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陵——汉昭帝刘弗 刘弗陵墓
目录
平陵介绍平陵地貌一号坑二号坑位置结构陵墓建造出土文物昭帝介绍上官氏
平陵介绍
平陵地貌
一号坑
二号坑
位置结构
陵墓建造
出土文物
昭帝介绍
上官氏
展开
编辑本段平陵介绍
汉昭帝刘弗之陵。刘弗原名刘弗陵,汉武帝幼子,8岁即位,在位13年,元平元年(前174)21岁时刘弗陵不明不白地暴死于未央宫中遂安葬于东距未央前殿22公里
、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园西北大冢中。终年21岁。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周长2700米,高29.2米。东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
刘弗陵是武帝最小的儿子,少年聪慧,很得武帝的喜爱。当武帝病重时,打算立他为太子时,却耽心他年龄幼小,可能会出现母后专权的局面,于是先逼死了他的生母赵婕妤,然后才立他为太子。武帝死后,年仅8岁的刘弗陵当上了皇帝,由霍光、桑弘羊等辅政。在位期间,镇压了兄姊和上官架、上官安的叛乱,多次下诏削减国家的财政支出,减免百姓的田租田赋,继续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移民屯田,多次派兵击败匈奴与乌桓的侵扰,加强了边防。一系列措施居然使武帝晚年动荡不安的局面逐渐稳定下来。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宫,六月壬申,葬平陵”,终年21岁。 由于昭帝突然发病死去,这使得主管帝陵营建的官员非常狼狈,因为他的陵墓还没有认真营建,于是赶快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构筑地下墓室。仓促归仓促,昭帝平陵的随葬品仍是十分丰富的。当时由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墓室中金银珠玉,应有尽有。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6公里处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
编辑本段平陵地貌
平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包括汉昭帝的平陵和上官皇后的陵墓,所在的地势为咸阳二道塬一块稍微突出的平地上,两座封土东西相距700米,海拔约480多米。
平陵在茂陵东边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
位于东边的东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四面都有夯筑垣墙,这意味着东陵是一个四面有墙体的陵园。东陵封土底面边长160—170米,高约32米,封土外四面中间部分都发现有平面为梯形的墓道。陵园平面为四方形,垣墙约5米宽,东墙长404米,西墙长429米,南墙长416米,北墙长428米。
垣墙的中部还分别有门阙建筑,其中东、南两处的门阙地面发现有高约两米的砖瓦残片堆积。各个门阙的长度在30—70米之间,宽度在12—40米之间,门道的宽度是6—8米,其中东门阙最宽大,代表着陵园的主方向是东方。
平陵由茂陵东行6公里即今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东南的两个大冢,当为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因该陵地处汉代始平原边,故得名曰“平陵”。
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与赵婕妤之子,前186年即位时年仅8岁。主幼臣强,外戚霍光专权。时内有齐孝王及边邑反叛,外有匈奴入侵;朝中则是霍光与上官皇后始则勾结继而争权,天灾人祸不断。元平元年(前174)21岁时,刘弗陵不明不白地暴死于未央宫中,遂安葬于东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园西北大冢中。 位置结构西边陵园和封土的形制与东陵基本相同,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底面边长160米,高约30米。陵园的垣墙东边长380米,西边长386米,南边长370米,北边长381米,垣墙宽4—6米,垣墙四面中部都有门阙,以东门阙最为宽大。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15岁时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较孤独,于52岁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于霍光的位高势重,她的陵园比昭帝陵园规模还要大一些,陵园边长420米(昭帝陵园边长为370米),陵园四门距封土堆均为125米,封土高26。2米。
在昭帝与上官皇后的陵园中间,有一条宽5米的道路,将两陵连接起来。考古工作者在路的两侧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每一组相距约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组合而成,每组都是中间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匀围绕七、八个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这些玉器肯定是为当时的祭祀而埋。
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 《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镢、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
平陵东南是汉昭帝“徘徊庙”遗址,庙建筑在一个高3米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汉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纹方砖、凤纹空心砖、“长生无极”瓦当等,平陵东侧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较完整的有11座,保存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1] 平陵出土
编辑本段一号坑
漆木马
03年6月为配合过塘一双照二级公路建设,对南北向穿越帝、后陵陵园的公路施工现场地下的3座从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长108、宽6、底部宽约2.5、深6米的1号发现一处踏步门道。共有踏步19级,比较规整。坑底棚木已暴露,棚木上发现漆器及20匹以上的漆木马,漆木马均侧卧(原应为站姿,因水淤或遭扰动而处于较高位置)。木马全身髹登红色漆,高约0.5米,由头、颈、躯、四肢组成,无尾,身体各部位间用铁扒钉相连接,头部铁衔、镳等挽具犹存。从现场看,其棚木下部还应有陶俩、木马等遗迹和遗物。在长59、宽2-2.2、深4米的2号坑北端为一斜坡,坑道两侧对称开凿了54个洞室,平均高1、宽0.8、进深3米。每个洞室内有一具兽骨,兽骨架高大粗壮,保存较好,经西北大学动物专家初步鉴定为骆驼、牛等大型哺乳类偶蹄目动物;体形较小的动物骨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鉴定。在长16、底宽2.5、深5米的3号坑北端有踏步,坑底垫木保存较好,坑底保存若干木车痕迹;南侧车型较小,单辕,有4头牲畜驾车,经鉴定为羊,
形似羊拉车,在国内尚属罕见。北侧是一辆彩绘木车,至少有2峰彩绘木骆驼驾车。
陶器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平陵考古队李明:这个木马因为个体较轻,它是从当时的坑底,就是那个位置,被淤水飘上来的,从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面到当时的坑底,还有1米多深,它的坑底下应该有骑在木马上的骑手,这个骑手是陶俑,为什么说应该有陶俑呢,是我们根据当时木马周围发现的这些小件的铜器和兵器来判断的。
编辑本段二号坑
二号坑为南北向,长59米,在坑道的两侧对称开凿了54个洞室,每个洞室内有一具兽骨,兽骨骨架高大粗壮,保存较好,经专家鉴定均为大型哺乳类偶蹄目动物,目前可确认的有牛和骆驼两种。三号坑规模较小,坑底保存有若干木车的痕迹,其中两辆保存较好,而驾车的牲畜经鉴定一是羊,另外就是木质的双峰骆驼。据了解,这次有关平陵的考古工作是陕西省继杜陵、阳陵之后又一次对西汉帝陵进行的大规模的考古钻探,所发掘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尤其是二号坑发现的大量骆驼骨架,据初步研究这是关中乃至中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骆驼,骆驼原产阿拉伯、中亚和我国北方沙漠地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骆驼随之进入中原,而平陵建造时间距武帝通西域后仅数十年,这一发现对汉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以至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
平陵考古发掘是陕西继阳陵之后第二次对西汉帝陵陵园进行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平陵的考古钻探进一步了解了平陵陵区的规模和范围,确定了帝陵和后陵的位置及关系,新发现了陵邑和建筑遗址。继阳陵之后,为西汉帝陵布局、形制、规模及陪葬墓、陵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使西汉帝陵制度的研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这次考古发掘证实,西汉帝陵附近都应有大量的从葬坑和珍贵的文物埋藏,对陕西帝陵类重点文物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和帝陵文物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本段位置结构
西边陵园和封土的形制与东陵基本相同,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底面边长160米,高约30米。陵园的垣墙东边长380米,西边长386米,南边长370米,北边长381米,垣墙宽4—6米,垣墙四面中部都有门阙,以东门阙最为宽大。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15岁时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较孤独,于52岁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于霍光的位高势重,她的陵园比昭帝陵园规模还要大一些,陵园边长420米(昭帝陵园边长为370米),陵园四门距封土堆均为125米,封土高26.2米。
在昭帝与上官皇后的陵园中间,有一条宽5米的道路,将两陵连接起来。考古工作者在路的两侧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每一组相距约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组合而成,每组都是中间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匀围绕七、八个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这些玉器肯定是为当时的祭祀而埋。
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 《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镢、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
平陵东南是汉昭帝“徘徊庙”遗址,庙建筑在一个高3米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汉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纹方砖、凤纹空心砖、“长生无极”瓦当等,平陵东侧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较完整的有11座,保存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据文献记载,陪葬平陵的有夏侯胜、朱云、窦婴、张禹等,但具体名位难考。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岳起说,位于东边的东陵所在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地面均经过夯筑,虽然地面无见垣墙,但是钻探发现四面皆有夯筑垣墙,这意味着这是一个四面有墙体的陵园。
根据调查,东陵的封土底面边长160至170米,高32米,封土外四面中部均发现有平面呈梯形的墓道。陵园平面为四方形,垣墙宽5米左右,东墙长404米,西墙长429米,南墙长416米,北墙长428米。在四道垣墙的中部还建有门阙建筑,其中东、南二门阙地面尚存高近2米的鱼脊状堆积,其上遍布砖瓦残片。
岳起说,各个门阙的长度在30至70米之间,宽度在12至40间,门道的宽度是6至8米,其中东门阙最为宽大,代表着陵园的主方向是东方。西边陵园和封土的形制和东陵基本相同,封土位于陵园中部,底面边长160米,高30米。陵园的垣墙东边长380米,西边长386米,南边长370米,北边长381米,垣墙宽4至6米,垣墙四面中部都有门阙,以东门阙最为宽大,钻探仅于封土外东面发现墓道一条。
编辑本段陵墓建造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元平元年),昭帝死,因为没有儿子,遂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李夫人的孙子)为帝,尊上官氏为皇太后。移居长乐宫。
刘贺荒淫无道,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废去,另立戾太子(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汉宣帝,刘病改名刘询,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上官氏论辈份是汉宣帝的祖母,这样,上官氏年仅十五岁,就尊为太皇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
从此,上官太后太后不问政事,在长乐宫中颐养天年。建昭二年(前37年),上官太皇太后寿终正寝,时年五十二岁。与昭帝合葬于平陵。
由于昭帝突然发病死去,这使得主管帝陵营建的官员非常狼狈,因为他的陵墓还没有认真营建,于是赶快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构筑地下墓室。仓促归仓促,昭帝平陵的随葬品仍是十分丰富的。当时由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墓室中金银珠玉,应有尽有。[3]
编辑本段出土文物
为配合过塘一双照二级公路建设,对南北向穿越帝、后陵陵园的公路施工现场地下的3座从葬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长108、宽6、底部宽约2.5、深6米的1号发现一处踏步门道。共有踏步19级,比较规整。坑底棚木已暴露,棚木上发现漆器及20匹以上的漆木马,漆木马均侧卧(原应为站姿,因水淤或遭扰动而处于较高位置)。木马全身髹登红色漆,高约0.5米,由头、颈、躯、四肢组成,无尾,身体各部位间用铁扒钉相连接,头部铁衔、镳等挽具犹存。从现场看,其棚木下部还应有陶俩、木马等遗迹和遗物。在长59、宽2-2.2、深4米的2号坑北端为一斜坡,坑道两侧对称开凿了54个洞室,平均高1、宽0.8、进深3米。每个洞室内有一具兽骨,兽骨架高大粗壮,保存较好,经西北大学动物专家初步鉴定为骆驼、牛等大型哺乳类偶蹄目动物;体形较小的动物骨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鉴定。在长16、底宽2.5、深5米的3号坑北端有踏步,坑底垫木保存较好,坑底保存若干木车痕迹;南侧车型较小,单辕,有4头牲畜驾车,经鉴定为羊,形似羊拉车,在国内尚属罕见。北侧是一辆彩绘木车,至少有2峰彩绘木骆驼驾车。
初步考察,平陵2号坑的大量骆驼骨骼是陕西及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骆驼实物。骆驼原产阿拉伯、中亚细亚和我国北方沙漠地区,中原地区直到武帝时期还称骆驼为“奇畜”。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骆驼随之引进中原,平陵建造时间距武帝开通西域仅数十年。平陵一2号坑骆驼骨骼的出土,对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及交通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4]
平陵考古发掘是陕西继阳陵之后第二次对西汉帝陵陵园进行大规模的考古钻探。平陵的考古钻探进一步了解了平陵陵区的规模和范围,确定了帝陵和后陵的位置及关系,新发现了陵邑和建筑遗址。继阳陵之后,为西汉帝陵布局、形制、规模及陪葬墓、陵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使西汉帝陵制度的研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这次考古发掘证实,西汉帝陵附近都应有大量的从葬坑和珍贵的文物埋藏,对陕西帝陵类重点文物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和帝陵文物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辑本段昭帝介绍
(前94—前74)西汉皇帝(前87—前74)。汉武帝少子,名弗陵。幼年即位,初由霍光、桑弘羊等共辅国政,继续实行武帝时期政策,曾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加强了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因武帝时期官营盐酒铁及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遭到“贤良、文学”的批评,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不久与匈奴和亲。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更改武帝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年仅21岁。
汉武帝最小的儿子刘弗陵,称汉昭帝,母亲赵婕妤,又称钩弋夫人。史称刘弗陵自幼聪明多知,又长得身高体壮,很受武帝宠爱。原太子刘据被杀,太子之位一直空缺。武帝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为免吕氏之乱重演,便于公元前88年将其母赵婕妤赐死。第二年,汉武帝临死之前下诏立刘弗陵为太子,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公元前87年二月戊辰,武帝死后第三天,刘弗陵继位称帝,明年改年号为“始元”,后又改用“元凤”、“元平”等年号,前后在位共13年。昭帝即位时,年仅8岁,朝政大权由霍光执掌。但据史书记载,少年的汉昭帝也颇具非常之才,熟知军国大事。公元前80年,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诬陷辅政大臣霍光,结果被14岁的昭帝识破阴谋。不久,刘旦等阴谋政变,昭帝在霍光辅助下,诛杀了桑弘羊、上官桀,逼刘旦自杀,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政变。史称“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编辑本段上官氏
生卒前88年—前37,昭帝刘弗陵皇后上官氏是汉代年龄最小的皇后,她享尽荣华富贵,她夹在祖父与外祖父争权夺利的斗争中,然而却自始至终稳坐皇后宝座。昭帝,豆蔻年华的她便成了寡妇。之后,她又成为太后、太皇太后,最后寿终正寝于长乐宫。
上官氏,陇西(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人,祖父是左将军上官桀,父亲上官安,外祖父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汉昭帝刘弗陵的皇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二月,武帝驾崩,年仅八岁的皇太子刘弗陵继位为汉昭帝。昭帝年仅八岁,未谙世事,于是,群臣商量决定由鄂邑公主养护昭帝,并以昭帝的名义下诏,尊鄂邑公主为鄂邑长公主,让她入住皇宫,养护昭帝。
汉武帝遗命霍光为大司马大相国,金日为车骑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上官桀为左将国,共同辅佐皇太子,三看后顾全大臣金去世,霍、上官两家结亲,霍光的女儿嫁给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为妻。由于这层关系,上官桀的权势仅次于霍光。尽管如此上官父子犹不满足,仍然寻找一切机会千方百计的往上爬,他们讨好昭帝的姐姐鄂邑长公主,并取得信任。
昭帝年十二岁拟立皇后,鄂邑长公主为其选皇后,钓挑选,最后,鄂邑长公主看中了一个姓周的女孩,打算让昭帝娶其为后。上官安的女儿当时年仅六岁,上官安早就有心让女儿入主后宫,上官桀更是如此,父以女贵的这个道理,这聪明的父子自然明白。上官父子见公主选了周家女儿入宫,上官安便风风火火地去找岳父大人霍光,恳求岳父出面,让自己的女儿,即霍光的外孙女入主后宫。霍光也有他的打算,一来他觉得昭帝还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还不到立皇后的年龄;二来外孙女也太小,另外,他也不愿让上官安的后代做皇帝,尽管是她的外孙女,故没有答应。
上官安的妻子霍氏(霍光的女儿)仍不死心,知道汉昭帝是他的姐姐盖长公主养大的,对盖长公主的话,言听计从,更通过盖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的关系,上官安讨好地对丁外人说:“听说公主有选立皇后的打算,我有个女儿,容貌端丽,请长公主垂爱。这事成与不成,全仰仗阁下。汉家惯例,列侯尚公主,阁下何愁不封候?丁外人大喜,这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想凭自己与公主的关系,这还是是小事一件吗。于是他马上去找鄂邑长公主,长公主对丁外人向来是言听计从,于是二话不说遂改初衷,答应立上官女为皇后。
即这们六岁的上官氏被迎入皇宫,封为婕妤。婕妤是后宫中的第三等级,位次于皇后、昭仪、位视上卿,爵比例侯,于公元前83年,上官氏封为皇后,成为汉代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后。上官氏年公六岁就结婚,自然没有生育能力,上官父子感恩丁外人,上官安天天去为丁外人求封,霍光就是不答应。无奈上官安只得退一步恳求霍光给丁外人一封光禄大夫,霍光仍不答应。上官父子极为恼怒。鄂邑长公主听说霍光拒绝封她的情夫,也甚为怨恨。
于是联合对霍光心怀怨恨的四顾全大臣之一的桑弘羊,并拉拢上燕王,联合一起,准备除去霍光,他们收集霍光的材料,由燕王刘旦遣人上疏,弹劾霍光道:“霍光去了长安东的广明亭检阅御林军,道上驻跸,太官供备的包含,僭用了一辈子礼仪;他任人唯亲,长吏杨敞无才无功,却封其为搜栗都尉;霍光专权自恣,擅自调动校尉。臣怀疑他图谋不轨。臣愿归王玺,宿卫京师,保卫皇上。”不料,昭帝识破了他们的计谋,把燕王的奏疏留下,不肯下发。
上官皇后年仅八岁,没有参与祖父的阴谋活动,加上她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皇后的凤冠也没有被摘掉,这场政变后,朝政安定。
霍光的政敌在这场政变中均被铲除,为了待续霍氏家族与刘氏家族的皇亲关系,霍光急于想让外孙女生个皇储,此时宫廷的一切大权全由霍光把持,所以大臣和御医都看霍光的眼色行事,他们领会霍光的用意,马上上书昭帝,建议皇帝除上皇后外,应当少近女色才能保证龙体安康。于是他们让皇后下一道命令,为了龙体圣安,后宫的宫女不得侍宿皇上,这样除了上官皇后外,后宫佳丽没人侍宿昭帝。可惜,虽然上官皇后专房擅宠,却没能如愿以偿为昭帝生儿育女。
孝昭皇帝
编辑词条
编辑摘要摘要
目录
1基本资料2人物简介3汉昭帝年表4在位年号5立为太子6登上皇位
展开
目录
1基本资料2人物简介3汉昭帝年表4在位年号5立为太子6登上皇位7盐铁之议8谥号9后妃10历史功绩11后人评价12关于陵寝13身后:废昏立明14汉昭帝传世诗二首
收起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孝昭皇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西汉第八位皇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汉武帝幼子,谥号孝昭皇帝,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朝的大美人,被称为“拳夫人”。据说她怀孕14个月才生下刘弗陵,大臣们都以为尧帝降生,纷纷恭祝武帝。武帝老年得子,更是爱不释手。武帝临死前,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但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他借故处死了钩弋夫人,然后请得力大将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为首辅、匈奴人金日磾为次辅、上官桀为佐军以及桑弘羊为理财等四重臣来辅佐刘弗陵。武帝死后,刘弗陵在重臣的拥立下登基继位,就是汉昭帝。
昭帝登基时才7岁,却聪明伶俐、十分果断,对匈奴的政策十分得当。面对汉武帝时代的连年征战、增加徭役,昭帝听取重臣的建言,减少赋税,足足减少了3倍,进一步深化了武帝晚年重新施行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在首辅大臣霍光的主持下,昭帝朝的百姓生活比以前富裕,四夷来朝,使汉朝出现了中兴稳定的局面。可惜,公元前74年6月5日,昭帝于未央宫暴病而死,这位有望为中兴之主、十分有作为的皇帝英年早逝,享年仅20岁,在位13年。
7月24日汉昭帝葬于今天西安市的平陵。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西汉孝昭皇帝刘弗陵,汉族,生于公元前94年3月16日,崩于公元前74年6月5日,西汉第8任皇帝,汉武帝刘彻第6个儿子(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赵婕妤(即钩弋夫人)。公元前87年3月30日即位,初由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四人共辅国政,继续实行汉武帝时期政策,曾多次击败匈奴、乌桓等,加强了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因汉武帝时期官营盐酒铁及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遭到“贤良、文学”的批评,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人,专任霍光,进一步更改汉武帝时期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
史称刘弗陵自幼聪明多知,又长得身高体壮,很受汉武帝宠爱。原太子刘据被杀,太子之位一直空缺。汉武帝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为免吕氏之乱重演,便于公元前88年将其母赵婕妤赐死。次年,汉武帝临死之前下诏立刘弗陵为太子,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公元前87年3月30日,汉武帝死后第2天,刘弗陵继位称皇帝,改次年年号为"始元",后又改用"元凤"、"元平"等年号,前后在位共13年。
刘弗陵即位时,年仅8岁,朝政大权由霍光执掌。但据史书记载,少年的刘弗陵也颇具非常之才,熟知军国大事。公元前80年,大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诬陷辅政大臣霍光,结果被15岁的刘弗陵识破阴谋。不久,刘旦等阴谋政变,刘弗陵在霍光辅助下,诛杀了桑弘羊、上官桀,逼刘旦自杀,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政变。史称"汉昭帝年十五,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后世称其明","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在霍光辅佐下,刘弗陵继承刘彻末年的富民政策,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则与匈奴和亲。因此,刘弗陵之世,"百姓充实,四夷宾服"。若天假其年,刘弗陵将大有一番作为。可惜,公元前74年6月5日(农历元平元年四月癸未日),刘弗陵还没来得及尽展其雄才大略,便病逝于长安,年仅21岁,葬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13里处),尊谥孝昭皇帝。 昭帝无子,后以刘贺为嗣。编辑本段汉昭帝年表 公元前94年,刘弗陵怀孕十四个月(有夸大成分)而生,被汉武帝称为“钩弋子”。
公元前87年,刘弗陵即位。
公元前81年,霍光主持“盐铁会议”。
公元前80年,上官桀、桑弘羊、燕王刘旦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最后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77年,刘弗陵满18岁,开始亲政。
公元前74年,刘弗陵暴病而崩,享年21岁。编辑本段在位年号 始元公元前86年—公元前80年
元凤公元前80年-公元前74年
元平公元前74年—公元前74年。编辑本段立为太子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母亲为钩弋夫人赵婕妤。由于“戾太子”刘据,也就是刘弗陵的哥哥,因为“巫蛊之祸”而死,于是汉武帝后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之时,被立为太子,此年他八岁。编辑本段登上皇位 同年,汉武帝刘彻逝世,八岁太子刘弗陵登上了帝位。武帝在死前害怕“帝少母壮”,即担心太子之母赵婕妤专权误国,于是处死了她。受遗诏,小皇帝由霍光、金日磾辅政。即位第二年(前86年),改元始元。
辅臣争权
霍光辅政以来,首先遇到的就是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而促使这场斗争趋向白热化的,是与霍光同时辅政的上官桀,以及汉武帝之子、燕王刘旦有关。上官桀为了谋取汉朝的最高权力,依附于昭帝之姊盍长公主。他首先巴结公主之近幸丁外人,极力为丁外人求官进爵,得到公主的宠幸,与丁外人、公主等结成死党,而后进一步通过公主,将其年幼的孙女送入宫中,封为婕妤,意欲通过公主和孙女,来取代霍光与昭帝的地位。而燕王刘旦,则因长于昭帝而不得嗣立,心怀不满;另一位辅政大臣、御史大夫桑弘羊认为在汉武帝时期制定过盐铁专营的政策,使国家富强起来,功劳莫与之比,不甘居于霍光之下,遂产生了推翻现政权,由他与上官桀来主政的欲念,与燕王刘旦勾结起来。这就形成以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他们估计到依靠各自的势力还不足以推翻汉昭帝,只好暂时联合。按照上官桀的计划,要先利用燕王刘旦的身份,发动政变,在政变成功之后,再除去燕王旦,由他来掌握朝政。这个暂时联合起来的政治集团,自然要把矛头首先指向阻碍他们夺取政权的霍光。
昭帝始元六年(前80年),上官桀、燕王旦等人加紧了政变的准备工作。燕王刘旦将夺取帝位的赌注压在上官桀身上,前后派遣十多人,带了大批金银珠宝,贿赂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以求支持他夺取帝位。他们袭用“清君侧”的故伎,令人以燕王旦的名义上书昭帝,捏造说:霍光正在检阅京都兵备,京都附近道路已经戒严;霍光将被匈奴扣留19年的苏武召还京都,任为典属国,意欲借取匈奴兵力;霍光擅自调动所属兵力。所有这些,是为推翻昭帝,自立为帝。并声称燕王刘旦为了防止奸臣变乱,要入朝宿卫。上官桀企图等到霍光外出休假时,将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后再由他按照奏章内容来宣布霍光的“罪状”,由桑弘羊组织朝臣共同胁迫霍光退位,从而废掉汉昭帝。
他们没有想到,当燕王刘旦的书信到达汉昭帝的手中后,就被汉昭帝扣压在那里,不予理睬。次日早朝,霍光上朝,也已得知上官桀的举动,就站在张贴那张汉武帝时所绘“周公负成王图”的画室之中,不去朝见昭帝,以此要求昭帝表明态度。汉昭帝见朝廷中没有霍光,就向朝臣打听,上官桀乘机回答说:“因为燕王告发他的罪状,他不敢来上朝了。”昭帝十分平静,随即召霍光入朝,果断地说:“我知道那封书信是在造谣诽谤,你是没有罪的”;“如果你要调动所属兵力,时间用不了十天,燕王刘旦远在外地,怎么能够知道呢!”“况且,你如果真的要推翻我,那也无须如此大动干戈!”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十四岁的昭帝一语揭穿,所有在朝大臣对昭帝如此聪明善断无不表示惊叹,霍光的辅政地位得到了稳固。
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就干脆赤膊上阵,准备发动武装政变。他们计划,由长公主设宴请霍光,命埋伏的兵士将霍光杀掉,废除汉昭帝。就在这危急关头,长公主门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税的官员将上官桀等人的阴谋向大司农杨敞(司马迁之婿)告发,杨敞转告了谏大夫杜延年,于是昭帝、霍光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遂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就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长公主、燕王刘旦自知不得赦免,遂先后自杀身亡。这场由上官继发动的政变最后被霍光粉碎了。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废黜。
霍光与上官桀、燕王旦等人的斗争,从性质上说,乃是封建官僚集团以及宗室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它是宗室内部争权夺利和官僚集团长期互相倾轧的总爆发。霍光等人在武帝时期虽长期出入宫禁,但仍属朝廷中默默无闻的官吏,他们本身没有多少权力,更没有多少财富,代表着当时社会上中小地主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受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压制,因而,这就不能不使他们与代表大地主、大商人利益者发生尖锐的冲突。从双方斗争的结果来看,上官桀、燕王旦的政变被粉碎,这也使汉朝中后期大地主、大商人阶层整体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从而有利于抑制腐朽势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编辑本段盐铁之议 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汉武帝刘彻在元狩年间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盐铁和酒类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这虽然充裕了封建国家的财政,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但是,伴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的负担愈来愈沉重。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弊端,如铁器苦恶,价格不平,主管官吏废公法、谋私利,强征农民冶铁煮盐等等,也直接贻害农民,加剧了农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致使农民的反抗斗争日益频繁。而且依靠盐铁官营等政策所聚敛的财货,无法维持战争的长期消耗。因此,至武帝晚年时,已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另一方面,经过汉王朝的连年出击,匈奴力量大为削弱,边患有所缓和。这些客观情况,促使武帝晚年的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征和四年(前89)武帝在诏令中指出,此后务在禁绝苛暴,不得擅兴赋役,应致力农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汉初的“与民休息”政策。
汉武帝在政策上的转变,对于稳定汉王朝的统治是必要的,但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武帝死后,继位的昭帝年幼,大权掌握在霍光手里。为了保证“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二月下诏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所在。贤良文学与桑弘羊意见不一,他们就汉王朝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之议。
在盐铁会议上,双方辩论的主要内容有:①民间疾苦的原因。贤良文学认为民间疾苦的根源在于国家经营盐铁等经济事业,提出废除盐铁、酒榷、均输官。桑弘羊反对这一主张,认为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扩大了财源,是抗击匈奴,消除边患的经费来源。而且,这些政策便于堵塞豪强大家的兼并之路,有益于农民。因此,他坚持推行盐铁官营等事业。②对匈奴的政策。贤良文学主张偃兵休士,厚币和亲,企图依靠德政的感化维持和亲局面。桑弘羊则认为匈奴反复无信,不能采用德政感化,只有通过战争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保证汉王朝的安全。他强调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当世之务,后世之利”。③关于施政方针和治国的理论思想。贤良文学信奉儒家的仁义学说,主张德治,认为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他们一再引证历史教训,批判严刑峻法,指为亡国之道,把严刑峻法看作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桑弘羊以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反对德治,主张法治。认为令是教育百姓的,法是督察奸邪的,有了严刑峻法,百姓就小心谨慎,奸邪自然止息。他所坚持的经济政策和治国方法都与法家思想相联系。此外,这次会议上的辩论还涉及农业的基本政策,对社会现状的估计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古与今的关系等问题。西汉桓宽编撰的《盐铁论》详细记载了盐铁之议的情况。
贤良文学是来自社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比较体察社会实况。他们在霍光的支持下与桑弘羊展开的辩论,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对汉武帝晚年以后经济和政治形势的不同认识,以及由此而提出的不同的治国政策。经过这次辩论,尽管没有废止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法,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贤良文学活跃一时。根据贤良文学的意见停止了酒类专卖。“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昭帝、宣帝时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短暂一生
元平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于春四月癸未,在未央宫身亡。仅仅在位十三年。编辑本段谥号 谥曰“孝昭”,意为圣闻周达,编辑本段后妃 皇后上官氏,幼名小妹,上官桀孙女,上官安之女。母霍氏为霍光女。五岁入宫,次年封皇后,无子女。编辑本段历史功绩 汉昭帝在位期间一直奉行武帝晚年“休养民息”政策,百姓富裕,四方外族都归顺汉朝,俯首称臣。为“昭宣盛世”奠定了基础,为汉朝又迎来了一个盛世。
成功召开盐铁会议,让汉朝民生状况提升到又一个高档次。编辑本段后人评价 班固
昔周成以孺子继统,而有管、蔡四国流言之变。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乱之谋。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始元、元凤之间,匈奴和亲,百姓充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尊号曰“昭”,不亦宜乎!
——《汉书·昭帝纪》编辑本段关于陵寝 由于昭帝突然发病死去,这使得主管帝陵营建的官员非常狼狈,因为他的陵墓还没有认真营建,于是赶快租用了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构筑地下墓室。仓促归仓促,昭帝平陵的随葬品仍是十分丰富的。当时由霍光主持昭帝丧事,墓室中金银珠玉,应有尽有。
平陵在茂陵东边12里,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园呈正方形,垣墙边长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门,与陵冢相对。现东,南二门阙犹存,门阙呈条形,用夯土筑成,夯层厚为6至8厘米。陵园西北角有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残存大量汉代砖瓦,还有方形沙石质柱础和砖砌八角形水井,估计是守陵人员的居室。
昭帝陵冢位于陵园正中,形如覆斗,陵顶内收形成二台。陵基为正方形,底部边长46.8米。它的东南665米处是昭帝上官皇后陵。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前87—前37),她虽贵为皇后,其实也很不幸。她6岁入宫当皇后,15岁时昭帝死去,此后一直比较孤独,于52岁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于霍光的位高势重,她的陵园比昭帝陵园规模还要大一些,陵园边长420米(昭帝陵园边长为370米),陵园四门距封土堆均为125米,封土高26.2米。
在昭帝与上官皇后的陵园中间,有一条宽5米的道路,将两陵连接起来。考古工作者在路的两侧分别发现了东西向排列的成组玉器,每一组相距约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组合而成,每组都是中间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匀围绕七、八个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这些玉器肯定是为当时的祭祀而埋。
平陵陵邑位于陵园东北,今李都村、庞村一带。《汉书·宣帝纪》载: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国吏民訾百万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钱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遗址内发现当年制骨、制陶作坊遗迹和部分建筑遗址,出土较多有火烧和锯过痕迹的骨料及板瓦、瓦当、残陶器、铜鼎、铁铧、镢、镂角、逼土等、遗址内汉瓦残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测,当年陵邑内建筑必是栉比麟次,相当繁华。
平陵东南是汉昭帝“徘徊庙”遗址,庙建筑在一个高3米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汉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纹方砖、凤纹空心砖、“长生无极”瓦当等,平陵东侧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较完整的有11座,保存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据文献记载,陪葬平陵的有夏侯胜、朱云、窦婴、张禹等,但具体名位难考。编辑本段身后:废昏立明 元风政变后,霍光的权势已经达到无人能够制约的地步,出现了霍氏外戚集团完全控制了寒亭内外、朝野上下的局面。事无巨细,全都出于霍氏。霍光虽无皇帝之名,已行皇帝之实。
霍氏专政,连昭帝宫闱密事也要受霍光控制。小皇帝刘弗陵稍大之后,就被霍光的左右亲信层层包围封锁起来。外有霍光的两个女婿担任皇宫卫尉保护皇帝的出入,内有皇后——霍光的外孙女的监视。皇宫人员都顺从霍光旨意,甚至于以皇帝体弱为理由,示意御医们让皇帝“禁内”,禁止皇帝去别的妃嫔住处。霍光还规定皇宫内所有的女人都必须穿有前后挡的裤子,不许穿裙,还要多扎几根裤带子,以免年轻的皇帝性欲冲动,保证只有他的外孙女才能够有机会为昭帝生下一男半女,帝位的继承人要有霍氏家族的血统。元平元年(前74)四月,21岁的昭帝突然驾崩,死因不明,至今仍是一桩迷案,但以找不到根据。昭帝在帝位13年,无子嗣,又一场皇权废立的征战拉开了帷幕。
霍光奉16岁皇后(霍光外孙女)的诏命,迎立武帝孙昌邑王刘贺继位,昌邑王刘贺哀王刘髀之子。刘髀为武帝宠妃李夫人所生,“巫蛊之祸”前后很受武帝宠爱,一度成为武帝更换太子的最佳人选。李夫人不幸早死,武帝思念不已,“图画其行于甘泉宫”。后来由于夫人兄贰师将军李广利与丞相刘屈氂(máo)密谋请立昌邑哀王刘髀为太子的阴谋败露,刘屈氂被腰斩东市,李广利投降匈奴,昌邑哀王刘髀因此失宠。刘髀死后,刘贺继嗣为昌邑王。
刘贺平素狂妄放纵,行为没有节制,在武帝丧期中,他仍旧游猎不止。昭帝因无子才迎立他。六月,刘贺到长安,入宫即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安葬昭帝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平陵乡)。
刘贺即位后名为天子,是为傀儡,为了摆脱霍光控制,就与其心腹密谋铲除霍光,由于机密泄露,在位前后仅仅27天,就被霍光 废掉了。废除刘贺之前,霍光先与他的心腹秘密决定后,召集群臣在未央宫聚会讨论。当宣布要废掉刘贺时,大臣们一个个吓的目瞪口呆,惊慌失措,没有一个人敢说话。霍光的心腹田延年按剑而叱:“今天谁不表态就杀谁!”一边是刀光剑影的威逼,一边又是霍光诚惶诚恐的谢罪。于是参加讨论的人都叩头说:“服从大将军的命令!”霍光又以16岁的皇太后的名义,将刘贺送回昌邑,贬为海昏侯,赐给他汤沐邑2000户,封国被废,改为山阳郡。
七月,霍光又迎立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入宫继承皇位,他就是汉宣帝,在历史上被成为“中兴”的明主。霍光这一“废昏立明”的举措,防止西汉政治发生动乱,保证了社会秩序正常发展。编辑本段汉昭帝传世诗二首 黄鹄歌
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
唼喋荷荇,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
元平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太液池,八岁的汉昭帝作《黄鹄歌》
淋池歌
秋素锦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芰荷。
凉风凄凄扬棹歌,云光曙开月低河。
汉昭帝游于淋池,作《淋池歌》命宫人歌唱,另加一句,“万岁为乐岂云多。”
更多阅读
+汉昭帝的妃嫔为何裤不开裆且不穿裙 汉昭帝刘弗陵
汉昭帝(前94-前74年,前87—前74年在位),本名刘弗陵,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少子,母亲是赵婕妤(钩弋夫人)。8岁即位,在位13年,因病驾崩,去世时年仅21岁。西汉中期到了元凤政变以后,汉武帝托孤辅佐之臣、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权势已达到无人能够
大汉风云之汉昭帝刘弗陵后上官氏 刘弗陵上官小妹番外
汉昭帝刘弗原名刘弗陵,汉武帝幼子,前94年出生,母为钩弋夫人赵氏,前89年,武帝以其年少聪慧,无人可出其左右为由,立其为太子,并以绝子少母壮,免吕后之事重演为由将其生母赵
揭露汉人汉文化之大奸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刘启
揭露 汉人汉文化之大奸汉景帝刘启刘启是汉家第五个统治者,死后被称为“景”;按《尔雅.释诂》,“景”是“广大”的意思;于异姓王或功臣,刘邦、
汉元帝刘奭一生最痛心的事 刘奭故事
汉元帝刘奭一生最痛心的事感谢“草根名博”首页头条推荐! 宣帝时期,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匈奴力量一再削弱,汉匈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出现权力之争,初有“五单于争立”,互相不容,屠戮兼并,西
永平陵——晋穆帝司马聃 穆帝
永平陵目录永平陵简介晋穆帝简介编辑本段永平陵简介穆帝司马聃的永平陵位于今南京市和平门外幕府山南麓。永平陵依山建筑,陵墓地宫由墓道和墓室构成。墓室系砖砌建筑,为圆弧形券顶。墓室长凡5.5米,宽2.6米,高3.05米。墓室明显地分为前后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