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向大地的身影许俊文
①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②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③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④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收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⑤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⑥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⑦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一段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作者很少写母亲是因为母亲太伟大,母爱太深沉,自己一时难于找到写作的角度与突破口。
B.作者偶遇瘦弱多病、佝偻老态的母亲跪在地里拾粮,心里受到震憾,痛心流泪,表达了儿子未照顾好母亲的内疚之情。
C.母亲用拾粮卖得的钱给儿孙发压岁钱,既表达了一个母亲对子孙的关爱,更表现一位农村妇女对子孙的朴素的教育观。
D.文章多处运用倒叙手法,追述母亲一生的艰辛和惜粮如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之情。
E.本文以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事迹刻画了一个勤劳俭朴的母亲形象,朴素见真情,平凡见伟大,描写细腻,感人至深。
答:B D(B项,不是表达内疚之情,而是表述对母亲始终如一的质朴和勤劳、平凡而伟大的感动;D项,未用倒叙手法,用的是插叙手法。选对一项2分,选对二项5分。)
12.请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
答:把母亲比作“一座丰富的矿藏”,既说明了自己很少写母亲是担心写不好,也突出了母亲的朴实深厚。(含意之修辞句、总领句)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
答:以“唯一”“最后”来突出母亲的“惜粮如命”的典型性格,赞美了母亲节俭、不忘本的品质。(含意之特殊含义句考点)
13.第二段中的景物体现了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6分)
答:体现了收割后的宁静、优美。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地里果实的劳动形象。(手法之环境描写考点)
14.本文的人物描写较有特色,请试对人物描写作简要探究,谈谈作者是如何运用描写刻画母亲的。(8分)
答: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①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②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三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是以家人的心疼,从侧面烘托了纯朴、惜粮如命的母亲。③通过细节描写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以后却站不起来这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认真细心和翻地、捡拾的辛劳。④通过外貌描写生动表现。第三段中“青衣青裤”、扎着黑色的包巾、粘满了泥土的膝盖,第五段中母亲“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都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纯朴、辛劳。(至少能从两种描写的方法或角度探究才能得满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补充设题:
1、作者以“俯向大地的身影”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对“身影”是如何说开去的?
答:①由“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引出话题“母亲”②再以回忆母亲深秋黄昏中翻泥土、惜粮如命、拾稻麦生病、卖拾来的稻麦攒压岁钱等事例表现了母亲的可贵的精神③由回忆回到眼前,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俯向大地的身影》的结构方式?
答:结构方式为总分总,总说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与母亲般配的文字,2至3段说母亲拾稻穗,4段说明母亲惜粮如命,5段说明母亲拾稻穗生病,6段母亲拾稻穗攒钱,7段总结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答:本文以“母亲对土地的感情”为中心,由感性事件到理性感悟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一个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的母亲形象。
4、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答:本文通过描绘了母亲深秋黄昏中翻泥土、惜粮如命、拾稻麦生病、卖拾来的稻麦攒压岁钱等情景,表达对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母亲的怀念和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5、怎样理解题目内含?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呈现主旨?
答:1)身影好比矿藏,用议论。2)是村里最后一个俯向大地拾稻穗的人,用记叙。3)表达我和母亲一样热爱大地,用抒情
6、本文主要采用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答:本文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7、本文主要采用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比喻。①“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把母亲比作“一座丰富的矿藏”,既说明了自己很少写母亲是担心写不好,也突出了母亲的朴实深厚。②“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把土地比作产后的孕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收割后的土地空旷的情景。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把母亲的手比作干枯的树干,突出了母亲因艰难劳累而枯瘦的形象。④“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把儿孙比作归巢的小鸟,说明了母亲喜欢过年,盼望儿孙回家,享受合家团圆之乐的心情。
8、怎样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答:本指因开采丰富的矿藏的水平不高而迟迟没有开采。这里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作者很少写母亲是因为母亲太伟大,母爱太深沉,自己一时难于找到写作的角度与突破口。引起下文,为追忆母亲作了铺垫。
9、怎样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总领句、过渡句)
答:苦难的童年生活使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但母亲仍没有忘记挨饿的滋味。表现了母亲的节俭淳朴,也为后文写母亲因拾稻麦而生病作了铺垫。
(2)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总结句)
答:孙儿给奶奶磕头,既表达了对奶奶的关爱的感激之情,更表现儿孙对这位农村妇女的朴素的教育观的理解。总结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深爱母亲,也深爱土地的恩赐。
(3)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主旨句)
答:母亲虽然离世了,但一生的艰辛和勤劳俭朴的品质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也永远留在她挚爱的土地上。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之情。语言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10、请概括/分析/评价“母亲”的形象。
答:母亲是中国农村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⑴她人生艰辛不忘本。苦难的童年生活使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但母亲仍没有忘记挨饿的滋味。⑵她勤劳节俭。在已经收割了的赤裸的土地上翻找遗落的果实,直到生病。⑶她淳朴善良。母亲喜欢过年,给儿孙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感叹不要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