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元帅轶事 贺龙元帅电视剧

贺龙元帅轶事 1

红二方面军 2009-10-24 11:22:24 阅读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贺龙元帅轶事

贺龙元帅是共和国将帅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位,他出生在素称蛮荒之地的湘西,没有念过多少书,更没有读过任何军校,两把菜刀劈盐局,领导桑植起义、南昌起义,成为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贺龙元帅乐观豁达,为人幽默,有时甚至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天真可爱。这里,辑录几段元帅轶事,以见元帅风采。

虎胆贺龙

贺龙从小胆量就非常大,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头。7岁时,父亲在朋友面前夸他胆大,朋友不信,想试试他的胆量,吃饭时悄悄在饭桌下面开了一枪。刺耳的枪声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只有贺龙手不停筷,就像没听见一样。13岁时,贺龙跟着姐夫当骡子客赶马帮。贵州凯里是湘、黔、川、滇有名的骡马市场。贺龙天性爱马,有一次在市场上,看见一匹黄骠马雄壮异常,留恋得舍不得离开。卖马的云南人嘲笑他:“你一个小伢子看什么马?有本事骑上它跑一圈,这马白送给你。”那是一匹烈马,主人正是因为无法驾驭才要卖它。贺龙一听,来了劲,从汉子手里接过缰绳,纵身跳上马背,任骏马乱踢乱跳,就像粘在马背上一样,马市的人吓得大气都不敢喘。最后,烈马被降服了,云南汉子信守承诺,果真把马送给了贺龙,从此,少年英雄贺文常(贺龙的原名)的名声就在湘黔川滇边区流传开来。

1927年冬,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化名王国珍,隐蔽在上海霞飞路17号。当时,国民党悬赏十万大洋捉拿贺龙,上海到处都有通缉贺龙的布告和相片。贺龙却若无其事,仍然经常邀请中共秘密党员胡琴仙去看电影,进馆子吃饭,到照相馆照相。胡琴仙不敢出去,贺龙就笑她是“三请樊梨花,都不肯出寨”。

1933年,贺龙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时,有一次在永顺县城被敌人十多万兵力四面包围,最近的敌军离永顺县城只有几公里,枪声清晰可闻。贺龙却没事一般在猛洞河边钓鱼,敌军即将进城时他才慢吞吞地收拾钓具,带着警卫沿河离开。当天,敌军占领永顺县城。三天后,数万敌军跟踪追击到永顺十万坪时,被贺龙部队包了“饺子”,俘毙敌数千人,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十万坪大捷”。

贺龙巧施“空城计”

贺龙巧施“空城计”,大败向子云发生在1929年7月。当时贺龙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湘鄂西地区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1929年6月,贺龙利用桑(植)鹤(峰)联防“剿匪”指挥陈策勋与国民党军周朝武部在桑植互相倾轧之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与陈策勋团防队激战3小时,全歼陈部一个独立连后,成功解放桑植县城。桑植县是贺龙家乡所在地,1928年3月贺龙在桑植县城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可是由于敌人的强大,该县得得失失,几易其手,贺龙始终未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因此,桑植城的这次失而复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贺龙进城以后抓紧根据地的开辟工作,领导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建了中共桑植临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一时间,桑植城内红旗招展,穷人子弟纷纷参军,红军的影响空前扩大。

桑植城内的景象让“湘西王”陈渠珍坐不住了,他紧急召开“剿共”军事会议,妄图收复失地。谁曾想,由于贺龙领导的红军在湘西一带连战连捷,大大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陈渠珍的“剿共”军事会议开得一塌糊涂。他在会上连问数遍“谁敢讨伐贺龙”,竟无一人敢应。

正当陈渠珍垂头丧气之时,他手下第1警备军第3团团长向子云主动请缨:“军长不必多忧,想那贺龙早已今非昔比,兵不过千,枪不过百,有何难打!军长不必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子云我愿意提兵前往!”他拍着胸脯向陈渠珍表示要捉住“活龙”,消灭红军。向子云本是贺龙部下的旅长,自恃对贺龙及红军的情况比一般军阀头子有所了解,刚愎自用,一贯骄横,根本没把贺龙放在眼里。加上因为去长沙,没来得及参加陈渠珍的“剿共”军事会议,对会场上的气氛也没有深刻认识,所以,当他看到陈渠珍因为攻打贺龙一事焦头烂额,便主动请缨,想乘机立上一功。

在获得陈渠珍同意后,向子云开始调集自己驻扎在永顺的军队,准备对桑植发动进攻。贺龙得知旧部来犯的消息后,胸有成竹,从容自若。他专门写信给向子云,叫他“不必来攻,来则送枪而已”。贺龙的信使向子云气急败坏。7月初,他命令副团长周寒之率2个营的兵力作为先锋,正式进犯桑植城。由于当时有人提出贺龙军中有神兵,刀枪不入,向子云还专门让他的军队随军带上了鸡血、狗血等,以备破神兵之用,整个军队是奇形怪状,乌烟瘴气。

面对周寒之的来犯,贺龙与中共湘鄂西前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一面以主力埋伏于桑植城北八斗溪西北高地,一面以部分兵力与周寒之部接触,佯装失败,诱敌横渡澧水进入主力埋伏区。周寒之果真上当中伏,仓皇后撤,然而为时已晚,未来得及渡河,大部就歼,本人也当场毙命。先锋出师未捷却全团覆亡让向子云在军阀中颜面扫地。他决定亲率1000余人伙同桑植、大庸、慈利等地县团防与贺龙领导的红军决一死战。

为了彻底消灭这股顽敌,知己知彼的贺龙专门针对向子云傲慢骄横、狂妄自负的毛病,给他预备了一出“空城计”,准备“瓮中捉鳖”。他向红军指战员们指出:“向子云是我的旧部,很善于用一字长蛇阵,打仗有股子猛劲。他这次兵多将广,装备又好,我们不能与他硬拼。若不然,他损失三千人马,我们至少也要赔上两千,这样子打就太不划算喽!他不是要夺桑植县城吗?我们就让他攻进城来嘛!然后……”

计谋已定,贺龙根据桑植城的地形特点,命令红四军主力全部撤离桑植县城,埋伏在城北梅家山、八斗溪、白家冲一线,同时拆掉县城东、西、北三面城墙,烧毁城门,从而使向子云可以轻松入城,却不能轻松守城。为了切断敌人的退路,贺龙还专门布置谷志龙一部红军守在城南大山三百磴。贺龙的“空城计”是万事俱备,只等向子云来了。

由于贺龙摆下“空城计”,向子云这次行军可谓是所向披靡,一路无阻。他率领部队迅速渡过澧水,顺利向桑植县城前进。当他们到达桑植城,整个桑植城城门遭到烧毁,有些城墙也拆成了豁口,城里除了一些卖柴、卖菜、摆小摊的小商贩,没有红军的一兵一卒。向子云的警卫营长见状放不下心,他提醒向子云桑植是座空城,谨防中了贺龙的“空城计”。可是向子云根本没把警卫营长的话放在心上。他哈哈一笑,自负道:“你成了司马懿啦。当年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独自抚琴,左右安排两个琴童,还把城门打开,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是城内却没有什么人马,城外也没有伏兵。可惜司马懿优柔寡断不敢进城,贻误了战机。如今贺龙破坏了城门和城墙,分明是逃跑无疑,他哪里还敢再唱一出‘空城计’?”向子云迫不及待地吩咐手下向陈渠珍发电告捷,并命令部队开进城内准备张罗祝捷大会。

谁知好景不长。正当向子云沉浸在轻易攻克桑植城的喜悦之中,贺龙亲率主力部队,犹如神兵天降,从城北门猛烈冲杀进来。城后及城对面各高地上潜伏的红军也马上跟着杀进城来。向子云见情势不妙,才知中计,赶紧率部逃窜。他带领残兵从西门逃出,直奔城外的赤溪渡口,然而这里的渡船早已被潜伏的红军撑走。向子云的残兵败将一部分缴械投降,一部分溺毙水中,他本人也不得不抓着马尾巴泅水逃命。可惜天公不作美,由于上游暴雨,山洪下泄,河水格外的湍急,急浪滚滚,向子云被卷入水底,一命呜呼。贺龙巧施的桑植城“空城计”大获全胜。

施用“空城计”要求战斗指挥者必须知己知彼,有胆有谋。一出桑植城“空城计”将贺龙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贺龙的巧妙布置下,红军以伤亡仅数十人的代价,缴枪1000余支。敌部除逃逸100余人外,几乎全部被歼。这是红四军建军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震动了整个湘鄂西,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也在我军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智勇贺龙

贺龙虽然没有进过军校学习,却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磨炼成为卓越的军事家。在几十年的军事生涯中,他的战争指挥艺术可圈可点的地方随处可见。最能体现他以弱胜强的神勇和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的,当数长征中的乌蒙山大回旋。

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多个团“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企图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逐步压缩对红二、六军团的包围圈。数十万人对一万七千人,兵力和装备上的悬殊注定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贺龙指挥二、六军团欲北先东,计划是向贵州突围,却偏偏先从东南方向一举突破敌人防线,占领了辰溪、浦市、淑浦、新化、兰田和湘中著名的锡矿山,直接威胁长沙。同时还在湘中建立了抗日游击队、抗日大同盟、抗日义勇军等38支抗日武装,补充了3000余名新战士。蒋介石见围歼红军于龙山、永顺、桑植之间的计划破产,立即改变部署:以樊嵩甫纵队的4个师和李觉纵队的3个师为主,组成“追剿军”,由何键当总司令,“追剿”红二、六军团;陶广纵队3个师和郭汝栋纵队8个团开抵沉江西岸,负责堵截;汤恩伯纵队2个师防守长沙,妄想把红军消灭在澧水和资水之间。

根据这一情况,贺龙指挥红军向东急进,造成东渡资水的假象,把何键这十几万人引向东面。然后两次抢渡巫水,转兵贵州,把数路追兵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完成了贺龙长征中的第一次“神来之笔”。

红二、六军团到贵州后,蒋介石随即下令贵阳行营主任顾祝同指挥5个纵队进攻二、六军团,郭思演、孙渡两个纵队从东西两面防堵,川军杨森、李家钰沿长江布防,总兵力已达120个团,阻止红军北上。危急关头,贺龙指挥二、六军团进入乌蒙山区。

乌蒙山南北走向,平均海拔2000米,山高谷深,人烟稀少,气候恶劣,且瘴疫流行。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与敌周旋,困难是可以想见的。贺龙再次上演起声东击西的计策,率领红军一个劲向西北方向猛插。顾祝同误认为红军要过金沙江,于是命令万耀煌、樊嵩甫、郝梦龄3个纵队转向西北追击。贺龙看准这个机会,马上指挥二、六军团东向镇雄,希望从这里脱出敌人的包围。红军从西北突然东去,顾祝同以为红军被追得筋疲力尽,走投无路,开始瞎闯了,便命令尾追的3个纵队全部东进。当贺龙从敌人的两名逃兵中得知万耀煌亲率国民党军第十三师从章坝向镇雄追来时,当机立断,杀了个回马枪。他命令红六师十一、十二团到章坝迎敌,要求他们拉得猛,打得狠,把敌人打乱。“逃跑”的红军突然杀了回来,而且一下子冲进了万耀煌的司令部。敌军一下子就被打乱了,几乎失去了控制。万耀煌在溃乱中只身逃脱,免于一死。郝梦龄纵队拼命赶来援救,贺龙立即命令二、六军团向前急进,摆脱敌人。

就这样,贺龙指挥二、六军团在乌蒙山中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又向西北,拖着敌人辗转回旋,搞得顾祝同晕头转向,拖得万、樊、郝3个纵队疲惫不堪。就在此时,贺龙率部突然以迅猛的动作从郭汝栋和樊嵩甫两个纵队的接合部向西北方向跳出包围圈,兼程急进,在昭通、威宁之间,穿过孙渡的防线,直奔滇东。

贺龙要渡过金沙江北上的意图被敌人知道后,敌人集中了数十个团再次围追堵截。贺龙审时度势,指挥红军放弃从元谋渡过金沙江的计划,在蒋介石的3个纵队追到之前,佯攻昆明,吸引十多万滇军回防昆明。当围堵红军的滇军全部回防昆明后,红军突然调头,从石鼓、丽江安全渡过金沙江。蒋介石如梦方醒,急令军队匆匆忙忙赶到金沙江边,只看见红军留下的一条大幅标语:“来时接到宣威城,走时送到石鼓镇,费心,费心,请回,请回!”

福将贺龙

在人民军队里,人们都把贺龙元帅称为福将。他十多岁从军,打了几十年的仗,身经百战,除抗战时期有过一次毒气弹中毒外,没有受过一次伤。许多次生死关头,他都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南昌起义前夕,隐藏军中的国民党特务企图谋害贺龙,策划了一次士兵闹饷事件。贺龙前去解决,正当他站在台上讲话时,刺客在底下向他打了一枪。可能是被将军的神威所震慑,凶手心慌意乱,竟近在咫尺却一连几枪都没有打中。

1933年夏天,贺龙指挥红军被数万国民党军在大庸县中湖与兴隆交界的沸塔坡追上了,一场恶战不可避免。沸塔坡是个“鲤鱼脊”地形,中间一条脊岭岗,两面都是坡。当时红军已登上脊岭岗,若不打,就要下另一面的坡,那么,敌军从这面登上山冈之后就占据有利地形。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加上红军武器陈旧,弹药奇缺,硬拼的话,红军肯定要吃亏。情急之下,贺龙摆起了“疑兵阵”,他先将火线拉开,等敌人一到山下,步枪、机枪和仅有的几门迫击炮一起向正面的敌军开火。国民党军一见红军炮火如此猛烈,一时摸不着虚实,不敢乱动,架起机枪朝山上乱扫。打了一阵,贺龙吩咐红军战士满山烧起烟火,扎些稻草人迷惑敌人,之后则率红军队伍抽腿走了。就在红军撤退的时候,“嗖”地飞来一颗迫击炮弹,不偏不倚刚好落在贺龙面前。战士们全都大张着嘴巴,吓傻了。贺龙面不改色,大步跨上前,用脚将炮弹踏住,说:“伙计,你可千万别炸呀。”说来也怪,那枚冒着青烟的炸弹插在地上,青烟渐渐地消失,竟然没有爆炸。

情义贺龙

贺龙既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又有着平凡人的情怀,他对亲人、朋友、同志、下属可谓情深义重。

贺龙13岁便当骡子客,赶马帮讨生活。他人小,下驮子,铡草喂骡子都很不容易。有个叫张盛勤的骡子客,当时32岁,和贺龙结伴赶骡子,像兄长一样关照小贺龙。后来,贺龙不再干骡子客了,和张盛勤分手时,张大哥流着泪把十几吊钱塞进贺龙的手中:“常伢儿,我看你是个有大出息的,走吧,咱们后会有期。”

小贺龙感激地说:“张大哥,眼下我没有别的好报答,发个愿,愿你百岁不老。”

20年后,贺龙当上了国民革命军军长,专程去看望张骡客,离老远就喊张大哥。“张大哥,给你些骡子吧。现在我赶的骡子可多哩。”张骡客赶忙说:“不要不要,你的骡子多,有大用场。你当了军长,还来看我,这就是我的造化了。”贺龙说:“张大哥,么子军长?还不就是跟您赶骡子的常伢子?”贺龙给张骡客一些钱,张骡客也不要,说:“贺军长还记得你发过的愿吗?一定要送,我就要你发过的愿。”贺龙说:“记得记得,那好,愿你百岁不老。老天敢不随我愿,我就跟老天干!”

说来也巧,张骡客果然活了102岁,直到1980年7月病逝于桑植家中。

1950年2月25日,大西南刚解放,贺龙就想起了他开始革命时的战友刘达武。刘达武是云南人,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他追随贺龙,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在红二、六军团攻打石门的战斗中,被打断了双腿,长征后与贺龙失去了联系。大西南解放后,贺龙立即打听起刘达武的情况,当得知刘达武全身瘫痪,靠磨石为生时,他流下了眼泪,立即把刘达武的儿子刘冠群接到成都。

刘冠群来到贺龙家中时,贺龙拉住他的手,上上下下地打量:“像,鼻子眼睛都像你老子……你老子有饭吃吗?”

刘冠群伤感地小声说:“他负伤以后,回了云南大理,靠磨大理石过日子……”

贺龙慢慢把头仰起,问道:“该有70岁了吧?。”

“今年整70。”刘冠群小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田没地,没房没钱,老的老,小的小,只有靠两只手磨石头吃饭。”

“你马上发个电报!”贺龙将夹着雪茄的左手一扬,大声说,“要你老子到四川来。先到重庆,就在重庆等我!”

刘冠群垂下头,难过地摇一摇:“他来不了……他的两腿都残废了,一步也不能走……”

贺龙眼圈蓦地红了。“北伐的时候,我们打公安,打输了。部队在澧州两三个月,搞整顿。周逸群抓政治,你老子抓练兵。打宜昌,吴佩孚的兵比我们多,枪比我们好,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我们一个师就把宜昌拿下来了。那时候,贺锦斋是旅长,你老子是第一团的团长。”贺龙在会客室里缓缓踱步,吸一口烟,回忆着说:“你老子始终跟着我。可惜呀……石门一仗,你老子打残废了,贺锦斋打死了!他在汉口医伤,还帮着买枪买子弹。后来敌人‘围剿’,我们就没有办法和他联系了……”

后来,贺龙把成都革命大学校长李长路叫来,把刘冠群送进了学校。

此后,贺龙多次给刘冠群去信,关心他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多次给刘达武去信,并请十四军军长李成芳带去照片,带去关怀和问候。大理县县长也受托同李军长一道去慰问刘达武。1952年刘达武病逝,贺龙因公务繁忙,没能抽出时间去见见这位老战友,深以为憾。

湖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石邦智是苗族人,14岁参加红军,贺龙经常亲切地称他为“小苗子”。1950年,石邦智从部队转入地方工作,任湘西苗族自治州州长。每一次到北京开会,石邦智都要去看望贺老总,带上几块元帅爱吃的家乡腊肉。不管再忙,元帅都要抽出时间在家里接待他,亲切地说:“‘小苗子’,我记得你是永绥人(今湖南省花垣县)吧,行啊,现在是我的父母官了。”石邦智长征时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到抗日战争期间升班长、排长、连长,1949年时仅仅是一个团长。贺龙部下有千军万马,却对一名普通的苗族战士记忆如此深刻,接待如此周到,令人感动不已。

幽默贺龙

贺龙元帅性格率真豪爽,风趣幽默,有时甚至有点孩子气,即使是在失败面前,也保持着乐观态度。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隐蔽起来,周恩来找到他,说:“你的首级可值钱了,蒋介石悬赏十万大洋收买你的脑袋咧。”贺龙连连摇头:“掉价喽,掉价喽!起义前,蒋介石为了拉我,给我五百万现光洋外加一个汉阳兵工厂,还封了个武汉卫戍司令,我就是不跟他走。现在蒋介石怎么又那么小气了!”老红军石邦智回忆说,红二、六军团过草地到达甘肃岷县的哈达铺,一出大草地,贺龙就搞了一个孩子气的庆祝仪式:命令全体将士朝着大草地每人撒了泡尿!元帅善于演讲,他语言生动风趣,通俗易懂,鼓动性强,几句话下来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大部分官兵对红军改名,戴上青天白日帽徽不理解,抵触情绪很大,换装成了部队领导头痛的一件事。一二〇师在陕北的庄里镇举行了一次庄严的改编暨抗日誓师大会。朱德总司令、任弼时政委都到了。朱总司令主要讲了换装的必要性、抗日救国的道理,提出了一些要求,最后带领大家高呼抗日口号。任弼时讲了一会儿,也是重申换装的重要性,台下一万多名官兵鸦雀无声。接着,贺龙作了演讲,风格截然不同,他说:“10年前我们为什么丢开白帽子带红帽子,今天为什么收起红军的帽子戴上国民革命军的帽子?国民党的帽子我戴过,国民党的官服我穿过,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我痛恨它,不穿了!今天国难当头,为了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意带头穿上灰军服,戴上白帽徽。别看我们外表是白的,可心是红的,永远是红的!”最后,贺龙语出惊人:“只要是为了民族解放的事业,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话音一落,满场一片笑声,连一向严肃的朱老总和任弼时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就这样,一二〇师的全体官兵都高高兴兴地换了装。

贺龙爱好体育,自幼习武,战争年代只要有空就举举石锁。他尤其喜欢小孩子,一出门,孩子们都喜欢小尾巴似的跟着他。贺龙只要抓住一个孩子,就把这些十三四岁的小孩当石锁举,逗着要他们叫“爹爹”才肯放。他的部队有剧社,有球队。解放后,贺龙任国家体委主任,有一次,在全国武术比赛获奖代表座谈会上,贺龙和队员们切磋起了武艺。谈得兴起,他绾起衣袖,露出肌肉来,孩子气地对队员们说:“以前,我也是个武术爱好者,年轻时,我可以一拳打破一个大南瓜!”

贺龙元帅好动,爱闹,很少有安静的时候。调到北京工作后,他和陈毅、罗荣桓住一起,经常拉着两人一起聊。陈毅和贺龙性格相投,两人都爱笑爱闹,风趣幽默,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经常是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二十六届世乒赛是第一次在我国举办的世界性赛事。赛前,国家乒乓球队心理包袱很重。贺龙拉着陈毅去看望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为运动员减压。贺龙第一句话说:“今天,我们不是来向你们要奖杯,不是给你们增加包袱来的。”

“哈哈哈……”会场上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他接着说:“我们的乒乓球队从1953年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到现在,还不到9岁,是个‘红领巾’!一个9岁的娃娃,要把30多个国家包起来,把7个奖杯都当包袱背起来,是背不起的。身上没有‘杯子’,就可以放松打。7个杯子压在身上,就打不好。7个杯子你们都留下,人家远道而来,一个杯子也争不走,岂不扫兴?我们一个杯子也不要,准备别人全拿走……杯子不稀奇嘛,中国做得最好,你们要,自己可以多做几个。”

一席话,让大家更是乐不可支。这时,陈毅元帅站起来说:“贺老总说得对!有啥子‘包袱’嘛?你们打输了,我请你们吃饭!”

贺龙大笑:“打输了,陈老总请客。打赢了,我请你们吃饭。总之,都有饭吃。”

两位元帅一唱一和,引得屋子里又一次爆发出愉快的笑声。

贺龙元帅轶事 2

红二方面军 2009-10-24 11:25:20 阅读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贺龙扔草帽骗敌

自从红军开始长征以后,蒋介石就派出大批人马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也得到了蒋介石给予的同等“待遇”。蒋介石不仅派军队在后面追赶,而且还派出飞机从空中实施轰炸。

有一天,正是火热的天气,太阳一露头就晒得人如火烤一般。贺龙命令红军战士戴上草帽遮太阳,加速前进。
贺龙元帅轶事 贺龙元帅电视剧

不一会儿,敌机出现在红军头顶上,发现有红五星的草帽就轰炸。贺龙命令:“散开,进树林里隐蔽!”红军战士跑进树林中隐蔽起来,敌机没有了目标,在空中盘旋了几圈之后,很快就飞走了。贺龙集合部队继续前进。

通过这件事,贺龙就想:敌机在天上,我们在地面,他怎么知道我们是红军而不是国民党的军队呢?想来想去,他想到红军头上的那顶有“红五星”的草帽。草帽一戴,不仅目标大,而且那红五星是个明显的标记,这不明明告诉敌机:我们是红军,你快炸吧!想到这儿,一条利用草帽骗敌的妙计在贺龙的脑海里形成。

队伍翻过大山,来到了一片平地。贺龙下令:“同志们,摘下草帽,放在路上,继续前进!”战士们不理解:太阳越升越高,天气越来越热,而且这个地区说下雨就下雨,为什么要我们把惟一能遮阳避雨的草帽扔掉?但是,不理解归不理解,命令是要执行的,战士们很不情愿地摘下头上的草帽,并按贺龙要求放在路上。

贺龙看看天,又看看这些草帽,笑了笑,领着队伍继续前进了。

红军队伍走了没有多久,追赶贺龙的白军赶到了。白军军官催着士兵拼命赶路,士兵们一个个热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正在他们热得难受的时候,看见满地都是草帽,便争先恐后拾起来,开始用于扇风,继而往头上戴,由于草帽不够一人一顶,还发生了争抢。白军当官的以为这些草帽是贺龙率领的红军在狼狈逃窜中扔掉的,想不到是贺龙用的计,在制止其部下“别抢”的时候,自己也抢一顶戴在头上。

白军戴着草帽去追赶红军队伍。

敌人的飞机又出现在天上。

贺龙率领红军大摇大摆地走着,并没散开,也没有隐蔽。敌机在低空盘旋了几圈,大概发现了贺龙这支队伍,但是没有轰炸,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支队伍头上没有戴草帽,不是红军,不能随便轰炸。

敌机继续搜索,终于发现了一支戴着红五星草帽的队伍,降低高度一看,不错,正是“红军”,可这支队伍大不以为然。他们知道天上的飞机是自己的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因此非常高兴,有的甚至还摘下头上的草帽挥舞,以示向飞机致敬,仍然大摇大摆地走着。

可是,就在他们高兴的时候,几架敌机飞快地俯冲下来,炸弹一个接着一个地往下扔。

“轰!轰!轰!”炸弹在白军中开花,白军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没有挨炸的,边逃命边骂:“他妈的,狗日的,干么自己炸自己!”敌军当官的气急败坏,一边朝天放枪一边跳着骂道:“你他妈的混蛋,我要到蒋委员长那里去告你们!”

可是,对这些骂声,敌机驾驶员们是怎么也听不见的,他们还认为,这次完成了一次很好的飞行任务,炸了那么多“红军”,回去肯定有奖赏。

贺龙率领的红军战士,知道敌机把炸弹投到他们自己的队伍中,个个拍手称快,大家都佩服贺龙的妙计

贺龙在晋绥的三次恸哭

贺龙是铁骨铮铮的英雄,为革命全家七口人被国民党杀害,他没有落泪;贺龙是威震华夏的元帅,运筹帷幄,决战千里,闯枪林,冒弹雨,吃过千回苦,历尽万般难,他也没有落泪。可在创建和发展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曾三次极度悲痛,恸哭不已。

第一次,那是在1938年春,从2月到3月,历时45天的收复晋西北七城的战斗结束后,贺龙手执一份统计表,看着一二O师在10余次战斗中的伤亡数目:

三五八旅580人,三五九旅897人,宋支队47人,警六团39人,总计1563人。717团政委及6名营级干部英勇捐躯……

贺龙伤心地哭了,这些中国穷苦百姓的子弟,这些和自己生死战斗的将士,为革命,为抗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贺龙眼眶湿润,一滴滴浑浊的泪水从那深深垂下的脸庞滚落,他走出大门,走向山头。眼望着战士们挖着深深的土坑,背的背,抬的抬,抱的抱……把牺牲了的同志运来,并把一捆捆干草、玉米杆铺在坑底用脚踩实,然后,把烈士们的遗体一具具放在上面。

由于坑小人多,只好一个挤一个,一层压一层。牺牲的战士有的仅仅十几岁啊,有的还不知姓名。那情景,多揪人心啊!

战争,这就是战争。有危险,有死亡,有胜利,有眼泪。4月10日,毛泽东来电慰问:

9日电悉。努力奋战击破敌人整个进攻,取得伟大胜利,中央诸同志闻之,极为兴奋。伤亡颇大,补充整训极为必要。抗大受训干部,虽因各方需要调出颇多,然月底毕业时,当可分配一个可观数目补充你们。望巩固内部团结,加紧整理训练,争取新的胜利,配合友军,造成巩固的根据地,坚持华北抗战,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完成自己的战略任务。

贺龙看着毛泽东的电文,又看着远处烈士们的新坟,迈开沉重的步履,又投入了新的战斗。

第二次,是1946年4月9日,贺龙早晨起床以后,心情格外激动。因为这一天,参加重庆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王若飞、新近被国民党释放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夫妇及其子女、王若飞舅父黄齐生等,将由重庆乘机飞抵延安。吃过早饭,天下起了小雨,一会儿延安上空便烟雨蒙蒙。环列延水的山峰,都被云雾所笼罩。这阴沉的天气,更加剧了贺龙思盼战友归来的心情。他想,又要和这些老战友团聚了,特别是叶挺,从南昌起义以来,18年还未见过一面。而今,久别重逢,这是多么大的喜事啊!他嘱咐警卫员:“马上到机场,我要欢迎王若飞、叶挺将军归来!”

贺龙急匆匆赶到机场,随即其他中央领导也抵机场迎候。

雨一直下个不停,宝塔山完全被雨幔遮盖。候迎的人们都站在雨中,翘首仰望空中,盼着那满载王若飞等人的飞机到来。但是,人们失望了。到了傍晚,飞机还没影儿。人们在议论,在传言,在猜疑……

10日一大早,贺龙就急忙赶到机场。他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起,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一架飞机,当贺龙和大家急切地迎上前时,机上下来的不是大家迎候之人。

此时,党中央所有的领导人都很焦急,立即发出命令,让各个根据地寻找飞机的下落。贺龙的心情时而惊疑,时而惶惶不安。到了11日晚,晋绥军区发来电报,报告了飞机在黑茶山失事以及王若飞、叶挺等同志全部遇难的情况。噩耗传出,像是霹雳在贺龙的心头震响,他的心一阵颤抖,随之,热泪夺眶而出。

为了隆重悼念这些革命同志,中共中央与延安各界组成了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贺龙等26人的治丧委员会。4月21日,延安各界3万人追悼公葬死难烈士,贺龙作为陪祭人之一,他眼望战友亡灵,悲声大恸。他用泪水写下了哀祭战友的悼文。他哭着写道:

我决不是只为了朋友情而伤感,也不是为了一般柔情而痛哭。20年来甘苦与共,一条战线上的同志,牺牲可不少呀!若飞等同志遇难,触发着我多年来隐忍的一腔悲哀。我不仅仅是为着几个战友而痛哭,而是想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丧失了几多英勇有为的斗士、披肝沥胆的伟大爱国者。他们的死,给我们党的损失太大,这不能不使我们极度伤心。他们的死是为着团结,为着和平,为着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为着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他们是为着这个不朽的人民事业奔走呼号,鞠躬尽瘁而死的。若不是中国反动派无耻地处处耍手段,事事搞阴谋,逼得他们不顾一切艰险,飞来飞去,哪里会有这样意外的惨事?……我们决不能让若飞等同志白白死去而没有代价。我们的同志,要无情地消灭那些阻挠中国历史前进的坏蛋,扫除民主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四八”烈士的忠骨安葬在机场附近靠公路的地方,贺龙在延安的那几年,每年都要去烈士墓地祭扫,以表达战友的怀念之情。

第三次,那是在1946年7月21日,这一天贺龙正在主持召开晋绥高级干部会议,当传来关向应病逝的消息后,贺龙难以控制极度悲哀的感情,失声痛哭,整个会场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关向应和贺龙有着非同一般的友情。他俩是我军高级将领中一对很好的搭档。贺龙叱咤疆场,勇武善战,但疏于笔墨,是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将领。而关向应则算是我军高级将领中的饱学之士。青少年时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普兰店公学堂,而且在18岁时又考上了大连伏见台公学堂的商业科。日后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他仍未中断读书。20年代末,又受我党委派,入苏联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深造。回国后将马列主义理论用于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很快就成为了我党的一名优秀的高级政工干部。

1931年岁末,受中共中央委派,关向应在湘鄂西根据地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委员、湘鄂西军委分会主席团委员和红三军政委,从此与贺龙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两人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这一组合,竟成了同生死、共患难并一起渡过漫长岁月的开端。

1934年10月,红三军与任弼时、王震等人率领的红六方面军会师,组成了红二军团(日后的红二方面军),关向应担任军团副政委。以后到甘孜,关向应与贺龙、任弼时、徐向前等人一起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当时,张国焘利用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权,对红二方面军软硬兼施,妄图将这支部队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当张国焘派人送来“干部必读”的小册子时,关向应立即通知全部封存,不准在红二方面军部队中传达。

为了维护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统一领导,推动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关向应和贺龙不顾个人安危,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命令,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作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不久,关向应来到保安。在欢迎大会上,毛泽东走上前去,同关向应等人紧紧拥抱。关向应平日不显山露水,但大事面前头脑清楚,毛泽东为拥有这样优秀的政工干部感到由衷的欣慰。

毛泽东欣慰,贺龙更是兴奋,他自从与关向应搭班子后,关系一直很融洽。平日里,关向应教育部队官兵与地方党取得联系,并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贺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知道自己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关向应政委在中间所起着巨大的作用。贺龙对关向应十分尊敬,他要求他的部下对政委不能有丝毫的怠慢。

关向应是个极明事理的人。贺龙为人豪爽,性格刚烈,是我军难得的将才。为此,军事上并不外行的关向应却极少干预贺龙的指挥。每当制订计划,方案研究完毕,关向应便默默地退到一边,踏踏实实地做起了协调、辅助工作。祝捷的报喜声中,很少有人能见到关向应。

抗战爆发以后,关向应和贺龙率领一二O师挺进晋西北,后又转战冀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贺龙和关向应在战斗中结成的革命友谊,被人们称赞为团结的楷模。人们给他们写信或是他们自己签字,常常写作“贺关”。李井泉曾经生动地比喻说:“贺关”是我们一面旗帜上的两个名字,正如我们党旗上的镰刀斧头一样。可是,在1940年冬,一二O师刚从冀中返回晋西北不久,长年征战的关向应终于被病魔击倒,肺病使他吐血不止。党中央和毛泽东得知此事后,立即决定让其回延安养病。而贺龙更关心政委的病情,得知关向应要去延安时,专程从前线策马返回军区医院,亲自为关向应送行。

1941年初,关向应病情稍有好转,便又返回了前线。此刻晋西北正是危难之际。关向应回来后,又没日没夜地投入了工作。不久,他再次吐血不止。在贺龙和党中央的再三催促下,关向应才不得不重返陕北,从此,便再没能从病榻上起来。1946年7月21日,关向应终于闭上了他那痛苦而流泪的双眼。在他停止呼吸的前5分钟,他还说,不要紧,我还会活下去。他一直是怀着活的信念挺到了最后。一个曾与贺龙、刘伯承、聂荣臻、陈毅等八路军和新四军将领齐名的高级干部,戎马转战一生,终于在抗战胜利后与世长辞。

8月1日,晋绥分局隆重举行追悼大会。灵堂设在兴县城内。四面八方的群众一万余人,冒着炎天酷暑,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结队来到庄严肃穆的灵堂,默默地向关向应政委告别。追悼大会的会场设在西关外。这一天,烈日当空,边区一级的所有机关干部,驻守兴县的部队将士们都来到会场,岚县、神府等地也派来代表。兴县完小300多名小学生,最小的才6岁,也和大人一样,满含悲痛,悼念关向应政委。贺龙在大会上致悼词,他声泪俱下,泣不成声。整个会场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

是夜,他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哭向应》的祭文。他写道:

“一生中最真挚的战侣,你先我而逝了,辞去了你亲手抚养的部队,辞去了千百万人民,还辞去了你的难友——‘云卿’。

整整15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出生入死。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在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得何时不在一起,何战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是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

你的革命的一生——出身于纯正的无产阶级,参加团参加党,直到成为团、党最完备的一个领导人,你在牢狱中、战场上,艰苦备尝,顽强对敌,从没有计较过个人,你掌握着毛主席的思想与作风,高度的原则,诚挚的精神,严己宽人。

你死了,悲痛了千万人的心,我要把悲痛变成力量,我要永远以我的心血,实现你临床恳切深谈的遗言,革命完全胜利之日,就是你含笑九泉之时!“

写罢,贺龙掷笔于案,放声大哭。此时,解放战争的序幕刚刚拉开,党失去了如此好的干部,一二O师失去了人人爱戴的好政委,贺龙失去了生死相交的好战友,这无法补偿的巨大损失,怎能不引起他巨大的悲痛?

翌日,贺龙擦干了泪水,投入了伟大的解放战争之中。

贺龙元帅轶事 3

红二方面军 2009-10-24 11:28:03 阅读14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钓鱼高手贺龙

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在党中央的指挥下离开甘孜,进入川西北,准备通过几百公里的荒芜草地,前往甘肃南部哈达铺一带。贺龙亲率红三十二军,担负断后和总的收容任务。

这次进军,贺龙和三十二军一开始就处在饥馑之中,因为他们在地旷人稀的康藏高原已经行军作战了两个月,沿途筹集到的数量不多的青稞基本上消耗殆尽。饥饿、寒冷,缺氧,加上时雨时雪的恶劣环境,使许多棒小伙子病倒了、牺牲了,部队减员很厉害。有些同志走着走着,身子一歪就再也爬不起来。看到大批干部战士凄惨死去,贺龙心如刀绞。为了使部队渡过难关,他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炒面分给这个一茶缸,支援那个一小碗。

洪湖出来的警卫连长朱声达胸部负了重伤,口粮又吃光了,奄奄一息。贺龙亲自把炒面用水和了,一口一口地喂给朱声达吃。朱声达流着眼泪,断断续续地说;“老总,你吃吧,你也该顾顾自己啦。”在贺龙的带动下,军团直属队的干部战士把本来就不够的粮食慷慨捐献出来,支援前卫部队,留给后卫部队,不顾死亡已经严重威胁着自己。

为了使部队渡过难关,贺龙和大家一起挖野菜、掘草根。为了防止指战员在吃野菜时中毒,他指示各部队成立“党团员试吃组”,并且带头参加。当野菜和能吃的草都很难以找到时,他又号召大家寻找前面部队丢下的马骨头和牛皮,并且亲自教他们煮皮带和皮鞋的方法。

同时,贺龙还号召大家到河沟、水塘里抓鱼,抓青蛙,抓草地上的蚂蚱。他说:“同志们,只要能吃的东西都要抓来吃,不好吃也要吃,要革命就得吃嘛!”一路上,凡是遇到河沟水塘,他都带头去钓鱼。

早在湘鄂西的时候,他就学会了钓鱼,并且成为红军里有名的钓鱼能手,塘里有没有鱼有什么鱼他站在岸边望上几眼就能料得差不多。他的马背上经常挂着鱼。他钓的鱼从来都是和官兵一起“分享”。有一次,他一大清早就出去钓鱼,夕阳西下才“收兵回营”,钓的鱼装了半个口袋,足有一二十公斤重。回到宿营地,他把口袋交给司务长,再三嘱咐说:“同志们已经好久没吃过饱饭了,把这些鱼全部煮了,让大家在草地吃上一个‘饱汤’吧!”司务长拿出大锅,烧了满满一大锅鲜鱼野菜汤。开饭时,贺龙走过来,拿着汤勺,向早已围了一圈的军团指挥部工作人员说:“同志们!今天会餐喝鱼汤!不分官兵,每人一茶缸,多余的留给伤病员。”说完,贺龙亲自掌勺为大家分鱼汤,从政委关向应开始,到通信员、警卫员、炊事员,每人都分了一茶缸后才给自己舀了一茶缸。他同大家一起席地而坐,一边吃一边乐呵呵地说:“味道还真是鲜哩!要是再放点盐进去,我看汉口城里的‘三鲜汤’也没有这汤味道好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为了给同志们寻找“粮食”,贺龙有一次外出钓鱼险些遇到危险。当时他带着警卫员走得很远,正钓得入神,忽听背后响起了枪声,回头一看,几十个藏族反动武装的骑兵从不远处一个草梁子上冲了下来,一边打枪一边“噢嗬、噢嗬”地喊叫,眼看就要冲到跟前了。几个警卫员迎了上去,噼噼啪啪双方对射起来,子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贺龙却毫不在意地继续钓鱼,因为他从子弹飞来的声音里听出危险性不大,直到又钓起一条尺把长的鱼,才放下鱼竿说“我去看看”。而这时藏族骑兵吃了警卫员的“硬家伙”已经调头向后转了。

贺龙营救刘愿庵

一九二三年,正当四川军阀混战的时候,贺龙将军驻防丰都、涪陵一带,得以结识具有进步思想的丰都县知事刘愿庵。贺龙将军与他情投意和,不仅支持他治理县政,而且在关键时刻援救了他。他俩在丰都的这一段经历,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成了他俩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刘愿庵得到贺龙援救后,就放弃仕途,在成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中共成都特支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书记等职,一九二八年出席中共“六大”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一九三0年不幸被捕,壮烈牺牲。贺龙将军与刘愿庵分手后,则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后升师长,以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的创始人之一。

(一)

刘愿庵,原名刘侗,祖籍陕西咸阳。曾随父去南昌就读于大同中学。辛亥革命后,他到四川乐山电报局作工人。一九一九年,他经人介绍到万县军阀卢锡卿部当参谋,以后又去川军杨春芳部作秘书。一九二二年秋他被杨委派为丰都县知事,当时他只有二十八岁。由于他过去经常接触工农群众和士兵,深感人间的不平,在“五四”运动中又深受爱国民主思想的熏陶,所以他就任丰都县知事时,一反过去的官僚作风,为民作主。他一到县城,就先了解民情,清理冤狱,废除苛捐杂税。他平时布衣草鞋,生活俭朴,严词拒绝馈赠、说情,县人都称道他“年少多才,人不敢与私语”。一九二三年春,杨森由宜昌入川攻重庆,刘愿庵留军守城,即由独立旅旅长贺龙驻丰。

(二)

贺龙将军当时也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对军阀混战很不以为然,常说“神仙打仗,凡人遭殃”,因而他治军很严,不准部队侵扰百姓。他到丰都后,结识了刘愿庵这位年轻的知事,在多次接触中,他感到刘愿庵办事公道,不徇私情、思想进步、作风民主,因此大力支持刘愿庵的惠民施政方针。

这年的三月,刘愿庵接到许多县人对许春樵的控告,经多方调查,许春樵是树人地区的团总,依仗他的儿子在外作官,于是在树人、十直、开峰一带作恶称霸,民愤极大。刘愿庵将实情告诉贺龙将军后,于清查户口时将许逮捕,审明罪行,由贺龙部的赵营长将许春樵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这一举动,尤如石破惊天,土豪劣绅无不惊恐,老百姓则拍手称快。树人地区的老百姓数百人敲锣打鼓,步行四十余华里到县城放鞭炮,给刘知事和赵营长分别送了“德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5322.html

更多阅读

陈毅元帅与马陵山三仙洞 陈毅元帅电视剧1集

方寸之间:(邮票故事)陈毅元帅与马陵山三仙洞我国邮票发行部门于1991年8月26日发行了一套两枚《陈毅同志诞生九十周年》的纪念邮票,邮票的图案分别为陈毅元帅的肖像及他那篇著名的《青松》诗篇(附图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

英雄美人:贺龙和五位妻子的传奇人生

·贺龙和薛明恋爱婚姻的过程几乎是所有夫人的“爱情模板”。贺龙一生中有着许许多多传奇的故事,毛泽东曾经称赞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一个人带出了一个军”,成为共和国开国元帅。在这里我们盘点一下这位元帅的几次传奇婚姻和他的子女

声明:《贺龙元帅轶事 贺龙元帅电视剧》为网友盃揂濕皛扆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