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姓源流 柴姓怎么读

来自:网文

柴姓,拼音:chái xìng ,zhài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25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95位。

基本字义
柴姓源流 柴姓怎么读

1. 烧火用的草木:~草。~火。~门。火~。木~。

2. 烧柴祭天:“~于上帝”。

3. 瘦,不松软:~鸡。~心儿。

4. 姓。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木,此声。本义:捆束的细木小柴)

2. 同本义

大者可析谓之薪,小者合束谓之柴。——《礼记·月令》注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 泛指木柴,小木散材,也指作燃料的木柴

柴,小木散材也。——《说文》

树枳棘与薪柴。——《楚辞·愍命》。注:“枯枝为柴。”

是时东郡烧草,以故薪柴少。——《汉书·沟洫志》

4. 又如:柴荆(乡里用木板、荆条编制而成的门);柴禾(木柴;柴草);木柴;劈柴;柴水(打柴汲水);柴市(木柴交易处);柴山(生长矮小灌木杂草的山)。

5. 枯枝,老木 [fuzz stick;old wood]。如:柴立(有如枯木的站立。也用来形容人清瘦的样子)

6. 姓

〈动〉

1. 烧柴祭天。后又写作“祡”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书·舜典》

柴望秩于山川。——《书·舜典》

柴于上帝。——《礼记·大传》

柴而望祀山川。——《礼记·王制》

2. 注:“柴,祭天告至也。”

柴 chái【形】[方言]∶干瘦,皮包骨。如:柴毁(身体衰瘦如枯柴);柴瘠(骨瘦如柴)

柴草 cháicǎo 做燃料用的草、木;柴禾

柴达木盆地 :青海省西北部的内陆盆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西部有许多低山和大片流动沙丘。“柴达木”蒙古语即盐泽之意。盆地中央有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还有煤矿、铅锌矿和石油

柴刀 cháidāo 伐木打柴用的刀

柴火 cháihuo 能燃烧以提供热量的树枝、秸秆、杂草等

柴鸡 cháijī 腿上无茸毛、雌性所生的蛋缺乏光泽的鸡

柴门 cháimén 用零碎木条木板或树枝做成的门,旧时也比喻贫苦人家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柴米 cháimǐ 烧柴与稻米

柴米夫妻

柴米油盐 cháimǐ-yóuyán 泛指日常生活用必需品

柴油 cháiyóu 从石油中分馏出来的一种燃料油,挥发性较润滑油高,较汽油低

柴油机 cháiyóujī 用柴油做燃料的内燃机

柴 zhài【动】编木维护四周

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淮南子》

又如:柴护(编木围其四面,使不受破坏)

覆盖

掘新井而柴焉。——《管子》

阻塞;闭塞

佞人相汲引而柴正路,俊哲处下位而不见知。——《抱朴子》

又如:柴门(杜门,闭门);柴路(堵塞道路);柴塞(堵塞)

柴 zhài【名】通“寨”。防守的栅栏篱障

羽(关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三国志·吴志》

又如:柴栅(栅栏);柴楂(木栏,栅栏);柴篱(木栅栏,藩篱)

也指村墅

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唐·王维《辋川集序》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柴,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奚以父字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

据史籍《通志》中也记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在史籍《姓考》中亦记载:“齐大夫食采于柴,因氏。”

孔子的弟子高柴,就是齐文公姜赤(公元前815~前804年在位)的第十世孙,在孔子的诸弟子中属于贵族。

高柴,公元前521~前393年待考,字子羔,亦字子皋、子高、季皋,其居地就在先祖封地中的柴邑(柴伯国柴城,齐国丞相高昭子的封国,今山东新泰楼德镇古柴城)。他比孔子小三十岁,在孔子门下学习,期间遵守礼制,孝敬父母,有一定的政治活动能力。

在孔子弟子中,高柴担任的官职最多,曾为费宰、武城宰、成邑宰和卫之士师等,后在卫国为副丞相。据说,高柴一直活到周安王姬骄九年(公元前393年),长寿达一百二十八岁,史称“寿圣”,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以为尊,称寿氏者。

高柴的正妻有张氏、王氏、林氏,生有九子、二十九孙,他还有若干名妾,史书未予记载。高柴让自己的长孙高举改以自己的名字为姓氏,叫柴举。柴举的后裔子孙就皆称柴氏,从此在高氏中分衍出柴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后繁衍旺播于齐、鲁、豫大地,是为齐鲁柴氏。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高柴为“共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又加封其为“共城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称其为“先贤高子”。

高柴后裔子孙的堂号有典型的特征:姜姓柴氏为供侯堂、寿圣堂;姜姓高氏为供侯堂、厚余堂;姜姓寿氏即为寿圣堂,皆以平阳为郡望。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东汉初期的鲜卑吐谷浑部,汉史中亦称阿柴虏、赀虏。

在东汉史籍中,“赀”原来是游移不定、取柴(木)为寨的意思,与“砦”通义,特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栖息之地,因其部落“师行野次,竖散材为区落,名曰柴篱”而得其称,在历史地理上多指“上谷以西至炖煌间”,即今北京延庆至甘肃敦煌之间的北方河套至陇西的广博之地。

在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6~167年在位),“阿柴虏、赀虏”专指不同于东部鲜卑的西部鲜卑檀石槐所部。其时,在檀石槐领导的庞大鲜卑联盟中,实际上不仅有吐谷浑部,还杂有大胡、丁令(高车)、西羌等诸多民族,基本上是原来在匈奴统治下的鲜卑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自北匈奴单于北遁之后,该民族共同体被汉史统称为“鲜卑”。

在檀石槐逝世后,鲜卑联盟迅速解体,其吐谷浑部相对独立于其他鲜卑部落而存在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吐谷浑,原为人名,全称为慕容·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慕容氏大单于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七百使别部以牧。公元四世纪初,单于慕容·涉归逝世,其嫡子慕容·奕洛环(慕容·若洛环)继位为单于,与慕容·吐谷浑不和。慕容·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古称大力加山),之后以该地区为据点,子孙相承,逐渐发展,皆以慕容·吐谷浑的名字相称,史称“吐谷浑部”。

当时,原居于大力加山地区的著民为氐族、羌族部落,人数远众于吐谷浑部。其中有一念氏部族,按地域分布,当属于氐族,后汉史中统称其为氐羌。吐谷浑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开始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分散于大力加山地区的各个氐族、羌族部落进行攻击,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击败其反抗,吞并和融合了这一地区的氐、羌各部。这种“以少吞众”的奇特历史,使得吐谷浑部迅速扩大,成为当地强部,并开始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包括该地区的羌族部族。之后,吐谷浑部仿汉制建立了准国家机构。而念氏部族之女在吐谷浑部的早期历史发展进程中,世为王族后妃、贵族妻妾。

在吐谷浑部一度强大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吐谷浑·树洛干、吐谷浑·阿豺、吐谷浑·慕、吐谷浑·慕利延等人,都是念氏所生之子,他们在念氏的精心培养下,个个都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

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七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11~452年),在王后念氏的教导下,四兄弟遵行了吐谷浑·视罴所开创的“舍幼立长”的优良传统,推行了“兄死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在西秦、南凉、北凉、大夏国等对吐谷浑王国虎视眈眈之时,四兄弟审时度势,发奋图强,巧妙地斡旋于这几个邻国之间。对内,他们实行了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并积极招集抚纳周边羌、氐、戎等少数民族和邻国失业的老百姓。对外,在积极与邻国结好的同时,也乘其相互争战、自顾不暇的时机,坐收渔翁之利,向四边扩展吐谷浑的势力。由于穷兵黩武,几个曾在中国西北横行一时的羌、氐部落国家很快走向了灭亡,而吐谷浑王国却迎来了自己的强盛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吐谷浑·阿豺率部向南方挺进,拓土到了四川松潘(龙涸)、黑水县芦花镇东北一带(今甘肃平康);吐谷浑·慕率部向东推进,将吐谷浑的东边疆界扩展到了渭河之源、三秦之边;吐谷浑·慕利延则率部向西远征,将吐谷浑的势力延伸到了喀喇昆仑山,并一度从新疆且末南征,征服了于阗、宾(今克什米尔地区)诸国,使吐谷浑王国在当时成为西北地区举足轻重的强国。

到了南北朝时期,吐谷浑部渐有城固居,族人基本上使用汉语、汉字,并与北魏王朝及南朝诸国有密切交往。到了公元六世纪中叶,其王吐谷浑·夸吕自号可汗,建都于伏俟城(今青海湖西二十二公里处)。至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曾以光化公主嫁与其可汗为妻。

到了隋炀帝杨广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派隋军击败吐谷浑部,尽取其地,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但是到了隋朝末年,中原各地倒隋起义风起云涌,吐谷浑部又乘中原内乱之机逐渐恢复了故地。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派遣大将军李靖率大军再次击破吐谷浑部,改立吐谷浑·诺曷钵为可汗。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以弘化公主嫁与吐谷浑·诺曷钵为妻,赐其姓李,加封其为青海王。

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朝崛起,吐蕃军队攻破了吐谷浑部,吐谷浑·诺曷钵率残部逃奔凉州暂居。

至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王朝已经尽据吐谷浑部原属地。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高宗迁其部于灵州地区,并专置一安乐州,以吐谷浑·诺曷钵为刺史。而吐蕃王朝在后来又占据了灵州后,吐谷浑部继续退往东方,迁至朔方、河东两郡一带。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在诸多地方蕃镇割据势力彼此之间的拉锯战中,吐谷浑部被支离分散,部族人等散处于中原各地,相对集中于燕云地区。

到了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元年(大辽耶律·阿保机天显十一年,公元936年),后晋高祖为了自己的帝位,投靠契丹政权,将燕云地区割予契丹部,燕云地区的吐谷浑部族人从此臣役于契丹辽国,后世多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民族。而留居在青海地区的吐谷浑部遗民,有学者认为即为今天少数民族中的土族同胞的先民。

在融合于汉族的原吐谷浑部族人中,有取汉史故称为汉化姓氏者,即称阿柴氏、阿赀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柴氏、赀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冀豫柴氏,以安阳为郡望。

要注意的是,只有该支柴氏的姓氏读音作zhài(ㄓㄞˋ)。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蒙古族柴尔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帐下的开国功臣汪古惕·阿剌忽失统领的吉惕忽里部。在成吉思汗大分封时,汪古惕·阿剌忽失受封管辖五个汪古千户,柴尔吉惕氏就是吉惕忽里部的一个分支,以部为姓。在明朝中叶以后,柴尔吉惕氏以原部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即冠汉姓为柴氏。

⑵、蒙古族海鸠特氏,源出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左帐卫队称呼,汉义“偏坡、旁侧”,延伸义为“左翼护卫”,这一军制群体族人因以为部姓。其在元朝末期即有冠汉姓为柴氏者。

⑶、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为回鹘民族,其实为西夏党项民族的一支,后在大蒙古汗国时期归附于成吉思汗,称“哈吉古特”,逐渐融入蒙古族,汉义为“遵从圣者”,后多冠汉姓为柴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赛密哷氏,亦称塞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以姓为氏,满语为Saimire Hala,是满族最古老姓氏之一,为满洲巨族,人口众多,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卜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长白山区和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柴氏、赛氏等。

得姓始祖:高柴、柴举。

各支始祖:

柴开咏:三公长子,字学海,号迢源,元至正十一年农历5月15日生,明建文元年农历10月10日殁,葬鸟土湾。元配方氏,元至正十三年农历6月5日生,明洪武三年农历3月27日殁,葬鸟土湾。生三子:柴泰和、柴泰先、柴泰照。

二、迁徙分布

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六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四十九位,人口约八十八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55%左右,族人多以平阳、安阳、洛阳、辽东为郡望。

春秋时候,齐文公的后代中有个人名叫高柴,是孔子的学生。高柴让自己的长孙以他的名作为姓氏,从此出现了柴氏一姓。后世东汉时期鲜卑族的吐谷浑部,宋朝时期金国女真族的赛密哷部、以及蒙古族的吉惕忽里部、海鸠特部,元朝时期党项族融入蒙古族的哈吉古特部等少数民族中,均出现了汉姓柴氏。

柴氏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秦朝以前,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

秦朝以前这一时期,柴氏族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河南省。柴氏发祥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和太康高贤乡,由于卫国内乱,随祖父高柴迁到今河南大康、杞县、扶沟、商水一带。在这一带发展状大。

秦朝以后,是柴氏族人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这一时期分几支向全国迁徙:一支随高柴的高姓子孙一起来到福建,浙江,江苏一带,一支来到陕西,山西一带。一支来到河北、山东一带。一支留在商水,杞县,汝阳一带。并先后在平阳、汝南形成郡望,成为当地的大姓。

汉朝时期,在陕西开成以棘浦侯柴武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典型代表是平阳郡洪洞柴氏一族。

晋朝时期,在河北形成以任城候柴诞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后周时在河南形成以柴荣皇帝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

唐朝时期,在山西形成以霍国公柴绍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柴绍,公元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人(今山西临汾洪洞),著名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父柴烈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炀帝长子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柴绍因立功连封三公:临汾郡公、霍国公、谯国公,其子又封公以及袭封公爵,在晋州平阳郡形成望族。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为唐初大将军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柴家庄园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似世外桃园。柴绍后代世居于此,形成柴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柴家垣村有三大墓冢,其中最大者为柴王墓,过去曾被盗掘,据说,挖出许多文物,后来,由于山体滑坡,现已被封住。柴家垣村,有古庙三清观,偏殿供奉有霍国公柴绍和周世宗柴荣。

五代至宋朝时期,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柴家垣村为唐初大将军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柴家庄园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似世外桃园,柴绍后代世居于该地。柴家垣村,有三大墓冢,其中,最大者为柴王墓,过去曾被盗掘,据说,挖出许多文物,后来,由于山体滑坡,现已被封住。柴家垣村,有古庙三清观,偏殿供奉有周世宗柴荣。由柴家垣村,又产生多个村庄,有洪洞柴家庄,磊上村,马头村,山西省垣曲柴家庄等多个村庄。今山西省洪洞柴家庄村和马头村祠堂,藏有祖传的各个半副皇家仪仗(銮架),现村中年长者,都见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时,皇家仪仗(銮架)被毁,现已失传。

山西省远城垣曲县柴家庄,过去,有柴家祠堂,供奉周世宗柴荣。清朝时期,柴家墓碑记载有,柴家庄人为周世宗柴荣苗裔。洪洞柴家垣柴氏族人,后在明朝初年又迁居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山东省等地,后周曹王柴熙让的后代多分布在中原一代。

在宋朝时期,柴氏族人中进士、在朝做官的较多,在河南、浙江,山东一带发展较快。如宋朝时在今渐江以柴望,柴随享,柴元享,柴元彪,号称四隐士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在今河北省沧州以柴禹锡枢密副使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另有,柴涓、宋时,任湖北省鄂州知县。柴中行,宋朝,余千人,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柴成务,宋朝清阴人,终判尚书刑部,在当时都形成望族。

元明以后这一时期,柴氏向全国各地以迁徙,主要由山西洪洞县向宁夏,河南,河北,山东,东北三省迁徙。由福建,渐江向广东,云南,广西,江西,东南亚迁徙。

明朝时期,怀庆府(今河南焦作)柴氏一族大放异彩,其焦作柴氏名人有:第三世柴亮,以次子柴凯之贵诰封奉直大夫;第四世柴山,贡生,任江西广昌县知县,升任山西平阳府通判,授承德郎;柴凯,贡生,历任无为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第七世柴三益,字吾,礼部儒士,以次子柴伟观之贵诰封文林郎;第八世柴好学,字腹宁,贡生,候选训导。

著名的丹阳柴氏一族也始于明朝中期。该支柴氏族人迁丹之初,先是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沙滩地定居(北临长江地段),后经柴氏宗人拓荒辟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多年后,逐渐形成村落,即今东江村。其家谱文献《柴氏宗谱》称:柴震、柴云等人为该支柴氏的始祖。现丹阳柴氏主要居住在后巷镇的东柴村,西柴村和云阳镇的柴家弄。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喇平村大王背村民组的柴氏家族中,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十一人先后考取举人,五人先后考取进士,分别被清朝政府授予知县、知州、知府等职务。故这里被誉为清朝下坝乡的“举人进士寨”。据家谱文献《柴氏家谱》记载,柴氏家族祖籍山西省平阳府太原县南大村。

清朝时期,焦作柴氏一族有第八世柴伟观,字泰瞻,一子函霞,号厘城,明末清初人,清顺治辛卯科举人,乙未科进士。任山东邹平县知县,封文林郎;柴世垣,字道平,贡生,清顺治十七年补入太学生;第十二世柴世镇,字静方,号松齐,清乾隆丙午科举人,候选知县,汝州训导,郏县训导,授开封中牟县教谕,诰封修职朗;第十四世柴尊礼,字庸五,邑庠武,武举人,以军功钦赐六品顶戴;第十五世柴若锦,字文庵,举人,授从九品官职;柴若旭,字哓晖,举人,授从九品官职。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入黔柴氏始祖柴养柱宦游抵黔,初任大定府,官名总镇,后任左营中军。柴养柱逝世后葬于省垣红边门外沙河(今贵州贵阳沙河桥),追授资议大夫。入黔二世祖柴遇春生有六子,节寿两全,名标贵筑。经清道光中期的贵州巡抚使乔用迁表奏,诰封宣旨建“柴氏节寿坊”于省垣红边门外沙河大路中(今已毁)。

按家谱文献《柴氏宗谱》记载,柴遇春的六个儿子皆有官身:长子柴大用,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癸己恩科解元(乡试第一名)。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应甲辰科会试大挑一等(清朝乾隆以后制定,三科以上会试未中进士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签分江西安义县知县,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因主持已酉科乡试有功,升授赣州府知府。柴大用年迈八旬,致仕还乡,创业营室。

次子柴大任,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癸酉科解元,初任黄平州学政,后为教谕,挂升云南县知县,补援镇雄州知府。

三子柴大成,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已卯科举人,签分湖南宝庆府武冈县知县。

四子柴大本,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科举人,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癸已科会试大挑一等,签分山东曹州府单县知县。

五子柴大受,系贵筑痒恩贡,朝考一等,授四川夔州府知府。

六子柴大章,贵筑庠岁贡,捐授河南庆怀县知县,后援怀庆府知府。

由此,柴养柱的后裔子孙从贵州分播至云南、湖南、山东、四川、河南、安徽各地。

柴氏族人现遍布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欧美。东南亚有中华柴氏宗亲联谊会,国内有中华柴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华柴氏族人正兴起一股寻根拜祖的热潮,为中华柴氏发祥地河南的发展多作贡献。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州大地,古老的柴氏文化正焕发着新活力。

具体的历史

柴姓改姓卢

浙江磐安“九支卢”,出自宋工部尚书越国公卢琰。宋初,卢琰“挟孤、义不臣宋”而退隐灵山(今浙江省磐安县新渥、深泽一带),九个儿子自此繁衍,成为卢姓在浙江的始祖。卢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父亲文纪,为后唐清泰间越州刺史。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永佑继位,荒淫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郭威死后,传位于继子柴荣,史称周世宗。世宗授卢琰为检典尚书,并封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赞治尹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金绯鱼袋。"当时,除卢琰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结交,深得信任。卢、赵二人被周世宗称为"股肱"。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驾崩,太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一时间,孤儿寡母,权威难展,朝权被赵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不日,宋太祖摆驾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皇太后为周太后,柴宗训只得身着白衣出宫。太祖入皇宫,六宫迎拜。太祖见有两个小孩由宫人抱着,也在下跪之列。便问是何人,原来是柴荣的两个皇子:纪王、蕲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卫诛杀之,两皇子被捉押出宫,一路惊恐哀号不止,宫内上下大惊失色。此时,卢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赵匡胤进言说:"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听后,便问大臣潘美,潘美支吾着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太祖此时又见卢琰脸色铁青,圆眼相瞪,只得暂将两位皇子追回不杀。不久,卢琰为留柴氏一脉,暗将蕲王柴诲抱回府中抚养。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 此时,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计笼络人才,特别是卢琰这位"三朝元老",便不断对他升封、嘉奖。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下旨敕封卢琰:"朕惟立国以仁,维国以义,上下之间各得其分。惟尔抚军琰,赋军养民不惮,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甚得治体。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今特效尔工部尚书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汝当益励厥志益修厥德,可以前件奉敕。右牒至奉行敕命。"次年五月三日,又提御笔称赞卢琰:"貌端而古,学博而优。三登虎榜,一占鳌头。事亲竭力,政治有谋。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呈吁图其像,而赞其德。俾见者仰,高风而佳誉永留!"同年十月初一,又为卢琰封赏敕命:"朕惟以工部尚书卢琰,寄之以重任,公卢琰发身贤科,历任前职历岁已久,克有劳功。书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特进尔荣禄大夫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封越国公。汝当益修厥德,恪守尔职,可以前件奉敕如右牒至奉行敕命。"至此,太祖对卢琰公官封极品,爵为国公,恩赐之隆已无可复加。

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而内心对后周皇帝忠心不二,抱着"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大志不动摇。因此,对宋太祖的恩宠,处处倍加小心,并为抚养蕲王殚精竭虑。当宋太祖在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究蕲王下落时,卢琰觉得麻烦将要临头了,于是,他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浙江永康人)密谋,将柴熙诲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同时向宋太祖提出了归农致仕的要求。决定退出朝廷远遁山林。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卢琰的要求。临别时,宋太祖亲作《御赐功臣卢琰致仕赠别诗并序》:"朕以卿尚书卢琰老成历练,欲藉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驹之想,为林泉自适之谋,难为强留之计,然君臣之份恶可恝然,故赐汝以诗,以光来裔。袖手长才世路轻,爱闲那肯鬻荣名。桂冠使欲辞丹阙,策杖还归老故城;适意不论三仕喜,传家惟有十分情。林间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缨。" 于是,卢琰如同出笼之乌,与孙帷温一起率全家老少,挟蕲王柴熙诲连夜出京城,过临安,不久来到了灵山(今翠峰山)之麓(今新渥镇大山下一带)长期隐居。据传,当时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宋太祖追查蕲王的下落,于是怀疑到与卢琰归农有关,马上派追兵追查。卢琰等从东阳方向进入灵山一带,为了躲开追兵,把靴子倒回来穿上,故意在雪地上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脚印,当追兵赶到时,见这里杏无人烟,只有茫茫雪野和一谷觅食的麻雀的叫声,而行人的脚印也是向外走的,便离开了。就这样,一行人躲进了这里,避过了追兵。卢琰见峰峦叠翠,环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垄亩的性情,便在此定居下来,并把这个地方称为"朵山",意即"躲"山,解放后,谐音改为"大(浙江方音:do)山下"。据《大山卢氏宗谱》谱序载:"……越国公始居汴,为后周工部尚书,有政绩禅,宋后迁居婺之灵山,灵山者卢氏发祥之地也。自越国公而上皆缺而不书,古籍无所稽,略其所当略也;自越国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详其所当详也……"记述了越国公迁居灵山的史实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从此,卢琰"义不臣宋"的侠肝义胆成为后人传扬的美德。 据记载,卢琰隐居灵山五年后,为使宋太祖彻底放弃对自己的牵制,巧妙地让儿子们和地方官上表,奏明"卢琰已死"。宋太祖接报派使臣中书省侍郎李克明来灵山吊唁,祭文曰:"窃维卢琰历事吾朝累建劳绩于时有年,嗣朕在位,实公匡辅,忠义可嘉,方期上柱国家岂意溘然先朝露讣闻不胜哀悼,今特遣官谕祭,以示异恩……",对卢琰作了很高评价。 此后,卢谈便安心地开始了开发灵山这片沃土的家园。据《大山卢氏家乘旧序》载: "……其乡多朴茂之风,公建塾于斯,设教廷师课诸孙子,乡之后秀者从之益众,而又以德化人,一时风俗美而人才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琰也慢慢地改变了对宋室一统天下的看法,使他从"不食宋粟"的思想转变为拥护大宋统一天下的爱国情怀,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人才进行了努力,不仅使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廷师,谋及乡民子弟,以德化人,使乡内风俗大变。他在《七叠飞泉》一诗中写道:"连云飞瀑挂前空,水脉潜穿七窍通。指日朝宗归大海,早将兵甲洗辽东。"充分表露了他对统一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宋兵收复辽东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灵谷锄云》诗中,他又写道: "荷锄木柄不须长,觅种灵山别有方。种得云中双白璧,琢成瑚琏献君王。"进一步表达了他隐居灵山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信心和决心。到了宋开宝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驾崩,此时的卢琰早已转变了对他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并赋《横山晚笛》一首:"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横山斜亘,晚笛催人,一名大臣对明君的缕缕思念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八年后,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卢琰病逝,葬于灵山南麓。据传,越国公卢琰墓规模宏大,经千余年而不损。"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间,卢公所遗之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毁、损坏,就连这幸存的几棵古枫树也被当作补贴集体开支砍伐掉了。

钟灵毓秀的灵山之麓,卢琰公的遗风今何在?如今的大山下村,村口一排11间的长廊好像还在叙说着悠悠往事。"耕读世源"四个字散发着远古的芳香,只是廊柱上的对联已被斧凿得遍体鳞伤。一口约300平方米的池塘依然碧波荡漾,也许还能映照出当年卢公的忠肝义胆、高节清风。

柴姓改姓潘

新、旧《五代史》上都说:"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下面的两个儿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后)汉诛……世宗崩,梁王(宗训)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于是,"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遂成千古之谜,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呢? 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玛依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卢苗安博士相遇,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卢苗安博士正是柴荣第七子熙诲的后代,他提供的《 卢村志》对柴熙诲改姓为卢、改名为璇有着详细的记载---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卢琰抱养了柴熙诲。(宋)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德按:后周世宗名荣,为后周太祖之养子,本姓柴,以功封晋王,即位后,伐辽,取瀛、莫、易之地,以赵匡胤为「都检点」。六月崩,恭帝宗训立,陈桥兵变,赵匡胤取而代之,国号宋。世宗之子乃后周世宗之后裔。)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赵普等,普等曰:「去之!」(按赵普为胤幼时师,与周无渊源故主杀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按:惟吉,王铚默记作惟正。) 【宋 王巩 随手杂录】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有一宫人抱着两个小孩也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这两个小孩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您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维正(一说潘维吉),潘维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70。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 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词人《潘必正词选》 作者:潘必正 , 杨柳枝 , 踏莎行 ,鹧鸪天 .又说为宋朝丞相潘必正。

金舟-->赵匡胤-->第三十五章宋太祖登极 潘美为他取名呈吉,后来也官至刺史,潘呈吉的孙子潘夙,为宋神宗时名将,人们都以为是潘美从孙,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柴世宗的后代呢?这些都是后话。

柴姓改姓林

周世宗柴荣皇帝弟兄五人:一曰柴穆,二曰柴茂,三曰柴荣皇帝,四曰柴华,五曰柴贵.周世宗柴荣皇帝的父亲兄妹三人:一曰柴守礼(柴荣皇帝的父亲),二曰柴守义(柴禹锡的父亲),三曰柴守玉(周太祖郭威的圣穆皇后), 周世宗柴荣皇帝有三皇后:一曰刘皇后,二曰大符皇后,三曰小符皇后,贵妃有:一曰杜贵妃,二曰秦贵妃。 柴穆的后代改姓林。 百姓寻根,濯田天子地,林东祥 距长汀县濯田集镇不远有一座小山岗,看似普普通通,平淡无奇,但日夜不息的客家母亲河在她身边柔柔地流淌。登上山岗,远山含黛,逶迤腾跃,人间饮烟,生意盎然,这里就是闽西武平、长汀、上杭济南郡林氏心中的圣地--先祖五代周恭帝宗训公长眠的地方--天子地。 在客家话里,"地"有两种意思,一指地方、地点,另一指坟墓,濯田天子地当为后一种意蕴。唐朝崩溃以后,中国陷入了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周朝(951-960年)是五代中最后一个王朝,周太祖郭威出身贫苦,励精图治,公元954曛芴?姹溃?遄庸??本姓柴)继位(周世宗),周世宗年轻有为,改善政治,训练军队,整纲肃纪,颇得民意。可惜于公元959年,事业未竟,暴病而终,年仅39岁。其子宗训年7岁,继帝位(周恭帝),翌年,周朝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陈桥驿兵变,拥赵匡胤为帝,周朝灭,宋朝兴。 据林氏族谱记载,柴宗训叔侄为避免宋朝的迫害,辗转逃往闽侯济南山,当时闽侯(福州)是南唐之地,后宋灭南唐,林宗训一脉又开始艰辛苦难的逃亡历程,最后栖居于更偏僻的大山之中,长汀濯田有宗训公祠,东南方有天子地(宗训公墓)可为佐证。 根据《宋史》记载,将上采姚、姒之旧,略循周、汉之典,详其世嫡,优以公爵,异其仕进之路,申以土田之锡,俾庙寝有奉,飨祀不辍,庶几乎《春秋》通三统、厚先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顷,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八月,太常礼院定到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咏于柴氏诸族最长,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庙在西京,而岁时祭飨无器服之数,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当用祭器给之。熙宁四年,西京留司御史台司马光言:「崇义公柴咏祭祀不以仪式。周本郭姓,世宗后侄,为郭氏后。今存周后,则宜封郭氏子孙以奉周祀。」帝阅奏,问王安石,安石曰:「宋受天下于世宗,柴氏也。」帝曰:「为人后者为之子。」安石曰:「为人后于异姓,非礼也。虽受天下于郭氏,岂可以天下之故而易其姓氏所出?」帝然之。五年正月,柴咏致仕。咏长子早亡,嫡孙夷简当袭。太常礼院言夷简有过,合以次子西头供奉官若讷承袭。诏以若讷为卫尉寺丞,袭封崇义公,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 政和八年,徽宗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绍兴五年,诏周世宗玄孙柴叔夏为右承奉郎,袭封崇义公,奉周后。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淳祐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

柴姓改姓殷

柴天寿也是为避祸改姓殷 , 因柴氏兄弟柴天寿在朝中闯祸,明相刘伯温举保柴氏三兄弟带兵到贵州安顺驻守边关,实行当时中央"屯田驻兵"政策,战斗胜利后,为避祸朝廷迫害,柴天福改姓林,柴天寿改姓殷。二弟柴天德是皇上亲信不改姓。拟四十辈字辈,子孙后代互相认,这是贵州平阳郡柴姓家谱有记载的。

柴姓改姓崔

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树移民,柴氏三弟兄来到周口,为驻一个村庄,老大姓柴,老二姓姑家姓崔,老三姓舅家姓邱,所以有三姓同宗同祖同坟的来历。

柴姓改姓邱

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大槐 树移民,柴氏三弟兄来到了周口,为驻一个村庄,老大姓柴,老二姓姑家姓崔,老三姓舅家姓邱,所以有三姓同宗同祖同坟的来历。

其他民族

明朝时赐元人娄托罗该(柴秉诚)、铁柱(柴克恭)、恭门苏尔噶(柴志诚)、拜特穆尔(柴志敬)、遵维布哈(柴永谦)、克木特穆尔(柴永正)等人均为柴姓;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又,清满洲八旗姓赛密勒氏,后改为柴姓;今满、彝、回、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亦称临汾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宋成公子?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北魏孝昌二年(丙午,公元526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大狐氏的郡望为①即今山西临汾。

安阳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时期亦为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北魏改位长川县置郡,治所在安阳(今河南息西),领安阳、乌水二县。西魏时期改为北秦州,后又改为交州。隋朝开皇三年废黜,但在隋朝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州为纪州,安阳称为长川;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废州,又废乌水入焉州,在今河南省沁阳县西部一带地区。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期,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曾改称辽东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国末期,其地归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2、堂号: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河南堂。

平阳堂:以望立堂,亦称临汾堂、邹鲁堂。

安阳堂:以望立堂,亦称长川堂、北秦堂、交州堂、纪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寿圣堂:柴氏鼻祖高柴是孔子的弟子,他是个长寿者,活到一百二十八岁,史称寿圣,后人因立“寿圣堂”。

霍国堂:平阳郡始祖柴绍(公元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人(今山西临汾洪洞),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祖父柴烈为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炀帝长子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柴绍因立功连封三公:临汾郡公、霍国公、谯国公,其子又封公以及袭封公爵,在晋州平阳郡形成望族,子孙因以始祖柴绍之爵号“霍国公”为堂号。

翼庆堂、翼经堂、敦本堂、务本堂、高唐堂、三槐堂、厚余堂、供侯堂、衍庆堂、清慎堂、萃涣堂、斯聚堂、世恩堂、学愚堂、强恕堂:资料有待补充。

四、家谱文献:

浙江鄞县锦里柴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柴明煜等修,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学愚堂纂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里亭柴氏宗谱,(清)柴华玉等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斯聚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邘州迁武进孟河柴氏宗谱六卷,(清)柴金源等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慎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东光柴氏家乘,(清)柴凤台、柴震东等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刊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柴氏世谱,(清)柴麟书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坛柯柴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柴载清修,柴文瀛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翼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嘉定柴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西安柴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萃涣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江阳嵩高柴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嘉定柴氏家乘一卷,(清)柴桂纂修,清朝年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柴氏世谱,(清)王阴嘉修,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溪上柴华汪民宗谱九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大洋畈上紫华村。

湖兰湘潭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段世晖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湖南湘潭拗柴胡氏七修谱四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民国)胡安疆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世恩堂柴氏家谱十六卷,(民国)柴志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世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柴氏八修宗谱七十卷,(民国)柴守翥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强恕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北浠水柴氏宗谱四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九册,缺一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关口区小林山村。

湖南资阳柴氏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柴典潘等主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铿桥柴氏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山吾峰柴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翼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十七卷、第三十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南焦作柴氏宗谱,(现代)柴道琳、柴有才、柴千军编纂,2006年计算机排印本。原稿收藏在河南省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柴树青(字道琳)处。

五、宗族特征(资料有待补充)

六、字辈排行

山东阳谷柴氏字辈:“桂金保春勇”。

山东胶南柴氏字辈:“照京寿方德”。

山东滕州柴氏字辈:“广茂同招显贵”。

山东郊县柴氏字辈:“兆景寿芳青德”。

山东宁阳柴氏字辈:“永元连立士茂龙”。

山东宁津柴氏字辈:“茂化起凤自玉德”。

山东枣庄柴氏字辈:“昭修培政可以作栽”。

山东章丘柴氏字辈:“广念启象树本惠荫”。

山东菏泽柴氏字辈:

一支:“茂孟守学……”

二支:“新广明德绪克念自佐贤”。

山东莱芜柴氏字辈:“京坤广念启象树本惠荫”。

山东巨野柴氏字辈:“自培龙光良恭作辈师属乃常”。

山东烟台柴氏字辈:“春夏秋冬天岁满又开元炎帝因水姜繁增伍仟年四岳佐尧舜伯夷秩宗官功封吕建国兴周尚威显正卿敬仲奚维荃立齐桓儒师学生高仁义礼孝全再传名为举复作新标记汉武唐绍业世荣更英杰祖德根基远泽民历代赞华众同仰颂光辉照宇环期盼来者贤永铭续谱篇”。

河南新县柴氏字辈:“继保应守……”

河南濮阳柴氏字辈:“有文自同先”。

河南商水柴氏字辈:“三加本同心”。

河南洛阳柴氏字辈:

一支:“仁义礼智信”;

二支:“仁义礼孝全”。

河南温县柴氏字辈:“千桥同荫滋培绵衍”。

河南封丘柴氏字辈:“有魁进朝自成祖松基勤”。

河南商丘柴氏字辈:“新广明德绪克念自佐贤”。

河南信阳柴氏字辈:

吴家店支派:“山清其昭光保善道履方”;

新集支派:“积得成大延希金应文山清其昭光保善道履方”。

河北广平柴氏字辈:“树振玉清现”。

河北邯郸柴氏字辈:“先太长天国”。

河北邢台柴氏字辈:“保文兰万丙建”。

河北曲周柴氏字辈:“善诗(子)书(金)臣”。

河北永年柴氏字辈:“尚发继运清景传诗书烈朝凡永泽伟”。

河北沧州柴氏字辈:“春义乐美嘉智诚秉仲华英杰增国荣德盛福兴发”。

浙江新昌柴氏字辈:“德以正家……”

浙江宁波柴氏字辈:“有德志本之”。

浙江宁海柴氏字辈:“凤天汝必崇大其德以振尔功有承(成)”。

浙江江山柴氏字辈:“太定启宗襄继肇建兴昌英俊拱熙佑钟秀总贤良文明宜亨萃福禄应运彰衫积永顺庆恩施重德光宽厚恒丰裕恭敬实安康仁静元延寿爱广振奇匡和平通敦让宣百增孟云显徽存茂盛蕃衍彝懿纯龙凤喜竞爽桂兰乐遇春珠圆多润泽金丽生辉因慈孝遵谟烈吉士为帝臣庇木俲荣藟万年蒉笃亲”。

湖北恩施柴氏字辈:“印师天德永必宏帝泽仕昌隆”。

湖北荆州柴氏字辈:“士门原启开传万年安帮国定家发人兴”。

湖北十堰柴氏字辈:“君子六宗启昨天新明立本旺长来传时运广财举”。

湖北蕲春柴氏字辈:“其福隆盛茂家传守典常仁心曾杰庆恕道启真祥”。

湖南临湘柴氏字辈:“同宗孝友诚先绪”。

湖南华容柴氏字辈:“典礼尊时训万国要超先”。

湖南怀化柴氏字辈:“天德誉必宏恩泽世昌龙”。

安徽阜阳柴氏字辈:“心灯义继贤”。

安徽寿县柴氏字辈:“德修文化远”。

安徽岳西、宿松柴氏字辈:“用正维元修延树德代有伟人绍宏先业继世超横名传邦国家道日兴永垂方策念□□同根笔起中叶克词书香文章作伯长发其祥天寿平格组武斯承咸登桂籍”。

四川广元柴氏字辈:“世元春登风天学玉良辰永正安邦定国家万载兴”。

四川宜宾柴氏字辈:“绍方连万显子永文世元朝进观光士廷登俊秀贤忠良开国远道德作君先大启宗支茂荣昌复应天”。

四川资阳柴氏字辈:“乾坤开泰日六合奠山川世生应有道万国耀超先典礼遵时训诗书续祖传芳声昭继述大泽格家贤积厚光流远长修必胜年枝荣垂发秀本固德承全孝义敦和美文章甲弟连宏恢英俊启富贵久延绵”。

江苏仪征柴氏字辈:“国庆宝家有”。

江苏丰县柴氏字辈:“朝善继宗德正大光明”。

辽宁黑山柴氏字辈:“春国林永万”。

辽宁沈阳、内蒙古呼伦贝尔柴氏字辈:“宝景玉连万”。

重庆合川柴氏字辈:“朝廷多富贵安邦定国成”。

重庆巫溪柴氏字辈:“学荣华富贵万事永同宗孝友承先绪立录振祖功光官齐有志文明庆世宏”。

云南鹤庆柴氏字辈:“生成春开云发”。

云南柴氏一支字辈:“天茂如佐景大国朝春枝元永文美思发兴毓其芳裕尔坤纲亮镒廷秀龙凤焕光鸿麟琼魁科甲连升”。

贵州瓮安柴氏字辈:“廷端汝立大”。

天津柴氏一支字辈:“俊寿慈恭宝”。

黑龙江宾城、河北昌黎柴氏字辈:“永玉山文广明英兴学志”。

甘肃兰州柴氏字辈:“玉树文德世可宗尚旭宏工宝本真”。

柴氏一支字辈:“广绍晓玉……”

柴氏一支字辈:“万福林振景”。

柴氏一支字辈:“万学成立世宜”。

柴氏一支字辈:“文华尚国武振兴邦”。

柴氏一支字辈:“诗书春荣孔清定永平安”。

柴氏一支字辈:“庭长永安仁裕大悦学文”。

柴氏一支字辈:“希尔绍贤泽春林孝在先克念仰宗明成家为国本”。

七、【柴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姓启柴举;望出汝阳:典出柴氏渊源和郡望。

龙泉附彩;貂珥殊荣: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柴绍妻平阳公主从夫征战,所部号“娘子军”,彰明了柴氏前贤的徽行。下联典指汉高祖时柴武以将军斩韩信,封棘浦侯。

却金还友;杀敌勤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钱塘人柴车,字叔舆,明永乐年间以举人官兵部主事,升兵部侍郎。明英宗时,因为官廉洁干练,受命协赞甘肃军务,曾几十次上疏,都能指出时弊,后官至兵部尚书。他曾路过广信,广信太守是他的老朋友,送他一罐蜜。他打开一看,原来是黄金,便退了回去,又对友人说:“老朋友了解你,你还不了解老朋友啊!”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柴涓,字浩然,官鄂州崇阳知县。宋靖康初年,金兵围困京城,宋钦宗下诏书召天下兵马勤王(起兵救援王朝),鄂州各县还都未行动时,他率领所募集的六百人已经出发了。过淮河以后,蒲圻、嘉鱼二县的兵也赶到了。他率兵先与金人作战,乘胜追击十余里。金兵大军一到,二县兵都撤退了,他奋战而死。

功高鄂渚;望重西山: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柴涓,字浩然,官鄂州崇阳知县。明靖康初年,金兵围困京城,宋钦宗下诏书召天下兵马勤王,鄂州各县还都未行动时,他率领所募集的六百人已经出发了。过淮河以后,蒲圻、嘉鱼二县的兵也赶到了。他率兵先与金人作战,乘胜追击十余里。金兵大军一到,二县兵都撤退了,他奋战而死。下联典指柴景松(失考)。

六言通用联:

唐代荣为驸马;后周耀称君王:上联指唐朝时期的霍国公柴绍的事典。绍,字嗣昌,临汾人。少有武力,以任侠闻名。后为高祖驸马,以功拜右骁卫大将军。下联指后周朝时期的柴荣的事典。柴荣,龙岗人。继帝位为周世宗,励精图治,有威武之声。他不信佛,废佛寺三千余,令熔毁铜佛以铸钱。治国有方,为世人尊崇。

七言通用联:

娘子军自成一帜;贤继母义行两全: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平阳公主从夫征战,所部号“娘子军”,威振关中。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秦闰夫继室柴氏抚前妻子如己出,长子坐罪当诛,柴氏引己子诣官代死,官感其情,赦长子罪。

前贤爰诵秋岩稿;后士喜吟青凤诗:上联指元朝时期的学者柴潜道,襄陵人。不乐仕进,以教授乡闾为业,人号为秋岩庄靖处士,有《秋岩小稿》。下联指清朝时期的学者柴绍炳,字虎臣,号省轩,仁和人。善为文,人称其文为西陵体。有《省轩文钞》、《青凤堂诗》等。

八言以上通用联:

给田祀周,爵封崇义;舞乐改敌,功纪凌烟:上联指后周朝时期的柴荣的事典。柴荣,龙岗人。继帝位为周世宗,励精图治,有威武之声。他不信佛,废佛寺三千余,令熔毁铜佛以铸钱。治国有方,为世人尊崇。下联指唐朝时期的霍国公柴绍的事典。绍,字嗣昌,临汾人。少有武力,以任侠闻名。后为高祖驸马,以功拜右骁卫大将军。

八、历史名人

高 柴:(公元前521~649年),字子羔,亦字子皋、子高、季皋;陈国阳夏人,出生在齐国柴邑。著名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十一,卫国副宰相,柴氏鼻祖之一。

高柴学习在鲁国孔子门下,做副丞相在卫国。小孔子三十岁。他遵守礼制,孝敬父母。有政治活动能力。在孔子弟子中,他担任的官职最多,曾为费宰、武城宰、成邑宰和卫之士师等。他为官仁慈,深得民心,因此其妻在成邑去世,送葬之人、车夹道,可见其受民爱戴之一斑。

据左传及家语所载,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太子蒯瞶回国与其子争位。时高柴为卫国之士师,见卫国内乱,以政不及己,乃离此是非之地。适子路闻难而来,高柴劝阻而未果,子路终遇难。

高柴其人执有仁爱之心,不但对于动物,对于植物的草木也是慈悲爱护。因为高柴少年的时候常常上山砍柴,他看见树木冬天落叶,就长出幼叶新枝,他就不忍心折断树枝,所砍的都是枯木干枝,所以说高柴方长不折,到现在还是流芳千古。

高柴在卫国做官的时候,勤政爱民,但执法如山。有一次,有个人犯了法,按照当时法律要砍掉犯人的一条腿。遵守法律的高柴在执法行刑的时候,脸上显露出了痛苦怜悯的表情。

几年后,卫国发生内战。高柴逃难,经过郭城,把守城门的正巧是当年被砍脚的人。高柴心想:这下可惨了!没想到那个人却很有礼貌的说:“请进来,里面有个密室。”追杀的人找不到高柴,便掉头跑了。

高柴庆幸死里逃生,问守门的说:“你遇到报仇的机会,为什麼还要救我?”

守门的说:“您当时是执行国家的法律,何况当我被砍脚的时候,您脸上露出痛苦怜悯的表情,我知道您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怎麼能害你呢?”

孔子闻之曰:“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

今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古柴城,位于柴汶河畔的前柴城村,古代称柴县,汉朝封柴国(柴侯)。因孔子弟子高柴居此,故名柴城。汉置柴县。柴汶河亦由此而名。

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北部有个高贤乡,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高柴逃此以教书讲学为生,死后葬于该地。据说高柴逝世后,其子高皋执亲之丧,竟然泣血三年,人们从未见其笑。一个人能连续三年不露齿一笑,确属难能。因高柴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故人们取其村名高贤(高柴集)。

今高贤乡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寿圣寺塔,造型别致,古朴美观,塔心有石碣十六块,石雕佛像二百十六尊,为明朝石雕中的珍品。另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子羔墓和属于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玉皇阁遗址,以及有着优美传说的七步三眼井(七步之内三眼井的味道分别为苦、涩、甜),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来此观光旅游,为该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柴 绍:(公元57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人(今山西临汾洪洞)。著名唐朝大臣、驸马。

柴绍是著名的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柴绍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炀帝长子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昭公主)嫁给了柴绍。

此时,农民起义烽火已燃遍全国各地,并逐渐形成以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为首的三支主力农民起义军,他们分别活动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和江淮一带,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着隋王朝的统治,将隋统治集团及其军队主力分隔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洛阳、长安三处,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一些隋贵族和地方官吏见隋朝大势已去,也乘机而起,占据郡县,建立割据政权,称王称帝,隋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在这种形势下,早就心怀异志的太原留守李渊父子也开始做起兵的准备。

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农历4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并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的柴绍夫妇。二人接信后,商议决定让柴绍立即自长安启程赶往晋阳,李夫人留下自寻出路。柴绍路遇自河东出发的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说服李建成打消落草的念头,三人加紧赶路前往太原。行至雀鼠谷时,听说李渊已于农历5月15日晨宣告起兵,三人相互庆贺,李建成兄弟均称赞柴绍的主意。

李渊在太原起兵后,于农历6月建大将军府,授柴绍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之职。农历7月初五,李渊统甲士三万于晋阳誓师出发,柴绍兼领马军总管。李渊大军将至霍邑时,柴绍在城下侦察了隋军守将宋老生的布防,回来后对众将领说:“老生有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来出战,战则成擒矣。”农历8月3日,李渊计诱宋老生出城,两路夹击,大败隋军。李渊军攻取霍邑后,沿汾水南下,一路攻城掠地,柴绍每战都当先登城破阵,因功又授右光禄大夫。8月15日李渊军进至龙门。农历9月初,隋军大将屈突通派桑显和率数千名士卒乘夜袭击王长谐等军,王长谐等初战不利。柴绍与史大柰率轻骑从侧后袭击桑显和军,桑显和大败,败回河东。农历11月9日李渊攻克长安,拥杨侑即位。柴绍进右光禄大夫,封临汾郡公。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农历5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柴绍被拜为左翊卫大将军。此后柴绍随秦王李世民参加统一战争。平薛举父子、破宋金刚、败王世充、擒获窦建德洛阳、虎牢之战,屡立战功,因此晋封为霍国公,赐食邑一千二百户,并转为右骁卫大将军。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农历4月,鲜卑吐谷浑部侵扰芳州(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唐朝芳州刺史房当树逃奔松州(嘉诚,今四川松潘)。4月21日吐谷浑军进扰洮(美相,今甘肃临潭)、岷(溢乐,今甘肃岷县)二州。农历5月5日岐州刺史柴绍奉命率兵前去救援。5月15日,吐谷浑及党项侵犯河州(临夏,今属甘肃),唐河州刺史卢士良将其击败。农历6月柴绍率军进至岷州。6月29日柴绍指挥唐军与吐谷浑大战,被围困在一山谷中。吐谷浑军据高临下射击柴绍军,箭如雨下,形势危急,唐军将士皆失色。柴绍则临危不惧,安然而坐,让人弹奏胡琵琶,使二美貌女子翩翩对舞。吐谷浑部的士卒非常奇怪,都放下弓矢驻足观瞧。柴绍见吐谷浑军阵容不整,乘其无备,暗遣精骑绕到吐谷浑军背后,突然袭击,大败吐谷浑军,斩首五百余级,吐谷浑部遂于农历8月归附唐朝。此役,柴绍在被围的情况下临危不乱,用美人计迷惑吐谷浑军,然后乘其不备派精骑迂回到其背后突然袭击,终获胜利。美人计虽在历史上屡次被使用,但像柴绍这种用法,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年,柴绍的妻子平阳公主去世。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农历3月起,突厥军不段入侵唐边。农历8月12日,秦王李世民率军在五陇坂(今陕西凤翔)计退突厥军。为配合李世民军,柴绍于8月23日率军在杜阳谷(今陕西麟游)击败了突厥军。

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突厥军又多次南下攻扰唐朝边境,农历10月17日,突厥军侵扰鄯州(西都,今青海乐都),柴绍奉命前去救援。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农历5月,时为平道将军的柴绍率军兵攻打胡人。当年,突厥军仍然多次骚扰唐边:农历4月25日侵扰西会州(会宁镇,今甘肃靖远)。农历5月11日侵扰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同月侵扰兰州。农历6月突厥侵扰陇州(沂源,今陕西陇县),6月15日突厥侵扰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面对突厥的不断入侵,柴绍又奉命率堂军出击,农历7月3日,柴绍在秦州打败突厥,斩杀突厥特勒一名及将士一千余,凯旋而归。随即,秦王李世民率部在长安城太极宫北面正门发动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伏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6月7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时拜柴绍为右卫大将军。

唐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农历8月8日,唐高祖李渊退位玄武门事变,8月9日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农历10月唐太宗大封功臣,柴绍食实封一千二百户。

早在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农历2月时,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据朔方郡(今陕西靖边白城子)起兵反隋。后自称帝,国号“梁”。唐朝建立后,梁师都转而依附于突厥,经常引突厥军南下侵扰,唐军虽多次击败梁师都的军队,但因其受突厥保护,一直未将其歼灭。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突厥内部因争斗而政局混乱,无力继续庇护梁师都。唐太宗李世民乘机用书信劝其归降,梁师都不从。于是唐太宗乃命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伺机出击。刘旻等数次遣轻骑践其禾稼,又使反间计,离间其君臣关系,梁师都国势渐衰,降唐者接踵而至。此时梁师都属下名将李正宝等人试图抓获梁师都投唐,事情败露后降唐。从此,梁国上下更加互相猜忌,刘旻等人见时机成熟,上表请求出兵。

唐太宗即命柴绍与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攻打梁师都,同时又遣刘旻等进屯朔方东城进逼。此时梁师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唐军大将刘兰成偃旗息鼓,按兵不动,待梁师都夜间退兵时,突出奇兵追杀,大败其军。当突厥大发兵救援梁师都时,柴绍军在离朔方数十里处与其遭遇。柴绍率唐军奋勇出击,大破突厥军,乘胜包围了朔方城。突厥在大败之后不敢救援,朔方城在唐军围困下粮尽。农历4月26日,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杀了梁师都后举城投降。唐太宗以其地置夏州。唐军击灭梁师都,占领朔方重镇,为反击突厥准备了前进基地。转左卫大将军,又为华州刺史。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农历11月,突厥军进扰河西,唐太宗于1月23日诏命诸路军马反击突厥,这就是著名的“唐灭东突厥之战”: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而柴绍则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与上述五路共同出击。时唐军共计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农历1月出征,一举灭掉了东突厥。

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柴绍职加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谯国公。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柴绍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不久柴绍去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襄。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农历2月28日,唐太宗诏命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皆真人大小,柴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十四名。

柴绍与平阳公主生有二子:柴哲威、柴令武,世代及袭公爵,其家族在晋州平阳郡形成望族。

今山西省的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即为唐初霍国公柴绍封地的柴家庄园。柴家庄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似世外桃园一般。柴绍后代世居于此,形成今称的“柴家村”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柴家村有三大墓冢,其中最大者即为柴王墓,过去曾被盗掘,据说挖出许多文物。后来由于山体滑坡,现已被封住。柴家村还有古庙三清观,偏殿供奉有霍国公柴绍和周世宗柴荣。

柴禹锡:(公元943~1004年),字元圭,一作玄圭;河北大名人。著名宋朝大臣。

少时心问学。事宋太宗,官至枢密副使,知政事,出之沧州,在任勤于政治。

后授镇军节使,知泾贝陜三州,俱有惠绩。宋景德元年卒。

柴 车:(生卒年待考),字叔舆;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明朝官吏。

明宣德年初,谣传湘藩将有变乱发生,一时长江沿岸人心惶惶,局势不稳。明宣宗下诏,“沿江诸郡择贤守”。柴车以贤出知湖广岳州府(今湖南岳阳)。

柴车莅任之初,他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岳州城防,以备不测。同时他还经常若无其事地出入民间,表现出一种临危不惧而又能化险为夷的英雄气概,使当地民心迅速安定下来。

岳州地处洞庭湖与长江交汇之处,来往的官船商旅络绎不绝。由于江湖之险,官船来往,需要役使民夫挽船拉纤,以出湖中险滩之处。通常官府役民“多或致千百人”。每当官船晚上至时,官府临时召人拉纤,人们皆不愿前往,公家私人深以为弊。

为此,柴车采取如下措施:从每三丁以上之家选出一丁,分别纳入两种编制,一种是以每五十丁为一组,记他们的名字于小牌之上,由总甲领之;另一种则以每一百丁为一组,记他们的名字于大牌之上,由百长领之。官府视所需役丁之多寡而取大牌或小牌。从此每当牌子颁下,丁夫“皆来集,无后者。民得番休,皆便之。”柴车又常于公事之暇,或视察当地学校,给诸生讲学,培养人才;或登上蜿蜒的田埂,了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不断地在百姓中劝课农桑,“赏勤而戒惰”。

柴车在岳州三载,政绩卓越,史书记载其期“郡大治”。

柴学文:(公元1886~1932年),江西万年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5月参加革命,任赤卫军战士。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6月,柴学文在本县当下村被敌杀害,终年四十六岁。

柴春霖:(公元1887~1952年),字东生;甘肃皋兰人。著名民国时期官吏。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柴春霖历任九江南污铁路局文案,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政府教育部秘书,修订法律馆顾问,法权讨论会秘书长,众议院议员,国务院参议,山东清理官产处处长,河南省豫西豫北行政长官等职。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立法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柴春霖逃往台湾,续任国民党“立法委”委员。

1952年4月16日,柴春霖在台北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柴世荣:(公元1893~1943年),原名柴兆升;山东胶县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

柴世荣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随父母迁往吉林省和龙县六道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柴世荣父亲病故,家境逆转,柴世荣从此辍学,赴朝鲜打工。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归国,时值和龙县招用警察,柴世荣前往投考,旋被录用。他虽当了旧警察,但从不欺压良善,而是本着替天行道的精神,抑富济贫,深得周围群众好评。

“九一八事变”后,三十七岁的柴世荣毅然扔掉房屋、家产,带领全家人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当时,活动在中东铁路东段道南一线的中国国民救国军影响较大。其总司令是王德林、副总司令是孔宪荣。柴世荣参加了王德林的部队,被任命为救国军第四旅旅长。柴世荣能征惯战,不断攻城陷地,令日伪心惊胆寒;“柴旅”于是成为救国军中的一支劲旅。

柴世荣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员。他手操双枪,英勇善战,作战时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救国军”初起,第一仗攻打吉林敦化县城,他担任督战司令,亲率部属攻占了敦化东门。接着,他又与其他“救国军”将领一起带领部队攻打额穆和蛟河县,连克三城。柴世荣旅这时已成为威震吉东八县的“救国军”的一支劲旅。他的指挥才能和战斗佳话,在抗日部队和当地人民中广为流传。

救国军内部成份复杂,上属领导人之间经常互相拆台,令柴世荣十分苦恼。正在此际,柴世荣惊奇地发现了共产党员周保中的人格魅力和文韬武略。于是,他下定决心:跟着共产党走。从此,柴世荣成了周保中并肩战斗的亲密战友。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冬,周保中奉党的指示,退出救国军,到绥宁着手组建反日同盟军。柴世荣也随之同退同进,加入同盟军。次年12月,中共吉东特委、宁安县委和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共同决定,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

中共中央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2月发表了《统一军队建制宣言》。据此宣言精神,东北反日联军第五军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柴世荣仍任副军长。同年,五军遵照吉东特委的提议,将主力部队向中东铁路道北转移。第一、二师以宁安为中心,先后破坏了宁安县卧龙屯集团部落,袭击了卧龙屯警察署和自卫团。6月在三道河子缴了伪军一个连的械,得步枪百余支、轻机枪两挺,子弹四万余发。其后又在庆城、铁力、依兰、勃利、桦川等地对日伪发攻击,连战皆捷。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末,周保中与柴世荣会面。周保中对柴世荣一年的战绩给予充肯定。高兴地说:“我常说‘打打闹闹数着柴世荣’,看来不够全面,应该说‘兢兢业业数着柴世荣’。”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初,在后刁翎驻防的日寇运送军用物资。此情况由地方群众向柴世荣作了报告。柴世荣决定布置埋伏,予以伏击。经过精心谋划、周密布置,打了一个漂亮地伏击战,生俘二十余名俘虏,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包括粮食、弹药、军毯、皮大衣等等。此后,柴世荣决定乘胜追击,又将龟缩营房不出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初,柴世荣调升第五军军长,并参加了中共吉东省委常委工作会议。其间,第五军第一师师长关书范伙同军需处长赵子超、和教导团三连指导员郭郁洲谋图叛变。情况被柴世荣发现,他果断临机处置,将赵子超等人正以军法。关书范闻讯潜逃,后被追捕处死。处决叛徒,粉碎了敌人的诱降阴谋之后,日寇对抗联第五军发动了猖狂反扑,在牡丹江一线出动飞机大肆扫射,使第五军成为孤军。柴世荣临危不乱,展开游击战略,使日伪大军疲于奔命,无法发挥作用。

柴世荣对自己的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平时,他经常教育他们要抗战到底,并训练他们学骑马、学射击,让他们随时准备上战场。柴世荣把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儿子编入战斗部队去打仗,有意识地在艰苦危险的环境中锻炼他,考验他。后来,党组织决定派柴世荣的子女去苏联学习,他一再叮嘱他们说:“东北老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党组织和抗日武装都处在艰苦时期,你们不要忘记他们,要好好学习。学不好,对不起党,也不要回来见我。”后来,这三个孩子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党的好干部。他的大儿子柴国栋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回国后,立即奔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柴国栋在晋察冀战场上英勇牺牲。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柴世荣奉调入前苏联境内。次年冬,被周中任命为苏军远东红旗军第八十八旅第四步兵营营长。此后,柴世荣在工作之余手不释卷,努力学习政治和军事理论。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夏秋之际,柴世荣在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终年四十九岁。

帝王国君:

柴 荣:(公元921~959年),一称柴世宗;邢州尧山柴家庄人(今河北邢台隆尧)。著名五代时期后周政权缔造者,后周世宗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955~959年为期五年,终年三十八岁。

柴荣,后世又称柴世宗。父名柴守礼、祖父柴翁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据说,他的姑母本为后唐庄宗之嫔御,后唐庄宗逝世后,后唐明宗遣其归家,行至河上遇大风雨,止于逆旅数日,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惠,父母知志不可夺,遂成婚于逆旅中。

后来,柴氏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便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妈。柴荣性情谨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的喜爱,被收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经常外出经商,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期间学习骑射,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及长,遂弃商随郭威从戎。

后汉建立后,郭威以佐命功授为枢密副使,柴荣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当时郭威任邺都(公元大名)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则被任命为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被隐帝诛杀,郭威因此愤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杀向开封,柴荣则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邺都事务。结果“清君侧”把后汉给清掉了,郭威建立了后周政权。

后周建立后,柴荣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公元濮阳)刺史、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澶州任内,“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其后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晋王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

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

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柴荣即位伊始,北汉刘崇趁后周政权新老君主交替之际,勾结契丹族大举南犯。这关系到后周的存亡,柴荣立即召集大臣议欲亲征,宰相冯道极力谏止。

柴荣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

冯道反唇相讥地问:“陛下得如太宗否?”

柴荣又说:“以我兵之强,破刘崇山压卵耳!”

冯道接着反问:“不知陛下做得成山否?”

柴荣怒曰:“冯相何少也!”

乃罢其相位。柴荣率军兼程速进,与北汉两军在山西高平相遇,爆发了著名的“高平之战”。

两军对垒,敌军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周军人少力单,“未几,右军樊爱能、何徽望敌而遁,东厢骑兵乱,步兵解甲投降。”形势万分危机,柴荣临危不惧,自率轻骑五十余人杀入敌阵,麾下悍将张永德、赵匡胤、马仁瑀等一干人冒死力战,终于转危为安,最终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刘崇军败北,契丹军退逃。

战斗结束后,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被斩,立功之士,以次行赏。李重进、向训、张永德、史彦超、马仁瑀、马全义诸将都予以重赏,赵匡胤也因功勋卓著,被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侯兼严州刺史。

通过此次赏罚,“骄将堕兵,无不知惧,军声始振。”此战充分显示了这位年轻新皇帝的英勇和胆识,他的威望大大提高,地位得到巩固。

“高平之战”也暴露了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诸多问题,柴荣因此立志“削平天下”,决心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

政治改革首先从军队开始,柴荣把整顿军队的重任交给了赵匡胤。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选点。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他还下令藩镇将最有战斗力的兵士选送中央,又命赵匡胤广募天下壮士,对士卒一概简阅,淘汰老弱,从而组建了一支无比强大的由他直接控制的军队,改变了骄兵悍将难以驾驭的局面,初步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为之后的诸项改革和开拓天下打下了基础。

为了广开言路,集思广议,选拔人才,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初,柴荣命朝廷文学之士二十多人,各写一篇《为君难为臣不易》和《平边篇》,“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但礼部郎中王朴的献策,却远见卓识,非常具体:“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我接境凡二千里,其势易扰也……先取其江北诸州……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走。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河东必死之寇,力竭气诅,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之下既平,然后思间,一举可擒也。”王朴的献策,正中柴荣心意,他欣然采纳,并据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攻取战略。

五代时期,各国主要以科举取士。为选拔人才,针对当时考试制度不严,滥选普遍存在的情况,柴世宗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农历3月下诏:“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因年老而及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妣缪,须至去留。”他还亲自阅览十六位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文,放四人及第,其他十二人令下次再试。

当他得知贡举、右谏议大夫刘涛选士不当、有失用心时,责授右善赞大夫,俾令省过,以戒当官。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柴荣又令李昉对被贡举者进行复试。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农历1月又诏:“礼部贡院今后及第举人,依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学奏文,候敕下发榜。”

柴荣在位五年有余,为科举选士三次下诏,可见其对选拔人才的重视。据统计,后周共举行课考选拔九届,共录取进士六百四十名,明经六名,其他一千五百三十名。

柴荣采纳兵部尚书张昭的建议,开设制科,广选人才。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从品德、学问、办事能力方面考选人才,恢复和发展了科学制度。他强调说,不论出身资历,或官或民,都可考召。

柴荣下令朝官举荐人才,对举官不当者,要追究责任。后周显德二年正月诏:“在朝文班,各举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轻重,连坐举主。”太仆卿剧可久为举官所累而停任,右补阙王德成也因举官不当,左迁右赞善大夫,就是其例。

柴荣还曾打破常规,破格提拔一些文武官员。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不由科进第的魏仁浦聘为枢密使、检校太保,面对朝臣的非议,柴荣曰:“顾才何如耳!”后来,魏仁浦又拜为宰相,官员议论纷纷,他又言:“自古用文武才略者为辅佐,岂尽由科举耶?”群官都无言以对。由于他坚持了不限资历,不论科第,任人唯贤的吏治改革,使他迅速得到了如王溥、范质、李谷、魏仁浦和王朴等文臣和张永德、赵匡胤、李重进、韩通、曹英、向训等武臣,这些文武大臣组成了强有力的统治中心,推进和加速了改革进程。

柴荣在纳谏求贤的同时,对于失职误事,破坏纲纪和贪官污吏,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加惩处。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楚州防御史张顺因贪污榷税钱五十万,官丝二千两赐死。刺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命斩之。坐检齐州临邑县民田失实的刑部员外郎陈渥亦令自尽。相反,柴荣对廉洁奉公的官吏却给予褒奖。故襄邑县令刘居方在任廉洁,死后赠右补阙,子刘士衡赐学究出身。

自唐朝以来,地方官员的俸禄,主要由俸户供给,地方官员可任意向俸户征收钱财,为防止地方官员随意搜刮民财,杜绝官吏趁机肥私,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柴荣下诏:“重定诸道州府幕职令录佐官料钱,其州县官俸户宜停”,统由国家财政支付,从制度上有利于官吏的廉政建设。

唐朝末期以后,军阀武夫草菅人命、贪官污吏舞弊害政,刑法越来越乱,且文意古奥,条目太繁,使人难以理解,各种条文重叠复杂,无法适从。周太祖对前朝的刑法曾有过修改,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用刑过重太滥且不辨事非的弊病。柴荣命御史张湜等十一人对前朝律令中的费解部分,加以训释;格律中的繁杂者甄别删除;轻重不当、相互矛盾、不合时宜的,给予纠正。修成后的《大周刑统》条文合理简约,明了易懂,遂颁行天下。

柴荣在周太祖罢营田务,赐佃户为永业的基础上,将经济改革继续引向纵深发展。主要有请射佃荒田法,均定田赋,停废限额以外的佛寺、铸币兴商,兴修水利等。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柴荣颁布诏令:“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其近北地诸州,应有陷蕃人户,自蕃界来归者:五周年内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来者,不在交还之限。”这项法令的颁行,对于吸收游民和流落契丹等境外民户回返耕种开垦荒芜的土地,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当时地主官僚多占土地,或享有免税特权,或隐瞒田亩,不交或少交租税的情况,柴荣于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以唐代同州刺史元稹的《均田表》为据,写其辞以为图,称《均田图》,诏令地方政府实行,诏曰:“言念地征,罕臻艺极,须并行均定,所冀永适轻重”让地方官吏均定田赋。并派左散骑常侍艾颖等三十四人作为苗使前往河中、宋州、许州、随州、沧州等地检查田亩,均定田租。这项看似均田,实则按田均赋的法令,完全取消了官僚地主免交赋税的特权,就连曲阜孔子后裔历代享受的免税特权也被取消,照法纳税。此项改革,不仅多少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大大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五代时期,尤其在中原,战争频繁,黄河多次泛滥成灾,严重地影响了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和水上运输。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黄河在郓州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令宰相李谷在澶、郓、齐等州主持维修河堤,共用民夫六万,历时三十天,完成了工程。此后,黄河在郑州原武决堤,柴荣派东京留守吴延祚发附近县丁夫二万人修复河堤。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下令征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陈、颖水运之路。从而形成了以开封为总站,连接黄河、淮河和长江的水运,变水害为水利,不仅便利漕运也可用于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柴荣的南征北战提供了方便。

铸币兴商是柴荣采取的另一项改革。五代时期,金融各国各制,很不统一,铅、锡、铁等恶钱被大量制造出来,流通于整个商业领域。富商大贾用恶钱换取铜制好钱,藏于私室,妨碍好钱的正常流通。商人高价收购铜器,自制钱币,牟取厚利。再加上寺院大量购铜制作佛像,致使铜钱严重短缺,于是柴荣在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次寺观钟磬钹铎之类所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宦,给其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处死,不及者论刑有差。”初步克服了金融短缺问题,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柴荣对文化领域的改革也卓有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后周显德元年,柴荣下诏:国子监的监生人数,以后汉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为限,由礼部贡院验查;今年新收补的监生,全部不得参加科举。从而改变了过去有些地方举人临时投入国子监,充当监生参加科举的情况。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柴荣令精通历法的端明殿学士重新修定历法。王朴革除旧历错误,制成《大周钦天历》,于次年颁布实行。

停废无敕寺院是柴荣采取的另一举措。唐末五代,战乱不断,人民苦难深重,信佛者大增,到处创建寺院,私度僧尼。佛寺成为逃兵和各种罪犯的庇护之所。寺院又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国家税收和社会的稳定。为革除其弊,柴荣于显德二年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还规定,其僧尼及法物移交可留存者,殿堂屋宇由官府封锁收管;除留者外,无论城郭村坊、山林胜迹都不得创建寺庙,违反者并徒三年、配役、还俗,当地官员除名流放;王公贵戚、节度使、刺史等不得奏请创建寺庙及开戒坛,违反者,当由御使弹劾。同时,还严格规定了出家条件:男子、女子如有志愿出家者,须取得父母、祖父母同意,父母或祖父母健在,又无别人侍养者,不准出家;罪犯和逃亡奴隶不得出家;申请出家者必须能诵读部分经文,经过府里申报,由录事参军本制官考试经文合格,方得落发为僧尼。严禁私自剃头受戒,不符合出家条件的僧尼则应还俗。经过这次限佛运动,共废除寺庙三万余所,保留二千六百余所,约占原寺院总数的十分之一。僧尼人数减少到六万一千余人,大大低于还俗人数。这样,既增加了农业劳动人口,也增加了国家的赋役,并且大大提高了僧尼的素质,对佛教的健康发展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项改革是乐舞。五代均有庙堂乐舞,是为祭列祖列宗、天地神祗所用。显德五年,柴荣命中书舍人窦俨考太常雅乐。并准窦俨所奏:“用精通雅乐之士,对从五帝至后周的乐史沿革,进行全面的编录,附于历代乐章之后,永为定式,可定名《大周正乐》,由太常寺掌管。”并令窦俨主持,枢密使王朴考证雅乐,重定十二律,以为旋宫之法,另对乐器也作了改进。经过王朴的音乐改革,被战乱破坏的雅乐得到了振兴。

高平之战后,北汉不再敢犯境,但契丹骑兵常来骚扰。为解除后顾之忧,柴荣遣许州节度使王彦超、曹州节度使韩通领兵疏通冀州至深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其间的李晏口修筑城垒,以兵戍守,从而形成百里坚固防线。从此,契丹骑兵不敢过河掠抢,边民稍得耕牧。

与后周西部边陲相接的秦、凤、成、阶四州,本属中原王朝,后晋时并入后蜀。四州之民不满后蜀苛政,多次派人来京要求后周收复。民心所向,再加上柴荣又想考验一下整顿之后的周军实力,便派大将王景、向训率军西征。初取小胜之后,因军需供应不继,劳师无功,两军相持不下,众将请求罢兵。柴荣犹豫不决,遂派赵匡胤到前线视察,及回,匡胤以实相奏,极言四州可取,柴荣甚喜,再定攻取之策。他知人善任,不但没有中途换将,反而给予王景、向训更高的军职,周军大振,所向披靡,大败蜀军于黄花谷,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不久凤州也被攻克。从此,后周西部边境得以稳固,蜀军撤回西川再不敢犯。

随着秦、凤、成、阶四州的收复和不断增强的国力,雄心勃勃的柴荣,开始实施攻占南唐的战略。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农历11月,柴荣首先派李谷、王彦超、韩令坤等将伐唐,首攻目标是南唐门户、淮南军事重镇寿州(今安徽寿县)。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农历1月,柴荣又亲临前线。两军在寿州城下相持,李谷面对南唐军水师的优势,表现怯懦,退守寿州西南的正阳。柴荣速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星夜兼程,带兵绕到南唐军背后,突然攻击,南唐军猝不及防,大败,主帅刘彦真战死。周军首战告捷,柴荣当即立断,以李重进取代李谷统领后周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之后,柴荣发兵围困寿州,赵匡胤在滁州(今安徽滁县)重创南唐军皇甫晖部,又大败南唐齐王李景达于六合地区。周军在攻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继续围攻寿州,柴荣班师回京。并立即征集工匠“于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南唐降卒教北人水战”以图再战。赵匡胤也因功绩卓著,被晋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兼匡国军节度使。

后周大军撤退后,南唐倾全国兵力乘机反攻,六州之地大部分又被南唐军收回,但始终难解寿州之围。

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农历2月,柴荣接受宰相李谷的建议再次亲征淮南。攻破南唐援军扎营在寿州城边的紫金山寨,又水陆两路夹击,全歼南唐援军,克寿州,消灭南唐军四万余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农历10月,柴荣第三次亲征南唐。农历11月到达淮水,攻濠州,夺城关,破水寨,大败南唐军。又率水陆大军齐进,循淮而下,败唐军于涡口。然后鼓行而东,势如破竹,沿淮城栅所至皆下。农历12月又降泗州,濠州、亳州。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农历1月,柴荣亲攻楚州。死伤甚大,城陷,大怒,尽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庐。农历3月,饮马长江。是月,南唐主李璟被迫遣人献庐、舒、蕲、黄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悉平江北,得十四州,县六十。南唐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

柴荣在取得南唐江北十四州之后,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战略布署,把目标描准了对后周构成威胁的北方契丹,改防御为进攻,决心收复被后晋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农历3月,柴荣亲率李重进、赵匡胤、韩通诸将北伐。周军锐不可挡,农历4月至宁州,契丹守将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开城请降;莫州刺史刘建仅望风主动来降;农历5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也以本城归顺。

柴荣北伐四十二天,“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边界城邑,皆望风而下”,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关南之地全部平定。不料他正与诸将议攻幽州之时,突然发病,北伐乃止,从而痛失了收复燕云的历史机遇。当时的辽主耶律·述律沉湎酒色,无志南侵,当关南各州失守时,他尝语左右道:“燕南本中国地,今仍还中国,有甚可惜呢?”以致这一历史问题直到明初朱元璋时才得以解决。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农历6月,因病回到汴京的柴荣解除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拜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柴荣匆匆安排完后事,便于农历6月19日崩于滋德殿,终年三十九岁。其子七岁的柴宗训柩前即位。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农历1月,赵匡胤受命率兵前往镇、定两州御边,乘机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将后周恭帝柴宗训轰下台,自己登上帝位,从此建立了北宋王朝,是为宋太祖。

后周王朝历经三帝,国运十年,在柴荣的领导下国盛昌昌。但柴荣万万没有想到,他与养父郭威征战一生创造的大周王朝,在他尸骨未寒之际,就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赵匡胤取而代之,改朝换代了。

柴荣在位虽不及六年,但他却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为结束残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和为中国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他不愧为五代时期的第一明君。

附_柴荣行年简表:

唐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年),一岁。农历9月24日,柴荣出生于邢州之别墅,籍贯邢州尧山县柴家庄。祖父柴翁,父柴守礼,姑柴氏(公元郭威做皇帝后封为皇后,谥号圣穆),世家豪右。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六岁。郭威在洛阳娶尧山同里柴翁女为妻。据说,柴氏原唐庄宗嫔御。是年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作乱,庄宗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公元明宗)进宫后,柴氏被放回家,行至汴水,天雨不止,住于旅舍。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淑,遂成婚配。

唐天成二年~后晋天福十一年(公元927~946年),七~二十六岁。柴荣年未童冠,因侍姑母在郭威左右。时郭威无子,家道沦落,然以柴荣谨厚,故以庶事委之。柴荣悉心经度,资用获济,郭威甚怜之,乃养为己子,故名郭荣。期间曾去江陵贩运茶叶,一边做生意,一边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射等武艺,读了大量史书及黄老著作。及长,弃商随郭威从戎。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6年),十六岁。时郭威在刘知远部下,威妻柴氏卒。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二十七岁。农历2月,郭威等劝刘知远在太原即皇帝位,仍用“天福”年号。农历闰7月,郭威以佐命功为枢密副使,加检校太保。柴荣授左监门卫将军。

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二十九岁。郭威镇邺,柴荣任天雄军牙内部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三十岁。农历3月,授郭威邺都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随郭威在邺,协助郭威政尚清简,治绩有声。农历11月,汉隐帝刘承祐以议事为名杀害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位顾命大臣,并诛杀了出镇邺都的郭威和柴荣在京的家属。郭威的夫人张氏与诸子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定哥和柴荣的妻子刘氏及长子宜哥与其二次子皆为汉诛。郭威闻讯,留柴荣在邺,以清君侧举兵至京郊之北,隐帝出城观战,官军败绩,隐帝被乱军所杀。郭威入开封,由太后临朝听政。是月,契丹南犯,郭威奉命北上抗辽。军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将士撕裂黄旗,披于威身,拥呼万岁,返回京都。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三十一岁。农历1月,郭威即皇帝位,改元广顺,国号周,史称后周。是月,授柴荣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镇,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澶之里弄湫隘,公署毁圮,柴荣即广其街肆,增廨宇,吏民赖之。每旬决囚,赞引律令,辨析中理。农历8月,郭威故夫人柴氏追立为皇后。农历12月,柴荣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三十三岁。农历3月,郭威将重臣、枢密使王峻黜往外地,柴荣从澶州节度使任上出任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农历8月,柴荣第四子宗训生于澶州府第。农历10月,封柴荣为顿递使。农历12月,柴荣陪郭威郊庙行事。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三十四岁。农历1月,郭威大赦天下,改广顺四年为显德元年。加晋王荣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宰臣冯道加守太师,范质加上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李谷加左仆射、集贤殿大学士。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郭威寝病,召外甥重进受顾,令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临终前,屡戒柴荣,死后用纸衣瓦棺,不修地宫,不要守陵宫人,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不久,郭威病逝,终年五十一岁。晋王荣在柩前即位。农历3月,大赦天下,免诸道州府所欠去年夏秋租税。农历4月,郭威葬于新郑郭店,陵曰嵩陵,庙号太祖,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北汉勾结契丹南犯,柴荣召大臣议欲亲征,宰相冯道极力止,柴荣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柴荣怒曰:“冯相何少也!”乃罢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山压卵耳!”他率军兼程速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刘崇军败北,契丹军退逃。此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他趁胜整饬军纪。樊爱能、何徽等七十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斩杀,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赵匡胤等将士给予重赏。册封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农历5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将北汉都城太原包围,但由于粮饷不继,未能拿下太原。农历6月,下诏班师,车驾发离太原。过新郑亲拜嵩陵,祭奠而退。农历7月,拜范质为司守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李谷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不由科进第的魏仁浦聘为枢密使、检校太保,面对议者曰:“顾才何如耳!”百官上表请以农历9月24日诞圣日为“天清节”,从之。农历9月,右屯卫将军薛训,因“监雍兵仓,纵吏卒陪敛”被除名,流放沙门岛。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因“盗经商船不捕获”被斩。农历10月,柴荣吸收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下令整顿军队,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柴荣遂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农历11月,黄河郓州界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派宰相李谷监筑河堤,征发丁六万人,三十日而罢。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三十五岁。农历1月,柴荣诏:“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轻重,连坐举主。”农历3月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委派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与彰信节度使韩通带领士兵,征发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李晏口夹胡卢河修建城垒,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张藏英召募边境骁勇之民组成一支精悍的边军,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为选拔人才,诏曰:“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紕缪,须至去留。”柴荣亲自阅览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文。农历4月,诏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期以来春兴役。令近臣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柴荣亲览之。并采纳比部郎中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农历5月,废童子、经明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柴荣派向训、王景率军西征后蜀,欲收复秦、风、成、阶四州。是月,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今后不得创造寺院兰若”,并“禁私变僧尼”。当年废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还俗僧尼多达六万一千二百人。农历7月,因西征之师,军需供应不继,战事陷于僵局,周将执意请求罢兵。柴荣派赵匡胤作为特使前往秦州前线视察战局,及回,具以事实上奏,极言秦、凤诸州可取。柴荣提拔王景兼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西南面行营都监。农历9月,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次寺观钟磬钹铎之类所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处死,不及者论刑有差。”农历闰9月,大破西川军,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农历11月,周军最后攻克凤州,收复四州之地。农历12月,命起居郎陶文举征残租于宋州。文举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有悼髦之辈,不胜其刑而死者数人,物议以为不允。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三十六岁。农历1月,发丁夫十万城京师罗城。柴荣下诏亲征南唐,派李谷、李重进、赵匡胤等战将出征。后来发现李谷怯懦,李重进战无不克,遂将李谷调开,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从而大败唐军,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围攻寿州,农历5月班师回京。农历5月,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农历7月,皇后符氏薨于滋德殿,终年二十六岁。农历8月,端明殿学士王朴撰成新历上之,命曰《显德钦天历》,并开始行用。王朴于农历9月升任尚书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农历10月,葬宣懿皇后于懿陵。诏:“漳河以北都县,并许盐货通商,逐处有咸卤之地,一任户煎炼。”赵匡胤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跻身于后周大将行列。农历11月,放华山隐者陈抟归山。柴荣说:“帝素闻抟有道术,征之赴阙,月余放还归隐。”农历12月,故襄邑县令刘居方在任廉洁,死后赠右补阙,子刘士衡赐学究出身,以奖廉吏。

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三十七岁。农历1月,诏天下见禁罪人,除大辟处,一律释放。准兵部上书张昭上言:“编修太祖实录及梁、唐二末帝实录。”农历2月,柴荣再次亲征南唐,攻破南唐援军紫金山寨,克寿州。消灭唐军四万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车驾发下蔡还京。农历4月,故彭城郡夫人刘氏册封为皇后。故皇弟、皇子均赠封,故皇妹册封。农历5月,李重进、向训、张永德、赵匡胤等因功晋升官职。宰臣范质、李谷、王溥并爵邑,改功臣。枢密使魏仁浦加检校太傅进封开国公。农历8月,升王朴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农历10月,先期刺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命斩之。至是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农历11月,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败唐军于涡。遂鼓行而东,沿淮城栅,所至皆下。农历12月泗州守将以城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得敌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俱奔,所向皆捷,连降濠州、涟水、亳州。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十八岁。农历1月,柴荣亲攻楚州,遇到楚军防御使张彦卿的誓死奋击,周兵死伤甚重。“拔之,斩伪守将张彦卿等,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农历2月,车驾发楚州南巡,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农历3月,幸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敌军。南唐主李璟迁陈觉奉表陈情,献贡品,被迫谴人献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悉平江北,得州十四,县六十。南唐去帝称号,只称“江南国主”。令翰林学士李昉对被贡者进行复试。诏曰:“比者以近年贡举,颇事有循,频诏有司精加试练,所冀去留无滥,优秀昭然。昨据贡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试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辞臣再今考覆,庶泾、渭之不杂,免玉石之相参。”农历4月,车驾发扬州还京。新太庙城,迁五庙神主入于其室。农历5月,下诏:“侍卫诸军及诸道将士各赐等第优给。应行营将士殉于王事者,各与赠官;亲的子孙,并量才录用;伤夷残废,别赐救接。淮南诸州及徐、宿、宋、亳、陈、颖、许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税物,并于除放。”农历6月,命窦俨参定雅乐。有司奏御膳料,柴荣批曰:“朕之常膳今后减半,余人依旧。”兵部尚书张昭等撰《周太祖实录》三十卷成。农历7月,颁行《大周刑统》。赐诸道节度使、刺史《均田图》。农历10月,诏淮南诸州乡军,并放归农。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颁行《均田图》。诏曰:“言念地征,罕臻艺极,须并行均定,所冀永适轻重……”让地方官吏均定田赋。并派官吏巡行诸州,丈量土地,以据田亩,定税赋。农历11月,诏翰林学士窦俨,集文学之士,撰集《大周通礼》、《大周正乐》。农历12月,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因擅杀降卒弃市。楚州防御使张顺因贪污榷税钱五十万,官丝二千两赐死。诏重定诸道州府幕职令录佐官料钱,其州县官俸户宜停。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三十九岁。农历1月,诏:“每年新及第进士及诸闻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挥排比。”“礼部贡院今后及第举人,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学奏文,候敕下发榜。”农历2月,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左补阙王德成因举官不当,左迁右赞善大夫。农历4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农历5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农历6月,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俭点。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农历6月19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农历11月,葬柴荣于新郑陵上村,谥曰睿武孝文皇帝,陵曰庆陵,庙号世宗。以贞惠皇后刘氏附焉。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农历1月,赵匡胤受命率兵前往镇、定两州御边,乘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帝位,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反封恭帝为郑王,奉皇太后为周太后。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周郑王出居房州。

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春,周郑王崩于房陵,终年二十一岁。同年农历10月归葬于后周世宗庆陵之侧,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

柴宗训:(公元953~968年),一名郭宗训,后周恭帝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959~960年为期半年,终年十五岁。

柴宗训在后周世宗时被封为梁王。

后周世宗柴荣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农历6月病逝。

逝世前,后周世宗对朝廷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将自己最信任的赵匡胤升任为殿前都点检(禁卫军最高首领),以保障儿子将来能坐稳江山。谁知,这一举措恰恰葬送了自己开创的后周政权。

柴宗训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后周太祖年号“显德”。柴宗训即位时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大臣主持军国大事。

柴宗训在位时年幼,十分崇拜能征善战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因此过于依重赵匡胤,由此使赵匡胤产生了做皇帝的梦想,并付诸行动。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农历1月元旦,群臣正在朝堂上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国和北汉合兵南侵,其实,这是赵匡胤及其下属将领们编造的谎言。

范质不知就里,当即便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和三部大军北上抵御。禁军到达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封丘陈桥镇)之后,突然发动兵变,拥赵匡胤为帝。

当时赵匡胤属下掌书记的赵普,足智多谋,向诸将说明“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的道理,要求他们严明军纪,安定人心,长保富贵,取得将兵们的同意和支持。驻军陈桥的第二天早晨,参与拥立新天子的将领们,拿出一件象征皇帝即位时用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向将兵宣布:“要使这次政变成功,必须吸取以往兵变中大肆杀人的历史教训,安抚后周君臣,减少阻力,争取和平手段解决政权移交的问题。”将兵们唯唯听命,一切按照赵匡胤的布置行事,随后回师东京,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孤立了后周,争取了民心。

赵匡胤由此建立了大宋王朝,废黜了柴宗训,并降封他为郑王,后周政权就此灭亡。

不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河北北房)居住,史称柴宗训为“后周恭帝”。柴宗训于被废黜八年后的北宋乾德六年(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悄然去世,死因不明,传说是被宋太祖的弟弟赵匡义秘密毒杀的,待考。

后周政权历经三帝,国运十年。后周世宗柴荣万万不会想到在他尸骨未寒之时,便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赵匡胤取而代之,改朝换代了。

九、名人名篇:

柴氏祖传柴家拳(柴氏潭腿拳和柴氏通臂拳):

柴氏潭腿拳和少林拳关系深厚,其中的柴氏通臂拳通称“柴王拳”。

柴王拳和柴氏潭腿拳大致创立于唐末五代时期至北宋初期,创立人是周世宗柴荣和其弟弟柴贵。柴荣、柴贵兄弟在年轻时期曾在河南郑州经营瓷器,期间曾到少林寺与方丈研修少林拳。此后,柴荣创立了“柴王拳”,后来由五皇子柴熙让传到河北沧州地区,成为柴氏通臂拳,后又传播山西、河南等地。

“柴王拳”为柴氏家传拳法,传承人在清朝时期获皇封武略骑尉。五代后周显德年间,王爷柴贵创立了山东临清潭腿,称“柴氏潭腿拳”,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临清龙潭寺昆仑大师柴贵,曾任五代后周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周虢州防御使。后因赵匡胤陈桥兵变,柴贵为战乱所逼,在山东临清龙潭寺削发为僧,他本身就怀武功,擅长医道,在龙潭寺立门授徒,研练出了一门偏重腿功的武技,并借用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命名为“潭腿”,又称“临清潭腿”,包括十路和十二路两种套路。其《拳谱》记载如下:“昆仑大师正宗传,留下潭腿十路拳,一路顺步单鞭势,二路十字起蹦弹,三路盖马三捶式,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单展,七路掖掌势双看,八路转环剁子脚,九路捧锁阴阳掌,十路飞身箭步弹。”

柴氏潭腿拳本源出自嵩山少林寺。唐朝初期,少林十三棍僧勇救秦王李世民和副将柴绍,使得少林寺成为唐朝皇家供养寺院。唐末、五代、后周时期皆延续这一定制,再次成为后周政权的皇家寺院。周世宗柴荣、赵匡胤、郑恩、柴贵四人在年轻时分别在郑州、洛阳、开封一带经营瓷器,在新密市牛店镇月台村烧造瓷器,在当地还有流传有赵匡胤赏月的传说,后世建有“赏月台”。后来的月台村主要为柴氏族人居地,皆为后周虢州防御使柴贵的后裔,目前有一千多人口。当年,他们四人在经营瓷器的同时皆在少林寺修炼少林武术,使他们成为五代后周时期著名的将领,并以此为基础相继创立了柴氏潭腿拳(柴贵创立),太祖拳(赵匡胤创立),柴王拳(又名柴氏通臂拳,柴荣帝创立)。

山东省临清龙潭寺,位于今河北省的邢台市临西县龙潭寺村,其地为后周世宗柴荣的故里。当年的后周大将柴贵,是后周皇家除柴荣皇帝以外唯一的武将,曾任虢州防御使、京城右厢巡检、龙捷右厢都指挥使等职。在柴贵带领部分亲信将士隐居于该寺起法号昆仑大师后,他把自己的武术实战技击本领传授给亲信将士及僧人,创立了柴氏潭腿拳。昆仑大师辛勤培养武僧,本来蕴含了恢复柴周江山的想法,但由于赵宋江山一直没有出现乱局,所以直至昆仑大师老死,也没有敢留下自己的真名实姓。

柴氏潭腿拳包括了临清潭腿、少林潭腿的综合技法,后扩展为精武潭腿、教门潭腿、沧州通臂弹腿。潭腿拳为中国南拳北腿中北腿的主要代表拳种之一,在明正德年间传回少林寺。

潭腿是以腿功见长,拳势古朴,功架完整,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意气相合,精神饱满,动作精悍,配合协调;招数多变,攻防迅疾,爆发力强的少林技击套路。步型多弓步、马步;手法多拳法、掌法;腿法多弹踢、蹬端。弹腿技击要求上下盘同步出击,令对手防不胜防。下盘发招讲究腿三寸不过膝,招式小速度快,攻时无被克之虑。上盘进击以劈砸招术最多,力度大,拳势猛。套路有十路弹腿、十二路弹腿、六路弹腿、十八趟砸拳、花里弹、砸拳、短拳。

柴家武术器械有拔步刀、连环刀、万胜刀、春秋刀、阴手枪、六合枪、八宝枪、扑钩、燕翅镗、檀木橛等。对练有双人潭腿、短拳对打、单刀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三节棍进梢子棍、大刀进枪、单刀对练、白手夺刀等。

潭腿有多种流派,如临清潭腿、少林潭腿、精武潭腿、教门弹腿、通背弹腿等。

如今的少林潭腿,是在明朝正德年间,由嵩山少林寺的相济禅师和临清龙潭寺的跃空大师二人,将少林的罗汉拳与临清潭腿有机结合后所创。后来少林寺将潭腿的拳架加以改动并再添增两路,称“少林潭腿”。其拳路为:“头路出马一条鞭,二路十字鬼扯钻,三路劈砸车轮势,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狮子双戏水,六路勾劈扭单鞭,七路凤凰双展翅,八路转金凳朝天,九路擒龙夺玉带,十路喜鹊登梅尖,十一路风摆荷叶腿,十二路鸳鸯巧连环。”

如今的精武潭腿,是霍元甲精武体育会的传统功法,其拳路为:“头路弓步冲拳一条鞭,二路左右十字蹦脚尖,三路翻身盖打劈砸式,四路撑扎穿撩把腿弹,五路护头架打掏心拳,六路仆步双展使连环,七路单展贯耳脚来踢,八路蒙头护裆踹两边,九路腰间碰锁分两掌,十路空中箭弹飞天边,十一路勾挂连环机巧妙,十二路披身伏虎反华山。”

如今的教门弹腿,是昆仑大师晚年所传,因习练者多为伊斯兰教回族,故又称“教门弹腿”。其在练法上于中盘腿法稍有变动,出式为趟瓶式,发腿与裆平。其拳路为:“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三路劈砸倒拽犁,四路撑滑步要偏,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七路盖抹七星式,八路碰锁跺转环,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

如今的沧州通臂弹腿,源自河北沧州一带通臂门的基础功法,是将通臂拳法中的单劈手招势融进,使之在操肩,操腰方面有独到之处。其拳路为:“头路顺步似单鞭,二路十字蹦脚尖,三路滚劈贯上下,四路绷点撑抹剪,五路绷拳滚肘势,六路抹打摘心拳,七路缠拦连环腿,八路劈挂迎门箭,九路绷锁穿胸脏,十路跃步飞箭弹。”

而宋朝太祖拳,则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传,故称“太祖拳”。太祖拳法讲究实战,攻防格斗,起如风,击如电,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摧。特点为套路严谨,动作舒展,招式鲜明,步法灵活,刚柔相济,虚实并兼,行拳过步,长打短靠,爆发力强。其劲力发挥于撑、拦、斩、卡、撩、崩、塞中,“秀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其主要手法为挑、砍、拦、封、闭、缠、扫、踹、弹、撩、钩、撞、绊、缠。交手时,讲求一胆、二力、三功、四气、五巧、六变、七奸、八狠。进身前“审势观察细留神,逢弱直冲入中门,遇强避锋绕步锤”,手步相连,上下相随,遇隙即攻,见空则扑。招式有非攻即防,虚中寓实,实里含虚,一式多变,借敌之力以制其身。其基本功主要有“三型”、“五功”。“三型”为头、手、步,“五功”为臂、腿、腰、桩、气。太祖拳术套路有一路太祖拳、二路太祖拳、十八趟罗汉拳、遛腿架、遛脚式、八打二十式、太祖长拳、行步拳、十二趟弹腿等,器械有太祖棍、三节棍、少林棍、十二连枪、梅花枪、四门大刀、方便铲、双手带、梅花刀、梅花双钩、万胜刀、应战刀、青龙剑、二朗剑、双钺等,对练套路有对打太祖棍、三节棍进枪、单刀进枪、大刀进枪、子母锤对打等。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其所著的《纪效新书》中说:“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势各异,而实大同小异……”显然,在戚继光之前便已有宋太祖长拳在社会上流传了。而明朝著名武术大师程冲斗在其所著《少林棍法阐宗》中说:“古人制艺必立意,吾人资性各有所长,岂可尽废。惟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阳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不传。苟能习练精熟,得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可见宋太祖长拳在明朝时极有声誉。

柴氏通臂拳,又名柴王拳法,经宋朝时期的梁王柴进发展,传到山西临汾洪洞,再传到运城、河津、焦作等地。到清朝初年,从嘉庆朝皇家武官武列骑尉柴文魁开始,传入皇宫大内侍卫。柴氏通臂拳的传承人,世代为武官,在清朝时期传有九代二百多年。从后周世宗柴荣创立柴氏通背拳始,至今已传三十六代传承人。

武术拳种,向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在五代十国时期,少林寺曾召集十八家武林门派举行了武林大会,并且收集到十八家拳谱,之后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为少林拳种,反过来又影响其他拳种,发展出许多分支。柴氏潭腿拳和少林拳的关系就是源于少林又回归少林。

中原柴家拳为中华武术的流派之一,有其沿传悠久的实用武术战技历史。西汉初期的大将军柴武就善用兵器青龙刀,唐朝的开国元勋大将军霍国公柴绍善用柴家青龙刀,唐朝初期轻功超人的柴绍之弟柴青善用青龙剑,五代末期的后周世宗柴荣善用青龙刀并创立柴王拳和柴王刀,后周大将军柴贵善用柴家刀并创立柴氏潭腿拳,后周曹王柴熙让善用柴家刀,后周恭帝柴宗训擅长武当拳,明朝武当派第四代传人柴元明善用青龙剑,清朝乾隆朝一等侯武状元柴大纪、清朝嘉庆朝武法骑尉柴文魁、清朝道光朝武略骑尉柴甫仁等皆精通武技,而当代武术大师柴学文则为武当派赵堡太极拳的传人。

在史籍《太平广记·骁勇·柴绍弟》中记载:“柴绍弟,唐柴绍之弟柴青,有材力,轻矫迅捷,踊身而上,挺然若飞,十余步乃止。太宗令取赵公长孙无忌鞍鞯,仍先报无忌,令其守备。其夜,见一物如鸟,飞入宅内,割双鞎而去,追之不及。又遣取丹阳公主镂金函枕,飞入内房,以手拈土公主面上,举头,即以他枕易之而去。至晓乃觉。尝著吉莫靴走上砖城,且至女墙,手无攀引。又以足蹈佛殿柱,至檐头,捻掾覆上。越百尺楼阁,了无障碍。太宗奇之曰:‘此人不可处京邑。’出为外官。时人号为壁龙。太宗尝赐长孙无忌七宝带,直千金。时有大盗段师子从屋上椽孔间而下露,拔刀谓曰:“公动即死。”遂于枕函中取带去,以刀拄地,踊身椽孔间出。”

唐朝时期,柴绍的弟弟柴青,有功夫,身体轻巧,动作敏捷迅速。一跃身,能像鸟似的飞出十多步才能停下。唐太宗命令他去取赵公长孙无忌的马鞍,并事前告诉了长孙无忌,让他派人守备。那天晚上,见一物像鸟似的飞入房中,割了鞍上的双鞎,拿着马鞍走了,众侍卫皆不能追上。又一次,派他去取丹阳公主镂金枕套,他飞入内室,先用手在公主脸上拈土,等公主一抬头,他便用另一枕头换走了这只,一直到天亮后公主才发觉。他曾经穿着吉莫靴,脚蹬墙壁走上砖城,直至女墙,不用手攀引。他又用脚蹬着佛殿前的大柱,爬到檐头,把着椽头上屋顶。跨越百尺楼阁,一点障碍也没有。唐太宗感觉这人很奇特,就说:“这人不能住在京城。”便把他派出去当官,当时人们称其为“壁龙”。

宋朝时期,柴氏家族出了一位柴元明,山西平阳郡人,柴氏家族内部秘传有一部《柴氏同备拳》,据说就是柴元明创造的,在山西地区柴氏宗亲众一直沿传至今。柴元明,为武当派内家拳的著名弟子和传人。

民国时期,柴氏家族第二十二世族人中又出了一位柴学文,字文修,河南温县北冷村人,是河南赵堡太极拳的第十一代传人。柴学文生于1929年农历1月14日,自幼随父柴臻学习武术,后至西安拜郑锡爵门下习赵堡太极拳。常年苦练不辍,对赵堡太极拳有独到的见解和实践验,如今在陕西、河南两地授徒甚众。1992年,台湾著名武术家马廷基等人专程访问柴学文,双方切磋技艺,促进了海峡两岸的武术交流。柴学文现为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协会顾问、陕西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会顾问。

附录:典故、逸事:

见钱眼开

相传,在南宋时,苏州有个姓柴的大富商,他腰缠万贯,非常有钱,所以人们都叫他“财万贯”。财万贯虽然有钱,却极其吝啬。一年,京城临安开科,财万贯的外甥顾文秀想进京赶考,但是家中贫困,没有盘缠。顾文秀思前想后,觉得只有到舅舅家里去借一些,但他深知舅父的脾气,所以悄悄地找到舅妈。舅妈也不管钱财,便把几件首饰给了他。财万贯知道这事后,就像剜了他的心,急得两眼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大财主瞎眼后,到处求拜佛,一天,一个老和尚告诉他,灵隐寺的济公和尚佛法无边,一定可以攻好他的眼病。财万贯听了,连忙去求济公。济公打趣他说:“施主,眼不见,心不烦,还是什么都看不见好啊!”财万贯一个劲地磕头,说:“只求神僧医好我的眼睛,弟子情愿献上布施。”济公拿出化缘簿,说:“你能出多少?”财贯狠了狠心说:“十两!”济公笑着说:“亏你好意思说出口,真是枉为苏州首富了!”财万贯心一横:“一百两”济公扭转身,说:“那你回家摸银子吧!”财万贯急得抓耳挠腮,最后,他颤抖着说:“一,一千两,总可以了吧!”济公说:“那我试试吧!”他假装念了几句咒语,又从身上搓了些泥丸给他吃,还不见好,济公说:“看来施主的眼是无药可救了。”财主又苦苦哀求,济公说:“好罢,你的眼睛,临安新科状元才能治,咱们去找他吧!”财万贯和济公来到临安,找到状元府。原来,新科状元就是顾文秀。顾文秀听说舅父来了,赶忙将二人迎入客厅,说:“甥儿能中皇榜,全靠舅妈资助。”说罢,命家人捧上十个大元宝,说:“甥儿还没有多少家产,这一千两银子先孝敬舅父,就算还盘缠钱吧。”财万贯一听还他一千两银子,满心喜,把十个元宝摸来摸去,恨不得一口吞下去。这进,济公念念有词:“心病还须心药攻,如见钱眼应开,嘛呢吧,开!开!开!”财万贯只觉两眼一亮,面前是十个银光灿灿的元宝,高兴地乱叫:“银子!银子!十足的银子!”济公冷笑一声,说:“施主,你这病,因为钱财所得,又因钱财治好,今后若要再发病,我和尚可就没办法了。”“这一千两银子,就算你许的布施吧。”财尤贯心疼万分,但他害怕眼睛再瞎了,只好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后来,人们用“见钱眼开”来形容那些吝啬喜财、爱占便宜的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4/205485.html

更多阅读

霾字怎么读呢 霾的读音

曾经有一段时间,报纸上经常说到北京的天气质量很差,新闻的正文经常使用阴霾来形容空气很糟糕的这种状况,那阴霾的“霾”字应该怎么读呢?“霾”的读音与“埋”的读音完全一样,都是mai(第二声)                    

谌怎么读? 谌字怎么读

谌怎么读?谌chén基本字义sincere;honest; candid1相信:“呜呼!天难~,命靡常”。2诚然,的确:“~荏弱而难持”。详细字义〈动〉1相信[believe]谌,诚谛也。——《说文》天难谌斯。——《诗·大雅·大明》天难谌,命靡常。——《书

转载 "薄雾"与"薄薄的雾"怎么读? 薄雾的薄的读音

原文地址:"薄雾"与"薄薄的雾"怎么读?作者:一叶浮萍《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两个读音的解释上是这样的。薄báo①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反:~被、小~册子。②(感情)不深;冷淡:他可待你不~啊!③淡:酒味很

雷恪生的恪怎么读? 诸葛恪得驴阅读答案

“恪”字究竟怎么读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07-28  发表评论>>王继如,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出生于1943年,广东揭阳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改师大);后师从训诂学大家徐复先生和文献学大家张舜徽先生,获文学硕

声明:《柴姓源流 柴姓怎么读》为网友年轻不是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