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梦”不是一个具体的梦。从实践层面上看,从行为、过程和历史来看,无论是自由、民主还是人权,特别是宪政,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人怀有截然不同的“宪政梦”,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清晰的、具体的梦。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状况,其实就是各种主体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甚至是相互博弈的产物,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经济状况、信仰方式等诸多因素。因此,严格说来,一国民主政治的具体形态只能在各种主体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形成。
![中国梦与 “宪政梦” 宪政梦事件](http://img.aihuau.com/images/01111101/01041622t01fa85357a30cc5ecc.jpg)
中国梦高于“宪政梦”。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梦想,不同国家的梦想应当“美美与共”。那种以“美国梦”来代表“宪政梦”,再以“宪政梦”来代表“中国梦”的思维模式,既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也是一种“懒汉思维”。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讲,中国梦就是对中华文明的现实坚守和未来进行的想象与憧憬,或者说,是对中华文明未来形态的描绘。中国梦的内容,就是中华文明的方向。中国梦之所以是“梦”,就在于它还没有最后完成,还没有最后实现,还有待于中华民族去追求。这样的中国梦,显然不是“宪政”一词可以概括的,也不是“宪政梦”可以指代的。
对中国梦的信心从何而来?理解中国梦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要形成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树立起对中国文化及其未来的信心。中国文化的“大历史”可以为中国梦的信心提供依据。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两次“西方文化”的冲击。第一次是印度佛教文化,第二次是欧美基督教文化。它们都没有征服中国文化,而是为中国文化所转化、所吸收,并成为中国文化自我更新、自我生长的添加剂或营养品。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据,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
如何认识中国梦?首先,从中国梦的文化渊源来看,面向未来的中国梦是不同历史时期多种渊源汇聚、融合的结果。其次,从中国梦的不同层次来看,中国梦是由若干层次叠加起来的。最高的层次是精神文化,这是中国梦中最隐秘的内核;接下来是中国梦中的制度文化;最后是中国梦中的技术层次或技术文化。再次,从中国梦横向涉及的众多领域来看,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不同的方面来认识和描述中国梦,中国梦的内容将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