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界传奇崔存德(文/梅榛) 警界 西河 小说

报告文学

警界传奇崔存德 (文/梅榛)

开 篇

初识黑龙江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总队长崔存德是在电视屏幕上,央视主持人撒贝宁的对面坐着一位警察,访谈的内容是关于黑龙江省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还百姓一片蓝天净土,还社会一个清馨和谐环境。撒贝宁机智的主持风格和崔存德大气、沉稳、威严不乏幽默的谈吐,使这档访谈节目生动富有感染力,崔存德总队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有一位警察同学也是搞创作的,他和崔存德是同事。在一次聚会上,他告诉我,他最近创作的一部关于表现人民警察打击毒品犯罪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潜龙行动》就要播出了,主人公就是以崔存德的为原型的。他说,要写禁毒,老崔可是个有故事的人,很传奇,值得挖掘。

有幸,我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组织安排我跟随省公安厅禁毒总队一起,到曾经种植毒品原植物重灾区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深山老林做禁种铲毒。这次禁种铲毒行动,带队的是崔存德总队长。

这是我们第一次认识,没见之前,崔存德的名字已如雷贯耳,这是一位在全国公安战线久负盛名、富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员。

初识,我就感到这位气宇轩昂,英气逼人的指挥员,不仅仅凸显着“挥斥方遒”的独特品质,还剔透着颇深的文化修养,和极具人文关怀的情感。这种丰富,形成了崔存德独特的人格魅力。

真正认识崔存德,是我深入基层,在山重水复的采访中,听到一些有关他传奇的故事。第一次采访回来,我就有要写他的想法,他谦逊的一笑说:要多写基层,多写一线民警。于是,我又循着他介绍,沉到了下面。

在撰写《也访‘白眉大侠’》等数十篇禁毒一线人物专访和大案要案侧记这些文稿时,崔存德像一面前行的旗帜,他无私无畏的精神始终贯穿在禁毒一线的故事里。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情怀,不仅带出一支过硬禁毒警察队伍,还谱写了一个禁毒警察的传奇生涯。作家的使命,促使我提笔写下这篇报告文学。

天降大任于斯人

有人说“大崔天生就是当警察的料”。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那时,崔存德才20多岁,下乡知青,刚刚调到七台河煤矿一个基层单位做保卫干事。有一天晚上,他和几个同事下班后,见路那边有一个人溜边顺着大墙根走,那人斜跨着一个破旧的军用黄书包,看上去老实巴交的。

崔存德观察了一阵说:那人不是个好人,别看貌似忠厚,绝对有“事”。

大家不信,说他太过于职业敏感,那么一个普通的工人,怎么会是坏人。

不信?那个破书包里肯定有“家把什”。崔存德又断言。

做贼心虚,那人突然慌乱起来,拔腿就跑。崔存德一个箭步上去把其擒住。果真,从那人破书包里搜出了撬门压锁的作案工具。送到当地派出所一审,那人竟然是身背数十起盗窃大案的犯罪嫌疑犯。

初出茅庐的“业余警察”以其敏锐的直觉,抓获了一个作案遍及七台河周边几个城镇的大盗。七台河公安局重视人才,调他到市局刑侦科,成为一名专业的刑警。

天降大任于斯人,必降大智于斯人。

1979年的年底,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供销社现金被盗。崔存德和几名刑侦队队友前去调查破案。

那天晚上茄子河区要放映电影。当时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特别是在山区,看电影是件大事,每每放一场电影都像过节一样,周边的七屯八村,奔走相告,扶老携幼,浓浓的喜气洋溢在镇子的上空。

镇上领导一再邀请崔存德和战友们晚上一起看电影。因为急于梳理案情,他们匆匆赶回市局。

茄子河俱乐部能容纳上千人,那天放映的电影是《长空比翼》,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志愿军朝鲜参战的故事片。就在大家沉浸在激烈的空战情节的时候,一声爆炸,震撼了茄子河的上空。

接警后,崔存德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爆炸现场怵目惊心,俱乐部的房盖被掀到空中,树上挂着血肉淋漓的残肢断臂,300多人炸伤,近百人当场死亡。面对此景,这位20多岁的年轻刑警为之动容。

这是一起人为的恶性报复爆炸案。全省调动100多人的警力,成立了79.12.1专案组。崔存德负责二队的侦破工作。

岁末年底,北方正是隆冬腊月,茄子河地处山脉之间,空气几乎冻凝。责任如山,大崔带领他的战友奔波在冰天雪地中排查摸底,连续54天没有脱过衣服,没睡个囫囵觉。

第二生产队有姓徐的哥俩纳入了崔存德的视线。他发现“徐氏哥俩”不仅懂得爆破知识,还盗窃过炸药,对生产队队长不满,有严重的报复社会心理倾向。

崔存德马上向专案组汇报,把“徐氏哥俩”定位“1号、2号人物”。经过进一步缜密的调查,专案组决定密捕“徐氏哥俩”。

经过审讯,“徐氏哥俩”交代:他们从煤矿偷来烈性炸药,在茄子河俱乐部埋设了五个爆炸点。可能因为潮湿,电线接地,只引爆了两个点。两个点位爆炸,就造成这么大的伤亡,如果五个点都引爆了,后果不堪设想。

“79.12.1”惊天大案的告破,崔存德立了大功,受到了七台河市委、市政府的最高嘉奖,共青团七台河市委授予他“新长征突击手”等光荣称号。

七台河,这座盛产“黑金”的城市,锤炼了崔存德这位年轻的刑警,他如同“黑金”一样,在与黑暗与罪恶的生死较量中,燃烧着青春的光芒。

七台河也是他人生转折的发祥地,他在这里“一战成名”,成为公安战线富有传奇色彩的“年轻才俊”。完达山麓的莽莽山脉见证了崔存德过人侦破能力,他的青春年华在这里熠熠生辉。

崔存德过人的侦破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引起警界领导的高度关注,不拘一格降人才,1980年,警界“青年才俊”崔存德从基层调到黑龙江省公安厅。

“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把地球撬起来”这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名言。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拓者。这位年轻的警界“神鹰”,在省厅领导的直接领导培养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先后在治安处、刑事技术处、行侦处、经侦处、南方工作站、法制处、禁毒总队,一干就是几十年,破获了各种形形色色的案件。

通河惨案发生在80年代的一个夏天。

松花江,夜黑风高,一艘行驶在江面上的客轮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中国“尼罗河惨案”。

凌晨,客舱里发现五名年轻的女服务员被杀害。制造这场惨案的是一位因失恋而丧心病狂的年轻水手,他连续枪杀了五名无辜的女服务员后,更加丧心病狂,见人就杀,通河江面顿时笼罩着恐怖的血腥。

接警后,崔存德与他的同事们火速赶来。

出事的轮船远离港口,荒芜的江边杂草丛生、乱石纵横,客船无法靠岸停泊,警车也无法行近。崔存德和他的战友只能在泥泞的荒草跋涉奔跑,向客船包抄。在强大的警力震慑下,犯罪嫌疑犯举枪自杀掉到江里。

夏日炎炎,被害的五名女尸很快就高度腐烂,整个船舱弥漫着刺鼻的气味。为了找到犯罪人的尸体和避免枪支外流,崔存德带领战友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战斗了一天一夜,从江里打捞上来嫌疑犯的尸体和使用的枪支。

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刑侦处的的岁月里,崔存德从没休过节假日,工作也不分白天黑夜,每天都在死神中穿梭。

“生死度外”放到这位年轻的警察身上,是一个最合适的词汇。在形形色色的大案要案侦破中,他身经百战,屡立战功。

敢立潮头不辱使命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经济诈骗犯罪集中高发区,其经济诈骗案辐射全国,我省发生的几起经济犯罪大案都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为狠狠打击各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为黑龙江经济建设保驾护航,黑龙江省公安厅决定在深圳设立南方工作站。

基于崔存德扎实的工作基础和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他被派到深圳,负责深圳沿海系统刑事、经济等犯罪侦破的领导和指挥工作。

南方工作站当时是一张白纸。白手起家,谈何容易,起码要有一间能够办公的房子和必要的出警汽车吧,当时这些都没有。资金匮乏,更是建站的一大困难。

怎样在这张白纸上绘制出一张宏伟的蓝图,这不是仅凭忠诚和责任,还要靠智慧和韬略。

“雪开见山高,木落知劲风”。

崔存德的胆识、魄力和能力一向是过人的。在小平同志圈定的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他的胆识、魄力和能力也有了极致发挥的平台。

他借“深圳特区”的东风,以深圳的模式,草船借箭,自筹资金。一手抓建站,一手抓案件。他带领南方站的干警破获了多起大案要案,为我省挽回了近3个多亿经济损失,取得了各大商家的赞誉以及物质和资金上的支持,在广州等沿海地区地建立了5个南方工作分站,其触角一直伸延到香港。

基础建设还未扎实完善,黑龙江省省长批来一个案子。

省经贸中心和其他单位在与香港外商签订电冰箱购销合同时被诈骗几千万。这是一起特大的经济诈骗案,崔存德立即组成专案组展开侦查。

这个国际诈骗犯罪团伙主谋叫张应兴,顺线得知这笔巨款已转到香港,犯罪嫌疑人也已逃出大陆。当时,香港还没回归,由英国管辖。崔存德代表中国国际刑警来到香港,取得香港警方的协作。大部分罪犯落网后,张应兴来不及转走香港的部分巨款,就仓惶逃出香港,先是藏匿在泰国,并雇佣了四个贴身保镖,后又逃到美国。主犯虽然亡命天涯,但这笔藏匿在香港被诈骗的巨款分文未少的返回了大陆。

这是香港回归以前,大陆首个追回赃款的案子。这次合作得到港方商业罪案警督的高度赞誉。

改革开放初期,最给力的一个词汇是“下海”,最恰当的一个形容词是“摸着石头过河”。

南方工作站就是迎着惊涛骇浪,为这些“下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商人和企业保驾护航的。

最令崔存德难忘的是侦办我省一家著名钢铁企业被骗案的侦破。

这是一家著名的钢铁企业,当时经济效益已濒临低谷,几千名职工面临下岗的危机。企业领导为了让职工过上好日子,给企业寻找翻身的机会,就和杭州的能人”胡光荣合作。改革初期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就是这样知名的国企也不例外,几千万的款打出去了,货迟迟不见,人也鸟无音讯。企业的生存危在旦夕。

接到这个案子,崔存德感觉责任重大,企业的重托,上千工人的期盼,沉沉的压在肩头。他带领南方工作站西林分局的战友昼夜奋战,不到三个月火速破案,追回账款。

当他带着企业的希望,风尘仆仆赶到工厂时,企业以最高的礼仪,组织工人干部列队迎接。在企业食堂就餐时,吃午饭的工人纷纷围过来,一位老工人眼含热泪,以水代酒,高高举过头顶说:“大崔,我和我的儿女们都在这个单位工作,是你救了我们全家,老哥敬你!”

工人这句淳朴的话胜过任何洗尘的酒,老崔和他的战友满身的疲倦荡然无存。

无论大案小情,崔存德为人民呈现的都是一腔的热诚和高度的负责精神。

有一次,在汕头缴获了一辆被诈骗的摩托车。这辆摩托车是进口的,价格不菲,在当时就值10多万人民币。经了解,受害单位驻在深圳。如果受害单位来取车,不仅费时,还费力费钱。为了让受害人节省费用,崔存德决定亲自驾车送回深圳。

那时天已经黑了,从汕头到深圳至少有三百多公里。南方的雨下无定时,说来就来。启程不久,天就下开了大雨。崔存德驾着摩托,迎着风雨,一路颠簸,骑了半宿,夜半十分才来到受害单位居住的地方。

令他惊讶的是,单位门口有20多人在大雨中等着他。可见心里装着人民,人民心里也装着你。和人民的鱼水之情,体现着他从事警察职业的初衷:“我当警察,不为名和利,就是为人民多做点实事。”

朴素的感情,质朴的话语,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邓小平同志那句深情的话语:“我是人民的儿子”

很快,崔存德在南方便名声大噪,尤其在广东,一提起大崔,无人不晓。

2004年,就在“张子强绑架李嘉诚儿子”的大案告破的尘烟未落,崔存德也接到了一桩绑架案的报警。

这起绑架案比张子强绑架案更为凶残,赎金拿来了,人给杀了。

被害人在广州经商,他的哥哥是哈尔滨一位商人,颇有经济实力。绑匪绑票后向被害人的哥哥索要赎金200万。为了保全弟弟的性命,他当时没有报警,按绑匪指定,交了赎金。赎金交了七天,未见放人。

这位商人见到崔存德就哭。

崔存德判断,这是一起熟人绑架案。马上安排广州工作站协调,向广州市公安局白云分局通报,联合调查侦破。

由于被害人是跑商,从哈尔滨到广州行踪不定,接触人也多,很难锁定目标,调查非常困难。崔存德指导专案组缜密研究,在受害人的近期通话中找到了蛛丝马迹,于是顺藤摸瓜,分三个小组在哈尔滨、福建、长春分别抓获罪犯11人。从接案到破案,这起重大绑架杀人案仅历时半个月告破。

这起绑架案,正如崔存德当时断定的一样,是一起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熟人绑架案,受害人虽然被蒙面,但听到了绑匪的声音,于是惨遭杀害。绑匪拿到赎金后,用一根绳子系上四个大铁锤,把受害人捆绑后沉入九江。

九江沉冤,冤魂不散。在抓捕绑匪的同时,受害人的尸体由于两个铁锤脱落浮出江面。罪证确凿,11个绑匪,有8人执行枪决,伸张了正义。

南方工作站,是黑龙江省公安厅高悬在长江以南的利剑。在改革开放出初期的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打出了长江以南龙江警界的威武气势;展现了龙江警界执政为民的精神面貌;树立了龙江警察的光辉形象。

如果说黑龙江省公安厅南方工作站,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警界是一个品牌,那么大崔就是中国警界黑龙江省公安厅南方工作站的一个品牌形象。

采访当年和崔存德一起创业的战友,他们深有感触的说:创站初期,一穷二白,两手空空,换了别人,没法做,一般人是整不了。

大家眼中,一般人做不了的事,他做到了,为什么,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意识超前,才能超群,更主要的是他敢为人先,吃第一个螃蟹。所以才做得很好,做得游刃有余。就说在深圳建站的融资,那是一门相当复杂的经济学和人际关系学。有时制度、关系、个人魅力在特定的意义下是缺一不可的。

大家说,大崔不仅是个思维缜密的领导,在人际交往上也是一个颇具豪爽、魅力四射的性情中人。就说喝酒一事,中国的酒桌文化往往是密切合作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媒介。都说东北警察能喝酒,到了广东,才知广东的警察的豪饮一点也不逊色。当年崔存德仗着年轻,有时为了工作,为了近一步的合作,不得已大杯的比量。后来,大崔突发过脑淤血,大家说就是当年建立南方站时积劳成疾的。

南方站工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大崔的工作作风和带兵的风格正好和“深圳速度”吻合。因此在这里工作的警察,都是些“拼命三郎”,工作起来,没黑没白。若个年后,一位曾经在南方站工作的战友得了疾病,见到崔德存,还不无调侃的说:大崔,我的病就是当年在南方站跟着你累的。

刚刚开放的深圳灯红酒绿,警察的职业避免不了出入犬马声色之场所

那时南方工作站的警察,大多都是30多岁出头的人,别妻离子,成了他们的常态生活,家扔给了妻子,孩子扔给了家里的老人,家就是个驿站,有时半夜回去,天亮又走人,根本无暇顾及家庭。

因此,崔存德对南方工作站管理很严,对每个警察要求也很严,要求全体干警洁身自律,做一个“霓虹灯下的新哨兵”,保持本色,保持气节。

深圳有一个著名的铜雕叫“拓荒牛”。

“拓荒牛”,是所有勇闯特区的开拓者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的精神丰碑。

当初曾经跟随崔德存在“南方”站出生入死的战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大崔就是这头“拓荒牛”。他们说,跟着大崔在深圳战斗的岁月,是能力、经验积累和锻炼的黄金阶段;这是他们从警生涯中最值得纪念和自豪的岁月。

临危受命禁毒先锋

新中国曾以“无毒国”享誉世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以来,随着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来往,中国这片“无毒”的净土,也被世界范围内蔓延泛滥的毒品污染着。

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毒品形势,党中央把禁毒作为事关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来抓,并将禁毒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崔存德临危受命,肩负黑龙江省禁毒总队总队长的重任,开始他替天行道,斩除毒魔的传奇生涯。

当时的省里的禁毒队伍只有省厅缉毒处这么一个专业队伍,各地市的缉毒工作只是放到某个部门带着去做。省厅的缉毒处,也是只有14个人,负责着全省禁毒协调和指导工作。

当时,全国的毒品形势比较严峻,黑龙江地处边境,是禁毒的前线。但打击毒品、破案的力度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公安部每次开会都要点名批评。

崔总意识到,基层没有专业队伍,就无法体现“拳头”作用,打击落不到实处。

所以,他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基层禁毒专业队伍的建设。

他给上级领导写报告,提想法,阐述建立地市(县)禁毒支队的重要性;跑财政,申报建设禁毒专业队伍资金。很快,在他的努力下,各地市建立了禁毒支队,配备了良好的警力装备。

勇于开拓、善于策划,雷厉风行一贯是崔总的工作作风。随着基层队伍的建设,一系列禁毒措施方案开始实施。

为了净化社会,还黑龙江一片净土蓝天,全省首次开展了“吸毒人员大收戒”活动。为了激发基层队伍的积极性,收戒一个吸毒分子,奖励基层相应的奖金,作为队伍建设发展的基金。全省禁毒队伍上下动员,全民参战。通过一系列翔实的调查摸底,普查资料显示,当时,黑龙江省吸毒人员有近五万人。

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过去,黑龙江上报给国家禁毒部的数字仅1000多人。部里的领导比较了解全国各地的禁毒情况,一直认为这个紧邻俄罗斯等国的省份上报的数字不实。当看到这次活动普查上报的数字,觉得黑龙江禁毒工作落到了实处,对黑龙江刚刚上任的崔存德同志赞赏有嘉。

13地市禁毒支队的建立,合成了基层“拳头”之式,打击力度加强,破案率上升,最高一年,侦破打击7000多起案子。从过去国家禁毒破案工作排榜的后面一跃到上中游。受到公安部的表扬。至此,黑龙江的“大崔”在全国禁毒战线名声鹊起。

在完善基层禁毒支队建设后,崔总又“大胆”的干了几件大手笔的事,因此还落下了一个响当当的绰号:“崔大胆”

“大胆”一词是一个褒义词,是说一个人有胆量、有勇气、不畏缩。但放到某个特殊的语境中,又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中性词。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件事是筹划和建立黑龙江省禁毒宣传教育基地。

按照公安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遵循党中央“深化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方针,崔存德开始历时三年之久,筹划和建立黑龙江省禁毒宣传教育基地的工作。

当时,上边拨给建基地的经费仅300万人民币,崔总用600万卖下省司法厅的一座独立的大楼作为禁毒宣传教育基地。那时中国的房价突然一路飙升,这大楼买到手里就升值了,有人要出几千万的高价想让大崔转让,甚至托人说要给崔总一笔不菲的个人好处费。这些都让崔总回绝了。

大楼有了,装修、添置设备等等,后期要花钱的事很多,剩下的经费已是捉襟见肘。基地的建设摆在了风口浪头上,其间也不乏非议。

怎么办?用他身边战友的话说,他是一个敢想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人。资金缺乏,他就跑发改委、跑财政,争取地方和国家的资金支持。这其中的辛酸苦辣,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

2006年6月26日,在第19个国际禁毒日,黑龙江省禁毒教育基地落成。这是黑龙江省建立的面向东北三省的永久性禁毒教育基地。基地将以中小学生为教育重点,免费向公众开放;基地还担负全省和国家禁毒办委派的禁毒干部的培训任务;参与禁毒科研、教育和学术交流,组织禁毒课题攻关。

黑龙江省禁毒教育基地的筹划和建设,是崔存德开拓进取,工作创新的又一个大胆的突破。基地的建立,使禁毒宣传和预防教育工作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责任化的轨道。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全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二件事是在绥芬河置业。

绥芬河位于黑龙江东南部,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1992年被国家批准为第一批沿边开放城市。在绥芬河建立中俄禁毒合作信息情报工作站,意义重大。崔总筹措资金在绥芬河市中心购置了一所楼房,作为黑龙江省公安厅禁毒总队中俄禁毒合作信息情报工作站。

这座看上去十分考究的私人别墅,被外界称为绥芬河80号多少有些神秘的色彩。在这里谁又知道,中俄联手侦办的贩卖毒品大案有多少?

第三件事是在哈市繁华的的路段置下写字楼,作为黑龙江省禁毒总队信息技术情报中心。

禁毒宣传教育基地、中俄禁毒合作信息情报工作站、信息技术情报中心的建设和完善,不仅为黑龙江禁毒总队积累下近亿的国定资产,还为我省开展全民禁毒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倚天仗剑斩毒魔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是古代诗人对将帅的豪迈咏叹。把这豪迈的诗篇送给崔存德,是非常合适的。

这时的崔存德从南方转战到北方,作为黑龙江禁毒战线前沿总指挥——黑龙江省禁毒总队总队长,开始他替天行道,斩除毒魔的传奇生涯。

有人看过电视剧《生死卧底》吧?这是一部描写禁毒警察打入大毒枭内部的故事。笔者看过几集,很有感触,因为崔存德曾经一手策划、导演和指挥了现实版的一场“生死卧底”,破获了被公安部列为“2005年全国十大制毒案件之一”的”8.17“制毒大案。

这是一场历时两年的生死卧底。其中,卧底英雄的机智勇敢和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令人可歌可泣!崔总的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指挥更是令人钦佩。

2003年8月17日,省公安厅驻绥芬河情报站接到特情报告,说有一伙南方人准备在我省以投资生产光碟名义生产制造冰毒,这些人都是老道的国际毒枭,经常在泰国、美国、加拿大等地国加工制造过冰毒。

崔总根据情况判断,既然在我省绥芬河投资设立制毒加工点,应该是为了打开俄罗斯的销路,并通过俄罗斯向日本等国运输贩卖,其背后肯定会有一个庞大的制毒背景和贩毒网络。决定派人打入毒枭内部,挖掘打击国内外更大的制毒连锁集团。

当崔总和他的专案组拍下这个决定时,物色“卧底”人员,颇是一件费心思的事。选一个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具有“卧底”经验的警察不难,但选一个工作背景和社会关系于此贴近的人不易。

当人选确定后,崔总亲自为勇士制定打入制毒集团内部计划,并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谋划步骤。

临行前,崔总在办公室为勇士壮行。没有鲜花、没有酒,只有四只大手紧紧相握,彼此传递着为党和人民甘愿赴汤蹈火的精神力量。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刺秦时,易水岸边与燕王别行的慷慨悲壮。当然,我们的壮士是大功告成,凯歌而旋的。

绥芬河是我省的边城,与俄罗斯接壤,口岸开放,市场繁荣,风景如画异国情调浓厚。

2003年11月,地处北疆的边城已是冰天雪地。我“卧底”人员发来情报:

制毒团伙的主犯是黄某某,该人号称“长青树”,曾在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泰国等许多国家制造过冰毒,从未掉过脚。现在在绥芬河的是团伙2号人物唐某某,他带领几个人主要负责联系买主并寻找制毒地点的,“常青树”尚未露面,由于气候原因和团伙内部矛盾,这伙人要撤离绥芬河市。

“收”还是“放”?这是一个举棋难定的问题。收网,这几个只是制毒集团的小卒;放网,怕他们一去不返,从此断了线索......

崔总的思维一象是散发多项的,办事从不拘泥教条和框框,对于战役中的每一个细节,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设计的,特别在关键问题上,他在听取了班子成员多方意见后,大胆的决定“放”!

要知道,一个“放”字,要担当怎样的风险?怎样的代价?

崔存德断言,这伙人还会回到绥芬河。并决定我“卧底”人员继续“潜伏”

果真妙算。时隔一年,也就是2005年2月16日,这伙人又要回到绥芬河建立加工制造冰毒的据点。这时我“卧底”人员也取得了制毒团伙的充分信任。

2号人物先行来到绥芬河,随后一号人物毒坛“常青树”也秘密来到绥芬河,随同来的还有他的老板。

当崔总下令收网的时刻,网住的不仅仅是毒坛“常青树”、还有广州的“肥仔”、香港的“阿良”、广东的郭某某。这些都是都是集制造和贩卖冰毒为一体的大毒枭。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中,崔总稳扎稳打的作风、从容对阵的韬略、另辟蹊径的远谋,显出了一个将帅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气度。

2008年,崔存德作为由公安部、外交部、国家药监局等相关部门9人组成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第51届联合国麻醉品大会。

崔总深有感触的说:尽管今天世界上有战争的炮火硝烟,有冷战的封锁对峙,有分歧与误区,但国际间协同作战铲除毒品的趋势无可阻挡。

谈到我省的国际禁毒,崔总说:目前跨国贩毒案件已经占到了全部案件的相当数量。我省与俄罗斯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境内外贩毒分子相互勾结,混迹于边境贸易和旅游人群当中,甚至以合法身份为掩护,向境内外双向走私毒品。因此与俄罗斯的协同作战是我省国际禁毒合作的重点。

近期,中俄合作在我省东宁县成功摧毁了一个跨国走私、制造、贩卖、吸食毒品的团伙。

这是一起由公安部挂牌督办的大案。

东宁是一个边陲小镇,群山怀抱,景色宜人,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东宁的东面是俄罗斯,国境线长达179公里,是东北亚国际大通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走在街上,涌动着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商人和游客,异国情调浓厚。

安德烈作为俄罗斯一家商业机构的代表,混迹在金发碧眼的人群中,谁也不能看出他是一个集制毒、贩毒、吸毒于一身的国际毒枭。

2007年8月初,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接到绥芬河情报:东宁县有人加工毒品大麻油和大麻烟,在俄罗斯人和中国人之间贩卖,数量极大。崔存德听到汇报后,禁毒多年的直觉断定,这是一起重大的涉外案件。于是,他马上向上级汇报,并召开紧急会议,从牡丹江市公安局、哈铁路公安局、哈海关、省边防总队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案组。公安部将其列为部级督办的目标案件,由崔存德直接指挥。一场代号为“07.8.27”侦破战斗打响了。

这是一场历时两年的战斗。崔存德运筹帷幄,禁毒总队副队长刘举天坐镇前沿。围绕着一条条线索,获取了东宁县商人和俄罗斯商人相互勾结,利用东宁周边地区的野生大麻,从俄罗斯走私进来制毒化学配剂,加工精制毒品大麻,向俄罗斯走私贩毒。他们在东宁匿藏着三处地下制毒窝点,18名涉案嫌疑人中,有15名是俄罗斯人。

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立刻向俄罗斯禁毒部门发出多份协查通报,并进行了五次会晤,证实了我方掌握的罪证确凿。

虽然案件脉络清晰,证据确凿,但是,2008年发生了世界经济危机,俄罗斯也受到了影响,其主要的俄方涉案嫌疑人已经回国。就此情况崔存德马上召开会议,带领专案组研究制定了“继续经营,适时收网”的工作方略。

2009年,全球经济渐渐回暖。东宁街头上的俄罗斯商人和游客又络绎不绝。这时,涉案俄罗斯主要嫌疑人已经入境。崔存德迅速请示省厅领导同意后,下令全线收网。

安德烈是本案的核心人物。抓捕他颇费了一些周折。据掌握,安德烈与女友去大连旅游,23日归来。于是专案组分别在牡丹江和海林火车站布控,并在安德烈乘坐的火车上锁定监控其行踪,里应外合,在牡丹江火车站将安德烈抓捕归案。

2009年8月,这场历时两年之久中俄禁毒合作执法打击完美收官,共抓捕俄罗斯犯罪嫌疑人13人,中国犯罪嫌疑人2名。其他在俄境内的5名俄罗斯涉案嫌疑人,包括1名中国籍犯罪嫌疑人,经由中俄双方会晤,由俄罗斯禁毒警方实施抓捕。一举摧毁了一个跨国走私、制造、贩卖、吸食毒品团伙。受到公安部的高度赞扬并予以贺电和表彰。

禁毒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旷日的、持久的、无国界的世界之战。在这场全世界共诛之、共打击的战役中,崔总按照中国对外合作的总体框架,把中俄禁毒国际合作做得有声有色,从中俄禁毒合作开始到至今,共破获几十起国际走私、制毒、贩毒大案,俄罗斯禁毒部门以最高嘉奖为他颁发了两枚国际禁毒功勋勋章。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在黑龙江省禁毒工作档案里,像“生死卧底”这样的案子不胜枚举。比如,哈尔滨市“小高丽”团伙贩毒大案的侦破;齐齐哈尔特大制毒贩毒案件的侦破;佳木斯10.08特大制造、贩卖大麻毒品的侦破;大庆2.29制造、贩卖大麻、冰毒大案的侦破.....

随便检出一个细节,一个镜头,都会让人感到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禁毒之路的艰辛而漫漫。“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这是边塞诗人陆游在战场写下的诗句。

禁毒之战,虽无古战场的铁马冰河、刀光剑影,但在现今高度文明发展的和平时代,仍然是一场灵与肉、道德与人性的“金戈铁马”。

罂粟泣血铸忠诚

在也许我们认为,毒品泛滥,毒源泛滥,多在我国南方的云南一带,因为那里毗邻世界的“金三角”。

如果说黑龙江的莽莽大山里竟然也藏匿着一个所谓的“金三角”,这还是鲜为人知的。

黑龙江种植罂粟是有特殊地理条件的。黑龙江地处祖国的北疆,边境线长,林多地广,幅员辽阔,荒山草原中有益农荒原千万顷,这里土壤肥沃,降雨充沛。特别适宜罂粟的生长,这里播种的罂粟虽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但长势茁壮,一株九头颗粒饱满,因此一些毒枭窥视上这片原始森林。

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派总参陆航局、三九军团直升机到黑龙江航测,发现了大兴安岭茫茫林海中散布着大小不一的罂粟种植地。这片曾经纯净的大山被定为“毒源地”“重灾区”。至此,禁种铲毒工作成为黑龙江省禁毒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中央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全面部署下,一场以“天目”行动为代号的围剿种毒违法犯罪的战斗打响了。

崔存德临危受命,肩负着“天目”行动前线总指挥的重任。这位在公安战线一象以“敢打硬仗、善于打硬仗”而著称的指挥员,也深感肩头担子的沉重。

为打好这场“丛林之战”,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公安部直接指挥下,布兵遣将,设计战局,把禁种铲毒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形成了层层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在前线指挥了一场“举人民之力打全民战争”的禁种铲毒的战役,创下黑龙江省连续十年保持毒品原植物“零产量”的记录,功勋卓著,得到了国家禁毒委的高度赞扬。

这是和平年代怎样的一场“丛林之战”?

莽莽森林,一派原始气象。高空飞机航测,能见度差,使确定的罂粟种植地位置有误差。运动中的标点差1毫米,地面即差200米。虽然地面踏查有定位仪,但山高林密定位十分艰难。从航测图上看罂粟种植地,就像给原始森林开出的天窗。真的进入丛林,这扇天窗可就闭合了,找寻起来,山重水复。

种植罂粟的人大多都是当地的山民,他们熟悉山就像熟悉自己一样。上年的大雪封山之前,就往山上运给养,来年三月,还未到森林防火期,就悄然进山。那时山里一片死寂,大山在厚厚的冬雪中还未醒来,这些被利益驱使的罪犯,一直藏匿在原始深林里,待阳坡的雪刚刚融化,就横七竖八的放倒一片树木,然后播撒罂粟种子。

冰雪融化了,种子冒出了小芽,大山才刚刚苏醒。

为了铲除这些制毒原植物,禁毒民警冒着生命危险开始进山。早晨4点从宿营地出发,晚上8点钟回来。这时冰雪融化,到处是沼泽,无路可行,只能淌着齐腰的冰河跋涉。由于灌木丛生,枝繁叶茂,林中可视度不超过5米。4个小时才能进行1公里。山高林密,爬山涉水,多带一根草都是负担,一人只能带一小瓶矿泉水,于是喝山泉水,没有山泉水就喝沼泽里的水,水里有虫子,就用帽子滤着喝,一天吃不上饭是常事,衣服湿了又干了,干了又湿了,脱下来能立在地下。起初摸一把脸上的汗是咸的,后来照脖子一摸是白的,身体严重透支,躺在地下就不想起来。每次进山踏查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崔存德指挥的这支禁毒大军,个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在这场丛林铲毒之战中不断创造佳绩,谱写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提起当年,崔总深情给我们讲述一个“老牌录像机”历险的故事:

“老牌录像机”个大有20多斤。扛着它的是逊克县公安局禁毒民警龚波。早晨4点龚波扛着它跟随小分队进山了。跋涉到大山深处已是下午了,人困马乏,还没找到遥感勘测到了罂粟地。

祖国北端,春寒陡峭,原始森林的四月,寒风如刀。这时,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大雨中,龚波一行人迷山了,困在了沼泽地。天渐渐色发暗,青草塔头像迷魂阵一样布在草甸里,草甸子里遍布沼泽,一望无边。越过这片沼泽,塔头是唯一“浮桥”,塔头浮在水面上,踩偏了就会人仰马翻。因此,走塔头像练杂技,需要跳跃、需要技巧、也需要勇气,那情景就是红军当年过草地的再现。

龚波扛着这台20多公斤的老式录像机,跳跃塔头时,身体失重,一脚踏偏,掉进水里,突然他感觉脚下有一种抽力,他心里一凉,知道陷入沼泽了,还没来的急呼救,整个身子往下陷,毫无声息。

走着走着,大家发现少了个人,于是往回寻找。远远望去,只看见浮在水中的录像机。雨已经停了,太阳在山的那面射出玫瑰色的余晖,整个草甸子像涂抹一层金红色,龚波仰天高昂的头颅双手高举的录像机犹如一尊金红色的雕像,他的身后是黛色的群山。

老牌录像机救了龚波的命,龚波用它记录了好多禁毒抓捕的现场,为嫌疑犯定罪提供了有力佐证,为历史留下了好多珍贵的资料。

在呼吗,笔者曾经和当年参加进山的铲毒的民警座谈,当年作为记者跟随进山的现呼玛县广播电视局局长庄震。记述了当年踏查迷山的险境:

“按指北针指引的方向,我们开始返回红色边疆生产点。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直到没了光线,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翻过了好几座山,可是连一点亮,一点声音都没有。红色边疆当时有很多采金的人,夜晚灯光明亮,还有生产机械发出的很大的声音。会不会迷路了,老吴(逊克县公安局分管禁毒的局长)拿出指北针,GPS和地图,借着手电微弱的光亮研究,果然发现方向偏了,调整方向继续前翻山。突然听到前面有人喊:“看到亮光了。”大家精神一振,又往前走了一会,果然,看到远远的地方有了亮光,又听到了微弱的机器响声。我们欣喜的奔着亮光走。俗话说“望山跑死马”。刚刚翻过一座山梁横在面前的布满塔头的湿地,黑夜穿越沼泽地,是一种挑战。一块湿地,让我们走了两个小时。前面的光亮仍然那么微弱。这时已经是午夜11点了。好在天上有星光,让我们看清了横在我们面前一条小河沟。老吴说:“我先下去试试”。他从森林里找了一个2米长的木棒,在手电筒微弱的光亮下,老吴一点点的探着水的深度,还好,水也到了胸脯,他过去了。不过的深度。我们也一个个淌了过去,虽然是夏天,湍急的水流和刺骨的寒冷让我们觉得比早上走的沼泽地还要让人受不了。”

深入原始森林查找和铲除罂粟地,艰苦异常;到深山老林抓捕种毒罪犯,更是危险重重。

崔总在谈到当年这段艰苦卓绝战斗时,讲述了大兴安岭地区老秦带领的禁毒民警遭遇“地枪阵”的险境:

老秦是大兴安岭地区松岭区公安局副局长秦正林,在禁种铲毒战斗中他获得有一个绰号“白眉大侠”。2000年,老秦接到地区提供的坐标后,身患肾炎的他一句话没说,带领缉毒警察就上山了,在山上一战就是32天。由于劳累和疾病,下山后,头发眉毛全白了,于是大家叫他“白眉大侠”。

在抓捕“老刘头”武装种毒团伙时,老秦他们遭遇了“地枪”的袭击。

地枪本是用来捕猎野猪、熊等大动物的一种特殊枪支。后来被种毒团伙用来对付缉毒民警。它隐藏在离地面很近的灌木丛中,细绳的一头绑在枪拴上,另一头拉在枪口对着的树上,枪里装有火药、铁砂等,不管是熊趟上狼趟上还是人趟上,杀伤力都很大。曾有一名防火武警被地枪打中,当时用直升飞机运下山,送到医院,还是不治身亡。禁毒警察没有飞机,如果受伤,只能用人背下山,后果可想而知。

据说这里的地枪就是老刘头引进改良的。老刘头年轻时以打猎为生,禁猎以前,他曾捕猎过老虎,在这一带小有名气。现在以种木耳为掩护,家族式武装种毒。

当时手持定位仪的禁毒大队长张鹏一直走在队伍的前面,鞋走烂了,大脚骨也踢坏了。他手中的定位仪显示,罂粟地就在10米之内,可是森林茂密,无法用眼睛看到,他一瘸一拐带着两个人的往地里摸。

突然一声枪响,声音很像小口径枪。当时带队的老秦心里一惊,以为张鹏他们和毒枭交火了,于是用对讲机喊话,无人应,随即又是一声枪响,对面的树枝打断了。老秦赶过去,万幸的是地枪受潮,威力减弱,只是一个警察的衣服打糊了。老秦命令大家原地卧倒,他撅了一根两米长的树棍,开始“排地枪”在这块隐藏的罂粟地周围,挑响了四支地枪。

这块罂粟种植地足有三四亩,罂粟长得茁壮足有半人多高,花儿开得正烈。为了抓捕种植人,民警们就在附近的老林子里埋伏下来。

大兴安岭的早晨来的特别早,两三点钟天光泛白。一位警察摸到地里侦查情况,晨光中的罂粟地格外寂静,他顺手掰开一个大烟果,突然看见见地那边闪着迷彩服,那会警察穿着迷彩服,割浆人也穿着迷彩服。他急忙爬在罂粟丛中,用对讲机低声报告。

老秦接到报告,命令大家摘掉身上所有带响的东西,包括指甲刀。他们爬到附近的一个坑里,根据罪犯所处的位置研究抓捕方案,为了减少树枝响声的传递,顶风三面包抄,留下顺风的一面设了一张袍子套。

突然,割浆人停下手里的活,他在空气中似乎闻到了什么,警觉的四下张望。深山种植罂粟的人大多都是像老刘头一样的“跑山”的人。所谓“跑山”就是常年钻山打猎、采药、采山货,行在山里敏如狡兔。如果钻山攀岩,警察是比不过他们的

老秦一声令下,三面鸣枪,割浆人无路可逃,直接进了狍子套,当即被警察摁住。

这个名叫刘金龙的是“老刘头”犯罪团伙的成员。在抓刘金龙的时候,老刘头的儿子刘二就伏击在附近准备暗杀刘金龙灭口。刘二很像他的父亲,不仅会野外滑雪,枪法也极好,因为防范严密,没有得手。顺藤摸瓜,在老秦的指挥下,对老刘头犯罪团伙,实施了全部抓捕,一举打掉了松岭地区种、制、贩毒一条龙的犯罪团伙。

逊克抓捕“谢特务'的场面更是惊心动魄。

谢特务是谢学才的绰号,50多岁,是种、采、收、于一身的大毒枭。谢特务是小兴安岭北麓一带涉毒时间最长、藏匿最深、罪行累累的大毒枭。逊克公安机关已追捕他四年。

平日里谢特务带着一顶黑色的礼帽,手里拎着一支自制的手枪,干瘦的脸上转着有一双鹰样的眼睛。凡是这一带种罂粟的人都怕他,他决定着谁种谁不能种,掌控这里的生杀大权。

2001年7月1日,天蒙蒙亮,禁毒民警在山上的一片大烟地里抓捕到2名割大烟浆的罪犯,现场审讯,获知谢特务就在山上。逊克公安局迅速成立抓捕谢特务前沿指挥部。

七月流火,烈日当空,提供的线索只是在库斯吐河附近,没有明确的位置,禁毒的民警沿着库斯吐河干枯的河床顶着烈日行走在凸凹的石头塘上,脚上磨的血泡有鸡蛋大。搜查了50多公里后,查清谢特务的准确匿藏点。

白天抓捕有难度,罂粟地的周围横七竖八放着砍伐的树木围树枝干枯,走上去擦擦作响,每一个微小的声音,就会让罪犯警觉迅速钻山。就决定夜里抓捕。零点时刻,禁毒民警向谢特务的据点摸去。

夜里的山风非常大,仔细听来,有黑熊和野猪的声音。为了不暴露目标,不能用手电照亮,只能靠摸索前进。脚下遇到障碍时,低声传话:坑、石头、倒木…..从零点出发,一直跋涉了4个小时,摸到谢特务的藏匿地。

谢特务有多年的反侦察能力,睡梦中他都睁着眼睛。当他的帐篷被水泄不通围住时,直觉让他醒来,他刚刚举起枪,警察已经隔着帐篷的塑料布用枪顶住了他的脑袋。双方对峙了很久,谢特务缴械。凌晨4点,抓捕四年之久的大毒枭谢特务抓捕归案。

在大兴安岭,崔总安排老秦带我们去寻访在禁毒工作中立下了功劳的“小蜜蜂”

高高的山脉上陈列着一架小飞机,是当年森林防火巡查用的小滑翔机,同时也担任着观察森林罂粟种植的任务。因为它小巧便利,当地人叫它“小蜜蜂”。“小蜜蜂”两翼展开,停在一块岩石上,破损的机身上只剩下高跷的尾巴。

有一次,“小蜜蜂”去山里执行航测任务,警察个个身大力拔,虎背熊腰,坐上去一个小飞机就起飞不了。大兴安岭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比较瘦小,就由他带着定位仪和摄像机上了飞机。飞机向崇山峻岭飞去,转过一个山头,就消失在老秦的视线里,老秦正纳闷,有电话打来,老秦,你们的飞机掉下来了!

小飞机是手启动的,在半空突然灭火,飞行员比较有经验,滑行到高空200米,一头扎到土豆地里。土豆地松软平坦,如果扎到山里,后果不堪设想。好在飞行员别无大碍,只是满脸撞出了血。老秦赶来时,摄影记者胳膊摔断,摄像机摔成了两段,可是摄影记者仍然用受伤的双手抱着摄像机,,他见到老秦第一句话说,摄像机摔坏了,老秦热泪盈眶。

没有见到这位敬业的摄影记者。只见到“小蜜蜂”,它以飞的姿势停在大兴安岭这片纯净的蓝天下。它身每一处的斑驳和伤痕,都是光荣岁月的回溯,它经历了黑龙江省禁种铲毒的艰苦岁月,是这片大山罂粟零种植的见征。

在这些荡气回肠的故事里,你不仅领略到当年“丛林”之战的艰苦卓绝,还会从这些小故事中领略到,崔存德领导的这支禁毒队伍,精神是共同的;敢打硬拼是共性的;那种来自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崇高心灵,是文字无法表达和企及的。在这支队伍中,崔存德始终是一面精神的旗帜,身先士卒,站在禁种铲毒的最前沿,前行在他们中间。

赤子之情

笔者曾经去过我省有名的“罂粟部落”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鹿山村调研采访。说到崔总,村民们无不竖大拇指。

这个以种“罂粟”而昭著的“大烟村”隐藏在完达山中麓群山起伏的大山深处。这里是七台河与佳木斯、双鸭山交界处,管辖不明,被称为“三不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村民的成分及其复杂,打猎的、拣山的、负案在逃的、躲避计划生育的、以垦荒为掩护种植大烟的......形形色色的流动人口散布在大山的沟沟岔岔里种植罂粟,形成了绵延14公里的“罂粟”部落。

“远看是山坡,近看石头窝,老牛上不去,上去就翻车”是这里土地贫瘠的真实写照。世界上种植毒品原植物的重灾区几乎都与贫穷有关。“要想富,种罂粟”。这里用“家家种毒,家家涉毒”来形容绝不为过。

涉毒这条“致富”险路,不但没有让这个山村富庶起来,相反这个山村一贫如洗。重拳打击、重罚治理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反而使村民更加贫困。村民为了罚款,就种植更多的罂粟,预留出可能的罚款。形成了“越罚越种,越种越贫穷”的恶性循环。

崔存德亲自带队深入这一地区了解情况,发现很多村民生活已处在极度的贫困线上,不少村民平时就靠山上的野菜充饥。看到这些情景,这个久经沙场,见惯刀光剑影的老干警不禁潸然落泪。

这个因打猎、拣山或种植罂粟形成的自然村落,面临着如何生存的问题。山里的猎物越来越少,仅存的受到国家保护,猎狩的日子已经走远;退田还林,坡地上仅剩的几亩薄地,雨水一冲,只有石头;这里的人家怎么办?这些人的生活出路在哪里?这不仅是民生的问题,也是解决“罂粟种子零落地”的根本问题。

怎样突破打、罚、铲的禁毒模式,引导村民脱贫致富。

崔存德从“执法为民”的角度,把这里的“民生”和“罂粟种子零落地”结合在一起,做深层思考,与七台河禁毒干警研究,探索出“种植中草药材替代种植罂粟”的一系列举措。

七台河市禁毒支队提前组织民警进村驻屯开展工作,宣传以“刺嫩芽、枸杞子、黄芪”等中草药替代种植罂粟花。

“放下罂粟花,摸起刺嫩芽”听起来朗朗上口,做起来阻碍很大。种罂粟的村民对种草材有疑虑,不少人认为这是公安机关在打击之前的摸底活动,有抵触情绪。

为此,崔总带领基层禁毒民警多次深入到鹿山村、三岔河等山村,为村民一项一项分析种植中草药材的优势,一笔一笔计算种植收入,并请来了农技专家到村里专门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逐渐消除了一些村民的抵触情绪。

接下来“替代种植”最关键的需要钱。崔总又拨款几十万元支持经费。

2001年鹿山村成为中草药种植重点村。在村长尹传经的带领下,每年选择10至15家特困户作为扶持对象,无偿提供药材苗,经过两年的尝试,80家特困户通过种植中草药脱贫,其余观望的村民也都开始种植中草药。经过8年的艰苦实现,“替代种植”走出了一条禁毒和农民致富的“双赢”之路。现在,全村安了路灯,看上了电视,吃上了自来水,多数村民家还装了电话。村民再见到禁毒警察不在东躲西藏,禁毒警察也成为这个村里最受欢迎的人。

鹿山村采访,接待我们的是村长尹传经,这也是个颇具传奇的人物,文革时期,盲流到山里,曾经是“罂粟部落”。的头领。老尹格外健谈,一路不停,谈了替代种植以前村民暴力抗法的细节。

老尹说警察一来,男人就从后窗子窜出,躲进进山里,老人、女人还有小孩躺在村口,阻止执法。更甚者,有亡命之徒武力抗法,把进山执法的警车推翻,围困禁毒民警。

老尹说,多亏崔总指点迷津,给了我们一条致富的道路,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说到到崔总,老尹充满了亲切和感激。他说:“好人那,没官架子,来了先到最穷的人家看看,没有他的帮助和点化,嘿,我们还在种大烟呢”。临行时,老尹一再说,见到崔总带好哇!

老百姓心里有一杆秤,谁为他们办实事,谁就在他们心里就有分量。什么是丰碑,老百姓的口碑就是丰碑。

阿城红星乡老李是个残疾人,有两个孩子,妻子患有癌症。为了给妻子治病,家里能变卖都卖了,还欠了四五万元钱的外债。老李家里的房子已经堆了,勉强用木杆子支着,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在政府倡导的扶贫活动中,崔总帮扶了这位老兄。

老崔扶贫有一套。

老李虽然腿有残疾,但没丧失完全的劳动力。由于妻子的绝症和一屁股外债让他对生活丧失了的希望,整个人非常颓废和绝望。

先帮老李重建生活信心,给他能力,给他生存的基础,让他生活有奔头。他号召总队的战友募捐,他担大头。先修缮了老李的房子,然后给他买了一台拖拉机,让他给别人帮工拉脚,让他靠勤劳改变生活,不再举手佘要,让他在乡亲面前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

不出一年,老李变老样,不仅走出了困境,人也大长了精神,脑袋也活络起来,领着儿子,开着拖拉机,很能吃辛苦。再过几年,老李的外债还清,还盖上了大瓦房。有一次,老李进城拉脚,顺便带上几个自家种的西瓜,往厅里收发室一放,撂下一句:这是给崔总他们吃的。然后走人了。

这老兄多憨实,“送礼”都送到厅里收发室了。

崔存德的廉政有口皆碑,从警30年,办事秉公,从不以权谋私,吃请收礼。可是老李送的这个西瓜崔总得吃,这不是“送礼”,这是一个农民的过上幸福生活的心情。

这些年崔总一直资助泰来的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这个孩子把崔总当成亲人,经常把一些心里话写信告诉崔叔叔。崔总不管多忙,都要仔细阅读,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认真回信。

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看到了一个“横刀立马”的禁毒指挥员,在对待人民的时候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赤子之情。

毒品之害,是人类文明的恒久之痛。走进戒毒机构,你会深深感受到这种恒久之痛,里面几乎是清一色的年青人。看着这些目光游弋的孩子,心中寒气陡升。

黑龙江省公安厅安康医院有戒毒人员吸毒的原因各异:有好奇的、有追求刺激的、也有被动的;来此戒毒的情况也有别:志愿的、强迫的。

谈到这个问题,崔总说,吸毒者本身就是社会中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从医学的角度看,吸毒者也是病人。

对这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和社会问题,崔总研究颇深,他说,吸毒是有记忆的,人一旦沾染毒品,就身不由己。

一手高执打击毒品的利剑,一手实施社会主义人道的关爱。这不仅考量着一个领导者的政德、品德,还考量着一个领导者的博大人文情怀。崔存德把德与情化作独具魅力的清泉,涓涓流进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田,净化着一颗颗阴霾的心灵。

一有时间,崔总都会带队到一些戒毒人员家走访,帮助解决他们生活的困难。

所里曾经有一位吸毒的东农村小姑娘。进来时还带着田野里的清纯和庄稼孩子的淳朴,她的吸毒是被动的。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开始在一个饭店做服务员,闲暇时间就上网聊天,于是网恋、见面,吃饭,第一次被带去蹦迪,她有些呆板,自卑,不知所措,男友给了她一杯饮料,她喝了以后,有些振奋,跑到舞池中,摇头舞臀,几近疯狂,她自己奇怪,她会跳舞!从此她不再因为“土气”自卑了。后来她在迪厅被抓,送到戒毒所。

农村的家人震惊之余,举債卖掉了房子为她戒毒。一家人住在一个窝棚里。她的父亲和姥爷因为气愤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她母亲和姥姥。

崔总来访时,已是年关,她的母亲和姥姥正在生病,窝棚里又冷又黑,没吃没喝。崔总一行给她们带去了大米、豆油和副食品,先解决眼下的生活问题,然后又争取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给她家翻盖了房子,帮助她母亲还上外债。这种人性化关怀的戒毒方式,让这位女孩从心灵上主动抵制毒魔的侵犯,所以戒毒很成功。这位女孩出院后结了婚,做了妈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这句话,可以寓意崔存德充满传奇色彩的从警生涯。也可以指代崔存德在领导禁毒工作中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博大人文情怀。

每个人都有他个人的情感底色,警察也是。所不同的是,警察的根本职能决定了情感世界更博大、更深沉。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采访中,笔者无意碰触了他情感中最柔软最深沉的地方。这个峥峥硬汉突然仰面,泪水夺眶而出。

爷爷弥留之际,一桩大案的侦破需要到外地去。那时爷爷已不能说话,但用手紧紧的握着他,他跪在爷爷的床前,泣不成声,慢慢把手抽出。他登上飞机的那刻,爷爷溘然长逝。这是他埋在心底永远的痛楚。

说到妻子,他也是满心的愧疚。妻子患病手术,人已经推到手术台上了,他走了,那面的侦破步骤,需要他现场指挥。妻子从手术台下来,没有任何埋怨,做警察的妻子,已经习惯了这些。

奉一腔赤子之情,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这是崔存德人间真情外延的拓展。

清正廉洁人生底色

有人这样说,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创深圳的人一夜暴富,不是奇闻,因为伟大的时代给了伟大拓者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崔存德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拓者。

南方工作建站初期,无房、无车、无资金。当工作站完成改革开放初期的使命后,崔存德给省厅带回来了300多万元的装备和物资。可是他却两手清风。

有一天,妻子风风火火的打来电话,他回家一看,天棚因为年久未修,坍落下来,搞得屋里乌烟瘴气,妻子委屈的直掉眼泪。

按照大崔的经济头脑和社会能量,在深圳这些年来,如果他稍微为个人利益着想,放下警察这个危险的职业,也下海做自己的事业,他今天有可能成为中国的首富;如果他利用手中的权利,搞一点私利,他一家老小也不会还住着厅里早些年间分配的旧房子。

就说在南方工作站时侦办“涉港”经济案子时的事。当时抓捕了一个泰国人。崔总用中国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战术,使这位泰国人主动配合调查,使案件顺利侦破。这位泰国人对崔总感激涕零,用他们的感谢方式,送了5万港币给崔总个人做感激费。5万港币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金钱是道德的试金石,也是一个领导干部廉政的试金石。崔总把这笔感谢费交给了被诈骗的受害单位,减少了他们受害的损失。

正因为他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他才敢于做别人不敢想也不敢做得事;

也因为他思维超前,工作开拓,大刀阔斧,直言坦率,坚持原则,他也得罪的一些人,甚至有些人包括个别领导有时对他也颇有微词。

有人善意的劝他,让他和大家一样一步一个脚窝的走吧,别老干些“破天荒”的事,整的别人没法工作。

他淡然一笑,我行我素。

按照现在人的办事逻辑,办事得用钱,没钱不能办事。

崔存德的办事逻辑是,符合原则的事不用钱,不符合原则的事,钱也不行。

笔者在采访中,听到这样两件事。一是,有一位因吸毒被收容教养人员的家属托人说情说到崔总这里,并给崔总送来一笔钱。崔总断然拒绝,秉公处理。

另一件事是崔总到一位被强制戒毒的人员家访问,见他家只有老母亲一人生活,正值年关,老太太重病缠身,一人躺在床上,没人照顾。见此情况,崔总了解了这位学员在戒毒中心态度积极,主动配合,自我戒毒意识很强。于是决定让这位戒毒人员提前释放回家和老人过年,并和战友留给老太太800元钱。老太太感动万分,跪地高喊:共产党好!

从这两件事看到一个共产党员干部的操行和品德。

有人这样说,按照大崔的才干和德行,他现在不应该坐在这个位置上,做具体的条块领导工作;起码做一方主持全面工作的公安局长或更高,绰绰有余。

也有人为他感叹,认为大崔的人生败笔就是对“官位”的淡薄。

他在南方站工作的时候,和部里省里的主要领导都是“零距离”

那时的工作站承担着接待部委及各地领导的使命,领导出访、归来都要到工作站落脚,指导工作。他接触领导的机会太多,展现他综合能力的机会也很多。可他这个人,虽然把南方工作站经营的有声有色;把禁毒工作主持得流光溢彩。但他最不善于的是经营自己。

他这样说,我从警就是为老百姓干点事,从没想当官。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在从警生涯中,为党和人民多做点事,就能让我的生命有宽度,有厚度。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崔存德从警30个春秋,始终坚守着他人生的底色,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和信任。

他经常接到全国各地的来信,这些信件已经超出了禁毒工作的范围。

百姓有了冤屈找他,把他当包青天;百姓遇到办不了的事,咨询他,把他当成知心朋友;包括外省的百姓也有找他,认为当地解决不了的,找他就会解决;还有年轻人对他是崇拜,是他的粉丝。

一身正气,两手清风,赤胆忠诚,百姓是天,是崔存德从警、从政的人生底色。

收篇

采访崔存德,笔者感悟颇多。

在整理的采访素材中,我理解了“大胆”一词放到崔存德的身上的真正含义:

其精神内核,是基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之上。所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站在政治的高度,坚持原则,旗帜鲜明;

在日常工作中,他不循规蹈矩、拘泥条框;在重大问题面前,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所以在指挥战斗中,决胜千里;

其大胆作为,是来自的他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坚实的工作基础。所以在一般人看来“玄乎”的事,一经他手就化腐朽为神奇,这叫厚积薄发。

其不畏人言,是他心底无私天地宽。这让人想起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纪念堂里的一副对联:“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他传奇,他是禁毒警界的传奇,但他一直站在“传奇”的光环之外,因此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大家叫他大崔,亲如兄弟。

(2011年3月25日完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5141.html

更多阅读

把信送给加西亚全文 ——阿尔伯特.哈伯德 维京传奇 哈伯德

把信送给加西亚阿尔伯特.哈伯德作者简介阿尔伯特.哈伯德(1856-1915),《菲士利人》和《兄弟》杂志的编辑;Roycrofters公司的创造人和总裁。1856年6月19日出生于美国布鲁明顿,父亲是一个乡村医师,同时也经营着一家农场。哈伯德在塔夫茨大

爱在冰冠城塞!普崔希德教授的有爱一家恶搞改图 普崔希德

【爱在冰冠城塞!普崔希德教授的有爱一家——瘟疫工厂的温暖父子情】(以下是一篇脑补同人)遥远而冰冷的诺森德大陆,一处名为冰冠城塞的地方,有一位孤独的天才教授。教授专注于自己心爱的试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人愿意靠近这样

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夫人的传奇 陈纳德和飞虎队传奇

在抗战时期,有一支美国支援中国的空军,教“飞虎队”。这支队伍,在同日军的作战中,屡屡获胜,给中国的抗日给与了不小的帮助。而这支队伍很传奇,它的队长陈纳德也很传奇,巧的是,陈纳德的夫人也是以为传奇人物。她就是小陈纳德几十岁的陈香梅。

声明:《警界传奇崔存德(文/梅榛) 警界 西河 小说》为网友我是你马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