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大师名人录 中国名人录

梁左、杨海荃、杨振华

梁左(1957-2001)



相声作家。他的出现,对于相声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幼年聪慧,敏而好学,中学毕业后插队,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

198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1991年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

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青春》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多篇;1986年开始相声研究和创作,和姜昆等多位名家合作,推出《虎口遐想》《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小偷公司》等多部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几乎历年春节晚会上都有他的佳作,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相声作家。他的创作给相声这一中国古老的曲艺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强烈独特的个人风格,深受观众喜爱。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描述现实生活,开拓了相声表现空间,使相声的文学性与现实性的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对相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兴做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巨大贡献。

1992年转入电视情景喜剧的研究和写作,他和英达先生合作推出的120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是这一风靡世界的喜剧形式在我国的首创。该剧在观众中获得的巨大反响和广泛认同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喜剧观念和欣赏趣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并造成了这一形式在我国荧屏的流行和推广,造就了一代喜剧新人。该剧达到的高度至今仍是一座无人超越的山峰。

在这之后,梁左先生又自编自导了情景喜剧《临时家庭》;编写了电视喜视《新72家房客》《闲人马大姐》《一手托两家》;改编创作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经过上海》《称心如意》《美好生活》等大量电视剧。

杨海荃(1907-1968)

北京人。幼时为报童,喜爱相声。曾向高德明、高德亮等相声名家学艺。二十岁左右下海在北京天桥献艺,因其父是法国大使馆厨师,他会说法语,能用白沙书写法文,吸引观众,有“杨疯子”之号。后到东北各地演出,1948年在锦州拜师冯振声。他说学逗唱功夫全面,能捧能逗,后期专事捧哏。他的捧哏,严丝合缝,随机应变,不抢不撂,应付自如,擅长遮错,小茬口处理得自然平稳。解放后在沈阳广收门徒,诲人不倦。

1958年与小立本合作,演出相声《社会主义好》,同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收徒傅兰英、周印金、金炳昶、杨振华、冯景顺、王志涛等。

杨振华(1936 )



相声作家、演员。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1953年沈阳铁路中学毕业后,到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任民警、文书等职。他爱好音乐、能歌善舞。1957年末,他同老搭档杨金声、金炳昶等一起拜杨海荃老先生为师。1962年,从公安总队文工团转业后,先后在沈阳铁西区曲艺团及沈阳市曲艺团等专业相声演员。

1981年调张家口市,成立“杨振华相声艺术团”。

1989年6月重回沈阳。

杨振华的表演热情火爆,说学逗唱具佳,节目内容新颖,别具一格。

代表作品有:《特殊生活》、《好梦不长》、《假大空》、《油水大》、《下象棋》、《计划生育》、《八字谜》等。其《假大空》获文化部主办的庆祝建30周年文艺汇演创作、表演一等奖。《特殊生活》、《好梦不长》分获二等奖,《欢歌笑语》获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创作表演二等奖,并首开吉他相声先河。

李金斗、丁广泉



李金斗(1947- )

相声演员。北京市人。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华相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他十三岁坐科学习相声艺术,深得前辈王长友、谭伯儒等相声艺术家的真传,出科后,又拜相声名家赵振铎先生为师。李金斗博采广收各相声名家的表演艺术特长,集北京的清雅,天津的火爆,东北的粗犷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的艺术风格。他把说、学、逗、唱巧妙的结合起来,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相声的技巧并运用到现实相声表演之中,从而达到了帅、卖、脆、快。李金斗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演出,并讲授相声表演艺术,在国内重大相声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

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表演一等奖。1

986年全国新曲目比赛,获表演一等奖。1986年第一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获逗哏一等奖。

1990年第二届禹王亭杯相声电视汇演,获笑星金奖。

1990年铜陵杯相声评比优秀奖。

1995年全国首届"侯宝林金像奖"电视相声大赛,获"侯宝林金像奖",并被评选为全国当代最受观众欢迎的八大相声演员之一。李金斗一出场,观众能立刻感到轻松、明快,他台风潇洒,表演生动细腻,魅力无穷,是一个具有全面才能的相声演员。

丁广泉(1944- )



男,河北承德人。回族。国家一级演员。

1964年毕业于北京回民学院,学历大专。

1973年正式拜师侯宝林先生。

现任中国煤矿文工团专业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煤矿文联理事,朝阳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曾任部队文工团相声演员,北京宣武区文化馆曲艺教员,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电视编导,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

自1985年起在历届的国内曲艺,相声大赛中多次获奖。自编自演的相声《发财有术》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表演二等奖;系列相声《生活的浪花》获中国曲艺家协会创作三等奖; 相声《生财无道》《男人和女人》《签约》及小品《洋腔洋调》、《洋戏迷唱三国》分别获得中央电视台优秀作品、优秀捧哏、荧屏奖及中国第二届曲艺节“牡丹杯”奖、中国剧协的百优小品特别节目一等奖。

作品与文章(《艺德与艺术》、《功夫在其外》等)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另外,国内外报纸杂志曾多次对其艺术成就,作品进行评价、报道。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有突出贡献,被世界人物出版社、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授予世界艺术大师称号。曾培养、教习大山(加拿大人汉学学士)卡尔罗(南斯拉夫汉语硕士)、阿玛尔(坦桑尼亚社会学学士)郝莲露(德国人中国古汉语硕士)、莫大伟(美国人语言学博士)、郭安瑞(美国人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等三十余个国家的几十位洋弟子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表演相声及小品。 1992年携弟子连春建赴美国讲学,表演。 另外,曾自编、自导、自演十三集喜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外电视台播出,受到海外华人的欢迎。

李德、常连安

李德 (1881-1926)

相声艺人。乳名“小锁”,本名李佩亭,艺名“万人迷”,北京人。祖父李广义,常年在天桥演唱“太平歌词”、马头调等杂曲及京剧,为人老实、勤快,干活利索,常常为四邻帮忙,颇受人们的敬重和喜爱。久而久之,大家就亲昵地称之为“万人迷”。

李德 从小随祖父学艺,被称之为“小万人迷”,成名以后,祖父已然过世,索性把“小”字去掉,自称“万人迷”。十岁时,拜著名相声艺人恩绪为师,十五岁又拜徐有禄为师,经常和恩绪、徐有禄、王德龙、焦德海等搭档演出,前后享名三十多年,有“相声大王”、“滑稽大王”之美誉。民国初年,李德 与另外名字带“德”字的张德泉、裕德隆、周德山、马德录、刘德智、焦德海、李德祥并称京津两地的“相声八德”。  李德 相貌古怪,高身材,长方脸,大眼睛,高颧骨,高鼻梁,嘴唇朝外噘着,是一副冷面孔。表演时,他习惯绷着脸,能在杂耍馆子里一跃千丈压‘大轴’的,惟‘万人迷’一人,他可称是个完全的人才。”   为李德 捧哏的张德泉(艺名“张麻子”)天生一张笑脸,五官都给人以滑稽之感。两个人一冷一热,互相捧逗,相得益彰。拿手的段子有《豆腐堂会》(《找堂会》)和《粥挑子》,时有“粥李豆腐张”之称。还有讽刺旧时代司法官员诬良为盗的《大审案》,化妆表演的《耍猴儿》,谐趣横生的《拉洋片》、《卖春联》等。1919年,张德泉逝世后,李曾与卢伯三、马德禄、周德山搭档,并曾和马德禄、张寿臣合作,表演过“群活”《训徒》、《四字联音》、《扒马褂》等。他也常说单口相声,主要段子有《九头案》、《康熙私访月明楼》、《宋金刚押宝》、《张广泰回家》、《乾隆下江南》、《可古进京》、《开药铺》、《硕二爷跑车》、《古董王》、《五人义》、《三近视》、《怯跟班》、《大夫上任》、《五星楼》等。一般演员半个月就得翻头重说;李德 活路宽,可以两三个月才翻一次。

他灌制的唱片有《地理图》、《报菜名》、《怯封钱粮》、《八扇屏》、《对春联》等。民国初年,袁世凯妄想登基称帝,有一次李德 在总统府表演《吃元宵》,袁世凯一听“元宵”,马上联想到与“袁消”谐音,就以“诽谤大总统”的罪名,把李德 打了一顿,轰出新华门。后来,奉系军阀张宗昌喜欢听他的相声,常到张家会堂会。1926年冬,赴沈阳小河沿凝香榭茶社演出,每日座无虚席。半个月后突然患病,日渐沉重,不治逝世。

常连安(1899-1966)



相声演员。北京人,满族正白旗。

常连安七岁丧父,八岁学京戏,卖给戏霸,爱尽折磨。十四岁进富连成科班,萧长华老师给取名叫常连安。学了二年老生,因倒呛,失业回家。十九岁学变戏法,曾到张家口、石家庄、天津“三不管”撂地卖艺为生。有了宝 遥 杂状厦鳎 哐 贩ū哐 嗌 缸诱 礁乃迪嗌

一九五一年,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被选为河北省人民代表。他临危前,写下苦难经历,遗嘱最后写着:“……我们要把新旧社会比一比,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看了想一想,对新社会应尽些什么责任?怎样才对得起党的培养……”

代表节目有:《山东斗法》、《山中奇兽》、《文昭关》等。

常宝

常宝 (1922-1951)



相声演员。满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于张家口。父亲常连安,艺名“小鑫奎”,原在富连成科班学戏,后来与吴铁庵一起研究戏法,以变戏法谋生。常宝 宜乃昕 妓娓浮傲痰亍甭粢眨 硌菹贩ǖ摹八悼凇薄M 辶粒 诔萘胬 ミ缛⌒Γ 舸匣郏 氖芄壑诘南舶 U偶铱谑⒉ ⒐剑 嗣乔钻撬 杷 鸶龃潞牛 凶觥靶∧⒐健薄>潘暾 礁男兴迪嗌 谔旖虬菡攀俪嘉 ΑC χ傅悖 由献约嚎炭嘧暄校 哪昴ロ拢 晔闭嘎锻方恰J 逅晔保 胝耘迦愦畹担 ハ嗲写瑁 至髋醵海 找得徒 碛 ┙颉

1949年,常宝坤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使他深受鼓舞,更加自觉、勤奋地致力于改革和创新。他改编《新灯谜》,热情地歌颂新生活。

1951年,他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不幸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其表演艺术特点是:叙述自然、真切、生动;摹拟活灵活现、特征鲜明。曾当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 1951年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时光荣牺牲。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常宝霆、常宝华、常贵田

常宝霆(1928- )



相声演员。天津市人。满族。艺名“三蘑菇”。自幼随父常连安学艺,9岁登台,11岁便在启明茶社“相声大会”演出。12岁拜郭荣起为师。建国初期,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现为天津市曲艺团演员。  常宝霆14岁正式与白全福结为搭档,两人共同合作40余年。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 了严谨、机趣、炽热、绘声绘形的艺术风格。   创作和表演的主要节目有:《不同风格》、《听广播》、《养猪迷》、《向他学 习》、《水车问题》、《挖宝》、《一枝新花》、《笑灾乐祸》、《诸葛亮遇险》、爱什么》、《身后大事》、《道德法庭》等。 荣称号。

常宝华(1930-)



满族。生于天津市。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历任海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演员、编导、海政曲艺队队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全国文艺代表大会第二、三、四、五次大会代表。

自幼随父常连安、兄常宝坤(艺名小蘑菇)学习相声。八岁到北京西单商场启明茶社相声大会学徒,九岁登台。受相声老前辈熏陶和传授达十年之久,学习和演出过传统相声七十余段。

1942年曾拍摄《锦绣歌城》(时装喜剧片主角)、《花田八错》(古装戏曲片演配角)两部影片。

1949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整理编写相声《字象》为处女作。   1950年参加北城游艺社演出相声,同时演出文明戏(目表戏)《锯碗丁》、《春阿氏》、京剧《打面缸》、《红鸾喜》、《挑帘裁衣》等剧目。

1951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演出相声,同时演出曲剧《新事新办》、《工人新村》、《罗汉钱》等剧目。

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曲剧《新事新办》获集体三等奖。

1951年获天津市文艺工会二等劳动模范小组(任组长)三等劳动模范称号,获北戴河休养半月奖励。

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赴朝鲜慰问演出,回国后,参加海政文工团演员兼创作。

1955年获海军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称号。

1958年合作并演出相声《水兵破迷信》,参加全同第一届曲艺会演获创作和表演优秀奖。

作家赵树理为此作品论著《我爱相声“水兵破迷信”》。(赵树理曲艺文集)

1959年合作并演出相声《昨天》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获创作和表演优秀奖。  作家老舍先生为此作品论著《谈相声“昨天”》。(老舍曲艺文集)

相声《昨天》曾为同家领导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演出过,周恩来总理曾对《昨天》提出修改建议。

1961年创作和演出成绩显著荣立三等功。

1962年赴西藏演出达几个月并创作《学藏话》、《兵站之家》等作品,创作和演出成绩显著荣立二等功。

1964年创作并演出相声《说洋》参加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获创作和优秀表演奖。

1977年合作并演出《帽子工厂》、《狗头军师张》参加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获创作和优秀表演奖。

1978年创作相声《四人帮办报》、《解剖》、《两张照片》《非砸不可》分别在全国、全军评选中获奖。

1980年全国曲艺短篇作品评选,相声《帽子工厂》获一等奖,部队荣立二等功。

1983年在长春市评选全国十大笑星,被评为十大笑星之一。

1992年创作相声小品《追溯》参加中国建设杯相声新作名家邀请赛特别荣誉奖。

1994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曲艺荟萃获伯乐奖。

1995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演出《追溯》获牡丹奖。

历年来创作(包括合作)相声、小品、快板等形式一百七十多篇,全国各报刊发表五十余篇。相声《昨天》英文版在国外发表。相声《帽子工厂》、小品《语言医生》在‘香港大公报”发表,合著《常氏相声选》。  历年来多次参加评委工作。多次举办相声培训班,曾去过北京大学、北方曲艺学校授课。培训军内外大批专业和业余演员与作者。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间,曾到美国、俄罗斯、波兰、奥地利、瑞士、朝鲜、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参观访问。  退休后仍继续进行创作、撰文著书、教学。曾参加相声、小品、话剧、电视剧等演出。

1951年拜相声老一辈马三立先生为师。我的授业徒弟有:赵福玉、牛群、包长春(北京)、杨鲁平(南京)、杨子春(广州)。



常贵田(1942- )

相声演员。生于相声世家,系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  艺名小蘑菇)之长子。1954年拜相声表演艺术家赵佩茹先生为师,1958年参加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多年来,走遍祖国各地,成为国内广大观众喜爱的笑星。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常贵田继承发扬了常派相声的艺术特点,成为常氏相声艺术承上启下之人。同时常贵田虚心学习,大胆借鉴姊妹艺术的长处,不断丰富自己,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表演洒脱流畅,语言生动活泼,气质文雅, 风格清新,善于和观众交流,给人以亲切,聪颖之感。

常贵田不但有深厚的传统相声基础,而且能自编自演 创作新的相声作品,如《喇叭声声》、《动力研究》、《帽子工厂》、《祝你成功》等,均被评为优秀作品。他的作品除演出外还拍摄成电影、灌制了唱片、录音、录像,在国内或香港的报刊杂志上发表。部分收录在《常氏相声选》中。

常贵田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的艺术汇演和评选活动,在1984年举行的全国相声评比中获表演一等奖;在全军和海军内部举办的比赛中多次获奖。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常贵田曾参加中国说唱艺术团,代表国家两次赴美国访问演出,将笑声送到大洋彼岸,受到观众欢迎,多次赴新加坡和香港等地演出,应聘担任新加坡相声比赛评委,亦曾赴奥地利等国家慰问侨胞,参加中国文联代表团访问朝鲜,进行文化交流。常贵田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并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

姜昆、石富宽、师胜杰

师胜杰(1953-)



相声演员。生于天津。父亲师世元、母亲高秀琴,都是相声演员。7岁登台演出,8岁拜朱相臣为师。

1969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受劳动改造,1975年被抽调到兵团文艺宣传队。不久,与姜昆结成一对,表演相声。

1977年,被调到黑龙江省曲艺团成了专业相声演员。

1984年,拜侯宝林为师。

1985年被评为十大笑星之一。师胜杰舞台形象清新可喜,演唱方面的基本功尤好,形成一种口锋脆、音调甜、质朴自然的表演风格。师胜杰表演的《郝市长》,获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调演一等奖。《肝胆相照》获1984年全国相声评比表演一等奖。《小鞋匠奇遇》获中国首届艺术节金奖,入选《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系列光盘。

他创作和表演的主要作品还有:《婆媳之间》、《结婚》、《知错 就改》、《我要补课》、《姓名研究》、《爱优点》、《爱树》、《叔叔你在哪里》、《学评剧》、《姑娘小伙别这样》、《恋爱历险记》、《洞房趣话》、《同桌的你》等。

石富宽(1949- )



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十大笑星之一。他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及各种大型节日晚会,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演员。此外,他还先后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65年至今在中国铁路文工团任相声演员。常年与侯耀文搭档,合作演出的相声佳作层出不穷。

1984年表演的相声《糖醋活鱼》获全国相声比赛一等奖。

姜昆(1950- )



相声演员。生于北京。1976年进入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任相声演员,师从马季边学习边表演,不久与该团相声演员李文华搭档,表演对口相声,以创作和表演反映“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风气的讽刺力作《如此照相》而奠定了在相声舞台的地位。

1978年底,他以最年轻的代表身份,参加了文革后的 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并被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20世纪80至90年代,陆续与人合作,并上演了对口相声《诗、歌与爱情》、《鼻子的故事》、《看电视》等;尤其是与相声作家梁左合作并由他与唐杰忠合演的相声《虎口遐想》、《特大新闻》、《电梯奇遇》、《着急》等反映新时代现实生活,折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心态的节目,被称为“社会心理相声”。因为他编演的这些节目,很难按常规界定其一定是讽刺或者歌颂,更多地流露出的,是在一种不正常情态下,人们生活的欢欣、矛盾、渴望与无奈。与前辈们相比,姜昆在表演风格上更趋新颖,注重节目内容表达的整体性,因而说演时很有内在的节奏感,全面协调而不是刻意张扬某一种天赋或者优长。在他身上,注重对节目主旨内容的传达永远胜于对个人艺术天赋的宣示。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选中了他当主持人,并参加创作。自此,他又开始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新的阶段。十几年的春节晚会创作、表演了《错走了这一步》、《老奶奶看排球》、《虎口遐想》、《电梯风波》、《着急》、《学唱歌》、《照相》等一系列相声作品。

1985年,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的副主席。同年,他接替他的恩师马季,担任了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的职务,并在这一年被选为中华青年联合会常委。1995年,辞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职务,担任由他在1990年创立的中华曲艺学会会长,他主持编辑出版了200万字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成为研究中国相声珍贵的权威性资料。

1998年他出版的自传体的《笑面人生》一书, 第一年销售突破四十五万册大关,名列当年中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二。同年创办中国相声网,被评为1999年“中国网络十杰”第六名。李文华(1927~ )



相声演员。工人出身,为人憨厚、随和,善于幽默,待人平易,朴实。早年曾向郭启儒老先生学艺。在和侯宝林、马季、郝爱民等合作演出的实践中,形成了做出以蔫哏冷面见长的艺术风格。

一九七八年和姜昆搭档,更进一步突出了把个性与人物融为一体的特长,使捧逗珠联璧合,默契自然,除充分发挥传统捧哏技艺,起到“烘云托月”、“火上烧油”、“穿针引线”等作用外,又增添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等新的技法和功能,使他的捧哏艺术独具一格,冷相内含细腻,蔫哏妙语警人,使人忍俊不禁,笑口常开。

夏雨田、回婉华



夏雨田(1937 )

相声作家、演员。生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63年从教师岗位调到武汉市曲艺队(武汉市曲艺团前身),专攻相声。为此遭到家人反对,与他恋爱多年的女朋友也与他分手。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先后创作出《女队长》、《公社鸭郎》、《无限青春》、《大个儿爸爸》、《农老九翻身记》、《归国记》、《灾而不难》等作品。

夏雨田是相声界不多见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艺术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也是歌颂型相声的倡导者及实践者之一,他创作的作品大半以上是歌颂新生活、赞扬新人物的。其中《女队长》经马季演出脍炙人口,还被巴黎第七大学选译为教材。他创作的《农老九翻身记》在一九八二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中,荣获创作、表演双一等奖。

王先霈《真善与“丑”的结合》一文中对夏雨田的创作评价道:从《女队长》到《归国记》,主要是歌颂性的,但已不只是一般的歌功颂德,而是把真善和“丑”结合起来表现,这就使他的作品具备了一种现代意识,比较符合现代意识,比较符合现代审美特征。也使作品更加真切自然,富有人情味。这里似乎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在相声表现形式上的荒唐与悖谬中间歌颂人间的真善东西;另一种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优秀人物,也不见得他没有缺点、弱点的地方,就是在平常的人间,也不见没有值得歌颂的东西,夏雨田把这些结合起来。《归国记》中有一句话,“不美之处最美”,这可能代表了夏雨田对生活的一种理解。通过相声的某种特殊手段将这些“丑”的东西加工成为非常美的东西,这就说明,真善和“丑”未必不能结合起来。这也许就是夏雨田的独特创造。

回婉华(1928-)相声演员。

女。又名筱婉华,回族,生于天津,从小涉足亲戚所开的茶馆和相声场子,受到艺术熏陶,艺人觉得她有说相声的口风,家里又为生活所迫,便让她说相声。1940年向周德山、刘万亭学相声,后拜马寿岩为师。1941年起,在天津谦德庄、唐山、塘沽等地书、茶馆参加相声演出,从此一直活跃于天津曲坛。后被相声艺术大师张寿臣收为义女,在义父的指导下,技艺精进,红遍津门。 回婉华以捧哏为主,捧,逗,泥缝儿,单口俱佳,对各类相声段子均较熟悉。

1949年进入连兴茶社与于佑福参加整理传统相声。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文工队,赴陕西省宣传演出,与阎笑儒创作《学话剧》获奖。1952年与相声艺术家孙玉奎结婚。1953年回到北京,在天桥表演单口相声和她创造的北京快书。口净字清,嗓音甜阔,台风亲切。1958年,组织北京青年曲艺队,在西单商场第二游艺社表演相声。六十年代被迫转业达十年之久,去说故事。1978年调回北京青年曲艺团教相声,任艺委会主任。以辅导青年演员为主,并与孙玉奎一起从事相声艺术理论研究。

曾与孙玉奎、刘宝瑞合作改编《朱夫子》,收入《传统相声集》。代表作有《五红图》、《论捧逗》、《对对子》、《铃铛谱》等。与孙玉奎结为伉俪。

刘宝瑞、刘文亨

刘宝瑞(1915-1968)



相声演员。生于北京。自幼家境贫寒,曾向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拜张寿臣为师,学说相声。十四岁赴天津,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并在广播电台播音,开始崭露头角。1940年从济南回北京,在启明茶社相声大会演出,声誉鹊起。后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单口大王”。四十年代末,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声艺术介绍给予港澳观众。

解放初期,他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曲艺团,后调到中国广播说唱团,担任艺术指导。

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勇于探索,擅于借鉴吸收独角戏、评话、电影、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刘宝瑞的代表作之一、单口相声《连升三级》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同时被译为英、 法、日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刘文亨(1937- )



相声演员。生于天津。自幼随父刘广文生活在相声场子中。12岁,正式拜杨少奎为师开始学艺,先后在天津鸟市、东兴市场等地演出。1958年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曾受马三立、侯宝林、赵佩如、阎笑儒等人的指教。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到一家工厂当了工人。1979年加入天津市实验曲艺杂技团,后到天津北方曲艺学校任教。

刘文亨说、学、逗、唱的基本功都很扎实,尤以“学唱”著称。他表演的《戏剧杂谈》、《学越剧》、《梆子今昔》、《杂谈地方戏》等深受群众欢迎。他与王文玉创作的《追韩信》,曾获全国优秀短篇曲艺作品二等奖。

冯巩、牛群

冯巩(1957- )

  相声演员。天津市人。自幼喜爱文学艺术,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1973年创作演出相声处女作《尊师爱徒弟》参加天津市优秀节目会演。后投师马季门下,学习相声的创作与表演,并与刘伟搭档,活跃于津、京舞台。先在中国铁路文工团后到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团至今。

他和刘伟演出的代表作有《虎年谈虎》《猫耳洞与特区》《八戒贬悟空》等;1988年以后和牛群搭档,每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他们合作演出的《灭鼠轶事》《亚运之最》《拍卖》《办晚会》《最差先生》《明天会更好》《坐享其成》等相声,多次获奖,在广大观众当中获得很高的社会声誉。冯巩还多次参加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在其中担任主角并获得好评。如《那五》《业余警察》《站直了,别趴下》《狂吻罗斯》等。

  1988年获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连星海杯相声大赛”“捧哏”一等奖。在电影《站直了,别趴下》扮演主角作家高文获得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加配角奖,同时还获得第四届中国电影学会奖。在《埋伏》中扮演主角获得第17届金鸡奖最佳男演员题名奖。

1997年12月荣获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冯巩不仅创作表演了近百段相声,而且广泛涉及电视小品、电视剧和电影,并在89年被评为中国十佳电视演员。  冯巩已连续19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深受海内外电视观众的好评与喜爱。

牛群(1949-)



相声演员、作家。师承相声演员常宝华。他在1982 年获中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创作、表演一等奖之后,又曾在全国全军的曲艺汇演中九次荣获创作、表演双一等奖。

1988年开始与冯巩搭档,连续多年参加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的相声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代表作品有:《威胁》、《妻子的褒贬》、《小偷公司》、《巧立名目》等。

常宝、何迟

常宝 (1922-1951)



相声演员。满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于张家口。父亲常连安,艺名“小鑫奎”,原在富连成科班学戏,后来与吴铁庵一起研究戏法,以变戏法谋生。常宝 宜乃昕 妓娓浮傲痰亍甭粢眨 硌菹贩ǖ摹八悼凇薄M 辶粒 诔萘胬 ミ缛⌒Γ 舸匣郏 氖芄壑诘南舶 U偶铱谑⒉ ⒐剑 嗣乔钻撬 杷 鸶龃潞牛 凶觥靶∧⒐健薄>潘暾 礁男兴迪嗌 谔旖虬菡攀俪嘉 ΑC χ傅悖 由献约嚎炭嘧暄校 哪昴ロ拢 晔闭嘎锻方恰J 逅晔保 胝耘迦愦畹担 ハ嗲写瑁 至髋醵海 找得徒 碛 ┙颉

1949年,常宝坤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使他深受鼓舞,更加自觉、勤奋地致力于改革和创新。他改编《新灯谜》,热情地歌颂新生活。

1951年,他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不幸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其表演艺术特点是:叙述自然、真切、生动;摹拟活灵活现、特征鲜明。曾当选为天津市人民代表。 1951年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时光荣牺牲。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何迟(1920-1991)

相声作家。1920年出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姓赫舍里,曾名赤,三十年代中期参加革命时更名何迟,于1990年去世。

何迟从青少年时期就接触喜爱相声,注意捕捉生活中的可笑现象,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为参加革命后创作、表演、改革相声奠定了基础。四十年代初期,他从“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达晋察冀边区后,一直从事文艺工作。他多才多艺,数快板,说相声,唱大鼓,演评戏和话剧。  天津解放初期,何迟任军管会文艺处戏曲科长,曾支持常宝 腋慕 嗌 N迨 甏 衅诖醋鞒鱿嗌 ψ鳌堵蚝铩罚 奥泶蠊 钡拿 植浑侄 撸 骷液妥髌凡 巳 杂跋臁R院笥致叫 ⒈砹恕对懈镜鞑楸怼贰 犊 崦浴贰 督裢硎 阒涌 肌贰 堵蚬 贰 锻骋徊 返取 /P>

“文革”期间遭受迫害,落下终身残疾。粉碎“四人帮”后,何迟重新焕发了创作激情,先后创作出《高贵的女人》、《似曾相识的人》、《新局长到来之后》、《一切向钱看的人》、《宝刀记》等作品。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何迟相声选》。

何迟是一位全才作家,他的京剧、评剧剧本《仁义北霸天》、《奇巧缘》、《乌鸦告状》、《碎玉记》、《杜十娘》、《蝴蝶杯》、《三喜图》等,经多年舞台实践,常演不衰。他的电影剧本《不拘小节的人》、《马大哈进北京》,也深为喜剧界瞩目。他的《何迟诗选》、《论文集》,更是体现了深厚的艺术素养,展现出宽阔的胸襟与视野

【中国相声大师名人录】二

侯宝林、侯耀文

侯宝林(1917-1993)



相声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人。幼年家境贫寒,12岁时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一度在北京的鼓楼和天桥一带表演,1940年赴天津演出并成名。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缍成为什样杂耍中攒底的“大轴儿”。从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规矩,天津的杂耍园子历来是刘宝全、白云鹏的京韵大鼓唱“大轴儿”。再好的相声也只能排在倒二“压轴儿”,但,侯宝林以卓绝的艺术冲破了老一套的规矩,也为相声增了光,添了彩。从1940年起,一直与郭启儒搭档,合演对口相声,二人捧逗默契,相得益彰,合作长达20多年,在同行中比较罕见。

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在他漫长的60年的艺术生涯中,潜心研究并发展相声艺术,把欢笑带给观众。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相声艺术家使这门艺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峰。他为相声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他还注重培养年轻一代,一些活跃在相声舞台的名家都是他的学生。他生前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指导、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在相声艺术发展史上,侯宝林是最负盛名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侯宝林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在政治上地位提高,侯宝林加入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积极推动相声艺术去芜存菁的“相声改进运动”,使旧时代地摊茶社里迎合小市民情趣的相声表演,注入了更为健康的内容,焕发出空前的审美光彩。

侯宝林对相声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带头净化相声说演的语言,提高相声的审美趣味,抛弃了过去粗俗低级的非艺术成份,改编了许多传统节目上演,使之“化腐朽为神奇”,面貌焕然一新。其次是在创作和表演的同时,注重相声的理论研究,与知识界和学者交朋友,并与人合著了《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专著,使相声艺术朝着艺术自觉的方向发展。第三是创作、整理和演出了30余段堪称精品的经典性相声节目。其中代表性的有:《婚姻与迷信》、《妙手成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杂谈》、《戏剧与方言》、《改行》、《醉酒》、《戏迷》等。

侯耀文(1948- )



相声作家、演员。现任中国铁路文工团总团艺术总监、副团长、说唱团团长。自幼受其父侯宝林大师的熏陶,深得相声艺术的真谛。1960年登台,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艺龄。他的代表作有《糖醋活鱼》、《戏曲漫谈》《财迷丈人》、《见义勇为》、《京九演义》、《侯氏发生法》等。84年,他获得中国十大笑星的称号,在全国的相声大奖中,名列前茅。于93年获美国华美艺术学会颁发的 “国际艺术成就证书”。他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说唱团艺术指导。 他的表演幽默、生动,风格亦庄亦谐,刻划人物栩栩如生,针砭时弊,入木三分。在艺术表演上有较高的造诣。他的门生遍及全国,他精湛的相声作品在海内外都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见义勇为》、《糖醋活鱼》、《火红的心》、《小眼看世界》等。

朱绍文(1829-1903)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声艺人。艺名“穷不怕”,祖籍浙江绍兴,居于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

他幼年学唱京剧丑角,曾搭嵩祝成科班演出,后改习架子花脸。朱绍文学识渊博,因看清朝吏治腐败,决心不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  清同治初年,由于连年“国丧”,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儿说笑话。他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

朱绍文每次演出之前,先画个大圆圈当场地,接着就以地面当纸,用白粉沙在地上洒字,他常常勾出丈二大的“福”、“寿”、“虎”双钩字,还独出心裁地边洒字边唱《太平歌词》,以吸引观众。后来,他收了徒弟“贫有本”、“穷有根”等,常常带着一二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又逐渐地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在1872年刊行的《都门汇纂》一书中有一首咏穷不怕的竹枝词:“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钱财谑语发;弟子更呼贫有本,师徒名色也堪夸。”

穷不怕自编自唱的曲目有:《千字文》、《睡梦长》、《过新年》、《十八黑》、《保镖》、《黄鹤楼》、《五行八卦》等。他以相声为武器,对清王朝的统治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他创作的《得胜图》,是反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勇善战,揭露清朝统治阶级昏庸腐朽的一个节目。他创作的《字象》,通过”一字、一象、一升、一降“(即:写出一个字,然后说出它象一件什么物品、做过什么官职、为什么罢官)的猜字游戏的方式,尖锐地讽刺了清王朝的贪官污吏。他创作的《三近视》等节目,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表演。

马三立(1914·8-2003·3)



相声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回族,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出身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躁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 ,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马三立自幼读书,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

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拜周德山为师。周是马德禄的同门师兄弟,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 马三立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

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建国后,积极编演新相声。1952年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来转到天津市曲艺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春回团工作,与赵佩茹搭档在天乐戏院演出,首场演出的是《黄鹤楼》。 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马三立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他喜欢用第一人称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讽刺嘲讽的对象。有人曾这样评论:“他就是被讽刺的对象,有时虽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没有公开的评论。他尽力把被讽刺的对象演活,而把评论工作交给观众。演员与观众配合默契,达到集体抒情。”

1992年,他从艺65周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在天津联合举办马三立从艺65周年庆祝活动,马三立同志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

2001年12月8日,在天津举行“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演出”,盛况空前。

马志明(1945- )



回族。马三立长子。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相声、戏曲。1957年报考天津戏校,学小花脸。1961年转到天津曲艺团,正式说相声。

马志明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真遂,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荤不咸、不喊不叫的艺术风格。代表节目有:《地理图》、《论拳》、《纠纷》、《卖五器》、《学曲艺》、《白事会》、《文章会》等。其中《纠纷》获首届中国艺术节“津门曲荟”创作、表演特别奖,全国“星海杯”专业相声赏电视大奖赛创作、表演三等奖。

中国相声大师名人录】 中国名人录


马季(1934·3-)

相声演员。新中国相声的代表人物,相声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继承发展侯派,且侯派桃李满天下,他创出了自己创作的道路,为大多数相声后来者所遵循,为中国相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季原名马树槐。河北省宝坻县黄庄村人。1940年至1947年,先后曾在北平西城黄城根小学、西城扶轮学校、志成中学、平民中学学习。1947年到上海宏德织造厂学徒,直至1949年。1950年在培德中学读书。

1951年在北京市新华书店工作。1956年调中央广播说唱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常务理事,中央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团长等职。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相声演员。

1956年7月在唐山市作了第一次演出,演出相声《都不怨谁》、《对春联》。他的处女作是1956年写的《打篮球》。此后,除演出一些传统相声及别人创作的相声段子外,他共创作了相声一百多个,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出版相声选《登山英雄赞》、相声《打电话》、《画像》及《新桃花源记》等先后拍成电影。相声代表作有《找舅舅》、《英雄小八路》、《登山英雄赞》、《画像》、《新桃花源记》、《女队长》、《白骨精现行记》、《舞台风雷》、《五官争功》等。

金炳昶(1931- )



相声演员。生于北京。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先后当选为辽宁曲艺家协会理事、顾问、沈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沈阳市文联主席。1950年参军,1961年转业参加营口说唱团,1962年调到沈阳曲艺团,1959年拜杨海荃为师,学习捧哏艺术。   30多年来创作演出了许多现代和传统相声节目,主要有《营口颂》、《孙子迷》、《十姐 妹》、《勤俭持家》、《好梦不长》、《下棋》、《假大空》、《临死之前》、《洗礼》、《千方百计》等。参加过多次相声大赛,在全国、省、市获奖28次。

李伯祥(1938- )



相声演员。一九三八年生于天津,自幼随父亲李洁尘学艺,八岁登台演出,以“小神童”艺名在济南、南京、重庆等地献艺。他天赋聪明,记忆力和反应力过人,深受观众喜爱。后拜赵佩茹为师,刻苦磨练技艺。建国后,参加南开区相声队,后调到天津市曲艺团。

李伯祥的相声节奏明快,注重发扬“口紧、字清、情恰、包袱有余味”的特点,他把自己的艺术风格总结为“快”、“爆”、“脆”、“准”。

代表作品有《报菜名》、《夸讲究》、《打灯谜》、《聊天》、《看红岩》、《两面人》等。

郭荣起(1917·3-1999·2)



相声演员。生于天津市。8岁随其父郭瑞林学艺,11岁拜马德禄为师,随后在天津、沈阳、锦州等地撂地演出。1940年到北平,入启明茶社。抗战胜利后,他在京、津已颇有名气,先后与刘宝瑞、王长友、罗荣寿、于俊波等合作。1953年天津电台成立 广播曲艺团,他和朱相臣同时加入。1962年任天津市曲艺团少年培训班教员兼演员。1966年由于身体状况,退休。

郭荣起的表演以逗哏为主,活路较宽,说学逗唱都精通。摹拟戏曲唱腔,神形并重。善于用环境的描绘来烘托人物。 代表作:《打牌论》、《拉洋片》、《学评戏》、《交租子》、《绕口令》、《豆腐房》、单口相声《杠刀子》、《怯跟班》、 《古董王》以群口相声《扒马褂》等。创作的相声有《小飞车》、《大烟斗》、《当好营业员》,《学坠子》,《学梆子》,《怯拉车》,《当行论》等。

郭启儒(?-1969)

相声演员。师从相声“八德”之一的刘德智。1940年在天津与侯宝林搭档,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五档相声之一。1950年参加相声改进小组,1955年加入中国广播说唱团。  在与侯宝林长达二十多年的合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捧哏一丝不苟、严丝合缝,尺寸、火侯恰到好处,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不喧宾夺主。  代表节目有:《熬柿子》(单口)、《关公战秦琼》、《夜行记》、《戏剧与方言》、《改行》、《打电话》等。

郭全宝(1921-2004)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十一岁拜相声老艺人于俊波为师,开始了相声生涯。一九五一年调到广播说唱团。曾与侯宝林、刘宝瑞、马季、郝爱民等合作表演相声。

五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善演单口、捧逗 具佳。表演对口相声具有配合默契,感情充沛,语言生动等特点。单口的表演更是幽默风趣,说表自如,摹声拟态,维妙维肖。

赵振铎(1936-1996)



相声演员。生于北京,回族。1946年拜王长友为师。拜师后即随师父先后到天津、济南、张家口等地献艺。他们这对师徒搭档走到哪里都受到内外行的赞誉。他在天津演出时,广大观众称他为“小寿臣”,当时他只有13岁。1951年由外地回京,即参加了抗美援朝回国后方宣传队,到湖北等地进行宣传演出。返京后与老师王长友一起加入北京相声改进小组。

1954年,他开始与赵世忠合作。二人珠联璧合,成为相声界屈指可数的一对好搭档,被誉为“相声二赵”,曾受到老舍先生的称赞。

赵振铎基本功扎实、吐字清楚、台风朴实、表演自然、语言生动, 从不哗众取宠。 代表节目的有:《八扇屏》、《汾河湾》、《山东话》、《扒马褂》、《坐电车》、《指妈为马》、《媳妇往哪儿娶》、《我的爸爸》、《兄妹对诗》等。其中《媳妇往哪儿娶》获国庆三十周年献礼节目一等奖。《我的爸爸》获1980年专业剧团新作表演奖和北京市文化艺术调演表演奖,全国曲艺调演优秀表演奖。

赵佩茹(1914-1973)

相声演员、相声教育家。原名赵佩如,艺名小龄童、赵宝琛。满族镶蓝旗。自幼随父戏法艺人赵希贤习艺,后在天津拜师焦少海(艺名焦寿海,焦德海之子),学相声。

1937年起与小蘑菇搭档,兄弟相称,名震曲坛。1951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4月23日,赵佩茹同其他团员演出回来在朝鲜沙里院遭敌机轰炸,赵佩茹与魔术演员郭少泉等负伤。回国后,赵佩茹同常连安发起向天津文化局提出在红枫曲艺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曲艺团体。

1951年12月经天津文化局批准,成立民办公助性质的天津曲艺工作团(团址当时在中国大戏院一楼侧面的一间房子)常连安为团长,赵佩茹为副团长。这时赵佩茹以逗为主,同李寿增合作,留下许多宝贵录音资料。

1962年4月天津曲艺工作团与天津市广播曲艺团合并,定名天津曲艺团。1963年团领导决定由赵佩茹给原在广播曲艺团的马三立捧哏。首场在天乐,轰动天津曲艺界。

他能捧能逗,尤以捧哏见长,被相声界誉为捧哏大师。他"活路"宽且正,表演特点是细致瓷实,稳健大方注重 语言滋味,吐字清晰悦耳。他在捧哏时,根据逗哏演员的特点和节目内容的需要,恰当地使用"蹬谝踹卖"等传统技巧,既有利于烘托逗哏演员的叙述和代表观众的心理,又不喧宾夺主,节外生枝地拼凑笑料。观众说他的捧哏艺术尤如杨宝忠拉京胡那样----尺寸准,托得严,垫得巧,疏密得当,使唱者舒服听者美。

代表作有:《百分儿迷》《底漏》《送妆》(逗哏),《对春联》《三字经》《迎春曲》(捧哏)等。赵佩茹不仅艺术造诣高,而且培养了一批相声表演人才,如高英培、李伯祥、常贵田、马志存等,为发展相声艺术作出了贡献。

赵世忠(1933- )

相声演员。生于北京。1949年拜著名相声老艺术家谭伯儒为师,学习相声,后专攻捧哏艺术。他舞台风度朴实大方,语言幽默滑稽,翻包袱准确得体,搭话严实,形成独特有风格,是一位杰出的捧哏艺术家。   1954年与赵振铎合作,俩人亲密无间,配合默契,对艺术一丝不苟,可谓珠联壁合,在国内颇受观众欢迎和赞赏,故此,被称为中国的“相声二赵”。  代表作品有:《八扇屏》、《汾河湾》、《山东话》、《扒马褂》、《坐电车》、《指妈为马》、《媳妇往哪儿娶》、《我的爸爸》、《兄妹对诗》等。其中《媳妇往哪儿娶》获国庆三十周年献礼节目一等奖。《我的爸爸》获1980年专业剧团新作表演奖和北京市文化艺术调演表演奖,全国曲艺调演优秀表演奖。

范振钰、高英培



范振钰(1927)

相声演员。1950年拜班德贵为师,专事捧哏。出师后,加入天津和平区曲艺。十年动乱,在工厂烧锅炉。“四人帮”垮台后重返舞台。1979年与高英培一起调入全总文工团。

范振钰捧哏,善于揣摩故事情节,研究人物心理,捧得稳、准,严丝合缝,恰到好处。高英培与范振钰合作40余年,配合默契,珠连碧合,他们创作和表演的主要节目有:《钓鱼》、《跟谁对着干》、《不正之 风》、《教训》、《皆大欢喜》、《一对沙发》、《大家研究》 等。

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笑星之一。

高英培(1928- )

相声演员。天津市人。 1948年正式拜赵佩茹为师。 1951年满师后,开始撂地演出,老艺人周德山、吉评三等都给他捧过哏。

1954年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同范振钰结成对子。 1958年和1962年,与范振钰两次赴福建前线演出。  十年动乱,被下放到天津纸制品厂蹬三轮。“四人帮”垮台后重返舞台。 1979年调到全总文工团。 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笑星之一。

高英培艺术功底扎实,表演风格火爆,尤其擅长表现天津市民生活,语言节奏和舞台气氛与观众心理相吻合。代表作有《钓鱼》、《教训》、《不正之风》、《进城》等。

苏文茂、孙玉奎、白全福



苏文茂(1929- )

生于北京。幼年家贫,13岁到天津一家药铺当学徒。在此期间,因陶醉于常宝 摇⒄耘迦愕南嘁帐酰 纷 莩1 椅 Γ 剂讼嗌 帐跎 摹 0年代初,师爷常连安将他带到北京启明茶社。出师后,苏文茂在京津等地演出。

解放后,参加天津市曲艺团,先后与朱相臣、马志存等人合作。他有较高的造诣,擅长说,吐字清楚,语言明晰,节奏鲜明。表演时温文而雅,以“文哏”见长。  演

出的代表作品有:《文章会》、《批三国》、《论捧逗》、《汾河湾》等传统节目,他创作的《大办喜事》、《美名远扬》、《得寸进尺》、《废品翻身记》等段子,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代表作品还有《戏剧与科学》,《高贵的女人》,《新局长到来之前》,《酒令》,《红楼百科》。

孙玉奎(1921-2003)



相声演员、学者。北京人。1939年师承于俊波学说相声。1945至1948年在西单启明茶社说相声,个性沉静多思,擅演文哏,台风稳健,谐而不俗,颇受知识分子听众喜爱。代表作有:《对春联》、《文章会》、《窝头论》、《酒令》、《灯谜》等。1946年主办《长春游艺月刊》,任社长。1947年后与谭伯如合作,创作相声《双过新年》。1949年在京津等地说相声,创作有《二房东》、《一贯道》(与侯宝林合写)及改编相声《新药方》,均已发表。

1950年表演经老舍先生改编的传统相声《菜单子》、《文章会》。1952年创作鼓词《杨秀之发明装订机》。1953年创作相声《喜事》、《婆媳之间》,获创作奖;并整理了相声《连升三级》、《扒马褂》(与刘宝瑞、侯宝林整理),山东快书《鲁达与林冲》。1983年退休后整理相声《十二辰》、《菜单子》,创作相声《百龙图》(与回婉华合作)、《首都颂》,创作鼓词《雪山情》。相声研究文章有《一代相声名家万人迷》、《相声表演艺术十要》,均已发表。

孙玉奎先后在中国曲协研究部资料室、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戏曲曲艺研究室工作,曾任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组长、北京市曲艺工作团副团长,是北京市文代会一、二次代表,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代表,全国曲代会代表,全国文代会二、三、四次代表,中国曲协会员。出版山东快书集《鲁达与林冲》(1956年3月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夫人回婉华亦是杰出的女相声演员。

白全福(1919-1993)

相声演员。生于北京的一个艺人世家,他是天桥著名艺人“云里飞”之后,幼年随父亲“云里飞二世”学滑稽京剧。15岁说相声,18岁正式拜于俊波为师。出师后,与罗荣寿、郭全宝等在济南演出。1942年末回到北京,在启明茶社与常宝霆合作,珠联璧合,在相声界颇负盛誉。

解放后,先后加入天津红风曲艺社,天津广播说唱团,天津市曲艺团。十年浩劫,他被撵出艺坛,到一个设备厂看大门,精神上的折磨,使白全福神经失调,成了半身不遂,嘴歪了,耳也聋了。“四人帮”垮台后,白全福以惊人的毅力重返舞台,表现出较高的艺术素养。

白全福对相声艺术刻意求新,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了自己“捧中有逗,以相助生,滑稽醒目, 热情豪放”的捧哏艺术风格.在单口相声的表演上,他也有独到之处。白全福为人正直善良,忠厚谦和,坦诚热忱。对相声艺术事业极为关心,带徒传艺,积极培养相声艺术人才。

代表作有:《不同风格》、《听广播》、《养猪迷》、《向他学习》、《水车问题》、 《一枝新花》、《笑灾乐祸》、《诸葛亮遇险》、《爱什么》、《身后大事》、《道德 法庭》等。

田立禾、王鸣录



田立禾(1935- )

相声演员。生于天津。1950年开始跟随杨少奎、富寿岩学习相声表演,并由富寿岩介绍,1953年正式拜相声大师张寿臣为师。先后与郭全宝、佟大方等在天津小梨园等地演出。1956年加入南开区曲艺团。1970年南开区曲艺团解散,进入工厂做工。1980年参加天津实验曲艺团。1986年调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负责相声教学工作。

表演感情真挚、全心投入,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和面目表情,善于使“相”。代表做有《哭的艺术》、《怯剃头》、《山东话》等。

王鸣录(1938- )

相声作家。生于天津。由于家庭生活所迫,十二岁上小学五年级时中辍了学业。一九四九年拜张嘉利为师,学习相声表演。一九五四年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杂技团相声队。在此期间考入天津广播函授大学中文系学习。十年动乱,他所在的演出团体被解散,改为天津工艺纸制品厂,他当了工人。粉碎“四人帮”后调入天津市曲艺团。

王鸣录自一九五八年开始从事相声创作活动,他的第一篇作品是《借钱》,以后又创作出《理发》、《不自觉》等段子。“文革”后,他的创作激情犹如火山一样爆发,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和谁对着干》、《不正之风》、《教训》、《皆大欢喜》、《石厂长》、《道德法庭》、《聊天》等。并出版《皆大欢喜》、《聊天》两部相声集,共收入他创作的相声作品三十一篇。

王鸣录创作的相声作品以讽刺为主,致力于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努力剖析人物的思想,紧紧抓住人物的独特行为方式,细心找出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如今,他塑造的“万能胶”、“徐姐”、“坐地泡”、“白活蛋”等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焦德海、王世臣

焦德海(1878-1935)

相声艺人。北京人。幼年曾学唱竹板书,15岁时改学相声,拜徐有禄为师。起初,在天桥“撂地”,后曾到青云阁茶社等处献艺。他以“说”、“学”见长,台风稳健,表情细腻,口齿清晰,趣味隽永,属于冷面滑稽。活路宽,见识广,根底深。为“相声八德”之一。

他善于改旧创新,加工整理了许多传统段子,代表作有《五人义》、《假行家》、《吃饺子》(《四子科考》)《对对子》、《老老年》、《财迷回家》、《歪讲“三字经”》、《开粥厂》、《洋药方》等。当时的观众这样评论:“焦德海的相声俗不伤雅,没有粗蠢刺耳难听的言语。同样的言语,别人说来没什么稀奇,也并不滑稽,可是只要经过他的嘴一说,由于声调的感应,表情的逼真,虽是不稀奇的话,却也变成了生动的语言,令人捧腹大笑。”他与李德 搭档演出数年,互相切磋,艺术上各有千秋,并肩蜚声曲坛。后又与刘德智搭档,观众戏称之为“焦溜”。他们用自潮、装憨的手法表演《坟头子》,把知错不改、自以为是、坚持谬误、文过饰非的人摹拟得入木三分,讽刺得沐漓尽致。相声里的“我”为了炫耀自己家里的坟地,清明节祭奠父亲亡灵,到了坟地,却找不到父亲的坟头,只好找个大坟头,编出种种理由,硬说坟里埋的就是他的父亲。最后看坟的一语道破:“您别套近乎啦!告诉你,这是我们家的骆驼,去年死了,埋在这儿啦!”他表演的《老老年》,开头就说:“乾隆年,乾隆年,遍地都是银子钱。乾隆年,笑呵呵,一个制钱俩饽饽。”反映了八旗子弟对所谓太平盛世的绻恋情绪。其实,当时国势日危,生活贫困。

据《天桥一览》介绍:“焦德海献艺时,以一人充傻子,一人耍机灵;傻者谓之捧哏,称上手,机灵者谓之逗哏,称下手。凡老前辈皆去上手,吃亏者憨态可掬,一步一紧,发人大笑。”

焦德海还经常走堂会,扩大了相声市场。自清末至抗战前,在京、津一带享有盛誉,被列为民国天桥八大怪之一。他的弟子有张寿臣、常连安、于俊波、朱阔泉、绪德贵、李寿增等十五人。

王世臣(1922-2001)



相声演员。生于北京。因家境贫寒,10岁时拜著名相声艺人陈雨亭为师,边学艺边在北京隆福寺、护国寺等撂地演出。14岁出师曾与戴少甫合作演出相声并在冀东电台录音演播。17岁与班德贵搭档在天津“三不管”、“鸟市”、“谦德庄”等撂地,常与马三立、马桂元、高桂清、刘宝瑞、阎笑儒等名家同台献艺并受诸前辈点化,相声技艺大有长进遂名声鹊起。

20岁以后,王世臣先生活跃于北京“启明”、济南“晨光”及天津各相声场所,与张寿臣、侯一尘、常连安、郭荣启等合作演出。陈先生过世后,以微薄收入赡养师娘。   1951年应邀去上海与孙书筠、张伯扬等合作演出。回京后与谭凤元、良小楼等组建“北京实验曲艺团”,任团长。1952年参加赴朝慰问团演出,受到志愿军战士欢迎和好评。1953年加入北京曲艺三团与高凤山、孙宝才、高得明、罗荣寿、王长友等演出“相声大会”。

1956年,参加陈毅副总理率领的中央代表团赴西藏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1959年,北京曲艺团成立,王世臣先生为该团主要演员之一,他与赵玉贵合作,长期在“迎秋”、“前门小剧场”演出。在新形势下,他关心相声改革,积极说演新段子,注重提高相声格调品位,艺术造诣和素质又有了很大提高。这期间,他曾多次到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受好评。

10年动乱,王世臣先生被迫离开舞台。1978年复出,曾应聘担任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相声教师。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王世臣先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台风潇洒,表演火爆,基本功扎实,捧、逗、腻俱佳,擅长“倒口”以仿学见长,注重人物刻画,使“包袱”尽在情理之中。相声名家马季先生评价王世臣说:“在我心目中,除了侯宝林,相声界就数他形象高大”。王世臣先生代表节目有传统相声《拉洋片》、《怯洗澡》、《批捉放》、《闹公堂》、《卖布头》、《白吃猴》、《怯拉车》、《汾河湾》、《朱夫子》等;反映新生活的作品有《昨天》、《不离婚》、《找对象》、《借钱》、《孤儿不孤》以及化妆相声《跳神儿》、《耍猴儿》等。   1996年4月,京津曲艺界在北京举办了“王世臣先生舞台生活65周年”纪念活动。

殷文硕、张寿臣

殷文硕(1943-1993)

原名殷昊,北京人,回族。  殷文硕六十年代曾向刘宝瑞学习相声表演,

1970年调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工团任相声演员兼创作员。自1978年以来,他致力于挖掘整理单口相声的工作,到1982年底,他搜集到刘宝瑞单口相声一百多段,其它传统相声近百段,并整理出《相声师承关系总表》和《传统相声总目》。   1984年初,他整理的《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四十万字,受到读者和曲艺界好评.他整理的《相声师承关系总表》,是经过亲自寻访,认真考证,详细记录,把相声界语焉不详的历代师承渊源整理清楚了,包括自清末相声诞生至八十年代初,师承八代,传艺八百多人,对其中的五百九十人的生平,别名,艺术特色等,都作了简要注解,为相声艺术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1989年以后,殷文硕开始表演单口相声。

1990年7月,在辽宁电视台录制了《君臣斗》,此外,还在北京电视台录制了《殷文硕单口相声欣赏晚会》,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国际音像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录制出版了《单口相声集锦》,《笑话集锦》等录音带,录像带三十多盘。   1984年开始,殷文硕在新疆大学中文系开设了曲艺理论课,并任兼职讲师,写出了《曲艺概论》,《曲艺的美学价值》等约三十万字的教材。

1989年又成为新疆大学的客座教授,发表了《新疆曲艺纵横谈》,《新疆相声的传入》等论文。

张寿臣(1899-1870)



相声演员、相声教育家。我国著名的相声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他勤奋学习,博采众长,并能结合自己的条件,独辟蹊径,大胆创造,终于在相声艺术方面获得卓越的成就。  生于北京。五岁随父在隆福寺、护国寺等地说相声。八岁上学。十一岁正式以说相声为业。十二岁正式拜焦德海为师。十五岁满艺出师,演出于西安市场、护国寺等庙会、明地。  为时不久,随年龄的增长,声音、形体发生变化,行话谓之"倒人缘儿"。只能自己单干。

张寿臣对部分传统节目进行加工,创作修改了许多"文字哏"的相声如《写对子》、《文章会》。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接受了一些民主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为后来创作相声《揣骨相》、《哏政部》及评书《丁汝昌破倭寇》等有较高思想内容的节目积累了素材。  二十七岁专事逗哏,与陶湘如搭伴,从此立足于天津,走向艺术的兴旺时期。在些期间,改编了大量的传统节目,对《文章会》、《倭瓜镖》、《大相面》、《八扇屏》、《对对子》、《全德报》、 《老老年》、《训徒》等都做了大幅度的增删工作。另外,创作了讽刺卖国贼的《揣骨相》,揭露官府黑暗的《哏政部》及《洋钱伤寒》、《五百出戏名》、《三节会》、《百家姓》、《窝头论》、《地理图》等新节目, 取得了较高成就,形成了稳而不瘟、谐而不俗的艺术风格。

1953年参加天津市曲艺工作团,专事单口相声的演出。

1960年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文化会与全体代 表一起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接见,当选为中国曲协 理事。

1963年当选为第三届天津政协委员。此间陆续发表了《谈单口相声的表演》、《我对传统相声的看法》、《借劲使劲》等论文。  1965年当选为第四届天津政协委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0175.html

更多阅读

转贴:王朔“冤枉”,郭德纲气死侯耀文,加害侯耀华

近来由于“网络炒作之王”郭德纲的大肆渲染和鼓动,使得“侯耀文遗产纠纷案”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注意。看到身为侯耀文弟子的郭德纲的种种“反常”表现,笔者觉得有必要重新调查一下导致侯耀文“猝死”的直接原因。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之

候瓒状告伯父候耀华背后的更大阴谋图 伯父

著名已故相声大师候耀文已逝去两年,可惜至今未能入土为安。近日,导至这一令人难以释怀的候门恩怨终于浮出水面,成了各大娱乐媒体的头版头条,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时至今日,人们也终于明白候耀文的哥哥候耀华以及候耀文的徒弟郭晓小夫

莲池大师七笔勾 莲池大师自知录

莲池大师(1535—1615)明代高僧。名袾宏,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出身世家,年少有才名。除夕饮宴,玉杯落地,因悟一切无常,产生厌离,作七笔勾词,传诵一时。三十二岁出家,后住持杭州云栖寺,提倡净业,严持戒行,说法四十余年,著述甚多,皈依弟子数千人,受教化

声明:《中国相声大师名人录 中国名人录》为网友问世间情为何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