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疫中,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这六个概念容易混淆。以下对这些概念作简单介绍:
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60益以上能迅速被破坏,毒性和抗原性强。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0.30.4%的甲醛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抗毒素: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产生快,消失也快,故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干扰素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介素:也是效应T 细胞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2,是由133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且增强效应T 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综上所述,外毒素和类毒素可以作为抗原;抗毒素和凝集素属于体液免疫中的抗体;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则属于细胞免疫中的淋巴因子。除了以上六“素”之外,还有内毒素,它是存在于一些细菌细胞壁中的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常于细菌裂解时释放出来,耐热,60益中能耐受数小时,毒性较外毒素弱。
内毒素结构图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与外毒素不同之处在于: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成分,由菌体裂解后释出的毒素,又称之为“热原”。单位Eu/ml。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指质A。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各种细菌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较弱,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内毒素耐热而稳定,抗原性弱。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形成抗毒素,经甲醛处理不能成为类毒素。