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掉的汉族 传统节日 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汉民族传统节日有近50个 下面列举几个本人比较喜欢的同时又被人遗忘的传统节日

消失掉的节日之——上巳节(女儿节 )

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另外,每年公历9月1日,也是四川广元一带的女儿节。



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莽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女儿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女儿节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女儿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直到今日,女儿节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消失的节日之——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



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



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这一天,女孩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



消失的节日之—— 寒食节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那些消失掉的【汉族】传统节日 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寒食净肠:去野外采集野菜,吃清淡的食物,净化肠道。





消失的节日之——天医节

农历八月一日 宋代以为天医节,祭黄帝、岐伯。



民间的百姓会在这一天收集草尖上的露水,然后中午时分用上好墨砚磨成汁,然后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谓之“点百病”



临朐一带,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据说这是龙的汗水,用来做饭可以医治百病。



当地还有用这露水和老桃叶作桃叶膏的习俗,凌晨(日出前),用一块洁净的布,到豆地里采露水,把露水和老桃叶一起放到锅里,以破布鞋底为燃料,将桃叶熬成汁,捞出渣子,再将桃叶熬成稠糊,这就是桃叶膏。桃叶膏治疗腹中郁积病,十分有效



济南地区农村在这天吃黍米,叫作“来丰糕糜”,鲁西北地区叫“来丰糕”,阳信一带还献糕祭场,以祈丰年。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雨,来年必定春旱。



消失的节日之——人庆节

“人庆节”,又称“人胜节”、“人日节”等,在农历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传说女娲创造苍生,并於第七天造出人,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



每年“人日节”这天,人们都希望天气晴好阳光普照,这样,就代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如果是阴雨天气,便代表这一年运气不好。所以,人们便会在这天举行祈祷活动,祈求一年康顺!



人庆节除了祈祷活动之外就是饮食风俗,因地区而不同,有的地方吃面条,取健康长寿之意;有的地方吃用芹菜(勤快)、大蒜(划算)、葱(聪明)、韭菜(耐久)以及鱼(有余)、肉(取富足之意)、米果(取团圆之意)等做成的“七菜羹”,借七种菜的谐音或寓意,祝福新的一年里丰衣足食,家庭美满幸福。



汉代时 人庆节的主要风俗是占卜活动 据《占书》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到了魏晋,老百姓在正月初一时,把鸡的画像贴在门上,或画在门上;正月初七则要把人像贴在帐子上,据说可保家人平安。



古人在人庆节这天,特别强调以人为本,有多种庆祝活动和礼仪活动,如戴人胜、登高、逐鬼鸟等。人庆节登高与重阳节登高的消极避祸的观念不同,人日节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



关于本日志里的节日风俗 有些地方还不完整 本人只是大概列举描述 目的是为了让同胞去关注下 那些被“频临灭绝”的传统文化

其次 现在我们过的一些传统节日 很多细节都被忽略甚至是遗忘了 例如端午节的祭祀 用艾草净身 中秋节的祭月等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8911.html

更多阅读

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的人文初祖为"黄帝",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为"黄土高原",中华民族的摇篮为"黄河",炎黄子孙的肤色为"黄皮肤",黄颜色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约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中国崇尚单色。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出于对"周礼

中国儒学网 >> 儒的起源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的起源徐山[摘 要]“儒”字(其初文为“需”)在形、声、义三个互为关联的层面上,都有各自的原型和演变系列。“需(儒)”的产生源于原始的雷神崇拜。“需(儒)”字的原型上为雨,下为人形,其形义反映的是祭祀雷神的求雨仪式。“需(儒)”的本义为

组图 ——正在消失中的中国古建筑之美 中国已经消失的古建筑

当中国大大小小城市都被模式化的高楼大厦占据后,城市的性格已经统一化,地方的个性已经扁平化,故乡留给新一代人的印记越来越少。中国建筑早已全盘西化,老祖宗的建城智慧与建筑艺术几乎被一代中国子孙拆除一空、挥霍一空、取代一空。——

中国的造纸术及传播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最近,看了一些书,多是史学方面的,有中国人写的博士论文,也有外国人写的专著,获益匪浅。改革开放以来,摆在读者面前的历史书籍,以今人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历史的逐渐多了(决不包括那些戏说、歪批的),但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同坐标中去研究和

声明:《那些消失掉的汉族 传统节日 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为网友完全抵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