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者毕昇,是北宋庆历年间人(1041-1048)。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当时活字印刷已有明确的分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检字法为按读音分类查找:“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字库中每个字都有数个,常用字更多,以备重复;罕见字则临时制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孙寿龄先生,通过对武威出土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进行研究,证明了《维摩诘所说经》是泥活字印刷版本,找到了确座的实物印证,向世界证明中国是泥活字印刷的鼻祖。当年毕昇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烟熏火燎中经受了一次次失败,最后,炼制成3000多个既难写又难认的西夏文陶字,亲手刻出的字印出了《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大约400年后,源于中国大地的活字印刷术,在中欧大地开花结果。他就是德国印刷之父,也是西方印刷之父——约翰内斯·古登堡,又译作“谷登堡”、“古腾堡”、“古滕贝格”,他既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也是第一台印刷机的发明人。那么,中国的印刷术是如何飘洋过海,流传到欧洲呢?
1584年西班牙历史学家传教士冈萨雷斯· 德·门多萨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中提出:中国的印刷术,通过两条途径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经俄罗斯传入德国,一条途径是通过阿拉伯商人携带书籍传入德国。古登堡以这些中国书籍,作为他的印刷蓝本。门多萨的书很快被翻译成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在欧洲产生很大影响。
1440年左右,古登堡将当时欧洲已有的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发明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比例熔合而成的金属模铸活字,活字所用材料彻底改变了,冷却速度非常快,且更加抗压耐印。他用这个方法铸造字母库,并印刷了著名的《古登堡圣经》。《古登堡圣经》一共被印刷了约180份,其中49份今天尚存。古登堡生活的年代正是中世纪,中世纪的宗教统治是至高无上的。活字印刷的发明,最大得益者之一也许正是宗教思想的大规模普及。
不仅如此,古登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机,提出了一整套印刷系统,并得以市场化运作,他的印刷厂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商业的赢利的印刷厂。古登堡的印刷术使得印刷速度和印刷量巨增,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50年中用这种新方法印刷了三万种印刷物,共1200多万份印刷品。这场媒介革命,推进了印刷工业化的进程,也使欧洲科学文化的传播搭上了一辆高速列车。正如中国印刷史上激光照排发明人——王选先生,使中国大大小小的印刷厂、出版社、报社等彻底告别铅与火的年代,对于整个出版系统是个划时代的颠覆的革命。
在毕升发明泥活字之后约360年,即1400年,古登堡降生在德国西南部美因茨小镇,距法兰克福西南40公里。美丽的小镇里,顶顶有名的博物馆就是古滕贝格博物馆。市民为纪念古登堡诞辰500周年而建立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开放日里,总有许多来自德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古登堡圣经》即著名的四十二行圣经(42-zeiligeBibeln),是这座博物馆收藏的无价之宝,印刷极其精美,排版也尤于美丽。博物馆里还有古登堡发明的第一台印刷机,在仿制品上,可以穿越到6个世纪前,亲自体验一下古老印刷机的神奇与伟大。
博物馆官方网站有这样一段话:实际上印刷技术在东亚有着更早的传承,在比古登堡出生的公元1400年早好几百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活字印刷系统。的确,现今世界上对中国是印刷鼻祖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争议,这可能缘于中国的泥活字很少,没有大规模应用,而古登堡发明了印刷设备,机器生产带动了印刷术在西方的广泛传播。但在世界上享有绝对权威的古登堡博物馆这段话,又是多少客观多少务实地指出,中国人早在古登堡之前400年,就已经迈出活字印刷的脚步。由此也可看出,德国人的严谨、理性吧。
前阵去斯图加特,离古登堡的老家已经不远,没能去成,仅借此小文算是膜拜一下这位西方印刷之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