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22000标准的特点
为满足各国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农产食品技术委员会(ISO/TC34)成立了WG8工作组,参照质量/ 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 ISO90001/ISO14001),于2005年9月发布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22000:2005)。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继ISO 9000 和ISO 14000后用于合格评定的第三个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22000将国际上最新的管理理念与食品安全控制的有效工具——HACCP原理有效融合,必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3月1日发布,2006年7月1日实施并与2006年9月16日出版的GB/T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等同采用了该标准。通过初步学习该标准,总结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食品安全管理范围延伸至整个食品链
食品安全与消费环节(由消费者摄入)食源性危害的存在状况有关。由于食品链的任何环节均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对整个食品链进行充分控制是必需的。所以,食品安全只有通过食品链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ISO22000标准要求组织首先认清在食品链中的角色和地位,认清在食品链中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控制好应该控制的危害,并通过在食品链内有效地相互沟通,供给最终消费者安全食品。
二、满足法律法规要求是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
ISO22000标准把满足法律法规要求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前提,要求组织将所有适用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融入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来。标准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规定了遵守法律法规的管理要求:
1、在“范围”内指出,导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之一使组织“证实符合适用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在“食品安全方针”中规定,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在制定食品安全方针时应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3、在外部沟通方面,要求与“立法和执法部门”沟通,并获取其有关“食品安全要求”;内部沟通也要包括“法律法规要求”,并将内外部沟通信息作为体系更新和管理评审的输入。
4、当选择和设计前提方案时,组织应识别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5、产品特性的描述。对原料、辅料和与产品接触材料及终产品的描述,组织都应识别与之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6、确定终产品中食品安全危害的可接受水平时,应考虑已发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7、组织为确保识别产品批次及其与原料批次、生产和交付记录的关系所建立的追溯性系统,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别是记录有关的要求。
8、启动撤回时应通知立法和执法部门等相关方。
9、对照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设备和方法,应按其规定要求进行校准或检定。
三、相互沟通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原则
在ISO22000标准中指出,为了确保食品链每个环节所有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均得到识别和充分控制,整个食品链中各组织的沟通必不可少。同时明确了内部和外部沟通的范围及方面的要求,外部沟通范围不仅仅包括与客户、供方的沟通,还包括在食品链中与其上游和下游组织的沟通,与食品立法和执法部门或将受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或更新影响的其他组织等方面的沟通;还要求组织应确保影响食品安全的人员意识到有效进行内、外部沟通的必要性,确保食品安全小组及时获得变更的信息,将信息沟通的结果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更新、管理评审等方面的输入。
四、风险控制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体现
ISO22000标准对于“应急准备和响应”进行了规定,要求最高管理者应考虑能够影响组织有关食品安全的潜在紧急情况和事故并表明如何管理,要求组织应识别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组织应策划应急准备和响应措施,包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应对程序等。
对于风险控制还体现在对不安全产品撤回的要求方面,确保已被确定为不安全批次的终产品在交付后能够及时、完全地撤回。这体现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都不是零风险的体系,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引起充分的重视和准备。
五、对危害的分类控制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
IS022000标准指出,由于危害分析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组合,控制措施的选择和评估及其建立、实施,都是基于危害分析的结果,所以它是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关键。标准要求对食品链中所有预期发生的所有危害,进行识别和评估,通过组合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和HACCP计划,选择危害控制的方法。
ISO 22000以“前提方案”的概念替代了传统的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概念。前提方案是一个可替代词,根据食品经营组织在食品链中所处的位置和食品安全管理的需要,可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环节:GMP(良好操作规范)、GAP(良好农业规范)、GHP(良好卫生规范)、GDP(良好销售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PP(良好生产规范)、GTP(良好贸易规范)等。明确了控制措施既可以通过HACCP计划,也可以通过操作性前提方案进行管理,首次提出了操作性前提方案应与所对应的食品安全危害相对应。
六、过程方法、体系管理及持续改进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过程方法、体系管理及持续改进是现代管理领域先进理念的核心内容。在ISO22000标准中,要求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包括改善产品的安全特性、提高过程有效性和效率所开展的所有活动。通过测量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寻找并实施解决办法、测量实施结果、直致纳入文件等活动,实施不断的PDCA循环。
七、对危害控制效果的确认、验证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保证
对于包含在操作性前提方案和HACCP计划中的控制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事前确认、事后验证,及对验证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对验证活动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为管理评审和体系更新的输入;看似一个个繁琐的活动,却孕藏着一步步深入的逻辑关系,这正是食品安全危害被有效控制的保证。
以上原则在ISO22000标准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安全目标导向
建立一个系统,以最有效的方法实现组织的的食品安全方针和目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制定食品安全方针,并进行相关的沟通。食品安全方针应得到可测量的目标的支持。
2、过程的识别和危害分析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安全食品实现所需的过程,在实施前提方案的基础上,对食品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危害评估,不在可接受水平之内的危害作为HACCP计划和操作性前提方案等控制措施或其组合控制的对象。
3、体系的实施、运行及监视和测量
按照体系管理的方法,有效的安全产品的生产,要求有效地组合不同类型的前提方案和HACCP计划。
对体系的监视和测量主要体现在验证活动结果的分析、管理评审、内部审核、(食品安全小组)对体系的评价,以及包括控制措施组合的确认、验证、单项验证结果的评价等日常与体系运行有关的工作中。
4、持续改进体系
持续改进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组织应通过不断地评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满足有关安全食品的策划和实现的要求,并对体系进行更新,从而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