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位老朋友招呼晚餐,知我对吃好东西偏爱,特意选了有体验意味的“净心莲”素食餐厅。东三环附近一条街上,从一个毫不起眼,没有任何标识的大门洞开车进去,转了几下小弯才到餐厅门前,不知道的人根本想不到也找不到这个地。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餐厅的一种“招牌”,巷深闻酒香,无需张扬,自有客上门。
餐厅内光线比较暗,摆了很多佛教饰物,进门侍者要用一个长树叶沾水滴到客人的手掌,然后教你双手搓动,以示某种佛意,没弄懂到底是什么意思。房间虽层矮,但点着许多大的吊灯,不用电,全部点着众多蜡烛,颇有入庙上香的感觉,也不知道餐厅希望客人是来就餐还是来做佛事“功课”。就我的观点来看,餐厅就是餐厅,首先要先象个餐厅,餐厅的整洁、舒适和优雅,以及光亮度,桌椅的高低舒适度等等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有那么一点点“特色”装饰,这才是餐厅之所以为餐厅的本质。显然这个地方有些本末倒置,太像个庙,不像是个吃饭的地方。
菜牌超大超长,比一个成年男人手臂还长。精装硬壳十分厚重,拿起来都很费劲。前边许多页都在讲“道理”,这让我又有点郁闷,忙了一天到餐厅就是图个轻松自在,没想到还要受“教育”。感觉这家餐厅处处好像在讲“人性”,但在这点上却不理解起码的人之常情。茶是我点的,能看懂的只有菊花茶、茉莉花茶,别的茶都是“云里雾里”的名字,光弄明白就且费心力了,还怎么有情绪来点。看菜单也有这种感觉。
深圳曾有一段时间很流行“概念”菜,把菜搞的花里胡哨,叫的莫名其妙,要的就是让食客不知道所以然,用各种向来不搭的食材混搭出东西,根本就是成本低要价高来糊弄食客。现在这种餐饮风早已过去,餐厅现在更注重食材和传统,更愿意强调地道和正统。不明白这家餐厅把茶和菜还这么“概念”的搞,这种“歪”心思在北京还有市场?
上来的菜有两个感觉,一是器皿的夸张远超过了菜的风头,上来的菜很多只看到器皿看不到菜,能看到的也是大小,量级很不成比例,这样还是“看”不到菜。来吃菜却看不到看不清楚是什么摸样,这样实际很不尊重消费者,可能就是讲“派”的北京人能接受。还有就是这家素食餐厅的菜不自信,强调做的菜是鳕鱼、肥肠味道之类的。素菜就是素菜,为什么要做成荤菜味,那样直接去吃肉菜就得了呗!素食就该有素食自己的特色和味道,这样才称上是真正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