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边塞诗歌中的甘肃印象 唐代边塞诗派

王艺璇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唐朝的著名诗人大都写过边塞诗,在走过甘肃大地的诗人中,最优秀的篇章都是出自唐朝诗人笔下。本文结合部分唐代边塞诗歌,对这些诗歌中所呈现的甘肃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一一西北、朔方、东北,其中主要以西北为主。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诗中反复歌唱的又多是这样一些地办阳关、玉门、敦煌、酒泉、临洮、金城、祁连? ?它们犹如一串耀眼的明珠,连接起了自陇山到玉门、阳关东西长达1700公里的陇右山川。

唐史记载“是时中国盛强, 自安(长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1】指的大都是陇右道之地。这里地域上与京都所在的关中接壤,唇齿相依,是辅卫首都的肘腋。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2]故从太宗立国一直到盛唐玄宗之世,都是以”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2]以此可见,陇右实为唐王朝维护版图统一、稳定政局的要害之地。陇右的安危,对唐王朝的盛衰兴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唐代有作为的帝王都非常关注陇右。

河西节度使政权覆灭以后,敦煌整个地区都沦于吐蕃统治之下,这一时期,在经济上是萧条期,政治上是沉沦期,而文化上是变异期。这不意味着敦煌地区的文学创作在这一时期呈现空白,相反,在郁结于心的愤懑、委屈、不甘等等心态下,文人们往往把情感诉诸笔端,通过诗歌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这段时间里的文学作品,最具思想性和情感性,至情至性,委婉哀怨。在这一时期大部分文学作品的作者,我们用“没蕃文人”这一称呼称之。

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敦煌唐人诗集残卷》[3],它是大约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及以后吐蕃攻占敦煌,被吐蕃俘虏的两个敦煌诗人所作:其一佚名,其二是马云奇。两位诗人在吐蕃的驱策之下,辗转流浪,残卷中的诗都是他们在被押送途中写下。一路上,他们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行程中的经历感受,边塞的寂寥、骨肉分离的痛苦、对友人的忆念、异地送别的悲凉、异域风情的奇特无一不是他们咏唱的对象。

在《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中,诗人描写了塞外生活及异域风光:沙尘空寂,远山辽阔,风吹草地,雪山如云,冬日天寒地冻,九夏仍然飞霜雪。面对这样的异地景观,诗人呈现出了孤独的伤感和怀乡思人的情感。《夏中忽见飞雪之作》中的“三冬自北来,九夏未南回“,《夏原作“冬”日野望》中的“青溪虽郁郁,白雪尚皑皑。晚吹低蘩草,遥山落夕阳。”再者是诗人比较真实地描述了由于唐朝边防削弱,吐蕃等少数民族侵扰而带来的严重破坏

现象。面对萧条冷落的局面,诗人对现实进行了痛苦的凝思:《晚秋羁情》中的“近来戎俗盈衢路,尚见蒿莱遍街陌。屋宇摧残无个存,犹是唐家旧踪迹。”【3】

面对乡国的破败,懦弱的诗人也终于生出了“愤怒”的情感,显示出的是作者发誓不屈于吐蕃,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可以说,这是一种激情的进发,是对国家的一种呐喊疾呼,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写不出这样感激发愤的诗作。这个潜力流移的文人,用细腻缠绵的笔触记载下了唐朝边塞的荒芜和寂况,写下了深深的痛苦和感愤。[4]

唐代是我国边塞诗的鼎盛时期,一大批文人开创了边塞诗的繁荣时代。在那个讲求建功立业的年代里,许多人是文武双全,他们既是上马杀敌的武将,又是提笔作诗的文人。初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如岑参但使描写西北边塞的诗歌数量大增,而且投身军旅、身临其境的创作,加之无限的热情和想象,借边塞题材寄寓了崇高的理想和激昂的斗志。

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边塞诗题材广泛,意境雄奇,风格独特,色彩鲜明,大量的诗篇是在河陇、安西、北庭边塞居留时期创作的,如《敦煌太守后庭歌》,《过酒泉忆杜陵别业》,《玉门关盖将军歌》[5]。他的边塞诗内容比较复杂,而爱国主义是其主要方面;如“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5】。另有表现唐军浩大的声威,边防将士舍身卫国,一往无前的气概等。因此,使他在唐代众多边塞诗中成为卓越的代表。

岑参一生两度到河西边疆,前后共五、六年,其间沿丝绸之路,度陇头,穿河西,出阳关,过流沙,体验边塞军旅生活,领略戈壁雪山风光,获得了丰富的创作源泉,积累了大量的边塞素材,为边塞诗的题材、意蕴做了开拓性的贡献,为唐代诗歌增添了光辉。他怀抱热切追求功业的愿望从军出塞,在多年往来于鞍马烽尘的征程中,却以坦然无畏的心胸去适应这片陌生的苍茫大地,以炽热昂扬的情志去审视它,感受它,那独特的地域文化就在他的面前显示出了无限的风情,如下所析:

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论唐代边塞诗歌中的甘肃印象 唐代边塞诗派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5】

《酒泉太宁席上醉后作》

室内瑰异的装饰,美人艳丽的服饰,热烈奔放的舞蹈,少数民族组成的歌队,宴席上异奇的器皿,内地所无的种种美味山珍一交河的葡萄佳酿未饮己醉人,西北高原的耗牛整个儿烤得香喷喷,大戈壁里的野骆驼烹成别具风味的驼酥羹??这一切融汇成浓烈、粗犷的塞上情调,真切生动地展现着陇右的社会面貌和生活风尚。它在中华文化的图卷上增添了别具异彩的画幅,足以使一切史传的记载相形失色,这又何尝不是甘肃多民族色彩的地域文化在边塞诗中构建的独特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脚.北京:中华书局,1956.

[2]陈寅格.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三联书店,2001.

[3]高嵩.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脚.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l982.

[4]邵文实.敦煌边塞文学研究[邮.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5]彭定求.全唐诗[加.北京:中华书局,1960.(王艺璇: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2011年三月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1891.html

更多阅读

转简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比例

(2012-08-16 14:59:57)简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率”黄金分割,被誉为数学上的“黄金”与“宝石”。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大几何学家欧几里德等都曾深入研究过黄金分割问题。中世纪时,这一数学命题又与著名的斐波那契数

论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智慧树传统文化第一章

蒙古族是个历史悠久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其命运与草原的兴衰戚戚相关。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探索认识自然规律,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实现与自然生态传统和谐相处的实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

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文/静远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唐代杰出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关爱百姓,关注未来,呼唤正义,以其自觉和深沉的社会意识创作诗歌,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者

声明:《论唐代边塞诗歌中的甘肃印象 唐代边塞诗派》为网友旧事甚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