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经验
问题的提出
1979年邓小平宣布结束文化大革命,坚定不一地发展经济。短短的30年内,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邓小平临终前总结了四个字:改革开放。这就是中国发展的经济学。
林毅夫从古典和现代经济学中为中国发展是硬道理提供了理论根据。经济学就是解释经济发展的学说,林毅夫假设中国的政治能和平稳定,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韦森假设中国政治不能和平稳定,发展则是不能持续的。
中国发展与否不再与发展理论相关,而是与政治状况相关。那么,中国政局能维稳吗?
中国悄悄地改革了政体
朱镕基创建了体改委,温家宝解散了体改委。李克强完成了大部制。中国传承了2300余年的郡县制解体了。65%的农民迁入了城市。中国不再是农民国家。而是新兴的工业化发展大国。2亿多农民在工矿服务产业中流动,经济不发展讲不过去。
韦森说:从1780年开启的工业革命,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时,正好进行了200年,各种工业技术都相当成熟。以至于到1978年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时,留在中国国门门口等着发展的机会实在太多、太大了,这个后发展便车给中国过去30几年带来巨大便利,使我们不用做政治改革也能快速发展。
韦森对中国的政治改革的看法是偏激的。中国开发特区、回收香港和“ECFA”台湾是最重要的一国两制的政改。干部五年一选,十年换届的轮班制,至少走上了欧盟的政治模式。这是与经济城市化相适应的改革。
国民党宣布“不统不战不独”,表示有实力的反对党满足现状。进一层的变化,有待“党外运动”的变化。
国民党不急于回国政治,中共没有必要制造动乱。
台湾掀起反“无作为运动”,就是催促马英九过海谈判。说明中国政改,中共已经到位,是反对党和反对派无所作为。怪不得执政党吹牛坐大。
中国从清未建党起就是多党制。所以不用修宪。但是,由于军队参政而使两党“一国两制”,这也是一种宪政。实际上是两党的平衡。只要国共两党不动武,中国一定乘一国两制前进。直至中共分裂,需要党外加力才会进入选举形式。
这就是民主政沿程序的外部条件。它不能用“民主好坏”来解释政党政治,而应该用条件状况解释民主。中国民选条件不成熟。
所以,宪政是政党政治不是民主政治,更不是数理管理。
今天的中国政治是“国共争权的政治”,与经济无关,与上层结构有关,因为国共趋向势均力敌了,不会动武。
和平发展能使大多数人受益,中国不会崩溃。
但是,不保证中共不解体。当信仰党(李自成的农民党)进城而又有了产权之后,中国内斗周期将会起作用。这是老病症。国民党等待回乡竟选的时机---当中共分裂的时候。
一国两制是中国发展的基础
政治分制,经济统一,这是欧盟和美国模式。美国各州宪政独立,华盛顿只是各州的议政厅。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内朝和外朝”,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一国两制”。只不过中国没有实行选举制。
这是两岸地域政治决定的形态。
国民党只有一岛势力,没有信心参加一府两会的议政。如果,国民党能争取两会,尤其人大多数席位,完全可以推翻党代会决议。因为一府两会己经立宪。关健是等国民党参与。马英九不肯参与是他无能为力的事了。不能责怪大陆没有政改。
一国两制下的两岸经济合作拖动了中国发展巨轮。
中国出地和人力,台湾出科技和政治,乘美国快车,走上了全球化崛起。必须指出,中国的损失是惨重的。所有新兴国家的发展,包括拉美和四小龙都增加了平均寿命。有科学机构指出,中国的雾霾至少减少了中国人5年寿命。
从经济发展分析,林毅夫是对的,国共双剑合壁,专制加科技,相当于“机器人加科技”,那有不发展的道理。
韦森提出“后发劣势”论,没有讲出专制的祸国殃民结局。所以,林串之争不是经济学,而是政治学。两位大师举重若轻给人打灯谜。
结束语
历史证明,中共总是被人瞧不起中,悄悄政改积蓄力量,转败为胜。因为中共重知识、重人才、知错能改。从目前中共高官子女百分之百到英美法德受训,可以肯定“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最后决战之役。中共用“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治国路线,总是转危为安,立于不崩溃之地。
值得提醒的是,当中产不是农民而是知识分子时,孔子的古法就被君子的义抛弃了。因为,现代工业化小人不再是暴力的主力军。
中产危机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