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 湖北足球网



【湖北简介】

【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

【湖北气候】

【自然资源】

【人口宗教】

【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湖北教育】

【旅游资源】

【湖北购物】

【湖北美食】

【湖北名人】

【行政区划】

【历届领导】

【湖北教育】

【旅游资源】

【湖北购物】

【湖北美食】

【湖北名人】

【行政区划】

【历届领导】

【湖北简介】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因处于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介于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4%,居全国第16位。截至2006年底,湖北省总人口为6,050万人。全省设有武汉(副省级城市)、黄石、十堰、荆州、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黄冈、咸宁、随州12个地级市,仙桃、天门、潜江3个省直管县级市,1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1个神农架林区;市辖区(县级)35个,市辖县(市)63个,其中22个县级市,39个县,2个自治县。省会武汉市。

【历史沿革】

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县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宜昌、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举起了辛亥革命的大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北人民为了自由和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北伐战争、黄麻起义、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以及将军县——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上都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1947年后,刘邓大军南下,相继在鄂北、豫南一带建立江汉、桐柏和豫南行政公署。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历史年表

新石器文化遗存、夏商周--湖北

(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1年)

约公元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为樊国。罗泌《路史·国名纪》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

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为古三苗之地。

公元前1600——前1046年,殷商时为鄂国。《史记 殷本纪》载:“纣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沙窝陈林寨、燕矶侧船地、七窑山及太和梅家祠等地遗址出土商代青铜觚、爵和陶器,其中青铜器大都有氏族铭文及族徽。

公元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扬越,至鄂。封中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熊咢铸“夜雨楚公钟”(宋政和三年出土)。有汀祖官山、新庙楼塘、华容码头、沼山金老坟、葛店平顶山、段店城子山、涂镇金盆地、公友龟山等西周至东周遗址。

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始铸铜镜。子皙与鄂地越人泛舟于鄂渚,有越人歌谣流传。灵王时,子皙为楚之令尹。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吴,旧传县东三里有接渡石。泽林申映湾传为申包胥故里。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为鄂邑。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颁发“鄂君启金节”(安徽寿县出土),鄂邑水陆商队货运楚国各地。

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九章·涉江》云:“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西山有屈原“望楚亭”。

公元前223年(楚负刍五年),秦攻楚,俘楚王,秦王嬴政从汉水至鄂渚樊口,废负刍为庶人。楚亡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湖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其领域西北界长江、东抵江西、南接湖南。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汉为鄂县,属江夏郡。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荆王刘贾于沼山大战淮南王英布,战死,刘邦为其立荆王庙。

[ 本帖最后由 航空货代小陈 于 2009-4-22 17:06 编辑 ] 评论(113)

1131/812345678??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魏、蜀、吴三国鼎立势成。

公元209年(汉建安十四年),孙权与周瑜、鲁肃、张昭于城东虎头山商议建都大计,闻凤鸣,遂筑凤凰台。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孙权在樊口设樊山戍。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等六县。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筑吴王城。次年铸数千铜釜。

公元224年(吴黄武三年),佛门名士支谦与印度僧人维祗难、竺律炎居武昌,共译《法句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江南始传佛教。



(黄鹤楼)

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孙权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后出土有孙权之侄铭文弩机、侄孙“孙将军门楼”。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朱应著《扶南异物志》,康泰著《吴时外国传》。

公元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在南郊筑坛祭天。传有黄龙蟠于江心矶上积日方去,遂改元黄龙。由建业迁富户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万。于西山建避暑宫、读书堂。颁屯田令,鼓励垦荒。武昌为全国四大铸镜中心之一,有“铜镜之乡”美誉。九月迁都建业,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为吴陪都。

公元238年(吴赤乌元年),传武昌麒麟现。

公元265年(吴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不愿意离建业者编唱“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童谣,樊口鳊鱼始名“武昌鱼”。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

公元271年(吴建衡三年),吴监池司马孟宗卒。宗居武昌,事母至孝,民间流传“孟宗哭竹冬生笋”故事。

两晋南北朝(公元280——581年)--湖北

公元280年(吴天纪四年西晋太康元年),三月龙骧将军王濬率巴蜀之军克武昌,进逼建业,吴亡,三国归晋。分武昌县复置鄂县。武昌仍为郡治,属荆州。

公元291年(西晋元康元年),武昌郡属江州。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陶侃任武昌太守,于城东辟“夷市”,开集贸;城西植“官柳”。西山东麓建陶侃读书堂,堂前有“陶公井”。后出土“侃”字印。

公元322年(东晋永昌元年),荆州刺史王敦镇守武昌,两年后杀郭璞于南冈,叛晋。温峤、庾亮讨伐王敦。东晋咸和元年,温峤守武昌。咸和三年,温峤、庾亮推陶侃为盟主,率武昌兵攻建康平苏峻、祖约叛军。

公元334年(东晋咸和九年),陶侃卒于樊口。庾亮接任江荆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武昌。世称南楼为庾亮楼。

公元307——312年(东晋永嘉年间),葛洪驻足武昌,结庐炼丹,养生修道。葛山、洪港、葛店及神山乡、洪道乡因其得名。有葛山石洞、洗药池、琴床石、葛店斗牛观、白鹿矶等遗迹。

公元381年(东晋太元六年),高僧慧远挂锡寒溪,于吴王避暑宫故基建寺,倡“净土宗”。清同治三年,湖广总督官文重修此寺,更名“古灵泉寺”。

公元420年(东晋元熙二年),车胤卒,葬燕矶车湖。胤幼贫勤学,囊萤照读,传千古佳话,后封临湘侯。植物学家、武昌人戴凯之著中国第一部《竹谱》。

公元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三县属郢州,州治设夏口。

公元532年(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设武昌。

公元546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邵陵王萧纶于樊山建无相寺。

公元551年(南朝梁大宝二年),湘东王萧绎派王僧辩、陈霸先率军平侯景之乱,大败侯景于芦洲。

公元557年(南朝陈永定元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三县。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湖北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鄂、西陵二县归武昌县,置武昌郡,改郢州为鄂州,武昌县隶属鄂州。

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于白雉山炼铜铸钱,开鄂邑铸铜币之端。

公元605年(隋大业元年),县令羲仕暄在葛店白浒镇筑城塘城。又筑武昌县城。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

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废城塘县仍并入武昌县。

公元755年(唐天宝14年),韩仲卿(韩愈之父) 任武昌县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李白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李白来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参谋,登南楼作《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诗。孟浩然、刘长卿、常建、岑参、钱起、卢纶游历武昌,留诗甚多。

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元结辞官隐居武昌,自号“漫郎”,撰《退谷铭》、《抔湖铭》、《广宴亭记》等。

公元765年(唐永泰元年),名士裴鶠于小北门外江边建亭,书法家李阳冰以篆书题名“怡亭”并序,裴虬拟铭文,李莒以八分体书铭刻于崖,世称“三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842年(唐会昌二年),杜牧任黄州刺史,游武昌作《南楼夜》、《悲吴王城》等诗。

公元900——960年(唐末至五代),武昌陶瓷工艺发达,今梁子岛有瓦窑澥遗址。

宋元(公元960——1368年)--湖北

公元1080年(宋元丰三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常泛舟南来,游憩于樊口、西山。写有《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樊山记》、《菩萨泉铭并序》等。苏辙有《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记》诗文。元祐元年,苏轼于汴京作《武昌西山诗》,苏辙、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三十余名士唱和。西山寺“东坡饼”为江南名点。

公元1078——1085年(宋元丰年间),潘鲠居樊口开酒肆,史称“潘生酒”。诗人潘大临从苏黄游,有“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句传世。

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秋,黄庭坚重游西山,写有《松风阁》诗(原件为书法史珍品,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张耒、秦观、范成大、王十朋等游武昌,留有诗作。

公元1102——1106年(宋崇宁年间),奖劝农桑,武昌人口比唐时倍增。

明清(公元1368——1911年)--湖北

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朱元璋游太和清峰寺,御书“清峰古刹”匾额。

公元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县谌谦建文星塔,次年在凤凰台建凤台书院。乾隆年间书院重修,更名“古凤鸣寺”。

公元1570年(明隆庆四年),知县李有朋建凤凰塔。

公元1571年(明隆庆五年),抗倭名将、武昌人熊桴卒。西山有“伏虎楼”遗址。

公元1573年(明万历元年),始建武昌石城。

公元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武昌人孟登任云南知州,后归隐西山,建积烟楼、冷光亭,著有《吴游草》、《诗经匡说》、《史讽韵语》。

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三月地震,绵亘地动二千余里。

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马迹乡李华率农民起义。

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城。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武昌人邬明昌辞钱塘令归隐峒山,峒山有“邬进士墓”。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李自成与清军战于武昌。

公元1666年(清康熙五年),知县熊登重修文星塔、松风阁、庾亮楼;始纂修《武昌县志》。

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葛店白浒镇创办全县第一家铸造作坊。

公元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长岭人张裕钊考授内阁中书,历任武昌勺庭、江宁凤池、保定莲池、襄阳鹿门等书院主讲。其书法衍为宗派,并传入日本。著有《濂亭文集》。

公元1852年(清咸丰二年),彭大士、柯一贵、王安德等聚众于灵溪、马迹山区反清,号称“三十六王”,与太平军相呼应。

公元1862年(清同治元年),葛店人范鸣和任内阁中书,曾为太子侍读,帝赐御书“门生天子”匾额。著有《澹灾蠡述》。

公元1870年(清同治九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重修西山九曲亭。

公元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知县宗景藩捐俸银购回桑苗,倡导植桑养蚕织绸,人称“宗公桑”、“宗公绸”。

公元1878年(清光绪四年),兵部尚书彭玉麟考察樊湖,提出修堤建闸、江湖分治方案。西山有其梅花石刻。

公元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武昌人黄大华著《东汉皇子王世系表》等十多种历史分类详表,被世界书局刊入《二十五史补编》。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废书院,办学堂,改寿昌书院为武昌高等小学。

公元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创办武昌邮政局和金牛、葛店支局。太和人朱子春、朱梦春、朱茂春“同胞三进士”传为佳话。

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意大利神甫来武昌,建城关天主堂。

公元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兴办寒溪学堂,民国元年改名寒溪中学。泽林人程清泉创制轧花机和人力纺织机,在全国工业机械促进会上获银质奖。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成立县商会。

中华民国(公元1911——1949年)--湖北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彭楚藩等三烈士英勇就义。吴兆麟被推举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后授陆军上将)。胡廷佐、胡廷翼、马荣、徐达明、程正瀛、周德胜、余品龙等八十余名鄂州籍志士参加进攻督署和阳夏之战,功勋卓著。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武昌县改名寿昌县,属武汉黄德道。熊晋槐创办小轮公司,首辟汉口至葛店航线。

公元1914年(民国三年),寿昌县改名鄂城县,属鄂东道。

公元1919年(民国八年),王遇甲组建第一家官商企业鄂城铁矿有限公司。

公元1920年(民国九年)夏,段店人刘伯垂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回湖北创建中共武汉支部。

公元1922年(民国十一年)。吴兆麟督修樊口大堤和民信闸、民生闸。

公元1924年(民国十三年),设立烟酒事务局。如意斋石印馆开业。

公元1926年(民国十五年),中共鄂城县特别支部、国民党鄂城县党部分别成立。
走进湖北 湖北足球网

公元1927年(民国十六年),城关集会庆祝北伐胜利。贺龙所率国民革命军移驻鄂城,并整编独立第十五师。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县妇女协会、共青团鄂城县委会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葛店人范鸿劼与李大钊在北京英勇就义。叶挺率第二十四师追剿叛军夏斗寅部师次鄂城。

公元1928年(民国十七年),葛店人张金保当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开设鄂城电报支局。

公元1929年(民国十八年),张南生创办震寰电灯公司。

公元1930年(民国十九年),彭德怀率工农红军进入鄂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

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8月长江水位26.1米,粑铺大堤溃口。

公元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盛浩如组织农民运动被国民党杀害于长岭。陈扶生开办震亚机器米厂。

公元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武汉至鄂城电话线架通,设立鄂城电话局、葛店电话所。武汉至鄂城公路建成通车。城关首映无声电影。

公元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8月28日,日军飞机四次轰炸鄂城。国民政府军第五十五师率民众浴血奋战。 10月23日,鄂城沦陷。王水、况公仆、王苏等组建梁湖抗日游击队。

公元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日军进犯梁子,造成高桥惨案。

公元1941年(民国三十年),中共鄂南中心县委遭日伪袭击,造成葛店夏家榜惨案。新四军鄂南独立第五团成立,抗日锄奸,开展游击战争。

公元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新四军五师挺进鄂南,会战谈家桥。日伪军下乡扫荡,制造郭家垱惨案。中共建立以麻羊垴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根据地。

公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359旅南下支队挺进鄂南。张体学指挥月山战斗,歼灭顽匪马钦武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全城欢庆胜利。

[ 本帖最后由 航空货代小陈 于 2009-4-18 11:10 编辑 ]

航空货代小陈  

2009-4-11 13:16

【自然地理】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湖北气候】

湖北省地理位置为北纬29°05′~33°20′、东经108°21′~116°07′之间,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自然资源】

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 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 乌桕、漆树、 核桃、板栗和果树等。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人口宗教】

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2006年底,湖北省总人口(指户籍人口及外省流入长期居住湖北省的人口)为6,050万人,常住人口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5, 693万人。总人口与2005年相比,增加19万人,增长速度为0.32%,与1990—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 0.63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 135.1万人,女性人口为2 914.9万人。全省平均每户人数为3.37人,人口密度为325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为9.08‰,人口死亡率为5.95‰,自然增长率为 3.13‰,与2005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出生率上升0.3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上升0.08个千分点,但仍稳定在较低水平。全省5,693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49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99.5万人,占总人口的56.2%。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75%和40.22%相比,分别上升了15.05和3.58个百分点。

全省17个市、州(含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武汉市:818.8 万人,其次是黄冈市:728.9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神农架林区:7.9万人。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族。

湖北省宗教基本情况:

湖北省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省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全。全省有7个省级爱国宗教组织,即省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有35个市、州、县成立了爱国宗教组织。全省正式开放宗教活动场所1744处。

【交通运输】

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枢纽。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相交于武汉市,京九铁路有一条联络线与武汉相连,使武汉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

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与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铁路干线四通八达。京广线是中国铁路运输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纵贯省境东部,过境物资运输量远大于省内物资装卸量。199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1673公里,其中复线占1/4以上。横穿鄂西北山区的襄渝线中的襄樊-达县段是中国第3条电气化铁路。

公路分布不平衡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十五”期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长江、汉江大桥10座,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00公里,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1%,实现省会武汉到各市通达高速公路,市州到县(市)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公路建设以“六路六桥”为主,完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完成长江大桥6座,同时完成一、二级公路4609公里。

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迅速。武汉市是中国航空运输中心之一。武汉天河机场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航空港,设计为4E级国家一级民用兼国际备降机场,是全国十大机场之一。空中航线共107条。省内有航线通往沙市、宜昌和恩施,省外有航线通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

航空:湖北省的武汉、荆州、宜昌、襄樊、恩施、老河口都有民用机场,其中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开辟有多条国内和国际航线。



铁路:湖北境内的铁路线有京广线、京九线,襄渝线、汉丹线、焦枝线、枝柳线及武大线等等,省会武汉有直达省内各地的列车,此外还有直达北京、郑州、天津、洛阳、重庆、西安、昆明、贵阳、长沙、柳州、广州、南昌、石家庄等市。



公路:湖北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公路网,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公路四通八达,可一直延伸到深山之中,同时也将铁路和水路运输连接起来。湖北省内正在建设多条高速公路,目前已经建成通车的有从黄梅县到黄石的黄黄高速公路和黄石至武汉的武黄高速公路和从武汉经荆州至宜昌的汉宜高速公路。其他还有武汉—襄樊—十堰、武汉—信阳(河南)、荆州—荆门—襄樊、宜昌—利川、武汉—赤壁,武汉一英山等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

水运:湖北省境内的长江总长达1000多公里,因而湖北省的长江航运是非常发达的,上至重庆,下至上海都有客轮可达,沿途串起了许多个省市。近年来,由于航空、铁路和公路客运的发展,水路客运渐渐冷清起来,但春运期节,水运还是一个主要的交通载体。

【经济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了武钢、大冶铁矿、荆襄磷矿、应城石膏矿等大型矿山基地。19世纪 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

目前湖北已形成十堰—襄樊—武汉规模和实力蔚为壮观的汽车工业走廊,汽车生产已形成重中轻相结合,改装车与零配件配套的系列,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十堰市是19 世纪70年代初兴建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之一,有“汽车城”之称。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神龙汽车公司九十年代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辆,神龙富康轿车将逐步形成30万辆的生产能力。

全省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发展迅速,新建有汉江、丹江口、堵河、黄龙滩及白莲河、陆水、富水等大中型水电站。同时,在武汉、荆门、黄石等地新建了火电站。80年代初兴建了中国目前最大的葛洲坝水电站。当今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斗坪,1997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电站共安装26台70万千瓦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

纺织工业包括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以棉纺织工业为主,是省内轻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主要分布于武汉、宜昌、黄石、襄樊、沙市等地,其中武汉是省内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纺织工业产值约占全省的一半,也是中国著名的棉纺织中心之一,纺织品畅销国内外。

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省可稳定达到年产粮食2400万吨,棉花50万吨,油料175万吨,出栏肉猪2500万头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经过50多年的建设,湖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巨大发展。2007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9150.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是1979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2008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1330.38亿元,成为全国13个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省(市)之一。

农业

全省各地始终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粮食生产基本稳定。2001年粮食总产量2138.49万吨。棉花总产量为37.35万吨,比上年增产 6.92万吨,增长22.7%。油料产量达279.1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产11.58万吨。糖料产量114.17万吨,增长2.8%;蔬菜 3013.27万吨,增长9.6%;茶叶6.12万吨,增长8.7%;水果208.5万吨,增长率14.0%;烟叶13.6万吨,增长14.1%;麻类 5.28万吨,下降28.4%。

2001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246.35万吨,比上年增长5.9%,水产品产量达到242万吨,比上年增长3.3%。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9.55千公顷;完成全国重点林业工程森林抚育面积21.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一倍。

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年末全省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69.2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9%;大中小型拖拉机31.46万台,增长3.3%。农村用电量60.17亿千瓦小时,与上一年大体持平。

工业  2001 年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省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109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速高0.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增加值717.38亿元,比上年增长 11.7%,国有工业增加值447.88亿元,增长12.3%;集体工业增加值179.67亿元,增长11.5%,股份合作制工业增加值18.64亿元, 增长8.5%;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88.53亿元,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24.92亿元,增长12.0%;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37.19亿元,增长16.6%。

交通运输

全省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282.4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年货物周转量812.6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5%。旅客周转量496.59亿人公里,增长3.3%。

邮电部门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4.05亿元,比上年增长23.5%。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1026公里,新增局用交换机25.2万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 92.8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00.9万户,达到1065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17.85部/百人。数据通信用户达到2.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03万户。

[ 本帖最后由 航空货代小陈 于 2009-4-18 11:18 编辑 ]

航空货代小陈  

2009-4-11 13:16

【湖北教育】

湖北属全国教育发达地区,其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国家重点院校数目位居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

军校及警官院校:

军事经济学院:武汉市罗家墩122号

二炮指挥学院

海军工程大学:武汉市解放大道717号

空军雷达学院

通信指挥学院:武汉解放公园路45号

湖北警官学院: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86号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武警武汉学院

重点大学:



武汉大学:武汉市武昌珞珈山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037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昌鲁磨路388号

武汉理工大学:武昌珞狮路122号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武昌珞瑜路152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昌区武珞路114号(新校区武昌南湖)

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湖北大学:武汉市武昌区学院路11号

武汉科技大学:青山区和平大道947号(新校区武汉洪山区黄家湖大学城)

中南民族大学(原中南民族学院):武汉洪山区民院路708号

普通本科院校:

三峡大学:宜昌市大学路8号

长江大学:荆州市南环路1号

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市武昌南湖

江汉大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学府路8号

武汉工程大学:武汉洪山区雄楚大街693号

武汉体育学院:武昌区珞瑜路461号

武汉科技学院:老校区:武昌鲁巷纺织路1号;新校区:江夏区阳光大道1号

郧阳医学院:十堰市人民南路25号

武汉工业学院:汉口常青花园中环西路特1号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市车城西路94号

咸宁学院:咸宁市永安大道2号(老校区),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新校区)

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胜利街95号

襄樊学院:襄樊市隆中路7号

孝感学院:孝感市交通西路

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市江夏藏龙岛

湖北中医学院:武昌区昙华林(新校区黄家湖)

湖北师范学院:黄石市磁湖路82号

武汉音乐学院:武昌解放路255号

湖北美术学院:武昌中山路374号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原湖北教育学院):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南环路特1号

黄石理工学院: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桂林北路

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州

第三批本科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高专):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文华路1号

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武汉市洪山区新路村1号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湖北省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湖北省武汉市光谷创业街文华路一号 www.hustwenhua.net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市武昌南湖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武汉市江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省武汉市雄楚大街636号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湖北省武汉江夏区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武汉市洪山区关山大道

武汉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青山区建设一路

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东湖风景管理区黄家大湾特1号(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690号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武汉市武昌江夏大道18号

湖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汉口校区:武汉汉口沿江大道238号

湖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武昌校区:武汉市雄楚大道488号

湖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市江岸区湛家矶街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洪山校区:武汉市洪山区民院路82号

湖北大学阳逻校区(成教二校区):武汉市新洲区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庙山小区弘博路1号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荆州市南湖路121号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荆州市郢都路18号

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宜昌市土城路10号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18号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武汉市武昌区珞喻路461号

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389号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学府路8号

武汉工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吴家湾校区:武汉市珞喻路吴家湾特1号

武汉化工学院邮电与信息学院:武汉市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

郧阳医学院药护学院: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南路25号

武汉科技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武昌洪山区纺织路1号

武汉科技学院外经贸学院:武汉市武昌鲁巷纺织路1号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洪山区张家湾街19号

襄樊学院理工学院:湖北省襄樊市中原路48号

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湖北省孝感市城站路235号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33号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29号

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武昌南湖

湖北工学院商贸学院: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634号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湖北省十堰市车城西路94号

湖北中医学院生物医药工程学院: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特1号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黄石市团城山开发区桂林南路

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武汉市武昌解放路255号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374号

湖北教育学院信息学院:江夏区流芳街南环路特1号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月湖街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丹江口市师专路1号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武昌区喻家湖148号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孝感市玉泉南路1号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十堰市人民中路58号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荆门市象山大道23号

鄂州职业大学:湖北省鄂州市莲花山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峰堡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荆门市沙洋汉津大道42号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市温泉开发区教院巷六号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关山一路463号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民院路校区:武汉市洪山区民院路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南湖校区:武汉市武昌雄楚大街415号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梨院1号

湖北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武昌石牌岭东2路5号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街455号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襄樊市襄城区檀溪路72号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岘山校区:襄樊市襄城区环南路5号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市和平大道1085号

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路108号

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武通口校区:武汉市五通口汉施大道82号

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南湖校区:洪山区狮子山街钢狮咀1号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市荆州大学城曲江路4号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恩施市学院路102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541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走进湖北 湖北足球网》为网友荒笹獨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