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澄海界内的莲花山,俊秀挺拔,风光秀丽。莲花山南麓的半山腰,有一个地方叫“陈金巷”,这里并不是住着人家的街道,而是一道天然的峡谷,周围只有乱石和赤土。
“陈金巷”又叫“铜金巷”,常年是寸草不生,赤土裸露,宛如铜色,故名。
传说,当年有一个叫林监丞的官员,嫉妒潮州人杰,存心使坏,要大破潮州风水。一天,他来到莲花山,但见山岚秀色,主峰红光焕发,误认为其是一支“通天蜡烛”。便自忖道:自古以来,水火相克。要灭这通天蜡烛,须以水浇灭。于是命令士兵挖地掘泉。谁知不挖则已,一挖,但见山摇地动,风云突变,吓得林监丞慌了手脚,士兵也面面相觑。情急之中,林监丞将他随身所带的朱砂笔奋力一掷,只见山峦中裂开—条褐色小道,林监丞便带着随从从小道逃命去了。
“铜金巷”后来又被称为“陈金巷”,也有一段故事。相传南宋时期,陈吊眼拥兵10万,在闽粤一带抗击元兵,并在莲花山设立了一个据点,派他的胞妹陈金花驻守在铜金巷这—要塞上。由于“陈”、“铜”潮音相同,因而她的士兵及当地百姓就把这条狭长的峡谷称为“陈金巷”。后来相沿成俗,便都写成“陈金巷”。
仙翁庙圆梦
在澄海县境北端与饶平县交界处,有一座海拔500多公尺的莲花山,五峰高耸,形如莲花。山巅有一座仙翁庙,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这里时兴“圆梦”民俗。相传这座庙里的仙翁能示人以梦,预卜人之休咎。重阳节正适逢仙翁诞辰,据说这一天“圆梦”最灵验。重九前之一夕,各地善男信女都备带香烛供品,登莲花山卜梦圆愿。
登山圆梦的人须心正意诚,才能得好梦兆。从农历九月初一日起便要戒荤用素,止房事净身;九月初八日登山前必用井心水伴石榴花枝净体,穿新衣服。登山祭拜仙翁后,当晚需露宿于仙翁庙外的大石块或山坡地上,入睡受仙翁示梦,晨起拜谢仙翁而回。

梦兆是人们原始信仰之一种,被当作是事物发生前或结果的预报。但潮汕人对梦兆的看法很独特,往往像猜谜一样,把梦中显示的情景当作谜面,预报的结果要像谜底一样另作一番别解。例如梦见在路上拾到金银财宝等东西都被当作坏事;相反在梦中踩到一大堆粪便就认为能获得财利。由于这种心态的支配,这些善男信女到仙翁庙圆梦,不管梦见什么,都会往好处去猜想。不灵验则归咎于心未正意未诚所致,因而使这一民俗久传不衰。
澄海人历来把“海底捞针”的民间故事传为仙翁庙圆梦的佳话。相传清康熙辛卯年(1711年),澄邑苏湾都秀才陈春英将赴乡试,诚恐怀才不遇,于重阳节日往仙翁庙圆梦,梦中仙翁示语曰:“此科得中,正如海底捞针。”春英一觉醒来,反复斟酌,大失所望,郁郁不乐,想改变主意不去赴试了。科期将近,秀才们都认为春英才学过人,错失良机太为可惜,遂邀他同往,春英只得勉强成行。
赴省城应试,行装不免要收拾一番。贤淑的妻子为他缝补衣衫时,叫春英取来插在门扇上的针。这根针恰好插在门联“韩潮”“苏海”的“海”字上,他蓦地悟解了仙翁示语,高兴得跳起来说:“佳兆、佳兆!”
这一年,陈春英果然中了解元。自此重阳节登莲花山圆梦的人更不胜数计。
磨刀坑
莲花山上有—条大山沟,叫“磨刀坑”。这里出产的磨刀石驰名中:外。关于它的来历,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莲花山上有一尊石像,民间称“南海仙公”。传说仙公能够托梦指点迷津,十分灵验。每年九月初九夜,各地香客相邀上山祭拜,席地而睡,等候仙公托梦。
当时,鸥汀乡有个铁匠,自认锻造技术不错,可刀具却销路不畅。于是便到莲花山圆梦。是夜,梦见仙公对他说:“你想发财,敢体!”这看来是责备他不自量力,可是铁匠尽往好处想,琢磨着:“体,潮州话就是‘张开’的意思,一张一合,定是教我造剪刀。”于是便改造剪刀,可销路仍有限。翌年,铁匠再上莲花山。这回仙公托梦说:“要磨到死。”铁匠一听,十分沮丧,悻悻往回走。忽见前面一群樵夫正在磨刀,刀锋闪闪发光。铁匠一看,动了窍门。“要磨到死”,恐是要将剪刀磨利。他拣了几块石头,带回家里,使劲地磨,直至剪刀十分锋利,即使剪铜钱也毫不费力。从此,他的剪刀畅销海内外。乡民闻知,争相上山采石出售。可是山峰又高又陡,开采十分危险,运输也难。后来在山脚下一处叫“睡狗”的地方发现了同样的石头,大家便转到这里开采。
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条大山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