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侗族》一书中关于侗族文学创作的论述 掌阅文学创作大赛


第七章侗族的文化传承

第二节民族文学创作

侗族没有本民族创制的文字,历史上的文学创作多为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其创作者为广大民众。***唐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侗族地区统治的不断深入,一方面,侗族人与汉族的交流越来越多,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不少侗族人开始接受和学习汉文化和汉字;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官员或文人墨客在侗族地区创办私塾、义学、社学、书院,积极推行和倡导汉文化的学习,培养了许多文化水平较高的侗族知识分子。在此背景下,以汉字进行创作的侗族文人开始出现。一批有才华、汉文水平较高而又通晓本民族文化的侗族知识分子和歌师,以汉文为工具进行了民间文学的创作。在这种创作中,一种以“汉字记侗音”的方式被广泛采用。如侗戏鼻祖吴文彩,即是以汉字记侗音的方式创作了侗族文学史上第一个侗戏剧本《梅良玉》。清代是侗族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大量具有现实主义思想的作品,如反映农民起义的、民众生活状态的等等,而且民间戏剧文本也不断涌现,书面传抄已成为作品创作和流传的普遍现象。同时,受汉族文学的影响,侗族文人文学也大量产生。侗族文人文学是指侗族文人用汉语文创作的诗、词、赋、小说、杂记、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清代的一些侗族文人多将汉族文学题材移植过来,编成侗族叙事歌或侗戏,在民间广为传播,促进了侗族民间文学的繁盛,以及作家文学的展。这时期除传统的侗戏剧本创作外,也有诗歌等文学题材的创作。如曾两任贵州遵义知府的晃州人张日仑(1808~1881年)(清拔贡),酷爱诗词,一生创作较多,《龙溪草堂诗钞》10卷就收有其诗词2000余,既有反映清末农民运动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怀乡之作。需要提及的是,1900年前后,三省坡一带的佚名歌师编了《歌师传》,全歌近百行,叙述了广西、贵州、湖南14位侗族歌师及其编唱的19部代表作,给我们留下了那一时期侗族民间文学创作的重要信息。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侗族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停滞,但口头文学创作相对处于一个低潮阶段。不过,随着新学的不断普及,以及大量懂汉文的知识分子的出现,热爱生活的侗族人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仍创作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其主要内容既有反映民主革命和反封建斗争的,又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辛亥歌》《长工叹苦歌》《乙酉大水歌》《洪家乱三江》《三江离乱》《红军长征过朗洞》《当兵就要当红军》《侗寨星火》,等等。有关红军故事题材的文学创作是这一时期侗族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反映了红军的革命斗争精神对侗族人民的深刻影响。在这时期,侗族文学的创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作家文学得到迅速展。清代尽管有许多文学创作者,但留下的作品却并不多,且以侗戏剧本为多。民国时期,这种况得到极大改变,不仅出现了大量以汉文创作的作家,而且还留下了一些文集,如舒守恂的《东山集》、潘万霖的《忆竹轩诗集》等。第二,一些参加革命的侗族**人和民主志士,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以文学为武器,批判旧世界,为建设新世界呐喊,如苗延秀的《红色的布包》《**又来了》《农家姑娘》《南征北战的英雄》;王先平的《生活》《活在记忆中的一位亡友》;王天培、李世荣、龙大道的《革命格》《狱中》《天柱峰》等;粟裕、杨至成在这时期也留下了革命的诗篇。第三,民间文学以新的姿态和面貌出现,许多文学作品与生活和政治紧密联系,如《乙酉炎难多》《难度口》《封建阶级乱抓兵》《天神歌》。第四,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已展为文学创作的主要方法,许多作品揭露了反动阶级的统治,诉说了人民的苦难生活。第五,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内容更加丰富,除原有的歌谣、传说故事、念词、说唱文学、戏剧文学外,还有自由体诗、杂文、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其中的许多作品或刊登在报纸杂志上,或汇编成集公开出版。这些新文学形式的出现,一方面与侗汉民族的频繁交往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文化教育水平的普及和提高有关,同时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有一定联系,它们为侗族文学的展开辟了新的道路。1从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作者来看,除了民间歌师外,还有根植于侗族社会土壤中的文人、学士、教育工作者,如张相材、杨胜辑、田庆章等,以及在民主革命潮流中奔波,探求真理的革命志士,如潘万霖、石成山、舒守恂、王先平、王天培、李世荣、龙大道、杨和钧、苗延秀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革命的斗争精神,抒了忧国忧民的怀,讴歌了革命的前景,极大地丰富了侗族文学作品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侗族人民创制了一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侗文,该文字一度曾在黔东南和湖南通道侗族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对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该文字现已较少使用。与此同时,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接受汉语文教育的侗族人越来越多,并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造诣的侗族知识分子,他们对侗族民族文学的创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有关部门就提出了抢救、搜集、整理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号召,掀起了民间采风的热潮。侗族民间文学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搜集、整理、翻译、研究和出版等方面出现了新的面貌,许多文化单位、研究部门、民族院校、艺术院校等,搜集了数以百万字计的侗族民间文学资料。1958年,中宣部作出编写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的部署,进一步促进了侗族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特殊历史错误思想路线的影响,与全国其他民族一样,侗族民族文学的创作与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并一度停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种况才得以逐步改变。

1979年,中央有关部门主持召开了全国民间诗人、民间歌手座谈会,这是民间文学战线拨乱反正的有力措施。侗族歌手潘老替、吴贵元、杨立中等应邀出席。之后,农村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为民间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翻译、研究的队伍也迅速扩大。至1985年末,全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侗族会员已有60余人,此外,还有一大批省、区级民间文艺研究会的侗族会员。仅1980~1985年,侗族在全国公开出版行的民间文学专集就有10部,而散刊的作品数量则更多。同时,有关省(区)、市(州)、县(自治县)还内部编印了数十种侗族民间文学资料集,如有《广西侗族文学史料》《侗族文化史料》(1~10卷)。在黔东南地区,民族民间文学抢救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1963年年底,原黔东南州文化服务队改为黔东南文学艺术研究室,负责抢救、搜集和整理研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至1966年,已收集侗族民间文学资料8集。1980年6月,黔东南州文学艺术研究室重新恢复后,就组织人员到全州搜集民间文艺资料,公开出版或内部编印了《黔东南剧本选》《节日风与传说》等。1984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联合出《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出版“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年12月,黔东南州正式成立州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并已完成镇远、三穗、黎平、从江、锦屏等县的收集工作。1通道县在1963年就成立了县民族民间文艺搜集整理领导小组,两年里,先后整理出侗歌42篇,耶歌、酒歌、古歌1000多,琵琶歌20,还有不少山歌、歌。1980~1981年,通道县文化局组织收集侗戏、侗乐、侗歌,整理出《侗戏曲谱》《侗族民间器乐集》《侗歌曲谱》3个集子;1984年,成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整理编辑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通道资料本》《中国民间歌谣谚语集成湖南卷通道资料本》等。这些资料,为研究侗族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1992年,杨权编著的《侗族民间文学史》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侗族民间文学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梳理,对认识侗族民间文学的展概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侗族民族文学的创作出现了新的气象,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作家队伍,标志着侗族民族文学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展时期。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革命文学家苗延秀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60年代,杨志一、柯原被吸收为全国作协会员。80年代后,又有多位侗族作家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们是张作为、龙世辉、滕树嵩、粟周熊、刘荣敏、谭良洲、李鸣高、林河、蔡劲松、黄松柏(寒山)、潘年英、张泽忠、李苑、张丽华(丹玥)、罗庆芳、袁仁琮、罗来勇、隆振彪等。邓敏文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任理事,张人位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加入省(区)级作协的会员。

林河,1927年出生,本名李鸣高,湖南通道人,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毕业。***主要作品有《〈九歌〉与沅湘民俗》《中国傩文化》等。

张作为,原名祚炜,1931年出生,贵州天柱汉寨人。20世纪50年代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后随军进入云南。主要作品有《原林深处》《卢汉起义》《他从火山口来》《羔银汉诗》《拳拳爱国心》《相逢在天涯》《翠堤漫步》《归去来兮》等。他不仅填补了侗族作家文学在历史上没有长篇小说的空白,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产作家。

粟周熊,贵州天柱人,1939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主要致力于苏联文学的研究与翻译,出版了30多本译著和诸多单篇作品。近年主要从事哈萨克文学研究。

刘荣敏,1936年出生,贵州天柱章寨人。1956年读高中时就开始表文学作品。20世纪50~60年代先后在《群众文艺》《贵阳文艺》《花溪》任编辑,1981年任贵阳市文联副主席。他以小说创作为主,1984年出版的小说集《金鸡飞过岭来》,收录了15篇他的代表作,其中13篇以侗族生活为题材。

谭良洲,1937年出生,贵州天柱县石洞人。1955年读中学时就开始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侗家女》《娘伴》《拦路歌》《赶歌会》《红娘》《侗家草鞋》《迷人的侗乡》《憨姐妹》《歌师》《月色清明的夜晚》《少女梦》等。长篇小说《豪杰风云》描写了清代侗族农民起义军姜应芳的英雄业绩。

张泽忠,1949年出生,广西三江人。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1982年开始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山乡笔记》等。与吴浩合作的《侗族歌谣研究》于1992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的铜鼓奖。

袁仁琮,1937年出生,贵州天柱县碧雅寨人,1956年在中学读书时就开始表文学作品,1979年调入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进行话剧、短篇小说和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山里人》、长篇小说《王阳明》《血雨》《穷乡》《难得头顶一片天》《死角里的骚动》等。

潘年英,1963年生于贵州天柱县盘江村。1980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攻读汉语文学专业。1984年毕业,分配至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人类学研究。1999年1月调入福建省泉州市黎明大学文史系工作。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4年当选为贵州省作协理事,1995年至今,任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1994年获“庄重文学奖”,1997年获贵州省民间文学、广西民间文学奖,2000年获届侗族文学奖“风雨桥奖”。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文和英文。主要作品有:《我的雪天》(1993)、《民族、民俗、民间》(1994)、《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扶贫手记》《月地歌谣》《寂寞银河》《边地行迹》《遥远的月亮》《老屋》《向山外》《伤心篱笆》《木楼人家》《故乡信札》《文化与图像》、随笔集《芒冬花》等。其作品范围广泛,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

邓敏文,1943年出生,贵州黎平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文学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侗族文学学会会长。主要论著有《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神判论》《侗族文学史》(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合著)、《中华文学通史》(合著)、《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合著)、《侗族通览》(总纂)、《侗族大歌拾零》(合著)等,以及数百篇学术论文。

寒山,本名黄松柏,贵州玉屏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历任密云县文联主席、宣传部副部长等。1985年以来在30多种报刊表诗文300(篇),九次获国家、省市级文学创作奖。10多(篇)作品选入各类集子。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人生歌谣》,获“风雨桥奖”。诗集《灵魂的花朵》还被收入“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著名作家经典——侗族作家丛书”。新近出版的文学作品有《开花的月亮》等。

刘芝凤,女,1958年出生。1976年开始写作,1979年第一次获省青年文学奖,1988年读武汉大学作家班,1992年写出4集电视连续剧《风满吊脚楼》剧本,1994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主要作品有《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寻找羿的后人》《寻访原始部落》,长篇小说《风月》,散文集《娜耶的爱》《私了术》等。小说《山那边嫁来的新婚妇》1988年获全国少数民族侗族文学一等奖;散文《沙洲上》《家乡有条青石巷》分别获1981年、1982年湖南青年文学竞赛二、三等奖;报告文学《党风卫士》获湖南省二等奖;学术专著《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获湖南社会科学二等奖。

柯原,原名章恒寿,笔名路苇、夏季,祖籍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31年生于河北景县。1949年3月参军,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第一部,1951年参加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三、四、五届理事,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第二、三、四届会长,世界华文诗人协会理事。1946年开始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露营曲》《一把炒面一把雪》《雪莲、珊瑚、岁月》《岭南红桃歌》《白云深处有歌声》《浪花岛》《相思柳集》《送你一缕月光》《金三角之恋》《现代求索者》《南海奏鸣曲》《柯原抒诗精选》《柯原作品选萃》,散文诗集《爱的国土》《野玫瑰》等。诗集《椰寨歌》获1962年广州军区政治部优秀作品奖、1980年军区征文一等奖,其作品还获1980年总政治部自卫还击征文奖、1988年中央电视台银帆奖。是侗族三大军旅作家之一。

蔡劲松,贵州省石阡县人,1969年出生,长于思南。1998年调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目前已在《收获》《民族文学》《延河》《星星》《山花》《诗歌报月刊》等刊物表了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近百万字。出版诗集《人在边缘》(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阳光照耀下的翔》(四川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航行与呼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小说集《亮是什么颜色的》(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为侗族文学会副会长。

张丽华,笔名丹玥,女,1949年11月生,1954~1965年在湖南读书,1965年毕业于湖南省会同县一高。曾在佳木斯旅行社、辽宁省绥中县等地工作。1997年后因病内退,开始长篇小说创作。2000年开始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古典长篇小说《琼楼遗梦》《安平公主》,长篇神话小说《爱在天地间》,长篇纪实文学《龙门山武工队》等。《爱在天地间》已改编成30集神话青春偶像电视连续剧。2003年获届辽宁省作协优秀会员勤耕奖。
《中国侗族》一书中关于侗族文学创作的论述 掌阅文学创作大赛

李苑,笔名李卧云,湖南会同人。1958年出生,2000年毕业于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1974年在湖南会同插队。1977年招工进入湖南省三○○厂,1995年调到张家界电业局。1985年加入湖南省书法家协会。1986年开始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世界第十二》《蛊毒——千古之谜的解读》、散文集《岁月的印痕》、杂文集《卧云斋话集》,共表、出版文学作品150余万字。报告文学《地衣》获1989年全国绿叶文学征文奖,《“太平洋舰队”崛起的忧思》获1993年全国绿叶杯环境文学征文奖,散文集《岁月的印痕》、杂文集《卧云斋话集》获2004年中国电力作协著作奖。

罗来勇,1951年出生,笔名洛勇、艾子。贵州铜仁市人。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1969年插队务农。1972年应征入伍,历任铁道兵15师战士、班长、排长、干事,基建工程兵文化部干事,《解放军文艺》编辑,国防科工委创作室、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1976年开始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集《鲍尔斯先生,再见》,报告文学集《前门外的新大亨》,纪实小说《大漠长空——聂荣臻元帅》《不沉的大地》《哈军工魂》等。短篇小说《鲍尔斯先生,再见》《世界在他们眼前展开》分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前门外的新大亨》《国土·民族·士兵》分获《当代》优秀文学奖,《哈军工魂》获“五个一”工程奖。

罗庆芳,笔名岑芳、四维等,1941年出生,贵州岑巩人。***196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即从事诗歌、剧本、小说、散文创作。1975年为**天柱县委通讯组负责人,1982年,调到省电台编辑部工作。1960年开始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集《改革年代的回声》,中短篇小说集《下岗纪事》《重返工厂》《明星之路》,诗词集《罗庆芳旅游诗词选》,科普著作《中国药茶大全》《黔酒飘香》《中国茶典》等。作品获中国广播优秀作品三等奖、贵州省优秀作品二等奖、新世纪曙光全国文学征文竞赛小说二等奖等,有100余诗词获全国性诗词竞赛活动一等奖、二等奖。

除了上述作者和作品外,还有黄钟警的《歌的家乡》《女人和多声部大歌》《桂林有个山歌王》,莫俊荣的《哆耶》《神奇的鼓楼》,隆振彪的《青山无语》,粟刚兵的《粟裕大将军》和《虎啸血野——华东野战军征战录》,石干成的《高原上的村庄》,龙章辉的《姊妹山》《乡风微醉》,杨再宏的小说集《初春笛声》,陈衣的《淮然斋文龙——陈衣诗选》,吴跃军的《水光诗选》,杨均特的《远古的记忆悄悄悄》,关一的《心屋诗词·百家点评》等。目前还相继出版了《侗族民歌选》、侗族诗选《星星鼓楼》、侗族歌论《侗族歌谣研究》《侗歌三百》《中国侗族20世纪诗选》《侗族诗选》,张人位和徐漪主编的《侗族传统诗词展史》,石本忠主编,李庆崇、罗善生副主编的《龙胜侗族百年诗词选》等。2003年,“中国侗族作家丛书”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丛书辑收录了小说集《亮是什么颜色的》(蔡劲松)、《蜂巢界》(张泽忠)、《魂舟寻泊》(田均权)、散文随笔集《心锁丝路》(粟周熊)和诗集《灵魂的花朵》(寒山)等作品。

随着侗族作家队伍的逐步扩大,侗族作家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世纪50年代,苗延秀的长篇叙事诗《大苗山交响曲》和《元宵夜曲》公开出版。60年代,滕树嵩等人的短篇小说相继问世。80年代以后,侗族作家们创作了许多中长篇小说,从而结束了侗族文学史上没有中长篇小说的历史。

纵观这一时期的侗族民族文学创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数量多,题材广泛。不仅出现了中长篇小说,而且散文、诗歌、长篇叙事诗、儿童文学、电视剧本、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纪实小说等作品也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侗族文学的内容和内涵。二是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较高。新中国成立以前,侗族作家文学的作品主要是揭露黑暗社会和歌颂革命事业,但由于当时的作品篇幅短小,艺术性尚不是很成熟,因而未能较深入地描写各民族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探索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感,对社会生活的本质提示还不是很深入。新中国成立后,侗族作家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积累不断丰富、艺术技巧不断磨炼、社会视角不断扩大、各种信息不断获取,思想领域不断扩展,艺术水平大幅提高,不仅写出了广阔历史画面的作品,再现了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志士的风貌和社会主义时期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普通人民的生活场景,而且对各族人民,特别是侗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思想感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刻画和探索,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三是侗族文学作品影响力不断提高,许多作品获得了各种奖项。如苗延秀的长篇叙事诗《大苗山交响曲》获广西30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滕树嵩的中篇小说《侗家人》、谭良洲的短篇小说《伴娘》、黄钟警的诗《歌的家乡》、刘荣敏的短篇小说《高山深涧上的客栈》等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张作为的长篇小说《原林深处》(上)获得云南省文学创作特别奖;刘荣敏、滕剑鸣、杨进恒的短篇小说《打牛场上》《最后一件嫁衣》《人债》,秦振武、龚力新的诗歌《海》《高山飞瀑》,吴浩的散文《仙鹤腾飞》分别获得广西、贵州民族文学创作奖。滕树嵩的中篇小说《侗家人》、谭良洲的短篇小说《伴娘》还被翻译成日文出版。张作为的《拳拳爱国心》获全国文学纪实大奖赛特等奖。有的作品还被选入高等民族院校文科教材和全国少数民族作品选集。腾树嵩、刘荣敏、谭良洲、袁仁琮等人的作品,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199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收录了5位侗族诗人的作品,即苗延秀的《车前草》、柯原的《导弹驱逐舰在游弋》、寒山的《侗乡写意》、黄钟警的《女人和多声部大歌》、蔡劲松的《贵州》。四是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齐头并进。1此外,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侗族网络文学展较快,如“侗人网”“鼓楼之窗”“天柱爱心论坛”“黔东南作家”“通道侗乡信息港”“清水江”“侗族文学艺术网”等都辟有侗人文学专栏。许多侗人文学爱好者在这里显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感,有的还文图并茂、声像并举,受到国内外网友们的热烈欢迎。2000年3月和9月,又先后创办《侗人快讯》网络版和《侗人网》,使侗人作家的创作开始迈进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

为表彰和鼓励侗族文学创作的杰出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理事会2000年决定将侗族文学的最高奖项定名为“鼓楼奖”和“风雨桥奖”。鼓楼奖,为侗族文学荣誉奖,授予对侗族文学有显著贡献的、60岁以上的侗族或兄弟民族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已经去世的侗族或兄弟民族的先贤也可追授。风雨桥奖,为侗族文学成果奖,表彰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侗族文学创作成果和研究成果(含学术资料)。第一届评奖涵盖1949~1999年,授予鼓楼奖50名,授予风雨桥奖100件,已在2000年于怀化举行的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协作研讨会暨侗族文学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颁。第二届鼓楼奖20名,风雨桥奖50件。此次风雨桥奖主要突出2000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期间出版或表的侗族文学优秀创作成果和研究成果。凡侗族文学学会会员,不论其族籍,都可申报评奖。颁奖仪式于2010年秋天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府凯里举行的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协作研讨会暨侗族文学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举行。

总之,侗族文学的创作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仍表现出其固有的特色和影响力,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496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远征军》中韩绍功的原型是谁续 让青春继续程璐原型

前面提到,《中国远征军》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乃是郑庭笈将军。但是,看到后面,才知道从兰姆伽训练开始,韩绍功的原型就不是郑庭笈将军了,而是陈鸣人将军。陈鸣人(1910-1984)号柏琴,江苏金山(今上海)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15岁时前往亭林镇一烟纸

歌曲《中国功夫》 歌曲《传奇》

歌曲《中国功夫》一、教学内容:歌曲《中国功夫》二、教学目标:1、通过申奥短片的播放,使学生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及在全世界的影响,它代表华夏子孙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2、通过歌曲的学唱,懂得中华武术魂,懂得做人也是“外练:强身健

声明:《《中国侗族》一书中关于侗族文学创作的论述 掌阅文学创作大赛》为网友笙歌散尽人未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