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操作方法 2016年三伏贴时间

三伏贴操作方法——转载

三伏天就要到了,也是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康复、保健的最佳时期之一。三伏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伏天进行治疗(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所以称为三伏灸,与现代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处。祖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可称的上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这种疗法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有经验的针灸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治疗。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中医认为庚日五行属金,与人体五行肺金对应,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时间,因此一些慢性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如能在此时进行治疗,对于预防这些病在冬季的复发有很大的帮助。它主要适用于两类疾病:一是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

病,如虚寒胃痛、慢性腹泻、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等相关疾病。-

传统中医认为哮喘的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三伏灸选取相应的背部俞穴如肺俞、脾俞、肾俞,再加上大椎、定喘、百劳等能发挥平喘、补肺、健脾、益肾作用的穴位来进行。三伏灸的具体方法是:选取麻黄、法半夏、白芥子、细辛、麝香等药物按比例研末,用时以姜汁调成膏状,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在贴膏药前,用拔罐器先拔相应穴位3分钟左右让穴位出现潮红更佳,每伏各贴药一次,贴于双侧对应穴位,初伏、中伏、末伏各取的穴位都有所不同。贴药时间为午时最好,因为此时阳气最旺,成人一般贴6-12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

每到夏天三伏天.很多中医院,都会开展三伏灸,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方子:白芥子18克、元胡18克,甘遂9克、细辛9克,上4味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

用法:每年夏季三伏天使用,分别做成直径5公分的圆块,贴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个穴位上,然后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12小时取下,每隔10天贴一次,即头伏、二伏、三伏各贴一次。

主治:体虚易感冒,慢性病(慢支,哮喘,过敏性鼻炎).四肢关节痛.

很多病人因用三伏灸治好多年顽症.

三伏灸的第一个关键是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个穴位.每个穴位一是要找准,二是贴后要有反应,

三伏灸的第二个关键是药物调配.白芥子是主药,发疱药,要炒后才能用,炒白芥子要求刚刚黄,不过黄!过黄则发疱不佳.不够黄则发疱过度,引起皮肤过敏.

找准背部肺俞、心俞、膈俞左右共6个穴位的关键是体位.患者端正坐好.充分露背,双上肢相拥.含胸拔背.背部双肩胛岗最低点联线就是肺俞(第三胸椎),下推二个胸椎为心俞(第五胸椎),再下推二个胸椎为膈俞(第七胸椎).左右相隔三寸(患者一掌).

古籍文如下:可参考。-

哮喘奇方贴:肺腧穴,背脊中骨第三节风府门。川乌6钱连翘8钱当归6钱白芷8钱木鳖子8钱白芨6钱官桂8钱茯苓6钱赤芍8钱草乌6钱白薇8钱牙皂5钱桑枝5钱枣枝5钱乌药6钱桃枝5钱柳枝5钱槐枝5钱上药同麻油3斤浸药一宿熬焦去渣,入飞黄丹一斤如麦色,急以桃柳二棍搅至滴水成珠时入乳香没药细末各4钱,收膏摊贴,三伏九九其病可除根。-

1钱=3.125克-

【艾灸常用穴位】超多图超详细◆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

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

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其他美容穴位









历代名医对灸疗的赞誉

1.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用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唐.孙思邈

2.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

――宋.窦材

3.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

――明.李梃

4.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寒热虚实,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而散者,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热病得火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病得火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灸法不虚人者。以一灼谓一壮。以壮人之法也。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谚云"火有拔山之力"岂虚语哉。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灸矣。

――明.龚居中

5.灸能散寒除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

――明.张介宾

6.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温,转肃杀之气为融合;灸之则透诸经,而驱百种病邪,起沉疴之躯为康寿。

――明.李时珍

7.痰饮痞积,等证宜灼艾。凡胸腹中有痰饮,有积有痞,或胀或痛,或酸或嘈,或吐或泻,一二证,时止时作,经年不瘥者,急须猛意以图全愈。毋候他日别病相加,掣肘莫措.然治之之法,则灼艾先而药石饮。盖灼艾之功,远逾草根木皮万万也。灼艾后,唯第饮食为首务,不可饕餮厚味,致伤胃口。

――清.吴仪洛

8.隔物灸不如着肉灸。

――近代.赵辑庵

灸法不兴的八种原因

(1)《内经》论针灸,针居十之八九,灸不及一二。《难经》不言灸,《伤寒论》则将灸疗局限于治疗虚寒症。

(2)施救时有烟雾,且施救一般较针刺费时费事,一些医者未能以治病为重,固其不方便故舍灸用针刺。

(3)灸疗似乎不像针刺那样显得有技术性,似乎谁一看就会,有些医者不屑于用灸,视灸为小术,岂不知简单的灸疗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力挽狂澜,可以以柔克刚。

(4)许多针灸治疗学著作,言及某穴的灸量,多定主“灸3-5壮”,或“温灸5-15分钟”,如此轻微的灸量,若治些浅易病症或许尚可,若治大症,顽症则恐无逾病之期。如果缺乏经验的初学者,准此用灸,便无此体验灸法的伟效,自然就会放弃使用灸法。

(5)灸疗的见效期较长,有的一至两个月见效,有的三个月至半年才见效。

(6)对灸疗后出现排病反应,有些医生自己都拿不准,以为是灸疗加重了病情,所以不敢继续用灸。

(7)医者对灸后调养重视不够,以致于灸后对病人生活起居饮食等细节方面疏于管理,最后功亏一篑。

(8)医者自己并不自灸(直接灸6小时以上的温灸),没有亲身体验。灸法的好处是没亲身实践的人永远不会知道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继承和改良

笔者在学习前人灸疗经验时,参阅了大量关于灸疗的书籍,受感触最多的三本书分别是《扁鹊心书》,《太乙神针临证录》,《马氏温灸法》。其中《扁鹊心书》对于重灸可治大病、危症讲得最具体最实际。《太乙神针临床录》的养生保健篇,寻灸气海、关元治病保健的原理分析得最清晰。《马氏温灸法》对用温灸盒治病的火候和方案安排得最巧妙。所以治大病危症以重灸为主,治慢性病杂症以温灸为主。把大艾炷视为大火,武火,把温灸盒和麦粒灸视为小火,文火。治大病危症以武火为先,逐渐过渡到中火,小火,最后以小火收功。在实际临床上,二者没有明显界限,可以相互补益。

对《扁鹊心书》中窦材灸法的改良,一用催眠药(常用安定片或舒乐安定等)替代睡圣散,在灸疗前半小时先让病人服下15-25片安定片(2.5毫克每片),等病人睡下后,再开始灸疗。二用较大剂量的局麻药注射液(常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普鲁卡因)(每穴注射量每次大约10毫升式)注射到灸穴上,待完全不痛后,先用大艾炷灸,之后逐渐缩小艾炷体积,大约两小时之后可以酌情再注射一次局部药,重新再用大艾炷灸。当然根据病人的耐受性和灸感的传导情况,打一次局麻药也有许多人可以坚持灸六七个小时。

在应用马氏温灸法时,笔者依据病人灸感的传导速度和范围适当加入中药来宣统脏腑,疏通相应经脉。同时也可以按照经络祛病法(下文详述)针刺相应的经穴,原穴给病邪出路,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笔者依照大灸疗法(此法载于《岳美中医案》中)和马氏温灸法,创造了一种九宫灸法(下文详述)。九宫灸法对陈寒痼冷,久病体弱的病人非常适宜。

(二)窦材灸法节要

窦材灸法节要

1、久嗽不止,灸肺俞穴各五十壮即止,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

2、虚劳咳嗽,潮热,咯血吐血,六脉弦紧,此乃肾气损而欲脱也,急灸关元三百壮。

3、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艰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

4、中风失音,乃肺肾气损,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壮。

5、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穴,多不效,此非黄帝正法。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

6、伤寒少阴病症,脉缓,昏睡自语,身重如山,或生黑魇,噫气,吐痰,腹胀,指冷过节,急灸关元三百壮可保。

7、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三百壮。

8、虚劳人及老人与病后大便不通,难服利药,灸神阙一百壮自通。

9、水肿膨胀,小便不通,气喘不卧,此乃脾气大损也,急灸命关二百壮,以救脾气,再灸关元三百壮,以扶肾水,自运消矣。

10、小便下血乃房事劳损肾气,灸关元二百壮。

11、砂石淋诸药不效乃肾家虚火所凝也,灸关元三百壮。

12、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乃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灸关元一百壮,可以免死。或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

13、中消病,多食四肢赢瘦,困倦无力,乃脾胃肾虚也,当灸关元百壮。

14、腰足不仁,行步少力,乃房劳伤肾,又致骨痿,急灸关元百壮。

15、昏睡不省人事,饮食欲进不进,或卧或不卧,或不行,莫知病之所在,乃思虑耗伤心血故也,灸巨阙五十壮。

16、行路忽上膝及腿。如锥痛,乃风湿所袭,于痛处灸三十壮。

17、寒湿腰痛,灸腰俞五十壮。

18、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灸关元二百壮。

19、脚气少力,或顽麻疼痛,灸涌泉五十壮。

20、尸厥不省人事,又名气厥,灸中脘五十壮。

21、耳轮焦枯,面色渐黑,乃肾劳也,灸关元五百壮。

22、中年以上之人,口干舌燥,乃肾水不生津液也,灸关元三百壮,若误服凉药,必伤脾胃而死。

23、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也,风邪所乘之征,灸关元三百壮,若服辛温除风之药,则肾水愈涸和,难救。

24、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灸二十壮后减速一分,务要紧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子大,其灰以鹅毛扫去,不可口吹。癫狂人不可灸,及膏梁之人怕痛,先服睡圣散,然后灸之。一服止可灸五十壮,醒后再服再灸。

(三)马少群与《马氏温灸法》

马少群与《马氏温灸法》

1、马少群先生生平事迹

天津名老中医马少群先生(1903—1992)曾在30年代以函授方式从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学习日本温灸术,马少群改进了日本温灸术,自成一体创马氏温灸法,尔后九年,为人治病,虽然每每获效,尚不知温灸可治难病大症。至1943年,相继患美尼尔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胃部不适,求治于中西医,服药达十二年之久,终归乏效,几乎丧失治疗信心。在坐以待毙之际,经夫人启发,再度研究温灸以图自治,实不得已而为之,不想,仅仅半年疾病就全部祛除,一年后体健,寿享九旬。并且在以后数十年里,马老在临床治病屡获奇效,治愈大量疑难杂症。最后岁月里,在学生帮助整理下出版了《马氏温灸法》。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3月,叶剑英元帅身患心脑血管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延请马少群先生用温灸治疗,第一次治两个月,第二次治疗半年后病体痊愈,身体完全康复,后寿至90岁。

马氏温灸法至今在国内已经流传了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该疗法一直仅流传于民间,技术仅被极少数掌握,很多从事中医多年的医者甚至还从未听说过。此法对脑血管病有独特效果。对急慢性脏腑病,疑难杂病,老年病,妇科病等也有良好治疗效果。

马氏温灸法可一次同时灸数个穴位,施救过程中勿须手持,固定于穴位之上,坐卧均可治疗,还可以边灸边看电视,看书等,病人温灸时甚至可以走动,非常方便,每次温灸时间可以自行调整,治疗过程中病人只觉得温热舒服,而且非常安全,容易让人接受。

2、马氏灸治要决

1)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体。

于病患的初期,“邪正相争”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为主,此时仅施灸患处,局部穴位,往往可顿挫病势,是个简易、快捷的灸法。但对于慢性病不能单纯地这样治。因为此时病久传化,上下痞涩,阴阳失和,往往病情已不限于一经一脏一腑,因此灸治慢性病,必须重视整体配穴,以期灸通脏腑、经络,灸通上下,调平阴阳,从而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2)灸贵于早,贵于恒。

灸贵于早。一般是就急性病症而言。而慢性病症的灸治又应持之以恒。一些陈年痼疾,在灸治数月以后方见效果的情况是有的,因此医患双方均要长期用灸的思想准备,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当灸治若干时日,病情明显好转后便以为问题不大了,遂止灸,这常常导致病状复燃。故马少群先生每每叮嘱慢性病患者,想要除病根,少则两三个月,半年,甚至要更长的时间地灸下去才行。症状已消失,还不能以为是病已根治,须以穴位触诊再做验证。病治好了,如果身体仍显虚弱,也应继续用灸,培养元气。总之,施灸不单是为了解除症状,而更要以除病,健身为最终目的,故须持之以恒。

3)灸贵通腑气。

各种慢性病,故病久脏腑传化,一般均会导致腑气的呆滞,灸治每有必要先通腑气,这样可以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常,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淤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症均能随之而好转,故中脘,足三里等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的必用灸穴。

4)灸贵引导,先后有序。

慢性病日久,常常导致病体上盛下虚,上热下寒,而“盛”及“热”又最为患者所苦,针对这种情况应先重灸病体中下部穴位。等中下部灸通,则“上盛”“上热”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随之松动,这就是灸法的引导功能的功用。当中下部灸通之后,再酌情增加上部穴的灸量,则上下皆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灸法先后有序。内热盛,脏腑积滞重的病例灸法类似,此等宜先灸四肢穴,等四肢经穴灸通,再增加躯干部灸穴,如此灸治会较为顺利。

5)久病羸弱者,以“小火”为先。

遇病久而羸弱,进食少,体热(喜凉恶热)者,马少群先生一般嘱其先以下五日穴灸治:一日中脘,足三里;二日环跳,阳陵泉;三日风市,申脉;四日肩髃,曲池;五日风池,绝骨。五日后在按其病在何脏腑,酌选穴灸治。遇病久而羸弱,进食少体寒(喜热恶寒)者,先生则嘱其按以下四日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2日下脘、天枢、气海;3日关元、三阴交,4日内关、照海。4日后再按其病在何脏腑,选穴灸治。对这样的患者,前十五天的灸量为:腹部每穴灸20分钟,背部和四肢每穴每次灸15分钟。等灸至患者进食增多,感觉体增长之后再使用通用灸量。此因虚甚则滞甚,故只宜先小通小补,否则病体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现口干,咽痛头晕,不思饮食等反应。

6)兼病兼治,急者先治。

单一病患,可按各病常规灸法灸治,然而慢性病兼病的情况较为普遍,比如患者高血压的同时尚患糖尿病,患咳喘病的同时,患有牛皮藓等等,如此可将不同病患的常规灸法的穴组合并灸之。当然如兼病而以某一病患为主时,现灸治主要病患也是可取的,特别是兼有外感(感冒)、大便不通等急症时更应先顾于此,并按以下灸法灸治之。

治外感:灸风门(背部);阳陵泉(下肢)各25分钟,日灸二三次,以微出汗为度。

治大便不通:灸承山(背部)25分钟,左大横(腹部)30分钟,日可两灸,以大便通为度。

3.灸量掌握

马少群先生以其数十年的温灸经验为依据,总结出温灸每穴每次的一半灸量是,头面部穴灸20分钟;背部及四肢穴灸25分钟;胸腹部穴灸30分钟。

4.灸药配方

毛少群先生习惯于在施灸时将少量灸药掺入青艾绒,其配制如下: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夜明砂(微炒)6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大葱根干蒂6克(笔者常以桂枝等量代替),木通9克,白芷6克。以上药味共研细末即成所用灸药,可与500克青艾绒配用,若一日一灸,大概可使用一个月时间,灸药应装瓶防潮,防走气味。

5.施灸操作及有关事项

(1)灸前的准备:取出温灸盒的内筒,装入拌好灸药的艾绒,用手指轻轻按一按表面的艾绒(不要按实),然后将内筒放入外筒,用火点燃中央部的艾绒(并不见火苗),放置室外,过18-25分钟后,灸盒底面触之烫手且烟已比较少,此时便盖上顶盖,取回使用。要注意,预燃不够,则施灸时艾火易灭,预燃过度则使用时艾火不耐久。

(2)施灸:将灸盒(底面向下)隔几层布放置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热度足够又不烫皮肤为佳。如果过热,则增加隔布层数,若已隔多层布仍觉过热,可用布块罩在灸筒上面,这样出烟和进入空气减少,灸盒的温度即可减低,不够热则减少隔布,或将顶盖敞开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让筒倾倒)。

(3)进食后不要马上灸,不要空腹灸,其它时间均可灸,灸后宜避风寒,这样可避免风寒邪气乘穴道大开而侵入。在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温。

(4)副作用:温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少数患者,于灸后可见头晕口干,咽燥,鼻出血,纳呆,乏力等现象发生,上述情况应减少灸量。若施救过程中患者有些异常反应,可能属于施救不当,如反映强烈,医者须及时明辨酌情处理。

6.马氏温灸主要穴位独特经验摘要

1)百会穴:慢性病患者的体质多为下寒上热,下虚上实,卒灸百会等头部穴,某些患者可出现头晕,口干,耳鸣等反应,且必觉头脑轻松,灸量20-25分钟。

2)风池:偏头面痛,用于降高血压较好,治严重的眩晕宜配悬钟灸量20-25分钟。

3)曲骨:治各种妇科病,如子宫下垂,子宫肿瘤等,宜治尿频,灸量30-60分钟。

4)神阙:使脑溢血昏迷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复苏,须长时间灸此穴。慢性病,不论何症,多宜灸此,治急证宜效,以其助护元气尔。灸量30-60分钟。脑溢血及脑血栓昏迷患者,可灸至苏醒止。

5)章门:所治甚广。因脾虚,脾气呆滞所致症宜灸之,无论痞、症瘕、肝积肥气,及各种肝胆病症皆宜灸之。灸量30分钟。

6)期门:所治甚广。如肝气盛、肝炎、肝硬化、肾炎、肋膜炎、脾肿大、伤寒不解。热入血室及喘息等症。大凡各脏腑有淤滞,治须调肝者,宜灸此穴配太冲。灸量30分钟。

7)灵台:哮喘发作时速灸灵台配身柱、太溪。灸量30分钟。

8)风门:配阳陵泉治四时感冒,初觉有异便急灸之,往往立愈;能退感冒等引起的高热。

9)照海:高血压、半身不遂、关节炎、便秘、水肿、癫痫昼夜发及夜发均可用。灸量25-30分钟。

10)悬钟:高血压及各种属于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症,灸量25-30分钟。

7.高血压,半身不遂及关节炎常规灸法

一日中脘(单穴)灸30分钟,足三里(双穴)各灸30分钟。

二日环跳(双穴)各灸25分钟,阳陵泉(双穴)各灸30分钟。

三日风市(双穴)各灸25分钟,申脉(双穴)各灸25分钟。

四日肩髃(双穴)各灸25分钟,曲池(双穴)各灸25分钟。

五日风池(双穴)各灸25分钟,悬钟(双穴)各灸25分钟。

六日身柱(单穴)灸30分钟,腰阳关(单穴)灸30分钟,三阴交(双穴)各灸25分钟。

七日委中(双穴)各灸25分钟,照海(双穴)各灸25分钟。

八日百会(单会)灸25分钟,哑门(单穴)灸25分钟,列缺(双穴)各灸25分钟。

注:

1)高低血压、半身不遂、关节炎均可按此法灸治;

2)高血压患者在1-7日穴灸4个循环后在开始灸第八日的穴,灸百会,哑门对降血压及减轻头晕头痛等均有良效,然灸之过早,会经脉未通,艾火不能流行,聚于头部,而致头晕头痛等症加重,故宜先灸通中下部的穴道,再加灸头部穴。

3)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神阙)30分钟

艾灸禁忌

1.在艾灸的时候,或艾灸的整个疗程,我们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

3.艾灸后如果先马上洗手,希望你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

4.如果你想怀孕,刚刚灸后就马上同房,这时的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还很热,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时候你在同房,这个时候,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已经适合精子的着床和存活生存。当然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有的男性精子成活率很高,往往环境不利也能生根发芽,而有的种子质量不高,即使放在宽松的,高质量的土地里照样长不出好庄稼。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5.大悲,大喜,大怒,这样情绪不稳定,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太肌.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质量,艾绒的好坏取决治疗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极好的艾绒,这样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便于点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鲜蒜,保持新鲜。

7.施灸的程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

8.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没有时间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9.很多人问,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如果是热水,可以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钟后,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10.施灸的反应,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11.有的人边灸边吃,这样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么性质的?属寒还是属温,如果艾灸过程中,你边吃边艾灸,对于胃气也是一个挑战。有胃肠疾病的人千万不要这么盲目施救。

12.艾灸的返病现象,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见效,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这要看是什么疾病?病长多久?另外人与人也不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个症状,同一种表现。有返病现象很正常,没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

常见病施灸取穴参考表

内科

高血压

涌泉、百会、曲池、足三里、悬钟

头痛头晕:风池、大椎;

健忘失眠:神门、肾俞;

肢麻:外关。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2次,15次1疗程。

脑动脉硬化

足三里、悬钟

头痛头晕:风池、大椎;

肢麻:外关。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15次1疗程。

中风后遗症

1.百会、天窗、肩与、曲池、足三里;

2.百会、承灵、曲鬓、悬钟、阳陵泉

软瘫:气海、肝俞、脾俞

硬瘫:中脘、巨阙、肝俞

口角歪斜:地仓、颊车

肢麻: 隐白、神庭

温和灸:每灸15-20分钟,每日1次,15次1疗程。两组主穴交替使用.

头痛

通天、悬钟、太冲、痛点

合谷、太阴、阳陵泉、涌泉.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一疗程.

冠心病

内关、心俞、膻中、厥阴俞、曲泽

天突、中脘、神堂、鸠尾.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2次,10次1疗程。

低血压

百会、足三里

心慌: 心俞、内关.

头晕易疲劳: 关元、气诲;

直立性低血压: 中脘、脾俞、肝俞

温和灸:每穴灸20-30分每日1次,10-15次1疗程。

感冒

大椎、肺病、风门、足三里

鼻塞: 迎香

发热: 曲池

头痛: 太阳、印堂

咳嗽: 天突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1次,3-6次一疗程

支气管炎

大椎、肺俞、膻中、天突

急性: 风门、身柱

慢性: 膏肓、脾俞、肾俞、足三里

痰多: 丰隆、

喘息: 定喘

发热: 曲池

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每日1-2次,10次1疗程.

肺结核

肺俞、膻中、膏肓

潮热盗汗: 阴郄、太溪

喀血: 孔最

遗精: 肾俞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次,7-10次1疗程

胃痛

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

上腹饱胀: 上脘、梁门

恶心呕吐: 内关

大便稀溏: 神阙、天枢

消疫乏力: 关元

发热: 曲池

大便潜血: 隐白、肝俞

胃酸过多: 阳陵泉、公孙、太冲、肝俞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次,7-10次1疗程

内科

胃下垂

1.中脘、胃上、神阙

2.脾俞、胃俞、气海、足三里

胃溃疡: 左侧华佗夹背压痛点(胸6-12棘突旁)

十二指肠溃疡: 右侧华佗夹背压痛点(胸6-12棘突旁)

温和灸或回旋灸:每次15-30分钟,每日1次,15次1疗程

溃疡性结肠炎

1.关元、神阙、足三里

2.脾俞、肾俞、命门

食欲差: 中脘、胃俞

腹痛: 天枢、大肠俞

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每日2次,15次1疗程

痢疾

神阙、天枢、上巨虚、气海或关元

发热: 曲池、合谷

脓血便: 命门、三阴交

便次多、水样便: 阴陵泉

慢性: 关元、中脘、足三里、脾俞

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每日2次5次1疗程,慢性者,每日1次,15次1疗程

肝炎

足三里、太冲、阳陵泉、肝俞

慢性肝炎: 脾俞、三阴交

乙肝: 脾俞、大椎、至阳、期门、中脘、气海、大椎

黄疸: 胆俞

便溏: 关元、阴陵泉

温和灸:每穴灸10分,隔1日1次,7次1疗程

阳痿

中极、次寥、三阴交、命门、肾俞

失眠心悸: 心俞、脾俞、神门

惊悸失眠: 气海、

早泄: 次寥、大敦

不射精: 曲泉、大敦、太冲、曲骨

温和灸:每穴灸20-3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泌尿系感染

中极、三阴交、肾俞、膀胱俞

尿道炎: 太冲、照海、次寥

膀胱炎: 三阴交、神阙

肾盂肾炎: 三焦俞、次寥、足三里

反复发作: 气海

发热: 外关、合谷

温和灸:每穴15-20分,急性期每日2-3次;

慢性期每日1次,7次1疗程.

白血病

大椎、膏育、四花、神阙、关元

食欲差: 中脘、足三里

脾大: 阿是穴

贫血: 心俞、悬钟、血海

出血: 天枢、三阴交、八寥、腰阳关

隔姜灸:每穴20分钟,

每日1次,10次1疗程

糖尿病

关元、气海、胰俞(既胃管下俞)、三焦俞、阳池、足三里、三阴交

多饮: 肺俞

多食消疫: 中脘、足三里、胃俞

多尿: 命门、肾俞、中极

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2次,10次1疗程.

失眠症

百会、神门、安眠、三阴交

头晕脑胀: 风池、印堂

心烦多梦: 心俞、肾俞

急燥焦虑: 太冲、阳陵泉

顽固失眠: 涌泉、华佗夹背

体质虚弱: 关元

易惊醒: 足窍阳

温和灸:每穴15-20分,每日1次,睡前施灸,5-7次1疗程.

风湿性关节炎

大椎、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

血沉快: 隔俞、阳陵泉

急性期: 至阳、灵台、督脉上压痛点

肩关节痛: 肩禺、肩寥

肘关节痛: 曲池、手三里、少海

腕关节痛:阳池、合谷、外关

髋关节痛: 环跳、风市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内科

类风湿性关节炎

大杼、曲池、血海、大椎至腰俞段

可参照风湿性关节炎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外科

冻疮

局部阿是穴为主、气海、膈俞、血海

腰膝酸软: 肾俞、腰阳关、大肠俞

少食乏力: 脾俞、胃俞、足三里

大蒜捣烂,敷患处,隔蒜灸,每穴反复5次.

前列腺炎

中极、关元、会阴、气海

急性: 三阴交、阳陵泉、复溜

慢性: 肾俞、足三里、太溪、大敦

遗精: 精宫、命门

温和灸:每穴灸20-30分,每日1欠,10次1疗程

痔疮

长强、承山、二白、陶道、患处

合谷、太阴、阳陵泉、涌泉

温和灸:每穴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

风疹

曲池、血海

奇痒: 风池、膈俞

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1次,6次1疗程.

湿疹

1.大椎、曲池、血海、患部

2.膈俞、委中、三阴交(两组换用)

剧烈刺痒: 风池、阴陵泉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神经性皮炎

曲池、血海、患部

痒甚: 阴陵泉、三阴交

血虚: 隔俞、足三里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痤疮

合谷、曲池、内庭、阳白、四白

生疮、便秘: 阴陵泉、天枢

支向月经不调生疮:血海、三阴交

雀啄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妇科

月经不调

关元、血海、三阴交

月经先期: 归来、中极

月经后期: 气海、足三里

月经先后不定期: 行间

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

痛经

地机、关元、三阴交

疼痛按拒按: 合谷、中极
三伏贴操作方法 2016年三伏贴时间

乳房胀痛: 归来、太冲

腹痛喜按: 肾俞、气海

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

闭经

关元、归来、三阴交

腰膝酸软: 脾俞、肾俞、足三里

情志抑郁、易怒: 太冲、肝俞

温和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1次,5次1疗程.

崩漏

隐白、大敦、关元、三阴交

血紫有块:血海、太冲

身倦无力: 百会、气海

血虚:膈俞、脾俞

腰膝腿软: 肾俞、太溪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带下病

隐白、气海、带脉、次

白带清稀: 脾俞、命门、足三里

带下黄稠: 阴陵泉、行间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产后少乳

乳根、膻中、少泽

乳房肿痛: 期门、太冲

体质虚弱: 气海、足三里

温和灸:每穴灸15-30分,每日1次,5次1疗程.

妇科

不孕症

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月经量少、色淡: 气海、膈俞

经前乳房胀痛: 内关、太冲

形体肥胖: 丰隆、阴陵泉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7次1疗程.

胎位不正

至阴、隐白、三阴交

每穴温和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灸至胎位转正为止.

绝经前后

肾俞、心俞、三阴交、脾俞

五心烦热: 太溪、然谷

浮肿便溏肢冷: 关元、命门

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每日1次,10次1疗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4577.html

更多阅读

记者证考出来有什么用? 2016年记者证考试时间

  记者证考出来有什么用?编辑:申芯瑞山西新闻网新晋界社区  这两天,上海滩乃至全国的记者、编辑、主持人、领导们,全在一股脑儿在考记者证。其实,这次换证行动早在2013年就下发了通知,各位大咖都赶紧复习备考,拼命挤出时间来准备

农历新月和满月的时间周期 2016年新月满月时间

农历新月和满月的时间周期 转载好友乐乐的帖文 月相是日月黄经差度数(以下的度数就是日月黄经差值)来算的,共划分八种: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0度;上峨嵋月(一般为农历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90度;

寻龙点穴操作方法 墓地风水100例图解

寻龙点穴操作方法2012-08-26 10:50:591、首先找到河流(水)的最大弯环处或河流交汇处。杨公曰:“凡有真龙或真穴,必有潮源水合聚,山随水曲抱弯弯,有穴分明在此间”。因为地气不能越水而过,即气遇水则界,所以河、港弯环处,可兜收气聚,宜于凝结。

声明:《三伏贴操作方法 2016年三伏贴时间》为网友江南未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