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 李白带拼音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桃花随着流水深深地远去,这碧山之中别有一种境界,不是凡俗的人间所能比拟的。

[出典] 李白 《山中问答》(一作《山中答俗人》

注:

1、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2、注释:

余:我。

栖:居住。

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

闲:安然,泰然。

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别:另外。

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3、译文1: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译文2:

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内心一片安闲。桃花片片随着流水远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间所能比及。

译文3:

有人问我为什么独自居住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因为我喜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你看那片片桃花瓣随着潺潺的流水漂向远方,我真疑似来到了人间仙境。

译文4:

你问我为何隐居在青翠的碧山之中,我笑而不答,心中却是清闲万分,悠然有所领悟。桃花随着水流飘然远去,便知道这儿不是一般扰攘的人间可比。



4、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余”,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碧山”即指山色的青翠苍绿。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这段话对于读者理解这首诗是很有启发的。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更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5、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淡薄名利、超脱世俗的闲适恬淡心境与钟情自然的情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问余”,即有人问我。“余”,此处是诗人自指,相当与现代汉语中的“我”。“何意”,也有的版本写作“何事”,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因为什么或者是为什么。“碧山”,不仅仅是山的名字,也指山色的青翠苍绿,指环境的幽静深远。作品开篇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直接触及诗题,突出题旨,起到了很好的唤起读者注意作用。

“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以问句的形式突兀领起,而此处又并未作答,而是绕开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续上了一句“笑而不答心自闲”,委实接得蹊跷,令人感到迷离。“笑而不答”,形象地再现了诗人当时憨态可掬的情态;“心自闲”,既写出了诗人隐居山水之中的心境,也写出了诗人对“何意栖碧山”的司空见惯与不以为奇的常态心理。正如前面欣赏家赵其钧说的那样:“对于诗人来说,正如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罢了。本句妙在不答,这‘笑而不答’不仅使作品‘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更为读者设置了诸多疑惑与想象的空间,加大了诗意的内涵。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两句既是写碧山景致之美,也是对开篇“问余何意栖碧山”的巧妙作答,诗人此时的心境可见一斑。据说诗人李白当年隐居碧山时常坐在溪边的一处平坦的大山石上读书,面对的正是穿行于山间林荫之中淙淙作响的小溪。春日,陶林与青山相伴,落英与流水同归。缤纷的桃花随着清澈的溪水悠然飘向远方,已然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两句诗体现了幽静的环境与诗人的心境的物我合一。这一令诗人物我两忘的幽静之所绝非“人间”任何美景所能比拟的。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清晰可见的是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乐观的性格和钟情山水、淡薄名利的人生观。

这首诗融叙述、描绘、议论、抒情于一炉,统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于一篇,结构转接灵活,描写虚实并举,词句自然质朴,语势舒缓悠然,意蕴深厚,心境淡然,小篇幅,大容量。



6、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背景颇有争议,主要版本有三:

一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李白来到安陆不久,即为故相许圉师家见招,而妻以孙女。于是他就栖居碧山读书制作。这时,在他的亲友中,对他这样年轻隐居,不求仕进,有不以为然,而有所议论,于是在开元十七年春,他就写下这首诗来,用答问形式,抒发自己当时情感。

二是公元754年,54岁的李白来到了黄山,在黄山及周边地区的青山绿水间徜徉徘徊,顾盼流连。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诗人应越国公汪华的后代本地豪人汪伦的邀请,来到桃花潭和查济。(查济村始于公元676年,周文王后裔查文熙公退休后由山东济阳县查地移居查济,后取名查济村。)查文熙后人查关屿前去拜见,李白欣然写下一首《山中问答》,当地人刻在青龙山石门,现在依稀可见此诗遗痕。

三是在现在的芜湖小格里自然风景区,即位于南陵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紧依318国道,交通方便,总面积近10平方公里的一个景区。林木葱郁,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奇花异草遍布,为地球同一纬度仅存的原始次生林。这里峰峦起伏,与古碧山相望,泛指黄山东西两边两处名为“碧山”的地方:黟县的碧山乡和太平罗村之侧的山峦。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慕居于此,留有《山中问答》名诗一首,山水胜景受到诗人赞美。............

以上不难看出,依据无非是李白诗“碧山”与李白当时的活动地。

安陆有碧山,黄山也有碧山,古今重地名争不出什么名堂。

李白举荐前,他“酒隐安陆”,曾自言“隐不绝俗”。李白举荐后,供奉翰林,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正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包括黄山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从活动时间来说两者都说的过去。

因此,在没有更有力的实证考据前,争不出所以然来。

另外,翻开唐诗,我们不难发现,“碧山”这个词,李白的使用频率极高。“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这里是指江西庐山。“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里是指四川峨眉山。“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里是指陕西终南山。“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这是指江苏北固山。

可见,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纯净洁之地的意思。

我说句公道话,黄山的碧山和安陆的碧山都是青碧秀美的好山,都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争来争去把好端端的《山中问答》也染上铜臭!

其实,李白这首诗把碧山的桃林和山泉的清溪,写得宛然在目,清幽别致。给我们启示了一种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的意境。语出自然,浑然天成,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这正是李白人格与诗品的传神写照。

可见直觉的魅力,就在于抛开某些文化杂质的拖累,还原出诗的天然本性和天真情调。面对这种天然童贞,人们才会感到什么是真正的“思无邪”。 马健的博



7、李白的《山中问答》,单是“窅然”二字,便令人对随流水飘逝的桃花充满了羡慕、留恋与向往。和“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的灿烂之美不同,在诗人的眼中,消逝的落花是在流水的护送下悠然回归仙境,因此文中丝毫看不到伤感与惆怅,花的荣盛与消亡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两种不同的美却具有共同之点——即“天然”。

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天真开朗的性格和尊崇自然、超然洒脱的心态。在他的笔下:碧山脚下绕岩而过的清清溪水,载着美丽的花瓣悠然远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没有一处着墨岸边盛开的桃花,可落花不已证明了桃花的存在吗?这样一幅明丽秀美、清新自然、充满着生机和诗情画意的画面,怎不令诗人憧憬和向往,怎不让诗人视若仙境!

“碧山”之中那一片天然、宁静的“天地”,实非世俗、喧嚣的“人间”所能比,真是:“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故此才“笑而不答心自闲”,一个空山幽谷、流水琮琮、落英缤纷、充满自然灵性与世无争的桃源仙境就在这三言两语间跃然纸上,这就是太白诗的魅力,意境空灵、用词精辟、风格洒脱、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8、太阳还未升起,整个河面与河岸都被水气笼罩,放眼看过,在一片雾色迷朦之中,桃花满枝绽放。待走近一看,不禁大失所望,虽然树上桃花还开着,但已没有怒放之气,微微显露出衰败之色,地下还有点点落花。顿时,我没有了看花的心情,决定往回返。

就在此刻,一阵清风吹来,扶挈着正飘落的花瓣,轻轻挽起地上落花,在我眼前缓缓旋转,随风飘动、轻轻飞舞。风卷着花瓣越走越远,逐渐来到水中央,透过淡淡的薄雾望去,我看到仙境之中,瓣瓣桃花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结伴在水上相偎相依、相互扶持,同游玩、同交流,展示着生命的活力,只不知其中有没有庄周在晓梦中幻化的蝴蝶,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没有携手前来同游人间?

风渐渐停了,漫天花瓣缓缓飘落,好似下了一场花瓣雨。我站在树下,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柔柔的花瓣就像妈妈的手一样温柔的抚过我的眉梢、脸颊、鼻尖,簌簌的落花声就像妈妈细心的叮咛声……,我伸手接住一片花瓣,紧紧握在掌心里,久久不愿松开,多希望这一刻能成为永远!

太阳出来了,弥漫的水气渐渐消失,景色也变得越来越清晰。站在河堤岸上,只见疏疏密密、深深浅浅、枝叶横陈的桃树倒影中,一瓣瓣的桃花顺流而下,随着花瓣越积越多,逐渐布满了整条河面,看着就像一条桃花河。偶有一只水鸟轻掠过水面,带起一阵阵花的涟漪。再往水下细看,花瓣下面还藏有一条条红的、黄的、蓝的小鱼,在水中嬉戏,间或有一、两条还调皮的跳到水面上咬住花瓣往水下拖,大概是准备送给心上“鱼”吧。如果有渔夫撑船而来的话,我一定要搭船,去看看这里会不会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我感慨花飞花落是如此美丽之际,桃花已窅然去矣!



9、“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此诗颇有大隐隐于市之情,置身于繁华之肆,栖息于桃花之林。不失为怡然自得也。山之桃花随流水消逝,超脱自然,浑然天成,春之恬静,此乃万物不得比拟。浪漫之情,巧夺天工,实在是妙哉!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面对此诗,任何夸赞都难以表达,只能心悟。



10、 桃花可算是春天的使者。当春寒料峭,凉风袭人的时候,紫色的花苞就偷偷的从桃树枯瘦的枝条上,从细小的叶芽和树枝的夹缝里,努力的向外钻。也许是为了享受温暖的阳光,也许是为了迎接春雨的滋润,也许是为了绽放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个花苞就这样拼命的探出了头!起初还是几个小花苞,东一个西一个零星的挂在枝头,可是不几天,其他枝条上的花苞也抑制不住生命的激情,比赛似的,纷纷的开放。

这时候,你看吧,长长短短的枝条上,一朵朵,一束束,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顾盼生姿,笑靥怡人。有的打着花骨朵,丹唇未启,皓齿紧闭,像娇嗔含羞的小姑娘,不肯露出姣美的容颜;有的粉面含春,半开半闭,笑脸微露,红色的花瓣紧紧的簇拥着白色的花柱,生怕它受到任何的伤害;有的张开薄薄的花瓣,千娇百媚,闪亮登场,释放所有的生命激情。这时,你老远的就会被桃花逼人的美艳吸引着;走近,更有阵阵柔柔的馨香在你的鼻尖缠绕,既而弥漫你的全身,仿佛从衣服到灵魂里都是桃花的香气。

当桃花挂满枝头,争相怒放的时候,它的美也发挥到了极致,接下来的便是静静的飘落。可以想像,带着晶莹的夜露,披着薄薄的晨雾,迎着七彩的霞光,一瓣瓣桃花无声无息的飘飞,潇潇而下,那是何等悲壮的美丽!在微风中,在细雨里,在漆黑的暗夜,一片片桃花像无数的花瓣雨,悄然无声的离开枝头,像是生命的盛典,灿烂而辉煌。是宣誓告别枝头,是惋惜花期的短暂,还是留恋花枝洒下的滴滴粉泪?是,又似乎不是。也许它意识到终有这一天,所以枯萎时,它毅然的选择了离开树枝,在地上寻找生命的归宿。“零落成泥碾作尘”,却换来了果实悬挂枝头,不也无悔吗?

我终于明白了,桃花的美不只是它千娇百媚的容颜,还在于它绽放美的生命激情,在于它宣告枝头的坦然自若,它的精神内质更值得称道。也难怪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喜爱桃花,赞美桃花!

我的思绪仿佛又跨越千古,我看到了古诗人在桃花流水前低吟浅唱,流连忘返。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轻薄桃花逐水流”,诗人惊羡着桃花的妖艳,才故意说它轻薄,说它风花雪月。也难怪,那“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国倾城艳不同”的桃花开得多好, 远远看去如锦似绣、云蒸霞蔚,近看却比美女的粉腮更为诱人,怎能不招惹人忌妒,便觉得这是桃花在低瞧人、轻薄人,便说她“妖”说她“轻佻”。这更说明桃花无人能比的美。

面对娇艳无比的桃花,豪放不济的李白,也一改他浪漫潇洒的诗风,变成自适悠闲的隐者。你听,他和山中客人的答话:“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桃花,流水,青山,这不是“非人间”的仙境,又是何处?那个张志和,沉醉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幽美意境中,也难怪他“斜风细雨不须归”了!还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因桃花而灿烂至极,那里鸡犬桑麻有序,没有王税苛捐,唯有一片桃花流水。就是这个理想中的桃花源,吸引那么多失意文人的寻源梦。

好美的桃花啊!它美在春风里,美在文人墨客的笔尖,花香飘飘,萦绕不散……



11、 喜欢桃花,只因觉着它有几分像人思而不得的清愁。那些深红、洒金、淡粉、纯白如一场情事后带着色彩的愁绪。悠悠荡荡的,仿若有一丝凉在心间游走。欲逐,却不能。

人生总有挥之不去的怅惘,它就生在那里,总也不老。像一树迎风的桃花,让整个春天从此处烂漫开去。

它在山谷、坡上、水边,或庭院,开得灿烂。那一朵朵花,像一个个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女子,与春天美丽邂逅,让时光有了一份别样的美好。

这女子或叫洒金、或叫千瓣,她们在风中微笑曼舞,那一张素净,或略着粉黛的脸,落了春色后,望之水嫩妩媚。

相信每一朵桃花都是清若流水的。只因它不拒绝不矫情,在空寂微凉的春中夭夭灼灼,旁若无物。它将水墨样的颜色给了春之初上,在那里落了一笔飘逸的烟色。

相信每一朵桃花都是灵动飘逸的。只因它落入性灵的文字中,便让之有了隐约的幽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翻看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迎面扑来的便是它穿越时空的清香,让人不舍捻指翻过那美色的一页。



灯下,看《桃花源记》,想这个“采菊花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究竟在怎样的心情下这出这不存人世的美境?落笔时,窗外的桃花会否开得正艳映红了他的脸颊?

入世只为散发芬芳,出世皆因落尽尘缘。

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是带着芳香抵达这个尘世的。至于后来种种,则是性不同路有异。有些人粗陋,终将芳香落尽。有些人高洁,更为芳香逼人。

我希望自己是高洁的。不能做一朵清莲,那做一朵桃花也是好的。至少还能在薄凉中存留几分香气。

其实,世上人大多都渴望能寻得一处桃花源,像电影《天下无双》中的男女,与爱的人在桃花树下依偎。那时,大片大片的桃花在风中飞起。若有一吻,还有几片花瓣正好落在脸上,那美啊自是氤氲生了烟的。

这世上果真有桃花源吗?许是有的,只是我们不曾寻得。许是一个梦境,在心中久久盘横,若那桃花,开它个一季又一季。

仔细想想,人们所求的也不过是无争无执、祥和宁静的欢喜世界罢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一个多情诗人眼中的桃花。他在看见美时,也看见了它零落成泥的未来。他是冷静的。有盛开,就有谢落。何需不舍?作一首诗来留念,也是美的。

历史的车轮终究是滚滚向前的。它一路碾过往事,向另一个春天挺进。那些桃花,将会再次与某人重逢,花色也会再次将她的脸映得更为娇媚。

在历史的土壤上,人生也不过是一朵桃花。没有永远的生命,怎会有永远的人生?命运如此,无需感叹。如此,人何尝不能把自己看成一朵桃花。开时,让它灿烂,落时,随它翩翩。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 李白带拼音
一切都是过往,花也好,人也好。

但我还是喜欢李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洒脱与飘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2682.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 李白带拼音》为网友烟雨江南却痴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