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研究
--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
韩玉梅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 2007级2班,中国 四平 136000)
指导教师 徐喆(讲师)
[摘 要]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非优区是占绝大数的,然而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非优区的开发和研究还是很少的。本文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探讨了其作为旅游非优区的发展现状及其开发意义,并从区域协作,加强规划及资源重组等角度探讨了其具体的开发策略,以期实现旅游资源非优区更好的发展。
[关键字] 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策略。
Tourism resources non-excellent area ofdevelopment research
--to Jilin province Bai Cheng forcases
Han Yumei
(Boda College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Geography science 2007levels of 2 Classes, Siping 136000 China)
Faculty Adviser: Xu Zhe(Lecturer)
[Summ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resources,non-optimal tourism resources area is a vast majority, howevertourism for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non-optimal areas of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is small. In baicheng city in Jilin province as anexample i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on-optimaltourism district,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strengthen planning andresources, and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pecificpolicies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better development of non-optimaltourism district.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the Optimal Area;Development; Strategy.
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旅游资源数量或质量上相对处于劣势的区域,其表现为景观美学价值偏低、景点组合状况欠佳或景区开发程度不高等,因此,对旅游者吸引力不大,原有旅游基础一般较为薄弱。在地理范围上,旅游资源非优区可以是一个相对较大的行政区域、旅游区,也可以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风景区。白城作为吉林省九大地级市之一该区旅游资源数量较少,在质量上有待于提高。白城具备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共同特征,是众多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典型代表。
目前,关于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较高、开发成熟的旅游优势区,而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白城市旅游资源非优区现状特点,分析白城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加快区域旅游开发,以其实现旅游资源非优区更好发展。
1 白城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开展的客体,同时也是构造旅游产品的物质基础,着眼于资源来评判一个旅游地是“优良区”或是“非优区”,首要问题是必须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拥有水平进行正确的认识。对全部旅游资源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也是旅产品开发的基础性条件,白城旅游资源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白城旅游资源的数量
从旅游资源的数量上来看,根据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我国的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3个层次。据此标准,白城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7个主类,13个亚类,17个基本类型(见表1)。
表 1 白城旅游资源
主类 | 亚类 | 基本类 | 单体 |
地文景观 | 综合自然旅游地 | 草原旅游地 | 科尔沁草原 |
特殊地貌 | 盐碱地 | 向海自然保护区 | |
水域风光 | 运河 | 观光游憩河段 | 洮儿河河段 |
湖泊与沼泽 | 观光休憩湖 | 向海水库、五间房水库 | |
沼泽与湿地 | 向海湿地 | ||
生物景观 | 树木 | 天然森林浴场 | 蒙古黄榆树 |
野生动物栖息地 | 鸟类栖息地 | 向海自然保护区;莫莫格自然保护区 | |
遗址遗迹 | 历史文化遗址 | 古建筑遗址 | 德顺双塔遗址 |
古文明遗址 | 汉书文明遗址 | ||
建筑设施 | 综合人文旅游地 | 宗教与祭祀活动遗址 | 双塔寺、香海寺 |
园林休憩区 | 劳动公园、森林公园 | ||
景观建筑与附属行建筑 | 广场 | 文化广场 | |
交通建筑 | 车站 | 白城火车站 | |
航空港 | 白城机场(正在修建) | ||
水工建筑 | 水库观光休憩区 | 向海水库、 五间房水库 | |
旅游商品 | 地方旅游商品 | 水产品与野生产品 | 野生鱼、香海野鸭蛋 |
人文活动 | 民间习俗 | 民间节庆 | 那达慕大会 |
白城旅游资源主类齐全,分为7个主类,自然旅游资源景观特色较突出,蒙古族族民族风情独特,但其亚类较少,且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处于开发初级阶段,空间组合状况不良,知名的旅游资源稀缺,与国内知名的旅游景区或邻近的哈尔滨、长春相比,缺乏竞争力,属于旅游资源非优区。
1.2 白城旅游资源的质量
从旅游资源的质量来看,比较吉林省内多数城市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古迹古建筑三大主类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来说,白城市均处于全省下游水平,缺乏大量、高品位的资源载体,目前仅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可开发空间和潜力较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白城目前也主推湿地建设品牌,但国内以湿地建设为主题的旅游吸引物的开发仍较少,如何突出生态旅游资源特色,满足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始终是困扰白城旅游的一大难题。
1.3 白城旅游资源特色
从旅游资源的特色上来看,白城存在一些特色旅游资源,如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是亮点,可以对游客产生较大吸引力,作为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并结合积极有效的发展对策,可以积极推本市旅游业的发展。
2白城旅游资源非优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白城旅游资源非优区发展现状
2.1.1旅游项目不断增多,旅游发展有新突破
近年来,白城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开发,培育旅游产业,使白城市的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全市旅游项目共计80个,投资21.6亿元。其中规划项目48个,续建项目19个,新开项目13个。包括向海、莫莫格湿地公园、通榆兴隆山蒙古黄榆景区、白城青山风电景观园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白城市旅游项目少、投资额度小、建设标准低的状况,搭建起白城市旅游发展的平台,大大提高了白城市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整体水平。
2.1.2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旅游业收入稳定增长
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扩大和国内外专家的考察,白城部分旅游区域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国内外游客人数有很大增加,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渐增,国家也提出一些措施刺激消费,使来白城地区观光度假的国内游客也逐年增加。到2010年,旅游人次已达130万。客源主要是以吉林省西部游客为主,长春、吉林等大城市游客比重也有加大趋势。国外游客也纷至沓来,旅游目的主要以科学考察为主,人数不多,但意义重大。与2009年相比,2010年游客增长了26.3%,由于旅游消费低,旅游营业收入稳定增长,但速度缓慢。针对这一现状,白城市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1.3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白城旅游业以导游人员和饭店服务人员为例,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是私拿回扣即损害游客利益,饭店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态度差。因此该区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还应提高。该区坚持软硬基础设施建设两手抓,两手不放松的原则,全面推进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投入力度,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全区上下在水、电、路、通信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整体服务功能。
2.2白城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白城旅游资源非优区发展在近些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其诸多问题。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充分体现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色,而且在发展非优区同时也忽视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情况是时有存在的。本区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发展和认识不够,管理工作有待于加强。缺乏区域间的协作意识。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一直是白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所在,这不仅影响白城市整体旅游形象,而且严重制约了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白城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意义
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链条比较长,故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白城旅游资源的非优区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白城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活动的开展可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提高。
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白城地区实行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会对该地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如有利于该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同时也使优秀的社会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旅游活动的开展,可以使该地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又获得了新生。使该城市环境将得到改善。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为方便旅游活动的开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4 白城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策略
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虽然旅游资源对旅游业有决定性意义,但开发方式的独特性与新颖性,对旅游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意义。新奇感是旅游的重要激发条件,资源新奇与开发方式新颖有异曲同工之妙,可通过对旅游腹地的旅游爱好者作需求方面的调查研究,依靠旅游资源的功能特征,设计一两套独特的专项旅游方式,以独特的经营方式取胜。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亦应与这种开发特点相配设置,须求精求宜求新,不可贪多贪大贪豪华。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强道路、码头、车站、宾馆等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旅游硬件设施应逐步改善。调整产业结构,促使白城地区经济的发展。
4.2加强资源重组,形成特色旅游产品
白城应以民俗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四类特色旅游资源为主要依托,在研究旅游者需求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促成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有效转化。根据白城旅游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和经济状况,民俗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等这些类旅游产品应该成为白城地区旅游产品体系中的主体和最具特色吸引力的部分。就是牢牢把握“湿地风光、鹤乡白城”主题,树立白城旅游整体形象;围绕“草原风光、湿地风貌、民族风情、风电景观”构建全市旅游特色品牌;通过资源整合,开发打造湿地游、民俗游、风电游、江河游、冰雪游、考古游系列旅游精品,推进白城旅游产品上水平、上档次。进而提升白城旅游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3加强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与整治
白城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属于刚刚起步阶段,各项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关联性很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有的景点,砍掉大树种草坪、炸毁山景盖宾馆,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的长远资源,而且从现实角度看,也影响了景观的和谐,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降低了景点的品位。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观。还有,景点开发的建筑材料也要尽可能使用环保产品,注意各种资源的节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4.4实行区域协作,实现优势互补
白城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旅游整体发展的有力支持,应当正确认识自己在区域旅游中所处的地位,立足发展自身的前提下,在吉林省内,积极寻求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白城旅游业的发展应在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上,跨行政区域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和旅游城镇体系,如可以构筑吉林西部以白城为节点的发展大格局,提高区域一体化和集成化发展水平。
5 结束语
当前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开发研究有利的提高了中国旅游业在国际的竞争力,同时也是实现非优区良性发展,贯彻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原则的必然选择,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没有绝对的旅游资源非优区和旅游资源优区,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在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时,既要努力实现旅游资源非优区向旅游资源优区的转变,也要防止旅游资源优区沦落为旅游资源非优区。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进行研究,为旅游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旅游开发旅游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是必要的,对中国早日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春晓. 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 (1):3-6.
[2] 许春晓. 欠发达资源丰富地区旅游业成长模式[J]. 人文地理,1995(4):69-72.
[3] 隆学文,刘立勇. 旅游非优区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79-84.
[4] 罗艳菊,黄宇.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 干旱区资资源与环境,2005 (5):126-126.
[5] 薛炳臣. 浅议吉林省旅游资源开发.吉林经济,2006(4):208-210.
[6] 魏小安,韩健民. 旅游强国之路[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193-201.
[7] 刘宏燕,蒋桂毅. 旅游非优区开发战略与策略研究[J].江苏城市归划,2006(11):32-34.
[8] 孙晓玲,陆林.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全椒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88-91.
[9] 李跃军,姚丽芳. 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研究———以台州海滨旅游开发为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6):90-95.
[10] 赵西萍. 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