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立业”,指男的结了婚,有职业,能独立生活,出自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恤贫济老》:“杭城富室多是外郡寓之人……四方百货,不趾而集,自此成家立业者众矣。”用法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结婚组建家庭并建立事业,结婚在前,建立事业在后。“立业成家”,出自当代,也作谓语、宾语,不同的是建立事业在前,结婚组建家庭在后。
古人讲“成家立业”,多指先成家,在通过自身努力立业。无论是一心仕途的童生秀才,还是驰骋沙场的士卒兵勇,多为先成家,然后寒窗苦读、征战疆场,谋得一番名利。如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文人文天祥;又如隋唐英雄秦琼、尉迟恭以及宋代武将狄青等。古时男尊女卑,男人为一家之主,家庭兴盛、事业有成,也成为男人的代名词,女人多为相夫教子,以助男人夺取功名。
另从古时年龄别称来看,女子15岁称为“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男子20岁为“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因未到壮年,故称弱冠。从现在看来,古人到了婚姻的年龄时,女子十五六岁(或者在大一点)、男子二十岁(甚至还要小),皆为学习女红或者寒窗苦读、闻鸡起舞,尚不谙世事之时,若谈立业,实在是有难度,故古人说“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也不足为怪了。所以我们会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丈夫赴京赶考、妻儿相送或者郎人征战疆场、妻女在家务农的场景了。
新时代的人讲究男女平等(即使说某些情况下女人的地位更高想必也不会有人反对),“成家立业”再也不仅是属于男人的事情,女人也可以撑起半边天,关于成家立业,这个浩大的工程有一半也是属于女人的。比如,现在女人也要事业,也要工作,但女人的天性,让她要有个家,才能更显“女人”;而男人也想在一天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有一顿饭、一杯水送到面前,家中有妻有子,这才是一个幸福的男人,否则即使是事业有成,但没有家,也算不上真正的成功,老人们常讲的“儿子、胡子、银子”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
今时常说的“成家立业”又与古代的“成家立业”不同,首先“成家”,大体是相同的,男女结合嘛,区别不大;而从“立业”来说,差别就不小了,古时立业的重担多在男人身上,而今时强调的是夫妻合璧,为了共同的家,一起立业。人常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从家庭的角度上来讲,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一个依靠,一个在自己迷茫的时候给以给自己参考方向的人,一个在自己踉跄的时候可以搀扶一下自己的人,如此所谓相濡以沫。而随着婚姻观的价值观的改变以及物欲横流的诱惑,“成家立业”在今时的困难却远比古时大的多,今时不设进士,所以说书读得多好也不是决定性的。在夫妻共同创业的同时,坎坷、诱惑也会不时的到来,事业会遭到冲击、感情也会被腐蚀,所以这个时候,已成家想立业的两口子们必须要一手抓感情文明建设、一手抓事业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成家立业”的日子想必不会太远。
再说“立业成家”。如今男女的婚姻地位平等了,但是男女的婚姻责任却没有完全平等。除了少数本着“成家立业”思想,小两口一起奋斗的(暂不考虑有钱人),多数人想的都是“立业成家”,男人想的是先“立业”有钱有房有车了在成家;女人想的是先等待,等找到已经“立业”的人在“成家”。如今在谈到婚姻的时候,首先就是男方要有房、出得起聘礼,这时候,我们先人的优良传统被完好无缺的传承了下来(其他的优良传统可惜了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个好人家,这个无可厚非,可是地球上哪有那么多的“好人家”,还有“好人家”的定义起点也忒高了吧!男人想娶媳妇首先的有房子——像样的房子;如果没有房子,有钱也行;如果没有钱、没有房、只有人是万万不行的;好工作?那得多好的工作啊!所以,被逼无奈,慢慢的、慢慢的,本着“立业成家”思想的人越来越多了,于是,有了越来越多的男人以“没有碰到喜欢的人”为借口,拼命地、拼命地工作着……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女人(或者迫于父母压力的)以“没有遇上合适的人”为借口,默默地、默默地等待着……
女人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是没有婚姻爱情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女人们都期盼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完美的婚姻;男人都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悲的婚姻,没有婚姻的爱情是凄惨的爱情。于是男人们都努力着想给自己找一份以婚姻为结晶的爱情。
那些想“成家立业”的男女们,或者已经看到了曙光、或者开没有看到,两个人还在一起努力着,有了婚姻的基础,他们的感情和事业也会更加牢固;那些想着“立业成家”的男女们,有的有了希望,会更加的努力着,期盼着幸福早一天到来,而一些苦苦奋斗还看不到希望的,则会抱怨另一方的坐享其成……无论是“成家立业”还是“立业成家”,人性本善,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实际上无论是男是女,他们也是这么想也正在这么做的,只是结果略有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