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祁黄羊》这篇课文是在很久以前,听某节公开课。
课文是这样的:
春秋时代,几个大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经常出兵征伐别的国家。当时,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由祁黄羊担任中军尉,负责训练军队。
在多年的征战中,祁黄羊的腿脚落下了毛病,走路很不方便,便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
悼公说:“中军尉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你在军中多年,心目中一定有合适的人选。你觉得谁能替代你呢?”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杀你父亲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
“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好吧,我相信你,就照你的意见办!”
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人家说你偏心眼儿?”
“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当时就对祁黄羊万分敬仰——这位大夫的确不简单,“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仅有眼光,更有胸怀啊。当然,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对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还能网开一面,不但不找他报仇雪恨,而且举荐他做高官。
等等,为什么?古人讲的是“百善孝为先”,别说像祁黄羊这样饱读诗书且有权有势的大夫了,就是平头百姓,人家别说杀了他爹,就算只是瞪上一眼也一定要砸块石头才算解气啊。那么,祁黄羊明明知道那解狐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怎么就可以忍气吞声还死乞白赖地卖人情给人家?
这太不正常了。
就这一点而言,别说成人有疑问了,小孩子们也有疑问。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发现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遇到了孩子的质疑。而老师们是如何处理的呢?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沦为教材或者某种某某的工具甚至奴隶了,以扼杀孩子的思想为代价!脊梁陡生了寒意……
这次因为写剧本的缘故,又认真地查找了大量资料,还请教了好几位朋友。
这么一查,疑窦顿生。
显然,有关祁黄羊的记载主要在两处:
其一:
《吕氏春秋》: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其二:
《左传》: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又问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其三:
《新序》: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庸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雠耶?”对曰:“君问可,非问雠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庸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君子谓祁奚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祁奚之谓也。外举不避仇雠,内举不回亲戚,可谓至公矣。唯善,故能举其类。诗曰:“唯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在职位等方面,是有不少细节有所出入。但是有一点——
哪一条确凿告诉我们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
那么,编写小学课文的专家,怎么就把这样的历史事实给涂抹得面目全非?
就是为了凸显祁黄羊大公无私这一主题,所以不惜令解狐蒙冤?反正那位老兄已经死去千年,就算是做鬼也难有作为了!
自然,文学创作是可以虚构的,甚至是不能不虚构的。
不过,这课文中指名道姓、言之凿凿,意思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真实”的概念。这又如何解释?
关于小学课文中多有“神作”,真的是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