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波是指,位于光与电波之间、频率在1兆Hz(1太赫兹等于10的12次方)左右,波长为3µm~1mm(1,000µm)(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定义)的电磁波,其拥有与光相同的直进性质和与电波相似的穿透及吸收性质。
太赫兹波产生原理,一种是由电子回路、磁场中的扫描电子束(电子束)产生的、被称作人工干涉太赫兹波(位相及波长均一致的单一波长人造太赫兹波)。近年来,人造相干太赫兹波的发光、测定、分光等技术均有显著进步,不少大学等研究机构正进行实用化研究,譬如化学物质的判定、体内不可视内脏器官的图像化(显像)、光通性中的应用等方面。人们预测,属于交叉学科的太赫兹光波期待用于各种各样的领域。
于此相对其实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有机物、无机物中的分子或原子由热振动产生都会放射出非相干涉太赫兹波(由多种波长构成的自然光)。自然界中的太赫兹波,是由构成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热振动产生的光。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界所有物体、以及暗黑宇宙空间放射出光波也是非相干涉的太赫兹波。
宇宙及自然界中的太赫兹波,波长为3~100µm,包含波长范围极广。过去我们所说的远红外线光波,其波长范围3~12µm,仅仅是自然界太赫兹波的一部分,在光波开端的一部分(约占10%领域)。自然界太赫兹波能量相较于人造太赫兹波来说,放射量仅为4万分之1左右,极其微弱,但其包含的波长种类确是无限广泛、自然界中所有生命活动都涵盖其中、且决定了多种多样的物质物性。
[什么是太赫兹波?]
远红外线是一种非相干太赫兹波的一段,几乎不具备穿透性和内部吸收性,但由于它的一部分可以被物质表面吸收,能够提升生物体皮肤表面温度以及活跃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生物体活性的效果,又被人们称为“成长光线”。
对比远红外线来说,波长相对较长的太赫兹波又被称为超远红外线,可直接被物质内部的无机质物、有机物、细胞的遗传基因(DNA)的分子及原子吸收,增强格子振动能量(激活或被称为使其活性化)。通过对分子结晶构造的重新排列,引起生物体本身物性的变性。故又被称为“物质变性光线”或“生命光线”。
[由太赫兹波引起的物质变性]
天然矿物质、无机物、生命及生物、活体中有机分子的结晶格子的热振动都会产生自然的太赫兹光波。然而,这些自然界的物质放射出的太赫兹光波,平均放射率低,且放射量也很少。经研究确认,利用电子回路人工发射的强力非相干太赫兹波,照射至物体上时,物质分子和原子的格子振动变得剧烈,结晶构造的排列发生变化,同时太赫兹波的放射量和平均放射率均有升高,甚至有一部分物质上升达到了0.95以上,即所谓理想黑体的平均放射率。
换句话说,发生物体变性的生物体,自身向周围物质放射出大量的太赫兹波。这被称为“太赫兹加工”,或者是“由非干涉太赫兹波引起的物质变性”。从普通物质到太赫兹放射体的这一转变,可提升物质整体的品质,放大其本身的性质及特征。而其最终结果是,能够改善食物口味、长时间保持鲜度、加快发酵和酿造速度、和增强除此之外所有物质原本性质和生命力。
例如,不仅仅是饮用水和食品,对纸张和纤维进行太赫兹加工,将其从普通物质转变为太赫兹放射体,开始向周围物质和活体产生太赫兹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