,可谓细到毫巅。人们往往用“银针落地亦有声”形容安静。桂花极小极轻,比银针要细小得多。如果不静到极处,就无法感受到它的轻轻飘落。只有当人神清气爽、心静、身静、独坐于空山,与那山那树那花那月那夜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才能体会到,桂花落下那极细微的声响,嗅到它发散出的淡淡花香。
如果说“人闲桂花落”是人的主观感受,那么“夜静春山空”就是客观的现实描摹。仅五字,一幅的春山夜色图便跃然纸上,把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山之夜,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春山的美景了。它点出了时间是春夜,点出了地点是春山。白昼的山,一定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鹅黄嫩绿、春意盎然!作者可能白天就处身山中,一直在欣赏着、感受着;早已没有了时间的观念,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依然在体会着春山的一切……一个“空”字,完成了时间的转换,白天的喧闹由此转入了晚上的宁静。
前两句已极力渲染了春山之夜“静”,可那种静只是孤单寂寞而无优美感。“月出惊山鸟”则引入了动态的画面:月亮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无声无息。但春山的整体景色,却因为月亮逐渐的升起,而不断的变化着;柔和如银的月光尽情挥洒,白天的美景又隐约出现了,并被赋予了迥异于白天的朦胧之美。
月亮升起是缓慢的。坐的时间不长,不会注意到它的升起;月光的飘洒是不经意的,如果身心不安,不可能感受到那魔幻般的景色。正因为春山静到了银针落地亦有声、桂花飘落也感知的时候,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不论它有多小多轻、有声无声、强不强烈,都会被事物敏锐的捕捉到。那么山鸟的受惊,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个“惊”字,妙不可言。此时,人们仿佛看到一幅优美的FLASH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
“惊山鸟”之后,“时鸣春涧中”便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在非常安静、没有丝毫声响的时候,人们对静的感知还不太强烈,假如突然有一声响动,就会让人怵然一惊,进而会感到环境更加静谧。“时鸣春涧中”,不是鸟儿的叽叽喳喳的喧闹,而是偶尔一声鸟鸣,鸣过之后又是长时间的寂静。按照常理,鸟鸣会打破春山的静,可王维正是利用了鸟鸣山更幽的特点,把对春山夜静的描写推向了极致。
与自然和谐共存,早已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至高理念。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贴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他的诗可粗读,可细品。粗读,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细品,则被那美仑美奂所陶醉。我们都知道诗仙李白,知道诗圣杜甫,王维以他独特的风格,也被人称为“诗佛”而与前者并驾齐驱。
喜欢王维的诗,更喜欢大自然。 (来源:人道网)
9、这首诗的诗意和禅境,在于虚空宁静。在诗中,人的心境就空虚寂静、闲恬空淡的。人只有在悠闲的时候,心境空虚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音。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能听到它坠落在地上的声音。这种心境该是多么的宁静、空虚和恬淡。实际上,这是借助外物的描写来写人的心境。而春山、春涧的空虚宁静,又只有在夜间——夜深更尽的时候最为明显和突出。为了进一步渲染这春山春涧的空虚宁静,诗人又写了在月亮升起时,惊动的山鸟发出几声悠长的鸣叫声,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衬托出广大夜空无边的空寂。这种空灵透彻的虚空之景,虽然短暂,瞬间即逝,但却在禅者的心中获得了永恒。
《坛经》说:“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禅者在解释世界物质运动时,总是把物质与运动分开,认为运动并不存在于事物的客体实体之中,而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运动只是感受上的暂时假象,惟有静止和寂灭才是永恒的。所以,禅者不从“动”中而是从“静”中去感受大自然永恒的生命。
10、《成都古今记》中所载,古代成都一带,把每年的八月定为桂花会。花开时浓香致远,也称“九里香”,想来唐伯虎点的秋香大概就出生在八月。
难得这个时候可以毫无负罪感的出来寻香,却找不到楼下那“清可荡涤,浓可致远”的细如粟的金桂花瓣。燕子说,楼下的那棵金桂要等到其他的都凋零了,才舍得绽放。
很喜欢李清照的那首诗,忍不住再贴一次“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桂花是恬淡宁静的,她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情疏迹远却香溢人间。
年年岁岁岁岁朝朝,似乎总在重复同一种情怀......其实,重复的只有浮躁。
静修禅心是佛门的追求,事实上尘世一旦夜寂对一个独临其境的人难免悲凉意生。好好相处,人物和谐才是好境界。
1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淡定
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 幽雅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如茶,淡淡品来,余香绵绵;子陵如琴,高山流水,滤尽世俗之气。任意地选择一个角度仰望幽深广袤的夜空,神游天地,物我两忘,没有一丝的造作。
这是一个人的出尘。
12、王维的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悟解禅理,即在自然界中体验内心虚静幽寂的情趣,这就有助于形成一种观赏体察自然美的人生观。王维在山水田园中追求空、寂、闲的禅趣,也有助于形成其诗的高简闲淡、凝思静虑的艺术境界,从而表现在自然美景和萧散的生活中解脱尘世烦嚣的怡悦心情。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此诗禅味极浓,用笔疏淡而传达出含蓄丰蕴的诗情画意。诗人有意把桂花和明月联系一起,夜来桂花特香,很和谐。这细致的花香,暗示出春山并非真“空”,内有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道出了真谛:大自然是永恒的,而这月夜是永恒中的变化,这月下景致就象桂花开落,自生自灭,周而复始,任运自然,且归于整体的永恒。山鸟的存在则由其啼声为人感觉,声音诉诸听觉,同样真切。这也说明春山并不真“空”。这种空,是鸟窠的沉默,是含蓄着饱满内容的沉默。“空”而又不空,表面空,其内充实。清人沈德潜说此诗:“诸般声息嗅味,迥出常格之外,任后人摹仿不到,其故难知。”(《说时晬语》)由此可见,王维诗风之变,尤其是艺术境界的成熟和完美,无不是受尽禅宗精神的刺激和浸染的结果,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抒情诗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唐司空图看出了奥妙,说王维诗“趣味澄迥,若清沇之贯达”(《与王驾评论》)。
盛唐以来,禅宗文化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封闭的心理和内向的性格,禅宗的人生观使士大夫最终形成清幽淡远的林下风流和审美情致。禅宗那直觉观照、沉思默想的参禅方式,活参、顿悟的思维特征,使士大夫逐渐形成了以直觉观照中沉思冥想的创作构思,和自我感受为主追求宁静、和谐、澹泊、清远的审美境界,使得中国古典抒情诗在艺术的花苑里又绽放出独特而鲜艳的奇葩,从而形成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
13、清晨傍晚,独自走过广场时,我会深深吸气,寻找那片暗香。小径深处,有一片桂树林,那是我的木犀地。桂树的叶子四季常绿,此季,花绽放,香亦浓,木犀以最美丽的姿态迎接生命的丰盈。而我,每每走过木犀地,有了木犀花温柔的陪伴,感觉暖暖的。
走过,路过,脑海里最先浮起的是那一句“人闲桂花落”。王维这诗,说的是人闲闲的状态,桂花已经落了的状态,也可说是人正处闲散之中,桂花正在飘落之中,或是已然或是正在进行中,怎么着都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者追寻的是一份禅。禅是智慧,禅更是生活。佛家有云:日日是好日。赏花品茗,云淡风清,心无挂碍。
置身红尘中,至少我是做不到心无挂碍的,云淡风清只是一种瞬间的感受,稍纵即逝,无可把握。
人生总有很多事,需要承受或忍耐。不要幻想别人会当你如珠如宝,小小的名利面前,你即便无动于衷,也自会有人急不可待地来挤兑,甚至伤害。淡然一笑,喧哗闹腾的不一定有底气,沉默无语的不一定心中无数。远远离开,前方大片开阔的广场,那儿有属于我的真真实实的木犀地。孙晓敏
14、走在微凉的风里,无人陪伴,亦气定神闲。
想起那些曾读过的颇有禅意的诗句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仿佛嗅到迎风飘来桂花的细碎香气。
探寻,桂花开处,梅妒菊羞。
秋日若无桂花,秋会比月宫嫦娥更寂寞吗?
桂花,那些细碎的花瓣总是让人怜惜,
仅仅云雨灌溉,就能酝酿佳茗。
竟不张扬。
低调,是一种高级的风格。
而那香气阵阵悄悄,
泯一口,
余香饶舌。神秘又令人着迷。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月亮升起,惊醒睡在树上的山鸟,鸟鸣声在山涧中回荡。
[出典] 王维 《鸟鸣涧》
注:
1、《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2、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偶尔。不时地啼叫。
3、译文1: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译文2:
人闲冷清清桂花飘落, 春夜静悄悄深山空空。
明月蓦然出惊动了山鸟, 时时鸣叫在寂寂春涧中。
4、王维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在玄宗开元年间進士及第,时年才二十一岁,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王维信佛,少年得志,仕途顺利。但在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平乱后受到处罚。从此郁悒不得志,晚年隐居在陜西的辋川别墅。 王维是唐代五言诗的代表,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并精通书画和音乐,有“文章冠世,画绝千古”的美誉。从他的名字中,也可看出他的心志。他名维,字摩诘,连续读起来就是“维摩诘”。而维摩诘是得到释迦牟尼佛称许的一位大居士,佛教中有一部《维摩诘经》,就是他对弟子们讲学的书。会给自己取了这样的名字,可见他对维摩诘的敬佩了。而王维在历史上又以“诗佛”著称,这也跟他在佛教中的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维自三十岁左右丧妻以后,从此终生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后来,他更是舍住宅作为寺院,而且每日退朝之后,就独坐诵经,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由于对佛法的浸淫日深,他的田园山水诗中,自然就带着高度的清幽、静穆的境界,给人留下了许多回味的空间。
5、“人闲桂花落”,说的是什么呢?“人闲”,在山里的这个人,内心是闲适而恬静的,没有丝亳的烦扰。“桂花落”,心静到连山中那细细碎碎的桂花,在静夜中纷纷的飘洒,和空气中暗暗涌动的清香,都能察觉得到。“夜静春山空”,越发显出了夜晚春山的静谧和空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静夜的春山中,万籁静寂。这时皎洁的月儿慢慢的升起了,无声无息的辉映着春山,却惊醒了在山林中栖息的鸟儿,纷纷的飞到山间的涧水中,此起彼落的鸣唱着,划破了这深深的寂静。
月出、鸟鸣、花落,这些“动”的景像,使得整个天地显得生动而不孤寂,“月出惊山鸟”,这个“惊”字一下子就打破了春山的静,鸟鸣过之后又是一阵子的寂静,反而更衬托出“鸟鸣山更幽”的特点,“动景”更能引导進入“静”的层次,把“春山夜静”的氛围描写到了极致。这首“鸟鸣涧”的语言精炼含蓄、气韵生动,表达出了一个多么丰富,美满的世界!然而,这也是王维内在境界的体现啊!
王维的诗作有一个特色。像他的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都是用动态和声音,描绘出一片静美的意境。这种综合了诗词、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使他的作品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度美学境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尤其是诗与画,向来强调要“传神”,要“以形写神”,所以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的传统艺术更着重于“神韵与内涵 ”,也就是“意”的表现。而王维在他的田园诗中,多于简易闲淡的景物之中,寄托有深远无穷的意味,看似随意,实则精巧蕴藉。就像这首“鸟鸣涧”吧,就是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内涵,传达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
6、该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该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
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7、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有“诗佛”之誉。他的山水诗清新自然,时时透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禅意。
这首《鸟鸣涧》是他众多山水诗中的经典之作,值得细细玩味。 深秋的夜晚,桂花如雨纷纷飘落,诗人悠闲地在这花雨之中散步;春天生机勃勃的山林,此时了无人迹,一派安宁;不知何时,月亮出来了,无声无息的月光竟把安眠的鸟儿惊醒了,不时发出一两声婉转清脆的叫声。 诗的内容大致就是这样,仔细品味,问题就出来了: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时候?“桂花落”分明是暮秋,可“春山”“春涧”却是春天啊?原来,诗人在这里是用了“联想”“反衬”的手法,实际的时间应该是秋天。“春山”“春涧”只不过是诗人联想出来用以衬托秋山秋涧的安静的。春天的山涧繁花似锦、生意盎然,此时却只有淡淡的桂花、偶尔的鸟鸣,两厢对照,当下的静谧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这种“以动衬静”的写法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这首诗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须从“闲”字和“空”字上去下功夫。人心是不会因为“桂花落”而悠闲的,如果是看到落花“触景生情”而有了悠闲自在的心境,那他的境界就低了。真正的“闲”是了无机心,散淡从容,有此心境的人,外物皆着悠闲之意。所谓“相由心生”“境从心出”就是这个道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物之境,而是人心没有任何羁绊,自由自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正是诗人的追求,也是这首诗透出的情感。
总结一下,《鸟鸣涧》突出一个“静”字,用“以动衬静”“以声写静”的手法,描摹了一幅“静而不死,寂而不枯”的“秋山月夜图”,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天人合一的喜悦之情,景因情设,情景交融。
8、诗歌,是诗人内在生命的真正体现,而王维山水田园诗有一类是以自然的空寂,自然的动态静谧等意象来显示生命的动态的。
所谓意象,既是感官印象,是诗人感官经验的语言表达,任何诗人创作意象首先必须以眼、鼻、耳、舌、身这五个感官去感知、捕捉外物的表象,然后注入自己的情思,经过提炼、概括使之凝结为意象。可以看出意象不仅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灵魂,而且可以洞悉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所展现的空灵静谧是与其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人生观和审美风格密不可分的。
通过对《鸟明涧》的品读,可以初步感觉到王维诗歌中“空”、“落花”、“静中动”等意象。
(一) “空”的意象使诗境和禅境互为渗透,造成虚幻不实的禅意诗境。
在《鸟鸣涧》中,所有的怀疑和彷徨,急噪和紧张,焦虑和烦恼都不见了;所有的功名和利禄,是非恩怨,荣辱名誉都消失了;创作的社会思想一步步地退出了诗歌的境界,隐藏在了大自然的春山明月、茂林绿竹之中。我们无法探究“人闲”和“花落”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总之,一切都是那样的寂静,一切又是那样的晶莹剔透,仿佛山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云化着一种神秘的不可抗拒的美。难怪胡应麟感到:“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空”,难怪沈德潜称其:“不用禅语深得禅理”,着便是“空之寂”。不过王维的空与寂不是“ 玩空和死寂”,而是“空中有色,寂中有响”,充满了生命的活跃与心灵的真趣。这里有浓郁的芬芳、轻盈下落的桂花;有举翅乍飞、突飞而起的山鸟;有清脆透明、时起时消的鸟鸣。这些美丽的色彩,灵动的姿态,清脆的响声便是王维山水诗中“空”的体现,“寂”的放映。
另外言“空”的诗句还有“空翠湿人衣”(《山中》)、“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鹿柴》)、“空知反旧林”(《酬张少府》)等。空空寂寂言宇宙有形无形的一切实体,言诗人隐居生活是以“空”为参照物,闲适自在,不论时间与空间,任何物体都不是阻碍,青苔、细草、鸟声、甚至人心。
(二)“落花”的意象反衬出诗人生命的跳动,心的跳动随落花而动。
《鸟鸣涧》中唯其落花,更显得虚空澄清撤亮,月亮露出来,竟也使山鸟受到惊吓,实在幽到及至,又唯有鸟鸣,更衬托出山涧中空幽和桂花的坠地有声,诗的闲适与心动,没有一丝尘世的浮念。花是佛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佛道中被赋予了真性,有纯洁不被污染等象征意义。再此“落花”的意象更显示出诗人的心静脱离凡尘。
再如《辛夷乌》:“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空寂的山中,花静静的落,默默的无声无息,而王维却听出了花落坠地的沉重的撞响。这种沉重的撞响就是生命枯荣沉重的震撼之声,是不绝的天籁,只有王维听见了,唯王维的心灵深处久久回荡着芙蓉话凋谢的坠地之声,造物的静谧是一种动态的静谧,王维由花的开谢感悟到人的生命匆促,易于调败。
除此之外,王维这种以“落花”为意象的诗还有“花落家童未扫”(《田乐园》)、“落花寂寂啼山鸟”(《老将行》)、“何因吹送落花来”(《杂诗三首》)等是诗人内在生命的真正显现,通过“落花”的轨迹而行,心的跳动随花落而动,也是生命跳动的外化。
(三) “动中静”的意象使诗境达到“传天籁之音,绘有声图画”的境界。
为了追求“空、寂、闲”的禅趣,王在诗中最喜欢表现“动中静”的意象。静的意象是不容易表现的,如果绝对的“以静写静”把山水景物写的一片死寂,便不能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意趣,这种僵死的静是不能动人的,是缺乏诗味的。
我国古代的诗论家提出了“置静于宣动中”,“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中有声,冷中有神”。而《鸟鸣涧》正是如此,以桂花的坠地有声来显示春山中夜的寂静,鸟惊以及鸟鸣打破了寂静的夜空,使春山更显得寂静无人,整个的静勾勒出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山野空旷,万籁无声,亭亭桂树,徐徐落花。忽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下,洒满山林,月惊山鸟,音回空谷。青山月夜的寂静与美,使人心灵剔净,使人赏心悦目,同时又透露出诗人赞美人间的心态。
正因王维以动写静,所以他笔下的声音多是静中的微小声音和细微的响动,所以有人评价王维写山水田园诗善于“传天籁清音,绘有声图画”。
禅、佛的佳境是空、静、寂、幽,使人在宁静平常的状态中,闲适恬淡地品味远离世俗的世界,忘却尘世繁华,万念皆寂,流连于明净幽深之境,如梦如幻,如雾如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是如此,读不出时代,读不出社会,也读不出历史的起始与绵延过程。王维带着禅学的人生观看世界,看自然,也带着这种眼光来构造他的艺术世界。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所展示的无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状态,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没有孤独,也没有惆怅,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而这种“空灵”、“动中静”、“徐徐落花”的意象获得了超越历史文化的、永恒的审美与品诗价值。
9、这首绝句它的文学架构美,古来自有定论——动、静交替;虚、实转换!动静交替之中我们读出了节奏音乐感;虚实转换中我们读出了山水画的灵秀感。
人闲(静)桂花(静)落(动),夜静(静)春(动)山空(动)。月(静)出(动)惊(动)山(静)鸟(本静后动),时(动)鸣(动)春涧(静中有动)中。您听出节奏来了吧?由舒缓到激烈,层层跌加,很美的韵律!真乃诗歌也!
人闲——虚写,人为什么闲?恩师张九龄丞相被贬,央及鱼池自己也闲适于宋之问的庄园中,当然人闲,但身闲心也闲么?作者没说,但文字本身说明心未闲,但未闲却也闲。虚得着实活份、着实可爱!
桂花落——实写,因为人闲着,眼睛就得要看,诗人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桂花开了又落。桂花开了会落,来年还会再开,我今年闲了来年将不再闲么?诗人在以物问心:我还要再出世么?只是一问。一个闲适的人、一个闲适的小院,一对人、物神交合为一体。实得让人浮想连翩。
夜静——实写,花开花落、出世入世的景象,都无法改变脚下的现实——是时人闲夜正静!那么此时是黑夜还是月夜?如果是黑夜,那大诗人是怎么看见桂花落得呢?让你想!实乎?虚乎!
春山空——虚写,文学艺术上从小院推展到了眼及的旷野,夜静春山空加上人立桂树前不是一幅意趣盎然的水墨画么?是的,而且是淡描。春山该是万物逢春,生机蓬勃之时,怎么就空掉呢?回答了再出世的前问——春山未空,我出世的心空了!是这样么?又出疑问了——前边引领再出世与否感思的是因为桂花落了,可是常理是“八月桂花香”,可是不再出世、我心已空的表白却在“春夜”时!这种时空恍惚让读者我真的就恍惚了,但我入画了!我已经被作者不可拒绝地带入了画中,因为我恍惚了,前边看看春夜,又回头瞻望留有余香的桂子!后人多有臆断——此桂是春桂而非秋桂也,对此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入画的我断然认定这就是秋桂,这就是诗佛文字般若灿烂之处,诗乃为感而咏,就是要让你恍惚!无所动之,诗就不是诗了。这三个字又把第一句中实写的“桂花落”的带虚了。短短的十个字,一幅带上读者的山水画,里边却好象还有一个更加虚实相印的“大千世界”隐着呢。多么妙不可言啊,此时我的心情就是两个字——折服!
月出——实写,寂静的山夜忽然一论明月忽现,这好象是水到渠成,空蒙的山夜着实看久了让人倍感压抑,这一轮明月来得真是时候啊!山水画鲜活起来了,但此处作者又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桂花落”还真就是在黑夜中!实实在在的花开花落更加虚幻!这不就象人生一样么?人生无常!世象无常!
惊山鸟——虚写,山鸟者日出而飞,月出当栖。月出而惊者,鸟乎?非鸟也!非鸟乎?是鸟也!鸟错乎?月错乎?人错乎?有趣,真就是有趣!
时鸣——实写,因为应该能听到,所以他是实在的。但我又有疑惑了,凭我的认识和理解(小时候在农村里,也有过夜惊树鸟的经历),夜鸟受惊要么不叫,要么就是一声惊叫之后就扑愣而去,再无声息。此鸟却在“时鸣”,哈哈,不象是被月色所惊,倒象是在愉悦地以歌声求偶!一个“时”字,妙趣横生!
春涧中——虚写,因为看不到,也听不明。我看不到,鸟似乎也看不到,为什么不一飞冲天以求广阔,却要在春涧中徘徊呢?因为涧在春时,春涧有水,而水中有月!鸟在追月,是不是山鸟错把月出当日出了?真就是这样哦。月是月,鸟是鸟,鸟把月当日,可月把鸟又当成什么了呢?
所有的情趣、所有的恍惚都留给入了画的读者吧,不是作者非要读者这样投进去,而是读者受了感染,非得把自己融进去。
四句话却是循环往复,环环相扣又环环相否,不仅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画里还有一个傻乎乎看画听歌的你!
这就是诗佛美不胜收的文学情趣。
再来说说我从中领悟到的佛学意境。可以说该诗字字都有禅机。
第一个佛的意境是“空”。从文学上的笔法是动、静结合;虚、实转换,但逻辑上来讲,是否定与再否定的结构。诸法皆空象,作者从第一字“人”开始就在告诉大家诸多世象,人身是世象,当然人生也是世象,闲着的人生就更加是世象,接着用妙趣横生的笔法描写“桂花落”、“春山空”、“山鸟惊”、“春涧飞”这些世象的同时,又一一艺术地否定了再否定,留下了诗里的一幅世象的《春山夜静图》,也暗喻了世象之外的“真实”——万法可变,空性乃本!
可以说“说象空象”是作者思想基础,就象鱼只能游在水中一样,“空象”理论已经成了作者思维的根本,离开了“空象”王维就不再是王摩诘,当然即便是也写出了《鸟鸣涧》,也绝不是王摩诘的《鸟鸣涧》!我们也读不出“虚了的桂花、空了的春山、‘惊’了的山鸟……”这等等的境界了。
第二个境界是王维诗中除了“空了”的大境界之外,还处处藏有禅机!
佛学告诉我们在“悟道”过程中世象上不能“着象”,情理中不能“执着”,因为终极本性是“空象”,而该“本性”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字的最大概括性来讲只能表述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了。因为语言和文字的基本功能还只能是“象内”的描述而已,而且语言、文字本身也是“语言象、文字象”都是形而非“本”,而“象”上的境界只能“悟”。所以佛陀说了四十九年的法,最终还谆谆告诫:他老人家什么也没有说!他老人家从此来看也更是一位大教育家——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启迪决不是说教!
禅宗从一开始在佛教内就被确定为“教外别传”的地位,其法门(方法)就是“佛主拈花、迦叶微笑”式的“口受心传,不落文字”,就是参禅而悟。可以说“能说得明白”的悟本就是“未悟”!“能理论清楚”的禅机,本就不是“禅机”。
就此而言我要是说我能把诗中的禅趣说得清楚、明白,那我也有点“大言不惭”了——禅是王维的禅,悟也只是王维的悟,充其量我们顶多地说是“被启迪”而已。
“春夜桂花落”中有禅机,“夜静春山空”中有禅意,“月出惊山鸟”有禅趣,“时鸣春涧中”有禅旨。可我无本事说明,也说不明白,但我心中已经有了“浅会”(尚不够资格说“悟”或“浅悟”)的“法喜”。
对于“月出惊山鸟”里边的趣旨,我来通过一个故事来启迪一下自己和读者们。香严禅师曾拜沩山禅师座下,一段时间之后师傅还没有教给自己开悟的禅机,有点急不可耐了,就请师傅开示禅机,沩山就说到:我若说似汝,日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是。香严听到师傅如此说得不关痛痒,很是失望就有点发穷恨:“此生不学佛法也”,甩袖而去。想去南阳禅师慧忠处去学习,可到了南阳,慧忠禅师已经圆寂,就在慧忠禅师墓前结庐而居,一日香严正在院中劳作,一粒飞来的小石子正好打在了院中竹杆上,竹子“啪”的一声就爆开了。而就是这一声爆响入耳,香严就“受惊”而开悟,而此时的“悟”和沩山禅师当日话中隐含的禅机却有着深刻的“机缘”。由此故事中香严惊“竹爆”而悟,和鸟受“月出”而惊是否可以参照一比?不管是否惊于“月出”而悟,但其中禅的趣旨,可以启发我们的意境了——鸟不会“惊”于月!试想一下我们“受惊”的原因很难外于“喜怒哀乐”的个人情感,惊喜、惊怒、极哀、极乐。不能让我们和本身利益相接触的事情,我们是不会受惊的,天上飘过一朵云,你说人会受惊么?不会。同样月朦胧时鸟朦胧,月出能让倦鸟受惊么?当然也不会!那么鸟儿还受惊是为何事、何情啊?鸟儿不为七情六欲,月出为禅机,鸟儿受惊背后是那妙不可言的“开悟”!
再来勺勺“时鸣春涧中”这一句。古人评价这一句其中的佛学的境界还赶不上王籍《入若耶溪》中“鸟鸣山更幽”一句。其实两句的意思都有相同之处,以世象的喧动反衬般若智慧的清净无碍。但我个人感觉摩诘此句意境更比王籍“鸟明山更幽”来的宽厚、延绵。“鸟明山更幽”尽管很明朗、很直露,但是该说的都被作者一句说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被局限住了。而“时明春涧中”却让读者“意尤未尽”,延展出无限的遐想空间来。
一个“时”字就有无限的禅机,是每一次“鸣叫”你都听到、都数到的么?没有!或鸣或未鸣,无有定实!我在写《鸿鸟》那篇时就提到过这样的“趣旨”——鸿爪踏雪泥,来过么?没来过么?你就去想吧,“解无定实”!同样“春涧中”也要比“山更幽”更加禅意浓厚,山幽涧更幽,春涧更比幽山趣。除幽之外春涧尚有水,水中还有月,丁丁冬冬的山泉声、晃晃悠悠的月亮都是真的么?都是假的么?读读《大般若涅磐经》:“臂若山涧,因声有响,小儿闻之,谓之实声,有智之人,解无定实。”又谓“臂如山涧响声,愚痴之人,谓之实声,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水中月亮更可一比!
而且我们在揣测王维字中意境的同时还可以联系他开篇时的一个“闲”字,“山涧中”让我们感觉到他“闲”的很“乐观”,“闲”得很“活份”。相反如果套用了“山更幽”就可以读出“无奈”之情了,了无学佛之人的洒脱之气了。“幽”、“鸣”包括“闲”都是“五蕴”、“六尘”色识之象,当得“了别”时且“了别”,本是解无定实,又哪来的“更”字?所以我意籍当不如维也!
禅说不得,悟也说不得,但理论上的东西、情趣上的东西还是可以交流一、二的,我本俗人,尽说俗语,希望读者“过而不住”。盱眙见南山
更多阅读
根据古诗编故事:《鸟鸣涧》
根据古诗编故事:《鸟鸣涧》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天的夜晚,我坐在一棵小树下,歇歇脚。一阵微风掠过桂花林,一些星星点点白色的花瓣被带到我的身边,落在我的头上、脚上,有的还在空中飞舞着,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 孔子的著作有哪些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名称 《论语》创作年代 约公元前540~400
桂花什么时侯开 桂花的诗句
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鸟鸣涧》。诗的前两句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谢老师正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在下面听得是津津有味,好像也来到了那寂静的春山中,欣赏着美丽的月光,轻闻着桂花的清香......忽然,我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菩萨蛮》 菩萨蛮韦庄翻译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译文]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出典] 五代 韦庄 《菩萨蛮》注:1、《菩萨蛮》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枕眠。垆边人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欧阳修《玉楼春》 欧阳修玉楼春樽前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译文]一定要看完洛阳城中开透百花,才要与春风轻松地告别。[出典] 欧阳修《玉楼春》注:1、《玉楼春》欧阳修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