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慎独”导写及范文 高中话题作文大全范文

话题作文“慎独”导写及范文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所谓“慎独”,是指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10斤黄金,深夜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深刻地诠释了“慎独”的含义。可以说,杨震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慎独”的境界。

这则材料中所谈的“慎独”能引发你想些什么?请以“慎独”为话题,自定立意,自定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一、写作指导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慎独是儒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慎独,其灵魂是“慎心”,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


二、思路点拨
纵向结构
1.可以“小议慎独”为题:引论:由常有一些社会现象引出本文的论点: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本论:为什么要慎独?从4点分析:①慎独让人得以自我完善②慎独让社会公德得以净化③慎独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④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诚信假如没有了慎独,人和人之间少了关爱结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慎独”慎独离不开自重自律③“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④慎独离不开坦荡为人⑤慎独离不开诚实守信(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内容为分论点)⑥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2.可以“什么是慎独”为题:可按层进式展开:什么是慎独?《辞海》称:“儒家用语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也就是说,不论何时何地,或明或暗,或在人群,或单身独处,都要小心谨慎,不可在思想和言行上稍微离“道”为什么要“慎独”:①慎独是一种情操;②慎独是一种修养;③慎独是一种自律;④慎独是一种坦荡怎样才能“慎独”那么,该怎样慎独呢?①要让所有的角色身份都保持一致,不自欺,亦不欺人②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原谅自己③要“慎一”,否则会在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色交易之类的泥坑中难以自拔。
横向结构:
3.可以“慎独之美”为题:文章应围绕慎独之“美”从三个方面“横向”展开论述:慎独成就了大自然的有序与和谐;慎独闪耀着崇高修养与人性的光辉;慎独为充满智慧的人们另辟蹊径以此结构谋篇,文章层次清晰,做到了议论文论述应有的宽度。

【拟题参考】

1.慎独,人生的至境2.千金难买是慎独 3.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4.在无人的时候 5.慎始与慎终 6.为官 “四慎” 7.慎独,检验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试金石 8.人在做,天在看 9.慎独助你成功 10.人前人后皆君子 11.慎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12.“满城尽是电子眼”


三、素材连接
1.柳下惠的节操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没发生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壁,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左传·襄公十五年》)
3.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4.道光年间的刑部官员冯志圻有收藏碑帖字画之好一个下属寻得一帧宋拓名碑,用古锦包好送冯志冯连看也没看就当即退还有人劝冯志看看无妨冯志说:“一看恐怕就不想退了,而接受它就难免为送礼者所利用”此乃慎始之举,守住第一次,就没有第二次了(《清朝野史大观》)
5.据一则“轿夫湿鞋”的民间故事说:一个轿夫雨后穿新鞋抬轿开始抬腿迈步十分小心,专拣干处走,生怕湿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脚踏泥水,弄脏了鞋,就再也不管了,干处湿处随便落脚这说明轿夫虽“慎始”,但坚持时间不长,自然就没有“慎终”之说了
6.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无论是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7.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即使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要学得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8.南宋学者朱熹:“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明显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诚其意’”(《朱子语类》)
9.宋代学人陆九渊:“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

10、中学生不小心撞坏宝马车留字条致歉感动车主:东方网11月6日消息:据《新闻晨报》报道,一个中学生骑车上学,却不小心撞坏了一辆宝马车,车主并不知情,这位中学生是该悄然离开,还是留下等待车主?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不过扬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一(2)班徐砺寒同学却以身作出了表率,他在撞坏停在路边的宝马车之后,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原处等待了近半小时后,并留下了一张附有联系方式的纸条。这股“正能量”被网友拍下来上传微博,很快就传遍了全国,网友们称徐砺寒为“最诚实的中学生”,并表示要向他学习。
四、例文

慎 独(一类文53分)

古时,一梨栽于道旁,天酷热,路人纷纷去摘梨解渴,惟一人不动,问之,答曰:梨虽无主,吾心有主

——题记

梨树栽道旁,人争相取之,一句“吾心有主”,便约束了自己的举动。大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斗转星移,便是几多春秋,可是以“吾心有主”标榜者又有几人?
可还记得,汉时,那个在北海牧羊的男子手持节杖,望着天也不曾动摇半分的苏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只因一句“愿做大汉魂,不做匈奴臣”,便被放逐到北海牧羊,只待公羊生出小羊方可回去。那里荒无人烟,只有羊群伴,曾为好友的李陵劝他投降匈奴,只换来他一句割袍断义便灰溜溜地走了。想那时,汉主恐怕早已将他忘却,只要他点头无一人知道他已经投降匈奴,那是贫寒与华贵的对峙,是气节与富贵的决战,可只因一句“吾为汉臣”,荣华富贵转身而逝,贫寒、孤寂随之而来。
恐怕在当时的他,孤寂一人也曾默默诵念过“吾心有主”这句话吧!千里外,荒无一人的北海,只有他一人因为一句“吾心有主”便守望了整整十个春秋,由伟岸的男子变成白发须须的老人,依旧独自一人,谨守正道,严守气节。你是汉时不屈的魂,是谨守正道的魄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你无光自亮,灿烂而耀眼。
话题作文“慎独”导写及范文 高中话题作文大全范文
古今多少事悠悠,古人以“吾心有主”而严守正道,今人以“吾心有主”而继往开来。那是无意间翻开“2008感动中国”时看到的,他并不是十人物之一,他只是一个彩票供应站的售票员,有人请他代买号码,谁知竟中了百万大奖。可他却丝毫没有犹豫地将大奖给了那人,百万大奖不动心吗?又没有人知道!谁知他却说:“不是我的,我不要,要了心里也不踏实。”
有一个词,很好将他们的行为解释清楚——慎独。佛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守正道。慎独?!是啊!就算独自一个人也要谨慎,吾心有主,慎独之惟正自身,慎独之。
【简评】文章的题记,先声夺人,用一个恰当的例子为题目做了最好的注脚,文章刚开始就比别人技高一筹,为作文拿高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下面列举的“苏武牧羊”的例子非常典型,作文以“慎独”为出发点和归宿,结合历史事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慎 独(一类文53分)

古人云:“君子慎独。”这对于习惯了独处时自由散漫的现代人来说,似乎是一个陈腐的笑话
然而现实生活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们,不“慎独”,将会付出多大的代价。
中共委员胡长清贪污被双规;著名演员刘晓庆因偷税漏税而入狱;前缉毒局长因贩毒曝光而自杀;法国青年因乘公车逃票而迟迟找不到工作……
你以为没有人在看着你,然而所有人都在看着你。 当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候,请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做到,谨守正道,一丝不苟?
若为相,是否能严守国规,为百姓谋福?
若为官,是否能谨守官道,不贪赃,不枉法,不徇私情?若为民,是否能道德行事,与人为善,不做背后之事,不尽人后之言?
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人看着你,却更要求你谨言慎行,正直坦然。任长霞作为人民公安,十年如一日地为人民奔波,最终牺牲在她的岗位上,没有人看着她;丛飞多年来靠在剧团唱歌挣钱资助了近百名贫困学生,最终病倒在床头,仍不后悔,没有人看着他;初春南方遭遇雪灾,上万名解放军战士站在抢险前线,冒着生命危险疏通道路,拯救电缆,没有人看着他们;我国赴非洲的维和部队顶着烈日,挖沟通渠,与杂病人生的非洲难民接触,帮助建设当地的基础设施——没有人看着他们。
那些肮脏的交易,龌龊的幕后,总会被放到台前,接受人民的审判。那些善良的心,伟大而默默无闻的事业,勤奋而正直的身影最终会被群众铭记,被历史铭记,流芳千古。
当没有人看着我们的时候,我们更应“规其言,范其行”,让生命变得美好而问心无愧,不留下任何污点和遗憾。
君子慎独,它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陈旧的观念——它是感人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祖训,给我们警示,教我们做人。
【简评】文章有更多的时代气息,文章行文紧凑,话语不多,但句句击中要害。不论是第一段的正话反说,还是第二段的一针见血的警告,更不用说紧接着的反面例子的列举,都很好地体现了小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若为相”“若为官”“若为民”的假设体现了一种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后面紧扣“独”字展开排比式论证,形成一种气势。另外像句子“那些肮脏的交易,龌龊的幕后,总会被放到台前,接受人民的审判”“君子慎独,它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陈旧的观念——它是感人智慧的结晶,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祖训,给我们警示,教我们做人”简洁、凝炼、深刻,堪称精警。

慎 独(一类文51分)

人群里的人莫不戴着面具,若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只需要观察他独处时如何做。

——题记

人很少不曾在外人面前掩饰,除了孩童,所以人在人前人后有时会顷刻间判若两人。人群里的公正无私或许变成了背人处的中饱私囊;人群里的闭月羞花或许变成了背人处的东施丑女;人群里的快然自足、高谈阔论或转眼间成了背人处的心灵苍白无依,灵魂斑剥不堪……
然而真正的圣贤从来都是口说心到足行,他们无论在人群里还是在无人处,始终坚持自己操守,维护伟岸人格。他们始终如一的人格力量让今人钦服。
子罕以“不贪”为宝,非慎“四知”也,“子以玉为宝,吾以不贪为宝,子予我子之宝,则二者皆失其宝矣不若二者皆有”,义正辞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当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岂曰无人知”相拒时,我看到了他完整而高贵的灵魂。清正廉洁本是子罕本性使然,又岂是怕别人知道,又岂是做给别人看的?正如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一样,贤哲是始终如一的君子,“你看到他们时是什么样,他们本来就是什么样。”野语有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野语还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平生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做人何必要掩饰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始终会被人揭穿面具下的真实,就不要再无谓的掩饰;既然始终都要流露本性,那不如趁现在还来得及,赶紧时时刻刻坚持自己的操守,维持自己灵魂的好那片纯然吧!
那么,既然要始终如一地要求自己,就要像贤哲那样,人群中和独处时始终如一,人群里你谨守灵魂规则,独处时更容不得怠慢、亵渎,更来不得半点马虎,即所谓“慎独”也。
既要慎独,就要有柳下惠人群里的正义凛然,独处时的坐怀不乱;就要有子罕人群里的以身作则,独处时的“四知”自守;既要慎独,就要摈弃叶公人群里的口若莲花,爱龙如痴,真龙来时却怯呆如鸡;就要不纳大海表面的那种风平浪静,暗里的波涛汹涌,坏心暗藏。
坚守慎独之人是不需要面具的,就如赤子孩童,单纯如一。希望我们都如先圣贤哲,看到的每个人是什么样子,他便是什么样子。观察了他平时如何做,便了解他是怎样的人。

将背面迎向阳光

皎皎银月,如舟如盘,遥挂天际,勾起古往今来文人雅客的多少神往。“嫦娥奔月”“白兔捣药”,是人们对明丽广寒宫的无限向往,可当人们对着皎月寄托情思时,又有谁想到它的背面布满重重叠叠的坑穴,一片黑暗,满目疮痍?
其实,人何尝不是一轮明月呢?平时以光鲜的面目示人,而在无人时,背面处,却不知藏着怎样的污浊与泥淖。
古今第一大贪官和珅,这个少年得志平步青云的俊杰,这个历任高官、深得乾隆信任的宠臣,在人前是多么地风光可背地里,他贪赃枉法,营私舞弊,侵吞国家财产、人民血汗,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为自己背处的阴暗付出了血的代价。
同样地,被人讥为“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鸿章,“三反”运动中的刘青山、张子善,还有无数曾经风光无限的大人物,都栽在了贪污受贿上,栽在了不能慎独上,栽在了自己的阴暗面上。
而与之相反的,是于谦、郑板桥这些清官,他们如一轮红日,发出灿烂的光芒,刺破了凌晨浓重的迷雾,照亮了月亮阴暗的背面。
浩浩长河,文人政客如恒河沙数,有几人能做到表里如一,洁身自好?有几人能在遍地黄沙中发出金子般耀眼的光芒,照亮来者蒙昧的双眼和心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先贤给后人留下的谆谆教诲身不修,行不正,何以齐家?何以治国?何以平天下?
不止官场,仅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人没有做到慎独考试时,总有人作弊;老师不在时,总有人喧哗;背地里,总爱议论别人是非;看到公物不爽,总爱踹上两脚……人们的言行,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的品行;人们背后的言行,则是一面放大镜,将人的阴暗加以放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物欲横流,纸醉金迷蒙蔽了你的双眼,侵蚀了你的心灵,你应该找寻一块清静地,让心灵得到净化,让你的灰暗面变得明亮。
我们的社会也有很多的污浊、粉尘,正如我们人类自身也并不完美那么,就如同明月一般,不要再把阴暗隐藏,迎向阳光,接受光芒的洗涤,我们自身的修养会得到提高,我们社会会变得和谐美好。
点评:由皎皎银月背面布满重重叠叠的坑穴引出人在无人时的背面处,以此生发议论,比兴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正文部分,作者很注意扣题:古今第一大贪官和珅人前风光,背地里肮脏,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地的下场;其他的高官诸如李鸿章、刘青山、张子善,也栽在了背面处这是缺乏慎独的原因,属反面论述而于谦、郑板桥,则用慎独照亮了自己的阴暗面,这是正面论述。论述了文人政客后,作者转入到生活: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人没有做到慎独。我们应该怎么办?作者开出了解决良方:找寻一块清静地,让心灵得到净化,让你的灰暗面变得明亮文章观点明确,结构多变,层次清晰,行文有气势,语言整散结合,句式参差有致,很有说服力。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很难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的观点。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德背理之事,才能真正完善自我,成为受人尊敬、爱戴的人。

“慎独”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中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因他的推荐而做了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10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10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在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时都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要知道,平信等非挂号保价性的邮件,按惯例是“允许部分丢失”的。可以想象,这20年来他经历了多少次“丢失也没人知道”的“慎独”考验啊!

“慎独”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进行自我反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年—1960年的10年里我是取得了可喜成绩,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我一生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的时候。”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君子慎独

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

“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礼记》中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历览前贤,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杨震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其美德彪炳千古,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

“慎独”是对自己的诚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五元灯会》上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师决定迁往别处。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他说:“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诚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欺骗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

“慎独”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隐约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在这独处的静谧里。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

当一轮新月升起,空寂的幽谷中,有一株独生的兰花,冰清玉洁,挺立在自己的芬芳中。就在这独处的正直中,它赢得了满天星光。

【简 评】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谋篇,条理清晰。主体部分从“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慎独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展开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持守

智者说“一花一世界。”佛家云:“一叶一菩提。”人生本来是个奇迹,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太需要有心的宁静,去持守一种道德的高尚、精神的富有。

都市繁华,浮生若梦,灯红酒绿,此刻,让我们的心灵回归,摒弃浮生的嘈杂,淡远逐利的喧嚣。或许没有人会给你特别的束缚,而我们应当有自觉的谨慎和人格的守候,生活并不从此就自由放任。

古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时会妨碍我们在社会中正确的辨识。在无人监督的时候,罔顾王法,伸出手去,拿自己不该拿,得自己不当得,古今中外,子孙不绝,大有人在。虽说伸手之时,的确没有人知,但心灵的尺度失去把持,道德的堤防已经坍塌。

东汉人杨震往东莱郡赴任,路经昌邑县,遇先前己所推荐秀才,现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拒所赠十斤重金。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面对利益的诱惑,杨震算是持守了高岸的人格,他做了千古慎独的榜样。

生活中,赠金的事,并非总在发生。但这样那样的让我们有所迷失的事儿,是无所不遇。少了父母师长的监管,我们会耐不住寂寞,去打开电脑,在网上作百无聊赖的神聊;我们会守不住清素,去牟取小利,哪怕是不择手段……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试验:事先在礼堂内藏了录音机,老师领着100多名学生进来坐下,礼堂里十分安静。当所有的老师借故离开后,礼堂里马上沸腾起来。十分钟后,老师返回,打开录音,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这当然不是说孩子品德有多坏,但至少说明同学们缺乏心灵的持守。

人的故事都是自己来写,这就像掌纹,故事虽然曲折,可终究一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随处随时都看重名节,做了一个很能掌握自己的人。我们都有离开父母的那一天,谨慎不苟便是我们人生的标竿。树立人生的标竿,我们才能无时无处不持守。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做人的标准或尺度并不是全由别人来限制你的。它其实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自我鞭策。无论尘世喧嚣、也无论人生孤寂,我们都不妨谛听自己心跳的声音,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大圣者,但毕竟,可以无悔此生!这样,在世人面前,我们有的,不是欺于暗室的不择手段,也不是乐于苟且的一味钻营;而是一份开朗豁达,一种宁静致远。做定慎独的人生,无怨无悔!

“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己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坦荡为人,踏实做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摘自《高中议论文阅读训练》)

【简评】这是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从身边的种种“摆平”现象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用三个自然段阐述了“慎独”的内涵,即“慎独是什么?”每段开头都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句作为本段的论点,三句构成排比,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把“慎独”比作“自我完善的必修课”、“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从个人上升到社会,三个比喻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这是本文的一大亮色,作者在这里可谓“颇具匠心”!接下来,提出了一个观点: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这个观点把“慎独”这个观点诠释得“入木三分”!紧接着,又提出慎独的方法:①严格要求自己;②自我反省:举了2005年感动人物:王顺友的事例,贴进社会生活,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给文章注以“新鲜的血液”,使论据充分,有说服力。结尾更是本文的“一道风景”,一组排比句中又含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清新自然、文采飞扬!

人生不能没有慎独

第一幕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地点:鲁国郭门里

内容概要: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美貌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画外音:柳下惠之所以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是因他能够坚守慎独。深更半夜,面对楚楚动人的美女毫不动心,能挑战自我,战胜色欲,表现出读书人的高尚人生修养。

第二幕

时间:宋朝

地点:子罕家中

内容概要:宋国有个人给大夫子罕送来了一块好玉,子罕却不肯收。送玉者误以为他嫌玉的质地不好,急忙解释它是块经玉匠断定的宝玉。岂料子罕却说:“我把不贪图别人的财物当作‘宝’,而你把这块宝玉当作‘宝’,如果你把它给了我,那么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还是让我们各自守住自己的‘宝’吧!”

画外音:子罕“以不贪宝”,被誉为千古美谈。他身居高位,却能两袖清风,面对价值连城的美玉,能挑战自我,战胜物欲,坚持操守,毫不动心,表现出为官者的高尚道德情操。

第三幕

时间:元代战乱的某个夏日

地点:大梨树旁边

内容概要: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画外音:“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言约意丰!它充分显示了许衡的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它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咬定做人的崇高准则,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要时时牢记心中有主,不随波逐流,挑战自我,战胜口欲,恪守慎独。

第四幕

时间: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地点:云南马班邮路

内容概要: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20年来一个人、一匹马,走在一条路的艰苦而寂寞的邮路上。他冒着生命危险跋涉在人迹罕至的高寒深山:摔倒了,爬起来;口渴了,喝口泉水;肚饿了,吃点干粮;天雨了,躲进帐篷。马驮人送,走村串户。深山独行53万里。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画外音:“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深山信使”王顺友心系山民,20年如一日,上高山,下深谷,冒严寒,顶酷暑,行行重行行,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慎独,堪称典范。
结束语:柳下惠坐怀不乱,宋子罕以不贪宝,许衡不食无主梨,王顺友认真送信:同样的慎独,不一样的表达。人间慎独,时时处处闪光。

【简评】构思新颖,层次清晰地以四幕剧形式,概述了人生中时时处处应坚守慎独,绝不可错过,不然会遗憾终生,抓住历史与现实中的人与事,按照时间顺序紧紧扣住话题,意义深远。文章总体上是分——总的结构,而中间部分,采用内容“概要+评价”的方式,十分新奇,足见作者对文章的把握。文章通体明亮,夺人眼球;古今结合,辐射性强。

“慎独”

我一个人坐在花园中,静静看着塘中饱满欲爆的莲花,清风带来夏日夕阳的暗香。花苞盈盈颤动,粉色嫩尖好似少女的粉腮,惹人怜爱……站起身来,走至塘边,轻抚如纱诱人的瓣边,我多想折下一枝,插在书房中,让这香气伴我左右!四下无人,仅有我与满池莲花,相对默默无言。

纤长指尖终还是滑下花脉,收于身侧。慎独啊,慎独!我默念着这重似千钧的至理之言,离开了花园,夕阳从身后进来,送我一条暗色影,伴我踏上归途。

星空闪烁,月华流转,书桌前缺了一枝清莲,却并不让人遗憾,我甚至任性地想,一池莲花,是否会在深夜窃窃私语,悄悄回味着暮色四合之时,手指与瓣脉离开一瞬的韵味?

想着想着竟有几分痴了,忽然又冒出几分涩味:若换成别人,莲的境遇又会是何般?

这也许就是自己才解得开的谜题罢。”慎独”二字,在我咿呀学语之间,满腹诗书的祖父便一遍又一遍地让我记得,小时不明所以,却是在此时此刻,暮色四合,才恍然大悟。确是至理名言,不枉人一生铭记。

独处时,人心有些不似平常。似乎一切都可以松弛下来。平日里的善行善举,行端言慎,又是几分真心,几分假意?这都市光怪陆离,世界变数无穷,又有谁能有通天彻地之晓,掐指一算,告诉你什么是该,什么不该?不知不觉中,生活也许已经不由人反抗,在你脸上牵上一幅面纱,喜怒不由人!一副伪装,让人变成另一人,人生如戏,丐子将相,又有谁知那面纱下真面目?独处时,一切都可以卸下,周身散发一切,只留下自己和自己,抚心低语。

或许你在人前满腹经纶,可自己却明白,全是虚伪的装饰;或许在人前善行屡屡,可自己却明白,这样非自私的本意……独自一人,你如何对待自己?是无赖撒泼,还是喜怒无常,全然不似平日?

举手投足间,泄露一个人如何与自己对话。对自己诚恳的人,是为人的最高褒赏,人独自来这繁华世间,又独自静静离去,修身自养比乞巧于人更值得去躬行,无人之时,一个眼神都能泄露最真实的自己,独自走过断柳,躬身而行透出你的温良;独自面对病狗,怜悯避开透出你的和善;独自面向困难,安之若素地经过,透出你的不卑不亢……

是所渴望“慎独”!独处时,用良善温俭之心面对一颗赤子之心,这不经意的举动,泄露了你的真实与诚恳。

我面窗临月,仿佛嗅到不远处的莲香,独处时,如此清新美好的时光,绝不只有自己在体味,还有的,是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留下的气质与芬芳。

【简评】全文充满了一种文化气息,“慎独”是一种境界,显现在举手投足之间,与儒家追求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文章有文化内涵。“慎独”与“莲”结合,“慎独”的内涵变得更丰富,又饱含了审美所求。考生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结构全篇,穿插自己的人生经验,容易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在表述方式上,避免了正面议论的枯燥,既体现议论文的深沉,又有散文的灵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144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 向领导汇报工作范文

原文地址: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作者:城郊李卫全材料作文“轿夫与新鞋”导写及范文材料作文,必须根据材料立意。有的作文题目,提供的是故事中套故事的“连环套”似的材料,这增加了审题的难度,须高度重视。【题目】阅读下面

六篇话题作文导写及借鉴例文 话题作文指导

1、 “阳光与阴影”话题作文导写天使羽翼下的灵宠吗?不,不是。它们都是这平凡尘世里的生物,它们原本一样平凡。那么是上天赐予了它们神力吗?没有!上天只是在它们脆弱的人生里掀起一层浪!是它们自己,在这覆天遮地灭生荼灵的环境里让自己蜕变

高考材料作文“变通”的导写与范文 报案材料范文

来源:未知时间:2010-03-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白貂十分爱惜自己的一身纯白、漂亮的羽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玷污。于是猎人们抓住白貂这个弱点,在它的巢穴周围撒上一圈煤

声明:《话题作文“慎独”导写及范文 高中话题作文大全范文》为网友浪子罢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