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作者简介 · · · · · ·

高铭,男,汉族。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目前任职于某公司项目总监。

自认为死心眼一根筋,对于探索未知事物总是有无尽渴望。从学龄前就已经有了至今仍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为什么?”成年后曾一度沉迷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学科。21世纪以来又开始对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边缘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好奇。

2004—2008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正常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并加工整理出了这本书的内容。

“我从未想到居然有这么多人鼓励并欣赏这些内容,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疯子。但是,我很欣慰。”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42172/

【韩冬的回答(78票)】:

看过,作者极度神话了精神病人,其实,精神病人中喜欢思考有思想的概率不会高于普通人。李白爱喝酒,很多文豪爱喝酒,但并不意味着爱喝酒的人文学修养高于普通人。

书中很多厉害的精神病人(不是全部),是作者创造的文学形象,虚构的。但是作者非要写成报告文学的形式,让人以为不是小说是真实。

作为一个曾经的理论物理学的科研民工,最讨厌的就是把量子物理学神秘化,另外把物理学家疯子化。作者虚构了一个理论物理学教授朋友,该教授还经常和各种精神病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对他的刻画多次暴露了作者对现代物理学的无知。

另外,里面厉害的精神病人很像民科,我们都称之为“大帝".每年都有大帝到科研机构和大学砸场子,声称自己发现了宇宙真理。

如果你对书中一些想法感到非常新鲜和激动,请关注《科幻世界》(入门级), 黑客帝国, 特德·姜,刘慈欣,威廉·吉布森亚瑟,希拉里·普特南,·查理斯·克拉克,阿西莫夫……你会发现真正的大牛们……以及这本书中很多牛逼想法的原创者……

举一个对付书中一个“很厉害的”精神病人的例子。该精神病人自称来自未来,并且说出一堆论据来自圆其说。其实让他证明自己来自未来很容易。比如你要是不小心回到了二十年前,你怎么证明自己来自二十一世纪呢?唱一首《泰坦尼克号》的《我心永恒》吧,1994年《狮子王主题曲》,1998年风靡全球的世界杯歌曲《生命之杯》,还有08年奥运会的《我和你》……总之几百首经典曲子供你唱……这样的话,大家是承认你是作曲天才兼作词天才呢,还是承认你来自未来呢?

有人认为爱因斯坦同学有精神病人气质……这是媒体对他包装的结果……大家不要只顾看他的发型……他小时候想法确实很古怪的,但是,人家在12岁的时候开始自学高数,并且学的很好,13岁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天才不仅有想象力,还有超人的智力的,而后者是被很多人忽略的……

【陳浩的回答(17票)】: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问「物理学三维是不是长度、温度、时间、质量?」这样的奇怪问题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62489/answer/13186785我一直错以为只是翻译弄错了,多谢@高淞云知友提醒,才知道原来这本奇书功不可没 …… 还有人因此去改了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曹文雯和我已分别改正词条) …… 整个中文互联网充斥着所谓「物理学三维」的说法,坑爹啊!!!!!!!

【xyzxun的回答(11票)】:

此书内容真伪莫辨,写的有些精神病人貌似很有思考能力,但还是暴露了作者对现代科学的无知,同时很反感这种打着真实的牌的伪纪实。

【王秋秋的回答(7票)】:

说实话,买了之后有点“受骗”的感觉,看这书的介绍时介绍了几个病例,主人公确实有些“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怪才感觉,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这样的例子只是少数,大多数病例我可以对照我的精神病学课本找出算是哪一种精神障碍。没那么神化

【刘大可的回答(6票)】:

我无意于质疑这本书的真实性,但虚构感却一直贯穿阅读这本书的始末。标榜“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满足了像我这类庸人的偷窥欲,说是庸人,一点不为过,因为我发现很大部分的精神病人开口闭口量子物理、超弦理论、平行宇宙??????我无法讨论这些理论的正确性如何,我仅有的量子物理知识全部来源于那本《上帝掷筛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但据《广州日报》报道,曾有剑桥物理研究员工作人员联系过作者,对某个精神病人的理论感兴趣。

所谓的天才与疯子,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曾经作过说明:艺术家有里比多反求于内的倾向,在这点和精神病病人相似,艺术家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促,但他缺乏满足这些本能的手段,因此,他和有欲望而不能满足的任何人一样,脱离现实,转移他所有的一切兴趣和里比多,构成幻念生活中的欲望。这种幻念本容易引起神经病,而之所以不病,是因为有许多因素集合起来抵拒病魔的来侵;其实,艺术家也常因患神经病而使自己的才能受到部分的阻抑。但他们的禀赋有一种强大的升华力及在产生矛盾的压抑中有一种弹性。然而拥有幻念生活的人不仅限于艺术家,幻念的世界是人类所同容许的,无论哪一个有愿未遂的人都在幻念中去求安慰。但没有艺术修养的人们,得自幻念的满足非常有限;他们的压抑作用是残酷无情的,所以除可成为意识的昼梦之外,不许享受任何幻念的快乐。至于真正的艺术家则不然。第一,他知道如何润饰他的昼梦,使失去个人的色彩,而为他人共同欣赏;他又知道如何加以充分的修改,使不道德的根源不易被人探悉。第二,他又有一种神秘的才能,能处理特殊的材料,直到忠实地表示出幻想的观念;他又知道如何以强烈的快乐附丽在幻念之上,至少可暂时使压抑作用受到控制而无所施其技。他若能将这些事情一一完成,那么他就可使他人共同享受潜意识的快乐,从而引起他们的感戴和赞赏。

然而这样的区分,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无疑是刻意的淡化了,作者在书中宣扬的,不过是若干年前许多精神病学者曾声称的“这种人(精神病患者)尽管可能永远不懂艺术这个词的含义,却能展现艺术才华”。作者正是以这样的态度的描述他的精神病病人,《广州日报》的采访已然说明在作者眼里疯子无疑是天才,每篇手记结尾语也明显带有这种倾向。我承认精神病病人有其独特的内心世界,然而究竟是不是作者在书中所描绘的天才般的富有理性、逻辑,当然作者在保证书籍吸引力方面会对材料做出倾向性选择,只是这样的选择究竟需要从多少案例中才能筛选出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类型,无疑这些案例是大量的,以作者年龄及阅历而言,哪怕有朋友的帮助,我依然对书中所保留的四十几个访谈持怀疑态度。

作者在《锵锵三人行》曾提出写这本书始于一次催眠经历,在书中也涉及大量关于催眠的内容,可见作者对催眠抱有很深的感情,但以我不多的心理学知识而言,催眠好像是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弗洛伊德曾说他就是在发觉催眠治疗的缺陷后才转而研究精神分析的。可在作者那里,这种辅助手段转而成为非常重要的方式,请原谅我的不礼貌,我想表达的是催眠作为一种元素无论是在电影还是在书籍里都具有神秘色彩,作者正是运用这种神秘色彩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很多年前一个叫彭扬的人出过一本叫《天黑了,我们去哪?》的书。类似的题材,对边缘人的走访调查,然而彭扬的文字要真实多了,因此也更有力。打着纪实的幌子虚构的作品太多,翻翻报纸随处都是,我本不该计较,然而就像范曾在《梵高的坟茔》里说的那样:“梵高死后这么多年,他们在没有任何实证和临床记录条件下断言梵高患有癫痫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病,甚至还有口射病等多种病症,一位可恨的日本耳科专家断定梵高可能有梅尼埃尔氏病……喂!你们这群蝉蛄般嘹噪的科学家们烦 不烦人?你们懂艺术吗?你们饶了梵高行不行?”,是啊,作者,你饶了精神病人行不行?

【杨圣青的回答(8票)】:

在很大程度上,这本书让我见识了一系列利用非常规认知来解释我们的世界的想法,并且撇开篇与篇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这些想法大多都可以自圆其说.虽然我至今不认为这是一本真实的精神病采访实录,但是它的确开阔了我的思维,同时让我意识到我对于世界的认知绝大多数来自他人的传授,而不是自己的感知与思考:

我们所学习以及所研究的科学,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对我们观察到的世界的解释,它们可能既不是真理,也不是事实,只不过它们能够预测一些可再现的现象,比如F=ma,比如S=(1/2)gt^2,尽管某一天也许我们发现这些公式并不是普世的,我们也不会去质疑牛顿的伟大,批判他用错误的公式迷惑了世人,这就像量子物理的诞生,我们依旧会将经典继续延伸下去,用纯数学的逻辑去拼凑出另一些能够预测客观现象的公式,比如普朗克公式.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难得的书,如果没有看过我则建议可以找来一阅.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本优秀到具有收藏价值的书,所以找人借来,睡前读上几篇,读完还掉就也就可以了.

【王帅的回答(3票)】:

谢谢xiao5。

我属于最普通的那类读者,即:没有专业的量子物理学知识,不了解宗教,没有心理学知识,没接触过精神病人,没看过《梦的解析》,并且我都大三了,也很少没事就想什么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过一直以来我活的都挺积极向上。

目前我看了一半,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好奇。我很好奇,想去读读量子物理学方面的书,高中也很喜欢学物理。虽然我现在分辨不清书中讲的是对是错,但是我很想去自己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我很好奇,想去看完之前没看完的耶鲁《心理学导论》公开课。我想自己去吸收第一手的知识。由于自己不是这个专业的,不太可能耐着性子啃书本,我觉得看视频更容易接受,最次也能练练听力。

我很好奇,想了解一些关于各种宗教的故事,各种cult也算在内。还让我想起了初中时看《达芬奇密码》的日子。

总结:我没从这个书中收获什么特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书也没改变我的思考方式,我觉得通过别人的经历沉淀下来的一些东西终究不能通过文字变成读者本身的吧。所以,我还是我,我也不想去评论那些人是天才还是疯子。不过这本书让我收获了一份好奇,驱使我想去了解未知的知识,发现一个更大的世界吧。

That's enough.

【马那谁的回答(4票)】: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重温了一遍该书。

首先作者不是精神疾病专家,据说只是有机会与“非正常人群”接触,整理成册。而且书中写的只是那些有故事可写的案例,没什么戏剧情节的,也就没有可写的必要性了。就像评书中常说的:一夜无事,直接到了第二天。

其次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不怀疑,因为很正常,那些所谓患者的观点和想法其实很普通,只不过被大多数人所不接受、不认可,因为大多数人想不到、不愿想、没时间、没精力、没契机、甚至不屑去想那些东西——当然,刨除器质性因素的情况下。比如,那个曾经的教师观察石头,她的观点之一石头也有生命,我小时候也曾经这么想过,也许石头本身对时间的概念和我们就不一样。再比如闭关的那个人,我看完他对苹果味道的描述,就真的很像尝试一下,但不了了之——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如此不求甚解?还有细菌奴隶的那个强迫症,他的观点虽然极端,无非证明了他世界观的不同,他的观点和前面那个教师的观点不无相似之处……

这些都证明了我们大多数人不曾抛弃现有的世界观,不敢抛弃所拥有的,为一些奇特的想法(理想?)而付出。

我曾经思考过石头是否有生命,我曾经思考过各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我曾经思考过社会是否有其他可行的模式,我曾经思考过其他生物的人(物)生究竟是什么样的,我曾经思考过没有自己的世界,我曾经思考过世界的尽头,我曾经思考过灵魂究竟该什么样,我也曾经认为广告上的猪很痛苦……当然,这些都是为了好玩。

书中所谓患者的这些想法虽然可以说不普通,但都很正常。觉得这些想法被神化了?那只不过证明这样想的人很普通。

【donvilee的回答(4票)】:

里面每一个精神病绝逼是世界级的编剧

【崔佳磊的回答(2票)】: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看天,用云的眼睛看云

【张宁的回答(1票)】:

和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太蛋疼了……太无聊了……

【连连Lynn的回答(1票)】:

第一感受是:内容很好看,和封面的形象很不符,所以这本书摆在那里很久都没有吸引我拿起来一翻,而后来一翻开就忍不住看到底,这点说明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我。

第二感受是:内容很虚构,当然不排除来自真实生活的素材,但阅读完后的感受估计都是把它当成一本小说来阅读的。

第三感受是:因为看完这本书后的一些特别感受,以及书本身的一些特性,我还是忍不住向周围的朋友推荐它。

【程冬冬的回答(1票)】:

推荐<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在豆瓣的书评

书现在还没看完,但我觉得这本书的书评要比书好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42172/reviews

【美第其的回答(1票)】:

无论正确与否,感谢作者和书中的人物,给我提供了另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

【武骁的回答(1票)】:

很久以前读过的书,写几句话吧。

精神病人总是会深深沉浸在自己的价值观里不可自拔。书里有一句与此类似的话,原文记不太清了。

想想吧,有多少人还不知道世界观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信仰什么,不知道自己在这偌大的世界上的位置。所谓正常人又有什么权力去蔑视精神病人?

我一直喜欢这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维护你说话的权力。这个世界上充斥着矛盾和争执,盲目崇拜和无故蔑视。

我的价值观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存在即合理”有出入——我尊重所有存在。合理与否必然有一个标准,而标准的存在无形中划定出两个派别。我深信这个世界是一个混沌体,人类文明将混沌划开,已经是有悖自然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人不尊重“精神病人”的存在。一些不知价值观为何物的人竟然开始质疑有思想的精神病人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这本书可以引导人以一个与正常人截然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值得一读!

也许很多人看了我的答案会认为我是个精神病人,ok,我尊重你的存在。

嗯哼,That's all.

【司增顺的回答(1票)】:

作者说是纪实,一点也看不出纪实来,而且里面观点幼稚,多有“学什么的同学”“什么的专家说”等字眼,而非专业书籍的知识索引来支持,水分很大。作者文笔也很糟糕,其中有几个事例算是很好的小说材料,写废了。不推荐看。强烈不推荐

【吕海波的回答(1票)】:

不管这些人物是真是假,但是的确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启迪,一些思考,平时思维虽然也有时会漫无边际的跳跃,但是每每都是在脑海中停留的时间不长,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让思维活动更长时间的机会。有兴趣的人可以再看看尼古拉.特斯拉传,这个牛人的一些事迹和思想理论与书中的而某些故事有些吻合。

【摸摸谢的回答(1票)】:

这本书被我归类于小时候看的卫斯理小说,写作手法神秘玄乎,满足读者猎奇心。

正如@韩冬 所讲,这本书确实极度神话了精神病人。

我有个朋友曾经在精神病院实习过,我对他的这段实习经历进行了八卦。就他接触过的精神病人来讲,大部分是没办法正常思考的,智商等同于低龄儿童,跟他们对话得靠忽悠。

讲个真段子,友人与师姐给一个被害妄想症病人做治疗记录,需要病人回答一些问题。该病人坚持认为他们是间谍!敌方派来打探我军机密的!死活不肯配合!打死我都不招!

师姐很淡定地说,你好我们是非常6+1栏目组来找选手的,如果你答题闯关成功可以到CCTV现场直播参与比赛。

然后病人就乖乖配合了。

【王铁柱的回答(1票)】:

一些巧合被作者过度地放大了

【暴走的回答(1票)】:

强烈推荐《疯癫与文明》,虽然已经推荐过了,但还是忍不住再次推荐!

【picobird的回答(0票)】:

疯子损失了一些情感的功能,获得了一些天才能力,理智和情感哪种重要呢。

【JTRACY的回答(0票)】:

我把这个当做故事性、或者科幻型的小说看完的。

因为,一旦太过认真,就容易出问题,呵呵

【正皓的回答(1票)】:

说说自己的观点,这是今天凌晨写的日志,发给同学好友们看的。然后直接奔精神病这一块来了。下面纯粹是大一学生的伪科学臆想。

今天我们讨论一下“神经病”和脑部的一些知识。日常生活中我们脱口而出的神经病实际上想表达的是“精神病”,而神经病实际上是指羊癫疯,癫痫之类的病症。

所以我想讨论的其实是有关精神方面的病症。

精神病--心理障碍疾病 这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叫法,因为不具备攻击性并使用了中性词汇。

虽然我没读什么书哈,但是在这方面还是有自己的研究的,因为人家在高中的时候也是看过心理医生的人。

现代医学对于心理障碍疾病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疗法,我认为主要的症结在于医生并不是很清楚这种病究竟是“纯粹心理”或者是“纯粹生理”上的原因,抑或是“生理原因为主动心理原因为从动”和“心理原因为主动生理原因为从动”的疾病。

推定1:人类心理问题 与生理无关 反例:更年期精神病 更年期新陈代谢变更引起的并发症。比如有的人老是嫌自己的老娘不停地啰嗦不停的重复,偏执,抑郁等等状态。

推定2:纯粹生理问题 与心理无关 反例:妄想症妄想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患者所受的教育程度,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妄想是思维变态的一种主要表现。

推定3:生理原因为主动心理原因为从动 反例: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个老人带小孩,小孩丢了或是被人拐走了,老人疯了。

推定4:心理原因为主动生理原因为从动 反例:老年痴呆症。作为一种普遍的并发症,身体机能不足导致的神经精神疾病显然不是纯心理原因。

由上推导出的结论是“心理障碍疾病” 不仅仅是心理或者生理单方面或者是具备主从关系的。

我认为,心理障碍疾病应该从脑科学的方面研究起。

常识中的脑分大小脑,大小脑又分左右脑。它们依次具备不同的功能,比如右脑基本是很神奇的潜意识通感类的不可控玩意,可以归纳到天赋基因类的东西。左脑则是用于储存信息用的,然且充当思考判断的显意识。小脑则是运动神经大家高中都学过。

可以发现精神病症基本是丧失思考判断能力的,我们把目光投向左脑的身上。

有人还叫过我IT Guy什么的。。。我显然愿意相信现代计算机是通过仿生学发明出来的,CPU和硬盘对应着左脑,GPU对应着右脑。脑桥和神经相当于电路。

这样看起来或许思路就能清澈明晰一点了,虽然不是很准确。

脑部有相当大量的神经元,把大脑里的神经元设定为一个“储存记忆细胞”,而神经元是有突触的。我们图形化的想象一下我们是如何进行思考的,虽然我们看不见。这里的思考过程简化为一次造句过程:“陈舟子是个大傻逼。” 这句话涉及了一个叫“陈舟子”的神经元,和一系列叫“是” 和“个” 、“大”和 “傻逼”的神经元。当然你可以更透彻地分开,但是大脑里面会形成强关联的神经元,因为他们的突触经常合体,日久生情就不怎么会分开了。所以很容易解释“陈舟子” 或者是“傻逼”就是由更离散的神经元组成的强神经关联。这里简化为一个神经元了。然后左脑还会以充满逻辑的结构将这些神经元联合起来,这里面的奥秘主要是“关联高速公路”,比如我们经常造这种模式的句子“xx是个xx”,而这种高速公路一旦形成,就然容易传输储存的记忆。而这也解释了学习的过程:储存记忆--建立强健的神经元--联立神经关联--修筑关联高速公路。

脑科学家在研究智商的时候会说一个人的智商不在于其大脑重量,而在于其脑沟壑的曲折程度。用我的理论来解释就是,脑沟壑越崎岖,其神经关联丰富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容易有与众不同的神经关联。这种内在的神经关联外在表现模式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模式,以及催生的与众不同的观点。

更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小孩,精神病患者,天才 常常“差不了多少”。

这种“差不了多少”的表现是:小孩常常说出违反常理的俏皮话,精神病患者说出meaningless 的话,天才说出的出其不意的话、想法。

用周氏观点进行解释就是: 小孩没有被“驯化” 进行固有模式的思考。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受大众教育之前,神经元对关联强度并没有形成一种既定的模式,在面对Q-->A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关联高速公路,或者也可以说是“天马行空”,相对的条条都是高速公路。

如何评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而精神病患者则是丧失了固有的思考模式,在神经元进行相互关联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迷区:究竟是神经元的错误,还是关联高速公路的错误? 病变导致神经元装载错误的信息和病变导致关联错误会形成同样的表现结果。

“天才”,擅长突破固定的思考模式。我们大抵是听过笑话的,很多笑话的制作远离很简单:将弱强度关联进行碰撞测试。

比如昨天刚刚听得笑话是,考试不是打DOTA,请不要团队合作。 对于受众来说,DOTA和考试都是常见的记忆,但是却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笑话制作者将这种弱关联进行了组合,就能组成一个笑话。这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笑话听多了就不好笑了:在多次强化关联的过程中,这条笑话离散出的记忆组成了强神经关联,就像你现在会嘲笑小脚女人,可是那个时代却以此为美。

天才的技能如出一辙,打破固定的神经关联从而获取意想不到的观点。或者是本就存在的奇葩的神经关联,每次代入记忆的时候都会得到奇葩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

【朱松清的回答(0票)】:

我很想知道很多细节,那些把正常人都整疯掉的细节。

【时光旅人的回答(0票)】:

正在看这本书,不敢看了,觉得只要有一个偏执的想法,而且一直坚持下去,估计就是精神病了。我担心自己有这样的潜质

【潘杨的回答(0票)】:

1. 世界观的重新认识,世界是神奇的丰富多彩的,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高度,看世界和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直观感受也不同。多思考,别人为什么要那样想,为什么要那样做。

2. 珍惜身边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人,他/她有可能是神经病,也有可能是天才(若干年之后,也可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也无法见到那一刻的到来)

3. 坚持,执着真的很可怕,带给我们的收益是无法衡量的。

【戒盈的回答(0票)】:

不喜欢书名《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不如叫异想世界之类的比较好。

内容不能深想,要有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的心态,思想比较容易被牵着走的人不适合看这本书。(当然,赶脚混知乎都是很牛掰的人,这个不用担心了。)

文科生纠结了很久的量子世界。

【周星的回答(0票)】:

骗子在中间。

【徐放的回答(0票)】:

好看作者很有行动力同时让人确信给自己解闷才是给别人解闷的好方式

【杨惺锴的回答(0票)】:

给了我一个走入精神病人精神世界的机会,开阔了视野,仅此而已

【张群的回答(1票)】:

民科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作者这样的人多

【何文华的回答(0票)】:

一个人一世界。管你什么事~~

原文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1199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199372.html

更多阅读

如何评价《约会专家》这部电视剧? 如何评价功夫这部电影

前几天在约会专家的吧里说过这个事儿了。再说一次好了,转载请联系本人或者做版权声明。业内人士看《约会专家》1:(源地址:听业内人士深度解析《约会专家》:现实状况、误区、剧情深度解析)前几天在咱吧里发了一个帖,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现

如何评价《命运石之门》Steins;Gate 这部游戏? | steins gate steam

【九六七的回答(121票)】:说《命运石之门》是神作,主要是指其游戏。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的答案里谈这个的不多……当然题目的指向本身就不够明确?虽然现在修改了题目,不过本答案中还是包含了动画的一些内容,算是便于动画党理解吧~《命运石之

如何评价《装甲恶鬼村正》这部游戏? 装甲恶鬼村正

【叶佳桐的回答(20票)】:谢邀,我是nitro+厨,但不厨奈良原一铁。平常对《村正》和《刃鸣散》相关考据较少,说点负责剧本的奈良原一铁八卦?之前和朋友一起总结的常识性八卦:奈良原一铁是原leaf社图书馆三人组之一。leaf社图书馆是一群人在

声明:《如何评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为网友少年并不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