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胡阿祥《国号》讲稿 小小百家讲坛演讲稿
四百多年前,一位在中国生活了28年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中国人自己过去曾以许多不同的名称称呼他们的国家,将来或许还另起别的称号……从目前在位的朱姓家族当权起,这个帝国就称为明。”正如这位外国人所说,中国在四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建国开朝、兴亡更替,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号。按照惯例,统治者在建立一个国家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立国号,可见国号的政治标志意义非同寻常。中国历史悠久绵长,随着朝代的更替,国号也在不断地变换,按照一般的理解,朝代的名称似乎就是国号。
那么,我们经常用来作为历史纪年的朝代名称,与国号是否有区别?如果有的话,我们又该怎样去甄别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解析五千年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一集《国号的奥秘》。
【四百多年前,一位在中国生活了28年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中国人自己过去曾以许多不同的名称称呼他们的国家,将来或许还另起别的称号……从目前在位的朱姓家族当权起,这个帝国就称为明。”正如这位外国人所说,中国在四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建国开朝、兴亡更替,出现过很多不同的名称,这些名称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号。中国历史上,究竟有过那些国号?这些国号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朝代是一回事么?】
我们知道人有姓名,国有国号,什么是国号呢?顾名思义,国号就是国家的称号。我们以我们最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为例,一方面产生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的国号,在昭告全世界是在1949年10月1号,那么大家知道吗?在1949年的6月15号,在北平召开的新政协筹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呼出的口号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到了6月19号,在新政协筹会的,第四小组的讨论当中,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先生提出,人们和民主有重复之嫌,到了9月27号,新政协的一次全会,通过决议,改北平为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二方面,语词结构。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实际是有几个部分组成,中华,相当于人的姓名当中的名。国,相当于姓名当中的姓。人们共和,是国的修饰成分,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不是王国,比方欧洲的挪威、丹麦、瑞典都叫王国,有王室的。不是合众国,比方美利坚合众国。不是联邦共和国,比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我们是人们共和国,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
我们谈国号,主要谈的国号的专名,也就是中华,为什么叫中华?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意思,是指中华民族,中国人们。但是我们追根溯源,事情就非常复杂了,中华=中国+华夏。两个词之间各取一个字,组成中华。
中国的中,最初是指旗子,在甲骨文就有,画的就是一面旗子,统治者有事情了,在高处竖起一面大旗,周围的人看到这个旗子之后,纷纷赶过来,围绕在旗子周围,接受统治者的命令,旗子是居中的,所以旗子和中发展成了一个地理概念。
国,最初的写法是或者的或,口字代表一个城池,国从造字方法上说,它是指一个人扛着一个叫“戈”的武器,去保卫城池。
中和国加在一起,最初的意思是指位于中间的城池,最早的中国指洛阳,洛阳到现在还号称天下之中。洛阳的东面是原来商朝的发源地,洛阳的西面是夏朝的发源地,而洛阳位于中间,周朝的时候把洛阳称为中国。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并且以中国作为正式简称之前,中国古代没有那个朝代叫做中国。中国这个词在古代并不是国号,是一个模糊的文化概念,华夏民族、汉民族、以及讲究诗书礼乐的,这些势力所建立的政权,可以习称为中国,是一个复杂的民族概念。
华夏,从字面意义来理解,指向花意义美丽的夏,华就是花,在古代可以通用的。延伸到文化上,华夏就是说特别有文化的那个夏。
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世袭制国家的国号,距今已经超过四千年了。夏,这个国号来源于一个昆虫,什么昆虫我们以后再说。
我们简单的分析了一下,就有这么多既有学问又很有趣的方面,这就是国号的魅力和奥秘。
【按照惯例,统治者在建立一个国家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确立国号,由此可见国号的政治标志意义非同寻常。中国历史悠久绵长,随着朝代的更替,国号也在不断地变换,按照一般的理解,朝代的名称似乎就是国号。那么,我们经常用来作为历史纪年的朝代名称,与国号是否有区别?如果有的话,我们又该怎样去甄别呢?】
按照一般的理解,朝代就是国号,朝代:是指建立这个国号帝王家族的统治时代。国号:是指帝王家族统治时代的国家称号。中国历史上不断的改朝换代,也就不断的出现新的国号,朝代很多,国号也很多,为了便于记忆,就有人编了朝代歌,其实朝代歌并不等于国号歌。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朝代歌存在的问题:
1、统称:这首歌里各种概念混用,比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是对一段时期,或者一批国家的统称,即不是朝代也不是国号。
2、习称:西周和东周是后人的习惯称呼,因为都城分别在西边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和东边的洛阳,所以习称西周、东周,这是一个连续的朝代,国号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国号。但要细细说起,国号的周和朝代的周,有一点小差别,朝代的称周朝,延续时间大约800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作为国号的周,所谓的周国,时间还要长,900多年,它经历了一个变化,从商朝西部的藩属小国,到灭商以后的天下共号,经过了一个转变过程。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北宋、南宋,西晋、东晋,西汉、东汉。
3、合称:两汉,指的是西汉和东汉,也叫前汉和后汉。二晋,指的是西晋和东晋,东、西、前、后这些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国号,本来叫汉或者晋。
4、简称:比如:元、明、清,全称是大元、大明、大清。
5、误称:比如:三分魏、蜀、吴,三国是:魏、汉、吴。蜀是他人对刘备的贬称。
6、漏称:漏掉了王莽的新朝(9年-23年),和武曌的周朝(690年-705年)。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中国在一个时候称为夏,等于我们的伟大这个词。后来它又称为商,这个字表示壮丽。以后则称为周,也就是完美……”作为一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这些国号的解释,多数属于望文生义,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了解国号的意思?】
中国历史上的国号都是什么意思,我们肯定就更难说清楚了,比方说刘邦的汉国号,一般认为来自,项羽封刘邦为汉王,。项羽封刘邦是因为汉的都城在汉中。为什么叫汉中?因为汉水,为什么叫汉水?因为水流的声音,汉,又是怎么从国号变成了民族的称呼?
再比如:朱元璋国号大明,普遍说法是朱元璋明武功高强的教教主张无忌手下的大将,朱元璋打天下也靠的是明教中人,其实这是错误的说法。大明国号是和宗教有关,但不是明教,而是佛教,在佛教里,阿弥陀佛又称为诸佛光明之王,简称明王。朱元璋自居为佛教的明王,所以建国以后,国号大明。
面对中国这么复杂、这么众多、这么有趣的国号,我们不可能全部说遍。我们选说一些传统史学所认为的统一王朝的国号,一共十四个,夏、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周、宋、元、明、清。这些国号是历史上的典型国号,和代表国号,他们指代国家的地位远比其他的所指代得高,影响大的,持久。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作为相应历史时期的代称,是中国历史学用来纪年的符号。
从公元265年-420年,那时的中国可以称为晋,从1644年-1911年,那时的中国可以称为大清,这就叫纪年,就是相应历史时期的代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以这十四个作为代称的时间有多长?有3300多年,如果把5000年中国史比成老人的话,那么在5000年的岁月里,曾经有3300多年叫过这十四个名字,这就是统一王朝国号的重要。
【自古以来,人们大多喜欢用美好的字眼,作为陪伴孩子一生的名字,在一个王朝诞生之初,统治者也会使用吉祥的字眼,作为国家的大号,即国运长久,永盛不衰的美好愿望,俯视历史多数统一王朝国号,暗合了、强大的、伟大的,但是事与愿违,名不副实的例子也不少,那么这十四的统一的王朝,与它代表的国号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为什么说说国号以外还要说王朝?道理很简单,国号是名,王朝是实。这种名实关系,就好像毛和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说王朝怎么说国号。
统一王朝,大多数是名实相符的,由国号可以看出王朝的特点,由王朝可以印证国号的取义。比方说秦国号,秦是因为养马立国的,秦国也是马上得天下,马上失天下的政权,理解整个秦史的话,一个关键字“马”,而秦又是喂马的饲料,里面关系我们就看出来了。
比如:象银河一样浩瀚悠久相关的汉国号,指正的正是伟大的、悠久的汉朝,来源于大哉乾元得大元国号,蒙古族的。代表的王朝正是疆域极其广阔,信仰长生天的大元王朝,
也有一些名实不符的国号,比如说一切求新的新国号,指代得是一切复旧的新朝,拥有巍巍高大意思的晋朝,晋国号,指代得是道德形象比较低的晋朝,力图走出短促宿命的隋朝,隋国号,终究没有走出。隋朝短命的命运,我们把新、晋、隋这些国号,和历史进行对比也是很有意思的。
【说起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形象,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给全面、确切、统一的结论,胡阿祥将统一的十四个朝代进行比较,分别用一句话阐述了自己对这十四个统一王朝特点的定位。】
这十四个统一王朝,我们都可以用一句话,来定位它在中国历史上的特点,或者地位,这也和国号有关。
代表着中国创世纪的夏,是最模糊不清的王朝。
玄鸟生出的商,是最玄妙、最神秘、最迷信的王朝。
以重农为特征的周,是最被称道,最受尊敬的王朝。
以统一和残暴而著称的秦,是最让人感慨的王朝。
汉,是最相信天命得王朝。
新,最没有地位的王朝。
晋,道德评价最差的王朝。
隋,国号最受到嘲讽的王朝。
唐,获得赞美最多的王朝。
周,最尴尬、最无奈的王朝。
宋,最讲究文化,最斯文的王朝。
大元,最金戈铁马的王朝。
大明,皇帝最为集权的王朝。
大清,精神力量最显著的王朝。
这些联系着国号的王朝的定位,都显示了这些统一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通过联系和比较,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历史。比方说,我们说统一王朝,没有分裂那来的统一?我们回顾交替出现的统一和分裂,能让我们感受到统一是中国历史的大势所趋,归根到底还是合。我们说一个国号的诞生过程,还要说他的消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会说到开国大帝的崛起和成功,说到亡国之君的残暴和孱弱,这些凭什么得到天下,又因为什么失去天下,为什么有的王朝长命,有的短命。为什么无论长命还是短命,都走不出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这里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
夏——以虫为名
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推举贤能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禅让给大度贤能的舜,舜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是到了禹,他最终却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那么,禹为什么要打破禅让的制度,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作为夏朝的开创者,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王朝定名为“夏”。“夏”字在今天只是个季节的概念,那么,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所造的“夏”字,最初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夏朝?这个问题曾经备受争议。直到1959年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出土了精美的玉器、青铜器、陶器,以及大面积的宫殿遗址群,才慢慢揭开了夏王朝的神秘面纱。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学术界多数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所在地。夏也就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信的王朝。那么,究竟是谁创立了夏朝?远古的祖先为什么要用“夏”作为国号呢?】
我们中国传统的历史纪年当中,第一个可信的朝代是夏朝,系统记载夏朝历史的书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但是,司马迁的时代,距离夏朝已经两千多年了,夏朝的很多历史还是搞不清,作为中国历史的文明初曙时代,夏朝的一切,几乎都显得模糊不清,是今人眼中夏朝的最大特点。
夏朝不是凭空出现的,夏朝的出现联系着,一位伟大的人物“禹”,禹凭什么和夏的出现联系起来了呢?禹是夏朝的奠基者,开创了中国一个新的世纪,《圣经》,偌亚方舟的故事,上帝耶和华,看到他创造的世界变得一团糟了,于是就决定毁灭人类,只留下好人偌亚一家,于是他告诉偌亚造一艘大船,有130多米长,偌亚有捕捉了很多动物,放到船上,然后上帝就让暴雨,连续下了40个昼夜,淹没了整个的地球,只有偌亚方舟漂泊在大海上。等到洪水消退以后,偌亚和他捕捉的动物,是唯一生存下来的,并且一直繁衍到今天。
大禹治水也是这样创世纪的人物,尧帝的时候,洪水汹涌澎湃,到处泛滥,于是尧帝选择了鲧来治水,鲧治水治了九年,用围追堵截的办法,因为不得法,没什么效果。接替尧帝的舜帝,一怒之下把鲧杀掉了,又选择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接受了父亲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来治水,前后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的大腿没有白肉,小腿没有汗毛,脚上长满老茧,走路一瘸一拐的,人称“禹步”,也许禹的真诚感到了上苍,也许是禹治水有方,洪水被禹治平了。立下丰功伟绩的禹,因此获得了一个称号大禹,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并且接受了舜帝的禅让,做了领袖,治平了洪水以后,禹又把天下划分九州,从此中华大地就有了两个名号,一个禹迹,一个九州。禹迹就是大禹治水,一瘸一拐走过的地方,这些地方经过大禹治理以后,才适合人们居住,九州这个名号我们现在也在使用,由此可见,大禹的创世纪,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如果说皇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的话,大禹就是中国疆域的偶像。
大禹不仅是中国疆域的偶像,也是中国国家的奠基人,大禹的儿子启,就是夏朝的开国之君,
【相传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推举贤能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禅让给大度贤能的舜,舜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是到了禹,他最终却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那么,禹为什么要打破禅让的制度,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那么禹为什么要打破禅让的制度呢?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他的这一举动与夏朝的建立和夏国号的形成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继承禹的位置的是他的儿子启,不要小看了这件事情,这在中国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的变化,继位的领袖,由不同人轮流做,变成了家族内部来做,从不同家族的禅让制度,变成了一个家族的世袭制,从所谓的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在大禹之前,社会财富极为有限,个人生活极其简陋,权力意味着付出,领袖意味着麻烦,拥有权力的领袖是真正的为民服务的公仆,所有大家相互谦让。等到大禹时代开始,他治平水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大量积累,生活的奢华甚至享受成为了可能,而且,军队、监狱等等的出现,使得领袖会陶醉于权力当中,到了这个时候,领袖意味着获取,权力意味着得到,领袖、酋长已经变成了好东西,因此就成了争夺的对象,具体到禹怎么会甘心把位置让给其他家族的人呢?所有大禹把位子传给了儿子启。
这即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君、家、国三位一体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四千多年,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帝制,才宣告结束。又标志着夏朝的出现,禹的位置是舜帝禅让的,启的位置是父亲传给他的,而启又把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太康,所有我们把启作为夏朝历史的开创者。启就有开创始祖的意思,夏国号也是从启才开始的。
【启作为夏朝的开创者,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王朝定名为“夏”。“夏”字在今天只是个季节的概念,那么,四千多年以前,我们的先人所造的“夏”字,最初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
夏朝既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信的朝代,夏朝国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夏国号的意思,从古到今出现过十几种说法,其中最为传统的、最为普遍的说法,见于《说文解字》,它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许慎,夏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夏,中国之人也,。从交、从页、从臼。臼,两手.交,两足也。”甲骨文“夏”有三个部分组成,上部是“页”(读xie),它指的是人头。两边象手一样(读ju),下面是(sui)是脚的意思。在《说文解字》里的“夏”,是居住在中国的人,称夏人,夏人有头、有手、有脚。这不是中国之人独有的特征,而且许慎说,夏为中国之人,其实夏朝还没有出现中国这个名号,中国名号确见于西周武王时期,也可能出现于商朝,既然如此夏国号到底什么意思呢?
要想明了这一点,最好能找到“夏”字最初的写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公认的夏朝的字,但是晚一些的字是有的,这就是商朝的甲骨文,非常幸运的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找到了一连串这样的字,其实他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文字发展的早期,一个字有不同写法是正常的,象形稍微有一点差距也是正常的。这个字象什么,学者解释很多,有人说是蟋蟀,有人说是天牛,有人说是蝗虫,还有其他说法。
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字都是画的蝉的象形,也就是知了的样子,它就是春夏秋冬的“夏”,主要有两点理由:1、形似。2、义合。
形似:商代的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不是图画,象形就是把字,要指代的事物的特征把它表现出来,比方说要表现牛,就画一个牛头,要表现羊,就画羊角,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甲骨文上很多字,就能判断出来。具体到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触须,宽宽的额头,另一个特征是网络状得、纱一样的薄翼,这一批字已经具备了这两个特征。
义合:蝉在夏天是常见其形,唱闻其声一种昆虫,作为夏天的特征之一,确实可以用蝉来表示夏天,甲骨文的“春”字,表示的草出生的样子,“秋”是庄家成熟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是蝉的意思。表示四季的,都是用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表达的,具体到夏,就是在夏天里叫着得知了,这也符合我们所说的蝉鸣夏的意思。
【对于夏这一国号的解释,学术界仍旧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有蟋蟀说,有天牛说,甚至夏国号的本意是猴,是源于原始部落对猴子的崇拜,那么对于这些林林总总的说法,我们能否找到有力的依据来证明,夏国号的本意就是蝉呢?而又为什么用一只小小的知了作为自己的国号呢?】
按照今天的认识,蝉在树木中产卵,孵出后的幼虫,称为蝉蛹,蝉蛹调到地上,会找疏松的土壤钻到地下去,在地下靠吸取树根的汁过日子,经过几次脱皮以后,多年以后破土而出,蜕掉最后一层干枯的浅黄色的壳,成年的蝉靠吸取树汁生活,蝉分为雌和雄,雌蝉在树木产卵,以此循环。雄蝉是以鸣叫为特征。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蝉的评价很高,曹植写《蝉赋》对蝉进行了高度赞扬,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也有首诗《蝉》表现蝉的高风亮节,“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诗别载》“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蝉有哪些高洁品性呢?他们认为蝉是餐风饮露的,不会被世间的污浊和尔虞我诈所侵染,出自污秽而不同流合污,纯洁清高。蝉高踞在树颠之上,鸣叫的声音能够传到很远的地方,居高声自远,文士们也希望自己的精神和魄力,自己的主张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为统治者所接受采纳,这是后来的。
在夏朝前后蝉具有的意义,玉蝉和蝉纹,时代早于夏朝的辽西红山文化中,江南良渚文化中,已经有了玉蝉,可能当时人们意识到了,蝉——蛹,这种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的神秘现象有关系,这种神秘现象,无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在商周时代,在青铜礼器上,大量地雕缕蝉纹图像,按照清朝冯云鹏兄弟所写的《金石索》的解释蝉纹的意思是取居高饮清之义。两汉时期,在丧葬的仪式中望死者嘴里放玉蝉,以寄托生命如蝉,获得再生的希望。
从很久远的时代,蝉能够蜕变、转生,蝉处于污秽而化成高洁,蝉居高而鸣远,蝉饮露而清高等等,已经逐渐的丰富和明显了起来,如此我们可以推断,启以蝉形的夏字作为国号,大概正是看中蝉代表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义,反映了启仿佛秦始皇帝嬴政那样,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愿望。也可以反映全新意义上的,确立了世袭制的夏朝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崇高地位。那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延绵不绝、世代永存、居高鸣远呢?
【夏朝第一个皇帝启,到最后一个皇帝桀,历经了十三代,历时四百多年,由于最后一个王桀的种种残暴,迷恋女色,夏朝的通知江河日下,最后被东方的商部落首领商,举兵消灭,尽管夏朝的灭亡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了,但它的影响却延续至今,到今天我们依然把华夏,作为中国的简称,我们仍就自称为华夏儿女,那么,夏国号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华夏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夏国号是华夏名号,以及华夏族称的来源,而华夏与中国两个名号组合,各取一字就成了中华,经过了几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从夏到诸夏。夏、商、周三代,商灭周,打的名义是反商复夏,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以夏作为政治和文化上的号召,以安抚和统治天下的黎民百姓,有显示自己心政权的渊源有自的,我不是夺了别人的天下,而是继承了祖宗的江山。为什么周人说反商复夏呢?这里面有历史和地理的两重渊源,从地理上看,夏商周三代,夏朝和周朝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商朝是由东方的民族建立的王朝,属于两个系统。从历史上看,周人先祖做过夏朝的农官,等到周人反商复夏成功以后,周朝就自称为夏,周天子所分封的诸侯国也就成为诸夏。
第二个步骤:从诸夏到华夏。诸夏毕竟是许多夏的意思,缺乏文化色彩,为了表示文化地位突出,强调和周天子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些诸夏国家进而又称华夏。华夏和华字的含义有关,原来华和花是可以互通假借的,草本植物开的花叫花,木本植物开的花叫华。用到文化上华就表示美丽的服装,高雅的文章,以及灿烂的文化。华夏文化也就显示了文化的传统的正宗,超凡脱俗。
第三个步骤:从华夏名号到华夏族称。春秋时期,属于华夏集团的诸侯国,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追求,政治取向,也就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奉周天子为主,攘夷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样华夏名号就带上了民族的意味,甚至成为民族的名称。华夏民族就是区别于蛮夷戎狄的,如同花一样美丽的夏。再到后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成为族称以后,华夏这个族称仍然在使用,如果说汉是正式族称的话,华夏就是汉族的雅称。寓意着高雅、优秀、美好的民族。
第四个步骤:从华夏到中华。中国和华夏个取一字组成中华,中华这个名号,大概在三国的时期才出现。接着夏国号的认识,再去探究商国号,商国号也是来自动物,来自什么动物呢?下次再讲。
商——从凡鸟到神鸟
【说起商朝,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殷墟的甲骨文。在殷墟甲骨文被发现之前,许多的中外学者认为商朝只是个传说中的王朝。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明确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商王世系表,使得商朝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那么,曾经真实存在的商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王朝?《诗经》有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又该怎样来解释呢?】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好一位残暴的君主桀,被东方的商族的首领,以仁慈宽厚而著称的汤最终击垮。夏叫了四百多年的蝉化成了蛹,钻到地下,等待重生。汤称为新的统治者,商朝经历了父子相称,或者兄终弟及,十七代三十个王,历时五百多年,大概从公元前十六世纪,也就是公元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数字都不是公认的,这反映了商朝的久远,或者没有文献记载,或者记载的比较简约,所以有很多事情往往搞不清楚,但是相对于夏朝,商朝的面貌好像清晰得多,商朝不仅我们今天能看到很多铸造在青铜器的金文,而且110多年前,我们发现了商朝的甲骨文,商朝的面貌变的非常清晰。
甲骨文是我们今天发现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甲骨文正式的发现年代,确定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之前在河南安阳市一代,农民挖地的时候,经常挖出一些龟甲和兽骨,有的有刻痕,这些龟甲和兽骨被当做,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中药,成为龙骨,因为药材商不收,带有刻痕的龙骨,农民为了卖钱,就把这些刻痕刮掉,甚至磨成粉末。
到了1899年,有一位在北京做官的山东人,王懿荣,国子监祭酒,因为生了疟疾,买了龙骨,偶然发现龙骨上有刻痕,仔细端详之下,原来这些刻痕市古代的文字,王懿荣经过一番研究解开了天大的秘密,这是商朝的文字,被当做中药材的龙骨,一变而为珍贵的古董身价暴涨,从1899年到现在,已经发现的带有文字的甲骨,有十万多片。在学术界有个非常苦涩的说法“人吞商史”,很多商代的史料,已经被磨粉迟到肚子里了。在甲骨文出现之前,中外学者认为商朝是传说的时代,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早的,体系也较为完整的文字,从史料价值来看也堪称最早的文献“档案库”,然而商朝人为什么把文字刻在动物上的甲骨上呢?这些神秘的文字究竟记录了一个怎样的商朝呢?】
甲骨文基本上商王的占卜的记录。商朝是最迷信的王朝,什么事情都要占卜,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是龟甲和牛骨,占卜的方法在甲骨的背面凿出小坑,然后放在火上烤,这样甲骨的正面就会出现纵向的裂痕,由专业人士根据裂痕来判断吉凶,然后把内容刻在甲骨上,这些刻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也叫卜辞。一片完整甲骨卜辞所包含的内容,由占卜如期、占卜人的名字、占卜的事情,如何行动,最后是否应验。这样的占卜卜辞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到地理,从国家大事到生活琐事,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状况,都会反映在甲骨文上。所以我们说甲骨文可以说是商朝历史的百科全书。
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商朝各个方面的情况,是我们揭秘商朝历史有力的工具,通过甲骨文我们知道商朝的一些特点。比方说商朝人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残杀奴隶,喜欢迁移,农牧兼营,爱好喝酒。通过甲骨文我们确认了现在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而且殷墟还是知道确切位置的最早都城。
【殷墟已被确认为商朝的都城,但是奇怪的是既然是商朝的遗址,叫商墟才对,可为什么叫殷墟,商朝的很多历史是记录在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现代常常把商叫做殷或殷商,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把有商代商人的“商”,改成殷代殷人,商和殷到底有什么关系,到底那一个才是真正的国号呢?】
这个王朝或者国家,到底是称殷还是称商呢?名号不是小事,名不正则言不顺,何况是国号,一个国家建立的时候,国号必定是唯一的,问题是属于商还是属于殷,我们通过甲骨文研究知道了,商是本号,是对自己国家的自称,殷是别号,是他称,是周朝以及周朝以后的人对商朝的一种称法。那么这种情况很像三国刘邦的政权,自称汉他称蜀,按照古文字学家的看法,先有夷后有殷,殷是夷的发展,也是夷的繁体字,夷是一种民族的称呼,先秦时代在中原地区的四边的民族,我们成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夷,是一个“大”一个“弓”,弓就是弓箭,大就是人,人伸开胳膊叉开双腿就是大,夷就是东方善于引弓射箭的民族,商人起源于东方的黄河下游流域,商人喜欢迁移,类似于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往往善于引弓射箭的。
具体到殷、夷这个称呼,周朝人依据早先商人的方位和特征,专称商朝为殷,泛指东方民族的夷,殷不是国号,商朝的国号还是商,殷是后人的称呼。
【既然商是那个朝代唯一的正宗的国号,那么商国号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意思呢?考古观点认为商朝以商立国,鼓励贸易和经商,甚至用商作为王朝的名称,而后世的商人一词也是来源于此,那么这样的说法是不是正确呢?】
商国号的来源说法也是众多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商国号来源于地名,至于这个叫商的地方在那里说不清楚,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为人津津乐道,商国号来源于这个国家的人,特别善于经商做生意,所用叫商了,其实恰恰相反,地名的商,经商的商,都来自商国或者商族,就好像英语里瓷器的china,来源于中国的china,我们讨论名号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因果关系,颠因为果,本末倒置,就会闹笑话。
商国号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意思,解答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颂》这个史料是可信的,因为这是商朝后人在宗庙祭祀祖先的颂歌,但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里有两个疑问,一个是玄鸟是什么鸟?玄鸟生商,这个商是人是地是族?在商朝先祖里面没有叫商的人,鸟也不可能生出地来,所用生出来的应该是族。在母系氏族长见这样情况,后来的商人为了神话他们的始祖,就编了这个传说。
《史记·殷本纪》中间的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吞下鸟蛋是不可能怀孕的,也许是以前已经怀孕了,只是没感觉而已,也许简狄生的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吞下玄鸟蛋是因为对原始图腾的崇拜,商人是以玄鸟为图腾的,把玄鸟作为父系的祖先,玄鸟的玄有三个基本定义,深奥、虚幻和黑色,玄鸟就是黑色的鸟。按照专家考证,玄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燕,一种说法是凤,说是燕子的说法是传统的优势说法,很明显燕子的上体是黑色的。说是凤凰的说法的,也有一定的依据,比方说战国大诗人屈原,在说到商族的起源的时候,在《天问》有这样的提问;“玄鸟致贻,女何喜?”到了《离骚》里说:“有娀之佚女……凤凰既受诒兮, 恐高辛之先我”,同样一件事情,前面是燕子,后面是凤凰,可见屈原作品中的玄鸟,屈原作品里面的玄鸟就是凤凰。
其实我们换个思路,以上两种说法之间并没有矛盾,首先在中国的第一部辞典,最终成书于西汉的《尔雅》中间,是把凤凰和燕子看为一体,凤凰就是燕子,凤是一个总称,雄的叫凤,雌的叫凰,现在有的女孩子,起名愿意叫凤,按原始的意义来说,是把性别搞错了,玄鸟是商族的图腾,起初是燕子,这是实有的凡鸟,后来经过不断的渲染、神话变成了凤凰,这是虚构的神鸟。凤凰图腾的成立,又为商成为族名,进而成为国号奠定了基础。
【图腾本来是北美印第安人的土语,意思是他的戚族,指的是原始民族的一种信仰,有学者指出,原始民族名称的起源,常与他们的图腾崇拜有关,也就是说他们不但一些动植物图腾奉为神灵,而且把他作为自己民族的名称,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往往是一直,那么商族的名称,是否也来自他们顶礼膜拜的凤凰图腾呢?商国号和凤凰图腾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我们不妨找出甲骨文中的凤和商字,来进行比较,凤字的下部是鸟身的象形,上部是凤鸟头上的冠羽。商字的上部也是凤鸟头上的冠羽,下部两种写法,一种带口字,一种不带,不带口的,好像是祭祀用的台子,带口的是祭祀的台子加上念念有词的嘴巴。那么果然这样的话,根据凤字创造出来的商字,表达的应该是在祭祀台子的上面,摆置着神圣的凤凰的形象,人们念念有词的祭祀着凤凰,于是商成为族名。寄托着商人对父系祖先玄鸟的尊崇和感激,表达商人对平安'美好未来的向往,宣扬着商人的神奇和强大,我们可以说凤图腾和商族名,在这里获得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和奇妙的协调。
我们再来是商成为国号,商从族名上升到国号,是从汤开始的,从商族的始祖契到汤,经历了十四代,基本上就相当于整个的夏朝,契曾经当过大禹治水的助手,随着夏朝统治的腐败,夏朝国势的衰弱,东方的商族却在逐渐的强盛,到了汤的时候,经过11战而最终灭夏,俘虏了夏的末代君主桀,并且把桀流放到了南巢,也就是今天安徽的巢湖。桀心情郁闷,过了不久就死掉了,汤成了新的统治者,定国号为商。
定国号为商,有两层考虑:1、可以彰显商族的功绩,突出商成为统治民族的地位。2、商来源于凤,而凤是神鸟,是天上的天父和人间的天子之间的信使,把国号定为商有神化这个政权的意味,可以神化这个政权的崇高的历史地位。
汤所建立的有神化色彩的,又特别迷信鬼神的商朝,延续了五百多年,然后被周朝所取代,因为后来没有那个王朝沿用了商国号,所用一般认为,在历史上没有多大影响,起码比夏、周、秦、汉、唐,这些国号影响要小的多,其实不然。自从商朝建立以后,作为商族名商国号来源的凤凰,它的形象越来越神奇,象征意义越来越丰富,到 后来凤凰就全面代言了中华文化的品质,凤凰的出现就是顺天道、尚人文’致太平、向光明的一种象征,一种祥瑞,凤凰所在就是道德、善良、自然、宁静、美丽、吉祥所在。
而到了今天,原始夏人的蛇图腾的,集走兽形象之大成的龙的形象,和来源于商朝的,集飞禽形象之大成的凤凰形象,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最显眼的符号,最鲜明的象征,最主要的吉祥物,我们经常说的龙凤呈祥就是这个意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这只神奇的凤凰展翅遨游了500多年,然后收翅歇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民族周朝成了中原地区新的主人,那么周朝国号又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和动物有关系呢?下次再讲。
周——民以食为天
【夏、商、周被称为中国的上古三代,也称为青铜时代。在夏、商、周三代当中,相比于年代久远、面目模糊的夏朝和信奉鬼神、野蛮好战的商朝,重礼仪,重人文的周朝得到了后世更多的称道。中国传统时代的许多王朝,都把周朝看做是完美的王朝,那么这个倍受推崇的周朝,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夏国号和夏天的知了有关,商国号来源于神秘的玄鸟,那么周国号又是什么意思呢?】
周朝给人们的感觉是踏实、厚重、规矩、经典,在夏商周三代当中,从从古到今周朝受后人的称道更多,那么都称道什么呢?我想概括几个方面:
第一点:国运长久。周朝32代,37王,大约800年左右,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间,他的延续时间是最长的,我们国家很尊敬老人,那么对于国家也是这样,长命的王朝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除了夏商周三代都超过300年以外,以后的王朝没有超过300年的,也因为周朝太长久了,加上国势的变化,所用后人把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分为建都在今天洛阳周天子有名无实的东周(公元前770-256年),和建都西安的周天子有名有实的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又把东周再分两段,以尊王攘夷大国争霸为特征的春秋(公元前770年-476年),以相互征伐合纵连横为特征的战国(公元前475年-221年)。
第二点:封建诸侯。周天子大肆分封同姓的亲戚,异姓的功臣,古先帝王的后代,以及一些亲顺的势力,周朝的初年所分封的诸侯国有七十多个,战国七雄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从字面意义来说,最典型的封建社会是周朝。
第三点:制礼作乐。周天子封建诸侯当然不是,建立脱离周天子控制的独立王国,这些诸侯国和天子之间,是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为了明确分封各级之间的,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还有为了规范各自的名分,各自的行为,因此配合分封制,周朝就要建立一整套严密的制度,提出一连串繁琐的礼仪、道德、规范,否则就会乱套,这就是周朝的制礼作乐。
什么叫制礼作乐,按照今天的话就是政治文化,尤其是西周的政治文化,受备受后世推崇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已经乱套了,秩序已经紊乱了,孔子一方面哀叹礼崩乐坏,另外一方面他非常缅怀西周的制度。孔子以后的儒家也一直是以周朝的制度,周礼的模式为样板,历代要搞托古改制,宣扬的都是要恢复周朝的东西,有时候干脆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国号,比方说北周(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81年),南北朝的北周,就是隋朝前面的小王朝,比方说武周(公元690年-公元705年)的武曌,比方说后周(公元951-公元960年),五代中间最后一个后周。北周、武周、后周国号都是周,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周朝在历史上深远的历史影响。
第四点:农业文明。周朝的制礼作乐,周朝的深远影响,都和周朝的经济基础有关系,中国,尤其是汉族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农业,一个是儒家,农业和儒家是相互协调,高度配合的,我们强调重农抑商,安土重迁,人生背井离乡视作是莫大的痛苦。我们强调家族观念,强调四世同堂,对于家要四世同堂,对于国来说要统一观念。我们尊重传统,农业社会老人有经验,中国社会是尊老爱幼。这一系列的讲究都产生于农耕文化土壤。在这种农耕文化的土壤里,在儒家思想的观念里,我们把周朝看做一个典范的。
【一个王朝政权的稳固,一个国家国运的长久,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实力的支撑,早中国历史上,周朝堪称以农立国的典范,正是繁荣了农耕经济,使得周朝长久的维持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也是从周朝开始,无农不稳的思想延续至今,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周这个国号,最初就是国家与农业水乳交融的象征,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作为国号的这个周字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古文字的周,在甲骨文、金文当中是怎么写的这是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而且非常形象,可以望文生义,在甲骨文中周字的写法分两种,第一种写法的周字,他的特点是边缘不整齐的,第二种写法的周字是方方正正的,大多数学者对这两种写法不加区别,都是田中禾苗的意思,少数更为仔细的学者看出这两者的区别,第一种写法是田野种禾苗,第二种写法是田间种禾苗的意思。
在金文当中,金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有三种写法,前面两种和甲骨文是一样的,第三种写法在下面加上一个口字,金文和甲骨文都有简写和繁写,简写和今天的周差不多了。周字为什么这样写?从文字发展的规律来看,它应该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田野种,到田间种。到种禾养口,简而言之,周字就是在田里种庄稼,户口养命的意思。
甲骨文金文当中的周,纵横的线条,象征着就是阡陌,阡陌中间的点就是庄稼,周字诠释的就是这种既浅显由深刻的,民以食为天的道理,这句话最早见于《汉书》的《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民者以食为天”,国家以老百姓为根本,老百姓以粮食为根本。食从何来?除了狩猎、游牧、捕鱼的方法,获得动物性食物以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农耕而收获的植物性食物,所用开垦土地、种植庄稼、收获粮食、养育百姓,这才是周字最早的÷义。
【如果说开垦土地、种植庄稼、收获粮食、养育百姓,就是周字的本意,那么我们不仅要问,无论那个时代都是民以食为天,夏朝和商朝的人也要种植庄稼糊口养命,他们的统治者为什么不以种植粮食的周作为国号呢?周人以周作为自己国家的国号,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周这个字成为族称,成为后来的国号,和周这个民族的发家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始祖叫弃,也确实曾经是个弃儿,按照《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就是今天山西的西南部有个部落有邰氏,一个女子叫姜嫄,有一天到郊外去游玩,看见一个巨人的脚印,脚印都这么大,这个人一定长得高大英俊,出于好奇她就把脚踩在了巨人的脚印上,就在一刹那,仿佛有股魔力。充遍了姜嫄的全身,姜嫄怀孕了,十月怀胎后,姜嫄产下一个男孩。
商朝的始祖是契是他的母亲简狄吞鸟蛋生出来的,夏朝的始祖禹,是他的母亲修己,吞食了以了薏米,然后剖腹产出生的。夏商周这三个王朝,他们的始祖出生,都有点传奇,这就是反应当时社会状况,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而夏朝的禹,商朝的契,周朝的弃,又被当成了始祖,说明从这三位开始,三个民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阶段。我们回过头来说弃,姜嫄想把孩子扔掉,先扔到了狭窄的巷子里,巷子中的牛马都绕着这个孩子而行,姜嫄一看不行,又把孩子扔到了山林里,孩子仍然安全无恙,姜嫄再把孩子扔到结冰的河上,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天上很多大鸟飞下来,用翅膀覆盖孩子,给他取暖,到了这一步,姜嫄意识到这个小男孩不是平凡的人,有神灵庇护。所以姜嫄就把孩子抱回来,决定抚养他长大,因为这个孩子被多次抛弃过,所以姜嫄给他起名字叫弃。
弃长大以后,果然不同凡响,是当时天才的农艺师,按照《诗经》里的描述,弃从小就喜欢种植各种作物,把种麻、种大豆、种谷子、种麦子、种瓜果等,作为游戏来玩,长大以后擅长农事活动,精通耕作技术,他根据不同的土地的特性,种植不同的作物,完善了、提高了各种农事的步骤,弃所种植的庄稼总比别人的收成高许多,弃非常愿意帮助大家共同致富,经常到各地去考察农业发展状况,传授农业知识,弃的名气就越来越大。
据说当年尧帝,请弃做了农官,舜帝也请弃做了农官,而且授予弃一个称号:后稷。这是个不得了的称号,就稷王的意思,就农神的意思,后稷的,后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讲时间的,一个是讲身份的,皇后是地位最高的女人,后以前指的的是男性的君主,夏朝的开国君启,又叫夏后启,再往前推,后又变成了女性,在母系氏族的时代,养育了本族全部子女的高母,是里所当然的就是领袖,她的名字就叫后,不关性别怎么变,这个是个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稷就是谷子,去皮就是小米。是生产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主要的农作物,在当时是平民百姓糊口养命的主要粮食,以致后来稷成了粮食或者庄稼的总称。这个意思今天还保留着,社稷,社就是土地,稷就是粮食,弃使人们丰衣足食,所用弃被称为后稷。
【弃不仅是周朝的始祖,也是开创中国农业文明的始祖,由弃丰富起来的农作物,由弃完善起来的农耕技术,最终奠定了中国传统时代,以农为主的经济社会格局,那么作为天才的农艺师,作为农神后稷,弃与周族里有什么关系,周又是如何从小族之民,变成小国之号,并且成为天下共号的呢?】
这里面经过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作物稷到民族名称周。周字是田野、田间种禾的意思,周就是在田里种稷的象征,弃又被成为后稷,这两者就交织在一起,这个民族的图腾就是稷,以图腾来命名民族称,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所用大概就是弃的时候,这支民族得名为周。
第二个阶段:从周族到小国周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一方面周族受到游牧民族戎狄的侵扰,有过多次大规模的迁移,在今天甘肃、陕西的很多地方,都留下周人的足迹。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先祖弃,给他们留下的好传统,重视农业,不断探索新的作物,不断提高耕作技术,弃以后的很多代一直担任夏朝的农官,发展到了公元前十二世纪的时候,古公亶父的时候,周人迁移到了今天陕西西岐山县,东面的岐山脚下,岐下置原被称为周原,古公亶父率领着周族人画地制亩,筑城立社,设官分职,开始了周人建立国家的过程,周人把古公亶父成为太王,古公亶父的时代,周族无疑已经建立了国家。只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小国而已,也正是因为周原,古公亶父率领周人,开始了一个伟大的事业。翦商,也就是征服商朝。
第三个阶段:从周国到周王朝。古公亶父的儿子,商王任命的牧师季历,就被商朝囚禁到死,季历的儿子姬昌,被商朝任命为西伯,西方诸侯的老大,也被商朝囚禁七年当中,画八卦,演绎六十四卦,所用后人称为周易。也就是在姬昌的时候,周人迁到了丰邑,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市一带,群山环绕,土地肥沃,周人力量进一步增强,再往下到了姬昌的儿子姬发的时候,在姜太公等人的辅佐之下,经过牧野决战,终于灭了商朝,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宣布,周革殷命,标着这周朝的建立,商朝的灭亡。
周这个地方性的国号,也就统一称为王朝的国号,而商、周这两个王朝的改朝换代也给我们许多启发,周朝的成功在于懂得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在于重视人们胜于重视鬼神,商朝的灭亡在于过分迷信神秘的占卜,重视鬼神胜于重视人民,这就是给我们的启示,接下来的周、秦的改朝换代,给我们的启示更要深刻,是什么启示呢?下次再讲。
秦——马倌的传奇
历时十五年的秦朝史,那是不可一世的辉煌和灰飞烟灭的惨烈,在转瞬之间。在那辉煌的时刻,秦始皇帝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个国家否定了世卿世禄,废止了封藩建国,实行、确立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行政制,周朝的分封到了这个时候完全变了秦始皇帝完成的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然而,也是这个秦始皇帝,焚书坑儒,实施绝对的思想控制;严刑峻法,进行残暴的统治;所谓“苛政猛于虎”,很快就使得久经战乱、盼望太平、亟待休息的天下百姓民怨沸腾,丧失了民心。
那么在那惨烈的时刻,嬴政尸骨未寒,天下已经鼎沸,陈胜、吴广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被秦朝灭亡的那些六国旧贵们,这个时候也乘机起兵,以图兴亡继绝。而在咸阳的秦国宫廷里,宦官赵高杀左丞相李斯,杀秦二世胡亥。然后秦王子婴又杀赵高,那么在这内外的煎熬当中,不到三年,曾经不可一世的秦朝就灰飞烟灭了,成为了历史。但是秦朝成为历史,只是成了传统历史纪年中的历史,从真正的历史事实来说,秦朝的影响悠远绵长,直到今天都没有成为历史。
秦是中国历史上国运最为短促的统一的中原王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只有十五年。但是,为了这修成正果的十五年,秦人在铁与火的熔炉里锻炼了六百多年,不容易啊。
这六百多年我们可以成为是秦国史,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以后这颗正果的肉是没有了,但是种子还在,而且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直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枝繁叶茂,浓荫蔽日,这两千多年,我们可以称为秦后史。所以秦史的理解今天分为三大块。秦国史,秦朝史,秦后史。前后延续的时间,将近三千年。
历时六百多年的秦国史,那是艰难曲折,不断进取的漫长的岁月。那么秦人从天子脚下的马倌,最后成长为令人恐怖的战国七雄中的一只猛虎。
历时十五年的秦朝史,那是不可一世的辉煌和灰飞烟灭的惨烈,在转瞬之间。在那辉煌的时刻,秦始皇帝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个国家否定了世卿世禄,废止了封藩建国,实行、确立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行政制,周朝的分封到了这个时候完全变了
这个国家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货币,统一计量单位,也就是度量衡,统一道路的规格,车轮间的距离,甚至两边怎么种树都统一了。甚至企图把天下的黎民,统一成之知道种田和打仗的黎民,这个国家的疆域都是皇帝一人的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到这里终于称为了现实。
秦始皇帝完成的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然而,也是这个秦始皇帝,焚书坑儒,实施绝对的思想控制;严刑峻法,进行残暴的统治;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修骊山墓,修长城,修驰道,修灵渠,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人民负担不起,所谓“苛政猛于虎”,很快就使得久经战乱、盼望太平、亟待休息的天下百姓民怨沸腾,丧失了民心。
那么在那惨烈的时刻,嬴政尸骨未寒,天下已经鼎沸,陈胜、吴广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被秦朝灭亡的那些六国旧贵们,这个时候也乘机起兵,以图兴亡继绝。而在咸阳的秦国宫廷里,宦官赵高杀左丞相李斯,杀秦二世胡亥。然后秦王子婴又杀赵高,那么在这内外的煎熬当中,不到三年,曾经不可一世的秦朝就灰飞烟灭了,成为了历史。但是秦朝成为历史,只是成了传统历史纪年中的历史,从真正的历史事实来说,秦朝的影响悠远绵长,直到今天都没有成为历史。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秦始皇根本不能建立一个传至万代的王朝,胆他所建立的帝国制度,虽然偶有间断,却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被证明是世界上最持久的政治制度……秦的名称chin,很恰当地成为中国在西方文字中的名称china的来源。
下面就让我们说说,这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影响深远的秦国,我们先来看看古文字当中的秦史怎么写的,以及最早的字书当中的秦,是怎么解释的。在最早的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两个解释,1、伯益之后所封国。2、禾名。伯益就是益,是大禹治水的助手,曾经被禹选为继承人,后来被禹的儿子杀了,因为秦人把益认作自己的祖先,所以伯益之后所封国。禾名,就是禾苗的名字。
那么哪个是本意呢?我们先看一下秦字的写法,我们选择了四个字体,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秦国的大篆,秦朝的小篆。大篆和小篆的上部,以及小篆的下部,已经变形了,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甲骨文和金文,秦字的下部是两个禾,象形的是禾苗在密植丛生长在一起,上部的中间,像宝葫芦一样的字符,象形的是禾苗的禾穗,是朝天生长的,我们知道一般的禾穗会弯下来,上部的左右好像一对爪子一样的东西,表示双手收获,从字形来看,秦应该是密植丛生禾穗向天的禾。
我们回到《说文解字》,把秦这个字列在禾部,禾是表意的符号,我们基本可以断定,秦这个字的初义是禾,而不是国号,这个密植丛生禾穗向天的禾,是一种什么植物?经过考证禾是指现在称作草谷或者毛谷的禾本科优质牧草,猫尾草,马和骡子最喜欢吃,这种牧草在我们今天的西北、东北和华北还有种植。
【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国号都是有着很深的寓意,如商为凤、汉为天地对应、晋为巍峨高大、大清为胜过大明、可是通过胡教授的介绍,我们知道秦的本意只是一种牧草,那么,秦这个只能作为饲料的牧草,怎么能最终成为国号的呢?】
这和秦人立国的历史密切相关,秦人的立国始于非子,按照《史记》的记载,说非子住在犬丘,今天的天水市和礼县一带,善于养马,周孝王听说以后,就把非子召来,让他为周王室养马,非子在汧水和渭水之间,大概是陕西宝鸡一带,马养的是膘肥体壮,而且繁殖率很高,周天很高兴,就把非子召来,说你的祖先伯益为舜帝主持驯养牲畜,牲畜的繁殖率很高,所以舜帝就赏给他一块土地,又赐他姓赢,现在也养的这么好,朕也封给你一块土地,作为附庸吧。
秦作为一种政治实体,正式开始于非子,大约是公元前891年-公元前886年,这个附庸小国,国号就叫秦。这个叫秦的牧草在当时很重要,非子的地位很低,只不过是一个马夫,封给他附庸是很难想象的,附庸是比诸侯小的国,为了纪念这份荣耀,为了标志立国的根本,所以国号就叫秦。
【既然最初的秦,只是非子的附庸小国,但是在当时这样的小国,地位也是很低微的,那么秦怎么从遥远的附庸变成统一天下的帝国了呢?那么统一帝国的皇帝嬴政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以秦仲为大夫,让秦仲组织力量抗击西戎,大夫是低于诸侯,高于附庸的一级,非子的国家从附庸上升到大夫了,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秦是开始于秦仲的,公元前770年,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有功,就是河南洛阳,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秦从大夫上升为诸侯,秦成了诸侯国的国号了。周平王和秦襄公说:“绒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绒,既有其地。”,这个空头支票是有很大作用的,他为秦以后开疆扩土提供了一个正当理由。
公元前623年,经过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努力,秦穆公以五张羊皮换回了虞国人百里奚,在百里奚的主持下,在一个使者由余的谋划下,灭国十二,拓地千里,独霸西戎,成了西方的霸主。
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在位期间,卫国人公孙鞅入秦变法,编制户籍,什伍连坐,奖励农站,革除陋习,史书记载说:“民以殷盛,国以富强”逐渐成长为虎狼之国,东汉的王充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为秦奠定平灭东方六国的基础,后来商鞅死了,但是商鞅的法度、制度被秦国用了下来。
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继位,到公元前238年的时候,嬴政亲政,秦始皇雄才大略而又残暴冷血,嬴政的父亲是谁,是一段公案,说不清楚。秦始皇的长相《史记 秦始皇本纪》说:“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凹陷的鼻梁,细长的眼,鸡胸,豺狼的似的喉声,是个残疾人,可能有软骨病,如此的身世和长相,造成了秦始皇的自卑、压抑'猜忌、残暴、多疑的性格,然而也是嬴政在李斯、蔚缭、白起、王翦等人的辅佐,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历经十年,先后灭了关东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大业。
公元前221年,从这一年开始,秦这个国号名至实归的从诸侯国的国号,变成;饿统一帝国的国号。
公元前207年,秦又从帝国的国号变成了王国的国号,项羽的军队在巨鹿打败了秦军的主力,刘邦的军队正杀向关中,在这种情况下,赵高对大臣们说:“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盘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于是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婴为秦王。第二年,子婴投降了刘邦,后来为项羽所杀,秦朝灭亡。
【秦从非常小的附庸小国,上升到诸侯,从诸侯上升到大夫,从大夫上升到帝国,秦人从级别很低的周天子的马倌,步步高升了,成为了君临天下的皇帝,创造了空前的传奇,那么这个传奇是怎么创造的呢?秦这个强大的秦国,怎么又会在十五年之后,就轰然倒塌了呢?】
我想有几点值得我们总结:
第一点:发挥优势。非子就发挥了他的部族善于养马的优势,一跃成为附庸。
第二点:抓住时机。秦襄公抓住时机派兵勤王,救周平王,送周平王,于是一跃而成为诸侯。
第三点:找准方向。秦穆公东进失败以后,迅速调转方向转个向西,于是一跃而成为霸主。
第四点:彻底改革。商鞅办法奠定了秦灭六国的基础,勇猛出击,李白说:“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第五点:引进人才,借天下之智,秦国本身没有人才,他招贤纳才。
第六点:马上打天下。秦人善于养马,善于驯马、善于驾马,秦人本身就是游牧部族,马是罪为浓重的色彩,秦人就像后来,征服亚欧大陆的蒙古骑兵一样,金戈铁马,兼并天下,创造恒古未有的兵马传奇。
我们看看兵马俑就能得到鲜明的、真是的、形象的全面的反应,那些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正是两千多年前,征服天下的,秦国的梦幻兵团。从附庸小国到统一帝国,以秦作为他的国号真的是名副其实,没有马就没有秦国,没有牧草就不会有马。这就是秦作为国号一直延续下来的原因。
以马得天下的秦人,也是以马失天下的,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太相信战马嘶鸣的力量了,在打天下的时候,战马的作用远远胜过更牛,到知天下的时候,更牛的作用就超过了战马。下马牵牛才是更重要的,秦人是少了或者迟了这样的转变。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自我感觉很好,讨厌书生,他自负的说:“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刘邦大悟,推行仁政,重视农业。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得两汉延续了四百多年,汉就是国号,相对于秦来说,汉这个国号要显得有文化的多,汉是什么意思呢?下次再讲。
汉——愤怒中的安慰
【汉朝是继续秦朝之后,出现的大一统帝国,汉朝国立强盛,经济繁荣,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十分频繁,为中华文化文明的延续百世,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朝共历400多年,时至今日汉朝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比如我们经常说起的汉语、汉字、汉族等词汇,就来源于汉国号,那么这个汉国号究竟是怎么来的,汉朝的兴衰成败,又会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在中国历代国号当中,很多国号已经成为历史,哪怕宋元明清,今天都不再用了,但是汉国号仍然活在今天。汉这个字我想大家不仅不陌生,而且还非常熟悉。那么,中国的民族,一个主要的民族称汉,那么汉民族就是从汉国号来的。由汉民族、汉族这个称呼,汉这个字成了现在社会生活当中使用场合非常多,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我们经常讲汉人、汉语、汉字,甚至国外把研究中国的学问就称作汉学。所以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来说,汉可以说是一个最鲜明的标志,最显眼的符号。
那么这个标志和符号是从哪里来的呢?来自于汉国号。道理很简单,没有汉国号哪来的汉族称,没有汉高祖刘邦,又哪来的汉国号。谈起汉国号,我们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在中国历代的开国大帝当中是非常显眼的人物,他出身于平民,中国历史有两位出身于平民的大皇帝,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一位是汉高祖刘邦,刘邦是汉朝的建立者,是秦朝以后又一个统一王朝,曾经强大的秦朝十五年就灰飞烟灭了。
为什么秦朝这么短就灭亡了,我们有三句豪言壮语可以了解大概。一句话是出身平民的陈胜说的,陈胜再大泽乡起义的时候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二句话事刘邦说的,刘邦是个乡里的小吏,有次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壮观场面,不禁感慨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三句话是楚国贵族之后项羽说的,项羽在江东也是看到秦始皇备极尊贵的样子,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我们可以看出秦朝虽然统一天下了,但是却不太平。
严刑峻法,苛捐杂税,统治残暴的秦朝,正是由于在陈胜、项羽、刘邦这些有雄心大志的人的反抗之下被推翻的。
【秦亡汉出,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灰飞烟灭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而持久的王朝汉,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的大统一,汉朝指仗力竭。开疆扩土,建立了此后两千多年,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与广袤疆域的基础,那么这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汉朝,究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汉朝的建立,竟然是因为项羽和刘邦的两次违约,先出现了汉王国,后出现了汉帝国。
第一次违约:项羽对刘邦的违约。公元前206年2月,西楚霸王项羽支持分封,沛公刘邦被封为汉王,这是汉王国开始出现的年份,也是汉国号出现的年份,东汉班固的《汉书·萧何传》记载: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楚怀王和他们约定那个先入关那个为王。沛公即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日:“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
这段史料的背景,公元前209年,陈胜反秦,天下纷起相应,有两支力量逐渐成长为反秦的主力,就是项羽和刘邦,陈胜被他的车夫庄贾所谋杀,项羽和叔父项梁,找到了在民间牧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拥立威望,沿用楚怀王这个名称,推为天下共主。
到了207年,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击溃了秦军的主力,次年,刘邦入关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秦朝灭亡。共同的敌人秦朝灭亡,刘邦和项羽之间产生了矛盾,按照楚怀王和诸侯们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刘邦应该被封为汉中王,然而支持分封的项羽,就违背了约定,改封刘邦为汉王,关中是秦朝的故都所在,非常富庶。而项羽封给刘邦的巴蜀汉中,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的汉中地区,相对来说要偏僻的多,秦朝的时候是把犯人流放到巴蜀的。
项羽对立有大功的刘邦,仿佛对待犯人一样,的确太过分了。项羽说: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这属于强词夺理,玩弄概念的狡辩,按照《史记》记载,战国秦汉时候的关中,大体上等于今天的陕西关中,而巴郡、蜀郡、汉中郡不在其内,项羽对刘邦非常不放心,作为统帅的项羽是有野心的,项羽想取代已经尊称为楚义帝的熊心,他认为最大的障碍就在刘邦。刘邦有宽厚长者之誉,刘邦入关以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关中百姓的民心。
项羽把刘邦封到汉中以后,还层层封堵刘邦的汉国,汉国的都城,在陕西汉中的南郑,汉中的北面是秦岭,又在关中分封了三位秦朝的降将为王,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来堵住刘邦入关的可能性。又在关中的东面洛阳封了申阳为河南王,如此封堵之下。项羽认为刘邦势难翻身了,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天的江苏徐州,拥有九个郡的封土,以图控制其他诸侯。
有了这一段背景,刘邦怒有其因,怒得其理,就当时的实力想和项羽开战的话,时机没有成熟。项羽的军队四十万,刘邦的军队十万,重寡比例太悬殊了,而且楚军善战,刘邦出身农民。项羽有家世背景,项羽与楚怀王密切的关系也是刘邦不具备的。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只能委屈求全。
第二次违约:是刘邦对项羽违约。因为这次违约出现汉帝国,汉成了统一王国的国号。刘邦在愤怒无奈之中,到汉中做起了汉王,很快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暗度陈仓,攻占了关中,向东发展,拉开了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之争,到公元前203年,彼此都有点疲惫的情况下,项羽提出和刘邦平分天下,以今天河南荥阳的鸿沟为界,以西归汉,以东归楚。
鸿沟协议签订以后,项羽就率兵东归了,刘邦向项羽学习,很快违约,向项羽发起攻击,最后,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刘邦得了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汉,统一的汉帝国正式建立,历史就是这么无聊,或者有趣。因为不可一世的项羽的违约,使得本来可以做关中王得刘邦,做了汉王,并引发以后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也审时度势的违了一次约,最终逼死勇而无谋的项羽,称帝建国,国号为汉。
【通过胡教授的讲座,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刘邦做汉王是很不情愿的,被迫的,那么刘邦得了天下以后,是有机会改掉这个对他有屈辱意味的汉这个名称的,可是出人意料的刘邦把他的统一国家也命名为汉,那么汉这个国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也在《汉书·萧何传》里面记载了一句话,萧何劝刘邦去做汉王的时候,说的一句话: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就是这句话,得到了安慰,才去做的汉王。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刘邦后来确定帝国国号为汉,也和萧何的这句劝说有关。
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这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古代天文知识,三国的时候有位学者叫孟康,说:语。古语也,言地之有汉,若天之有河汉,名号休美。晋朝的一位大臣说:流俗语云天汉,其言常以云配天,此美名也。无论先秦时期的古话,还是秦汉时候的流行话,都把天上的银河称为汉,汉即指天河,又称天汉,提到汉就自然的联想到天,这就是这句话得意思。
天汉这个流行词被天和汉联系在一起,从这意义上说,汉就是美名。以汉作为王国之号也就是美好的名号,名字很吉利。东汉一位著名的文人,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写过《汉津赋》里面吟咏汉水说: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这里最值得关注的是:配名位乎天汉兮。名声和地位方面,地上的汉相当于天上的汉,显示地汉和天汉的对应关系。
地上的汉水是由西北流向东南,夏天我们看天象,天上的银河也是西北流向东南,这是一致的,所以天上的汉,它的名称是来源于地上的汉。我们可以说,在刘邦那个时候,汉是上合天文之天象,中符人事之休美,下应地理之汉中的一个名号,萧何拿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来劝说刘邦,具有关键的心理安慰作用,所以刘邦得天下以后也就顺理成章的,以汉作为他的帝国的国号。
汉国号作为刘邦的王国之号,使用了五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作为统一王朝的帝国国号使用了210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到了公元前8年王莽篡汉,刘家的天下变成王家的天下,国号有汉变成了新,但是汉国号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新朝是很短暂的,随后,一脉相承的汉国号,就有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重建了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再往后又有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再建汉(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这三个汉史书上叫法是不一样的,分别是前汉、后汉、季汉,或者西汉、东汉、蜀汉,他是一脉相承的,这三个汉加在一起,四个半世纪450年,所以汉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号之一,并且向族称和称谓方面发展。
【中国传统时代,世世袭制王朝的历史历时四千多年,随着朝代更迭,短命王朝、分裂王朝国号,已经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也有永远被人们记住,并且时时今天仍然没有远离我们的国号,汉就是其中之一,那么汉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呢?】
主要有三点:
1、汉为后来的许多汉族和非汉族的建国者所沿袭。十六国的时候,刘渊,李寿,五代的刘知远,十国的王建,刘龑,刘崇,元朝末年的陈友谅,他们都用汉这个国号。沿袭汉国号者以姓刘的居多,往往是以刘邦后裔的身份,和刘邦的汉,刘秀的汉,刘备的汉攀附关系,借以表明建国的依据。中国古代的国号是家天下国号,国家是君、家、国三位一体的王朝,国号就是某一姓帝王,延续统治的象征。延续汉国号的刘渊是匈奴族,刘知远和刘崇都是沙陀族,非汉民族延续汉国号,表明一点,这些民族只要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就必须认可接纳乃至融入汉族的文化系统和历史系统当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化”。
2、汉成为域外有关中国的一种习惯称谓。就外国人给我们国家起的名字,中国自古以来改朝换代太多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一是:有代表性的国号来称呼,比如:称汉,称唐。二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名号来称呼,比如:中华。三是:干脆给中国另外起个名字,比如:赛里斯,桃花石。
3、汉演化为此后直到现今汉族的族称。从历史的观点来说,汉族的族称有过变化,在之前,叫诸夏或者华夏,到了魏晋以后,汉这个族称逐渐取代了诸夏或者华夏,比如:汉人、汉族、汉子等,诸夏、华夏、汉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规模大小的不同,只有先后关系的区别,汉族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所以我们说刘邦、刘秀、刘邦这些汉,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广泛而深远,其中有汉国号演化为直到今天的汉族称,无疑就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方面,人不可不知姓名,国不可没有国号,作为汉族也应该直到汉国号的来源、取义和影响,我们关于汉国号就讲到这里。
新——始作俑者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而现代史学家们的评价却极为纷歧。范文澜先生说他是失败的骗子,翦伯赞先生说他是最有胆识的政治家,吕思勉先生说他是具有改革意识的志士仁人,郭沫若先生说他是倒行逆施的皇帝。那么,如此具有争议的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凭借一个“新”字成为阴谋篡位的始作俑者呢?
在君臣等级制度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臣子篡夺君主的位子可谓是大逆不道。尤其以道德楷模而自居的王莽,要将立国已经超过200年的大汉朝更名改姓,其中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那么,王莽最终是如何步步为营,完成和平改朝换代的?他又靠什么实现众望所归,天下归心的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追溯中国历史,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七集《新——始作俑者》。
【在中国历代的统一王朝中,王莽所建立的新朝显得十分特殊。首先,在中国历史纪年表中没有它的位置,而是把它包含在汉朝的历史纪年中。其次,《二十四史》当中,也没有属于这个王朝的一部专史。在东汉班固的《汉书》里,是把新朝皇帝王莽列入了通常属于“乱臣贼子”位置的《列传》的最后。那么,新朝的历史地位为何会如此不堪?寓意求新的“新”国号,究竟是名副其实还是巨大的讽刺?】
新朝把汉朝的历史腰斩成了两半,也就是西汉和东汉,刘邦创建的西汉延续了两百多年(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刘秀创建的东汉延续了近两百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中间就是短短的15年的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新朝尽管短暂,但他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王朝,从历史事实本身来说,新朝拥有被后人所忽视的非常特殊的地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王莽开创了和平改朝换代的首例,在王莽之前,改朝换代是血雨腥风的战争的结果。
商、周、秦、汉朝,都是打下来的天下,王莽之后,起码从形式上来看,改朝换代往往是不流血的,或者是少流血的宫廷政变的结果。我们可以把改朝换代分为两种,魏、晋、隋、唐、宋天下都是前朝的皇帝奉送的,靠真刀真枪的阳谋可以建立王朝,靠高阴谋、政变、收拾人心也能够建立王朝,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改朝换代,简而言之就是阴谋和阳谋两大类。而通过阴谋改朝换代,王莽的新朝是始作俑者,王莽成为始作俑者可以一字蔽之,新,和旧相对的那个新,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而现代史学家们的评价却极为纷歧。范文澜先生说他是失败的骗子,翦伯赞先生说他是最有胆识的政治家,吕思勉先生说他是具有改革意识的志士仁人,郭沫若先生说他是倒行逆施的皇帝。那么,如此具有争议的王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凭借一个“新”字成为阴谋篡位的始作俑者呢》】
王莽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子,汉元帝刘奭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喜欢大赦天下,造成真正的坏人,反而有恃无恐,汉元帝喜欢赏赐,造成天下赋役繁重。汉朝正是有汉元帝开始有盛转衰的,汉元帝还喜欢几个太监,就是不喜欢自己的太太,结果造成了汉元帝驾崩以后,产生两个结果:
一是:王政君为了发泄失宠的不满,不给儿子汉成帝权力,汉成帝成立傀儡皇帝。汉成帝干脆省事,乐的快活,他特别宠幸得自民间的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史书记载说能做掌中舞,后来赵飞燕凭着自己的手段登顶皇后,汉成帝不太管事,只管风流。
二是:王政君提拔自己的兄弟子侄来把握朝政,汉朝的政治到这个时候,出现政治的一个怪胎现象,外戚政治,天下虽然姓刘,但是管天下的已经姓王了。这是王莽那个时代的一个背景,在这样的外戚政治中,王莽起初是一个被人遗忘的,特别另类的成员。
王莽的父亲王曼死的比较早,王莽没有享受到家族的荣光,没有被封侯进爵。王莽另类,不同于叔伯以及堂兄弟们,过着富贵奢靡的,飞扬跋扈的,声色犬马的形象。王莽的另类,早年的王莽是仁、孝、礼、义、廉、让的典型,在做官之前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儒生的打扮,生活简朴,为人谦恭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嫂子,抚养侄儿,学习周礼,手不释卷,博览多闻,王莽喜欢结交社会贤达,不和纨绔子弟,小混混为伍,这个形象非常好。
有一次,王莽的打伯父王风病重,王莽比王风的亲生儿子还要孝顺,“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王莽这样的行为,使得当时担任大将军的王风,备受感动,看着面目憔悴的王莽,自然想到了早逝的兄弟,怜爱之心悠然而生,在弥留之际,郑重的把王莽托付给了自己的妹妹王政君,妹夫汉成帝,公元前222年,24岁的王莽,担任了黄门郎,这是在皇帝面前服务的小官,从此开始了王莽的仕途,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开始进入贵族的行列,到了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王莽和王政君合谋,共立9岁的刘衎为帝,这就是后来的汉平帝,而由王莽来总览朝政,王莽已经位极人臣了。
随着王莽权位的步步上升,王莽仍然不改他的道德形象,常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举措,从而集聚超高的人气和声望,当时的地主豪强,家中都蓄养着大量的奴婢,王莽却相反,他的次子王获,杀了一个家奴,按照当时的法律只要向官府报告一下,缴一下罚款旧过去了,王莽却逼令他的儿子自杀。还有当时的王公贵族大量兼并土地聚敛财富,王莽多次拒绝朝廷的赐田,而且多次把自己的田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每当发生灾荒的时候,已经节衣缩食的王莽,他会倾其所有捐献家资。
当时朝廷,汉平帝刘衎是个儿童,老资历的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子弟众多的外戚王家,权势显赫,堪称道德完人的王莽,总掌大权,王莽的女儿有是汉平帝的皇后。当时的社会情景是,汉朝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政治腐败,百姓贫困,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综合这两点我们已经不难发现时局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要改朝换代了。
【在君臣等级制度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臣子篡夺君主的位子可谓是大逆不道。尤其以道德楷模而自居的王莽,要将立国已经超过200年的大汉朝更名改姓,其中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那么,王莽最终是如何步步为营,完成和平改朝换代的?他又靠什么实现众望所归,天下归心的呢?】
这个时候,一百多年前,董仲舒的天人相应的五德理论,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董仲舒的五德终始理论:
第一:天具有意志。天子是代表天来统治子民的,天父喜欢天子认可天子,就天降祥瑞,风调雨顺。反之,就天降灾难,川溃地裂。以警告天子,如果天子仍然执迷不悟,天父就可以考虑还天子。还另外姓氏的天子,这就是改朝换代。在古代自然现象对政治有着明显的而影响。
第二:改朝换代不仅是人间的大道,而且是自然法则。在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之间,既有彼此促进的关系,也有彼此抑制的关系,这叫五行生克,而这种原则应用到人类社会的政治领域,就是改朝换代。这叫五德终始。征伐式的改朝换代,所应用的顺序是五行相克,禅让式的改朝换代应用的五行相生。
这就是董仲舒的五德终始学说,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意义。成为王莽代汉的逻辑基础,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百姓贫困,自然灾害频繁严重,这显示出天父已经不喜欢这个天子了,而且在这种理论的笼罩之下,当时家天下的观念已经极为淡漠,人们不再留恋汉朝的旧德,期待着新德的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的榜样,以新德的面目粉墨登场,而且速度很快就取得了汉朝。
公元元年的时候,王莽接受了安汉公的美号,这是把王莽彭做从前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接着公元5年,王莽废杀了14岁的汉平帝刘衎,在政治面前王莽把女婿杀了。公元6年,王莽改立2岁的刘婴为皇太子,从公元6年到公元9年,出现了历史从来没有过的奇妙景象,奇妙称号,王莽完成三级跳,先是成为摄皇帝,也就是具体管事的皇帝,然后成为假皇帝,代理的意思,再就是成为真天子,就是名副其实的皇帝。王莽宣布: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废除了汉国号,新朝正式建立。
从新朝建立的过程来看,是和王莽新德道德楷模的个人形象,和王莽作为新德象征的,社会认知是密不可分的。王莽做的一切都和人家不一样,他是新的道德形象,汉朝已经太老了,人们希望一个新的形象,这就是新德,王莽是新德的象征。从开始做官到逐步升迁,从把持朝政到做安汉公,到摄皇帝,到假皇帝,到真天子,王莽成功的全部奥秘都在一个新字。相应的,王莽把国号也叫新。传统说法,认为王莽做新都侯,然后建国才叫新,这只是表面的现象,我们可以视为偶然巧合。
胡适说:王莽即使不“从新都侯起”,也还是要做他的“新皇帝”的,新国号不仅仅是美号,实有表示“委心积意”的革新的意义。
【王莽以新的道德楷模形象,成为众望所归的代汉人选,有以新德的象征,兴高采烈的当上了皇帝,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十五年,王莽就从众人拥戴的新皇帝,转而变成万人唾骂的乱臣贼子,最终落得身首分离,碎尸万段的下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场面?王莽的新朝为什么又如此短命呢?】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事事求新,顾颉刚:“自从国家的宗庙、社稷、封国、车服、刑罚等制度以及人民的养生、送死、嫁娶、奴婢、田宅'器械等品级,他没有不改定的。”事事求新,甚至为了求新而求新,王莽具有浓厚的名号情节,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名,各级封爵的名字,边疆地区部族的名字,以及天下郡国县的名称,王莽没有不改的。
他怎么改呢?举个例子:凡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省级政区的郡国,100多个郡国,王莽改了70多个,1500多个县的名字,改了700多,而且不是改一次,很多行政区的名字,他是翻来覆去的改,有的改了四五次,比方说:西安改成东宁,无锡改成有锡,行政区的名称来历是有理由,他胡乱改。
除了改名以外,王莽还引经据典全面改制,称作新政。王莽以儒家所艳称的周朝为心目中的模范,言必称周公,事必据周礼,制必据周制,王莽相信把这东西都改了,新朝就成周朝了。天下的百姓就会获得教化,国家就会永远安宁。这样的王莽很喜剧也很悲剧,历史已经发展到了汉朝,怎么可能回到周朝?中国历史托古改制的王朝是很多,而且所托之古基本上都是周朝,但是这只是托古而不是复古。
真正的古代没有想象的完美,真要复古的就泥古不化了,王莽的悲剧正在于痴迷周礼,一切都要反汉朝而为之,这种心理是有问题的,王莽看似一切求新,但是归根结底王莽的求新是复古,完全脱离社会实际,纯属劳民伤财,无端的激化各种社会矛盾,所以王莽失败了,而且败得非常的凄惨。
想当初,王莽成功的时候,40多万的吏民上书为他请赏,大概相当于会写字的人的一半,8000多人歌颂他的功德,900多位王公贵族劝进。等到王莽失败的时刻,《汉书·王莽传》说: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东海公宾就……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传莽首……县(悬)宛市,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看的让人毛骨悚然,68岁的新朝皇帝王莽,最后的下场竟然是尸身被剁成千万段,首级被悬于闹市,老百姓拿来砸,舌头被割下切碎,一人一口把他吃掉……真是呜呼哀哉!
迅速风光的成功,迅速凄惨的失败,为什么呢?清朝学者赵翼指出:人但知莽之败由于人心思汉,而不知人心之所以思汉,实莽之激而成之也。正是王莽极端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缺乏能力,而且乱改革,王莽全面推行的新政,搞乱了政治,所以喜新厌旧的人民,很快就变的喜旧厌新了,人民思念汉朝,不久前还给予厚望的王莽的新朝,公元23年,很快灰飞烟灭。
王莽以新作为他的王朝国号,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也可以说是充满了讽刺意味,新朝灭亡了,经过两年的混战,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称帝,国号汉,到公元36年,刘秀平定天下,这个重建的汉朝(25-22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220-265年),然后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新的王国晋(265-420年)。
到280年,晋灭了建都在南京的孙吴,重建统一,晋这个国号和神秘的预言有关,表现了预言的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下次再讲。
晋——司马昭之心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从王莽篡汉开始一直到魏晋隋唐时期,朝代的更迭往往不是刀光剑影夺了别人的江山,而是通过貌似温情脉脉的“禅让”来完成的。不过,这种“禅让”的轮番上演,虽然少了些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却充斥着更多的狡诈与阴谋,实际上还是篡权夺位。那么,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晋朝是如何建立的呢?
一台魏晋禅让大戏成为司马氏篡权夺位的遮羞布。然而,在胡教授看来,司马氏所创立的“晋”国号本身,就显示了其阴谋篡位的狼子野心。那么,司马炎究竟为什么要以晋作为新王朝的国号?晋国号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解析五千年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八集《晋——司马昭之心》即将播出!
【晋朝是由三国时的魏将,司马懿家族所创建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晋朝虽然结束了三国的分裂,但是从来就没有结束过割据与纷争。以残忍和黑暗而著称的晋朝,在暴力、铁血、权谋方面并不亚于三国。甚至有人认为,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之一。而说起晋朝的建立,同样充满着权谋和血腥,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古语,揭示了司马氏阴谋篡权的本质。那么,晋朝究竟是如何建立的?晋国号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
晋是个怎样的王朝呢?我们先听听当事人的说法,晋朝的第六任皇帝司马绍,曾经请教他的丞相王导,说本朝的列祖列宗是如何得到天下的,王导讲过过程以后,司马绍把头埋在床上痛苦的说,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我朝的天下还能长久吗?现在,我们站在后人的立场上,也来讲讲痛苦的晋朝。晋朝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显得比较尴尬。
首先:它不太为人熟悉。它经历的时间也不算短,从265年到420年,150多年,其中265年到316年,建都在洛阳,后人称西晋,317年到420年建都在南京(建康),后人称东晋。西晋的280年到316年的37年时间还马马虎虎的算一个统一王朝,也就是说是西晋完成了三国的归一,重建了统一。那么,为什么晋朝不太为人所熟悉呢?首先:晋朝以前的三国,晋朝以及南北朝以后的隋唐名气太大了,盖过了晋朝。其次:就是少数熟悉晋朝的人,对它的影响往往也很差,尤其是西晋,他的王公大臣是以奢侈、浪费、残忍著称于世的,非常有名的王恺和石崇的斗富,晋朝流行斗富之风。
王恺拿着皇帝送的高两尺的珊瑚树,到石崇家炫耀,石崇不肖一顾,拿起铁如意打的粉碎,王恺正要发怒,石崇取出六七珠色彩鲜艳的如玉,高达三四尺的珊瑚树,说你随便挑,王恺看的目瞪口呆。石崇喜欢在家里摆宴席,每次请很多人来喝酒,让家里的美女劝酒,客人如果不干杯的话,就杀劝酒的美女,一次,王敦故意不喝,石崇竟然连杀三女,王敦说他杀他们家人和我没关系。晋人残忍由此可见一斑。
王公大臣如此,西晋主要的两位皇帝是司马炎和司马衷,开国皇帝司马炎是以荒淫无度而著名的,司马炎的后宫有三万佳丽,司马炎无法选择,于是就每天晚上驾着羊车,岁羊拖到那家算那家,可怜的后宫佳丽吗,希望得到皇帝的一夜宠信,就在路上抛洒羊爱吃的盐巴,门上插上羊爱吃的竹叶,家家户户都这么做了羊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接任司马炎的是司马衷,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帝,手下人向司马衷报告,灾难和战争老百姓大量的饿死,司马衷皇帝发出了千古一问,没东西不能喝肉粥吗?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从王莽篡汉开始一直到魏晋隋唐时期,朝代的更迭往往不是刀光剑影夺了别人的江山,而是通过貌似温情脉脉的“禅让”来完成的。不过,这种“禅让”的轮番上演,虽然少了些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却充斥着更多的狡诈与阴谋,实际上还是篡权夺位。那么,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晋朝是如何建立的呢?】
要想说清楚这一点,我们要追溯到司马懿,魏晋禅让是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堪称一台全本的禅让大戏。
第一幕:出现权臣。指的是老奸巨猾城府极深的司马懿,和他野心勃勃行为张扬的两个儿子,司马懿有雄豪之志,有狼顾的本领,身子不动,头能转180度,在相术上这是凶残、多虑人的表现,曹操曾经梦见三马同槽,觉得大不吉利,于是就提醒太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司马懿表面显得宽厚仁慈,能力出众,即为曹操屡献奇谋,又帮助曹丕篡成帝位,所以得到曹操的容忍,获得了曹丕的信任,曹丕、曹睿两任皇帝驾崩之前,都以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到压主的权臣变化,是从高平凌事变开始的,先是曹叡驾崩,8岁的曹芳继位,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开始关系不错,过了几年,曹爽要抓权,军权就掌握在曹爽的手里,司马懿就称病回家,不问政事,曹爽还不太放心,几经试探,才识平庸的曹爽,认定司马懿已经是一个将死的老人,于是就放松了警惕。等到了249年的正月,趁着曹爽陪伴皇帝曹芳,去祭祀明帝曹叡的机会,71岁的装病两年的司马懿,关闭城门,发动政变。如果他们逃到许昌去,可能还有再起的机会。但是曹爽真的是才识平庸,竟然回到了洛阳,结果是: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不仅杀了曹爽,支党全部杀了,从此魏国的军政大权就落在司马家族的手里,这为日后的司马代魏奠定了基础,253年,73岁的司马懿去世了。
长子司马师继续掌握大权,比他老子更厉害,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皇帝在他的手上如同傀儡,255年司马师去世了,司马昭当政比哥哥又进了一步,不仅飞扬跋扈,凌驾于皇帝之上,而且开始谋划篡魏自立,当时不满20岁的,年轻气盛的小皇帝曹髦,忍无可忍之际,对手下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于是在260年的5月7号的夜里,曹髦铤而走险,率领这身边几百宫人进攻司马昭,还没出宫呢就被成济一矛刺死了。年轻的曹髦以他高贵的生命捍卫了皇帝的权威和尊严,而背负弑君罪名的司马昭,也是大惊失色。一方面对着曹髦的尸体大哭,一方面夷灭成济三族。
第二幕:制造舆论。为了新王朝的建立,以及新王朝的形象,必须洗刷不道德的色彩,运用各种舆论包括功业,包括符瑞,包括谦逊,功业是实力,符瑞是天意,谦逊是品德。他的功业是又扶立了新的皇帝,15岁的曹奂,在263的时候,发起了灭蜀汉的战争,把蜀汉真的给灭了,这可是在统一的道路上,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符瑞就是各种各样的吉祥的征兆,出现了甘露象征着天下的太平,又发现了图像像几匹马,字样有“大讨曹”的石瑞,这代表了司马代汉的天意。谦逊就更容易表演了,推辞做太傅,推辞受九锡,推辞做晋公,虽然最后都无可奈何的就受了,但他毕竟推辞过,这是改变形象的。
第三幕:完善程序。仅仅靠上面的虚了吧唧的舆论,是不够的,还的追寻上古时代尧舜禅让的美好历史,效仿王莽和曹丕的即成模式,走完实实在在的程序,如此才显的正儿八经,规规矩矩。主要的程序是封国、九锡、揖让、禅让,揖让就是反复的推辞。必须把戏做足,可惜的是司马昭没有走完最后的一步,万事俱备只欠身体,265年8月,55岁的时候,司马昭一命呜呼了,到了年底,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终于接受了魏帝曹奂的禅让,建立新的王朝,国号叫晋。
【一台魏晋禅让大戏成为司马氏篡权夺位的遮羞布。然而,在胡教授看来,司马氏所创立的“晋”国号本身,就显示了其阴谋篡位的狼子野心。那么,司马?究竟为什么要以晋作为新王朝的国号?晋国号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说文解字》里对晋字的解释是: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是太阳出来了,万物快速生长的意思,再到后来,晋有了前进、上进的引申义,这是司马昭晋国号表面的意思,因为他的封地在晋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说隐藏的里相,司马昭逼迫曹魏的傀儡皇帝,先后封他为高都侯、高都公、晋公、晋王,是为了应验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这是我们说的关键。
代汉者当涂高是汉晋之间长期流传的,一条神秘的预言,就像我们求签问卦的时候,得到的签文一样,虔诚的人认为他是对未来事实的一种透露,代汉者,意思很明显就是取代汉朝的意思,当涂高的意思非常模糊,解释的空间很大,就给了各种人利用的机会。比如说:东汉末年袁绍的弟弟袁术,认为当涂高是指他,袁术的繁体“術”字,是路德意思,袁术字公路,袁术的名和字,都指的是大路,而当涂也是指道路,加上袁术恰巧又从孙坚的手里得到了汉朝的玉玺,他自作聪明的认为他要做皇帝了,匆匆称帝,没想被刘备打的一塌糊涂,心里一气吃东西噎死了。
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又认为我才是当涂高,有一种说法,说当涂高是一个人,姓当涂叫高,身份是丞相,东汉时不设丞相的,曹操是东汉的第一个丞相,这就对上身份了。曹操为了应验这个预言,所以他先后做魏公、魏王。魏本来是一种建筑,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上,巍峨高大的阙叫魏,魏就是立在通途大道上,而且很高的建筑,魏就是当涂高。后来果然曹丕篡汉建魏,这就应验了预言。
有趣的是,把黄袍当内衣穿的司马昭,又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当涂高,我们考量一下,司马昭逼来的封爵,高都和晋,原来都和当涂高有联系,高都本来是地名,是今天山西的晋城市,因为地势很高所以叫高都。在古文字立高、都就是大路的意思,也就是当涂的意思。司马昭由高都公然后做晋公,晋是前进、上进的意思,司马昭是由高而更高,不仅高过魏了,而且应验了当涂高的预言。
实际上对应在晋字上,这里面蛮复杂的,到这个时候晋成了完美无比的美号了,即符合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也符合司马氏的籍贯,和封地的现实。这句预言不是已经应验了吗?曹丕代汉了,司马昭要代的不是魏而是汉。
司马昭以晋为他的公国和王国之号,司马炎以晋为新的王国国号,表达的正是晋朝继承汉朝,不承认汉魏禅让的一种心态。司马氏和曹魏的阶级出身是不一样的,河内温县的司马氏是名门望族,祖上就很辉煌,当年项羽分封18路诸侯王德时候,其中的殷王司马卬就是司马氏的先人,到了两汉司马家族出了不少,相当于现在省部级德高官。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的宦官,在当时人的眼里宦官是邪恶的化身,曹操的父亲曹嵩,本来姓夏侯,做了曹腾的养子后姓曹了。魏武帝曹操,一旦被人唾骂总是少不了“赘阉遗丑”这顶大帽子,司马懿本来是很瞧不上曹氏的,不愿意接受曹操的征召,曹操是用强制手段启用司马懿的,在司马氏的潜意识里,禅魏可以说不得不做,然而又是貂续狗尾的形式,我的身份这么高,怎么也接受你的王朝呢。
司马氏要追求的根本,像龙头凤尾一样的代汉,或者承汉,好像剥笋一样层层揭剥到最后,终于知道了真相,司马氏晋国号的由来,最根本的考虑是为了应验,代表着天意的神秘预言,是为了表达鄙视曹魏,尊崇汉朝的一种政治态度,只是这样隐秘的、充满着阴谋的,显得特别有文化的“司马昭之心”,恐怕就不是曹髦所说的“路人所知”了,司马昭要篡天下这是路人所知的,为什么用晋做国号,这个路人难知的,隐藏的太深了,相对非常有文化的这司马昭之心弄出来的晋国号,又一个统一王朝国号,隋,就显得没文化了,以至于在中国14个统一王朝国号中间,隋被骂做是最没文化的国号,怎么个没文化呢?下次再讲。
隋——吉祥还是晦气
对于隋朝的是非功过,古今的评价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如此具有争议的隋朝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呢?胡教授认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起初既没有特殊的军功,手上也没有掌握军队,他是凭着特别的长相和特别的性格得到天下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胸怀大志、雄心勃发的新皇帝杨坚,定立国号为“隋”,定立年号为“开皇”。“开皇”二字被后人认为是别具一格的年号,表达出了除旧布新、亿万斯年的美义。但不幸的是,“隋”国号,却遭到了后人的议论甚至嘲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文化的一个国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西晋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中。纷纷扰扰之间,充斥着宫廷的阴谋,军事的混战,血腥的屠杀,信仰的崩溃,文化的沦丧。正是隋朝,结束了这场将近300年的大分裂,重建了统一。然而,统一的隋朝既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又是一个传统史学评价不高的王朝,甚至隋国号本身,也被认为缺乏文化色彩,而且预言了隋朝的分裂和灭亡。那么,究竟如何评价这个短命的隋朝?有关隋国号的这些说法能够找到可靠的依据吗?】
从581年到618年,是中国历史的隋朝,从589年到618年,还被看做是一个统一王朝,也就是说,隋朝是西晋以后出现的又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王朝,仅仅就统一两个字而言,隋朝就是居功至伟的,但是在中国历代的统一王朝之中,隋朝好像除了隋炀帝的风流韵事以外,隋朝好像不太为人在意。在这里我想加深诸位对隋朝的印象,我们不妨把隋朝和,非常让人在意的秦朝做个比较。
因为秦朝和隋朝表现出了太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也说明了隋朝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王朝。1、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而出现的统一王朝,秦朝结束了漫长的春秋战国的分裂。隋朝结束了漫长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分裂。2、都是强大而短命。秦朝十五年,隋朝三十八年,秦朝和隋朝都是三位皇帝,秦朝是嬴政、胡亥、子婴,隋朝是杨坚、杨广、杨侑。秦朝的子婴和隋朝的杨侑,都是极短的过渡人物,基本不值一提。3、都是因为滥用民力而灭亡。秦始皇修阿房宫、修骊山墓、修长城、修驰道人民无法承受,于是揭竿而起。隋炀帝杨广也是这样,开大运河、修长城、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营建东都洛阳,人民无法负担,于是四十八家烟尘并起,天下英雄逐鹿中原,后来就是唐朝的天下。4、这两个王朝以后的骊山也非常相似。短命的秦朝之后,是长寿的汉朝,短命的隋朝之后,是长命的唐朝。长寿的汉朝和唐朝的基础,是短命的秦朝和隋朝奠定的。5、评价相似。传统的评价和现在的评价差别很大,传统的史学评价都是恶名昭彰,嬴政和胡亥被视作是暴君,杨坚被视为搞阴谋的高手,杨广被看做是著名的浪子,标准的暴君,炀是贪图花天酒地,荒怠了政务的意思。连带秦朝和隋朝的形象也很糟糕。现代史学秦朝和隋朝的形象又伟岸高大起来,隋朝结束了分裂建立了统一,隋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及科举制度,确定了中国以后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一个基础,有的学者认为杨坚超过了刘彻和李世民和赵匡胤,有位西方学者,把中外100位名人列入了杨坚,杨广也认为是一代雄豪,绝世才子和富有气魄的政治家。
为什么古今的评价相差这么大?这不仅是隋朝的问题,也是历代王朝和皇帝评价的大问题,其中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不同,传统史学家的评价,人物讲究气节,王朝讲究道德。现代史学的评价,人物讲究功业,朝代讲究作为。我们以这样的分歧来看秦朝和隋朝就能理解了,秦朝和隋朝却是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有作为的王朝。
【对于隋朝的是非功过,古今的评价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如此具有争议的隋朝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呢?胡教授认为,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起初既没有特殊的军功,手上也没有掌握军队,他是凭着特别的长相和特别的性格得到天下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581年2月13日,甲子日,正好是惊蛰,随王杨坚在长安(西安),接受了北周皇帝宇文阐的禅让,宣布立国号为隋,隋国号是突然出现的,在接受禅让之前,杨坚的身份是随王,在做随王之前,杨坚是随国公,是继承他父亲杨忠的。北周的时候,杨忠被封为随国公,杨忠出自武川镇军人世家,武川镇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的大青山北麓,这是一片封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
北魏政权为了防御北方草原民族柔然、突厥的侵扰,在这里集聚精兵强将,杨忠出生在这样一个军人家庭,练就了一身不凡的武艺,凭着自己显赫的武功,杨忠后来做到了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取代西魏的北周的六大柱国将军之一,并且在559年的时候,受封为随国公。
在周朝的大分封当中,在今天汉水东面的一块地方,封了一个姬姓宗亲诸侯国,随,意思是希望这个随国,紧跟周天子,服从周王室,拱卫周朝的南土,所以叫随。战国的时候,随国为楚国所灭,但是灭国以后,原来随国的中心地,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随州市一带,一直保留着随这个名称。
到了杨忠的时代,也就是西魏北周的时候,这个地方设置有随州、随郡、随县,而西魏北周的这位大将军杨忠,在那风云动荡的战争年月,在这一带屡立战功,所以北周建国伊始,就封杨忠为随国公。以表彰他杨威汉东的功绩,这是杨坚父亲杨忠的一些事迹。
568年杨忠去世以后,曾经担任过随州刺史的,杨忠的长子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杨坚即没有特殊的军功,也没有掌握军队,凭他特别的长相,特别的性格。魏晋南北朝那个时代迷信相面,凡圣有别,贵人必有异相,《隋书》记载杨坚长相: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按照面相的解释,这样的人有问题,是要做天子之主的。
杨坚的异相深为,宇文氏皇帝所猜忌,北周明帝宇文毓,就派一个善于相面的人叫赵昭,去给杨坚看相,回来对皇帝宇文毓说,杨坚不过是做柱国大将军的料,没问题。马上一转身悄悄对杨坚说,你这个面相可不得了,你是要君临天下的,你一定要相信我的话,我的话很灵验。
杨坚的心里隐藏着这样的秘密和期待,所以他为了避免出事,深居简出,言谈举止处处小心,一副平庸木讷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间养成了杨坚工于心计的性格,杨坚从一个避祸的外戚,一变而成操纵朝廷中枢的权臣,纯属偶然。杨坚的长女杨丽华是北周皇帝宇文赟的皇后,杨坚成了皇帝的岳父。
580年,年轻的太上皇22岁的宇文赟突然去世了,这位仁兄觉得做皇帝没意思,早早的就把皇位让给儿子了,他自己到处游历,宇文赟一口气立了五位皇后,老大是杨丽华,当时宇文阐才8岁,宇文赟身边的侍臣,想到了杨坚,看杨坚很平庸,让他来主持大计,天下就是我们的了,杨坚只不过是个傀儡,于是把杨坚召来主持大事。
没想到杨坚是个非常厉害的、深藏不露的、干练无情的角色,杨坚把握住了这次难得机会,迅速的控制了内宫,控制了朝廷,控制了京都,又拉拢了一批元老大臣,平灭了多方的反抗势力,于是一个新的王朝,强势地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杨坚开国做皇帝的时候,刚过不惑之年41岁,杨坚雄心勃发,立志要超过以往的任何一位帝王,成为普天下的救世主。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平心而论,他真的是励精图治,所以很快就迎来可盛世,杨坚志向远大促成了统一,从西晋末年以来,延续那么长时间的分裂,在杨坚手里结束了。
【胸怀大志、雄心勃发的新皇帝杨坚,定立国号为“隋”,定立年号为“开皇”。“开皇”二字被后人认为是别具一格的年号,表达出了除旧布新、亿万斯年的美义。但不幸的是,“隋”国号,却遭到了后人的议论甚至嘲讽,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文化的一个国号。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杨坚的隋国号,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没有文化的一个国号。杨坚做皇帝的时候,改随为隋,繁体字的随和隋之间实际差别只在一个“辵”(chuò)(隨隋),也就是走之旁。杨坚为什么把走之旁去掉呢,在当时没有记载。到了宋末元初,著名学者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说:杨忠从周太祖,以功封随国公;子坚袭爵,受周禪,遂以随为国号。又以周、齐不遑宁处,去辵作隋,以辵训走故也。
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可以做如下判断。在杨坚的隋朝之前。像北朝的东魏17年、西魏23年、北齐28年、北周25年都是短命王朝,杨坚害怕自己的王朝也“不遑宁处”,也没有时间安定下来,就像前朝一样灭亡,麻烦的是杨忠所封的随国公,自己继承的随国,以及后来晋封的随王,作为国号的随字,都能够理解出,跟随前朝的寓意,而且更要命的是这个随字,真的有一个走之旁,可以理解为立足不稳,慢慢走失运气的意思,真是太不吉祥了。所以杨坚考虑再三,终于在登基之前,毅然决然的去掉了走之边,改随为隋。
如果杨坚找个其他音的吉祥字,就违背了当时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很大,在杨坚那个时代,已经形成了禅代前朝,建立新朝就沿用前朝的封爵,作为国号的习惯,杨坚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只能沿用原来的国号,最多只能是在原来的封爵上稍微做文章,而杨坚最后交出的文章就是改随为隋。
我们可以认为,隋这个国号是杨坚仔细斟酌出来的,表达了改变国运短促,和政局不稳之宿命的,颇有讲究的国号,这是我们对杨坚的推测。应该说古人的推测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真的麻烦的是,杨坚这样美好的想法,没有得到后人的公认,而且还遭到了许多后代文人的冷嘲热讽,问题出在隋字的字意上,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隋,裂肉也,就是没有用处的残余的祭品。南唐古文字学家徐锴,联系隋字做了进一步解释,《说文解字系传》: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随从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故,岂非不学之故,将亦天夺其明乎?辵是安步的意思,随便就去掉了,这不是天意要夺你的王朝吗。
这种说法被后来的许多学者所尊崇,并且有所发挥,甚至有人认为隋国号可怕地预言了隋朝的分裂和灭亡,隋不就是裂肉麻?在这种细密的分析功夫下,杨坚被看成了取笑于后世的不学无术者,竟然闹出了很悲剧的笑话,改出了一个非常不祥的,非常晦气的隋国号,他的国运怎么能长久、
如此看来,唐初的史臣在写杨坚本纪的时候,说的一段话,真的很有道理,《隋书·高祖记》:天性沉猜,素无学术……不悦诗书,废除学校。换言之,作为开国皇帝,杨坚的文化修养,以及文字学功底,实在是亟待提高。隋灭唐起,隋朝是短命的,唐朝是长寿的,隋国号被后人看做是最没文化的,唐国号被看做是最讲求道德的,那么,唐朝是怎么建立,国号有是什么意思呢?下次再讲。
唐——圣王的美号
说起唐国号的来历,就不得不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不同于一般王朝开国大帝的杰出,唐高祖李渊在一些史书中被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而大唐的创业之功,也大多被归于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那么,这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唐朝的建立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作为隋朝的唐王,李渊将自己开创的新王朝的国号确定为唐。那么,唐国号究竟有什么渊源?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追溯到李渊的祖父、唐太祖——李虎的时代。北周时期,李虎凭借着军功,被推为开国第一功臣,后来追封为唐国公。而李渊的唐王身份,就来源于祖父李虎唐国公的封号。可是这个“唐国公”又是指的哪个唐国呢?在先秦时期曾经有过三个唐国,那么,李渊的这个“唐”究竟来自哪个唐国?这些渊源与唐国号的取义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追溯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十集《唐——圣王的美号》。
【在唐朝以前,外国人习惯称中国为“秦”为“汉”,而在唐朝以后,外国人则习惯称中国为“唐”。由于唐朝的国势强大和声教远暨,“唐”国号也就成为中国延续至今的美好代称。然而,对于这个熟悉的国号,我们是否了解它的渊源?“唐”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典故呢?】
唐人街这个称呼,指的的是外国有些城市,华侨或者是有中国血统过的外籍人,所居住的街区。这个称呼不是现在才有的,很久前就有了,早在公元7世界,外国人就称中国为唐,中国出外求法的中国人,成为唐僧,不仅仅指玄奘一个人,唐朝和以后出去求法的僧人都叫唐僧。中国航行于海上的商船,为唐舶,有趣的是宋朝和明朝的时候,政府屡次要求老外改称中国为宋,为明,但是老外就是不改,仍然称唐,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中式的服装成为唐装,甚至认为不熟读唐诗的话,就不算正宗的中国人,以上这一系列唐,就来源于唐国号。
唐的历史纪年从618年到907年,去掉中间武曌690年到705年,改唐为周的15年,还有276年,276在中国王朝史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份,明朝1368到1644年也是276年,大清1636年到1911年也是276年,这是长的。短的秦朝15年,新朝15年,周朝15年。
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我们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词,汉唐盛世,大唐气象,盛唐文明,那是让我们中国人提气来神的伟大时代,唐朝是胡风汉韵杂糅的时代,国家刚健尚武,人们开发崇文,充满着豪迈、自尊'自信、创新、兼容的社会心态,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快乐祥和的生活氛围,读起唐朝的人来,明君、贤相、名将、高僧、文杰、学术大家、科技巨匠,仿佛漫天的繁星,唐朝的律令、典章、制度、疆域都显示着强国大国的气度。唐朝的诗歌、绘画、雕塑、舞蹈、音乐甚至服装,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都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唐朝协会的胡戟先生做过一个统计,治世和盛世的时间,只占5%左右的年头。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130多年,其中治世和盛世的时间有70多年,超过了半数,这是创纪录的。
这样令人自豪的唐朝,同时也是让人扼腕痛惜的唐朝,转折点在755年到763年,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奸臣当道,将相不合的政局,导致了这场让3000万人丧生的、让大唐中衰的动乱。以后的唐朝没有前期的那种繁荣,祥和了。中央集权的削弱,社会矛盾的激化,边疆民族的进攻,构成了唐朝后期的颇显无奈,甚至悲怆的主旋律。当然了,无奈令人思考,悲怆使人深刻,这样伟大的唐朝,是我们的祖先,用笑声和热情,用眼泪和死亡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令人自豪又令人惋惜的唐朝,大概是历史上,名声最好的王朝之一。
名称不好的王朝是晋朝、新朝。唐朝没有太混蛋的皇帝,也没有特别丑恶的宫廷事件,却有着以德治国的美名,关键离不开唐太宗李世民,经常作为国训的那句古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的皇帝能有这样的敬畏之心,来对待百姓。所以他能获得好名声。他能够得到善终,他能够获致美名。
【有着中国黄金时代的唐朝,他的国号又是怎么来的呢?说起唐国号的来历,就不得不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不同于一般王朝开国大帝的杰出,唐高祖李渊在一些史书中被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而大唐的创业之功,也大多被归于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那么,这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唐朝的建立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唐朝以前是隋朝,杨家隋朝的天下得来容易,丢失的也快。隋朝建立刚过三十年,四十八家烟尘并起,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最后的赢家是,起初谁也没有在意的李渊,618年的5月,在长安(西安)隋炀帝杨广的孙子,十四岁的皇帝杨侑,禅位给隋朝的唐王李渊,李渊登基称帝,建国号唐。唐朝开始了,到了624年,李渊扫平天下势力,统一的唐王朝正式建立,李渊的成功,得力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一,李渊有个好出身。李渊生有异相,古代的开创者往往都有异相,李渊的左液下有颗紫痣,像龙一样,更奇的是,李渊有三个乳头,在中国古代多乳被认为作是仁义之人,哺乳天下,李渊家是北魏、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世袭军事贵族,尤其是在北周、隋朝的时候地位很重要,李家是北周和隋朝帝室的亲戚,李渊的妈妈独孤氏,和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独孤皇后,和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是姊妹关系,她们都是西魏、北周大将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李渊7岁的时候就袭爵唐国公。
第二,李渊有个好性格。在开国皇帝中李渊最平庸,平庸的让人难以相信,这等人也能创立江山。在君主的眼里,李渊虽有政治地位,但没有政治野心,长的胖胖呼呼的憨厚可爱,胸无大志,怎么捏他都报以傻笑,这样的人,君主看着放心,用着也放心。在部下的眼里、在朋友的眼里,李渊脾气随和,嘘寒问暖,礼贤下士,不拘小节,有钱大家花,李渊的记性特别好,和他握手的人都记得。
李渊在政治体系里,可以说是官场老油条,李渊真的有一点本领,骑马弯弓,李渊可以做到箭无虚发,这样的人,讲义气,够朋友,有本事,地位高,文武人才乐意位他效劳。
第三,李渊有块好地方。隋末烽烟四起的时候,隋炀帝杨广挑来选去,最终选中了年龄相仿,自小一起玩耍的表亲李渊,615年出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617年又官拜太原留守,山西这个地方,战略价值非比寻常,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山西的北面是向蒙古高原开放,山西的南面是天下核心的中州大地(河南府),山西的西面是滔滔黄河,山西的东面是巍巍太行山。表里河山之地,即利于守也利于攻,至于山西太原一方面是防御突厥的重镇,集聚了相当的精兵强将,同时又是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的重要屏障。李渊正是利用者依托着山西居高临下的地势,和太原精骑锐卒的强大,瞅瞅准机会,617年7月起兵太原,一路克捷,11月就进入隋都长安,然后再618年的5月,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唐帝。
第四,把我住了好机会。李渊从起兵到称帝,不到一年,从称帝到平定天下也就6年的光景,关键在于他把我住了机会,各路的英雄或者忙于和隋朝纠缠,或者忙于彼此争权夺利,唯有李渊呆在太原不动声色地招兵买马,等到各路的豺狼虎豹或死或伤,或疲或弱的时候,李渊方才举起替天行道的大旗,起兵太原直扑长安,开国建唐。等到各路人马有所反应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唐朝的军队出关,像风卷残云一样荡平各方势力,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唐朝的建国道路显得有点唾手可得,李渊也显得平庸无奇。
其实李渊是个深藏不露的人,足智多谋,善于隐忍的厉害角色,隋末最成功的英雄是谁,是李渊,他最后收拾了胜利的果实,静候时机,等待机会,适时出击,显得有点够不上,道德意义上英雄好汉,但是确实是政治层面的杰出人物。
【作为隋朝的唐王,李渊将自己开创的新王朝的国号确定为唐。那么,唐国号究竟有什么渊源?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追溯到李渊的祖父、唐太祖——李虎的时代。北周时期,李虎凭借着军功,被推为开国第一功臣,后来追封为唐国公。而李渊的唐王身份,就来源于祖父李虎唐国公的封号。可是这个“唐国公”又是指的哪个唐国呢?在先秦时期曾经有过三个唐国,那么,李渊的这个“唐”究竟来自哪个唐国?这些渊源与唐国号的取义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来自尧帝的唐国,李渊称帝之前,就以光大、复兴帝尧的唐国为志向,按照李渊的文字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面的说法,说李渊在615年,奉召前往太原前,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李渊得到这个任命,心中窃喜,太原本是古代陶唐氏帝尧的封国,我又是唐国公,,现在让我来安抚这块地方的黎民百姓,这是在是天意。等到317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地方军政长官,他更是得意忘形,对儿子李世民一吐心迹: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我本来是唐国公,这里是我的封地,来到这里,是天意让我建功立业的。如果我犹豫不决,就会大祸临头。
我们从这两段史料看,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就已经存有不臣之心,并且以光大帝尧的唐国,为政治目标。这些话和叔虞的唐国没有关系,和封在湖北唐县镇的,唐国更没有关系,只指的是帝尧的唐国,我们把帝尧的唐国,作为李渊、李虎他们这个它国号的继承对象。
其次:李渊驾崩以后,他的后人称他为神尧皇帝,635年,70岁的太上皇李渊驾崩,庙号高祖,谥号太武皇帝,有趣的是等到674年的时候,他的孙子皇帝李治,和孙媳妇皇后武曌,把他的谥号改为神尧皇帝。我们知道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行迹所评定的一种称号,意在盖棺论定,褒贬善恶,具体到李渊的谥号,起初是太武皇帝,这很明显是为了表彰李渊开国的功绩。
至于改后的神尧皇帝,反应了在后来的,在后来的皇帝心目中,是把开国皇帝李渊,看做是帝尧的重生,当世的尧帝,应该说是非常称和,李渊称帝前的心志,以及称帝后的自况。在传统的史学认识中,帝尧是仁君的典范,他是五帝中间的第四帝,五帝是: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在古代文献的描述中,帝尧是一个极为完美的人,勤奋、简朴、处事公正、政绩卓著,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粗布衣,治理洪水,抗干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帝尧不留恋权位,到了晚年的时候,禅让给出身贫寒,但德才过人的舜,说明他以天下为公,尧逝世以后,天下百姓如丧考妣,三年之内四海绝音,无人弹奏乐曲。
我们说的很远的先古了,因为李渊他是神尧皇帝唐朝的开创者,帝尧既然成了远古黄金时代,道德标准最高的圣王,那么帝尧的唐国号也就非同一般了,有了说法,这么伟大的人,他的国号一定也很伟大了。
本来在文字学上,唐,就是大的意思,而作为帝尧国号的唐,更引申出丰富的道德含义,帝尧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君,中国国号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代表着传统正统解释的,东汉的《白虎通德论》,里面说: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帝尧的伟大功德,浩浩荡荡,伟大无边。而帝尧的唐国号,正是显示了这些。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尧是圣德,唐是美号,神尧皇帝李渊以帝尧皇帝为榜样,以唐为国号,是希望自己成为帝尧一般的仁君圣王,希望自己缔造的唐朝,以德立国,道德至大,成为唐尧时代一样的太平盛世,九泉之下的李渊可以欣慰的是,他的子孙没有辜负他的希望。
唐朝正是向我们上面所评价的一样,确实成了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的代称,当然,泉下有知的李渊,也有少许的遗憾,毕竟在他辞世多年以后,为他改谥号神尧皇帝的,他的孙媳妇武曌,后来一度改唐为周,那么武曌是谁?她的改唐为周又是怎么回事呢?下次再讲。
(武)周——女皇的情结与难题
武则天原名武照。在它六十六岁那年,也就是它称帝的前一年,它为自己的名字造了个新字,曌取义日月当空。武则天不仅喜欢造字改名,而且还喜欢更改年号,它在位的15年,出现过14个年号,常常是一年一改年号,有时甚至是一年三改年号。由此可见,武则天有着浓重的名号情结。那么,如此在意名号的武则天,对于自己王朝的国号当然也是极为慎重的。那么,选择“周”字作为它新王朝的国号,其中又包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武则天花了五十多年的时间,终于让男权的竞技场接受了一位女性的君临,成为最高统治者。然而大功告成之日,竟然就是悲剧结局的开始。登基仅仅是一系列更加错综复杂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尽管武则天左右支招、惨淡经营,周朝还是仅仅存在了十五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朝无法避免悲剧的结局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追溯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十一集《周——女皇的情结与难题》。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谓妇孺皆知。而它究竟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唐朝的皇帝。究其原因在于,它所建立的周朝并没有被列入中国历史纪年表中,而是被包含在了唐朝的历史纪年当中。有史以来,皇帝姓氏的变更就意味着王朝的更替,那么,武氏所建立的周朝为什么不被传统史学承认?武则天历经半个多世纪夺得的天下,为什么仅仅过了十五年,就回复成了李唐的王朝呢?】
按照普遍的说法,唐朝从618年到907年290年,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从690年9月到805年的2月,皇帝姓武不姓李,国号是周不是唐,客观来说,这样的形式就是该朝还代,唐朝这样的形式和汉朝非常相似,在汉朝中间加进一个15年的新朝,在唐朝的中间加进一个15年的周朝,新朝以表演大师王莽而始终,周朝以皇后武曌而始终,两个是非常相似的。
但是也有不同,在《汉书》当中,王莽是被贬入列传的,被视作是乱臣贼子,在《新唐书》《旧唐书》中武曌被尊为本纪,也就是认可了它的皇帝,两个人的结局也不一样,王莽是被悬首碎尸,死无葬身之地,武曌至今仍然安详地躺在陕西的乾陵,陪伴着它的丈夫李治,王莽是男人,武曌是女人。武曌中国传统男权帝制中,唯一一个真正执掌了国运的女皇,它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
武曌生平:
14岁(637年)一入宫做了11年的才人。
26岁(649年)出宫做了4年尼姑。
30岁(653年)二入宫做了3年的昭仪。
32岁(655年)做了28年的皇后。
60岁(683年)做了7年的皇太后。
67岁(690年)做了15年的皇帝。
82岁(705年)不到1年的皇太后。
它先后嫁给两位皇帝,而且是一对父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它也养出两位皇帝,李显和李旦这对兄弟,唐中宗和唐睿宗。它美貌端庄而又性格刚烈,武曌天庭饱满,前额方正,下巴宽厚,眉清目媚,这样的形象很符合大唐王朝的审美标准,据说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由它出资,照着它的容貌雕塑的。作为女人武则天的性格很刚烈争强好胜。
武则天晚年回忆。说它做才人的时候的一件事,唐太宗由一匹烈马,很难驯服,武曌说这有何难,我来,你给我三样东西,铁鞭、铁锤和匕首,我先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的话,再用铁锤砸它的脑袋,如果还不服,我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咽喉。一个十几岁的弱女子嘴里说出这样的话,英雄李世民,听得是一阵发麻。
它的手腕残忍冷酷,它以铁鞭、铁锤、匕首对付烈马,也以这样的方式清除它攀升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它断去王皇后、萧淑妃的手脚,就这样还不解气,又把它们置于酒瓮当中,要把他们的骨肉泡得消融,性格比较强的萧淑妃曾经发出这样的恶誓,阿武,妖滑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王皇后、萧淑妃是它的情敌。
对待自己的家人,它毒杀了自己的亲姐姐韩国夫人,亲外孙女魏国夫人,甚至自己的长子李弘,逼死了自己的二字李贤,它广开告密之门,大肆任用酷吏,诛杀、贬斥唐朝的重臣,李唐的宗室。所以我们可以说武则天得位不以其道,杀人心狠手辣。
但同时,它的功绩彪炳史册,在它掌理朝政,临朝称制称帝的近半个世纪里,它以小人为耳目,酷吏为爪牙。但同时它以君子来治国,以能臣来经世,这表现出它高超的驭人之术,它重视农桑,轻徭薄赋,发展科举制度,首创了殿试,初创了武举,发明了考卷的糊名制度,如此等等,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统治之道,所以唐朝,武则天以前贞观之治,及武则天以后的开元盛世,它这半个世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很重要,这样的武则天说不尽也说不清,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则天自己大概也意识到这点,今天陕西乾陵前,高耸的无字碑,据说是按照武则天的遗言所立的,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至今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无字碑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考。
【武则天原名武照。在它六十六岁那年,也就是它称帝的前一年,它为自己的名字造了个新字,曌取义日月当空。武则天不仅喜欢造字改名,而且还喜欢更改年号,它在位的15年,出现过14个年号,常常是一年一改年号,有时甚至是一年三改年号。由此可见,武则天有着浓重的名号情结。那么,如此在意名号的武则天,对于自己王朝的国号当然也是极为慎重的。那么,选择“周”字作为它新王朝的国号,其中又包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武曌为什么改唐为周呢?历史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1、彰显姓氏来源。武曌是并州文水人,今天的山西文水县,625年出生于长安,今天的西安,武曌的父亲武士彟,本来是木材商人,在隋末太原留守李渊,起兵的过程中,倾尽资材来帮助李渊,唐朝建立以后,武士彟成了开过功臣,唐高宗李渊主动做媒,为武士彟续弦,新的夫人身份很高,是前隋朝宗室宰相杨达的女儿,杨氏和武士彟生了三个女儿。
武则天是第二个女儿,在讲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的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和初唐时代,文水武氏这样的出身是很差的。武士彟这个木材商晋升为新权贵,被当时人看做是爆发户,没什么社会地位,但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武曌做皇后的第四年,659年,朝廷新修的《姓氏录》里面,武曌的父族、母族都列在九等中间的第一等,也就是天下最高贵的姓氏。
可是你单单列进去时不行的,既然是第一等的高门,就应该有显赫的家世,或者悠久的渊源,于是经过编造,文水武氏找到了一个好祖宗,先秦周朝时期,周平王姬宜臼的小儿子,说周平王少子出生的时候,手上有纹是个武字,于是就以武为氏了,这样的话武氏就出于姬姓了。
于此同时,武曌的母族杨氏,也被附会为出自有周,出自姬姓,姬姓是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周朝的国姓,武曌的父族母族追根溯源,竟然都出自姬姓,都是周天子的苗裔。所以,武曌做皇后以后,追赠它的父亲武士彟为周国公,本来叫应国公,后来又追赠为周忠孝太皇,等自己登基称帝的时候,也就改唐为周了。其实在中国古代帝王将相乱找祖宗,乱攀名人,也是一个普遍现象。武家的宗庙里供的是周天子的牌位,周文王姬昌被称作始祖文皇帝,这件事尽管荒唐,却对当时的政治发挥了重要影响。
2、效法古先的盛世。在唐朝人看来古代的盛世,只有周朝和汉朝,而周胜过汉,所谓:周用王道,教化一而人众,汉杂霸道,刑政严而俗伪。这样比较起来,还是周朝好一点。武曌在正式改国号之前,改用周朝历法,国家制度,各机构名称,也都按照周礼来改革和设计。比如:唐朝的六曹尚书:吏、户、礼、兵、刑、工。武曌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尚书。表达了它要建立一个像周朝盛世那样的王朝,表达政治文化的追求。
武曌建立周朝以前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确认父族武氏,母族杨氏都出自姬姓,出自周朝,追赠父亲武士彟为周国公,周忠孝太皇,改用周历。推行周礼,它建立的新王朝已经不能不以周为国号了。
【武则天花了五十多年的时间,终于让男权的竞技场接受了一位女性的君临,成为最高统治者。然而大功告成之日,竟然就是悲剧结局的开始。登基仅仅是一系列更加错综复杂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尽管武则天左右支招、惨淡经营,周朝还是仅仅存在了十五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朝无法避免悲剧的结局呢?】
周朝悲剧的结局,联系着武曌女皇的身份,691年,宰相李昭德上奏武曌说: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天皇指的是683年过世的唐高宗李治,立你侄子为太子的话,就是外人,不会把i供在祖庙里的。
698年,宰相狄仁杰也向武曌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柑姑于庙者也。还在周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年事以高,春秋无多的武曌,就遭遇到了男性皇帝看来,根本不存在的难题,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武则天的难题:
首先:未来的难题。皇位继承人对男性皇帝来说根本不是问题,父死子继,立嫡以长,但是武曌是位女皇帝,这就麻烦了。祖宗建庙、祭祀、共享都是按父系来的,没有祭祀母族的,如果侄子继位,武则天就成了孤魂野鬼。
其次:现实的问题。儿子继承了皇位,肯定会恢复唐朝,那么它心血所系,事业所在的周朝,就将成为过去,武则天瞎折腾,把儿子改武姓,它死了以后,儿子肯定要改回来,这样的话,它的周朝就像撒出去的尿,一去不复返了。侄子继位了,和它自己就没关系了,江山成武家的,和自己也没关系,自己就是茅屎坑的石头,凉一边了。
再次:饱含隐忧的难题。武家的男丁,大多才庸德浅,形象能力方面都不好,朝中的重臣,已经自己的男宠也反对立武,如果自己强行立武,那么自己干屁之后,不仅武氏的周朝难保,社稷难保,就连武家子孙也难保姓名。
面对这三个难题,武则天可谓是劳心焦虑,与其自己身后周朝被灭,自己被逐出李家的宗庙,不如主动让出,留下好名声,武曌最后的选择是立李家为太子。
698年9月15号,武曌立43岁得三子李显为皇太子,705年正月24日,病重中的武曌传位给皇太子李显,正月27日。李显给母亲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2月4号。李显恢复国号为唐。周朝结束,唐朝复辟。各种各样的制度,也都回到了李治时候的样子,11月26号,82岁得武曌临终遗言: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最终它放弃了大周开国皇帝的荣誉,放弃它为之奋斗一生的女性的独立,重新回到了男权社会,它瞎折腾这件事留给我们太多思考。
弦歌悠长的伟大唐朝,因为有了武曌这15年的周朝的插曲,显得多了几分女性的柔媚,武曌之后的唐朝又延续了200多年,然后历史进入了纷繁动乱的五代十国,重新分裂,直到宋朝的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再建统一,宋国号是历史最附会的国号,那么他是怎么来的呢?下次再讲。
宋——附会出来的完美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国号,例如,汉朝的国号寓意广阔悠长的银河,唐朝的国号来源于仁君圣王唐尧。然而宋朝的国号在胡教授看来,最初的起源与含义却非常简单,简单到甚至都没有多少的说头。那么,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什么会如此草率地定下国号?这与他闹剧一般的改朝换代是否有关系呢?
宋国号来源于宋州,而宋州是赵匡胤曾经做过军政长官的地方,宋国号的来历可以说是简单明了。然而,对于一些喜欢附庸风雅的宋朝文人来说,堂堂大宋的国号如此地平淡、直白,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最终在宋朝文人们的层层附会之下,宋国号竟然变成了一个与天地、阴阳、人事种种方面都相符合,堪称自古罕有的完美国号。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追溯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十二集《宋——附会出来的完美》。
【对于宋这个朝代,有学者评论说,宋朝既没有秦汉的霸气,也没有隋唐的豪气,甚至也没有明朝初年的那种痞气,它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以和为贵的朝代。而作为宋朝的国号,起初的来历同样是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宋国号在经过宋代文人的层层附会之后,最终竟然成为一个颇有渊源的、极具内涵的、不可替代的完美国号。那么,宋朝是如何建立的?宋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王朝?宋国号从平淡到完美的华丽转变,又是如何完成的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追溯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十二集《宋——附会出来的完美》。】
从960年到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宋朝分为两段,从960年到1127年,是建都在开封的统一王朝,北宋,后来被金朝灭亡了。从1127年到1279年,是建都在临安的南宋,也就是今天杭州的偏安王朝,后来被元朝灭了,其实由赵匡胤创建,赵构重建的,都叫宋朝,杭州在南面叫南宋、开封在北面北宋是后人为了区分开来。
就具体到宋国号,在中国历史上显得极有文化内涵,极为复杂、繁琐,非常的神秘,考虑的非常周到,前人说宋国号是:天地阴阳人事际会,亦自古罕有。宋国号能够在天文、地理、人事找到充分的依据,是自古罕有的完美国号。宋国号的这种完美都是赴会出来的,都不是原来的意思,为什么会如此呢?离不开宋朝的大环境。是因为文化的精致细微和政治的繁琐复杂。
我们了解国号,要对整体的时代背景有个了解,然后再了解国号,可能就比较顺,我们一说起宋朝,就想到积贫积弱,然后就是文化的精致,怎么个精致?我们欣赏欣赏北宋风格婉约的词,也可以看看宋代的瓷器,颜色非常的淡雅或者影青,或者纯白,或者黑褐,形制也非常的纤巧,刻画的简洁而且传神,宋代的瓷器胜过唐代的华丽,更胜过明清瓷器的俗气。就审美观念和美学成就来说,宋代的瓷器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巅峰。文学上的宋词和物质上的瓷器,能够体现宋朝的精致和细致完美。
我们再来看宋代的文人,是以品味高雅而著称,比方说才高八斗的苏东坡,儒、释、道、诗、词、赋、书、画、茶无所不通,宋代的皇帝文化修养也非常之高,宋徽宗的字称为瘦金体,宋徽宗特别精于花鸟画,都堪称极品。
宋朝为什么这么有文化呢?说起来就有点悲喜交加了,先说喜。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很有脑子的粗人,接受了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们的军权、财权、政权,一手抓的教训。开国伊始就客客气气的杯酒释兵权,听从了谋臣赵普的建议,把节度使们兵、财都收了,赏罚行政都收了,又实行分权制度,把行政、监察、军事、财政分开来。互相牵制。所以宋朝的特点,如此等等在做法,就造成了宋朝行政效率非常低下,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差,但是有个好处,皇帝高度集权,低下人在互相扯皮,皇帝就起到制衡作用。宋朝的职官制度极为复杂,但是皇帝的位置稳定了,不再有权臣、武将、外戚来颠覆宋朝的政权,起码对宋朝的皇帝来说,是喜事,没人篡权了。
但是在另一方面喜也是悲。臣下无力夺权了,外人的机会就多了,在大宋的国门意外,盘踞着很多的强敌,辽、金、西夏、大理、吐蕃,时时威胁着大宋的安全,压的大宋抬不起头来,宋朝只能通过钱财和出让土地,来换取和平。宋没有秦汉的霸气,也没有隋唐的豪气,甚至没有明朝初年的痞气,是一个平平淡淡的,以和为贵的时代,文强武就弱,武强文就弱,文武之道总是这样一张一弛。宋朝武力方面不行了,文化就起来了。宋朝时一个特别讲究文化的时代,在这种大氛围里,宋朝的文人把非常简单的宋国号,解释的复杂而精致,可以说是超级的有文化。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国号,例如,汉朝的国号寓意广阔悠长的银河,唐朝的国号来源于仁君圣王唐尧。然而宋朝的国号在胡教授看来,最初的起源与含义却非常简单,简单到甚至都没有多少的说头。那么,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什么会如此草率地定下国号?这与他闹剧一般的改朝换代是否有关系呢?】
赵匡胤是河北涿州人,出生在洛阳的夹马营,行伍出身,自幼习武,善于骑射,战功累积。做到了五代十国时候,北方五代中间最后一个朝代的周朝的大将,殿前都点检,中央禁军部队的统帅,这支禁军不仅是保卫宫廷的力量,也是征伐天下的主力部队,通过他精心的经营,禁军中的中高级将领,几乎都是赵匡胤的亲信,这为以后赵匡胤发动兵变提供可可操作性。
960年的正月初一,朝廷的贺岁大礼正在进行,一匹快马送来了一封紧急战报,说辽和北汉的联军,马上将南下入侵河北地区,其实这是赵匡胤特意安排的,谎报军情,刚刚继位不久的7岁小皇帝柴宗训,和年轻懦弱的符太后,一下没了主意,就听取了范质、王浦,这群书呆子的建议,委派智勇双全,声名显赫的禁军赵匡胤率军御敌。
到了初二,前军先行出发,副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先出发了,初三,赵匡胤率领主力部队出开封了,晚上宿营在陈桥驿,今天河南封丘县的陈桥镇。初四,先是将士哗变,拥进中军营帐,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刚刚酒醒起床的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苦苦推辞,手下将士不答应,而且山呼万岁,很快就拥着赵匡胤想四十里开外的京城开封开进,等到大军入城,赵匡胤手下的士兵,纷纷亮出刀刃,群臣只能下拜。
而且劝符太后和柴宗训让出皇位,马上就举行了禅让大典,有意思的是,禅位制书赵匡胤都让手下准备好了,于是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这就是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速度之快,之富有戏剧性,宋朝时是最典型的,只是禅让戏演的是在是粗糙不堪,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真是草台班子胡闹,宋朝的的来显得很没文化,但是后来又很有文化,匆忙建立起来的宋朝实在没有时间考虑国号。
于是就以赵匡胤篡周之前兼任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中间的宋州作为国号来源,驻扎的地方是今天河南商丘市,离开封只有100多公里,在这个地方驻扎的军队,是为了保护开封的,赵匡胤平时住在开封的,兼任的是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位置,宋朝人有种说法:“国家飞运于宋”,赵匡胤建国也就直接以宋作为国号了。
【宋国号来源于宋州,而宋州是赵匡胤曾经做过军政长官的地方,宋国号的来历可以说是简单明了。然而,对于一些喜欢附庸风雅的宋朝文人来说,堂堂大宋的国号如此地平淡、直白,似乎有些说不过去。最终在宋朝文人们的层层附会之下,宋国号竟然变成了一个与天地、阴阳、人事种种方面都相符合,堪称自古罕有的完美国号。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宋朝文人煞费苦心的为宋国号,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巧合,从而给宋国号加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附会,解释越来越完美,到了最后除了宋,就没有其他的字可以做国号了。宋被附会出的巧合:
1、赵匡胤的父亲是赵弘殷,956年去世,曾经做过五代十国的,后唐、后汉、后周的将领,最关键的就是他的名字,弘,发扬光大的意思。殷,商朝也叫殷。赵弘殷就是赵家要发扬光大商朝的意思。
2、古代的商丘是赵匡胤的龙兴之地宋州,古代地名当中,带丘字的和带墟字,往往指的是前朝的古迹,或者遗址,或者旧地,商丘就是商朝的旧地,殷墟就是殷朝的遗址。商丘这个地名先秦就有了,据说和商人的起源有关,在《史记·殷本纪》记载:帝舜乃命契曰……封于商,赐姓子氏。说商朝的始祖契,封于商,商族,商国,商朝都因此了得名,到了596隋朝的时候,在这个地方设置了宋州,宋州既是商朝的发祥之地,又是赵匡胤的龙兴之地,于是,赵家和商朝的关系更紧密了一步。这是潜龙的地方。
3、宋州是商朝的后裔宋国的都城,隋朝在这里设置宋州是有依据的,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的时候,由周公主持大分封。其中封了一个国家在商丘,以正直见称的商纣王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后来投降了周武王的微子启,周成王分封的时候,把微子启分封商丘,建立一个国家叫宋,在当时宋和商两字的读音是相近的,中国古代灭了人家的国后,要封人家的后人建国,以继承前朝的祭祀。宋国长期建都在商丘,大约建都的时间有700年左右,而宋国的第一人国君,微子启又是商朝的贵族,所以在社会习俗上面,就把宋和商互称了。
以上这些巧合归纳一下,殷就是商,商就是宋。赵弘殷也就暗示着赵弘商,赵弘宋。果然赵弘殷的赵匡胤,大展宏图,肇创帝业的地方就是商丘,既是商朝的发祥地,又是宋国的国都,就注定了赵匡胤建国要以宋为国号。到了这步还不够,还有更加精妙的。
4、阏伯住在商丘,祭祀大火,有一个人叫阏伯,住在商丘这个地方祭祀大火。阏伯是商朝的以及宋国的传说的远祖,大火是天上的一颗星,一颗赤色一等恒星,天蝎座a星,这颗星,被商人认为是关系民族兴衰岁时节令国家命运的族星,是商朝人祭祀的一颗星,起初主持祭祀的就是阏伯,祭祀的地方就在商丘。今天还有阏伯台,也叫火神台,火星台。
有了这层依据,宋朝人对于赵匡胤建国,而自居火德就有了进一步解释,本来按照五德终始的学说,后周是木德,赵匡胤既然接受了禅让,赵匡胤就应该是火德,和阏伯住在商丘,祭祀大火联系起来以后,宋朝的火德就有了悠久的历史渊源,仿佛赵匡胤既然居住在商丘,就当然会秉承火德。
就应该成就一番开国大业,还是远承商朝的。这些天文、地理、人文的共同证明了宋国号冥冥之中已经定于前世,赵匡胤就是远承2000年前,商朝的真命天子的重要事实,随着这些解释,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完备,越来越神秘。最后“天地阴阳人事际会,亦自古罕有。”
宋国号虽然来自附会,但是却有着现实的影响,以火德为标志的宋朝最看中的颜色是红色。1127年,北宋被女真族的金朝灭亡以后,留在北方的汉人,反对女真金朝的统治,组织武装,或者用红巾做标志,或者穿红棉袄。这都表达了一种光复宋朝的志向。再到后来,南宋被元朝灭掉以后,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徐寿辉,韩林儿的政权,甚至直接以宋作为国号,同样表达了光复宋朝的志向。后来朱元璋赶走了元朝,建立了大明,被认作是反元复宋的成功,在到明朝灭亡以后,清朝初年的红花会,清朝晚期的革命党人,他们的口号和目标是反清复明。
所以理解宋国号,对于我们理解元明清,乃至中华的历史,都是一个关键所在,既然明朝是反元复宋的成功,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明朝是怎么回事?下次再讲。
大元——大哉 乾元
崛起于大漠草原的蒙古人,凭借着金戈铁马,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大元。大元帝国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它的国号“大元”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
“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入正式国号之中的朝代,而更加有趣的是,以疆域广大为显著特征的元朝,它国号中的“元”也是大的意思。关于“大元”国号的来源和含义,我们至今还能见到忽必烈颁发的《建国号诏》。那么,这份难得一见的诏书究竟是如何解释“大元”国号的呢?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筮书,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易经》运用简单的卦爻系统,对宇宙万物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事物间的抽象关联,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那么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深奥神秘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为什么会得到草原民族蒙古的重视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追溯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十三集《大元——大哉 乾元》,敬请关注。
【崛起于大漠草原的蒙古人,凭借着金戈铁马,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大元。大元帝国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那么作为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它的国号“大元”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含义?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追溯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十三集《大元——大哉 乾元》,敬请关注。】
我们中国人在说到某朝某代是我时候,往往喜欢在前面加个大字,大汉、大唐、大宋,表示对这个朝代的尊敬,但是说道大元、大明、大清的时候,就不是这个回事了,尽管这些国号也值得我们尊敬,但是这里的大是包含在国号之内的,它就是国号的组成部分,明朝有位叫朱国祯的学者,在他写的书《涌幢小品》里面说,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夷尊称之词。这是两个不同的意思。
元朝从1279年2月到1368年8月,1279年的2月宋、元海军在今天广东新会市南面的海面上决战,宋军大败,左丞相陆秀夫背负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历时320年的宋朝灭亡,90年后1368年的闰7月27号,大元的皇帝妥懽帖睦尔,在逃茫茫草原,从北京逃到草原,8月2号,徐达率领着大明军队,攻占了大元的首都大都,今天的北京,从此,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结束,草原民族蒙古族又回到了茫茫草原上,元朝在中国历时上,有个最特别的地方,是第一个由非汉民族作为统一民族的统一王朝,这就决定元朝的一些特点。
首先:元朝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民族杂居,各民族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日益加强,各名族的融合和同化也在发展,并且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比如:回族。
其次: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人分四等,从上到下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色目是各色名目的意思,包括畏兀儿、吐蕃、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一些民族。汉人是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族,以及汉化的女真人、契丹人都是北方一些民族。南人是南宋统治下的人民。这四等人中间又可粗略的分为两等,蒙古人和色目人是上等人,汉人和南人是下等人,待遇相差很大,由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了元朝民族矛盾尖锐,元朝最后的崩溃就和此有关。
再次:元朝的制度和文化,是蒙汉二元,夷夏并用的,蒙古来自于草原,带有游牧民族的色彩,元朝主要统治的地域是汉族农耕的儒家的地域,不可能不受汉文化的影响,元朝的制度和文化就是金戈铁马万顷草原,和男耕女织千亩良田的综合。
最次:元朝版图广大。超过中国历史上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而把大字加到国号上的大元,也确实名至实归的很大。
大元,毋庸置疑确实很大。
首先:大元是从蒙古国的母体中脱胎而来的,大蒙古国确实很大,创始者是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骁勇善战用兵如神的铁木真,先后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主要部落,成为最强有力的草原领袖。1206年震动欧亚的一个年份,在今天蒙古的鄂嫩河的源头,铁木真召集了他的亲族以及各部落首领,召开大会,铁木真竖起了九游白旗,接受了成吉思汗的称号,蒙古人喜欢九和白色。汗,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相当于皇帝。成吉思,有人说是坚强的意思,有人说是大海,有人说是天。标志着大蒙古国的正式建立。当时大蒙古已经控制了东面起兴安岭,西面到阿尔泰山,北面越过贝加尔湖,南面到达阴山的广阔地域。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很快又把目光投向更大的外部世界,并且开始分封,那么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也不断的进行东征西战进行军事扩张,除了自己领一块地以外还分户、封国,建立了很多的汗国,后来的蒙古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疆域所及从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东部,这样的大蒙古国,以及蒙古汗国疆域确实很大。
其次:蒙古大汗之国和各个汗国,逐渐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再到1260年,忽必烈成为大汗的时候,大汗就只是名义上的了,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汗之国的国号为大元,元朝实际上和这些国家之间已经独立了,所以大元的疆域不包括蒙古汗国,但尽管如此大元的疆域仍然很大。超过以前的汉唐盛世,《元史· 地理志》说: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大,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大元称大名副其实。
【“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入正式国号之中的朝代,而更加有趣的是,以疆域广大为显著特征的元朝,它国号中的“元”也是大的意思。关于“大元”国号的来源和含义,我们至今还能见到忽必烈颁发的《建国号诏》。那么,这份难得一见的诏书究竟是如何解释“大元”国号的呢?】
以疆域广大为显著特征的元朝,国号大元的意思也是大,这里涉及到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1271年的11月,大元国号正式登台亮相,宣布国号的是忽必烈的《建国号诏》,有了这份文件,国号的意思是很清楚。非常有意思的是,类似这样的文件,我们今天很难看到,或者当时就没有出台过多少这样的文件。按照道理说,历史上的国家很多,国号这个标志政治文化的符号,也极为重要。那么为什么说明国号来源涵义的文件却很少呢?尤其对汉族政权来说,我们比附一下,我们的父母长辈给孩子起名字会留下正式的文件,和文字资料吗?恐怕很少。
那我们就可以理解了,本来取名定号都有一定的规矩,都受到心知肚明的时代风气的影响,所以历史上,我们能够见到的唯一一份完整的《建国号诏》,就是忽必烈这份。反而是一些非汉民族的政权,他们在中原地区建国以后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和文化取向,为了拉近和汉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或者为了向汉人示好,以利于统治,所以正儿八经出台一个《建国号诏》之类的文件。
在这份诏书里最关键的几句话是: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多中国历代王朝,国号的由来做了一个简要的说明。二方面说明了建国号大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及大致过程。
分析这些内容我们知道,蒙古这次建国号是以义而制称,就是区字意。以美名来接续历代中原王朝的传统,这表明了蒙古大汗政权,愿意接受汉文化的态度。以及通过建立汉式的国号,来博取中原文化正统的政治和文化企图。事实上起到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不到8年就灭了南宋,这个国号起到了缓解,甚至消除民族隔阂阻力的作用,
那么国号是什么意思?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已经说明国号的意思。我决定以大元作为国号,这是采取《易经》乾卦里“大哉乾元”的意思,乾卦的意思是:“乾。元、亨、利、贞。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元,是元、亨、利、贞四德之首,万物生长都靠元开始,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天德的主宰,元,象征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深奥而美好的意思,可谓兼顾了几方的传统和想法。
第一:是和蒙古民族敬天和尚武的习俗十分吻合。乾,是八卦之首,乾代表天,乾又是六十四卦之一,象征着阳性和刚健,蒙古民族是个敬天的民族,和乾相联系的元,当然能够得到蒙古民族的接受。蒙古民族来自草原,草原的生存法则是弱肉强食,崇尚武力,追求胜利,身材魁梧的民族,正式阳性和刚健的民族。
第二:迎合了汉人的心理需求。汉人也是敬天畏天的,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结构里,天,天子,子民。天子是代表天来统治管理子民的,天或者天父喜欢天子的话,就风调雨顺,否则,反之。用象征着天的元作为国号也就能够为汉族所接受。
第三:彰显了当时蒙古大汗之国的盛世武功。元,这个字有很多美意,元,有开始的意思,元旦,元首。元,有善良的意思,由“大哉乾元”,这句话引申元就是大,本意也是大。
第四:和以前的“大蒙古国”“大朝”相互联系,彼此衔接。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以后,曾经使用过两个汉文的国号,一个是大蒙古国,一个是大朝。大蒙古国带有比较明显的民族特征,主要是在外交文字上用的。大朝,是对汉人使用的,有点不太像个正式的国号。所以大元这个国号启用以后,大蒙古国和大朝两个国号都废弃了,尽管如此,蒙古启用三个国号,它是一脉相承的,做的都是大字文章,“大元”是“大大”的意思,比前两个国号显得有典有据,显得文雅,像一个正式的国号。
元朝特别喜欢大字,不仅国号来源于《易经》的大,而且元朝的很多年号,也是大的意思。比如说:至元、元贞、大德、至大都是大的意思,都和乾卦元、亨、利、贞四德,紧密相连。立国中原后的蒙古大汗政权特别看重《易经》。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筮书,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易经》运用简单的卦爻系统,对宇宙万物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摹拟,找到事物间的抽象关联,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那么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深奥神秘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为什么会得到草原民族蒙古的重视呢?】
其实《易经》很神秘,我们汉人都看不懂,蒙古人为什么会喜欢这个东西呢?忽必烈的身边另有高人,在建国国号为大元这件事情上,忽必烈的身边有三位高人。
第一位高人叫王恽:是卫州汲县人,今天的河南卫辉市,有才干、好学、善于写文章,担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曾经上书忽必烈,建议讨论国号的问题,他说:“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首建国号,以明肇基之始。圣朝统接三五,以堂堂数万里之区宇,垂六十年大号未建,何以威仰万方,昭示后世?愚以谓国之称宜下公卿大臣及五品以上官集议阙下,则天下幸甚!”
第二位高人叫刘秉忠:1271年的时候,刘秉忠奏建国号曰:大元。今天河北邢台市人,自由博览群书,曾经出家为僧,因为博学多才,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在忽必烈的身边30多年,相当于汉朝的萧何,明朝的刘基,是个非常重要的谋臣,曾经规划过元大都的设计,深通《易经》。
第三位高人叫徒单公履。是女真族人,但是已经汉化了,是今天河南获嘉县人,金朝的进士,元朝的翰林侍讲学士,《建国号诏》是出自他的手笔,
大元国号是王恽建议讨论,刘秉忠建议以大元为号,徒单公履拟诏书写,然后才有蒙古大汗的心国号大元的出现。
忽必烈有特殊的背景,在做大汗之前,常驻在汉地,主管汉地的军民事物,非常熟悉汉地的文化传统和礼仪制度,忽必烈最佩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忽必烈身边还有很多汉族的谋臣。忽必烈接受了汉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的,《易经》里面的“大哉乾元”作为他的国号。反映从蒙古忽必烈时代起,就不在是一个草原游牧民族国家了,而是一个中原正统王朝,来到中原地区的蒙古人,真的喜欢上了汉族的《易经》八卦。
大元国号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经《易经》,的第一句话乾。元、亨、利、贞,以及它的解释“大哉乾元”元朝灭亡以后,因为朱元璋和刘伯温这对君臣有了新的国号大明的出现,也有非常复杂的密义在里面,具体怎么回事?下次再讲。
大明——一石三鸟
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368,仅仅24年时间,朱元璋便实现了从一名放牛娃到天子的华丽转身,登上了拥有九五之尊的帝王宝座,开创了近三百年大明王朝的历史。然而,六百年后的今天,却仍然有很多人对国号“明”的来历并不了解,还有人认为,国号"明"来源于一部经书《大小明王出世经》中的“明王”,甚至有一些小说也在暗示这个说法。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是什么呢?
其实,朱元璋定国号为“明”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新的国号是否有利于他未来的统治?而事实上,这个国号也确实帮了他不少忙。那么,朱元璋定国号为“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解析五千年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之《明——一石三鸟》,敬请收看。
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368,仅仅24年时间,朱元璋便实现了从一名放牛娃到天子的华丽转身,登上了拥有九五之尊的帝王宝座,开创了近三百年大明王朝的历史。
然而,六百年后的今天,却仍然有很多人对国号“明”的来历并不了解,还有人认为,国号"明"来源于一部经书《大小明王出世经》中的“明王”,甚至有一些小说也在暗示这个说法。
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是什么呢?
其实,朱元璋定国号为“明”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新的国号是否有利于他未来的统治?
而事实上,这个国号也确实帮了他不少忙。那么,朱元璋定国号为“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368,仅仅24年时间,朱元璋便实现了从一名放牛娃到天子的华丽转身,登上了拥有九五之尊的帝王宝座,开创了近三百年大明王朝的历史,然而,六百年后的今天,却仍然有很多人对国号“明”的来历并不了解,还有人认为,国号"明"来源于一部经书《大小明王出世经》中的“明王”,甚至有一些小说也在暗示这个说法。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是什么呢?其实,朱元璋定国号为“明”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新的国号是否有利于他未来的统治?而事实上,这个国号也确实帮了他不少忙。那么,朱元璋定国号为“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解析五千年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敬请收看系列节目《国号》之《明——一石三鸟》。】
从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钟山,即皇帝位,宣布定国号大明,到1644年3月19号,朱由检在北京煤山自缢身亡,前后276年,明朝的首都,先在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到了今天的北京。明朝最大的特点,中国传统集权专制时代,汉族作为统治民族,所建立的最后一个统一王朝。从秦汉后的集权中央,发展到明朝的集权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间臣子的地位越来越低,宋朝以前臣子和可以坐着和皇帝说话的,宋朝开始皇帝坐,臣子站。到了明朝得跪着说话,皇帝可以宸衷独断,天下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朱元璋把丞相也废掉了,政归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司其职向皇帝负责,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朱元璋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老这样也不行,所以就发展了一些相应的制度,比如:选一些文臣学士到殿阁执勤,备皇帝顾问,帮皇帝做事,对皇帝负责,这就是所谓的内阁制,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朱元璋又发展了特务机构,锦衣卫,以及后来的东厂、西厂,实施严密的政治统治,和人身控制。朱元璋还发明了“剥皮实草”的严酷刑法,朱元璋非常痛恨贪官,规定贪污60两银子就要宰掉的,把贪官的皮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和石灰,做成皮囊,放在地方公堂之上,以警示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
起码从制度上来说,明朝是中国古代吏治最好的朝代之一,在文化、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明朝也有辉煌的成就,明朝的学校科举之法,为清朝所延续,实行了五百多年,明朝手工艺业的高度繁荣,高度发达,市镇的大量涌现,商品贸易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说是空前的。明朝科技的进步,以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所体现的航海和造船技术,就可见一斑。明朝是中国古代发展历史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明朝的创始人,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的智慧和精明,手段的高妙。在历代开国帝王中间可居鼎甲之列,集中体现在大明国号上,“大”表示伟大,高妙,壮美等美意。不少学者认为大明国号来自明王,明王来自《大小明王出世经》,是唐朝时候传入中国的,摩尼教的经典,宣扬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最高的主神是明尊,明尊的下面有许多的明使,明使出世为明王。明使出世是为了教化众生,令脱诸苦,在中国摩尼教也称为明教。
【大明的真实来历是什么?民间和秘史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历史传闻?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能给他的统治带来哪些妙不可言的好处呢?】
【六百多年过去了,现依然在有不少人认为,大明的国号就应该来自于《大小明王出世经》中的明王,因为这部经里德明王出世之后,他能够教化众生接触痛苦,是人们心目中救苦救难的神仙,然而,历史的真相却没有这么简单,那么,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动机呢?】
大明国号是来自宗教,但不少明教,而是佛教,朱元璋不是明教的大将,而是自居为佛教的明王,朱元璋是今天的安徽凤阳人,本名朱重八,朱元璋的上面确实有重一到重七,朱家是贫苦出身,上面的几代名字也是这种味道,高祖叫朱百六,曾祖父叫朱四九,祖父叫朱初一,父亲叫朱五四,母亲叫陈二娘,元朝的制度规定,一般的老百姓是不能一本正经取名字的,只能以自己的行辈和父母年龄的合计,来取名,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常遇春的曾祖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亲叫六六,朱重八是参加“革命”以后叫朱元璋的。
朱元璋的一生非常传奇,著名学者吴晗所写的《朱元璋传》的目录,列举一下他身份的变化,小行童,游方僧,九夫长,小军官,大元帅,吴国公,吴王,开国皇帝。一系列身份的变化是从1344年到1368年的24年中完成的。朱元璋的出身贫寒,小时候为地主放牛,青年时做过几年和尚和游方和尚,在云游期间加入了民间组织白莲教,白莲教讲究结社念佛,重视宗门和师徒关系,教义直接承袭了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弥陀净土法门。
1351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发动了反元起义,当时的元朝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形式之下,为争取汉族人民的支持,韩山童和刘福通做了一些政治宣传,韩山童说他本来不姓韩,姓赵,是宋徽宗赵佶的八世孙。刘福通说是南宋抗金大将刘光世的后人,打出了反元复宋的旗号,宋朝在五德中属于火德,所以这支起义军头裹红巾,打着红旗,就被称为红巾军起义,天下群雄并起,纷纷建立政权。
其中:徐寿辉建立政权叫大宋,张士诚建立政权叫大周,陈友谅建立政权大汉,明玉珍建立政权叫大夏。首先发动起义的刘福通,迎立当时已经牺牲的韩山童的儿子,叫韩林儿为皇帝,尊号为小明王,建都在今天安徽的亳州,国号宋。在当时打出这些旗号是有力的反元的旗帜,表明收揽人心,重建汉族统治的决心,尤其是宋国号影响尤为巨大,徐寿辉和韩林儿的宋,就分别是南方红巾军和北方红巾军的主力。
【纵观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一般都发生在社会剧烈动荡时期,元朝末年各种矛盾交错上升,反元斗争风起云涌,然而,在这些如同雨后春笋般德起义队伍里,却没有朱元璋的身影,他此时只是寺庙里德一名,普普通通的僧人,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把他同未来的开国皇帝联系起来,那么,僧人朱元璋是如何走入抗元队伍的?他又是如何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登上皇帝宝座的呢?并把大明定为未来的国号的呢?】
1352年,凤阳皇觉寺里的和尚,25岁德朱元璋,得到了他小时的朋友汤和的一个口信,希望他去参加红巾军,朱元璋经过反复犹豫,还在佛像面前卜卦问神,结果是出逃的话不吉利,留在庙里也不吉利,参加军队大吉。于是朱元璋就投到了响应刘福通起义的定远土豪郭子兴的部下,深受重用,据说这个名字就是郭子兴起的,还把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朱元璋以今天的南京为中心,成了称霸一方的霸主。
到1361年,小明王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国公,南京历史上属于吴地,三国的时候,孙吴的都城就在南京,到了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在随后的几年中,朱元璋扫荡群雄,害死小明王,最终灭了元朝,统一了天下,元朝灭掉了,复宋的使命没有完成,朱元璋并没有继承小明王韩林儿德宋国号,而是另外起了个新国号大明。
定国号大明的原因:
首先:大明国号和小明王的尊号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毕竟长期以来,朱元璋是受韩林儿领导的,尊韩林儿德宋政权为正统。有点类似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次:对他出身佛教徒的纪念,他十分看重成功前的艰难岁月,也毫不忌讳佛徒出身。别人说不行,他自己说没事。自古以来以和尚而掌管天下的,仅他一人,现在我明王出世了,所以朱元璋自居为佛教明王。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天子宝座,实现了从一个放牛娃到至尊帝王的华丽转身,但有句话说的好,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新的国家刚刚建立,不确定因素非常之多,朱元璋要想实现政权的稳固,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那么,大明这个国号对于维护朱元璋的统治,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朱元璋无论打天下还是坐天子,手段都极为高明,以大明为国号,也可以看出他一石三鸟的,高超统治术的集中体现。大明这一块石头,征服了武将、文臣、百姓这三只鸟。
首先:就出自红巾军系统的武将,他们大部分都是白莲教的信徒,以大明为国号表示新王朝是继承小明王而起的意思,所有的白莲教徒都是一家人,应该团结在一起,在大明的治理下共享富贵。在红巾军系统看来,朱元璋没有忘本,对此的欣慰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其次:就更广大的深受宗教影响的,天下百姓来说,大明国号有两重作用。1、向百姓宣示新王朝的建立就是光明世界的到来,从此天下“大明”,明王已经出世,应该安心享受光明生活。2、也警告哪些有心仿效的后来者,明王已经出世,明王只此一家。和这种想法向配合,宣布白莲教非法,禁止白莲教的传播,这就是统治手段,此一时彼一时,对天下百姓来说,明王已经出世了,你们要安心生活,再有明王出来,你们不要相信了。
再次:就儒生文臣来说,可以附会出很多的密义,他们也乐意接受,朱元璋尽管是大老粗一个,但是他重视儒生,招揽儒生,相信儒生,名儒望族的合作,参与谋议本来就是朱元璋能够在元末群雄当中脱颖而出,15年而成帝业的原因之一。比方说朱元璋接受他手下儒生朱升的建议,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成王。
朱元璋手下儒生文士当然不相信白莲教,也视明王出世为滑稽,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不费力气的,不伤脑筋的附会出很多的好意思。由于渊源久远,他们乐意谈论,由于冠冕堂皇,他们津津乐道。
明这个是日月组成,在古代有祭祀日月的仪式,叫朝日夕月,春分的时候在东门外拜日,称为朝日。秋分的时候在西门外拜月,称为夕月。古代还有祭祀“大明”,也就是祭日的仪式,国号和祭典相合,可谓大吉大利。
在阴阳五行学说里,南方为夏为阳,为红色。北方为冬为阴,为黑色。印证到现实政治上,大元是建都在北方的,起自蒙古草原。大明是建都南方的起自南方的江淮之间,那么以夏制冬,以阳消阴,以红色压黑色。都可以找到说法,也就是说南方一定会压倒北方,大明必然平定大元。
据说朱元璋定国号大明,是听从了首席谋士刘基的建议,刘基是浙江青田人,字伯温,刘基、诸葛亮这两位中国历史上半人半神的两位人物,刘基是明朝首都南京的总设计师,城市的布局,城墙的走向,紫禁城的位置等等,都是刘基一手设计的,有点像忽必烈身边的刘秉忠,设计北京城一样。
明朝的开国功臣,文臣第一推刘基,武将第一推徐达。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不仅是几年佛徒的出身,来自居为佛教的明王,而且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红巾军系统的人,从白莲教教义去感受,儒生文士从经史学术去理解,天下百姓则会安于明王出世以后的,光明极乐世界,这无疑强化朱元璋的集权统治,十分巧妙的,功效显著的大明国号,还是比不上后来的大清国号,大清国号压倒了大明国号,也取代了大明国号,这是怎么回事呢?下次再讲。
大清—化被动为主动
清朝是中国传统帝制时代最后一个统一王朝,从公元1636年始到1912年止,清朝历经十一位皇帝、绵延276年,历史影响巨大。
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地把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作为清朝的起点,但这只是满洲人入主中原内地的开端,“大清”这个国号最初的运用,还要追溯到更早以前。而且,清朝与历史上的金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追赠的清朝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建立的政权就叫做“金”,史称“后金”。清太祖努尔哈赤不愧为伟大的创业者,十三副遗甲起兵也能开创万世基业。公元1636年,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为了巩固和壮大自己的统治,把国号改“金”为“大清”,皇太极与父亲努尔哈赤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明朝,“大清”这个国号势必与明朝有着一定的关联。那么“大清”这个国号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追溯中国历史变迁,揭秘十四个统一王朝国号的由来,系列节目《国号》第十五集《大清——化被动为主动》。敬请关注。
【清朝是中国传统帝制时代最后一个统一王朝,从公元1636年始到1912年止,清朝历经十一位皇帝、绵延276年,历史影响巨大。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地把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作为清朝的起点,但这只是满洲人入主中原内地的开端,“大清”这个国号最初的运用,还要追溯到更早以前。而且,清朝与历史上的金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追赠的清朝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建立的政权就叫做“金”,那么“金”后来为何变成了“大清”,“大清”这个国号又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呢?】
众所周知,在清朝皇帝的世系表中,排在第一个的是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天的辽宁新宾,建国称汗时,他的汉译的国号时金,史称后金。如此,一个臣民数十万的金国,出现在明朝的东北地区,金国是1636年大清国的前身,首任皇帝皇太极,是金国的首任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这显示了金国和大清国的继承关系。
金国的创建可以追溯到1583年,属于大明朝疆域的东北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女真,女真分为三部,建州、海西和野人。各部有部落林立,相互混战,一片混乱,努尔拿就出生于建州女真,一个小部酋长的家庭,1593年的时候,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建州女真另外一个城主尼堪外兰引导的明军误杀,努尔哈赤的部落很小,祖父和父亲被误杀了,当时的情况非常地紧急,部众叛离,在这种形势下,25岁的努尔哈赤以他祖父和父亲留下的13副铠甲,武装跟随自己的30个人,走上攻打尼堪外兰创建金国之路。
在这里有个细节说下,明清两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投军的年龄和努尔哈赤起兵的年龄都是25岁,在投军和起兵前的经历两个人都很相似,努尔哈赤幼年丧母,受不了继母的虐待,在十岁左右就离家出走了,独自打拼生活,努尔哈赤挖过人参,运过山货,早年的艰辛,把努尔哈赤锻炼成为一个体格魁梧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少年,在这期间和汉人接触的比较多,挖的人参和山货都要运到抚顺去卖给汉人。他喜欢上了汉人讲的,老不看《水浒》,少不看《三国》,清朝的时候,关公的信仰非常地盛行,满洲民族的很多人都喜欢三国,这和努尔哈赤是有关系的,努尔哈赤成为一个富于谋略的见多识广的女真人。
朱元璋和努尔哈赤都应验了《孟子·告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经过早年的艰难,然后才能成大事。努尔哈赤不愧是创造奇迹的一世英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临敌不惧,经过30多年,努尔哈赤完成了几百年来未曾实现的,统一女真各部的伟大事业。成为全女真的英主,跃居英明汗的宝座,独立建国,国号为金。
努尔哈赤的金,史书上称为后金,就是为了区别以前的金,努尔哈赤是以以前的金作为榜样的,早在500年前的1115年,统领女真族的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独立建国,国号为金。反抗辽朝的统治,到了1125年,金国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金立国120年,到1234年灭亡,这是女真族恒古未有的一番伟业。
金,这个国号来源于阿骨打的发源地,今天东北的松花江的支流阿什河,阿什在女真语中间,是金的意思。这个河里盛产沙金,金不坏不变,寓意着这个政权传之久远,努尔哈赤在这个时候,重新启用金国号,对内对外的意思非常明显。对内,金,名号是女真族和历史的最鲜明的一个符号,可以安抚所征服的,所统一的女真各部落。对外,是向明朝宣告了要独立建国、振兴祖业的目标和追求。
1618年,努尔哈赤发动了对明战争,从当时的形式来看,这是两个完全不对称的政权,明朝万里疆土、亿兆斯民,大明是他杀祖父和父亲的仇人,要把明朝的势力赶出东北,重新建立一个金国,随着战争的发展,努尔哈赤逐渐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疆土大大扩充。并且在1625年,把首都迁到了沈阳,改名叫盛京。
当时,明朝的军队把出山海关作战,视为畏惧,说出关一步就是鬼乡,入关一步是乐园。明朝的辽东经略高第下令,放弃山海关关外各城,撤到关内来。只有袁崇焕拒不听命,独守宁远孤城不撤。1626年的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中炮负伤,这是努尔哈赤起兵40多年来,仅有的一次大惨败,这一败影响非同小可,到了8月份,努尔哈赤因伤去世。这有点类似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项羽一直打胜仗的,最后一仗打败了,导致乌江自刎,但是努尔哈赤有后继者,1626年8月,努尔哈赤去世,享年68岁。
9月,经过一番明争暗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35岁的皇太极登上了金国的汗位,汉译的汗号天聪汗,经过10年的努力,1635年皇太极新定了族名为满洲,废除了原来女真的旧称,到1636年4月,在满、汉、蒙文臣武将的合辞劝进下,皇太极举行了登基大典,接受了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建国号为大清。并且首建年号为崇德,从此,大清国皇帝正式与大明国皇帝分庭抗礼。
【清太宗皇太极,为了团结各方在气势上压倒大明,把国号改为大清,化被动为主动,开创历史新纪元。】
【清太祖努尔哈赤不愧为伟大的创业者,十三副遗甲起兵,也能开创万世基业,而他的继任者皇太极也是气势恢宏,改族名、定尊号,改国号、定纪元,如果说努尔哈赤建立金朝政权,是为了笼络和管理女真各部,那么。皇太极又为什么改金为大清呢?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皇太极建国号为大清,也就意味着废除了,他父亲努尔哈赤的金国号,为什么要废除父亲的金国号?我们从两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着眼于未来。皇太极为了实现更大的抱负,皇太极时期的金国已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了,女真、汉和蒙古是其中的三大民族,只以象征女真振兴的金国号,民族意义显得太狭隘了,再有皇太极时候的金国,他最大的威胁来自于明朝,明朝也是他施展抱负的对象,皇太极能够打败明朝,取代明朝,这是何等奇勋伟业,而这样的伟业,在500年前,只有半壁江山的女真完颜部的金国,是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这是一个方面,为了实现更大的抱负。
其次:着眼于现实。为了淡化汉人的历史记忆,甚至消弭汉人的反感情绪,为了战胜大明,他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汉人的支持,哪怕是汉人抱着观望的态度。在这个方面,金国号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金国号汉人太熟悉了,北宋是被金国灭亡的,宋徽宗、宋钦宗是被金国俘虏的,东京开封城里的宗室、后妃、官吏、工匠、书籍、仪器、金银财宝是被金国人掳掠到北方去的,在历史上成为“靖康之耻”。这是汉人旷古未有的、衔怨极深的奇耻大辱,麻烦你的是明朝也有这样的奇耻大辱,明朝主要的外患有两个方面:南倭和北虏,南倭,东南沿海的倭寇,北虏,蒙古草原上的民族,虽然朱元璋把元朝灭掉了,但是元朝的势力退到了蒙古草原,但是跟明朝一直有战争,绵延万里的明长城,就是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的侵扰而修建的。
1449年,蒙古入侵,大明皇帝朱祁镇,率领50万军队亲征,在今天河北怀来县,当时成为土木堡的地方惨败,不仅损伤了数十万的军队,而且朱祁镇也被俘虏了。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在这种情况下,明人的民族情绪极度高涨,历史记忆非常敏感,乃至有些明朝人,敌视蒙古和一切外族。在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皇太极用金为国号,这对大明臣民的刺激非常大,对已经归顺到皇太极政权的汉人心里的压迫是可想而知的。
一方面是金国大汗,皇太极要实现更大的抱负,取代明朝,另一方面是大明的君臣百姓,深恶痛绝金这个国号,审时度势,皇太极终于做出了,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大清的决定。
【清太宗皇太极把国号从金改为大清,也是为了巩固和壮大自己的统治,皇太极与努尔哈赤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明朝,那么大清这个国号势必与明朝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后来清朝统治时期,无数的文字狱就因清明两个字而蒙冤,清风明月间,暗藏着两股政权的较量,那么,大清这个国号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呢?】
大清国号的取义,当时已经稍后的文献当中,没有任何记载,
首先:我们从满族方面来看。把金改为音近的清,满族和女真在音上不一定能区分开,这样既缓解了汉民族对金国号的反感情绪,也一定程度上照顾了本民族的自尊心,有利于他事业的发展,所以应该能为满洲上下人等所接受,甚至有学者认为改汉不改满。
其次:我们从汉族方面来看。李洵和薛虹主编的《清代全史》,说“金”的音近汉字中,只有“清”字的字义作为国号比较适宜,而且这个“清”字,中国历代朝代中,没有人用过,不论用五行相克学说,还有其他解释,也都能找出根据,四个方面的根据。
1、五行方面。明属火,国姓是朱,朱是红色的意思,也属火。而清,满洲,这三个字都带水,符合五行中的水克火,寄予了大清灭大明的吉祥之兆。以前的“金”国号,犯了火克金的忌讳。皇太极放弃金国号,这可能也是个原因。
2、方位方面。乾隆皇帝在《钦定满洲源流考》里面有一句诗说:“天造皇清发祥大东”,皇清就是大清,大清发祥壮大于东方,满洲属东方,五色配五方,东方属青,东为四方之首,东方的大清是可以压过南方的大明的。
3、字义方面。由“天造皇清”引申,天和清之间也有着关联,汉语常用词中间,有代表天体的清妙,有代表天河的清汉,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汗号当中也有天字,天授、天命、天聪,相当于汉族的“王者受命于天”,清在汉民族有天的意思。明,分开为日月,在天的包容中,代表天的“清”可以涵盖代表了日月的“明”。
4、政治方面。清可以代表王者风范,王政的理想,清时,指太平盛世,清晏,指清净安宁,永清四海,指天下永远安定。清明,是先秦以来的固定搭配,二十四节气,也有清明,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在汉民族语境中,皇太极所以定国号为大清,在于大清的气势和含义,都压过了大明,改金为大清,就反应了他们心思的缜密和雄图的远大。皇太极没有在他的有生之年真正征服大明,1643年8月,皇太极突发中风去世了,享年52岁。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的功业,是可以和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相提并论的,皇太极的遗憾在于,征服大明,取代大明,看上去还比较遥远。
皇太极不会想到,在他去世8个月以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率领着有满汉蒙三方组成的大清军队,借着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大明京师的东风,借着大明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的怒气,顺利的开进了北京。到1644年的10月,皇太极六岁的九子福临,在大明的京师坐上了大清国的皇帝,再过不到20年,大清就名副其实统一了天下,直到1912年2月12号,皇太极的第九代孙六岁溥仪,下诏退位。
而在此前的1912年1月1号,一代伟人孙中山,在大明的故都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专制集权的阶段,走向共和时代,中国的国号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帝国时代走向民国时代。
开创于民国时代的中华民国国号,仅从形式上来看,就不同于夏商周,这些帝国时代的国号,帝国的国号带有明显的家族的色彩,一姓,一号,一朝,一个国号,而中华民国的国号,他代表国家主权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开创了国号历史的新纪元。
十四个国号都符合《白虎通·号》篇所说的:“表著已之功业,显扬已于天下”的美号,我们能够感觉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感觉方块汉字的魅力,感觉中国文化中重视名称,字号的传统,也能看出历史的兴衰变迁。
更多阅读
《齐威王烹阿大夫》与《烹阿封即墨论》 烹阿封即墨论 翻译
齐威王烹阿大夫——选自《资治通鉴》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
林子祥《海市蜃楼》专辑歌词 选择歌词林子祥
李森祥《台阶》读后感 台阶李森祥 朗诵
李森祥《台阶》读后感北叶李森祥的《台阶》描写的是一个勤劳诚实的农民形象。一个父亲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造一座高台阶的房屋。父亲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造了一座高台阶的房屋。房子造好了,父亲也老了。这是六七十年代典型的
电视剧《神话》发布会 胡歌神话发布会
12月15日,电视剧《神话》在北京发布了终极版超长预告片,导演蒋家骏携主演胡歌、白冰、张萌以及新七小福队长王海祥出席。发布会上,张萌与王海祥演唱了电视剧主题曲《穿越》,由胡歌、白冰演唱的《美丽的神话》两支MV也同期曝光。胡歌扮演
文天祥《正气歌》参考译文 文天祥 正气歌朗诵
《正气歌序》原文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潮,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