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编乱造的《鹰志》,谬种流传的《读者》 谬种流传下一句

   (2010-05-30 19:27:15)

寒鸦的博客



看来随着新“浪”而窜浮上来的螃蟹最近更多更横行了,我的关于文革和人权的两个帖子先后被嵌掉了,好不窝火。好吧,既然不能谈“国事”不能谈“人事”,就谈谈“鸟事”吧。

《读者》算是国内影响最大的文摘类杂志了吧,连万里之外的新西兰的华人超市都有卖,社区图书馆都可以借到。偶尔也看一看。几个月前在2009年第24期看了放在第一篇的《鹰志》(作者王族),发现实在是满纸荒唐言,心想《读者》的编辑的脑袋被编辑部的门板夹扁了吗,这谬误百出几乎没有几句事实的文章,竟然作为首篇?昨晚又拿本《读者》作睡前的催眠读物,竟发现还登有两小篇关于《鹰志》的评论,建议青年和老人都读一读,受启迪云云。在网上一搜,更不得了,这篇通篇胡编乱造的文章,竟受到那么多的追捧,简直是谬种流传!

《鹰志》从鹰的出生到死亡的描写,绝大部分都是胡说八道。

“母鹰产卵后,耐心地把它们孵化成小鹰,细心地照顾他们。但过不了多久,母鹰便减少小鹰的食物,驱使安们互相争食,直至基中的强者吃掉弱者。小鹰因饥饿难耐,把兄弟姐妹撕得血淋淋的,然后囫囵吞入腹中。母鹰和父鹰并不为丧子而伤心,反而在一旁鼓励强者。”

母鹰怎么会减少小鹰的食物呢,故意让小鹰自相残杀吞噬呢?我看过有关鹰的片子,繁殖期遇到食物缺乏的年景,身体强壮的小鹰会把羸弱的小鹰推出巢外摔死,而食物丰足的时候,母鹰是可以把所有小鹰养育大的。雏鸟不是蛇,小鹰的嘴怎么可能囫囵吞下体型跟自己一样的同胞呢?

作者编造上述习性,是为了说明:

“母鹰和父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其一,优胜劣汰,因为只有强者才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其二,让小鹰从小就明白“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若不心狠残忍,便无生存机会,而为了生存,可以不顾一切。”

鹰是动物,动物生存靠的是本能,后天习得的所占比例很小。鹰跟别的动物,别的鸟类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是它飞得高,从高空捕食,飞翔能力强,用不着通过吞噬同胞兄弟来学习“弱肉强食”“心狠残忍”。捕食弱小动物是鹰的本能,这是不用学习的,就如同蜜蜂不用学习就会建造标准精制的蜂窝,老鼠不用学习就会挖四通八达的地洞。



这是灰脸鵟鹰的雏鹰(一周,两周,三周),它能囫囵吞下自己的同胞吗?

更离谱的是作者对小鹰学习飞行的描写:

“等小鹰能飞起来了,母鹰就会们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折断,然后们从高处推下去。小鹰虽然因折断了翅膀中的骨骼而浑身剧痛,但它必须挣扎着飞翔,否则就会摔死。挣扎使它们的翅膀得到了供血,在短时间内便可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将坚硬如铁,更具力量。原来,母鹰之所以折断幼鹰翅膀中的骨骼,是为了让小鹰翅膀中的骨骼再生。”

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应该把他的腿骨打断了,看他还能不能用坚强的意志“挣扎”之后走起路来,如果他只是能在地上哀嚎着爬行,就没有理由要求小鹰折断了翅膀还能飞。稍用脑子想想就明白,翅膀骨骼折断的结果就是摔死,怎么可能还能挣扎着飞起来?任何动物推断了就走不了路,翅膀断了就飞不了,这是常识。不管鹰如何了不起,一旦翅膀折断,就绝不可能飞起来了。这段文字好像是说,折断翅膀的小鹰在坠落的图中翅膀就充血而痊愈,这更是信口胡说。折断的翅膀如果没有兽医的长时间精心护理,这只鹰就完蛋了。

而且,在小鹰羽毛丰满之前,老鹰是不会把它从高处推下去的。

作者对鹰的一些习性的描写也是想当然耳。比如作者说母鹰故意不给小鹰喂食,把它饿得快要死了,发出绝望的叫声,才给它喂食。我相信天下没有这样的母鹰,也没有这样的鸟类。再比如言之凿凿地说鹰不会在雨雪天气外出捕猎,因为它宁愿饿肚子也不愿羽毛被水弄湿了。但我看过的影片里,鹰从天上往水面俯冲捕鱼,溅起水花。又比如作者说鹰把脱落的羽毛叼回巢中,“鹰活着的时候,是绝对不容许自己的羽毛遗失的”,可是后面却说,每天清晨,鹰清理自己的巢穴,把粪便和遗落的羽毛清楚出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还有,说什么鹰临死的时候,“就飞到悬崖中,在岩壁上把自己撞死。”鹰根本没有这样的习性。

作者用浓墨重彩描写鹰活到四十岁的时候“做出一个重大决定”。“鹰到四十岁左右时,它那尖利的双爪便开始老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伸展自如地抓捕猎物;它有喙上也已经结上一层又长又弯的茧,一动便可碰到胸膛,对进食阻碍很大;最让它痛心的是,双翅上的羽毛也厚厚地堆积在一起,使它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在天空中轻盈地飞翔。”我很奇怪,如果鹰的喙会变厚变长,它就应该向啮咬磨牙的老鼠学习,平时抽空在岩石上磨一磨它的喙和爪,就不会有这个困扰了。而且,鸟类的羽毛是随季节更换的,一个毛孔只长一根羽毛,不可能因年老而堆积,以至于竟因此影响飞行。

那么,鹰的选择是什么呢?是选择新生。“它选择了一个除自己之外,任何鸟兽都上不去的陡峭悬崖,然后用一百五十天左右的时间让自己获得新生。”天啊,难道鹰会冬眠吗,怎么可能不吃不喝呆上一百五十天?北极熊也不能冬眠这么久吧?

作者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写道,“首先,它会在飞翔中突然撞向悬崖,把结茧的喙狠狠地磕在岩石上。它会用很大的力气,一下子便把老化的喙和嘴巴连皮带肉磕掉。它满嘴流着血飞回洞穴,忍着剧痛等等新喙长出。”从来没听说过鸟嘴磕断了还可以再长出来的,鹰这样做的结果只有死亡。看来作者王族把鹰的喙看做人类的牙齿一样的东西了,以为可以磕掉。其实他只需到市场买回一只宰杀好的鸡(用活鸡太残忍,小心动物保护组织来算帐),把鸡头按在砧板边上,用刀背狠狠敲击鸡嘴,看能不能轻易敲掉,就可以知道了。而鹰的嘴比鸡的嘴更大更韧更硬。鸟类的喙是和头骨紧密相连的,如何能自己磕掉?

“新喙终于长了出来,它立刻进行第二道工序,用新喙把双爪上的老趾甲一个个拔掉。那同样又是一次血淋淋的更新。不久,新的趾甲长出来了,它紧接着进行第三道工序,用新的趾甲把旧的羽毛扯掉,再等五个月,新的羽毛又长出来了。只有经过这一系列残酷的更新,鹰才可以再次在蓝天上飞翔,并收获三十年的生命。”

这样的描写,纯粹是胡编了。且不说鹰能不能用喙把老趾甲血肉模糊地拔掉,单说一点,没有任何鸟类可以不吃不喝五个月。

《鹰志》这样的谬误百出的文章,是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写这样文章的目的,大抵不外乎引申升华为一种所谓鹰的精神,用来励志吧,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就不惜捏造胡编。我们的民族向来鼓吹出人头地,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最后走到极端,好像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伤筋动骨,不吃点苦头似乎连做人的资格都捞不到似的。扩大到整个社会,都弱肉强食的血淋淋的撕杀,不时地用动物世界里的丛林法则,将中国人的心变得越来越硬,也越来越冷漠甚至冷酷了。以至于从社会而联想到动物世界,读到《鹰志》这样荒诞的文章,却觉得有道理,受到了启发。按照这样的逻辑,要做历史学家,就要把自己眼睛弄瞎了,做左丘明,或者把自己阉割了,做司马迁?要做音乐家就得弄跟牙签把耳朵捅聋了,做贝多芬?或者把眼睛弄瞎了好做瞎子阿炳?要做画家就得把耳朵割掉一只,以便象梵高?要做教育家兼作家,岂不是就要把眼睛弄瞎耳朵弄聋声带弄坏,混充又盲又聋又哑的海伦-凯勒?那么要做理论物理学家,探索宇宙奥秘,那就要模仿霍金了,可是要让身体所有器官都失去功能,仅仅留下一个超凡的大脑,这难度有点大!

其实,自古以来成就大事业的,并不一定要遭那么多的罪。古希腊那些先哲,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很难说他们遭过什么不幸。创立日心说的哥白尼,受过良好的教育,一辈子做神父,,却写出了划时代的《天体运行论》。牛顿在科学上的地位超凡入圣,他遭过什么罪?哲学家康德一辈子做教书匠,有人说他“既没有生活,也没有历史”,可这并不妨碍他在哲学上无上的地位;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生活更是富而且贵;达尔文一边写《物种起源》一边搞投资,一生富足衣食无忧。爱因斯坦二十多岁就写出了广义狭义《相对论》,虽然只是专利局的小职员,可这也谈不上受罪吧。比尔盖茨的事业不能说不大,我找不出他遭受过什么人生折磨。

《鹰志》的问题在于不能用平常心来看事物。鹰也就是是一种鸟类,只不过造物主安排它飞在高高的蓝天上,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比别的鸟类更超凡,它吃的还不是老鼠兔子?甚至有些鹰还吃腐肉,实在与“高贵”不沾边。鹰养育后代,跟别的鸟类也不会不同,无非精心孵育,尽力喂养,雏鹰羽翼丰满就离窝而去。岂有他哉?

所以,如果你读了《鹰志》这样的文章而赞许,小心了,不但你失去了常识的判断,而且你的心很可能已经冷酷了。

附《鹰志》原文:

鹰 志

摘自《散文》 作者:王 族

鹰生产时至少是双胞胎,多的可达三四胞胎。母鹰产卵后,耐心地把它们孵化成小鹰,细心地照顾他们。但过不了多久,母鹰便减少小鹰的食物,驱使安们互相争食,直至基中的强者吃掉弱者。小鹰因饥饿难耐,把兄弟姐妹撕得血淋淋的,然后囫囵吞入腹中。母鹰和父鹰并不为丧子而伤心,反而在一旁鼓励强者。母鹰和父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其一,优胜劣汰,因为只有强者才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其二,让小鹰从小就明白“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若不心狠残忍,便无生存机会,而为了生存,可以不顾一切。

一只小鹰出生六七天后,母鹰为了防止它学会爬行,就会对它进行残酷的训练,让它生命的第一反应就是飞翔。因为爬行对鹰来说是耻辱,而飞翔则是高贵和勇敢的象征。等小鹰能飞起来了,母鹰就会们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折断,然后们从高处推下去。小鹰虽然因折断了翅膀中的骨骼而浑身剧痛,但它必须挣扎着飞翔,否则就会摔死。挣扎使它们的翅膀得到了供血,在短时间内便可痊愈,而痊愈后的翅膀将坚硬如铁,更具力量。原来,母鹰之所以折断幼鹰翅膀中的骨骼,是为了让小鹰翅膀中的骨骼再生。

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

大多数人以为,小鹰出生后应该由母鹰哺育,事实并非如此。它们刚出生没几天,母鹰就会给它们断食,不让它们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睡觉。它们被饿晕了,脑袋耷拉着,浑身似乎没有一点力气,就连眼睛也好像睁不开了。

但母鹰仍不可怜它们。它们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差,如果再不进食,生命都会有危险。小鹰终于被饿得不行了,脑袋一点一点地低下,似乎低到低处便再也抬不起来,要一命呜呼了。但就在低到半截时,它们突然“呼”的一下把脑袋抬了起来,睁大了布满血丝的双眼,发出一声声嘶鸣。

小鹰在绝望中发出的嘶鸣极具震撼力,那种尖利、刚烈之音,似乎是他们喉咙中飞出的一把把利刃,闪着夺目之光刺向目标。母鹰听到了小鹰的嘶鸣,从巢中一跃而起,马上给它们吃的东西。母鹰知道,小鹰能在绝望中不倒下,而且表现出愤怒,说明它有在绝望中迸发出力量的能力,由此也证明它就是真正的鹰了。

人们听了这个故事后,终于知道,鹰的精神是从苦难中被激发出来的。

还有的小鹰长到了可以爬行的时候,母鹰就把它推到巢边,让它向悬崖下张望。崖下的冷风和暗淡的光线使它浑身发抖,想缩回身子进入母鹰的怀抱。这时候母鹰突然从巢中飞出,在崖边上下起伏,让身躯画出漂亮的弧线。母鹰是为了让小鹰看看飞翔是怎样的。作为一只鹰,是不应该恐惧悬崖和黑暗的。

胡编乱造的《鹰志》,谬种流传的《读者》 谬种流传下一句
母鹰盘旋一会儿后,回到巢中,用身体将小鹰一点一点向巢外推去。小鹰吓得缩紧了身子,岩壁布满荆棘,有棱角尖利的岩石,还有深不见底的河流和尖叫着跑来跑去的土拔鼠。母鹰长鸣一声,用力将小鹰推了出去,小鹰哀叫着,身体在空中飘来飘去。天气虽未入秋,小鹰却像一片飘零的叶片,要过早地落到崖底去。母鹰将小鹰推向崖谷的同时,振翅而起,飞向山后面去了。小鹰在坠落中想攀住树枝和虅蔓,但都没有成功。眼看就要落地了,它突然在挣扎中展开了双翅,盘旋出一条漂亮的弧线,向上飞起。

它缓缓地向上飞行,最后落在山顶的一块石头上。崖谷依然幽暗而无声,小鹰看着深崖,好像刚刚才认识它似的的,久久没有转动一下头颅。后来,小鹰发出一声鸣叫,从石头上向远处飞去。天空高远,阳光炽烈,它慢慢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鹰的生存中充满很多游戏规则。鹰时常会对捕获的猎物抓而又放,放而又抓,一直到将它们折腾得筋疲力尽。鹰有时会毫无惧色地扑向比它大数倍的动物,追逐和吓唬它们,以验证自己的胆量;有时还会从巢中兴奋地飞到空中追逐飞行的昆虫,学习这些飞行小动物进攻和逃避进攻的方法,以增强自己的捕食技巧。天气好的时候,鹰会在天空中翱翔、翻飞,速度疾如箭矢,令人惊叹。鹰经常会做出一些恐怖的动作,以恐吓他者,捍卫自己的利益。一般情况下,它会竖起头部和颈部的羽毛,然后将头凶猛地向前伸出,并张开双翼,脚爪向前,似乎要马上扑向对方,让对方不得不对它们警觉起来。鹰的恐吓和炫耀更是在飞行中进行的,有同类入侵自己的领地时,它们便发出大声的嘶鸣,似乎在呼唤更多的鹰来围歼入侵者,直到入侵者吓得飞离它的领空为止。

除了在天空中飞翔时可以被目睹外,人是看不到鹰的具体生活的。大多数鸟儿都喜欢阳光、草地、鲜花和河流,喜欢从中寻找快乐,享受幸福。鹰却不,它们总是待在光线昏暗的山林里,或隐身于洞穴中,不管外面怎样热闹,它们从来都不会张望。

鹰对天气的要求颇高,但凡飞翔或外出捕食,必选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刮风下雨的天气里,你绝对不会看到天空中有鹰。鹰十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从不让它被雨淋湿或落上雪花。如果遇上雨天和雪天,它宁愿饿肚子,也不让自己的羽毛遭罪。外出捕食时,如果发现自己掉了羽毛,它就会放弃捕食,把自己掉了的羽毛衔回巢中。鹰活着的时候,是绝对不容许自己的羽毛遗失的。

鹰对死亡决绝的态度同样令人惊叹。鹰不会等死,它感到自己快不行的时候,就飞到悬崖中,在岩壁上把自己撞死。悬崖深不见底,所以谁也不会见到鹰的尸骨。一位牧民曾见到鹰自戕的一幕:它去抓一只猎物,没想到那只猎物反而死死咬住它不放。它向天空飞去,数次想把那只猎物甩开,但都未能遂愿。最后它嘶鸣一声,向悬崖一头撞去。随即,它和那只独特双双坠入悬崖。

鹰的寿命与其他鸟类相比可谓最长,它可以活到七十岁。而要维持如此长的寿命,它就必须在四十岁时为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无比痛苦的,却可以让它的生命获得新生。原来,在高空飞翔,在荒野中抓捕猎物的鹰到四十岁左右时,它那尖利的双爪便开始老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伸展自如地抓捕猎物;它有喙上也已经结上一层又长又弯的茧,一动便可碰到胸膛,对进食阻碍很大;最让它痛心的是,双翅上的羽毛也厚厚地堆积在一起,使它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在天空中轻盈地飞翔。

这时候,它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让生命获得新生。

鹰都会选择让生命新生。经过细心观察,它选择了一个除自己之外,任何鸟兽都上不去的陡峭悬崖,然后用一百五十天左右的时间让自己获得新生。首先,它会在飞翔中突然撞向悬崖,把结茧的喙狠狠地磕在岩石上。它会用很大的力气,一下子便把老化的喙和嘴巴连皮带肉磕掉。它满嘴流着血飞回洞穴,忍着剧痛等等新喙长出。

新喙终于长了出来,它立刻进行第二道工序,用新喙把双爪上的老趾甲一个个拔掉。那同样又是一次血淋淋的更新。不久,新的趾甲长出来了,它紧接着进行第三道工序,用新的趾甲把旧的羽毛扯掉,再等五个月,新的羽毛又长出来了。只有经过这一系列残酷的更新,鹰才可以再次在蓝天上飞翔,并收获三十年的生命。

它的这一系列生命更新充满了危险,极有可能使自己疼死或饿死,但它依旧勇于向自己挑战,勇于让自己在死亡的边缘获得再生。

鹰可以为自己的生命去挑战,但同样也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在外飞翔、捕食一天之后,鹰于黄昏时分回到巢中,它将头弯曲靠到肩上,用一只脚站立,而另一只脚则缩回羽毛中取暖。整整一夜,鹰都用这种“金鸡独立”的姿势休息。

清晨,鹰用喙把羽毛梳理整齐,然后开始清扫巢穴,在一夜中它留下一些羽毛,粪便以及吐出的食丸,把这些东西一一清除出去。忙完这些,巢外已是旭日东升,它活动一下双翅,感到两翼在今天颇具活力,于是振翅飞向蓝天。

鹰的一天又开始了。



鹰能自己撞击折断它的喙吗?折断了的喙能重新长出来吗?



为了果腹,鹰会珍惜羽毛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4692.html

更多阅读

《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下一句

《书到今生读已迟》林清玄是台湾著名高产作家,30岁之前已经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很多人说他文思泉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的诀窍是积累和坚持。关于积累和坚持,他说他是从一句古诗中悟到的,这句诗是:书到今生读已迟。他说:“我很喜欢

因情,感心动耳 感心动耳下一句

听《牵手》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因为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当这首歌再次想起的时候,我又一次湿了双眼。并不是因为我太感性,而是这首歌真真切切太柔情了,柔情到让人失了分寸,眼泪便不由地溃堤而出。毋庸置疑,这是一

未来的路还很长 未来的路还很长下一句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写的名为<中等生也能考入985大学,谈谈普通生的教育>看完过后真的是受益颇多啊。http://bbs.runsky.com/index.htm链接在这里,好好收藏了。我知道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日后做准备,读经典,听读英语,一定要坚持下去

声明:《胡编乱造的《鹰志》,谬种流传的《读者》 谬种流传下一句》为网友农村汉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