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爱永驻——浅谈琦君散文中的母亲形象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慈母爱永驻

——浅谈琦君散文中的母亲形象

[摘要]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淳朴、善良、隐忍坚强。大爱无声,说的就是母亲这样温柔无悔的情感,琦君不管是行文或为人的温婉低调,都能够看到她那位慈爱的母亲的影子。琦君的母亲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她的慈悲、平和,与她的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琦君散文;母亲形象

[引言]在台湾当代文坛,琦君被誉为当代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二三健笔之一,并被称是20世纪最具中国风味的散文家。有台湾的“冰心”之称。她的文字清丽雅洁、如梦如烟,清逸朴实之中见秀美,平淡自然之中有深沉。对中国大陆普普通通的广大男女老少来说,是从由其小说《橘子红了》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而知道琦君的名字的。[1]然而,琦君的创作,功在散文。[2]而在其散文作品中,最上乘的则是她的怀旧散文。在这些怀旧散文中,最好、最为动人的几乎全部写的是她的母亲。母亲的形象,可以说是琦君散文中最为耀眼的发光点。

(一)传统质朴 教子有方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她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淳朴、善良、隐忍坚强。“母亲是位简朴的农村妇女,虽然没读过多少诗书,可是由于外公外婆的教导,和她善良的本性,她那旧时代女性的美德,真可作为全村妇女的模范。”(《母亲》)身为官太太,却整日劳作,喂猪,缝补衣服这些生活杂物都是亲力亲为,还要为长工烧饭做菜,有什么好吃的总不忘与邻居分享。琦君在很多散文中都称赞过母亲的绣花手艺。“母亲的绣花手艺是村子里闻名的。村子里若有姑娘出嫁,都回来向母亲讨花样,请她叫道她们配丝线颜色……母亲都一一仔细地指点她们……叶子也是一样,浓浓浅浅的,看上去才有远远近近,母亲不是个会画画的艺术家,可是竟然懂得现代的所谓‘透视’与‘立体感’呢。”(《绣花》)她是一个贤妻良母,在教育孩子上也表现出那样一种简朴的温柔。“我”被父亲带往杭州去上学,母亲十分不舍,“在临别的千叮万嘱中,她还说:‘真恨不得给你一大缸的酸咸菜去,让你顿顿都吃得饱饱的,身体健康,好好求学’。”(《妈妈炒的酸咸菜》)在母亲去世后,“我”在整理衣服时,才发现母亲“把它们(虎爪和心经)和我的短袄包在一起,要虎爪为我避邪,求菩萨保佑我平安。”(《虎爪》)而母亲疼爱我之余,却并不一味宠溺,小时候作者在门边摔倒后,吵闹着耍赖不起来,母亲鲜有地变得严肃了,“走过来大声地说:‘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跌跤的,怎么怨门槛,再赖着不起来,我就要打你了。’”过了很久,才“把我拉到怀里,慢声细气地说:‘走路要小心,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做错了就想想看,是怎么错的,不要怨别人。’”(《妈妈,我跌跤了》)一个朴素温柔的母亲,不溺爱不纵容孩子,也不轻易打骂,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让人感到心暖。

(二)大爱无声 温婉谦顺

慈母爱永驻——浅谈琦君散文中的母亲形象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

作家白先勇在《橘子红了》的序言中曾经写道:“琦君塑造成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3]琦君的父母是远房表亲,从小就定了亲,他们的婚姻应该说是典型的就是婚姻,两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琦君的父亲任职军界,事业有成,而母亲则是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女子,相貌也不出众,沉默老实,也没有念过书。这样的她自然不受父亲的喜爱。起初父亲留下母亲在村里出外闯荡,后来避乱回乡,也难得才和母亲说一两句话。之后,父亲有纳了一房妾,“皮肤好喜好白,一头如云的柔发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梳各式各样的头……衬托着姨娘细洁的肌肤,袅袅婷婷的水蛇腰儿,越发引得父亲笑眯了眼。”漂亮时髦的姨娘自然博得了父亲的欢心,母亲在父亲眼中更加失色了。在《髻》中,琦君描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画面——母亲和姨娘在廊前背对背坐着,互不说话,让包梳头的佣人梳头。姨娘那边总是有说有笑,梳着各种花哨的发髻,而母亲总是闷声不响,梳着老式的鲍鱼头。两个女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敌意,在这一刻以最平常不过的方式表达着。

无论母亲是怎样自甘淡泊的人,婚姻中的不幸终究令她变得郁郁不乐,“脸容已不像在乡下厨房里忙来忙去时那么丰润亮丽了”,但她终究是隐忍和善良的。她始终爱着自己的丈夫,当女儿问她因为什么而满足时,母亲回答说:“有你爸爸从前对我的好处。”这是一个有怎样心怀的妻子啊!连少时的女儿都为她抱不平,她却始终带着安详、沉静的笑容,无怨无悔地过着平淡的生活,竭心尽力为丈夫打点生活。父亲在新婚时送她的金手表,当有人想要见识一下时,“母亲就会把一只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金手表》)父亲送她一支镶着宝石的梅花发簪,事隔十八年,母亲忆及此事,“眼神中流露出对父亲无限的感激与依恋”。(《一朵小梅花》)

母亲无声的爱与守候没有落空。父亲得病后的最后几年,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好,“ 她一生都是那么宁静淡泊”(《杨梅》)“他一天天的更怀念旧日淳朴的农村生活,也一天天的更体验到母亲对他宽大无底的爱。我时常看待这一对两鬓苍然的老伴儿,泪眼相看,却又相视而笑。”(《一朵小梅花》)大爱无声,说的就是母亲这样温柔无悔的情感,琦君不管是行文或为人的温婉低调,都能够看到她那位慈爱的母亲的影子。

(三)宗教情怀 佛性博爱

琦君的母亲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琦君散文中不时可以见到母亲诵经念佛的场景。“自幼跟外公学了不少经,《金刚经》、《弥陀经》她都背得很熟。”母亲每天一大早,都要在经堂里上香拜佛念经,每逢不得已杀鸡宰猪时,她就会念往生咒,每当“我”生病时,就为“我”念白衣咒,而自己心烦意乱时,则会念心经。“月亮好的夜晚,母亲就为我唱《月光经》”,“母亲最后总是以一首《孩儿经》催我入梦”。(《母亲》)母亲正是在拜佛念经之中,化戾气为祥和转烦恼为菩提[4]。依靠着佛家的信仰,安然淡定地接受这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也正因为信佛,母亲宅心仁厚,生性仁爱。她作为官太太,却一直信奉众生平等,从不摆架子。对于乞丐的孩子,她说:“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粽子里的乡愁》)她同情贫苦的人,时刻想着帮助救济,每逢过节,她总要建议村里一起捐钱捐粮给穷人。她有着宽大的胸怀,以德报怨。长工的女儿偷了琦君的零钱,母亲对女儿说:“不要声张,她不像你,有妈妈疼,一声张,就没有人理她了。”她的心是慈悲的。连对使她婚姻陷入痛苦的姨娘,在丈夫去世后,也与她“成了患难相依的伴侣”,对于骗了她钱的叔叔,母亲依旧没有仇恨,更在其困难落魄之时给予了接济。她的慈悲、平和,与她的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结语]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琦君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5]琦君散文构建的一直是一个飘散着“烟愁”的世界。那一丝愁绪,若有若无,似真似幻。在她对于故乡,对于曾经的回忆里,母亲这个形象一直存在,是作为如烟如梦的惆怅中一个永不转移变换的爱的美德而存在的。

[注释]

[1]楼肇明,素心笺(序言)[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魏赤,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世界[A].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

[3]白先勇,弃妇吟——读琦君《橘子红了》有感[A].《橘子红了》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楼肇明,素心笺(序言)[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5]白先勇,弃妇吟——读琦君《橘子红了》有感[A].《橘子红了》序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琦君,素心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琦君,水是故乡甜.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林薇,琦君散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古继堂,简明台湾文学史.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5]贾植芳,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辞典,2003.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8323.html

更多阅读

转 浅谈伏羲女娲神话的演变与发展 伏羲女娲

浅谈伏羲女娲神话的演变与发展by 残蝶之庭[源地址 http://hi.baidu.com/jingmingweilan/item/750e12780864c912d0dcb3ab]【http://hi.baidu.com/jingmingweilan/item/750e12780864c912d0dcb3ab】指导老师:【屏蔽】【摘要】伏羲女

浅谈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 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

浅谈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北京光明网学术论坛自然科学版帖 子作者:杨复青“天人合一” 是科学事实(浅谈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㈠吉神纳音景对命主来说是个性化的阳宅风水理论的实际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天人合一”是关健理论,历代风水命理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 物理科学探究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施科学探究的过程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知识源于实践,始于观察。实验是物理课程及教学的显著特点,物理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研究和发展物

声明:《慈母爱永驻——浅谈琦君散文中的母亲形象 琦君散文集读后感》为网友爷丶你与众不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