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红嫂”的原型
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是发生在沂蒙山区的真人真事。究竟谁是“红嫂”的原型,有多种版本。有的说是沂南人,有的说是蒙阴人,有的说是沂水人。
在我的印象中,“红嫂”的原型是沂南县马牧池乡的聋哑妇女明德英。记不清是哪年读的哪篇文章,详细记述了这件事情的原委。事情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年仅13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受伤昏迷不醒,明德英用乳汁将他救活。解放后,在上海市工作的庄新民几经曲折,终于找到了明德英,1985年专程到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看望这位救命恩人。
最近读了《临沂文史集萃》(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一书,其中有一篇《“红嫂”的由来》,作者是李子超。读完这篇文章,改变了我对“红嫂”原型的认识。
李子超,沂南县人,1920年出生,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南沂蒙县小学教员、区党校学员、区委委员、青救会会长、民运部部长、各救会工作队队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沂南县区委书记、县委委员、县委副书记,鲁中南团工委组织部部长。解放后,历任共青团山东省委秘书长、山东省交通厅副厅长、山东省委统战部长等职,最后在山东省政协主席职位上退下来,2002年去世。
据李子超在《“红嫂”的由来》中叙述,“红嫂”的原型是这样发现的:
1947年的九、十月间,时任沂南县委副书记的李子超,与县委书记高复隆去沂南县明生村一带的华东野战军医院慰问,有一个伤员,伤还未痊愈,就非要求出院回前线不可,不让他走他就哭闹,说:“我再不回前线,不但对不起党,对不起毛主席,也对不起救我命的那位大嫂!”医院的政委向高复隆、李子超讲述了这个伤员的感人故事。
这个伤员是在孟良崮战役中在青驼寺一带山上打伏击负的伤,他从山上爬下来,爬进一个高粱椽子中藏起来,由于失血过多,昏迷不醒。这时,附近一位青年大嫂到地里挖野菜时猛地发现了这个伤兵,在一阵惊恐之后,认出是个解放军伤员。她摸了摸伤员的头,知道他发着高烧。她低头叫了几声“同志”,战士微微睁开眼睛,连声喊:“水,水……”这荒郊野坡到哪里去弄水?进村弄水,太远,也怕被人发现。怎么办?她急中生智,想到了用自己的乳汁去救活伤员。但她又一想,这怎么能行呢?我是个刚生头一个孩子的青年媳妇,叫伤员喝我的奶多不好意思呵!如果被家里人知道了那还了得?这时,她又看了看伤员,嘴唇干裂,面色蜡黄,奄奄一息,如不急救就会死去。她想,我能眼看着这位为国为民而受了重伤的亲人死去么!想到这里,她毅然解开了衣襟,左手抱起伤员的头,右手托着乳头送到伤员的嘴里。几口乳汁吃下去,伤员慢慢苏醒过来。当他睁开眼看到是一位大嫂在用自己的乳汁救他时,他觉得她是自己的母亲,是高尚无私而伟大的母亲在自己身边。后来,大嫂把救伤员的事如实报告了村支书,村支书叫来民兵连夜将伤员送到了军医院。送走伤员,大嫂以恳求的口气对村支书说:“我喂伤员的事,你千万不要向上级汇报,不要表扬我,我的公婆丈夫都很封建,这件事如果叫他们知道了,就把我毁了。”村支书果然严守秘密,未向上级讲这件事。
13年之后的1960年8月,时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的李子超,和著名作家刘知侠(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等去苏联访问。在从莫斯科回哈尔滨的火车上,李子超对刘知侠转述了大嫂用乳汁救伤员的事。回到山东不久,刘知侠就发表了短篇小说《红嫂》,在沂蒙、在山东,乃至在全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篇小说收入他的小说集《沂蒙山的故事》里。后来,刘知侠又把它改编成京剧《红嫂》剧本。在改编中,刘知侠对李子超说:“碰到了一个难题,就是在舞台上不大好表现大嫂手拿乳房喂伤员的场面,去掉这个情节吧,它又是精粹之处。”最后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大嫂把乳汁挤到铁水壶里,再用水壶去喂伤员。《红嫂》上演之后,果然得到广泛好评。后来这部由山东省京剧团演出的京剧《红嫂》,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了戏剧艺术片,传播范围更广泛,知名度更高。后来,《红嫂》又被改编成吕剧、歌剧等,还移植成了芭蕾舞剧《沂蒙颂》。“红嫂”这一响亮的名字,家喻户晓,经久不衰。
李子超的回忆文章是亲身经历,真实可信。可惜的是,当时由于战事紧急,李子超并没有去进一步了解这位大嫂的姓名和住址。但有几点可以确认:(1)“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时间是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而不是抗日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5月,李子超去军医院的时间是1947年的“九十月间”,时间上完全能够对得上。(2)地点是沂南县的青驼寺一带。青驼寺位于孟良崮的东南方向,直线距离大约15公里。(3)“红嫂”这一响亮的称谓,是由作家刘知侠最早叫起来的。沂蒙老区涌现出许多掩护伤员的女英雄人物,但她们都不是“红嫂”,而是“红嫂”式的人物。刘知侠笔下的“红嫂”,指的就是李子超讲述的这一位青年大嫂。
刘知侠已于1991年去世。1997年,在建军70周年时,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将小说《红嫂》改编成电影剧本《红嫂》,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迟浩田上将为影片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