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 企业筹资方式探讨

摘要为了分析社会历史进程,马克思考察了东方社会的中国,并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根据对土地所有制的分析,马克思区分了原始公社和亚细亚形态,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专指中国社会发展特征,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指人类古代奴隶制社会经济形态中具有东方奴隶制特点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或东方类型的奴隶制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 亚细亚生产方式 东方社会 土地所有制

作者简介:崔兵亮,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7-226-02

马克思为了系统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科学地阐述资本积累的原始形式及其来源,开始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特点,而亚细亚生产方式正是在探索东方民族的历史命运过程中对东方的土地所有制的分析中逐渐形成的。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P

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即牵扯到怎么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怎样正确的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理论来解释纷繁复杂的世界各国历史,进而指导各国社会发展情况,所以探索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涵义具有巨大意义。

一、学者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执

马克思由于未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涵和性质做出具体的规定,人们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是他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所有制形态》一文,其中详细论述过所有制的亚细亚形式,马克思指出,“从构成历史发展真正起点的意义而言,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发展型的生产方式,它属于原始社会的更高阶段,它既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Q但因该文是手稿,较为难懂,各国学者对它进行研究时分歧很大。所以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表述不一,其焦点在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奴隶占有制、封建制、资本主义3种生产方式之前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原始共产制的别名。马克思和F.恩格斯所说的亚细亚社会形态,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在逻辑上和历史上都是指原始形态形态。“亚细亚”不是地理概念,而是马克思基于对世界历史深刻研究抽象出来用以说明社会经济形态的科学概念。

第二,马克思在《序言》中所列举的几个时代都是对抗性的社会,并不包括史前的无阶级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指东方大多数国家的奴隶占有制社会形态,即恩格斯所说的“东方的家庭奴隶制”。在亚细亚社会形态下,存在着专制主义和专制君主,亚细亚生产方式属于奴隶占有制社会的初级阶段。

第三,从马克思列举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可以看出,主要是指埃及、印度、两河流域等地的东方型封建社会。

第四,亚细亚生产方式从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既保存原始的公社所有制,又存在着专制君主最高所有权,还夹杂着种姓制、奴隶占有制和封建制的各种因素,是多种生产方式的混合体。

第五,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介于原始社会与奴隶占有制社会之间的一种社会形态。

因此深刻认识这一阶段的多样性,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代东方奴隶制社会特点的分析

50年代初,马克思开始把东方社会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尤其是鸦片战争后,马克思对中国给与了更多的关注。马克思阅读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集东西方文明于一体,天才的指出了将会出现东方将隶属于西方的局面。正因为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性质的熟悉,所以他作出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概括和阐述,认为造成东方民族今日命运的根该在于它的基础――亚细亚生产方式。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在于土地所有制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 企业筹资方式探讨
土地所有制在社会发展过程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认识不同社会发展历程的一把钥匙。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早期社会形态―――史前社会(原始社会)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追寻土地所有制即公社公有制的过程?R。在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是以所有制作为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他们认为,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各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据此他们考察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这可以说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

正因为对所有制的分析,马克思在《形式》一文中论述亚细亚财产所有制形式时说

“这种财产形式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工农业统一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和土地、财产、农业独占统治的地方不同,单个的人从来不能成为所有者,而只不过是占有者,实质上他本身就是作为公社统一体的体现者的那个人的财产,即奴隶,所以奴隶制在这里并不破坏劳动的条件,也不改变本质的关系。”这里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奴隶制生产方式即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原始社会之后的一种与东方公社相适应新的生产方式:氏族没有瓦解,原始社会宗法血缘关系的遗留,,导致公社依然存在,单个成员是同公社牢牢地长在一起的。

(二)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

马克思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由于东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的。从撒哈拉起横贯阿拉伯、波斯、印度和鞑靼直到亚洲高原最高地区,人工灌溉在这里是农业的第一个条件,而这不是公社和省的事,就是中央政府的事,所以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即认为

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以下几个特征:1.没有土地私有制;2.全国分成许多孤立的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农村公社;3.中央集权政府的存在;4.长期停滞,没有内在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象在亚洲那样,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那么,地租和赋税就会合为一体,或者不如说,不会再有什么同这个地租形式不同的赋税。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但因此那时也就没有私有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存在着对土地的私人的和共国的占有权和使用权。”?S而中国古代社会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从经济方面看,中国历史上历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土地私有,皇帝是所有土地的最终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农业和家庭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中国古代一直以农业为基础,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村社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农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手工业基本是在村社内部进行和完成的,市场不能流通大量的商品。从政治方面看,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以皇帝绝对权力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个人对家族、对整个国家(准确说是皇帝)并不独立,而是一种依附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这一关系的真实写照。所以,马克思甚至认为中国是亚细亚社会的一块“活的化石”,在那里有着“一切东方运动的共同特征”。

基于上述认识,马克思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是一种古已有之并一直存在到18、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以前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地域性的、特殊的社会形态。

(三)亚细亚所有制各种发展形态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最初含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东方民族历史命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在以后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这个制度不仅是东方社会特有的形式,在欧洲的古代也存在过,特别是对毛勒关于欧洲马尔克制度的研究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这个地域性的概念,上升为带有普遍性的、人类历史各民族都必然经历的与农业生产相对应的早期生产方式,并且在它原生阶段的不同形式中出现了它次生阶段的不同形式。这样,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涵得以扩展,人们对这阶段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根据公私财产不同对比关系,将原生阶段后期的亚细亚公社区分为三类1.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土地不属于公社或个人,而是属于更高的统一体,“实际的公社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而个人则“在事实上失去了财产,或者说,财产对单个的人来说是间接的财产?T”。这是一种公有成分最高而私有成分最低的公社组织形式。2.古代所有制形式:这种所有制是原始部落更为动荡的历史生活,各种遭遇以及变化的产物”在这种财产形式下,除了公社财产之外,个人有了自己独立的财产,并且与公有制相并列。3.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所有月是原生阶段的最后一种形式,也是次生阶段的第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农民表现为土地的实际所有者和占有者而“公社只是在这些个人土地所有者本身的相互关系中存在”,“只是存在于公社成员每次集会的形式中”,?U显然这是一种公有制成分最小而私有制成分最大的所有制形式。在这里,“每一个单独的家庭就是一个经济整体,它本身单独地构成一个独立的生产中心”?V,它预示着公有制经济的瓦解。

这是马克思根据当时所能见到的公社所有制,将早期的公社所有制分解为两大类型:1.以公共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东方公社。2.以自由土地所有者组成的西方公社。四种形式即是东方公社下属的较为民主的和较为专制的形式,它们又被马克思称为斯拉夫形式和亚细亚形式,西方公社下的古代所有制形式和日耳曼所有制形式。

(四)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识

可见,根据对土地所有制的分析,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专指中国社会发展特征,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学意义上的概念。马克思是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角度研究各地的农村公社,概括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它是人类社会普遍经历过的一个社会形态。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把这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称之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则是因为中国的农村公社较为典型。因此把它做为一种分析的模式,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不是说这种农村公社只在亚洲存在。

所以本文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有别于西方奴隶制社会的东方奴隶制特点的总概括。它是世界人类古代奴隶制社会经济形态中具有东方奴隶制特点的奴隶制生产方式或东方类型的奴隶制社会。

三、探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意义

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国家的发展既是一般的,同时又是特殊的,而这种特殊往往是与这个国家的内外环境、实际境遇、民族特点有关,因而分析历史必须是历史的、具体的、有条件的。那种不顾具体的历史环境而认为世界一切民族都必然会按照同一个棋式无差别地演进的观点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注释:

?P?S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页,第109页.

?Q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页.

?R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191页.

?T?U?V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45页,第480页,第482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3365.html

更多阅读

传统中国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三要素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整个东方社会理论体系是以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为基石建构起来的。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总结人

完善内部控制 对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内部控制作为我国企业进行自我约束与调整的重要管理机制,在企业的经营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仅保证了企业资产的有效运用,促进企业各项决策、方针的落实与贯彻,还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经济核算

华润的筹资方式分析 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企业可选择的筹资方式逐渐增多。但目前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对以银行贷款为核心的银行间接融资存在很大的依赖性。我国现行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实际上是我国社会经济

声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 企业筹资方式探讨》为网友红颜丶格子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