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

最近在网上查资料,无意中看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回忆他母亲的一篇文章,接着,还又看到了谈萧乾先生和老舍先生同样经历的文章。

让人感慨万端,让人不得不想说几句。

在季羡林读大二的时候,他的母亲在他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离亲而去,与世长辞了,因为没有及时尽孝的遗憾,他在文章中写道:“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

无独有偶,文坛另一大师萧乾先生了有同样的遗憾,萧乾先生的母亲,也是就在他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一天,他的妈妈含着他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的水果与世常辞的。这让萧乾先生觉得,自己没有很好的更多的尽孝而感到异常的遗憾。

老舍先生也因为同样的遗憾,发出过罕见的悲叹,“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读了这几篇文章,深切的触摸到一代文豪们他们没有很好尽孝更多尽孝的无法弥补的遗憾,让我瞬间联想起曾经读到过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名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说的是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很少留在家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之后,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当初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亲而追悔莫及。所以皋鱼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用这来表达他未及尽孝就痛失双亲的痛苦——亲不在,是欲尽孝而不能的悲哀,是无法弥补的失误啊。再长寿的父母,也极可能眨眼就会从我们面前消失;如我们不及时尽孝,搞不好堂前燕飞依旧,窗前青苔依在,但曾坐在家中沙发上的,已许就会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背影了啊。

人生苦短,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总是认为,凡事要尽快,越早越好:“一天之际在于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谈奋斗要早,进取要早;“及时行乐”之说,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则大约是说享受要趁早,不一而足,就尽孝而言,我们的古人也早就从人们的深切感受中提出了真知灼见,提出”尽孝要趁早“,要趁父母还在,否则会遗恨终生,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是对人类的这感情的最经典的概括与提炼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数沉痛的事例,都无不在警醒着我们,尽孝要趁早。

因为父母的生命不等我们有了大能力的那一天。

因为,其实所谓尽孝,父母所盼望的,不一定是需要我们花多少钱,而是那一份心,那一份情。

否则,真等我们有了所谓尽孝的能力的那一天,也许我们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所谓尽孝也不再可能是父母在不远游的生存方式。

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无论在物质上或是在精神上,现在都有了过去所无法比拟的方便与快捷。

所以,我在心底对自己大声说,我对教学工作中自己的学生反复说,要快尽孝,要快快孝,尽孝要趁早,因为父母不等我们。生命的规律,注定他们会不可逆转的一天天老去,而不会为了给我们留机会而停止在时间长河中某一处不老。人的一生有很多可以放弃,但不能放弃孝敬父母的责任,人的一生,有很多是可以错过,但不能错过孝顺父母的机会;因为,从唯物的角度,我们也会老,我们也需要我们自己的儿女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来欣慰我们,历史就是在这样代代相传的进化中前进的,传统就是在这种前人作揖后人弯腰的学习中传承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朋友:请珍惜身边的父母吧,要知道,无论我们走的多远,飞的多高,父母都在注视着我们,我们永远是他们的最牵挂,无论我们走多远,飞多高,我们的孩子也在看着我们,我们永远是他们最直接的老师与榜样。屋檐水,点点滴,让我们快尽孝,尽快尽孝,从而让敬老孝老成为每一个人的良好行为规范,让敬老孝老成了全社会的良好行为风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1731.html

更多阅读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思

昨夜新取的菜名“绿肥红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让我感触颇多,“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那个年代似乎又回到了眼前。青涩年纪的我,爱极了李清照这位擅长书法、工于绘画、精通音律、娴于棋艺的婉约派女才子和她的词作,经常

倏忽而逝 倏忽的意思

“倏忽而逝”,这四个字,是昨天下班时坐在公车上想到的。这几天,下班的公车上,脑子里都是闪回的镜头,许是因戴老板的死触动的吧。戴老板是戴俊,这是FF当初在我面前称呼他的,因为当时他是我进文化社后直接分管我们编辑室的领导,而我,当然是老

声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意思》为网友吴世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