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 挤出效应图解
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被抵消。民间支出的减少主要是民间投资的减少,但也有消费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F·S·米什金,1998,P544)。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财政支出扩张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支出,特别是抑制民间投资。另一种解释是:政府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
2 影响因素 编辑本段
2.1 支出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2.2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2.3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2.4 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3 专业术语 编辑本段
3.1 挤进效应
最早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在其所着的《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来的。帕金先生提出的挤进效应的概念为财政理论提供了一个观察的新视角。根据帕金的阐述,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比如,政府对公共事业增加投资会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引起私人投资成本的下降,产生的外在经济效应,因此,有可能诱导私人投资的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再如,政府用财政资金为居民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可以形成人们对未来的良好预期,打消谨慎消费的念头,从而引起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增加等一系列扩张性经济行为。
3.2 FDI挤出效应
FDI 的技术挤出效应是指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替代国内投资,制造非公平竞争,抑制当地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阻碍技术扩散以及窃取国内企业先进技术情报等事件因素引起的负面效应。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扩张,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力量,会对本国企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可能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被挤出市场。Aitken 和 Harrison 在对委内瑞拉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外资企业在短期内通过迫使本地企业减小生产规模来降低本地企业的生产效率,发生市场窃取效应。随着本地企业逐渐退出该市场,形成了外资企业处于垄断地位的市场结构,而这种结构会极大地阻碍本地企业的技术进步,最终会伤害到本地消费者的利益。极端的情形是外资企业获得垄断地位后, 利用不完善的市场竞争条件,获取超额利润,并将利润输回母国。
从现实情况来看,FDI 对内资企业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三种:一是在一些已有较多国内投资的行业,FDI 凭借其品牌、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打入市场,并在竞争中逐步将内资企业挤出市场,二是在一些内资企业投资不足的行业,FDI大举进入,迅速占领市场,并凭借其先发的市场优势地位阻碍了其他国内投资的进入。此外,还有一种经验性的可能,即外资企业向先进的内资企业学习技术,享受内资的技术溢出,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相对挤出效应。
3.3 国债的挤出效应
简单的说,国债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投资者喜好这种投资工具,因而大量购买,导致资金用于非生产,使企业用于生产的资金减少,造成企业与政府争资金的情况。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凑集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就非常明显,是有害于生产的,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国债有害论。当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并且用于国家项目投资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即用于社会生产的话),从而使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处降到最小。
4 其他资料 编辑本段
虽然近几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普遍出现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虽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却又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995年以来,我国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了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引起了私人投资增长率的下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明显的。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投资增长率为上年的19.2%,1996年下降为11.3%,1997年为5.5%,1998年为8.9%,1999年下降为3.5%.80年代以来,一直到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高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从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低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这说明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
第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利率尚未市场化,政府增发国债,扩大投资的举措,不会影响利率水平,不会增加私人投资成本,因而没有挤出效应。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充分的资金供给能力,增发国债不会导致资金供应紧张,从而也不会存在与民争夺投资资金的问题。笔者认为仅凭上面几点就断定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目前无挤出效应的论断是不全面的。从市场利率来看,虽然我国利率仍未市场化,但从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在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已经市场化,国债招标发行方法中利率的确定也已市场化。这样随着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国债发行的规模及国债利率水平的高低肯定会影响到同业拆借市场和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影响到私人的投资成本,影响个体经济的投资规模。以上的分析说明,以大量增发国债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肯定引起了挤出效应。实际上1995年以来个体经济投资增长率的下降就是例证。
第三,扩张性财政政策方向的不一致,即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有些政策属于扩张性的,但同时有些政策又是紧缩性的;或者存在政府的扩张财政政策与民争利的情况,是目前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又一独特表现。
第四,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供给型挤出效应,它的表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的原因就是国有投资的低效率,如果国有投资的效率提高了,这种挤出效应就不会出现。
更多阅读
增发国债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 扩张财政政策与国债
财政政策可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
国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与区别 财政货币政策三大平台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国债的发行也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假设一个国家现在
什么是宏观调控 稳增长靠积极的财政政策 减税关系宏观调控成败
下半年财税政策走势预判: 一直以来我们把积极财政政策等同于扩张政策。衡量财政政策走势,主要围绕三个要素展开:一是赤字增加了没有,二是税收是不是减少了,三是支出是不是扩大了。要判断当前财政政策走势,紧跟这三个指标即可
福耀集团曹德旺:财政政策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央行加息消息公布后,新浪财经与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取得联系,曹德旺表示,目前0.27的加息幅度对整个经济影响不大。因为一般国内比较健康的企业负债率在50%左右,目前的加息幅度对于企业而言增加的融资成本有限。 曹德旺认为本次加
金人庆:财政政策致力扩大消费
谢旭人:积极稳妥深化税制改革 本报北京电(记者 徐涛)11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财税论坛2005”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分别发表演讲。金人庆表示,“十一五”期间,在优化投资消费结构、扩大消费方面,财政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