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七种操作策略 |
|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校本教研的实施需要有一些操作策略的规划,它是保证校本教研的成效的关键之一。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我们认真研究了相关理论并认识到:校本教研必须要关注教师的学习体验,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小主题研究、讲课程故事、网络教研、联合教研等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策略。 一、让自我反思成为习惯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教师的自我反思也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才能克服教学的被动性与盲目性,进而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们提倡的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在课程与教学中,我们指导教师自觉进行以下三个阶段的反思:一是在实施课程之前的反思:这时候的反思往往是一种预设性的反思,通过这种前瞻性的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为有效,通过预测和分析,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研究性实践活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反思,处理和思考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自我反思具有监控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能使教学活动得到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对于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起点。有效的过程性反思,首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自我反思意识,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教学调控能力,具备较扎实的教学功底。为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大力倡导教师加强过程性反思,让名优教师出示范课,以课例现身说法,让教师们深刻体会过程性反思的重要意义,学习过程性反思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三是在课程实施后的反思:在结束教学之后,教师及时并有效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批判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反思水平,并逐步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写好教后记、教学随笔,定期进行反思交流活动。如在课改之初,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理解肤浅,对新课标把握不准,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颇,教师们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无限度地收集资料,低效率的合作学习、无目的地整合学科、泛滥的表扬评价”等等。我们先后组织了多次教师反思交流活动。大家通过例举自己或同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现象,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改进的设想,并将交流成果运用于课堂实践之中进行验证。如今,在我校的课堂上,上述现象已基本被杜绝。我们还欣喜的看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正被教师所接受,所实践,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自主反思已伴随教师工作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反思及交流,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形成了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让同伴互助蔚然成风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相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我校的同伴互助策略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交流、协作、帮助。 交流。交谈有着不同的层次区分,浅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信息交换和经验共享。信息和经验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被激活,教师只有通过交谈,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才会少走弯路,发展自身。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专业会谈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这个过程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专题讨论是教师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在我校,“课改聊天”是被大家认同的交流形式,即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中产生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其他老师帮助想办法,共同克服困难或分享经验。在交流中教师各自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火花,聊天聊出了教研积极性,聊天聊出了教学新点子。现在,我们的教师中过去的那种“张家长,李家短”等粗俗的聊天内容被“话说课改”所取代,“课改聊天”已成为教研活动的一个新亮点。 协作。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某项任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许多教师共同承担研究课题,或者他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困惑和问题,这样组织成为协作的团队。在协作中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同时也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帮助。在教师队伍中,总有一些教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专长,也存在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可以作为相互交流中的核心人物,承担起帮助和指导其他教师的任务,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例如,现在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要让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尤其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行为的支持,这样有助于培植学术对话和学述批评的文化,营造一个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气氛。我们要求大家做到:1.各抒已见,自圆其说。强调教师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牵强附会;强调对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进行解释、说明、阐述。2.观点交锋、讨论争鸣。强调不同的观点的碰撞、交锋、比较、鉴别。3.不做结论,各取所需。强调个人的消化吸收在自己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批判,保留不同意见,保护不同的见解。 现第三教研组是我校首批使用课改教材的实验年级,他们承担着实践新理念,落实新课标,探索新教学模式等多项研究任务。研究工作中,他们有分工、有合作,彼此帮助,群策群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每个成员都多次出市、区、校各级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该小组先后四次在全校做组内教研展示交流,他们撰写的实验论文在《中小学数学》和《语文研究与教学》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其它学年教师实践新课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于教研成绩突出,2005年,该学年组被评为省优秀教研组。在谈及经验体会时,组员们不约而同地说到:“我们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依靠同伴互助成就了今天的成绩。” 总之,同伴互助策略使我校教研工作克服了以往教师个自为战或孤立无助的不足,形成了群策群力,优势互补,互动共生的良好态势。 三、让专业引领提升研究品位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但是绝对不是局限在本校,尤其是不能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这是校本教研水平提的关键因素。专业人员是科研的先行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他们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持。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与专业引领,校本教研会出现在低水平反复的危险,很难得到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提升。因此,校本教研要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得到可持续发展,则不能离开专业人员的指导、参与、支持和帮助。 专业引领就其本质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我校尤为重视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从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到策略的运用以及具体活动形式的选择都得到过各级专业人员的指导。我们先后聘请市小学教研部、市教育学会、市科学规划办的有关专家及区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做课改专题报告,进行现场教学诊断和专业咨询,参与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如市小学教研部的田主任,王主任分别指导并参与了我校教师的反思交流活动:“走出课改实验的误区”、“莫让语文迷失了自我”;赵主任帮助我们策划了我校第一次“讲述我的课程故事”的教研活动;在迎接市“新课程风景线”巡礼检查活动中,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展示更是得到了区教研室主任、教研员的大力指导。区教研员每学期都深入我校,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倾听教师的教学反思,并经常性参与我们的日常教研活动,发现问题就及时指导。专业人员的介入及时地解决了我们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指正了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我们实践新的教研方法、策略,从而提升了我校教研工作的质量和品位。 四、让“教学故事”展示理念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例,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鲜活生动的故事,及时引导教师把这些故事进行整理研究,便能从中提炼出某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把这些典型事例转化为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认识、整理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它可以促使教师对自身实践进行反思,进而提升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因此课改实践中,我们不只给教师灌输生硬的理论,而是更加注重寻找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来帮助教师理解内化理论。我们强调“以故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 课程故事做为叙事研究的基本形式已成为了我校校本教研的一种基本研究方式,同时也成为了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我们的操作程序是:确定主题(确定重点总结研究什么?)——撰写文稿(把研究的问题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交流发表(在校内外教研活动中介绍交流或在刊物上发表)。除此,教师对随机捕捉到的故事素材也进行即时整理。现在写教学故事已经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拉起孩子的手》、《我的笔友》等故事予以了准确的诠释;怎样进行口头评价--《进步就是“优”》、《赏识的魅力》等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注解;《不曾预约的精彩》、《 无心插柳柳成阴》等故事对预设与生成给予了精彩的演绎。我们将教师的精典故事汇编成了六本故事集,名为《教学故事撷英》,每学期每位教师在网上发表一个自己撰写的最好的故事参加全校优秀教学故事展评。邢凤丹、周秉欣等9位教师的教学故事先后在《课改通讯》、《中小学数学》、《晨报》等杂志、刊物上发表。现在,老师们已由当初的不会写故事到积极的挖掘故事素材,由只能直述教学过程到能够讲出蕴涵丰富教育理念的教学故事。一个生动的教学故事就是一个鲜活而典型的教学案例,是帮助教师实现由理念到行为有机转化的最好教材。可以说,讲述课程故事已经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了学校工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五、让“小主题研究”成为“常规武器” 校本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某种“问题”,并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同时不断回头审视解决问题的效果时,实际上他就已经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校本教研之路。“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行动研究→总结反思”,也是我们实施小主题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 1.确定研究主题。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但并不是任何教学问题都可以做为校本教研的研究课题。我们强调,校本教研的问题不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校长提出的,这个问题必须是有一定共性的,有研究价值的,是大家经过努力研究能够解决的,把这样的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即为我们所说的“提出问题”,也就是“研究主题的确立”。 2.设计方案。 问题一经提出,接下来教师就要在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设计方案”。这里所指的“设计方案”,不仅包括个体化的设计教案,同时还包括教师,教师为解决问题而做的其它方面的准备,如与同伴交换意见,与教研员的对话交流,进行必要的理论阅读、收集相关资料等等。 3.行动研究。 这一环节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两个方面。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的话,那么行动就是“课例分析”。首先是上课。就教师而言,前面所设计的方案只能是教学预案,上课并不意味着执行事先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需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情况去灵活地、创造性地实施设计方案。课后,针对真实的课堂表现,与本年组或其他领导、教师、教研员等进行课例研讨,这种研讨就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这正是“教学即研究”的本意。如上学期进行的“古诗阅读教学”课例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主题研究都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按上述程序展开的。 4.总结反思。 即围绕上述一系列研究进行成果总结与反思,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导向。 教师们普遍反映,小主题研究虽操作程序比较复杂、费时费力,但其更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能真正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如课改之初,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比较突出,为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展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主题研究。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们着手组织教师设计研究方案、收集阅读相关资料,接着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学校又组织了集体系列研究活动,首先举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专题讲座,接下来通过课例研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分析,而后我们又组织教师进行了专题反思与交流。在研讨交流过程中,大家就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的选择、分组方法、座位形式、小组人员分工、合作学习过程指导、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与反思,并提出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会后,教师们将这些方法、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一步深入的反思与调整,取得了可喜研究效果。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六、让网络教研拓展研究时空 利用计算机网络拓宽教研时空是校本教研的又一有效策略。我校十分重视计算机网络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2003年9月,建起了“阳明小学校园网站”,每位教师都能登录网站,在网上发贴子。我们在网站中设立了“教师论坛”专栏,其中“课改争鸣”、“教学研究”两个子栏目是教师们最为关注的。教师个人的优秀论文、教学心得、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信息等都随时发表于这些栏目之中。教师在课间、午休、下班后乃至双休日在家里,随时可以登录校园网站,相互转发贴子、发表观点、商榷教学设计思路、剖析案例……学校每学期组织两次网上案例分析、两次典型教学故事交流与展评、一次优秀教学设计展评。今年三月,我校的校级领导又分别在博客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部分骨干教师还经常性参与省、市数学教研员创办的网络教研联合体活动,通过多层次的网上互动交流,有效地弥补了集中教研时间少的不足,拓展了校本教研的时空,极大的丰富了可利用的研究资源。 七、让联合教研搭建更大的研究平台 校本教研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完全在内部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为了构建大“校本教研”体系,我们始终以开放的心态,自觉地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在区教研室的协调帮助下,2004年3月,我们与香港启思小学建立了联谊校关系,通过网络交流分享他们好的研究内容、形式与成果,侧重学习他们立足于教师日常教学现场进行行动研究方面的经验。同时我校又与本区的铁岭小学、新星小学、恒丰小学结成校际教研联合体,现已进行了多次课题联动式教研活动,收效甚好,达到了校际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目的。 我们整合了科研室、教导处、学年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各种研究力量,建立起直接服务于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的校本教研网络。 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以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为宗旨,以满足课程改革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经过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 1.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 为提高校本教研工作实效性,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我校制定了新课程校本教研工作三年规划实施和具体的计划,出台了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及相关的子制度,包括“合作研究制度”、“教学反思交流制度”、“教研攻关制度”、“教学研究成果考核评价办法”、“教育研究成果奖励制度”、联合教研制度、“周五新课程研讨活动日”制度、“网络交流”制度等。 2.创设了民主、开放、合作、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氛围。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只管教书,不搞研究的状况,教师开始自觉主动地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课间、午休时,教师聚在一起进行“课改聊天”,说的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的是自己的收获、见解。当某位教师提炼出一个典型的教学故事时,都会马上打出来,在校园网上与大家交流分享。在学校和组级教研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热烈研究、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的场景。“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能成功;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沟通中学习,在学习中沟通已被广大教师所实践。教师间形成了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互相合作、互相激励的交往状态。大家一致认为是校本教研催生出了教师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3.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校本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是教师的课改理论与实践。通过研究,我们力求使教师弄清三个问题:①新理念是什么?②课堂上如何实施?③哪些案例能体现新理念。通过系列教研活动,教师们观念更新,行为转变了,大家已逐步认识了新课程、适应了新课程并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三年来,我校有26名教师在省、市、区各科课改专题研讨会上出公开课30余节,在各级竞赛活动中获奖40余人次。在2003年10月、2004年5月阳明区教育局举办的“走进新课程”校本教研展模活动中及2004年11月我校第一届“新理念在闪光”教学节上,我们的校本教研系列活动展示受到与会市、区教研员及兄弟学校领导、老师的高度赞誉。学校教师们撰写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有15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有8人被评为省“小语四结合”实验、市“三算”实验、市“注提”实验先进个人。有1人成长为国家级骨干教师,有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6人、市、区级43人。我校骨干教师梯队业已形成,他们都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极大地发挥了各自的辐射带头作用。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省示范性学校、省绿色学校、市教育工作标兵单位,市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我校的第二教研组被推荐为省优秀教研组。我们注重教研成果、经验的总结,将教师教研成果进行整理编辑了《精典案例》、《教学反思录》、《教学故事撷英》等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研实践使我们普遍感到:是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实现了从课改理念到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机转化,激发了教师的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一所生机勃勃的学校,其治校的基本原理就是鼓励一切个体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探索,校本教研就是一个特定的方向。我们将继续锁定校本教研频道,聚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借助课程改革的东风,努力探索出校本教研的成功之路。 |
校本教研的七种操作策略 |
|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校本教研的实施需要有一些操作策略的规划,它是保证校本教研的成效的关键之一。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我们认真研究了相关理论并认识到:校本教研必须要关注教师的学习体验,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小主题研究、讲课程故事、网络教研、联合教研等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策略。 一、让自我反思成为习惯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自我反思,从本质来说,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教师的自我反思也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心灵上的沟通。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才能克服教学的被动性与盲目性,进而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们提倡的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在课程与教学中,我们指导教师自觉进行以下三个阶段的反思:一是在实施课程之前的反思:这时候的反思往往是一种预设性的反思,通过这种前瞻性的反思,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为有效,通过预测和分析,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研究性实践活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反思,处理和思考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自我反思具有监控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能使教学活动得到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对于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起点。有效的过程性反思,首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自我反思意识,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教学调控能力,具备较扎实的教学功底。为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大力倡导教师加强过程性反思,让名优教师出示范课,以课例现身说法,让教师们深刻体会过程性反思的重要意义,学习过程性反思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三是在课程实施后的反思:在结束教学之后,教师及时并有效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批判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反思水平,并逐步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写好教后记、教学随笔,定期进行反思交流活动。如在课改之初,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理解肤浅,对新课标把握不准,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颇,教师们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无限度地收集资料,低效率的合作学习、无目的地整合学科、泛滥的表扬评价”等等。我们先后组织了多次教师反思交流活动。大家通过例举自己或同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现象,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改进的设想,并将交流成果运用于课堂实践之中进行验证。如今,在我校的课堂上,上述现象已基本被杜绝。我们还欣喜的看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正被教师所接受,所实践,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工作习惯。自主反思已伴随教师工作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反思及交流,教师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形成了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让同伴互助蔚然成风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的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同伴互相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我校的同伴互助策略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交流、协作、帮助。 交流。交谈有着不同的层次区分,浅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信息交换和经验共享。信息和经验只有在对话中才能被激活,教师只有通过交谈,不断从伙伴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才会少走弯路,发展自身。深层次的交谈主要是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专业会谈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这个过程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它会冒出和形成很多有价值的新见解;专题讨论是教师在一起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在我校,“课改聊天”是被大家认同的交流形式,即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中产生的想法和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其他老师帮助想办法,共同克服困难或分享经验。在交流中教师各自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火花,聊天聊出了教研积极性,聊天聊出了教学新点子。现在,我们的教师中过去的那种“张家长,李家短”等粗俗的聊天内容被“话说课改”所取代,“课改聊天”已成为教研活动的一个新亮点。 协作。协作指教师共同承担责任,完成某项任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要求许多教师共同承担研究课题,或者他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困惑和问题,这样组织成为协作的团队。在协作中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同时也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帮助。在教师队伍中,总有一些教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专长,也存在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可以作为相互交流中的核心人物,承担起帮助和指导其他教师的任务,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例如,现在学校中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是教师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中坚力量,要让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尤其注意对不同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行为的支持,这样有助于培植学术对话和学述批评的文化,营造一个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气氛。我们要求大家做到:1.各抒已见,自圆其说。强调教师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牵强附会;强调对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进行解释、说明、阐述。2.观点交锋、讨论争鸣。强调不同的观点的碰撞、交锋、比较、鉴别。3.不做结论,各取所需。强调个人的消化吸收在自己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批判,保留不同意见,保护不同的见解。 现第三教研组是我校首批使用课改教材的实验年级,他们承担着实践新理念,落实新课标,探索新教学模式等多项研究任务。研究工作中,他们有分工、有合作,彼此帮助,群策群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每个成员都多次出市、区、校各级汇报课、研讨课、示范课。该小组先后四次在全校做组内教研展示交流,他们撰写的实验论文在《中小学数学》和《语文研究与教学》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其它学年教师实践新课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于教研成绩突出,2005年,该学年组被评为省优秀教研组。在谈及经验体会时,组员们不约而同地说到:“我们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依靠同伴互助成就了今天的成绩。” 总之,同伴互助策略使我校教研工作克服了以往教师个自为战或孤立无助的不足,形成了群策群力,优势互补,互动共生的良好态势。 三、让专业引领提升研究品位 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但是绝对不是局限在本校,尤其是不能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这是校本教研水平提的关键因素。专业人员是科研的先行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他们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的引领和学术的支持。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与专业引领,校本教研会出现在低水平反复的危险,很难得到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提升。因此,校本教研要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得到可持续发展,则不能离开专业人员的指导、参与、支持和帮助。 专业引领就其本质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我校尤为重视发挥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从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确定到策略的运用以及具体活动形式的选择都得到过各级专业人员的指导。我们先后聘请市小学教研部、市教育学会、市科学规划办的有关专家及区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做课改专题报告,进行现场教学诊断和专业咨询,参与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如市小学教研部的田主任,王主任分别指导并参与了我校教师的反思交流活动:“走出课改实验的误区”、“莫让语文迷失了自我”;赵主任帮助我们策划了我校第一次“讲述我的课程故事”的教研活动;在迎接市“新课程风景线”巡礼检查活动中,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展示更是得到了区教研室主任、教研员的大力指导。区教研员每学期都深入我校,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倾听教师的教学反思,并经常性参与我们的日常教研活动,发现问题就及时指导。专业人员的介入及时地解决了我们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指正了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我们实践新的教研方法、策略,从而提升了我校教研工作的质量和品位。 四、让“教学故事”展示理念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代表一类典型事例,蕴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鲜活生动的故事,及时引导教师把这些故事进行整理研究,便能从中提炼出某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把这些典型事例转化为教育案例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认识、整理自己教育思想的过程。它可以促使教师对自身实践进行反思,进而提升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因此课改实践中,我们不只给教师灌输生硬的理论,而是更加注重寻找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来帮助教师理解内化理论。我们强调“以故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 课程故事做为叙事研究的基本形式已成为了我校校本教研的一种基本研究方式,同时也成为了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我们的操作程序是:确定主题(确定重点总结研究什么?)——撰写文稿(把研究的问题用文字叙述的方式表达出来)——交流发表(在校内外教研活动中介绍交流或在刊物上发表)。除此,教师对随机捕捉到的故事素材也进行即时整理。现在写教学故事已经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拉起孩子的手》、《我的笔友》等故事予以了准确的诠释;怎样进行口头评价--《进步就是“优”》、《赏识的魅力》等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注解;《不曾预约的精彩》、《 无心插柳柳成阴》等故事对预设与生成给予了精彩的演绎。我们将教师的精典故事汇编成了六本故事集,名为《教学故事撷英》,每学期每位教师在网上发表一个自己撰写的最好的故事参加全校优秀教学故事展评。邢凤丹、周秉欣等9位教师的教学故事先后在《课改通讯》、《中小学数学》、《晨报》等杂志、刊物上发表。现在,老师们已由当初的不会写故事到积极的挖掘故事素材,由只能直述教学过程到能够讲出蕴涵丰富教育理念的教学故事。一个生动的教学故事就是一个鲜活而典型的教学案例,是帮助教师实现由理念到行为有机转化的最好教材。可以说,讲述课程故事已经成为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最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了学校工作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五、让“小主题研究”成为“常规武器” 校本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某种“问题”,并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同时不断回头审视解决问题的效果时,实际上他就已经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铺设的校本教研之路。“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行动研究→总结反思”,也是我们实施小主题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 1.确定研究主题。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但并不是任何教学问题都可以做为校本教研的研究课题。我们强调,校本教研的问题不论是教师提出的,还是校长提出的,这个问题必须是有一定共性的,有研究价值的,是大家经过努力研究能够解决的,把这样的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即为我们所说的“提出问题”,也就是“研究主题的确立”。 2.设计方案。 问题一经提出,接下来教师就要在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寻找和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设计方案”。这里所指的“设计方案”,不仅包括个体化的设计教案,同时还包括教师,教师为解决问题而做的其它方面的准备,如与同伴交换意见,与教研员的对话交流,进行必要的理论阅读、收集相关资料等等。 3.行动研究。 这一环节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两个方面。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方案是一个教学过程的话,那么行动就是“课例分析”。首先是上课。就教师而言,前面所设计的方案只能是教学预案,上课并不意味着执行事先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需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情况去灵活地、创造性地实施设计方案。课后,针对真实的课堂表现,与本年组或其他领导、教师、教研员等进行课例研讨,这种研讨就具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这正是“教学即研究”的本意。如上学期进行的“古诗阅读教学”课例研究、“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主题研究都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按上述程序展开的。 4.总结反思。 即围绕上述一系列研究进行成果总结与反思,为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导向。 教师们普遍反映,小主题研究虽操作程序比较复杂、费时费力,但其更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能真正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如课改之初,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比较突出,为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决定展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主题研究。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们着手组织教师设计研究方案、收集阅读相关资料,接着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学校又组织了集体系列研究活动,首先举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专题讲座,接下来通过课例研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分析,而后我们又组织教师进行了专题反思与交流。在研讨交流过程中,大家就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的选择、分组方法、座位形式、小组人员分工、合作学习过程指导、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与反思,并提出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会后,教师们将这些方法、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一步深入的反思与调整,取得了可喜研究效果。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六、让网络教研拓展研究时空 利用计算机网络拓宽教研时空是校本教研的又一有效策略。我校十分重视计算机网络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2003年9月,建起了“阳明小学校园网站”,每位教师都能登录网站,在网上发贴子。我们在网站中设立了“教师论坛”专栏,其中“课改争鸣”、“教学研究”两个子栏目是教师们最为关注的。教师个人的优秀论文、教学心得、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信息等都随时发表于这些栏目之中。教师在课间、午休、下班后乃至双休日在家里,随时可以登录校园网站,相互转发贴子、发表观点、商榷教学设计思路、剖析案例……学校每学期组织两次网上案例分析、两次典型教学故事交流与展评、一次优秀教学设计展评。今年三月,我校的校级领导又分别在博客网站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部分骨干教师还经常性参与省、市数学教研员创办的网络教研联合体活动,通过多层次的网上互动交流,有效地弥补了集中教研时间少的不足,拓展了校本教研的时空,极大的丰富了可利用的研究资源。 七、让联合教研搭建更大的研究平台 校本教研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自我封闭,完全在内部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为了构建大“校本教研”体系,我们始终以开放的心态,自觉地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在区教研室的协调帮助下,2004年3月,我们与香港启思小学建立了联谊校关系,通过网络交流分享他们好的研究内容、形式与成果,侧重学习他们立足于教师日常教学现场进行行动研究方面的经验。同时我校又与本区的铁岭小学、新星小学、恒丰小学结成校际教研联合体,现已进行了多次课题联动式教研活动,收效甚好,达到了校际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目的。 我们整合了科研室、教导处、学年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各种研究力量,建立起直接服务于课改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的校本教研网络。 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以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为宗旨,以满足课程改革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经过三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 1.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 为提高校本教研工作实效性,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我校制定了新课程校本教研工作三年规划实施和具体的计划,出台了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及相关的子制度,包括“合作研究制度”、“教学反思交流制度”、“教研攻关制度”、“教学研究成果考核评价办法”、“教育研究成果奖励制度”、联合教研制度、“周五新课程研讨活动日”制度、“网络交流”制度等。 2.创设了民主、开放、合作、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氛围。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师只管教书,不搞研究的状况,教师开始自觉主动地对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课间、午休时,教师聚在一起进行“课改聊天”,说的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的是自己的收获、见解。当某位教师提炼出一个典型的教学故事时,都会马上打出来,在校园网上与大家交流分享。在学校和组级教研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热烈研究、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的场景。“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能成功;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沟通中学习,在学习中沟通已被广大教师所实践。教师间形成了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互相合作、互相激励的交往状态。大家一致认为是校本教研催生出了教师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3.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校本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是教师的课改理论与实践。通过研究,我们力求使教师弄清三个问题:①新理念是什么?②课堂上如何实施?③哪些案例能体现新理念。通过系列教研活动,教师们观念更新,行为转变了,大家已逐步认识了新课程、适应了新课程并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三年来,我校有26名教师在省、市、区各科课改专题研讨会上出公开课30余节,在各级竞赛活动中获奖40余人次。在2003年10月、2004年5月阳明区教育局举办的“走进新课程”校本教研展模活动中及2004年11月我校第一届“新理念在闪光”教学节上,我们的校本教研系列活动展示受到与会市、区教研员及兄弟学校领导、老师的高度赞誉。学校教师们撰写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有15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有8人被评为省“小语四结合”实验、市“三算”实验、市“注提”实验先进个人。有1人成长为国家级骨干教师,有省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6人、市、区级43人。我校骨干教师梯队业已形成,他们都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极大地发挥了各自的辐射带头作用。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省示范性学校、省绿色学校、市教育工作标兵单位,市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我校的第二教研组被推荐为省优秀教研组。我们注重教研成果、经验的总结,将教师教研成果进行整理编辑了《精典案例》、《教学反思录》、《教学故事撷英》等供大家学习参考。 教研实践使我们普遍感到:是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实现了从课改理念到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机转化,激发了教师的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也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一所生机勃勃的学校,其治校的基本原理就是鼓励一切个体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探索,校本教研就是一个特定的方向。我们将继续锁定校本教研频道,聚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借助课程改革的东风,努力探索出校本教研的成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