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赠花卿》审美赏析
杜甫《赠花卿》中的“花卿”指花敬定(“卿”是对男子的美称)。据记载,花敬定唐朝武将,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用天子音乐。因而,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杨慎《升庵诗话》中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全诗如下: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诗歌首先写道:“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之音乐。“纷纷”即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杜牧在《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歌中的“纷纷”就是形容清明时节细雨绵绵不断的样子。所以,“纷纷”一词往往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而杜甫却用来描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转化为视觉上了。在修辞上,这种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就是运用了通感手法。诗人通过通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杂错而和谐的音乐之美。这一句诗人就描写了锦成里日日飘荡着美妙乐声。
接着写道:“半入江风半入云。”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一半江风吹散一半袅袅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其中的“半入”并非江面和天上平均为一半,而是说整个都充满着悠扬动听的乐曲。这里,诗人同样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来写,把那悠扬动听的乐曲,动态地描写得似如看得见的缕缕白云,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之间。这样,化无形为有形,化有声为无、声,同样给人以形象感。其中,两个“半”字用得很妙,不但拉开空间距离,表明了天上地下都萦绕悠扬动听的乐曲声,提升诗歌的意境,而且给全诗增添了情趣,为后面抒情达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诗人最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曲”承接上面的“半入江风半入云”那悠扬动听的乐曲。“天上有”这里用天上的仙乐相比。“几回闻”即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悠扬曲调莫非是神仙演奏,在人间能够有几回听到?天上的仙乐,美妙无比,人间当然难得一听到。如此乐曲,虽“人间能得几回闻”,但而今人间之听到了。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但表现了“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之行为,而且更见出“花卿”肆无忌惮与傲慢之态,更重要的是暗示了尊儒守礼的诗人对此行为的不满及其讽刺之意。
在艺术上,首先,虚实结合。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是虚写。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其次,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再次,含蓄蕴藉。正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