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在意象中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

本人曾在《诗的语言的形象性之三-----例说动词》中就诗的语言专门介绍过动词在其中的作用,但于意象而言却未有接触。如此,为激活意象的功能,现就动词在文章中意象的作用,谈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在诗的语言中,除讲究节奏、押韵、平仄,讲究抑扬顿挫,回环蕴藉外,为做到言简意赅,以少胜多,至为关键的就是锤炼字词。
    一般来说,名词在诗中除替换说法或隐含指代等方式可能简化些词语外,是较是难变化的。代词、数量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很多。而连词、介词等虚词在诗中用的就更少了。真正在文字的修炼中最多的则是动词,兼带一些形容词。正是因为动词与形容词的参与,才会使天下万物表现的如此生动美丽而富于形象。因此在写作和鉴赏诗时,要特别在意动词。 
作品成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就是“活”而有动感,具体表现就是状人(物)生动、形象、准确。那么“活”的标志又是什么呢?就是动词的运用。当然,意象的组合中有几个名词意象排列而达到了美好意境,但感觉而言,还是形象生动在其中的。
    为使形象生动、活跃,体现人(物)的动感,用的最多当然归属动词。包括前面说的几个意象排列组合及形容词等词性的动词转化,都是为着生动形象而来的。因此捕捉表现人(物)动感的行为、动作、状态,精炼动词自然摆到了文章炼字词的首选,这也是文章富有表现力的关键。
    在诗中,由于表现的主题名词(主语)往往可以因一定的语境而省略,而动词就不能,句中许多成分都不约而同的受着动词的摆布。因为主语的种种行为、动作、性质状态、名称属性等都要靠它来表现。
    动词是情感流动的旋律,人们常说文中的句眼甚至诗眼一般也是由它担任的。诗句中,某字因用得贴切、精采而使全句生辉者,谓之“诗眼”。由于动词的搅拌,许多诗句因之成名,掀起了“动词效应”。 为此“二句三年得”、“推敲”之类完全都是因为锤炼它的原因而经典流传的。
 由是观之,要使诗词生动感人,动词的表现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其应用的确切与否,动感表现的张力如何,甚至语调是否抑扬起伏,都直接地体现在动词的精确使用上。可以说,文章之美,尽在意象,而意象之美,尽在动词。一个善于用活动词的人,其文的造诣必将凌驾于事态、物态、情态之上,能够极尽表现它们的动态,给出人们不一样的动态之美。
    因此,动词的运用好否,直接关系作品的成败。至于如何运用相信大家是相当的关注了吧。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动词运用得当,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增强文字表现的三维效果。 
     如“数峰无语立斜阳”中的“立”字,便把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山峰本不能言,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而一个“立”字则把晚山由“无生体”描摹成“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 
于诗词语言而言,它们一般不求思辨与抽象,而是希望可感而具象,能够给人以美好的境界享受。而动词正是为生动形象而产生的,由于它的出现,许多无生命的事物变得有生命了,即便一块生硬的铁板,也会因其热情所熔,而顿生光辉,甚至世间万物都可以赋予人的感觉。如“月亮走我也走”,“月光徘徊在山峰之间”都使月光有了生命,给月光增添了感情色彩。因而,因为动词的介入,可以使许多抽象难以理解的事物变得更具体可感、生动传神,并表现出形象中某种潜在的情感。同时也渲染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加深了意境,而这种情感,其实都是作者赋予的,是作者借物抒情的结果。
    又如“花气袭人知骤暖”句中的“袭”字,因为其人格化了,从而使“花气”的形象感觉更加鲜明、可感。
    二、活用动词可以使文句结构严谨,减少关联等用词,并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的“望”,“惜秦皇汉武”的“惜”字,它们站在句首前,均具有引领下文的作用。
    在诗词中,形容词被活用为动词可使文句增色不少。活用动词因为兼有动词和形容词的两重词意,因而它能起到一词两用的作用,从而使诗句的含义显得更丰富,更能达到动感和质感相结合的目的。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可谓动态与状态两者皆存,与春风而言,它是动的,与江南岸而言它又是色彩,真可谓一肩双挑两词义,敢把动形态象天!
    另外,使动用法的运用,可以丰富文句的含义,使语句显得活泼而洒脱。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的用法即是如此。作者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一种忘情尘俗的抽象意境。如何在这十个字中生动而不枯燥地表现出这种深妙的禅悟呢?作者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是很有道理的。若将句子改为“山光鸟性悦,潭影人心空”似也能通,但这里“悦”和“空”只充当一般的形容词,诗句显得平淡。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诗句就显得轻松而洒脱。
 当然名词也有巧作动词的,如不久本人发表的《莲》有句“渐渐/你亭出水面”中的“亭”字是费了一番功夫的。原本是想用亭亭玉立表现的,但思考再三觉得单用此字既有此意,还突出出“亭”往上的感觉,这是本人此诗作中本人最认为满意之处。
    三、动词运用巧妙,不但能增加事物的形象性,还具有描述传神的作用。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的确,精心提炼的动词,对于绘景状物、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写景名作《望天门山》就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非凡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由于动词的传神作用,它对人物的刻画如肖像也是十分地道的。这主要靠的就是动词绝妙的描述作用。 
 还有,在自然中,往往有许多难状之象和难言之妙,都必须透过物境的“象”而体悟到“神”。在具象传神的过程中,往往那种难以言状的感觉也只有通过“炼字”达到功效。由此,有时一个字能状出难状之象,点出难言之妙,形象因之而点睛欲飞,从而使诗句语出惊人。而充当这些“点睛”者的,很多情况下是动词,故有人称动词的这种效应为“点睛效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面我说的“亭”字细想一下,是否也表达了全篇的主要精神?!
     当然,动词在诗句中的形象作用,与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中的“放”,可谓设想新奇,构思独特。如果说大江的拍天大浪是一种实境的话,那么大江的磅礴气势则是一种虚境,它神会则可,言传实难。诗人借助想象,从自己的感觉落笔,一个“放”字,点出了大江风水相激,波澜翻卷的气势。
     四、动词能使一首诗浑然一体,体现意境诗味的作用。
 本人始终认为,文章要写得富有文采,感染力强,诀窍之一就是多用动词。而且最好是富有时代特色的动词,以体现新鲜感。包括在标题制作中也是如此。前面也说过动词的传神作用,因此用好了动词,就有助于掀起文章中内含的激情,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波动,调动读者的情趣。
     一首诗中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一个好的动词往往具有“多重含义”而起到多功能的效果。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写忽然听到叛乱业已平定的捷报,归心似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句中“”“下”“向”三个写动态的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贯穿起来,表达了诗人听到胜利消息后想象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常欣喜的心情,用词极其准确,颇见匠心。
     另外,动词还能通过虚实相间,风趣幽默,出乎我们意料的想象,而带来看似不合乎现实逻辑的意象,但从“想象逻辑”上看又是可能的。如陆游《泊公安县》中的“不断海风吹月来”句,便很典型。月亮当然不是海风吹来的,但因为这样的诗句是以艺术的真实为基础的,符合超脱于现实逻辑的“想象逻辑”,读者完全能够接受。又如“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也显得风趣幽默,生动而独特。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使诗的意蕴大为丰富。
    最后关于意境,前面已经有多篇文章中有类似论述,在此略言了。

动词在意象中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284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甘油在化妆品中的作用 甘油化妆品作用

原文地址:甘油在化妆品中的作用作者:星栀转:(在网上看到的,觉得还比较实在)写这篇文章,源于前几天收拾屋子,收拾出了一堆商场里派送的化妆品DM,里面有一张吸引了我,上面写着:经过科学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glycerin对皮肤的强劲保湿作用,使用含有

谈比喻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 比喻修辞手法

谈比喻修辞手法在诗词中的作用谭永祥在《汉语修辞美学》上说,所谓比喻,就是“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便用彼事物去描述所要表现的此事物。”可以说,比喻是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不可或

广告策划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告策划的作用

广告策划处于广告工作程序的核心环节,在广告活动的众多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广告策划之前的市场调查主要是为广告策划服务,并对之后的广告表现提供具体的操作标准框架。后续的这些环节也必须依据广告策划的定位来展示并

声明:《动词在意象中的作用 动词的作用》为网友蚊子丶真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