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名-------大学士 不及阁大学士是什么官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目录
起源
明朝的大学士
清朝的大学士 南书房、军机处的兴起
三殿三阁大学士
主要官吏及其执掌
重要更动年表
重要附属机构
起源
唐景龙二年(708年)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年)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年)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年)废。
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
明朝的大学士
到了明初,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1]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 首辅张居正
……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明成祖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入职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政务自此始,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品阶只有正五品。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仁宣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清朝的大学士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南书房、军机处的兴起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
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 保和殿大学士傅恒
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
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主要官吏及其执掌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尚书内特简。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学士:满洲六人,汉四人,从二品,掌敷奏;
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汉各二人,从四品,掌典校;
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正六品,掌勘对;
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钤往来文牒。
中书: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拟、繙译。
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重要更动年表
天聪二年
※建文馆,命儒臣分直
天聪十年
※更名为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三院,号称内三院。始亦沿承政名,后各置大学士一人。
顺治元年
※置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满员一品,汉员二品。
※置学士满、汉军各三人,汉学士无员限,满员二品,汉员三品。
※置侍读,满洲十一人,其中清文五人,清汉文六人,蒙古、汉军、汉各三人
※置典籍,满、汉、汉军各三人
※置中书,满洲七十五人,蒙古十九人,汉军十三人,汉三十六人
顺治二年
※定为正二品衙门,翰林院并入,以翰林官分隶之。三院上并加“内翰林”字。
顺治八年
※置侍读学士,满、蒙、汉军各三人,兼太常寺卿衔,寻罢。
顺治十年
※置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
顺治十五年
※改内三院为内阁,别置翰林院官,以大学士分兼。殿阁曰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大学士,满员改与汉同(正二品),仍兼尚书
※学士,满汉员并改正五品,兼礼部侍郎者正三品
顺治十八年
※复三院旧制,废翰林院
※侍读学士,满洲增二人,蒙古增三人
康熙九年
※仍别置翰林院,复改三院为四殿二阁
※大学士,置满、汉共四人
※侍读学士,增满洲四人,余改置二人
※学士,满洲改置二人,
※侍读,蒙古、汉军各置二人,裁汉缺
※典籍,改为满、汉、汉军各二人
康熙十年
※学士,满洲增四人,以后即保持为六人。汉军、汉改置各二人
康熙十一年
※学士,汉增二人
康熙十二年
※学士,并汉军缺入汉缺,以后即保持为四人
康熙三十八年
※侍读,裁清文一人,裁清汉文二人。寻复增二人,以后即保持为十人
※中书,裁满洲、汉军各五人,裁蒙古三人,裁汉四人
康熙六十一年
※初授协理大学士事,为协办大学士的前身。
雍正三年
※侍读学士,定从四品
雍正四年
※侍读,汉置二人
雍正七年
※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额外大学士。
雍正八年
※大学士,满汉员并定正一品
※学士,满汉员并定从二品。后皆兼礼部侍郎衔
雍正十年
※以青海告警,设军机处,内阁之权渐轻
※置协办大学士,厥后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
乾隆十三年
※始定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员限,省中和殿,增体仁阁,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后授保和者止傅恒一人
※中书,裁汉三人
乾隆十七年
※侍读学士,裁汉军缺,只保留汉缺
乾隆五十八年
※大学士停兼尚书衔
宣统三年
※改组内阁,别令大学士序次翰林院
重要附属机构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兼理大臣,无员限,满、汉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内特简。掌察诸司谕旨特交事件,督以例限。
※行走司官,汉四人。并于吏、兵、刑、工四部选补。
※委署主事,满洲一人。
※笔帖式四十人
※额外笔帖式八人。
中书科
※稽察科事内阁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内阁学士内特简。掌稽颁册轴。
※掌印中书,满洲一人。
※掌科中书,汉一人。
※中书,并从七品。满洲一人,汉三人,掌缮书诰敕。
※笔帖式十人。
分办本章处
※满本房,司缮写
※汉本房,司繙译
※蒙古本房,司繙译外藩属国文字
※满票签处,司缮写满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汉票签处,司缮写汉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除此之外尚有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副本处,饭银库,俱由大学士委侍读以下官司之。惟批本处额置满洲翰林官一人,请旨简派。有中书七人。满中书内补授。
参考资料
1. 《明太祖实录》卷239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流行的中堂别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
目录
1 起源
2 明朝的大学士 2.1 废相
2.2 内阁之名
2.3 首辅之名
3 清朝的大学士 3.1 南书房的兴起
3.2 军机处的兴起
3.3 三殿三阁大学士
3.4 主要官吏及其执掌
3.5 重要更动年表
3.6 重要附属机构 3.6.1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3.6.2 中书科
3.6.3 分办本章处凡五
4 越南的大学士
5 注释
6 参考资料
7 参见
起源
大学士一职乃唐中宗时首创,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
明朝的大学士
参见:明朝首辅列表
废相
明朝初年,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丞相胡惟庸,并废止中书省,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被终止,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1]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一般秘书之职。《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
内阁之名
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仁宗、宣宗、英宗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首辅之名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得到皇帝宠信的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可比以往的宰相。
清朝的大学士
参见:清朝大学士列表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南书房的兴起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军机处的兴起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
三殿三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傅恒乾隆三十五年死后至清亡,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
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哭巴泰、冯铨、尻凡六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
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
主要官吏及其执掌
大学士,满、汉各二人,正一品,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修实录、史、志,充监修总裁官,经筵领讲官,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春秋释奠,摄行祭事。
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尚书内特简。从一品,辅佐大学士
学士,满洲六人,汉四人,从二品,掌敷奏。
侍读学士,满洲四人,蒙、汉各二人,从四品,掌典校。
侍读,满十人,蒙古、汉军、汉各二,正六品,掌勘对。
典籍,满、汉、汉军各二人,正七品,掌出纳文移。内阁,为典掌丝纶之地,自大学士以下,皆不置印,惟典籍置之,以钤往来文牒。
中书,满洲七十人,蒙古十六人,汉军八人,汉三十人,正七品,掌撰拟、繙译。
贴写中书,满洲四十人,蒙古六人
重要更动年表
天聪二年 建文馆,命儒臣分直
天聪十年 更名为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三院,号称内三院。始亦沿承政名,后各置大学士一人。
顺治元年 置满、汉大学士,不备官,兼各部尚书衔,满员一品,汉员二品。
置学士满、汉军各三人,汉学士无员限,满员二品,汉员三品。
置侍读,满洲十一人,其中清文五人,清汉文六人,蒙古、汉军、汉各三人
置典籍,满、汉、汉军各三人
置中书,满洲七十五人,蒙古十九人,汉军十三人,汉三十六人
顺治二年 定为正二品衙门,翰林院并入,以翰林官分隶之。三院上并加“内翰林”字。
顺治八年 置侍读学士,满、蒙、汉军各三人,兼太常寺卿衔,寻罢。
顺治十年 置三院汉大学士各二人
顺治十五年 改内三院为内阁,别置翰林院官,以大学士分兼。殿阁曰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
大学士,满员改与汉同(正二品),仍兼尚书
学士,满汉员并改正五品,兼礼部侍郎者正三品
顺治十八年 康熙即位之后,复三院旧制,废翰林院
侍读学士,满洲增二人,蒙古增三人
康熙九年 仍别置翰林院,复改三院为四殿二阁
大学士,置满、汉共四人
侍读学士,增满洲四人,余改置二人
学士,满洲改置二人,
侍读,蒙古、汉军各置二人,裁汉缺
典籍,改为满、汉、汉军各二人
康熙十年 学士,满洲增四人,以后即保持为六人。汉军、汉改置各二人
康熙十一年 学士,汉增二人
康熙十二年 学士,并汉军缺入汉缺,以后即保持为四人
康熙三十八年 侍读,裁清文一人,裁清汉文二人。寻复增二人,以后即保持为十人
中书,裁满洲、汉军各五人,裁蒙古三人,裁汉四人
康熙六十一年 初授协理大学士事,为协办大学士的前身。
雍正三年 侍读学士,定从四品
雍正四年 侍读,汉置二人
雍正七年 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陈元龙、左都御史尹泰特授额外大学士。
雍正八年 大学士,满汉员并定正一品
学士,满汉员并定从二品。后皆兼礼部侍郎衔
雍正十年 以青海告警,设军机处,内阁之权渐轻
置协办大学士,厥后多至六人,少或一二人
乾隆十三年 始定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员限,省中和殿,增体仁阁,以三殿、三阁为定制,唯保和殿不常置。嗣后授保和者止傅恒一人
中书,裁汉三人
乾隆十七年 侍读学士,裁汉军缺,只保留汉缺
乾隆五十八年 大学士停兼尚书衔
宣统三年 改组内阁,别令大学士序次翰林院
重要附属机构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兼理大臣,无员限,满、汉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内特简。掌察诸司谕旨特交事件,督以例限。
行走司官,汉四人。并于吏、兵、刑、工四部选补。
委署主事,满洲一人。
笔帖式四十人
额外笔帖式八人。
中书科
稽察科事内阁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内阁学士内特简。掌稽颁册轴。
掌印中书,满洲一人。
掌科中书,汉一人。
中书,并从七品。满洲一人,汉三人,掌缮书诰敕。
笔帖式十人。
分办本章处凡五
满本房,司缮写
汉本房,司繙译
蒙古本房,司繙译外藩属国文字
满票签处,司缮写满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汉票签处,司缮写汉文票签,记载谕旨撰文之事
除此之外尚有诰敕房,稽察房,收发红本副本处,饭银库,俱由大学士委侍读以下官司之。惟批本处额置满洲翰林官一人,请旨简派。有中书七人。满中书内补授。
越南的大学士
更多资料:阮朝官职表
1428年,越南人黎利发动反对明朝的起义,建立后黎朝。黎利模仿明朝的官制,在其朝廷中设立大学士之职,其作用与明朝的大学士相似。此后,阮朝也沿袭了后黎朝的官制,设立大学士职务。
阮朝的大学士名号有五种:
勤政殿大学士(正一品)
文明殿大学士(正一品)
武显殿大学士(正一品)
东阁殿大学士(正一品)
协办大学士(从一品)注释
^ 《明太祖实录》卷239
参考资料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萧一山,清朝通史,1963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清史稿,卷114
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1980,北京,中华书局
相关的原始文献: 清史稿/卷114
参见
协办大学士
军机处
同平章事
宰相
中国历代政府首脑
宰相
(列表)
先秦:商周至春秋战国
冢宰 · 卿士(周) · 太宰 · 左师 · 右师 · 司城(宋) · 令尹(楚) · 中军将(晋) · 司徒(鲁) · 当国、为政(郑) · 相 · 相国
秦汉至南北朝的宰相
相国 · 丞相 · 三公:丞相→大司徒→司徒;太尉→大司马→太尉;御史大夫→大司空→司空 ·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 大将军
汉魏的尚书至隋唐的三省
尚书台:录尚书事、尚书令 · 尚书省:尚书令、尚书仆射 · 中书省:中书监、中书令(内史省:内史令) · 门下省:侍中(纳言)
唐宋的同平章事等
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门下) · 同平章事(政事堂) · 参知政事 · 枢密使(枢密院)
宋朝元丰改制到元末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太宰) ·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少宰) · 尚书省或中书省左右丞相 · 平章政事
明清辅政大臣1
明朝
丞相(明朝中书省) · 大学士、首辅(内阁)
清朝
议政王大臣、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军机处)
现代内阁总理
大清帝国
内阁总理大臣(内阁)
中华民国
国务总理2 (国务院) · 行政院院长(行政院,今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务院总理(政务院) · 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今制)
注1:明清废相后,皇帝躬览庶政、自兼相权、亲辖六部、皇权大增,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的职权与前朝宰相实有差距。
注2:袁世凯时代(1914年-1916年)改为政事堂国务卿。
内阁学士
内阁学士为明、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从二品。朱元璋仿宋制设置华盖殿、谨身殿、英武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1659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学士。在数量上,内阁学士中,满人六人,而汉人则四名。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数量达到几十人之多。
职能设置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罢中书省,设“四辅官”,不久又罢。十五年(公元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英武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
明代变更
内阁
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仁宗时,任用杨士奇、杨荣为华盖殿、谨身殿大学士,权力加重。明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了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以后,内阁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为朱高炽和朱瞻基登极时,朱棣时期受到重用的内阁大学士如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人都还在位,并以前朝旧臣元老的地位和极深的资历受命辅政,加上皇帝年幼,只得把政务交给内阁办理,于是内阁的权力逐渐加重。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后面的历届皇帝差不多都是荒怠懒惰或宠信宦官的人,他们往往会将政务交给内阁处理。于是,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内阁地位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内阁拥有了“票拟”大权。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就是所有的章奏先由内阁大学士看过,然后用一个小纸条写上处理意见,再送进宫里由皇帝最终决定,这叫做“条旨”。皇帝看过以后,把纸条撕了,再亲自用红笔写上意见,叫做“批红”,亦称“朱批”。皇帝批好了拿出去由下面执行,这就是正式的谕旨。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拥有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权力,代表着具有绝对权威的“皇言”,其重要地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中。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其所写“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时期,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万历前期张居正的“票拟”,差不多都转化为“朱批”的蓝本,在这种情形下,内阁权力迅速增大就成为可能。
位高权重
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增大,内阁成为一个重要的部门,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而这些尚书有的还担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阶为正一品,于是六部尚书有事只好请示内阁大学士,这就使他们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等于又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六部的旧制。后来内阁大学士又按地位高低顺序,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首辅“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在这种情况下,内阁便有了宰相化的发展倾向,个别内阁辅臣的权力也像以前的丞相那么大了,于是相继出现了像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没有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权的“权相”。正像谭天星在他的《明代内阁政治》中所说那样:“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的规定事实上被完全破坏了。
宦官政治
内阁学士
明朝传国将近三百年,最初的皇帝还能亲自到内阁商议政事。但是后来的皇帝就不能常到内阁,而是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有几个皇帝甚至长期不问政事,如明神宗万历皇帝,他做了四十八年皇帝,有二十几年没有上过朝,有的朝臣从开始做官直到退休都没有机会见他一面。从宪宗到熹宗,前后167年,皇帝都没有召见过大臣,更不用说到内阁议事了。于是皇帝和内阁的联系,就开始通过太监沟通。皇帝有事交给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同样,内阁有事,也先报给太监,再由太监上呈皇帝,这就给了太监弄权的机会。有的皇帝甚至将批红的权力也交给了太监,明英宗以后,宪宗、武宗、穆宗、熹宗等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经常将“批红”的大权都交给了宦官头子,于是内阁的职权受到宦官的钳制。出现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明中叶以后,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著名的大宦官,在他们得势时都大力压抑和控制着内阁,使明朝历史上出现了最为严重的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在这种情形下,内阁学士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首先巴结太监。因为内阁学士根本见不到皇帝,不讨好太监,他们的意愿、设想便不能被皇帝得知。即使是著名的大政治家张居正也不能例外,身为内阁首辅,他也只能通过给太监行贿,在他们的帮助下才最终掌握实权,才有机会进行改革。
清代沿置
天聪年间,设内三院;顺治年间改称内阁。以大学士分兼殿、阁之衔。乾隆年间,规定三殿、三阁大学士之制。但因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内阁职权低落,参预重要政务的人多由皇帝指定,不一定是内阁成员。军机处成立后,实权集中到军机处,内阁徒有虚名,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清末仿行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员。
代表人物
明代: 李东阳 杨廷和 夏言 严嵩 徐阶 高拱 张居正 内阁学士奏折
清代: 和珅 纪晓岚殿阁大学士
明朝殿阁大学士
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起源
明初,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馀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职。明中叶后逐渐参与机要,实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实际掌握宰相之权.败涂地 延续
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仁宗、宣 文渊阁
宗、英宗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世宗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发展
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即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 军机处
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也。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也。清朝则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乾隆时期去掉中和殿,新增体仁阁,遂改为三殿三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二人,又有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作为替补。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清内阁实际权力受到限制,后有军机处,成为了当时名义上的百僚之长。
代表人物
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张廷玉、傅恒等人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尹继善、和绅等人
武英殿大学士:阿桂、福康安等人
区别
从高到低: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一般官员都是一级一级地升。
这些学士之间权利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是资历、荣誉。
大学士,官名。唐景龙二年(708)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废。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
大学士,官名。唐景龙二年(708)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废。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
大学士
宰执。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辅太子,备顾问。明成祖选翰林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官阶仅五品。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清初,置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诸殿与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1]
协办大学士
协办大学士为中国清朝官制之一,品等为从一品。1659年,清政府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且更名为内阁,其内阁设大学士与协办大学士。在协办大学士方面,满人与汉人各两名。协办大学士于1730年代乾隆朝时,成为三殿三阁定制。
简介
官名。清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外出者,另派人协办阁务。雍正元年(1723)至五年间有署大学士,二年有协理大学士,六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复置协理大学士。皆非常设,无定额。乾隆四年(1739)方有协办大学士,十三年额定为满、汉各一员,由六部尚书或总督中选任,为大学士副职,可递升大学士。从一品。
历史
明朝
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避免皇权旁落,不过,这样一来,全国军政大权就集于皇帝一人,皇帝的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他又设了殿阁,殿阁的组成人员就是大学士了,作为顾问,但是,这时候的大学士只是高参并无实权;到了明成祖的时候,阁臣渐参与机务,协理朝政,慢慢的就形成了内阁制度。再往后来,徐光启任大学士的时候,内阁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几乎相当于丞相。而且,徐光启还任礼部尚书,这是一个负责全国典礼、教育、科举的官,也算是权倾朝野了。
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大学士和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画面上的殿阁大学士像,为洪武十六年文华殿大学士形象。他头戴展角漆纱幞头,两旁长一尺二寸的展角,据说是为了防止上朝时互相交头接耳。身穿盘领宽袖紫袍,胸背有象征等级的补子,腰间挂有牙牌及穗条。牙牌上刻着官职、姓名,是出入关防的凭证。大学士脚穿皂靴,双手持笏,一副上朝奏事时对皇帝毕恭毕敬的样子。
清朝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
协办大学士,犹如宋之参知政事,为大学士之副职。初期未有定额设置,遇有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或奉差在外,才另选人员协办阁务。早在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公元1723—1727)有署大学士,六年(公元1728年)又有额外大学士。十年至十三年(公元1732—1735年)再设协理大学士。到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有协办大学士,以后并改为常设。其品级比大学士稍低,从一品。大学士第
大学士第位于余姚泗门镇万安桥西北、状元楼前,有前后两进及东西两边侧屋,中间一个天井,夭井偏东有一口古井。整座建筑东西横阔14.2米,南北两进通深23.3米。
大学士第东邻阁老府第,南邻成之、人和庄园,西邻大方伯第,北邻状元楼。四邻壮观的明清代古建筑群,全属谢氏一门。
大学士第,是明代状元谢迁祖父的遗业,亦是谢迁幼年生活的老宅。据 《 谢氏二房谱 》 载,谢迁的祖父名谢莹,字怀玉,号直,明代宣德五年( 1430 )任本省布政司,因他平贼有功,连续晋升二级,赐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大学士第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房屋完好,只是部分门窗有所改动,大门上“大学士第”四个大字犹存。如今里面住着谢迁的第十三代孙和第十四代孙四户人家。武英殿大学士
明朝时期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秩正五品。清沿置,为正一品。参见“大学士”。
明初,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馀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职。明中叶后逐渐参与机要,实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实际掌握宰相之权.
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仁宗、宣宗、英宗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世宗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清朝时期
武英殿
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即: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宰相机构。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乾隆时期去掉中和殿,新增体仁阁,遂改为三殿三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二人,又有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作为替补。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清内阁实际权力受到限制,后有军机处,成为了是名义上的百僚之长.
著名人物
保和殿大学士有:索额图,张廷玉,傅恒等,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尹继善,和珅,李鸿章等.
武英殿大学士:阿桂,福康安.曾国藩中国封建时期官职编辑本义项 文渊阁大学士
唐代有宏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为掌文学著作之官,尝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宋沿之,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清代设立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所代替,其称仅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为正一品。
目录
基本简介
发展历程 唐朝
五代
宋代
明朝
清朝
官制职掌
官位头饰
明清学士 明朝时期
清朝时期
基本简介
大学士皆以殿阁名入衔,明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和文渊阁、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无定员;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以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文臣最高官位,汉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唐代有宏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为掌文学著作之官,尝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宋沿之,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仿宋制设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乃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清代设立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所代替,其称仅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为正一品。
英文名称为:grand secretary of pavilion of the imperial library
发展历程
唐朝
唐景龙二年(708)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废。
五代
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
宋代
宋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
文渊阁大学士
明朝
明朝建立的大学士制度防止了宰相专权,并建立了完备的中央运转机制。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一职,避免皇权旁落,不过,这样一来,全国军政大权就集于皇帝一人,皇帝的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他又设了殿阁,殿阁的组成人员就是大学士了,作为顾问,但是,这时候的大学士只是高参并无实权;到了明成祖的时候,阁臣渐参与机务,协理朝政,慢慢的就形成了内阁制度。再往后来,徐光启任大学士的时候,内阁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几乎相当于丞相。而且,徐光启还任礼部尚书,这是一个负责全国典礼、教育、科举的官,也算是权倾朝野了。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及第、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裁国史玉牒、同知制诰起居经筵日讲、通家侍生孔贞运顿首拜撰”。
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有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大学士和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画面上的殿阁大学士像,为洪武十六年文华殿大学士形象。他头戴展角漆纱幞头,两旁长一尺二寸的展角,据说是为了防止上朝时互相交头接耳。身穿盘领宽袖紫袍,胸背有象征等级的补子,腰间挂有牙牌及穗条。牙牌上刻着官职、姓名,是出入关防的凭证。大学士脚穿皂靴,双手持笏,一副上朝奏事时对皇帝毕恭毕敬的样子。
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及第、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裁国史玉牒、同知制诰起居经筵日讲、通家侍生孔贞运顿首拜撰”。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秩正五品。清沿置,为正一品。可参考“三殿三阁”
清朝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
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 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大学士为文臣最高级别,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官制职掌
文渊阁建成之后,乾隆帝极为重视,他看到四库馆呈进的《永乐大典》辑本中有宋代程俱所撰《麟台故事》一书,“所载典掌三馆秘阁书籍,以执政领阁事,又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颇称赅备”,立刻想到正在编纂的《四库全书》以及刚落成的文渊阁,因下令制定文渊阁官制职掌以及将来阁书管理章程。四十一年(1776)六月,乾隆帝在谕旨中说:“方今搜罗遗籍,汇为《四库全书》,每辑录奏进,朕亲批阅厘正。特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弆之,以充册府而昭文治,渊海缥缃,蔚然称盛。第文渊阁国朝虽为大学士兼衔,而非职掌,在昔并无其地。兹既崇构鼎新,琅函环列,不可不设官兼掌,以副其实。自宜酌衷宋制,设文渊阁领阁事总其成,其次为直阁事,同司典掌,又其次为校理,分司注册点验。所有阁中书籍,按时检曝,虽责之内府官属,而一切职掌,则领阁事以下各任之,于内阁、翰、詹衙门内兼用。其每衔应设几员,及以何官兼充,著大学士会同吏部、翰林院定议,列名具奏,候朕简定,令各分职系衔,将来即为定额,用垂久远。”于是,大学士舒赫德召集吏部及翰林院有关官员,详细商定文渊阁官制职掌及各项管理章程。鉴于“文渊阁为图书之府,典籍充积,视宋三馆秘阁,尤为严重”,因而,在官制职掌方面,舒赫德等大臣提出参照宋代馆阁制度,“置文渊阁领阁事二员,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兼充,总司典掌。置文渊阁直阁事六员,以由科甲出身之内阁学士,由内班出身之满詹事、少詹事、(侍)读(侍)讲学士,汉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等官兼充,同司典守厘辑之事。置文渊阁校理十六员,以由内班出身之满庶子、(侍)读、(侍)讲、洗马、中(允)、赞(善)、编(修)、检(讨),汉庶子、读、讲、洗马、中、赞、修撰、编、检,及由科甲出身之内阁侍、读等官兼充,分司注册点验之事”。同时,由内务府大臣兼充文渊阁提举阁事衔,管理日常“管钥启闭等事”;“再设文渊阁检阅官八员,由领阁事大臣于科甲出身之内阁中书内遴选,奏明兼充,令其于检曝书籍时,诣阁随同点阅,更足以昭慎重”。这一建议得到了乾隆帝的批准,文渊阁官制遂正式定为:“文渊阁领阁事二员,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充之;提举一员,以内务府大臣充之;直阁事六员,以由科甲出身之内阁学士,由内班出身之满洲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汉詹事、少詹事、读讲学士充之;校理十六员,以庶子、侍读、侍讲、编修、检讨充之;检阅八员,以内阁中书充之。”当年七月,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被任为文渊阁领阁事,署内阁学士刘墉,詹事金士松,侍读学士陆费墀、陆锡熊,侍讲学士纪昀、朱珪等六人被任为文渊阁直阁事;十月,翰林官员翁方纲等十六人被任为文渊阁校理。这些在四库馆内分别担任不同职任的朝廷重臣及纂修官,就成为最早以原衔充任文渊阁各项职掌的官员。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一部《四库全书》告成,并于次年春入藏宫中文渊阁。作为首先入藏中秘重地的首部《四库全书》,乾隆帝对书籍的典藏、管理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和极大的关注。
官位头饰
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以头上饰物来区分:
梁冠
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乌纱帽
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
襆头
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方平定巾
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飘飘巾
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东坡巾
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明清学士
明朝时期
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杨士奇,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李东阳,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杨廷和,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1512年-1515年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顾鼎臣,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夏言,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翟銮,嘉靖二十年八月进,十月降。1541年
夏言,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七月罢。1541年-1542年
翟銮,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1542年-1544年
严嵩,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夏言,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严嵩,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1548年-1562年
徐阶,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李春芳,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1568年-1571年
高拱,隆庆五年五月进,六年六月罢。1571年-1572年
张居正,隆庆六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1572年-1582年
张四维,万历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丁忧。1582年-1583年
申时行,万历十一年四月进,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年-1591年
清朝时期
道光朝
曹振镛,托津,明亮,戴均元,伯麟,长龄,孙玉庭,蒋攸铦,卢荫溥,富俊,潘世恩,文孚,阮元,穆彰阿,博尔济吉特·琦善,王鼎,宝兴,卓秉恬,耆英。
咸丰朝
潘世恩,穆彰阿,卓秉恬,耆英,祁隽藻,赛尚阿,裕诚,讷尔经额,贾桢,叶名琛,文庆,彭蕴章,瓜尔佳·桂良,柏葰,翁心存,瑞麟,官文,周祖培。
同治朝
贾桢,瓜尔佳·桂良,瑞麟,官文,周祖培,倭仁曾国藩,朱凤标,瑞常,瓜尔佳·文祥,李鸿章,单懋谦。
光绪朝
李鸿章,瓜尔佳·文祥,左宗棠,索绰络·宝鋆,赫舍里·英桂,爱新觉罗·载龄,全庆,灵桂,额勒和布,文煜,阎敬铭,恩承,张之万,福锟,麟书,昆冈,徐桐,荣禄,王文韶,孙家鼐,崇礼,爱新觉罗·敬信裕德,世续,叶赫那拉·那桐,张之洞。
宣统朝
孙家鼐,世续,叶赫那拉·那桐,张之洞,陆润庠,鹿传霖,徐世昌。清朝大学士1、锡良(1853—1917),字清弼,拜岳特氏(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同治十三年进士。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他为官三十七年,以正直清廉、勤政务实而著称,是晚清时代一位政绩颇佳,贡献较大的历史人物。
2、锡良的官职为云贵总督、热河都统;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级别或上将。
3、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大学士向例4人,满汉各2,协办大学士2人,满汉各1。所以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人物。汉人大学士更是名垂青史的极少数名臣。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以锡良的名望、资历、能力、官职都未能名列其中。
4、锡良题了“有培国计”四个大字。这是对为国培育人才的功绩的褒勉之词,也比较符合学士的身份。
5、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 武英殿 文华殿 体仁阁 文渊阁 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 军机大臣及 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6、明清时 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7、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8、也就是你的高祖可能是副省级或正厅级的高官。保和殿大学
简介
清代官名。清顺治十五年(1658)始置。清乾隆十三年(1748),以保和殿大学士居诸殿阁大学士之首。是年,授后弟傅恒保和殿大学士,暂管川陕总督,督师攻金川。后终清之世,不再授人。
官职由来和职能
清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在盛京设立文馆,十年,改文馆为内三院,称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及实录,撰拟表章并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并录各衙门疏状;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向皇帝和皇子进讲并教诸亲王等 。各院设大学士1人 ,掌领其事。
顺治元年(1644),增设学士。二年,以翰林院官分隶内三院,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顺治十五年戊戌年九月辛丑,沿用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东阁和文渊阁。大学士俱改内阁衔,始有保和殿大学士,仍分设翰林院。
顺治十八年康熙帝幼年继位,鳌拜等四辅臣以恢复祖制旧章为名,复改旧制,设内秘书院、国史院、弘文院,裁翰林院。康熙九年(1670),康熙皇帝亲政后,仍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遂为定制。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裁中和殿名,增体仁阁,设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东阁、文渊阁、体仁阁)。定内阁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各殿阁大学士以保和殿大学士最为尊贵。
著名人物
1. 崇德年间
崇德元年丙子五月授刚林为内国史院大学士,范文程、鲍承先为内秘书院大学士,希福为内弘文院大学士。
2. 顺治年间
顺治元年(1644),增设学士。顺治十年癸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正月丁丑,调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五月乙酉,升太保兼太子太师、内国史院、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陈名夏正月丁丑,调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二月丁未,署吏部尚书。额色黑、陈之遴二月丁未,仍以太子太保调户部尚书。高尔俨仍以太子太保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三月戊子,疾假。六月丁酉,病休。冯铨三月癸巳,仍以弘文院大学士原官。图海四月丁未,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成克巩闰六月丙寅,为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张端闰六月丙寅,为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刘正宗闰六月丙寅,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十一月丙辰,加太子太保管吏部尚书。吕宫十二月,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内三院改为内阁,洪承畴九月甲寅,改为武英殿大学士,兼管兵部尚书。额色黑九月甲寅,改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管户部尚书。图海、成克巩九月甲寅,改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管户部尚书。刘正宗九月甲寅,改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金之俊九月甲寅,改为中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蒋赫德九月甲寅,改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管礼部尚书。傅以渐九月甲寅,改为武英殿大学士,兼管兵部。车克、王永吉四月辛卯,降五级调用。巴哈纳九月甲寅,改为中和殿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胡世安五月癸亥,为内院大学士。九月甲寅,改为武英殿大学士,兼管兵部尚书。卫周祚五月癸亥,为内院大学士。九月甲寅,改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管刑部尚书。李霨五月癸亥,为内院大学士。九月甲寅,改为东阁大学士,兼管工部尚书。
3. 康熙年间
康熙九年,巴哈纳、李霨十月甲午,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事。觉罗伊图、孙廷铨、图海十月甲午,为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事。巴泰十月甲午,为中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事。对喀纳十月甲午,为文华殿大学士,管刑部尚书事。杜立德十月甲午,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事。索额图十月甲午,为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事。魏裔介十一月壬午,为保和殿大学士。
4. 雍正年间
雍正三年(1725年),礼部尚书张廷玉署大学士事。四年(1726年),晋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并兼充康熙实录总裁官。 六年(1728年),转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1729年),加少保衔。同年,因西北用兵,设军机房於隆宗门内,与怡亲王允祥、大学士蒋廷锡董其事。雍正皇帝临终,命其与鄂尔泰并为顾命大臣。乾隆朝,以两朝元老为朝廷所重,死后配享太庙。终清一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惟张廷玉一人。
5. 乾隆年间
乾隆十三年九月命傅恒暂管川陕总督,经略金川军务,寻授保和殿大学士兼管户部。十二月乙酉,加太子太保。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傅恒子福康安,授大学士。戊子,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三月,加大将军。中国封建时期头衔编辑本义项
东阁大学士基本简介
东阁大学士,官名。为明朝、清朝内阁大学士之一,正五品衔。掌管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等职位。办公地址为紫禁城东阁。明朝初期,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二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之后明成祖朱棣逐渐倚重内阁,内阁权力遂大。吴沉为明朝首位东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是指身在内阁并且有大学士头衔的人,一共有6个级别:分别为“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统称为殿阁大学士。一般都由内阁成员兼领。综上所述,明朝内阁大学士包括东阁大学士。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为正一品。[1]
清朝名单
屠粹忠:兵部尚书。宁波府定海县人。
黄锡衮:兼兵部左侍郎。福建晋江潘湖人,谥“文僖”。
张家骧:立嗣大臣。鄞县人。
邵灿:漕运总督,河道总督,浙江督办团练大臣,谥“文靖”。余姚人。
邵曰濂:太常寺正卿,殿试收掌大臣、弥封大臣。余姚人。
邵友濂:俄罗斯钦差大臣,湖南巡抚,台湾巡抚。余姚人。
徐世昌:巡警部尚书,邮传部尚书,东三省总督。鄞县人。
陈宏谋:太子太傅,广西临桂人
陆润庠:宣统元年(1909),入阁为协办大学士,进为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
刘统勋:刘墉父亲,更多内容请看其详细介绍。
王杰: 军机崐大臣,上书房总师傅 陕西韩城人
王鼎,字定九,号省厓,陕西蒲城县西街达仁巷人。道光18年-道光22年任东阁大学士
参考资料
1.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拙风文化网[引用日期2012-11-2].
文华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
简介
1.明清官名。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秩正五品,本为辅导太子之官,后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仁宗时阁职渐崇。
2.清沿明制设大学士,秩正一品, 清大学士系殿阁衔,本来有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凡四殿二阁。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增体仁阁,遂以三殿三阁为定制,惟保和殿不常置,终清之世,授保和殿大学士者惟傅恒、张廷玉等几人。自此序班以文华殿大学士常列六大学士之首。然清廷旧规,凡岁时庆节朝会,汉员应列满员之下。光绪间,李鸿章为文华殿大学士,宝鋆为武英殿大学士,武英之班乃转居文华之上。
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的,包括协办在内。按实际权力和地位,一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协办,通常的晋升次序是协办—东阁—体仁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
明朝的中极殿即中和殿,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明朝的建极殿即现在的“保和殿”。)
职能
官唐景龙二年(708)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757)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743)又曾置崇贤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788)废。五代后梁曾置金銮殿大学士。襟初,沿唐制,宰相分兼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其后又置观文殿、贤政殿大学士,用以优礼前任宰执。明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华盖殿(后改中极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以辅太子,备顾问。明成祖选翰林官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官阶仅五品。
仁宗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清初,置内三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置中和、保和、文华、武英诸殿与东阁、文渊阁大学士。嗣一度复内三院旧制。雍正九年(1731),置协办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8)定制,置大学士满汉各二人,官衔以保和、文华、武英三殿及体仁、文渊、东阁三阁为称,其中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清大学士官阶:三殿三阁(保和殿、武英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为文臣最高级,名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而清初有议政处制其权力,雍正年间置军机处后,其职权被取代,但军机大臣及内外官员之资望特重者仍授大学士,以示尊崇。
史上著名人物
* 洪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别号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徐元文,字公肃,号建斋,江苏昆山人。徐干学之弟。
* 和珅,钮祜禄氏(满语原意为狼),字致斋,原名善保,满洲正红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时代的权相、宠臣,以巨贪而闻名;《亚洲华尔街日报》2007年4月选出“世界近千年最富有五十人榜”,和珅名列六位华人之一。
备注
文华殿
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其时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
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清朝大学士列表
下表列出清朝历任大学士:大学士也就是大臣中常说的“中堂大人”
殿阁大学士
顺治朝
顺治元年(1644年),仍用关外制度,设置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大学士无定员,兼各部尚书衔。次年(1645年)裁撤翰林院,并入内三院,改称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弘文院。十五年九月初七(1658年10月3日)改设殿阁大学士,以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系衔。十八年七月初二(1661年7月27日),复改为内三院。
纪年内国史院大学士内秘书院大学士内弘文院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
元年刚林范文程
洪承畴(六月授)希福(八月革)
冯铨(五月授)谢升(八月授)
纪年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内翰林秘书院大学士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
二年刚林范文程
洪承畴冯铨
宁完我(五月授)
祁充格(二月授)
李建泰(三月授,十二月革)谢升(正月死)
三年刚林
宋权(正月授)范文程
洪承畴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四年刚林
宋权范文程
洪承畴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五年刚林
宋权范文程
洪承畴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六年刚林
宋权范文程
洪承畴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七年刚林
宋权范文程
洪承畴冯铨
宁完我
祁充格
八年刚林(闰二月杀)
宋权(休)
宁完我(三月改)
陈泰(三月授,七月革)
雅泰(七月授,十月死)
额色黑(十月授)范文程
洪承畴冯铨(闰二月休)
宁完我(三月改)
祁充格(三月杀)
希福(三月授)
陈名夏(七月授)
李率泰(三月授,七月革)
九年宁完我
额色黑范文程
洪承畴希福(十二月死)
陈名夏(正月革)
陈之遴(二月授)
十年宁完我
张端(闰六月授)
额色黑范文程
洪承畴(正月改)
陈名夏(正月授)
成克巩(闰六月授)陈之遴(二月卸)
洪承畴(正月改授)
冯铨(三月授)
高尔俨(二月授)
刘正宗(闰六月授)
图海(四月授)
吕宫(十二月授)
十一年宁完我
张端(六月死)
额色黑
金之俊(二月授)
蒋赫德(三月授)
党崇雅(五月授)范文程(九月休)
陈名夏(三月革)
成克巩
王永吉(四月授,八月降)
傅以渐(八月授)洪承畴
冯铨
高尔俨(正月休)
图海
刘正宗
吕宫
十二年宁完我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党崇雅(二月休)
王永吉(二月授)成克巩
傅以渐
车克(三月授)洪承畴
刘正宗
冯铨
陈之遴(二月授)
图海
吕宫(二月休)
巴哈纳(五月授)
十三年宁完我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王永吉车克
成克巩
傅以渐洪承畴
刘正宗
冯铨(二月休)
陈之遴(三月革)
图海
巴哈纳
十四年宁完我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
王永吉车克
成克巩
傅以渐洪承畴
图海
刘正宗
巴哈纳
十五年宁完我(九月休)
王永吉(四月降)
额色黑
金之俊
蒋赫德胡世安(五月授)
车克
成克巩
傅以渐洪承畴
图海
刘正宗
巴哈纳
卫周祚(三月授)
李霨(五月授)
纪年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十五年巴哈纳
金之俊额色黑
成克巩蒋赫德
刘正宗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卫周祚李霨
十六年巴哈纳
金之俊
(冯铨)(二月以原衔改兼)额色黑
成克巩蒋赫德
刘正宗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卫周祚李霨
十七年巴哈纳
金之俊
(冯铨)额色黑
成克巩蒋赫德(二月免)
刘正宗(十一月革)洪承畴
傅以渐
胡世安卫周祚李霨
十八年巴哈纳
金之俊
(冯铨)额色黑
成克巩蒋赫德洪承畴(四月休)
傅以渐(六月休)
胡世安卫周祚李霨
纪年内秘书院大学士内国史院大学士内弘文院大学士
十八年巴哈纳(七月授)
金之俊(七月授)
胡世安(七月授,十一月休)
车克(七月授)额色黑(七月授,十月死)
成克巩(七月授)
卫周祚(七月授)
苏纳海(九月授)蒋赫德(七月授)
李霨(七月授)
觉罗伊图(七月授)
康熙朝
康熙九年八月十一(1670年9月24日)仍改内三院设殿阁大学士。中和殿系衔,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即未再授。
纪年内秘书院大学士内国史院大学士内弘文院大学士
元年巴哈纳
金之俊(八月休)
车克
成克巩(十月改)成克巩(十月改)
卫周祚
苏纳海伊图
蒋赫德
李霨
二年巴哈纳
成克巩(四月休)
车克
孙廷铨(五月授)苏纳海
卫周祚
蒋赫德(三月改)伊图
蒋赫德(改国史院)
李霨
三年巴哈纳
车克
孙廷铨(十一月休)
魏裔介(十一月授)苏纳海
卫周祚
蒋赫德(改弘文院)
巴泰(六月授)伊图
蒋赫德(改回)
李霨
四年巴哈纳
车克
魏裔介苏纳海
卫周祚
巴泰伊图
蒋赫德
李霨
五年巴哈纳
车克
魏裔介苏纳海(十二月革)
卫周祚
巴泰伊图
蒋赫德
李霨
六年巴哈纳(二月死)
班布尔善(二月授)
车克(八月休)
魏裔介卫周祚
巴泰伊图(正月解)
图海(二月授)
蒋赫德
李霨
七年班布尔善
魏裔介对喀纳(九月授)
卫周祚
巴泰(二月免)图海
蒋赫德
李霨
八年班布尔善(五月革)
巴泰(五月授)
魏裔介对喀纳
索额图(八月授)
卫周祚(四月免)
杜立德(四月授)图海
蒋赫德
李霨
九年巴泰
魏裔介对喀纳
索额图
杜立德图海
蒋赫德
李霨
纪年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九年图海
巴泰索额图
李霨
魏裔介
杜立德对喀纳蒋赫德(十月死)
十年图海
巴泰索额图
李霨
魏裔介(五月免)
杜立德对喀纳
冯溥(二月授)
十一年图海
巴泰索额图
李霨
卫周祚(六月授,十二月休)
杜立德对喀纳
冯溥
十二年图海
巴泰(三月休)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对喀纳
冯溥
十三年图海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对喀纳
冯溥莫洛(二月授,十二月被杀)
十四年图海
巴泰(三月授)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对喀纳(九月死)
冯溥熊赐履(三月授)
十五年图海
巴泰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冯溥熊赐履(七月革)
十六年图海
巴泰(七月休)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冯溥明珠(七月授)
勒德洪(七月授)
十七年图海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冯溥明珠
勒德洪
十八年图海索额图
李霨
杜立德冯溥明珠
勒德洪
十九年图海索额图(八月解任)
李霨
杜立德冯溥明珠
勒德洪
二十年图海(十二月死)李霨
杜立德冯溥明珠
勒德洪
二十一年李霨
杜立德(五月休)
王熙(五月授)冯溥(六月休)
黄机(十月授)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十月授)
二十二年李霨
王熙黄机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二十三年李霨(八月死)
王熙黄机(二月休)
宋德宜(七月授)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二十四年王熙宋德宜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二十五年王熙宋德宜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
二十六年王熙宋德宜(七月死)
李之芳(九月授)明珠
勒德洪
吴正治(正月休)
余国柱(二月授)
二十七年王熙
梁清标(二月授)李之芳(二月休)
伊桑阿(二月授)明珠(二月革)
勒德洪(二月革)
余国柱(二月革)
二十八年王熙
梁清标伊桑阿
徐元文(五月授)阿兰泰(五月授)
二十九年王熙
梁清标伊桑阿
徐元文(六月休)
张玉书(六月授)阿兰泰
三十年王熙
梁清标(九月死)伊桑阿
张玉书阿兰泰
三十一年王熙伊桑阿
张玉书阿兰泰
李天馥(十月授)
三十二年王熙伊桑阿
张玉书阿兰泰
李天馥(六月忧免)
三十三年王熙伊桑阿
张玉书阿兰泰
三十四年王熙伊桑阿
张玉书阿兰泰
李天馥(十一月复任)
三十五年王熙伊桑阿
张玉书阿兰泰
李天馥
三十六年王熙伊桑阿
张玉书阿兰泰
李天馥
三十七年王熙
吴琠(七月授)伊桑阿
张玉书(六月忧免)阿兰泰
李天馥
三十八年王熙
吴琠伊桑阿
张英(十一月授)阿兰泰(九月死)
李天馥(十月死)
马齐(十一月授)佛伦(十一月授)熊赐履(十一月授)
三十九年王熙
吴琠伊桑阿
张英马齐佛伦(三月休)熊赐履
四十年王熙(九月休)
吴琠伊桑阿
张英(十月死)
张玉书(十月服阙复授)马齐熊赐履
四十一年吴琠伊桑阿(十一月休)
张玉书马齐席哈纳(九月授)熊赐履
四十二年吴琠张玉书马齐席哈纳
陈廷敬(四月授)熊赐履(四月休)
四十三年吴琠张玉书马齐席哈纳
陈廷敬
四十四年吴琠(五月死)张玉书马齐席哈纳
陈廷敬
李光地(十一月授)
四十五年张玉书马齐席哈纳
陈廷敬
李光地
四十六年温达(十二月授)
张玉书马齐席哈纳
陈廷敬
李光地
四十七年温达
张玉书马齐席哈纳(正月休)
陈廷敬
李光地
四十八年温达
张玉书马齐(正月革)陈廷敬
李光地
四十九年温达
张玉书
萧永藻(十一月授)陈廷敬(十一月休)
李光地
五十年温达
张玉书(五月死)
萧永藻李光地
五十一年温达
嵩祝(四月授)
萧永藻李光地
王掞(四月授)
五十二年温达
嵩祝(四月授)
萧永藻李光地
王掞
五十三年温达(正月休,十二月仍留)
嵩祝
萧永藻李光地
王掞
五十四年温达(六月死)
嵩祝
萧永藻李光地
王掞
五十五年嵩祝
萧永藻马齐(五月授)李光地
王掞
五十六年嵩祝
萧永藻马齐李光地
王掞
五十七年嵩祝
萧永藻马齐
王顼龄(九月授)李光地(七月死)
王掞
五十八年嵩祝
萧永藻马齐
王顼龄王掞
五十九年嵩祝
萧永藻马齐
王顼龄王掞
六十年嵩祝
萧永藻马齐
王顼龄王掞
六十一年嵩祝
萧永藻
白潢(十二月授)马齐
王顼龄
富宁安(十二月授)王掞
雍正朝
纪年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元年马齐(三月改)嵩祝
萧永藻
白潢
张鹏翮(二月授)马齐(改保和殿)
王顼龄
富宁安王掞(正月休)
二年马齐嵩祝
萧永藻
白潢
张鹏翮王顼龄
富宁安
三年马齐嵩祝
萧永藻
白潢(七月休)
张鹏翮(二月死)
田从典(四月授)
朱轼(九月授)王顼龄(八月死)
富宁安高其位(七月授)
四年马齐嵩祝
萧永藻
田从典
朱轼富宁安高其位(十一月休)
张廷玉(二月授)
五年马齐嵩祝(八月革)
张廷玉(十月改)
萧永藻(十一月革)
田从典
朱轼富宁安张廷玉(改文华殿)
逊柱(九月授)
六年马齐
张廷玉(三月改)张廷玉(改保和殿)
田从典(三月休)
朱轼富宁安(七月死)
马尔赛(八月授)逊柱
蒋廷锡(三月授)
七年马齐
张廷玉朱轼马尔赛逊柱
蒋廷锡
陈元龙(正月授)尹泰(正月授)
八年马齐
张廷玉朱轼马尔赛逊柱
蒋廷锡
陈元龙尹泰
九年马齐
张廷玉朱轼马尔赛逊柱
蒋廷锡
陈元龙尹泰
十年马齐
张廷玉
鄂尔泰(正月授)朱轼马尔赛(九月革)逊柱
蒋廷锡(七月死)
陈元龙尹泰
十一年马齐
张廷玉
鄂尔泰朱轼
嵇曾筠(四月授)逊柱(七月休)
陈元龙(七月休)尹泰
十二年马齐
张廷玉
鄂尔泰朱轼
嵇曾筠尹泰
十三年马齐(九月死)
张廷玉
鄂尔泰朱轼
嵇曾筠
查郎阿(七月授)迈柱(七月授)尹泰
乾隆朝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内阁大学士以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系衔,共四员,满汉各二员。保和殿系衔,自乾隆三十五年傅恒死后,即未再授。五十八年(1793年),罢大学士兼各部尚书虚衔。
纪年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元年鄂尔泰
张廷玉查郎阿
朱轼(九月死)
嵇曾筠迈柱尹泰
徐本(十一月授)
二年鄂尔泰
张廷玉查郎阿
嵇曾筠迈柱(十二月休)尹泰
徐本
三年鄂尔泰
张廷玉查郎阿
嵇曾筠(十二月死)福敏(正月授)尹泰(七月休)
徐本
四年鄂尔泰
张廷玉查郎阿福敏赵国麟(正月授)徐本
五年鄂尔泰
张廷玉查郎阿福敏赵国麟徐本
六年鄂尔泰
张廷玉查郎阿福敏陈世倌(七月授)
赵国麟(六月降)徐本
七年鄂尔泰
张廷玉查郎阿福敏陈世倌徐本
八年鄂尔泰
张廷玉查郎阿福敏陈世倌徐本
九年鄂尔泰
张廷玉查郎阿福敏史贻直(正月授)
陈世倌徐本(六月休)
十年鄂尔泰(四月死)
讷亲(五月授)
张廷玉查郎阿
庆复(十二月授)福敏(十二月休)史贻直
陈世倌
十一年讷亲
张廷玉查郎阿
庆复史贻直
陈世倌
十二年讷亲
张廷玉查郎阿(三月休)
庆复(十二月革)史贻直
陈世倌
高斌(三月授)
十三年讷亲(十月革)
张廷玉
傅恒(十月授)来保(正月授)史贻直
陈世倌
高斌
纪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十三年张廷玉
傅恒来保史贻直
陈世倌(十二月革)
高斌(十二月革)
十四年张廷玉(十一月休)
傅恒来保(九月改)来保(改文华殿)史贻直
十五年傅恒来保史贻直张允随(正月授)
十六年傅恒来保陈世倌(三月授)
史贻直张允随(三月死)
十七年傅恒来保陈世倌
史贻直
十八年傅恒来保陈世倌
史贻直
十九年傅恒来保陈世倌
史贻直
二十年傅恒来保黄廷桂(五月迁)陈世倌
史贻直(五月休)
二十一年傅恒来保黄廷桂陈世倌
二十二年傅恒来保黄廷桂史贻直(三月授)
陈世倌(十二月休)
二十三年傅恒来保黄廷桂史贻直
二十四年傅恒来保黄廷桂(正月死)
蒋溥(正月授)史贻直
二十五年傅恒来保蒋溥史贻直
二十六年傅恒来保蒋溥(四月死)史贻直刘统勋(五月授)
二十七年傅恒来保史贻直刘统勋
二十八年傅恒来保史贻直(五月死)刘统勋
梁诗正(七月授,十一月死)杨廷璋(十一月授)
二十九年傅恒来保(三月死)
尹继善(四月授)杨应琚(七月授)
刘统勋杨廷璋(六月解)
三十年傅恒尹继善杨应琚
刘统勋
三十一年傅恒尹继善杨应琚
刘统勋
三十二年傅恒尹继善杨应琚(三月革)
刘统勋
陈宏谋(三月授)
三十三年傅恒尹继善刘统勋
陈宏谋
三十四年傅恒尹继善刘统勋
陈宏谋
三十五年傅恒(七月死)尹继善阿尔泰(九月授)刘统勋
陈宏谋
三十六年尹继善(四月死)
高晋(五月授)阿尔泰(十一月革)
温福(十一月授)刘纶(三月授)刘统勋
陈宏谋(二月休)
三十七年高晋温福刘纶刘统勋
三十八年高晋
于敏中(八月授)
李侍尧(十二月授)温福(六月战死)
舒赫德(七月授)刘纶(六月死)刘统勋(十一月死)
三十九年高晋
于敏中
李侍尧舒赫德
四十年高晋
于敏中
李侍尧舒赫德
四十一年高晋
于敏中
李侍尧舒赫德
四十二年高晋
于敏中
李侍尧舒赫德(四月死)
阿桂(六月授)
四十三年高晋
于敏中
李侍尧阿桂
四十四年高晋(正月死)
于敏中(十二月死)
李侍尧阿桂程景伊(十二月授)三宝(三月授)
四十五年李侍尧(三月革逮)阿桂程景伊(八月死)
嵇璜(九月授)三宝
英廉(四月授)
四十六年阿桂嵇璜三宝
英廉
四十七年阿桂嵇璜三宝
英廉
四十八年蔡新(八月授)阿桂嵇璜三宝
英廉(七月病休)
四十九年蔡新阿桂嵇璜三宝(六月死)
伍弥泰(八月授)
五十年蔡新(四月休)阿桂嵇璜伍弥泰
梁国治(六月授)
五十一年和珅(闰七月授)阿桂嵇璜伍弥泰(闰七月死)
梁国治(十二月死)
五十二年和珅阿桂嵇璜王杰(正月授)
五十三年和珅阿桂嵇璜王杰
五十四年和珅阿桂嵇璜王杰
五十五年和珅阿桂嵇璜王杰
五十六年和珅阿桂嵇璜王杰
五十七年和珅阿桂
福康安(八月授)嵇璜
孙士毅(八月授)王杰
五十八年和珅阿桂
福康安嵇璜
孙士毅王杰
五十九年和珅阿桂
福康安嵇璜(七月死)
孙士毅王杰
六十年和珅阿桂
福康安孙士毅王杰
嘉庆朝
纪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元年和珅阿桂
福康安(五月死)孙士毅(八月死)王杰
董诰(十月迁,十一月授)
二年和珅阿桂(八月死)苏凌阿(九月授)
王杰
董诰(三月忧免)刘墉(三月迁,四月授)
三年和珅苏凌阿
王杰刘墉
四年和珅(正月革)
董诰(六月授)保宁(正月授)庆桂(三月授)苏凌阿(正月死)
王杰刘墉
五年董诰保宁庆桂王杰刘墉
六年董诰保宁庆桂王杰刘墉
七年董诰保宁庆桂王杰(七月休)刘墉
八年董诰保宁庆桂刘墉
九年董诰保宁庆桂刘墉(十二月死)
十年董诰保宁庆桂朱圭(正月授)
十一年董诰保宁(十月休)庆桂禄康(十一月授)朱圭(十二月死)
十二年董诰庆桂禄康费淳(正月授)
十三年董诰庆桂禄康费淳
十四年董诰勒保(十二月迁)庆桂禄康(十二月降)费淳(十二月降)
十五年董诰勒保(正月授,五月降)庆桂禄康(五月授)戴衢亨(五月授)
十六年董诰勒保(六月授)庆桂禄康(六月革)戴衢亨(四月死)
刘权之(五月授)
十七年董诰勒保庆桂刘权之
十八年董诰勒保庆桂(九月休)松筠(九月授)刘权之(九月休)
曹振镛(九月授)
十九年董诰勒保(八月死)
松筠(八月改)松筠(改武英殿)
托津(八月授)曹振镛
二十年董诰松筠托津曹振镛
二十一年董诰松筠托津曹振镛
二十二年董诰松筠(六月降)
明亮(六月授)托津曹振镛
二十三年董诰(二月休)明亮章煦(三月授)托津曹振镛
二十四年明亮章煦托津曹振镛
二十五年明亮章煦(二月休)
戴均元(二月授)托津曹振镛
道光朝
纪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元年明亮(四月死)
曹振镛(五月改)戴均元托津伯麟(五月授)
曹振镛(改武英殿)
二年长龄(七月授)曹振镛戴均元托津伯麟(六月休)
三年长龄曹振镛戴均元托津
四年长龄曹振镛戴均元(七月休)托津孙玉庭(闰七月授)
五年长龄曹振镛托津孙玉庭(六月降)
蒋攸铦(六月授)
六年长龄曹振镛托津蒋攸铦
七年长龄曹振镛托津蒋攸铦
八年长龄曹振镛托津蒋攸铦
九年长龄曹振镛托津蒋攸铦
十年长龄曹振镛托津蒋攸铦(九月降)
卢荫溥(十月授)
十一年长龄曹振镛托津(十一月休)
富俊(十二月授)卢荫溥
十二年长龄曹振镛富俊卢荫溥
十三年长龄曹振镛富俊卢荫溥(三月休)
潘世恩(四月授)
十四年长龄曹振镛富俊(二月死)
文孚(十二月授)潘世恩
十五年长龄曹振镛(正月死)文孚(二月改)文孚(改文渊阁)
潘世恩(二月改)潘世恩(改东阁)
阮元(二月授)
十六年长龄穆彰阿(七月授)文孚(七月休)潘世恩阮元
十七年长龄穆彰阿潘世恩阮元
十八年长龄(正月死)
穆彰阿(五月改)穆彰阿(改文华殿)
潘世恩(五月改)琦善(二月授)潘世恩(改武英殿)
王鼎(五月授)阮元(五月休)
十九年穆彰阿潘世恩琦善王鼎
二十年穆彰阿潘世恩琦善王鼎
二十一年穆彰阿潘世恩琦善(二月革逮)
宝兴(二月授)王鼎
二十二年穆彰阿潘世恩宝兴王鼎(五月死)
二十三年穆彰阿潘世恩宝兴
二十四年穆彰阿潘世恩宝兴卓秉恬(十二月迁)
二十五年穆彰阿潘世恩宝兴卓秉恬(正月授)
二十六年穆彰阿潘世恩宝兴卓秉恬
二十七年穆彰阿潘世恩宝兴卓秉恬
二十八年穆彰阿潘世恩宝兴(十月死)
耆英(十一月授)卓秉恬
二十九年穆彰阿潘世恩耆英卓秉恬
三十年穆彰阿(十月革)潘世恩(六月休)
卓秉恬(六月改)耆英(十月革)卓秉恬(改武英殿)
祁寯藻(六月授)
咸丰朝
纪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元年赛尚阿(正月授)卓秉恬祁寯藻
二年赛尚阿(九月革)
裕诚(九月改)卓秉恬裕诚(正月授,后改文华殿)
讷尔经额(九月授)祁寯藻
三年裕诚卓秉恬讷尔经额(九月革)祁寯藻
四年裕诚卓秉恬祁寯藻(十一月休)
贾桢(十一月授)
五年裕诚卓秉恬(九月死)
贾桢(十二月改)文庆(十二月授)贾桢(改武英殿)
叶名琛(十二月授)
六年裕诚文庆(十一月改,旋死)
贾桢(六月忧免)文庆(改武英殿)
彭蕴章(十一月授)桂良(十二月授)叶名琛
七年裕诚彭蕴章桂良叶名琛(十二月革)
八年裕诚(五月死)
桂良(九月改)彭蕴章(九月改)柏葰(九月授,十月革)
瑞麟(十二月迁)
彭蕴章(改武英殿)桂良(改文华殿)翁心存(九月授)
九年桂良彭蕴章瑞麟翁心存(五月休)
贾桢(五月迁,六月授)
十年桂良彭蕴章(九月休)瑞麟(八月革)
官文(十二月迁)贾桢
周祖培(十二月迁)
十一年桂良贾桢(正月改)官文(正月授)贾桢(改武英殿)
周祖培(正月授)
同治朝
纪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元年桂良(六月死)
官文(闰八月改)贾桢官文(改文华殿)
倭仁(闰八月授)周祖培
二年官文贾桢倭仁周祖培
三年官文贾桢倭仁周祖培
四年官文贾桢倭仁周祖培
五年官文贾桢倭仁周祖培
六年官文贾桢倭仁周祖培(四月死)
曾国藩(五月授)
七年官文贾桢(正月休)
曾国藩(四月改)倭仁曾国藩(改武英殿)
朱凤标(四月授)
八年官文曾国藩倭仁朱凤标
九年官文曾国藩倭仁朱凤标
十年官文(正月死)
倭仁(三月改,四月死)
瑞常(六月改)曾国藩倭仁(改文华殿)
瑞常(三月授,后改文华殿)
瑞麟(六月迁,七月授)朱凤标
十一年瑞常(三月死)
瑞麟(六月改)曾国藩(二月死)
李鸿章(六月授)瑞麟(改文华殿)
单懋谦(八月授)文祥(七月授)
朱凤标(六月休)
十二年瑞麟李鸿章单懋谦文祥
十三年瑞麟(九月死)
李鸿章(十二月改)文祥(十二月改)
李鸿章(改文华殿)单懋谦(四月休)左宗棠(八月授)文祥(改武英殿)
宝鋆(十二月授)
光绪朝
纪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元年李鸿章文祥左宗棠宝鋆
二年李鸿章文祥(五月死)左宗棠宝鋆
三年李鸿章宝鋆(二月改)左宗棠宝鋆(改武英殿)
英桂(二月授)
四年李鸿章宝鋆左宗棠英桂(三月休)
载龄(六月授)
五年李鸿章宝鋆左宗棠载龄
六年李鸿章宝鋆左宗棠载龄(九月休)
全庆(十一月授)
七年李鸿章宝鋆左宗棠全庆(八月休)
灵桂(十一月授)
八年李鸿章宝鋆左宗棠灵桂
九年李鸿章宝鋆左宗棠灵桂
十年李鸿章宝鋆(三月休)
文煜(闰五月授,十月死)
灵桂(十月改)左宗棠灵桂(改武英殿)
额勒和布(十月授)
十一年李鸿章灵桂(九月死)
额勒和布(十二月改)左宗棠(八月死)
阎敬铭(十二月授)额勒和布(改武英殿)
恩承(十二月授)
十二年李鸿章额勒和布阎敬铭恩承
十三年李鸿章额勒和布阎敬铭恩承
十四年李鸿章额勒和布阎敬铭(七月休)恩承
十五年李鸿章额勒和布恩承(二月改)恩承(改东阁)
张之万(二月授)
十六年李鸿章额勒和布恩承张之万
十七年李鸿章额勒和布恩承张之万
十八年李鸿章额勒和布恩承(闰六月死)
张之万(九月改)张之万(改东阁)
福锟(八月授)
十九年李鸿章额勒和布张之万福锟
二十年李鸿章额勒和布张之万福锟
二十一年李鸿章额勒和布麟书(六月授)张之万福锟(闰五月休)
二十二年李鸿章额勒和布(三月休)
麟书(五月改)麟书(改武英殿)崐冈(十一月改)
张之万(九月休)崐冈(五月授,后改东阁)
徐桐(十一月授)
二十三年李鸿章麟书崐冈徐桐
二十四年李鸿章麟书(闰三月死)荣禄(四月授)崐冈徐桐
二十五年李鸿章荣禄崐冈徐桐
二十六年李鸿章荣禄崐冈徐桐(十一月死,十二月追革)
王文韶(十月授)
二十七年李鸿章(九月死)
荣禄(十二月改)荣禄(改文华殿)
王文韶(十二月改)崐冈王文韶(改文渊阁)
孙家鼐(十二月授)
二十八年荣禄王文韶崐冈孙家鼐
二十九年荣禄(三月死)王文韶(五月改)崐冈(五月改,七月休)
王文韶(改文渊阁)
崇礼(八月改)崐冈(改文渊阁)
崇礼(五月授,后改文渊阁)
孙家鼐(八月改)孙家鼐(改东阁)
敬信(八月授)
三十年王文韶崇礼孙家鼐敬信(九月休)
裕德(十月授)
三十一年王文韶崇礼(五月休)
孙家鼐(六月改)孙家鼐(改文渊阁)
裕德(六月改,十一月死)
世续(十二月改)裕德(改东阁)
世续(六月授,后改东阁)
那桐(十二月授)
三十二年王文韶孙家鼐世续那桐
三十三年王文韶(五月休)
孙家鼐(六月改)孙家鼐(改武英殿)
世续(六月改)世续(改文渊阁)
那桐(六月改)那桐(改东阁)
张之洞(六月授)
三十四年孙家鼐世续那桐张之洞
宣统朝
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废殿阁大学士,改设近代式内阁。
纪年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
元年世续(十一月改)孙家鼐(十月死)世续(改文华殿)
那桐(十一月改)那桐(改文渊阁)
鹿传霖(十一月改)张之洞(八月死)
鹿传霖(九月授,后改东阁)
陆润庠(十一月授)
二年世续那桐鹿传霖(七月死)
陆润庠(八月改)陆润庠(改东阁)
徐世昌(八月授)
三年世续(九月休)那桐(授内阁协理大臣)陆润庠(授弼德院院长)徐世昌(授内阁协理大臣)
协办大学士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1722年12月24日),初授“协理大学士事务”,其后或称“署大学士事”,或称“额外大学士”,即协办大学士前身。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初四(1749年1月22日)定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员。
白潢,康熙六十一年以兵部尚书协理大学士事务,十二月迁文华殿大学士。
徐元梦,雍正元年五月以工部尚书署大学士事,四年八月革。
田从典,雍正二年六月以吏部尚书协理大学士事务,三年四月迁文华殿大学士。
张廷玉,雍正三年七月以户部尚书署大学士事,四年二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逊柱,雍正五年正月以兵部尚书署大学士事,九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陈元龙,雍正七年正月以兵部尚书命守景陵为额外大学士,旋迁文渊阁大学士。
尹泰,雍正七年正月以左都御史署理盛京礼部侍郎为额外大学士,旋迁东阁大学士。
福敏,雍正十年七月以左都御史协理大学士事务,乾隆三年正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彭维新,雍正十一年二月以户部尚书办理内阁事务,十二月解。
三泰,雍正十二年十月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十年三月休致。
徐本,雍正十二年十月以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乾隆元年十一月迁东阁大学士。
巴泰,雍正十三年二月以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五月革。
讷亲,乾隆四年三月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年五月迁保和殿大学士。
史贻直,乾隆八年十二月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九年正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刘于义,乾隆九年正月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三年三月死。
高斌,乾隆十年十二月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二年三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来保,乾隆十二年三月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十二月迁大学士,次年正月授武英殿大学士。
陈大受,乾隆十三年四月以吏部尚书授大学士,十五年正月改两广总督,卸大学士。
傅恒,乾隆十三年四月以户部尚书授大学士,十月迁保和殿大学士。
阿克敦,乾隆十三年正月以刑部尚书授大学士,四月解职,十月复授,二十年六月休致。
尹继善,乾隆十三年十月以户部尚书授大学士,十一月暂办陕甘总督。
汪由敦,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以刑部尚书署理大学士,旋革。
梁诗正,乾隆十五年正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七年九月乞养。
孙嘉淦,乾隆十七年九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二月死。
蒋溥,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四年正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达勒当阿,乾隆二十年五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二月解职。
鄂弥达,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六年七月死。
刘统勋,乾隆二十四年正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六年五月迁东阁大学士。
梁诗正,乾隆二十六年五月以吏部尚书仍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八年六月迁东阁大学士。
兆惠,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以户部尚书、一等武毅诚勇公、御前大臣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九年十一月死。
刘纶,乾隆二十八年六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十年正月丁忧免。三十二年三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十六年二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陈宏谋,乾隆二十九年七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十二年三月迁东阁大学士。
阿里衮,乾隆二十九年十一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十四年十一月死。
庄有恭,乾隆三十年正月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正月革。
官保,乾隆三十四年正月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四十一年正月休致。
于敏中,乾隆三十六年二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十八年八月迁文华殿大学士。
程景伊,乾隆三十八年八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四十四年十二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阿桂,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五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英廉,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四十五年三月改汉缺,四月授东阁大学士。
嵇璜,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九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永贵,乾隆四十五年三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四十八年五月死。
蔡新,乾隆四十五年九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四十八年七月迁文华殿大学士。
伍弥泰,乾隆四十八年五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七月迁东阁大学士。
梁国治,乾隆四十八年七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五十年五月迁东阁大学士。
和珅,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五十一年闰七月迁文华殿大学士。
刘墉,乾隆五十年五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五十四年三月降内阁学士。
福康安,乾隆五十二年以吏部尚书(陕甘总督留任)授协办大学士,五十七年八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彭元瑞,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四月降礼部右侍郎。
孙士毅,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八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保宁,嘉庆二年十一月以吏部尚书、伊犁将军授协办大学士,四年正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庆桂,嘉庆四年正月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书麟,嘉庆四年三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六年四月死。
吉庆,嘉庆六年四月以两广总督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一月革。
朱圭,嘉庆七年八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年正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琳宁,嘉庆七年十一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九年六月革。
禄康,嘉庆九年六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一年十一月迁东阁大学士。十四年十二月降为户部尚书,仍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五月迁东阁大学士。
纪昀,嘉庆十年正月以礼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月死。
刘权之,嘉庆十年二月以礼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闰六月降职。十五年正月以兵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五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费淳,嘉庆十年闰六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二年正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长麟,嘉庆十一年十一月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四年十二月革。
戴衢亨,嘉庆十二年正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五年五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明亮,嘉庆十五年五月以兵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六年革。十九年八月复以兵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二年六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邹炳泰,嘉庆十六年五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八年九月降调。
松筠,嘉庆十六年六月以两广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十八年九月迁东阁大学士。
曹振镛,嘉庆十八年九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旋迁体仁阁大学士。
百龄,嘉庆十八年九月以两江总督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二月革。
托津,嘉庆十八年九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八月迁东阁大学士。
章煦,嘉庆十九年十二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二年三月病免。
戴均元,嘉庆二十二年三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嘉庆二十五年二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伯麟,嘉庆二十二年六月以云贵总督授协办大学士,道光元年五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吴璥,嘉庆二十五年二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二月休致。
孙玉庭,道光元年二月以两江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四年闰七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长龄,道光元年五月以陕甘总督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六月迁文华殿大学士。
英和,道光二年六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七年七月革。
蒋攸铦,道光四年闰七月以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六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汪廷珍,道光五年六月以礼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七年七月死。
卢荫溥,道光七年七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年九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富俊,道光七年七月以吉林将军(后授理藩院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一年十二月迁东阁大学士。
李鸿宾,道光十年九月以两广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十二年八月革。
文孚,道光十一年十二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四年十一月迁东阁大学士。
阮元,道光十二年八月以云贵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十五年二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穆彰阿,道光十四年十一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六年七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王鼎,道光十五年二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八年五月迁东阁大学士。
琦善,道光十六年七月以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十八年二月迁文渊阁大学士。二十八年十一月再以四川总督(后改陕甘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咸丰元年五月解。
伊里布,道光十八年二月以云贵总督(后改两江总督)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一年二月解职。
汤金钊,道光十八年五月以户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一年闰三月降四级调任。
奕经,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月革逮。
卓秉恬,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四年十二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敬征,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五年二月革职降为内阁学士。
陈官俊,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九年七月死。
耆英,道光二十五年二月以两广总督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八年十一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祁寯藻,道光二十九年七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十年六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杜受田,道光三十年六年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咸丰二年七月死。
赛尚阿,道光三十年十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咸丰元年正月迁文华殿大学士。
裕诚,咸丰元年五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正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讷尔经额,咸丰二年正月以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九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禧恩,咸丰二年九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一月死。
贾桢,咸丰二年九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四年十一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文庆,咸丰五年九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二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叶名琛,咸丰五年九月以两广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十二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桂良,咸丰五年十二月以直隶总督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二月迁东阁大学士。
彭蕴章,咸丰五年十二月以工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一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翁心存,咸丰六年十一月以吏部尚书(后改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八年九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柏葰,咸丰六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八年九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官文,咸丰八年九月以湖广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十年十二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周祖培,咸丰八年九月以吏部尚书(后改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年十二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肃顺,咸丰十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九月解。
麟魁,同治元年正月以兵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旋死。
曾国藩,同治元年正月以两江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六年五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倭仁,同治元年七月以工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闰八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瑞常,同治元年十月以吏部尚书(后改工部、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年二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骆秉章,同治六年五月以四川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十二月死。
朱凤标,同治七年正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李鸿章,同治七年七月以湖广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十一年五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文祥,同治十年二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六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全庆,同治十一年六月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二月降二级调任。光绪四年五月再以刑部尚书(后改工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六年十一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单懋谦,同治十一年六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八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左宗棠,同治十二年十月以陕甘总督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七月迁东阁大学士。
宝鋆,同治十三年三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一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英桂,光绪元年正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年正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沈桂芬,光绪元年正月以兵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七年正月死。
载龄,光绪三年正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五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灵桂,光绪六年十一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李鸿藻,光绪七年六月以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年三月降二级调任。二十二年十月再以礼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七月死。
文煜,光绪七年十月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年五月迁武英殿大学士。
额勒和布,光绪十年五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九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阎敬铭,光绪十年五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一月迁东阁大学士。
恩承,光绪十年九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一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福锟,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八年八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万,光绪十一年十一月以刑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五年正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徐桐,光绪十五年正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二年十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麟书,光绪十八年八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一年六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崐冈,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以礼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四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荣禄,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以兵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四年四月迁文渊阁大学士。
翁同和,光绪二十三年八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四月解。
刚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以兵部尚书(后改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六年九月死,十二月追革。
孙家鼐,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一月病免。
王文韶,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崇礼,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以户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二十九年四月迁东阁大学士。
徐郙,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以吏部尚书(后改礼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十二年正月休。
敬信,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八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裕德,光绪二十九年八月以兵部尚书(后改礼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十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世续,光绪三十年十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六月迁东阁大学士。
那桐,光绪三十一年六月以外务部会办大臣授协办大学士,十二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荣庆,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以学部尚书(后改礼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宣统三年改授弼德院副院长。
瞿鸿机,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以外务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五月解。
张之洞,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以湖广总督授协办大学士,六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鹿传霖,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以吏部尚书改军机大臣授协办大学士,宣统元年九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陆润庠,宣统元年九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十一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戴鸿慈,宣统元年十一月以法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次年正月死。
徐世昌,宣统二年正月以邮传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八月迁体仁阁大学士。
李殿林,宣统二年八月以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三年改授典礼院掌院学士。
内阁学士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清代职官年表》
更多阅读
百度隐藏成就大搜索所有答案 百度大搜索是什么
百度隐藏成就大搜索所有答案——简介在使用百度时,我们是不是有突然弹出一个提示框说我们获得了某个成就,这其实就是隐藏成就,从2013年04月02日开始就有了这个活动,现在我们任然可以参加这个活动,只要搜索比如“安徒生”这种往期的任务,我
粤港传统年夜餐九大簋之发菜扒大鸭 九大簋是什么
如果老北京要表达如滔滔江水般的谢意,会说“得,改天请您吃满汉全席!”。在粤港一带,也有地位如满汉全席的宴席,那就是传统大餐“九大簋”(音诡)!这九大簋听着就觉得古风犹存,因为簋是本是古代贵族盛食物的海量容器。自古单数为阳,以九为最,九
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详细解释!谢谢! 古体诗和近体诗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
创业板最大风险是什么 创业板风险揭示书
由此进入→实盘日志首先看看监管层对此的描述吧:中国证监会投资者教育办公室副主任崔伟在培训班上与学员交流时指出,创业板最大的风险在于退市。为促进创业板市场平稳推出及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监管部门,中国证监会将加强创业板
大产权证 大产权证是什么意思
开发商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竣工后,应到房地产权属管理部门申请房地产权属登记,由登记部门通知房地产测绘部门进行现场勘测,待勘测数据确定之后,权属登记部门还要通知土地管理部门最后核定地价,审核该项目是否是按照规划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