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明:科学理解“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

李延明:科学理解“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

李延明

【该文章阅读量:409次】【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摘要】价值与价值观不是一回事的。"普世价值"是现实存在着的,社会价值、人类价值都属于普世价值。它们的区别在于,社会价值具有时代性,是某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价值,而人类价值与人类相始终。相信人类有共同的普遍价值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合理信念。但"普世价值观"的情况同"普世价值"的情况有所不同。"普世价值观"并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变化的。当代的普世价值观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长期实践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自创造的。人们重新发现并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基本价值,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 键 词】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观

近两年,“普世价值”成为我国报刊和人们在网络上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争论涉及: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什么是普世价值和普世价值观?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的争论?等等。

价值与价值观不是一回事

“普世价值”中所说的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客体的作用同主体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主体,在这里指的是处在实践活动中的人。所谓客体,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客体”这对概念,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成立。它仅仅指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两端的实体在这种对象关系中的地位,而没有关系和地位以外的意思。主体与客体总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就一般含义来说,价值是客体的存在、客体的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结构、主体的需要和能力是否相互符合、相互一致或者相互接近的性质。如果这种性质是肯定的,就意味着客体对主体有价值或者有正价值;如果是否定的,就意味着客体对主体没有价值或者有负价值。如果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功利需要,它对主体就有功利价值或者使用价值;如果客体不能够满足主体的功利需要,它对主体就没有功利价值或者使用价值。如果客体同主体的审美结构相一致,它对主体来说就是美的;如果相反,它对主体来说就是丑的。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体的道德规范,这一行为就被社会评价为是善的;如果相反,这一行为就被社会评价为恶的,等等。离开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价值就不存在。

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对现实价值体系选择和追求的观念形态,是价值取向的反映,简称价值观。价值观是以往人们生活经验和价值选择活动的总结和概括,反过来又能够规范人们的价值活动,调节、过滤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和态度。它主要由对一些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所构成,起着评价标准、评估原则的作用。价值观包括主体的历史方位感、社会秩序信念、社会规范意识、价值实践思维、价值本位观念。

由此可见,价值和价值观不是同一个东西,不是同一回事。不论人们能不能意识到,是不是意识到,价值在客观上都是存在的。而价值观则是这种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价值不是价值观的产物,而是价值观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当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充分认识价值事实时,价值观同价值之间就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当前有些人看不到价值同价值观的区别,谈论的明明是价值观,却非要用“价值”这个词不可,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混乱,陷入泥潭。

有没有“普世价值”和“普世价值观”?

过去,在我国学术界存在着“普遍价值”的概念,没有“普世价值”这个说法。“普世价值”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说法。

“普世”是个模糊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边界。中国古人有“普天下”的说法,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普天同庆”,等等。这些说法都带有“普世”的意思。

在历史上,这个“普世”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6000年前,仰韶人在河南,河姆渡人在浙江,相隔几千里,互不相知,各自都以为天底下只有自己这个血缘家族存在。那时候的“普世”就是人们能够认知的自己这个氏族或部落及其活动地域的范围,通常不过方圆几百里。后来,“普世”扩大到互相邻近、互相交往的国家群落或民族群落。由于海洋、山脉、沙漠的阻隔,不同的国家群落或民族群落之间也是相对离散的。例如,亚洲东部以汉唐为代表的国家群落同地中海地区以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为代表的国家群落相隔万里,在只能以马和船为交通工具,又没有无线电通信手段的条件下,你不知道我的存在,我也不知道你的存在。不同的群落全都自成一个封闭的“世界”或者“天下”。如果要说“普世”,那时候自己所属的国家群落就算是“普世”了。直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以社会化大工业为手段,人类布满地球上可以占用的几乎所有球面,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联系到一起时,“普世”才指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的总和。

那么,有没有具有“普世”性质的价值呢?

李延明:科学理解“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
探索与争鸣某种价值的性质和程度如何,主要取决于价值关系中主体的情况,而不是取决于客体的情况。例如,水和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既不一定利人,也不一定害人。水和火对人的价值究竟如何,是利还是害,归根到底取决于人自己怎样同水或者火发生关系。因此,要想弄清某种价值是否具有“普世”的性质,要看它对哪些主体适用,或者说对哪个层次的主体适用,这个层次是不是拥有“普世”的资格。

价值主体有个体、群体和人类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价值主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存在,都可以独立地与对象形成价值关系。低层次的价值主体既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又有从属于高层次价值主体的一面。例如,个人主体对于家庭主体来说,家庭主体对于阶级主体来说,阶级主体对于民族主体来说,民族主体对于人类主体来说,都是这样。按照价值主体的层次,我们可以把价值划分为个人价值、群体(如企业、社团、政党、阶级、民族)价值、社会价值、全人类价值四个等级。其中,社会价值是以某一时代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需要为尺度来衡量的一定事物的价值,人类价值是以人类整体利益和共同需要为尺度来衡量的一定事物的价值。

如果有“普世价值”,那么顾名思义,它应该是指普天下的人共同追求的价值,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追求,甚至只有个别人追求的价值。

地球上的人类因为属于共同的物种而有共同的尺度,凡是涉及普遍的生命条件、人类特有的生存基础和生命特征的价值,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空间等,对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这种共同点反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性的利益、需要和能力状况。这种栖身于人类个体之中的共同点,是普遍价值得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价值的内涵规定越少,它的外延覆盖面就越大,普遍性就越大。这种共同点是自有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并且它的具体内容还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扩展。

大家知道,生存空间和资源(如土地、河流、森林、矿藏等)自古以来就是各个氏族、部落、民族和国家努力追求、反复争夺的东西。这些东西显然对于各个氏族、部落、民族和国家具有普世价值。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这样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不胜枚举。如果某个东西这个人群要而那个人群不要,这个阶级要而那个阶级不要,这个民族要而那个民族不要,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就不会为它争夺和斗争,这样的东西就没有普世价值。相信人类有共同的普遍价值,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合理信念。

我们在前面说到的社会价值、人类价值都属于普世价值。它们的区别在于,社会价值具有时代性,是某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价值,而人类价值与人类相始终。

“普世价值观”的情况同“普世价值”的情况有所不同。

前面说过,当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充分认识价值事实时,价值观同价值之间是有或大或小的差距的。因此,价值的普世性不等于价值观的普世性。这方面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

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民族、任何阶级的意识都是在该群体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主流的意识,而不是这个民族、这个阶级所有成员的意识。如果要求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毫无例外地赞同,那么民族意识、阶级意识等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同理,“普世价值观”也是某个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是大多数人赞同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属于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在内。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的思想都是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8155.html

更多阅读

李珍明:美国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消息不可信

上周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宣称他们已经确认地球将在2014年12月16日到12月22日的六天内,经历一个完全黑暗的时期。NASA负责人CharlesBolden通过视频发布了一个关于此警告的紧急演说:下个月会有一场前所未有

李仕澂:玻尔“并协原理”与《八卦太极图》

玻尔“并协原理”与《八卦太极图》2015年09月29日 11:25来源:《周易研究》1994年第04期 作者:李仕澂(东南大学物理系) R.L.韦伯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01~1984)》1)中介绍玻尔时说:“玻尔的名字是与下面两个原理分不开的。一个是

药庆卫胜诉:为何马延明自称一直在哭?

药庆卫胜诉:为何马延明自称一直在哭? 药庆卫名誉权案代理人马延明在回答南都首席记者姜英爽:昨天一审判决出来,你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马延明称:没有兴奋,没有快乐。昨天夜里我两点还睡不着,就在客厅一直坐到4点,我一直在哭。并自称我是药庆

李珺平:如何理解杜牧批评元白诗的内在隐衷

如何理解杜牧批评元白诗的内在隐衷——兼谈杜牧与韩愈及儒学之关系李珺平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一杜牧(803-约852)批评元稹(779-831)白居易(772-846)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文学理论史的一桩公案。在《唐故平庐军节度巡官陕西李府君墓志

声明:《李延明:科学理解“普世价值”与“普世价值观”》为网友追梦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